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李碧华散文创作中的香港风情

    李曙冬;

    通俗文学是香港的大众阅读主流,港城的"物质崇拜"反映个体对命运的焦虑。在固有历史被解构、游戏人生成为社交时尚的后现代的语境里,李碧华的散文创作表达大量个体视角的文化思考,穿插其间的叙述策略是"香港风情"的强势演绎。

    2020年32期 No.32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和《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比较分析

    黄英;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两者都勇敢执着地追求真情,都勇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敢于反抗当时的男权社会。但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原因,两者反抗的对象,对经济独立的要求和个人的结局都不同。本文通过对两个形象的比较分析,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和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女性的不幸遭遇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进而探究二者对女性走向独立解放道路的启示作用。

    2020年32期 No.32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 《老妇还乡》中个人被牺牲剧情的合理性解读

    崔羽欣;

    《老妇还乡》是瑞士戏剧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叙述了一位贵妇衣锦还乡,向旧情人复仇的故事。全剧突出体现了人在金钱诱惑下逐渐臣服于趋利本能而放弃道德底线的斗争主题,并最终引向由群体迫使个人牺牲以换取物质利益的结局。通过心理分析、文学阐释以及伦理呼应的手段,对其个人被牺牲情节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受众能够对故事情节有更高的情感接受度。

    2020年32期 No.32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二元”与“多元”:库切的女性书写——以《福》中的“女性书写”为例

    周青;

    作为解构笛福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经典作品,库切的《福》中最为明显的突破便是以女性叙述人身份介入经典的苏珊·巴顿。本文以赋予了经典故事以女性声音的苏珊为切入点,分析《福》中"女性书写",进而对库切试图通过小说传达出的对"二元"与"多元"等后现代、后殖民问题的反思进行解读。

    2020年32期 No.32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爱伦·坡《黑猫》的主人公心理分析

    葛俊鹤;

    爱伦·坡的小说多描写主人公的病态心理,他详细地记录了主人公病态心理形成的各个阶段,并有意识地去探索人头脑的潜意识状态和下意识状态,探索人正常生活下的一种非正常心理[。2]本文以《黑猫》为例,通过男主人公杀猫弑妻的行为过程,分析男主人公这一病态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从而指出人必须要用理智去控制内心的邪念,要对人友爱,与人为善的主题。

    2020年32期 No.3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一个人的遭遇》中索洛科夫的悲剧色彩解读

    王萌;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56年末在《真理报》上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该小说当月被译为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小说主要描绘了一位平凡又普通的战士索洛科夫在二战中的悲惨境遇。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小说中蕴含着对人现实与命运的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索洛科夫的悲惨命运以解读其身上的悲剧色彩,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悲剧本身,还有更深层次的人性光辉与积极意义。

    2020年32期 No.32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论盖茨比的服饰效仿与阶级流动之梦

    陈喜华;

    作为菲茨杰拉德最有名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借助服饰这一有力手段,生动地刻画了幻想通过服饰效仿来实现阶级流动而失败的典型人物形象盖茨比,这隐含着作者对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等级森严的阶级界限的无情讽刺和批判。本文运用布尔迪厄的区分理论进行分析,认为盖茨比阶级流动的最终失败表明趣味与习性在阶级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服饰只不过是肤浅的表象,阶级的提升只通过单纯外表的变化无法实现。因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主题实则是一个有关阶级流动的幻灭之梦。

    2020年32期 No.32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文学研究

  • 朱立元、杨辛和甘霖美学思想之比较

    孟月伟;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在经历了一个由零散到整合、由混杂到离析、由附庸到独立的历史过程,终究于美的本质。本文主要对美学发展概况进行介绍,比较美学家朱立元、杨辛和甘霖的美学思想,进而探索美的本质。

    2020年32期 No.32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帘”意象及其女性化特征

    黄一阳;

    "帘"在宋词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李清照作为宋代极具代表性的女词人,其笔下的"帘"意象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通过卷帘与垂帘两种"帘"的状态,表达不同的心境。别出心裁创设"卷帘人"形象,增进了人与物的互动。相较于男词人程式化、单一化地运用"帘"这一意象,李清照笔下的"帘"体现出女词人对意象使用的灵动和敏感。

