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从贺铸词的“登楼”词观其“愁”君形象

    陆春霞;

    受宋代都城的地理位置影响,"登楼"行为在词作中频繁出现,并达到了鼎盛。贺铸词中有大量的"登楼"行为描写,并且用"楼"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进行渲染,主要集中表达离别、相思、羁旅孤独这三种情感,刻画了一个"愁"君形象,这三种情感的大量描写主要是事业因素和家庭因素。

    2021年26期 No.74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爱情观

    王海婷;

    爱情故事是《聊斋志异》中一个重要的题材。《聊斋志异》的爱情可以用尚才德轻才貌、以情为上、重信三个关键词进行归纳。结合作者与晚明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了解其思想以及该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021年26期 No.7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论沈从文《边城》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杨艳红;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34年,是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高峰,有人称这篇小说是"田园牧歌",有人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为现代乡土文学。《边城》当中描写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小说当中美好的山水风光与湘西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相得益彰,犹如陶渊明式的现代桃花源,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人也具有最本真的人性,他们具有乐于助人、淳朴诚信、豁达、爽快等美德,也有朴素的价值观。《边城》通过船家孙女翠翠纯粹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人性当中的善良和美好。小说当中充满了天然的和谐气息,本文以论沈从文《边城》中蕴涵的和谐思想为重点研究角度,分析了《边城》当中和谐思想的表现,探讨了《边城》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1年26期 No.7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战争的回忆与创伤——《蜥蜴的尾巴》叙事学研究

    钟盼盼;

    西班牙于1939年结束了三年内战,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贫困,弗朗哥上台后实行独裁统治,数万人被当作政治犯处决和迫害。小说中描写的1945年的巴塞罗那一角处处显示出战争的伤痕:失去亲人的家庭;身体或精神上遭受创伤的战争生还者;四处调查抓捕的社会政治联盟的警察……一贫如洗的青少年,失去了父亲的音信,怀孕的母亲也因为操劳家计对他疏于照顾,他被迫过早地成长,前途未卜。本文从叙事视角、空间和修辞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揭示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和造成的创伤。

    2021年26期 No.7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解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特色

    邓成钢;冯涛;潘秋阳;

    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值得深度解读的优秀文学作品。本文简要分析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并从口语简单化语言、动名词灵活运用、巧用修辞性语言、长短句合理搭配、反复式语言词汇等方面,论述语言特色,以供借鉴。

    2021年26期 No.74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背叛与抗争——解读《一粒麦种》中梦碧“被玷污”的历史隐喻

    郑晓畅;

    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的小说《一粒麦种》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梦碧,她的名字源于肯尼亚最大的部落吉库尤民族神话中的圣母"蒙比(Mumbi)",但在小说中这位民族圣母的化身最终背叛了至爱的丈夫,颠覆了吉库尤圣母所代表的纯洁与神圣。是什么原因导致梦碧背叛了原本一直忠诚且珍惜的婚姻?这样矛盾的人物选择和令人疑惑的情节和当时肯尼亚被殖民的历史语境有着怎样的关联和隐喻?本文尝试结合肯尼亚被殖民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当地女性艰辛的生存反抗史,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小说中梦碧背叛婚姻这一情节在肯尼亚被殖民历史语境下的隐喻意义。

    2021年26期 No.74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以《红楼梦》分析古典女性形象

    马富科;

    《红楼梦》堪称鸿篇巨制,从多角度、多方面细致地描绘了女性的多样化才能。在大观园中,不仅有精通诗词歌赋的钗黛,也有琴棋书画俱佳的"四春";不仅有能言善辩的平儿,也有运筹帷幄的"凤姐"。在《红楼梦》中,作者针对女性问题进行了大胆地开拓及思考,打破了传统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对此,本文将立足《红楼梦》简要分析文中古典女子的形象。

    2021年26期 No.74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异语·失语·乡语:乡土情怀下的文化寄托——论小说《空隙》中的语言隐喻

    杨依凡;

    尹向东、尹玲的短篇小说《空隙》讲述了中原汉人杨木匠藏在空隙中的"私钱"从丢失到寻回的来龙去脉,其中不同文化的差异以不同的语言隐喻表达出来:如异语下藏语与河南话的方言差异,失语背后的语言磨蚀现象,以及乡语中的文化差异等。同时通过这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其所蕴含的文化鸿沟与人物回归故土的生存困境。

