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逊;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彰显人类纯粹、野性的原始生命强力,在那片红高粱地里上演动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昭示人类本真欲望的回归,从淳朴自然的乡民到自发抗战、保卫民族国家的"战士"的转变,生命强力的迸发激荡出耀眼的光芒,升华为民族之精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脱胎于这种原始、本真的生命欲望,不断促使人们走向光明、走向胜利。
2021年16期 No.64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唐日晨;
我国历史上的文学创作者利用诗词进行创作时,很多都是表达自身的悲愁情绪,这种情绪主要包括了文学创作者自身身世悲惨、仕途失意、怀念家乡等内容,有的还表达了自身寄情山水、力求寻求自由解脱,然而这样一来悲愁情绪会显得更加浓郁。本文主要从柳永的生平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对柳永诗词当中蕴含的悲愁情怀进行分析。
2021年16期 No.6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曹宇轩;
作为中国作协第一位女性主席,铁凝在中国文坛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笔触细腻、文风朴实,往往寥寥数字便能彰显大家风采。在散文《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中,她承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将率真的自我放置于琐屑而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试图从看似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身上领略出人生的真谛。除此以外,她还选取"大雾"为切入点,将紧张而喧嚣的城市生活与安宁且祥和的乡村生活进行比照,将自我意识肆意地融入于茫茫的大雾中,旨在尽兴地回归本真、回归自由、回归质朴。
2021年16期 No.6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刘欣欣;阳一;
喜欢游走的诗人叶舟用敏感而具有灵气的笔触,写下了一首首关于新疆的诗歌。在叶舟笔下,新疆的自然风景是美丽壮观的,新疆的历史是神秘诱人的,新疆的风俗人情是丰富多样的。叶舟诗歌中的新疆书写既蕴含着他对新疆自然与人文的赞叹,也展现着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2021年16期 No.6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鹿苇;
日常生活中的物作为书写对象大量存在于《长恨歌》中,王安忆极尽繁复细腻描写之能事,以种种琐细的日常物建构起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形象,印证了柴米油盐才是上海历史的底色的观点。王安忆善于以物丰富小说的修辞,所写之物与人具有互文的关系,很多日常物具有女性特征和人的欲望色彩,人则或多或少被物同化、异化。意蕴丰富的物与人、社会相关联,可谓以物观人、以物观世的经典。
2021年16期 No.64 13-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高昕;
潘金莲和庞春梅作为《金瓶梅词话》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二者的骂语独具特色,其中大骂和联骂尤为突出。两种骂语不仅能够塑造金、梅二人和受骂者,还能够推进情节和展现整体结构,并侧面反映出明代中后期社会的文化特征。
2021年16期 No.6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曹锦秀;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近年来,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受到学者广泛关注。通过对比哈姆雷特的个人复仇负担与险恶外部环境、缜密复仇计划与复仇行动延宕、悲剧复仇结局等方面,探讨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悲剧性表现,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哈姆雷特悲剧复仇者形象的理解。
2021年16期 No.6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高乐;
意象是走入和探析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其"芙蓉"意象含义有多重解读,古今文人墨客多有论述,笔者管中窥豹,对"芙蓉"意象谈一下浅陋之见。
2021年16期 No.64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姚慧;
苏轼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有豪气冲天的豪放词;有幽怨缠绵、情辞妩媚的婉约词;有刚柔相济,兼有豪放婉约之长的旷达而悲壮深沉的词;有充溢乡土气息的清秀之作;有情、景、理相融的富于人生哲理的词篇;苏轼的词还有清爽奇逸、清旷幽隽等多种风格。总之,他的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2021年16期 No.64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李灿阳;赵永锋;
茅盾在作品中创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男权文化的影响下,已经被深深地异化,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呈现异化的状态。本文列举其作品中女性被异化的现象,分析女性被异化的原因,对女性为争取人身自由所采取的行为做出评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失败背后的社会及个人原因。
2021年16期 No.6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李章哲;
本文从四个问题出发贯穿起几位理论家的观点。围绕审美态度展开关于这一美学概念的复杂内涵,在对"审美态度"一词的支持、反对以及改造之中,在审美活动的整体中为"审美态度"安置一个大致适当的位置,并重新界定其内涵。
2021年16期 No.64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岳圆;彭再新;
《楚辞章句》与《楚辞通释》都对《楚辞》原文做了大量注释,两书在训诂术语、训释方法、训释特色等方面存在异同,显示出《楚辞通释》对《楚辞章句》训诂成果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以看出《楚辞通释》对楚辞学的贡献。
2021年16期 No.64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袁春红;
本文分析了美国作家、文论家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内在逻辑,指出其蕴含了三个方面的"反对",即反对"内容至上"、反对"理性至上"和反对"那种阐释"。
2021年16期 No.64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李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也是最早记叙匈奴的史书。司马迁对匈奴缜密又清晰的剖析,使得梁启超将《匈奴列传》列为《史记》中最值得细品的十大文学名篇之一。本文通过研读《匈奴列传》,试图从遣词造句中解析匈奴。并且在现代的观念视角下,重新感悟匈奴独特的文化风俗,从而创建新的认知维度。
2021年16期 No.64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聂梦影;
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由爆发期过渡至更加规范,倾向现实题材的稳定期。目前,建立多年的VIP付费制度正承受着免费阅读的猛烈冲击,各网络平台主攻下沉市场等策略转变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本文将从网文及作者两方面分析网络文学现状。
2021年16期 No.64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李世进;
龙膺为明代后期常德籍著名文人,《龙膺集》中有大量涉及常德地方文化作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田园山水文化,二是佛教文化,三是教育科举文化。研究这些作品对促进当今常德旅游业更好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全国影响力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1年16期 No.64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卢星彤;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创作过程的专著,其中有关创作主体的素养一部分是文中着墨颇多的地方之一,亦是在创作实践中难以绕开的一环。陆机对创作主体素养的探讨能够给人们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帮助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论。创作之前离不开对现实外物的观照,也需要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淀。因此,详尽分析陆机之"玄览""典坟"观,剖析其中的理论价值,对指导当今创作依然有重要意义。
2021年16期 No.64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支立平;
马克思学说是在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中诞生的,其理论路径可概括为从哲学批判到资本批判,进而升华至社会批判。其中,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及"全球化"进程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1年16期 No.64 44-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郭炳亮;张大凡;