    2020年32期 No.32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解读丁玲的女性立场——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韦护》

    胡仟慧;

    丁玲是个关注女性,有着明显女性意识的作家。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将女性的生活和隐秘的心理暴露在大众面前。丁玲把对女性群体的关注投入到作品中,表达了她希望女性能够自主追求、独立平等的渴望。后来创作的《韦护》是她向革命文学创作的转型,女性丽嘉在面对恋人韦护的离去时,决心做出点事业来。文章通过研究丁玲从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到革命文学小说《韦护》,比较她在探寻女性出路方面的变化及女主人公的进步性,来解读丁玲在不同创作背景下的女性立场和她潜在的女性意识。

    2020年32期 No.32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 贵州侗族情歌与英国浪漫主义情诗的比较研究

    汪非;

    情诗是世界文学常见的体裁,在贵州侗族情歌和英国浪漫主义情诗中均可见大量的自然意象,这一跨时空、跨国别、跨民族的文学共性并非巧合。本文通过对两种情诗在艺术手法、社会背景及其折射出的哲学思想三个方面的平行比较,试图解释二者均将自然与爱情相勾连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0年32期 No.3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释《诗经·东山》之“结缡”

    李新飞;

    古籍经传对"缡"和"结缡"的注疏不一,于今常用的一些字词典各有所从。考察《仪礼·士昏礼》的场境,考量《周礼》冕服制的影响,"结缡"之"缡"当以"佩巾"说为确。

    2020年32期 No.32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从《蒸汽屋》中那纳形象的塑造看凡尔纳民族起义书写的矛盾性

    张岳庭;

    在《蒸汽屋》中,从东方主义出发,凡尔纳对"他者"印度人的反殖民运动极尽诋毁之能事。他把起义的根据地写成了"土匪窝",对起义领袖那纳·萨伊布则集中笔墨描写他的屠杀妇孺、背信弃诺等等恶行;但作为进步作家,受自然主义影响,那纳斗争的正义性在小说中也得到了体现。这反映出凡尔纳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020年32期 No.3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研究

    石祎明;

    《共产党宣言》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哲学学科价值,在这篇文本中,马克思由生产的世界性预示到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如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媒介使世界文学的发展日益成熟,以此为视角,重新厘清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分析其提出的背景、内涵、价值对处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2020年32期 No.3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川南苗族民间故事中虎故事的文学解读

    郑逸梅;

    川南苗族主要以口头文学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大都记录着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其中,虎故事在川苗民间故事中普遍出现且类型丰富。文章总结了川苗的几种典型虎故事,并对其作文学解读,以探索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了解川苗的审美理念、民族文化与信仰。

    2020年32期 No.32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文化创意

  • “德音”考辨

    彭明宏;

    "德音"一词常见于先秦的典籍,尤其在《诗经》中,它更是频繁地出现。这个词语看似简单,却引起了诸家各种不同的解说,让人莫衷一是,不知何从。事实上,诸家之所以未能准确地解释其含义,是因为不了解"德音"一词的起源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先秦有关"德音"一词的文献,试图正确地解释"德音"的含义。并从"德音"一词的演变中,关照先秦至西汉政治文化的巨大变革。

    2020年32期 No.3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贺欢欢;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调整,为实现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推进二者之间的会通和融合既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度发展,又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0年32期 No.3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李岚;

    "家国同构"思想作为一种中国特色,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由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忠孝相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这种体系下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为"家国同构"思想。这种"家国同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引,启示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时,要平衡国家和家庭的关系、加强"家国一体"意识的培育、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范围。

    2020年32期 No.3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知识产权视角下珠海民俗文化保护现状与措施研究

    孙静;

    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入民俗文化保护领域,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当前,珠海民俗文化面临失传危机,本文结合珠海民俗文化保护现状,分析珠海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危机以及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反思了珠海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应采取的措施。

    2020年32期 No.3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周口民间经歌的传承与保护思考

    吴迪;

    周口经歌的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并且形式极其丰富,其中除了有那些起源于古代、延续至今、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歌之外,还有一些跟随时代发展、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与传统经歌有一定区别的现代经歌。从某个角度来分析,周口的民间经歌不仅充分展现了民间群众的精神特点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并且是地域文化个性中的农耕文化的一个体现。周口的民间经歌是一项具有一定独特性以及地域性的民族特色艺术,其不仅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并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因此,本文对周口民间经歌的传承以及保护的方法以及途径进行思考分析,期以能对传承以及保护周口民间经歌起到一定的帮助。