    2021年26期 No.7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诗论观

    薛淇;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后又一以绝句形式阐发诗歌理论的组诗。该组诗第一首述写作目的,最后一首自谦以结全篇,中间二十八首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汉魏至宋代)排列,内容涉及诗人、诗派、诗歌声律、写作风格等,内容繁杂。现从一批诗坛陋习、二论诗风正伪、三评诗人诗派,这三条线索展开对《论诗三十首》诗论观的探讨。

    2021年26期 No.74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论空间批评视角下爱玛的人生悲剧

    胡文慧;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知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农家女爱玛追求爱情、陷入婚姻困境、最后选择自杀的人生悲剧。爱玛走向自杀的结局并不是单方面原因,还与社会空间有紧密的联系。从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视角出发,有利于将女主人公与文本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联系起来,多层次分析爱玛走向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2021年26期 No.74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文学研究

  • 《儒林外史》中饮食描写的文学功能探析

    徐玥;

    清代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世情讽刺小说,其中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描写,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底层人民日常饮食的图景,通过对人物日常饮食中的饮品和菜肴名称、食俗与食礼的描述,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还具有从侧面丰富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功能,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1年26期 No.74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王维诗中叠字运用研究

    钱婧;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王维诗歌名句,句中叠字的运用被认为是点睛之笔。在王维其他诗作中,叠字也有广泛的运用,其在描绘自然景物与叙事方面都起到不小作用。王维在五言古诗运用叠字,体现出他对汉魏风骨与晋宋清音的效仿追求;近体诗中的叠字运用则表现出王维诗歌律化的一面。

    2021年26期 No.74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清代世情小说主仆关系的嬗变——以《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为例

    赵静静;

    清代世情小说以其宏大的社会图景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摹写人情世态,尽其情伪,在清代小说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清代前中期先后成书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为例,着重探讨在封建大家庭中主仆关系的状态和改变。

    2021年26期 No.74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羌族神话中的女神形象阐释

    江丽;

    羌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对于博大精深的羌族文化的研究是对绚丽多姿的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女神信仰在羌族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羌族人民对女神崇拜的角度对羌族女神的形象从女神的发展溯源、女神的职能、女神的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从民间文学神话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对研究羌族文化有着一定的意义。

    2021年26期 No.74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从女性形象塑造看万比洛夫戏剧的伦理秩序建构

    姜雯;

    万比洛夫的道德心理剧中并不存在承载主流价值观的正面中心人物,其多中心主义、巧合性的情节和肖似性的结局将思考与判断的权利交还观众。剧本世界中塑造有多重道德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随着戏剧情境的变化发展而在行动素六格中移动,揭示出了剧本的深层意识形态。本文从女性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在戏剧符号学视域下,分析万比洛夫戏剧中伦理秩序建构的策略,以期从新的角度对"万比洛夫之谜"作出解读。

    2021年26期 No.74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 西方意识流文学手法简要分析

    李亚琪;

    从二十世纪至今,许多伟大作家在小说的创作中,全部或部分运用了意识流写作手法,描述出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样一个作家的创作拥有极大自由度的时代,探讨作为艺术手法的意识流对于丰富人们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1年26期 No.74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论《史记》战争叙事的方法

    李娜;

    司马迁长于叙事,尤其是对于战争的描写,在继承《左传》等先秦史书典籍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而《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具体描述某一场战役,更是其一大特色。本文主要以楚汉战争为中心,从叙事方法的角度考察《史记》的战争叙事,简要分析司马迁如何对一场战争展开叙述。

    2021年26期 No.74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试论王维诗画合一的意境创构——以《辋川集》为例

    李育名;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与诗作书法等艺术形式同属本源,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辋川集》中收录的二十首五言绝句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其诗画合一的意境特色,但是意境的创构并不是"单层平面自然的再现",而是由多个面向组织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化于诗歌作品之中,给人以最高灵境的启示。

    2021年26期 No.74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新媒介时代下《娱乐至死》的解读

    彭会霞;

    《娱乐至死》作为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是由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所著。书中波兹曼将电视视为"洪水猛兽",他认为电视将会消解人们的文化,并且导致人类文明进一步衰落。当今电视作为后时代媒介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过去式,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浪潮下,"泛娱乐化"现象愈加明显。娱乐思维似乎存在于所有的公众话语和言论中,社会的文化也心甘情愿地沦为娱乐的"附庸"。因此在泛娱乐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结合当下的语境重新解读《娱乐至死》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2021年26期 No.74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文化集萃

