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专栏·专题

  • 心灵的避难所——创伤理论和想象共同体理论下《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治愈解读

    田捧;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以其温暖人心的治愈功能闻名。奥斯特在该书中以大城市中的孤独者为聚焦点,叙述他们在布鲁克林这样的小社区中重建生活圈,将文学作为心灵避难所寻求慰藉的故事。本文则以创伤理论和想象共同体为理论指导,分别从作者、作品和时代三方面解读《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治愈功能。

    2020年18期 No.18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科里根的创伤研究

    黄军丽;徐丹;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在"9·11"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刻画了一位饱经创伤的传教士——科里根,他从小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生活,父爱的缺失让他变得叛逆,家庭创伤让他追求精神寄托,开始信仰宗教,变成了一名传教士,在爱上艾德丽塔后,他的精神寄托也出现问题,开始出现精神创伤。同时,他又患上了特发性病——紫癜,生理又出现了创伤。在这三重创伤下,科里根变得绝望,内心矛盾,一度濒临崩溃,最终,一场车祸,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本文立足创伤理论,分别从科里根的家庭创伤,精神创伤,生理创伤三个部分研究他短暂的一生。

    2020年18期 No.18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文学评论

  • 困境下的存在——《老人与海》的文学解读

    刘敬敏;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文坛公认的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通过对主人公圣地亚哥与鲨鱼之间惊险搏斗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主人公那种永不服输、永不放弃、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人类不可能战胜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同时对于个体生命如何在困境重重的处境中实现自我调节,做出选择取舍,从而探索生命存在的方式与生存的意义。

    2020年18期 No.18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分裂、迷茫、放逐——《八月之光》中克里斯默斯他者命运的镜像理论分析

    李爱宁;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镜像阶段是主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是自我的结构化,在镜像阶段的儿童如果混淆了镜中的影像,那么一生都会错把眼前的影像当成自己,从此把自我建立在一个虚幻的基础之上,真实的自我与镜中的影像形成了永恒的矛盾,从而造成自我的永久分裂。这一理论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本文拟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对小说《八月之光》中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悲剧进行分析,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透视人格扭曲的根源。

    2020年18期 No.18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小说《飘》主要人物的精神困境

    朱一丹;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一本世界著名的通俗小说,它借助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作为时代大背景,以斯佳丽和几个男人的爱恨纠葛为主线,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挽歌。书中浓缩了美国的精神文明在该时期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进程,体现了美国南北文化的矛盾冲突以及北方新兴资本主义文化对南方种植园文明和绅士淑女精神的消融。

    2020年18期 No.18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迟子建《群山之巅》中安雪儿和唐眉人物形象分析

    胡治珍;

    迟子建的《群山之巅》,一改先前的温情叙述,笔调沉重地书写了众多凡俗之人。而其中的侏儒女孩安雪儿,由先前的精灵之身一夜之间坠入凡俗;天使般的唐眉,却因一念之差,沦落为罪恶之人。现实的真正面目,通过她们的形象蜕变和命运起伏得以血淋淋的呈现。

    2020年18期 No.18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论张欣小说中都市女性的生存困境

    张明奇;

    张欣在她的作品中再现都市生活,塑造了一系列都市"白领"形象,受到广泛关注。都市生活是一面镜子,在作品中,张欣通过对都市表象的叙述,走进都市女性的生存世界。本文从都市生活的困惑、爱情的艰难、友情的回归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欣笔下现代女性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2020年18期 No.18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由人性关怀到神性慰藉——论余华小说苦难叙事的转变

    焦丹妮;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描写苦难叙事的杰出代表,其小说中遍布着血腥与暴力因素。然而,余华笔下的人物总是在经历过苦难洗礼后得到灵魂的升华,透过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苦难背后作者所透露的人性关怀意识。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在作品中展现了人性关怀的多样性。之后他又不断寻求突破,向神性慰藉转变,《第七天》一书在延续了个人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作者将空间架构在阴阳两界,从神性视角展开了思考。

    2020年18期 No.18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战后创伤下的个人“悲剧”——文学伦理学下的《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解读

    王梓钧;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中的男主人公西蒙德个人悲剧根本上来源于这个社会的畸形关系和冷漠。参加越战之后的西蒙内心空虚、极度缺乏安全感。跟毫无精神追求的妻子交流无感。而塞林格更是通过对西蒙精神状态的描写以及西蒙对纯真的渴求,表现出对饱受战争折磨的青年的同情和怜悯。

    2020年18期 No.18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文学研究

  • 传古彰今:论朱光潜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张晓倩;