现存的明清两朝上党地区的府县方志数量颇多。从文本整体的角度看,明清两朝的上党方志文本上存在着延续性;而从文本细部看,上党地区的志书则存在着套志、繁志、简志三种大的类型。以《弘治潞州志》为首的套志在将县志附属与州志之中,属于特例,也使得珍贵的前朝文本得以保存;繁志则以内容丰富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简志作为繁志的增补,可补繁志记载内容之不足。把握这些志书的书写特点,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上党地方社会、社会地理等大有助益。
2021年16期 No.6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王云清;
公元533至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派兵先后收复欧洲和北非大部领土,针对国力日益衰竭的严峻形势,及时调整了收复地区的治理政策。政策调整的依据主要有查士丁尼继位以来拜占廷帝国所遭遇的一系列的衰败和灾难,面临着外族入侵的严峻生存危机;已收复的北非和欧洲地区起义不断,分裂倾向日益明显;国内自然灾害频发,青壮年死亡率大增,财政税收锐减。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在雄才大略的查士丁尼一世的正确策略下,逐渐稳住了局势,有效维护了帝国统治。
2021年16期 No.6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杨赛;夏玉平;
哲学的世界是包括人与物的世界,以"成己"与"成物"赋予现象界以存在的意义,从而构成意义世界。《大学》综括性地架构出儒家哲学的价值体系。因此,由其"三纲领八条目"解读儒家"成己"与"成物"的哲学内涵,找寻于自我于世界而言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2021年16期 No.64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李晓贤;
埃里希·弗洛姆是美籍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的生存思想既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借鉴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同时融合了他自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在剖析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人的性格结构造成异化的基础上,揭示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弗洛姆的生存思想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引起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倡导建立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存在的存在方式。
2021年16期 No.64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乔存;
《刘孝忠墓志铭》刊刻于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志主宣威将军知镇戎军州事兼沿边安抚使刘公在《金史》中无传,墓志铭中记载刘孝忠生平、籍贯、仕履及刘氏家族情况,对了解辽宋金时期的官职、地理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1年16期 No.6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余航远;
"本体论"始终是哲学命题之"终极意义"的直接体现,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是西方哲学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本体论问题的形成、繁荣和衰落构成了西方哲学历史的主线,其背后所涵盖的基本思维逻辑即观念的转变,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本身与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在意识领域的一种集中体现,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16期 No.64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徐梦依;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单向度的人》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力作,这本书集中地体现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精华,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借助技术理性这一隐蔽的意识形态成为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技术理性以控制并满足人们"虚假需要"为其作用机制,使人们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人们逐渐丧失了自由,沦为"单向度的人"。从而针对这一病态的现象,马尔库塞认为要采取新的社会变革的方式,使人们重回自由的向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设想具有乌托邦的性质,但这种对新的社会变革方式的探讨,确实能给予人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在新极权主义社会下的"我们"不能再做消费的奴隶。
2021年16期 No.64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任春臻;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汉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式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在前期运行过程中,它行之有效,但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却逐步走样,最终变成了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本文将对刺史"以卑制尊"这一设计合理性进行探析,寻找汉前期刺史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汉后期刺史异化后的危害,对完善当代地方监察制度有着借鉴意义。
2021年16期 No.64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李明辉;
故宫博物院前身为紫禁城,至今已超六百年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生活住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新媒体数字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播与传承是当下重要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因其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特性,承载着关键的、重要的角色,需要传递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在营销传播方面具有独特性。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面对事物的心理会以轻松化、娱乐化的特性表现。在这样的影响下,传统威严,庄重沉闷的博物馆想要成功吸引大众并将其文化成功传递给受众,需要做更多的改变与创新,以迎合时代的发展存活。本文对北京故宫文创新媒体产品进行分析,阐述了北京故宫文创传播速度迅猛的原因。同时分析故宫文创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创新设计及其特点,为博物馆文创在今后新媒体环境中能更稳更长久地发展提出可行方向。
2021年16期 No.64 65-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王雅茹;高升升;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通过探究聂家庄泥塑的文化元素,并将此元素运用于聂家庄泥塑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聂家庄村落中景观设计,实现聂家庄泥塑的复兴,使文化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以此为激发点,带动聂家庄的总体振兴。
2021年16期 No.6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贾金利;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数字艺术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现阶段数字艺术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美学表现力,来探讨数字艺术对影视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加强对数字艺术的研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推广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中,有效结合影视文化,基于数字艺术来加大影视文化传播力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推动数字艺术和影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2021年16期 No.6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林瑞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的价值。