  • 先秦儒家思想关系研究

    裴洋;

    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诞生、发展、繁荣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色。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其首创的教育和学习以及治国理论都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供了奠基作用;孟子以孔子的学生自居,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且对其政治学说增加了更加符合时代的新内容,使得儒家学说更加入世,更容易为统治者所接受;荀子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总结者,十分重视儒家经典,但是对于儒家的思想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新的时代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交流融合。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拥有其独特的时代特色,发展演变也有其逻辑规律,与此同时,先秦儒家思想在当今也获得了新发展,在和平年代儒家学说更加容易为民众所接受,已经被历史所印证。

    2021年26期 No.7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浅析明代榆林长城上的“边客”

    叶改芸;

    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端,与内蒙古接壤。明朝时在从东到西的"万里长城"上逐次设了九个边防重镇,榆林所在的延绥镇即为九边重镇之一。明"隆庆议和"之后,沿长城开设了十一处蒙汉互市场所。在榆林沿着长城的很多县城中,有一批专门从事长城边界贸易往来的人,群众将他们称之为"边客",他们所从事的行当叫"边行",他们每年从口外换购大量绒毛、皮张、牲畜、肉油等运回榆林,再把蒙民所需的绸缎、布匹、砖茶、药材等运到蒙地。"边客"存在的历史,就是长城内外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本文就对明代榆林长城线上的"边客"做一简单论述。

    2021年26期 No.74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老子道德观的当下启示

    白云;

    老子认为,德由道生,道是核心,德是道的表现和运用。道为体,德为用。由道而德,面对自然讲求物我平等,道法自然,不妄求无度、不肆意毁坏,而与自然相融共生;面对他人讲求和光同尘,随缘任运,不唯我独尊、不飞扬跋扈,而与他人和睦共处;面对自己讲求反参内省,自我建设,不骄奢淫逸、不庸庸碌碌,而与自己自悟自醒。

    2021年26期 No.74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试论庄子笔下畸人形象的美学意蕴

    周琳;贾静;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庄子逍遥自在的境界和他看透生死的豁达,以及其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处世心态。《庄子》作为庄子的代表作,不但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展现出他浪漫的文学意境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在庄子的文章中刻画了很多形体怪异甚至丑陋的残疾人,本文主要从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来展开,对《庄子·内篇》中的9位畸人形象进行了整理和概括,着重探讨了庄子借助这些形象所要反映的美学意蕴和深层内涵。

    2021年26期 No.74 56-5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金代乡村地名命名原则浅析——以《金文最》为中心

    于淼;刘晓飞;

    金代乡村命名具有自然性、简洁性、历史性、文化性特征。从命名原则来看,以自然、人物命名是聚落组织出现就随之产生的。随着先民理论知识、生活经验不断增加,命名原则由简到繁,不断发展。以美好寓意进行的命名,则体现出基层民众纷繁复杂的思想世界。地方社会行政组织文本书写所体现的不同命名原则,一定程度反映金代基层的日常生活,对金代社会发展认识有重要意义。

    2021年26期 No.7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魏源对科举制度演变的评论

    张薪一;

    科举制度进入近代社会,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发生重大危机。从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批判科举制度败坏人心、学非所用,到康梁等维新派把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作为变法的中心内容之一。他们的思想都对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产生了重大意义。但其实在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之前,一部分具有政治忧患意识和人才危机意识的传统士绅如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就已经开始倡导改革科举制。

    2021年26期 No.74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矛盾中的“实录”——“实录”概念含义探析

    白宇龙;

    在《史记》的史学批评史上,"实录"是一种影响深远的评价。通过整理各家对"实录"的观点,结合与"春秋笔法"和"直书"两种概念的比较,分析了三种概念背后的矛盾关系的错位和转移,并且对"实录"在不同话语环境下的含义进行了梳理。

    2021年26期 No.74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晚清关学人物贺瑞麟、刘古愚思想之异

    闫亚萍;

    贺瑞麟和刘古愚同为晚清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在理学的前进道路上,两人作为保守派和前进派,所主思想有明显差异。在晚清国势复杂、命运交接的情况下,贺瑞麟坚守程朱理学的道统,试图通过传统理学振兴关学,实现自己道德救世的主张;刘古愚则通过将传统理学和近代西学相结合的原则,向实学方面落脚,讲求经世致用以救国,两人不论在教学方法、教育主张以及最终学术成果方面均有不同。