    朱光潜是我国一代美学宗师,其学术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五四"前后朱光潜人生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儒道文化的浸润直接相关。在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朱光潜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并对曾接受的桐城派思想进行了转化和激活,使其融入学术思想。探索朱光潜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转折时期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当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的指导意义。

    2020年18期 No.18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戴埴《鼠璞》文学价值刍议

    丁莹;

    戴埴,鄞县桃源乡人。著有笔记《鼠璞》;诗五首《和王教暮春出游》《辇下曲》《雹》《彗星》《和陈府教授渐增》;文《论鹤文》与《群仙赋》,朱彝尊《经义考》卷192所记载亡佚的《春秋志》和《具庆堂记》中所言《六经讲义》。其诗文在甬上文坛上具有较高的评价,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云:"其考据颇多精确,宋说部之上乘也。"张寿镛《戴仲培先生诗文序》曰:"究心郡国利病,详考得失,笔之于书,考证经史疑义及名物典故之异同,持论极为精审。"《鼠璞》一共98条,没有分类。从内容看《鼠璞》涉及时事、文义、文字、字形、经学、史学等内容,不管哪一类都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本文从思想及文献两个方面论述《鼠璞》的文学价值。

    2020年18期 No.18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浅析泰国文学作品中的外来元素研究

    平媛砚;

    文学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反映,受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会具备本国文学的特点,反映本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或多或少受到外来元素的影响。本文以泰国文学为研究主体,分析泰国文学作品中的外来元素,全面了解泰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2020年18期 No.18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浅析白嘉轩的人物形象

    代江平;

    在白嘉轩身上体现了硬汉的气质,主要是身体的硬朗,精神的硬气,文化的自信。他严于律己,刚正不阿,不媚权,不媚俗。

    2020年18期 No.18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从词汇的文化色彩看“西风”在东西方语境下的意象差异——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雪莱的《西风颂》为例

    巴冬晴;

    意象词汇"西风"由于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内涵。东方语境下,"西风"意象多指伤感、哀愁;西方语境下,则多指生命、活力。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元代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和英国浪漫主义后期佳作《西风颂》为范本,旨在比较东西方语境之下的"西风"意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2020年18期 No.18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古人今论 故事新述——浅析龚弘《历史人物纵横谈》

    赵玲;

    《历史人物纵横谈》在写人和叙事两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史学经典的优点,又能够结合当代视角和表述习惯进行有益的尝试。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对这部丛书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做出简要分析。

    2020年18期 No.18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论南丰曾氏对“曾子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李秀华;

    曾参(公元前505—435年),字子舆,世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孝恕忠信理念对曾氏家风影响深远。江西南丰曾氏以儒学传家,传承发扬祖德祖训,至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家世逐显,为郡邑望族、文学世家。南丰曾氏对"曾子家训"的继承、弘扬和发展,至今仍具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2020年18期 No.18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文化创意

  • 从接受美学看儿歌汉译

    潘雅卓;

    儿歌属于儿童文学体裁的一种,而儿歌翻译的研究在我国却寥寥无几。尽管大量的英文儿歌被译介到国内,但关于儿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国内经典儿歌译作为例,从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点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三条儿歌翻译原则:1.语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象;2.韵律轻快明朗,节奏朗朗上口;3.紧扣儿歌主题,再现儿童情趣。

    2020年18期 No.1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文化自信视域下动漫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构建策略探索的哲学思考

    卢婷婷;

    在国家大力弘扬软实力以及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周边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更为其提供了机遇与方向。本文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数字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动漫产业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应用,以动漫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为着眼点,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本土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020年18期 No.18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广西傩文化发展论析

    李刚;莫梓虞;

    本文对广西傩文化的现今的发展状况,历史发展源流,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论析,解构广西傩文化的自身文化特色,通过板块化的突出广西傩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结合新媒体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特征,带动广西傩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并结合当今新媒体多元发展环境,对广西傩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策略性建议。

    2020年18期 No.18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从财资积累到僭奢风潮:宋代消费主义生成沿革

    谢纯玉;王希俊;

    唐末至北宋中期,界限模糊的市坊制度和日益膨胀的消费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消费主义的勃兴与大众化传播,宋代消费场域呈现出多元化和大众化倾向。本文拟将分析民间财资积累下,大众消费的欲求膨胀和僭奢异象,以期对宋代消费主义的生成沿革做一定梳理。

    2020年18期 No.18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文化移情视角下中国文化跨文化的传播——以李子柒视频为例