    2020年32期 No.3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 唐安史之乱后的统治方式变化原因探析

    余小波;

    唐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在唐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藩镇割据成为唐中叶至五代十国时期一个重要政治历史现象。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威胁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为应对危机,稳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唐中后期的问题基本是围绕藩镇而展开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唐统治方式变化的缘由,即: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安史之乱后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后边疆状况。

    2020年32期 No.32 52-5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非遗”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及路径研究

    彭晓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浓缩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文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来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途径。我国的"非遗"木雕文化涵盖了传统技艺、民族文化、道德精神,这其中又以东阳木雕为代表。本文就以对东阳木雕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来探讨"非遗"木雕文化的传承及路径。

    2020年32期 No.3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海丝文化”语境下包装设计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林粤湘;

    "海丝文化"在中外历史上曾创下了辉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如何在21世纪重新出发的"海丝文化"语境当中,融会贯通、深入挖掘的海丝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特性,将是当代设计的时代命题。本文从海丝文化语境下包装设计的策略分析和案例研究两个层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来探讨包装设计如何融入、转译、抽取海丝文化的特质进行有效的设计探索。

    2020年32期 No.3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文艺观察

  • 新时期以来影视剧中楚文化传播分析——以新时期以来五部王昭君的影视剧为例

    冯万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新世纪,反应王昭君的影视剧有很多。本文选取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部影视剧以及2000年以后的两部影视剧作为解读的文本,分析楚文化与大众文化随着不同时代,在这五个不同版本的影视剧中怎样相互博弈、不同取舍,由此探讨楚文化在当今影视剧中的传播策略。

    2020年32期 No.3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传统文化审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李婧娴;

    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审美观念上带来的影响较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使得声乐艺术审美观念发生巨变。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积淀,声乐艺术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审美观念方面的影响最大。因此,本文基于传统文化审美的视角,就声乐艺术的审美观进行了梳理,以掌握传统文化审美对声乐艺术审美观带来的影响,在声乐艺术中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0年32期 No.3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数字手绘基础对环艺专业成长发展的个案研究

    高潇潇;傅媛媛;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当中,对于手绘有着强烈的依赖,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推进,对手绘的表现质量要求逐步提升,但传统的手绘培养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难度较大。现如今,伴随数字手绘技术发展,许多数字手绘类软件应运而生,现面临着如何应用这种新型手绘方式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和速率,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因此文章着力介绍数字手绘对环艺专业成长发展的个案研究,实践新技术对传统教学的碰撞。

    2020年32期 No.3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 巴托克与齐鲁民间音乐作品中五声性音乐元素的共融性

    段晓蓓;

    本文通过梳理巴托克的音乐思维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加深齐鲁民间音乐与巴托克的共融性研究,特别是在五声性音乐元素方面,从而开垦民间多声领域的处女地,在齐鲁民间音乐建设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挖掘其内在规律与高度的艺术价值,从而在齐鲁音乐创作、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中开创更加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使优秀的齐鲁民间音乐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2020年32期 No.32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 从泰国孔剧的现代传承保护谈邕剧的振兴发展

    黄沁琳;

    孔剧,是泰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更是泰国显示自身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标志。在现代泰国社会中,孔剧却曾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此,泰国王室、政府、民间戮力同心,制定一系列措施与方法使得孔剧重获新生。而南宁地方戏剧"邕剧"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自身因素制约,开始走向衰亡。在这样的现代环境下,当务之急是保护和振兴邕剧的发展。泰国在传承与保护孔剧方面所取得对实践经验,对邕剧振兴发展有着很高的借鉴意义。

    2020年32期 No.32 71-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突破与超越——再谈徐棻戏曲创作的“探索”意识

    王亚非;

    徐棻是当代颇具影响的戏曲创作者,她在戏曲创作中所倡导的"探索"意识表现在她对戏曲人物丰富性、多样性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她对故事内容出人预料的创新上,更表现在她能将舞台表演与戏曲创作相结合而形成的快节奏上。徐棻的"探索"意识在于打破常规、试错探路,让彼时的戏曲创作看到了多种可能性,无论是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还是舞台表演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呈现出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更为深邃的思考。