2021年16期 No.6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杨仪;
21世纪是读图时代,是一个图片比文字更加吸引人的时代。漫画从诞生之日起,其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也就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化与电子化都在冲击传统纸质媒体时代,漫画也在突破传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2021年16期 No.64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莫甜甜;李益长;
在历史长河中,闽东畲族创造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印记。随着社会发展,闽东畲族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问题。其中代表着闽东文化特色的牛歇节也流于濒危,保护传承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瑞云村为案例,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传承"牛歇节"文化必须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并借助市场、媒体等力量,才能有效传承"牛歇节"文化。
2021年16期 No.6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黎来屏;
伴随5G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迎来了良性的发展时期。网络用户对资讯短视频需求不断提升,资讯信息也从以图文为主转向视频。专业性的自媒体梨视频能够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成为资讯领域的佼佼者,这一现状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梨视频的传播现状,重点以专业性的自媒体梨视频、公共媒体以及纯粹的自媒体做对比,剖析各自的优劣势,探析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网民时间的碎片化情形下,让梨视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形成高黏度,并针对梨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2021年16期 No.6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赵倩;
《荀子·乐论》记载着荀子特色鲜明的"中和之乐"和"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基于天道观和"性恶论"形成的,是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发展进步。即使对于现如今的音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1年16期 No.64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谌丹;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创作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并对悲剧做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影响深远。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解读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主要包括情节"整合性""突转""发现""苦难""过失说"以及性格分析等。
2021年16期 No.6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贾小东;
习近平总书记自从十八大以来不仅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并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尊崇,希望我国各界能够一致学习发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是其自身意志力的崛起,尤其经过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国人接受外界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外国和外民族的文化对于我国本土文化冲击非常厉害,所以实现民族文化自信也是当代一个非常必要的文化政策。民族音乐的创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定表现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在当代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之下,音乐创作与实践做出简单的探讨。
2021年16期 No.6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陈璐;朱箐竹;
中国民间舞蹈在舞蹈家族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舞种,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非常独特,而且有着很浓的文化底蕴。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地加快,我国的舞蹈艺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文化传承的视野下,为了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民间舞蹈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对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创新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且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2021年16期 No.64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黄彤彤;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在考古出土材料不断丰富的今天,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多学科的方法。文章认为伏羲与女娲最初各有其独立起源且各自独立传承,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对偶神"。女娲、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与"人文始祖",在古书《山海经》等史籍中为人首蛇身形象,而于宋以后逐渐人形化;其间从汉代到隋唐,是其形象与内涵发展演化的重要时期,而"人首蛇身相交,各自单手执物,对称分布构图"的特征形成,与该文化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和信仰的变迁密切相关。
2021年16期 No.64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 张颖;
印象派作品在西方艺术中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画面中逐渐减弱对客观物象的塑造,强调表现画面的瞬间状态,传递客观物象的神态气质。印象派对物象的认识和创作观念与中国绘画中贯穿的"形神"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中国古代画论中对"形神观"的认识来分析印象派的作品,从而研究印象派作品中对"形"与"神"的具体认识,探讨二者间的关系。
2021年16期 No.6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于佳琪;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民族元素的东方色彩和韵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元素是当代艺术设计的艺术来源,通过民族元素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底色与内涵,更能对其进行再创造。本文基于此,分析民族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民族元素的传承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提供案例支撑和理论支持。
2021年16期 No.64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李静;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越来越多的娱乐形式出现在生活中,并且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传播媒介。但是一些传统的媒介形式和娱乐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并逐渐没落,而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目前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要结合当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现状,以及限制其发展的因素进行考量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具体情况,并且参考一些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具体文献资料,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021年16期 No.64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张雨晴;李咸;王钟蕙;