    王贝贝;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国都在传播本国的文化,扩大自身文化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各方面正在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当然,中国文化也在积极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中国文化以各种途径向外传播。各国文化在文化浪潮中碰撞着,因此要想促进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的文化移情是必要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传播的润滑剂。当然文化移情离不开后天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积累,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李子柒视频成功传播中国文化,说明在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文化移情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乃至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非常有益。

    2020年18期 No.18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论沂蒙精神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渗透

    方冰;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开展中,红色文化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沂蒙精神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今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沂蒙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沂蒙精神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的发挥沂蒙精神的积极导向,加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18期 No.1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对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局限性探究

    杨靖钰;

    自美国著名媒体和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于1984年出版以来,对现代媒体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体现了作者对电视媒体的娱乐本质的洞察,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体使人们失去理性思考能力,会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然而,从今天起,社会正经历一场信息革命,他对人类命运的预测似乎没有实现。本文将尝试分析该书研究背景,波兹曼的个人价值取向以及作品本身的内容,以便对他的命题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思考。

    2020年18期 No.18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儒、释、道文化与海南地方神祇的发展

    赵丽颖;

    海南岛由于其位置偏远,远离文化中心,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就这个文化区域而言,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在这个区域内,受各种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儒、释、道文化,这种儒、释、道文化也在影响着海南地方神祇信仰的发展。

    2020年18期 No.18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文艺观察

  • 谈创作《浸润在时光中的思绪》的感受

    衣丹;

    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这当今的物质时代,成为现实的奴隶,无尽的诱惑欲望像沼泽地一样吞噬着人的本心,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作品《浸润在时光中的思绪》是一幅以自画像为题材的创作,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和具象表现手法以及对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来呈现自我,展现内心世界的一种固有存在着的方式从而抒发内心情感,诠释自己对生活对绘画的领悟,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作品《浸润在时光中的思绪》抒发画者的内心世界,告诫人们即使在大环境的压力下也要做到勿忘本心,不要随波逐流。

    2020年18期 No.18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家国情怀教育的电影实践——以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袁海燕;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诸多主旋律电影中被反复表达,成为大国崛起背景中的重要底色。本文主要以2019年国庆档期上映的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为例,探讨了家国情怀在电影中所内含的当代教育价值和功能显现。

    2020年18期 No.18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研究

    鲁子哲;

    城市雕塑可以以其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彰显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记录城市发展和凸显文化中具有显著的价值。随着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雕塑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随着社会大众对雕塑艺术观赏性需求的提升,要想进一步设计出满足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雕塑艺术作品,就必须明确掌握城市雕塑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以此为雕塑作品提供灵感。本文先对城市雕塑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做一分析,进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剖析,期望可以为相关的城市雕塑创作者提供建设性意见。

    2020年18期 No.18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究

    张宏;

    近年来,我国很多歌手在流行音乐创作中都加入民族音乐元素,这样可以实现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结合,显著提高音乐质量。基于此,本文从流行音乐的有关简介、流行音乐中包含的主要民族音乐元素以及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的今后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2020年18期 No.18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升仙视野下的泸州汉代石棺画像艺术研究

    赵兰;

    泸州地区博物馆藏汉代画像石棺占中国汉代画像石棺集中区域四川所发现画像石棺的近三分之一,属四川画像石棺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泸州汉代石棺画像以升仙为主题,可见炼丹、神兽载引、巫术作法、求药求仙草、德行升仙等升仙模式,并呈现出多种升仙模式在一具画像棺上结合的特征,这应源于影响四川地区升仙思想产生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2020年18期 No.1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戏曲舞蹈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以京剧为例

    邹阳阳;

    戏曲舞蹈教学是当前舞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传统武术、芭蕾以及戏曲舞蹈组成了我国的古典舞训练体系。而这其中的戏曲舞蹈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具有十分多样的形态。在戏曲舞蹈当中,京剧有着发展和传承的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京剧这类传统戏曲舞蹈也逐渐与时代脱轨,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因此,戏曲舞蹈要在相对于稳定、永恒与变异的原则下进行不断传承与创新,以此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2020年18期 No.18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气韵生动”研究综述

    岳媛;

    "气韵生动"出现在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最初以画论的形式进入到中国艺术领域之中,对中国书画艺术以及后世的文学、美学中都有深远影响。"气韵生动"一直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关键概念,所以对近些年关于"气韵生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主要从"气韵生动"的语义研究、"气韵生动"概念的历史演变、"气韵生动"概念的西译及现代阐释、"气韵生动"与中国艺术的精神这些方面归纳"气韵生动"的研究现状。

