略论中西诗歌中的爱情观差异——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
艾迪娅·帕尔哈提;
摘要(Abstract):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两首诗中生动细腻的创作手法让读者忽视了背后的爱情观,每个人对于爱情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愿意为爱情牺牲一切,而有些人面对爱情是无比自私的,这两首诗完美地阐释了现实中两种不一样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主要从思想内容以及不同的爱情观差异,更深入地了解这两首诗背后的爱情观。
关键词(KeyWords): 舒婷;裴多菲;爱情观;独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艾迪娅·帕尔哈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涂成凤.《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创新微型教案[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
- [2]李都明.《致橡树》为什么是一首爱情诗[J].中学语文教学,2006,(05).
- [3]江来军,刘学瑶.一场男性与女性爱情对话的现实意义--《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解读[J].中学语文,2003,(21).
- [4]朱新敏.《我愿意是急流》品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1,(10).
- [5]张玉庭.重读《致橡树》--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致橡树》阅读指要[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3,(07).
- (1)出自于《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1929年经过我国著名诗人殷夫的翻译,通过鲁迅的传播,受到广大中国读者认知。
- (2)皮访贫、王莉:《非常女人与绝对男人之爱情对话--比较赏析〈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高中生》2003年第12期。
- (3)张玉庭:《重读〈致橡树〉--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致橡树〉阅读指要》,《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3年第07期。
- (4)董乃斌:《〈艺概·诗概〉的诗歌叙事理论--刘熙载叙事观探索之一》,《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第122-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