肉连响和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两大特色,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宝藏。本文以二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深入实地探究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对其传承与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肉连响和摆手舞的影响力,为其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2021年16期 No.64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王伦;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的推进,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对外形象宣传片。提高海南形象宣传片的翻译质量,对塑造和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赏析海南自贸港国际宣传片《开放新高地共享新未来》的字幕,有助于开拓形象宣传片英译研究的新范式,拓宽生态翻译学的适用范围。
2021年16期 No.64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刘爽;
小说中,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品主题的作用,因此人物形象的翻译至关重要,《当代英雄》中不仅塑造了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还刻画了众多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译者能否等效再现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会影响读者能否更好地了解人物,深入作品主题。
2021年16期 No.64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李容纳;高雪;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传递信息与情感的桥梁,在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成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言简意赅、形式固定、意义精深、民族性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两个主要方面,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英俄成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揭示英俄两国的文化差异,为当代学生提供掌握英俄成语的一些方法,同时提高当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1年16期 No.64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季思媛;
网络流行语"X人"是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半填充式模槽,模槽中的变项"X"词性大多为名词性和动词性词组。本文根据对网络语料的整理,简要分析模槽"X人"的结构方式,并探求其在网络媒体时代迅速蹿红的原因和意义。
2021年16期 No.64 107-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杨俊鹏;
在文化娱乐百花齐放的今天,同人作品已经在我国文化娱乐圈生根发芽,大量的同人作品伴随着原作品的巨大流量指引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出来。这种同人文化已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并产生了专属于同人文化的"小圈子",然而这种与原作品有众多相似的同人作品却为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长期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同人作品需要为它们自己寻找法律层面的一席之地。同人作品若具备独创性,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其与原作品的著作收益权存在冲突的风险时,如何更好地维护同人作品和原作品的利益均衡则是当下应当深思的问题。
2021年16期 No.64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林胜华;
文化具有地域特点,精神地标具有传递主流价值功能,浙江精神是充满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源动力,是造就浙江经济社会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撑,是浙江魅力之彰显、内涵之所在。金华,人类活动发韧甚早,处于古代吴、越、楚国的地界,被称为"吴根越角""楚头吴尾",形成既体现江南文化总特色又有浙江个性的婺文化。本文基于婺文化视野,从地域文明的孕育形成、地域价值的确立发展、地域特质的延续守望三个方面论述了浙江精神地标。
2021年16期 No.64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杨兰;
成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的能力与青少年习得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还会受到以往学习语言经验的影响。本文根据成人二语习得的主要特点,针对元认知策略的内容以及使用,重点探究元认知策略在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元认知策略来反思成人二语习得的进程。
2021年16期 No.64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苏敏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竞争也越演越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着平面设计的影响力。互联网科技的广泛应用也为平面设计与新媒体间的融合带来新契机,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平面设计与新媒体融合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新网络媒体时代的平面设计的有序发展提供帮助。
2021年16期 No.64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龚康;徐萍;
音频传播形式在人类社交媒体发展的道路上,自始至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跟随着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的进程,音频与移动"互联网+"的相结合,完全颠覆了以往的音频传播形式,广播电台受到新形式的严重冲击,走向下坡路,日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批引领移动互联时代的音频分享平台。本文将以"播客"音频软件为例,分析播客的生存现状,整理剖析播客的传播特点,并指出播客发展举步维艰的问题所在及解决问题的路径。
2021年16期 No.64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李青青;章明;王晓雯;
要"讲好中国故事",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大型国际赛事为外宣翻译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而地区特色文化外宣翻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传播过程模式与把关人理论,分析武汉军运会相关外宣材料,探讨地区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提出对于冲突词汇及空缺词汇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而对等及平行词汇采用等化为主、归异兼顾的翻译策略,并要发挥好译者的"把关人"角色,对原文信息斟酌处理,遵循传播规律,以求达到最优传播效果。
2021年16期 No.64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赵萱;
新形势下促进全民艺术普及已经成为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应当积极履行群众文化馆普及的职能,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方式,完善相关工作的创新机制,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实现群众文化的精准化供给,更好地解决传统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1年16期 No.64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王凌志;
本文通过将「地点+に」、「地点+で」、「地点+を」两两对比,假设法和分类讨论对探究地点后接助词「に」或「で」或「を」的区别。
2021年16期 No.64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邓涛;
特别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思践悟继而知行合一;将习语中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新闻学的教学中。立志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
2021年16期 No.64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