    2020年18期 No.18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母语音乐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谭晶;

    母语音乐中的多声部民歌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性、立体性,对观众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有相对来说的冲击性。目前需要多获取其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且运用到现代流行音乐中,走入大众的视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使我们传统的、特别是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好地加以传承,强调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

    2020年18期 No.18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音乐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研究

    李冬梅;

    受到疫情影响,导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严重冲击,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为了响应后疫情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复工建设,以文娱产业中常见的音乐为切入点,从后疫情时期文化生活现状出发,实践探究了音乐对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积极意义和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后疫情阶段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可行之道。

    2020年18期 No.18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文化综合

  • 论社会体育社团文化品牌化的创新实践

    齐红芳;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民众体育意识逐步的增强,社会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社会体育社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体育社团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自身显著的优势和卓越的成效。因而,对于社会体育社团的品牌化构建和建设,以及对社会体育社团品牌战略指导下的社会体育社团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在此背景下,具体到本文的研究论述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社会体育社团的品牌化构建为切入点,从进行社会体育社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影响力、深化社会体育社团品牌理念,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进程、打造社会体育社团知名品牌,树立精品社团活动等三个方面,全面的探究了社会体育社团品牌化建设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对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0年18期 No.18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小三角”理论下“双音节名词+单音节形容词”结构探析

    李玲;

    "双音节名词+单音节形容词"这一短语结构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之中,如肩膀宽、筷子长、碗口粗等。这一结构的两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具有空间性和模糊性,可以用作形容词定语修饰中心语,既包含形容词的修辞效果,同时又具有量词性,可以大致度量出所修饰词的形状、大小等。

    2020年18期 No.18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论语》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现代启示

    于雅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文以《论语》为对象,试图挖掘其思政价值。将《论语》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有以下五点意义:以"仁孝忠恕"为准则,形成共同体意识;重视学习、乐于学习,夯实学风;以恭宽信敏惠为行为规范;培养注重实践、言行一致的健康人性;在大学生中构建君子风范。

    2020年18期 No.18 80-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的途径探索——辽宁科技大学“先锋寝室工程”建设实践研究

    姜鑫;纪振廷;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是党的新鲜血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积极研究探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学生党员在思想、工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构建"先锋寝室工程"模式,探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2020年18期 No.18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拉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彭璐娇;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的实验田,比较文学的多棱镜,民族文学的展示台。拉美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优秀代表,对世界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且极大鼓舞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本文对"1949-2019"70年间拉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在中国译介出版的阶段特点进行分析,对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供示范性路径参考。

    2020年18期 No.1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殷小芳;刘江涛;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习者的口头交际能力,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多开口说话,这与口语教学的宗旨相违背。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的出现扭转了这一趋势,践行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可能性。

    2020年18期 No.18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徐娇玲;

    现代社会中,日语专业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培育精英型的创新人才。教育部规定,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应当在打好日语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日语外交的能力,并有一定程度的商务常识。而当下在培养日语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如日语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商务知识的教授和指导工作、学校开设的商务日语课程不能满足实际的市场需求、学生不能找到权威的商务日语教材资料等。因此,日语学生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融合,限制了自身在商务日语上的进步空间。对此,日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点,将授课的精力主要放在商务交际的内容上,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精彩纷呈的课堂。本文介绍了有关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探究适合培养商务日语人才的教学模式。

    2020年18期 No.18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规范汉字书写训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张栋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的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观念也越来越在高校课程教育中被得到重视,本文就以《规范汉字书写》专业课程与思政隐性教育融合为着力点,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对高校专业课程进行了概念分析和系统构建,并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找到课程思政与具体专业课程的最佳融合方式,为进一步实践课程思政奠定良好基础。

    2020年18期 No.18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探索

    罗妮;

    《中国古代文学》是综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知识的基础课,是一门传统的理论课。面对当下职业需求的进一步具象化,传统课程的学习模式逐渐与职场脱节。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使传统学科的课程建设必将走上改革之路。

    2020年18期 No.18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中国日报》有关中国援助他国抗疫报道的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李凌晨;刘景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的社会生态也与良好的自然生态同样重要。新闻报道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交流与国际关系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日报》作为中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是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思想动态的重要方式,其社会影响力不应被忽视,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日报》也对新冠疫情的最新情况进行报道。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为理论基础,选取《中国日报》中有关中国援助他国,共抗疫情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及物性的几个层面对其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体现了"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思想,有助于推进国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18期 No.18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6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