    2020年32期 No.3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中国画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郑宗宗;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传承的重要工具与艺术形式,也是古人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方式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元素逐渐进入到了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当中,为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带来美的体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画本身与视觉传达设计就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使用中国画元素,不仅能够使得相关的设计变得更加独特更具历史厚重感,还能够通过有关设计来唤醒中国人民的群体记忆,成为中华民族进行情感寄托与情感表达的现代化艺术表现形式。

    2020年32期 No.32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环境设计手绘结合国画技法初探

    刘文君;褚成阳;吴润松;

    自艺术设计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于国内各大高校开展以来,设计类的手绘表现技法于国内也有近30年的发展,但就其表达的方式、媒介、画理上基本沿袭西方现代设计的表现技法内容,其创新性内容较匮乏,尤其是在结合我国传统国画精粹上的研究更为稀少。这无疑不利于设计表现技法的发展与创新,也使得手绘表现的艺术魅力仅仅拘泥于设计教育领域,而无法完全在设计艺术市场绽放它的光彩。本文从艺术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领域的表现技法研究现状入手,结合传统国画技法与画论相关内容,探求环境设计表现技法结合国画技法的可能性。

    2020年32期 No.3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文化综合

  •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双重致使结构

    张淑敏;夏迪娅·伊布拉音;

    不同语言表现致使结构的手段不尽相同。但因人类语言的发展具有普遍共性,纷繁复杂的语言在语言类型学领域中被总结出了相应的共性规律。本文通过对汉语、维吾尔语、英语双重致使结构的举例和分析,阐释共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最终达到为语言学习及翻译活动提供帮助的目的。

    2020年32期 No.3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的三重逻辑

    张佳璐;

    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方面出发,探索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深入研究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涵,发扬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为革命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将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让革命文化能够在永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与时俱进。

    2020年32期 No.3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大理白族地区诸葛亮地名传说探究

    刘杰;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的文人将士都对其推崇备至,汉族百姓有的甚至将其奉为神明进行祭祀,其实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着许多诸葛亮的传说。本文收集了部分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讲述诸葛亮在这些传说中与少数民族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呈现出少数民族人民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探究诸葛亮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和谐中起的作用。

    2020年32期 No.3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试论新时代延安精神的传承

    朱淑娜;

    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延安精神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力。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逐步形成的宝贵思想,它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的原则和宗旨的集中凝练,这种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时又是新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延安精神具有巨大的社会历史性,在今天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2020年32期 No.3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选题策划浅谈

    周哲涵;

    新媒体对图书出版产生的影响使其成为图书策划选题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图书与新媒体的融合出版,丰富了图书内容,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让读者的阅读方式多样化。但在各类图书都在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更要注重图书内容的主导作用,不可让形式凌驾于内容,本末倒置。

    2020年32期 No.3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喜爱,往往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对老舍《猫》的简要解读

    翟平;

    "猫"是一种非常平凡而又多么熟悉的小动物,平凡与熟悉得几乎让人视而不见。然而在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老舍笔下的《猫》课文中,由于猫的"老实与贪玩""温柔可亲与沉默不语""胆小与勇猛""活泼与可爱"等基本特性,又会让作者(和读者)觉得它似乎"古怪"得很。课文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让"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起来,其性格特征也随之生动鲜明起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课文的画面感很强而清晰,读者在心灵美好的同时,油然而产生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自然感受——"喜爱,往往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备课活动环节,通过认真阅读和简要解读,情不自禁地生成出"欲休还说"之感。

    2020年32期 No.3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吴涛;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也是促进全民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一定要大力地发展公共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明白,它从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去发挥出它的文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公共图书馆为基本论点,探究了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具体作用。

    2020年32期 No.32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研究

    张佳佳;

    在博物馆藏品陈列展示中,文化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博物馆藏品的陈列展示不单单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还呈现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并且也拥有着超高的艺术魅力,将深层、隐性的文化通过藏品外显出来,借助一系列的艺术手段对文化历史予以大力发扬和传播,且更加凸显藏品的文化价值。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2020年32期 No.3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