    2021年26期 No.74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文化创意

  • 乡村振兴视阈下郢城泥陶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王华龙;桑俊;马盈颖;

    郢城泥陶是湖北省制陶技艺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也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发展和演进历史。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与推广,以郢城泥陶为代表的大批非遗项目也顺应潮流,将发展重心转移至乡村,为乡村振兴助力。基于田野调查等一系列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郢城泥陶项目目前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传承群体青黄不接、宣传力度不足和发展地缘位置偏僻等问题,亟须解决。综上问题的认识和反思,提出郢城泥陶的发展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进行优化与发展的建议,以期未来对传承非遗文化、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布局贡献更大的力量。

    2021年26期 No.74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基于符号学原理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张毅鹏;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符号学的概念,并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导入文创设计的概念,然后用符号学观点说明了文创产品设计流程的符号学意义,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启发对于文创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2021年26期 No.74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乡村振兴战略下黎族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再生

    张丽圆;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扮演重要角色,包含着古代民众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分析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困境,探讨通过传统手工艺与不同类别的设计进行融合的方法,实现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再生。

    2021年26期 No.7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侗锦织造技艺传承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和出路研究

    向玥;

    本文通过调研湖南通道侗锦织造技艺传承实践基地,分析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鼓励图案纹样进行著作权登记,强化衍生产品外观设计保护,加强侗锦地理标志保护。

    2021年26期 No.74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新主流电影中儒家精神的继承与嬗变

    季泽伟;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因票房与文化影响的双重成功逐渐受学术界重视,这个年轻片种,其类型变化、资金投入、视觉奇观、人文内涵引人称道。儒家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派别,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家庭伦理片的创作。当年轻的电影遇到厚重的文化,两极碰撞,新主流电影应运而生,它是为了寻求一条平衡的途径,为了达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传播而产生。本文针对新主流电影与儒家精神的内在联系,结合理论解释与作品实践,针对新主流电影中传统儒家精神的传承与嬗变及其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

    2021年26期 No.7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文艺观察

  • 陈师曾的中国画改良之道

    段雨晴;

    作为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理论家,陈师曾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对近代中国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从陈师曾对中国画的改良的角度来看,学界对陈师曾的研究仍显不足。近代美术研究突出了陈师曾的文人画理论,却忽视了他对中国画的思考。面对中国画的弊端,陈师曾曾提出了中国画改良理论,通过自己的探索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2021年26期 No.74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西北写生与临摹视阈下的艺术变革——以林风眠创作为例

    李雅妮;韩舜;马宋瀛;

    本文对受张大千画展影响的林风眠进行个案研究,探寻其绘画风格、艺术思想的变化。林风眠运用其独到的中西融合思想将绘画理论推陈出新,在古老文明和新的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将调和思想发挥到极致,对近现代美术史上艺术变革起到功不可没的影响。因此,对于林风眠的个案研究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是引起人们对当下美术发展的正视和深思的一个途径。

    2021年26期 No.74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浅谈江西根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吴洁;

    根雕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们就用根雕作为装饰品。我国的根雕水平非常高,江西开化也有中国根雕艺术之乡之称,其历史发展悠久。根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通过一些神奇的手法让看起来很普通的木头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根雕也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展现了一种天然的创造,根雕艺术发展到现在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本身的特点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2021年26期 No.74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新生代作曲家刘聪独唱声乐作品分析研究

    王志勇;

    刘聪是最优秀的新生代作曲家之一。刘聪的作曲创作涉及了多个音乐领域,从声乐领域到器乐领域,刘聪都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刘聪的音乐把传统艺术歌曲和现代艺术歌曲相结合,传递出了深深的美学意境。刘聪的音乐作品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基因,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风的创作风格。刘聪的作品一般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相结合,蕴含文化意境美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本文从刘聪独唱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风格出发,探索新生代作曲家刘聪的创作特点。

    2021年26期 No.74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浅析贵州声乐作品《蓝色乌江》

    段小丽;

    《蓝色乌江》是贵州声乐作品中的一首经典歌曲,极富地域特色。本文主要从艺术特色、演奏技术、声音与情感、调性、伴奏等方面对《蓝色乌江》进行了分析,意在通过这些声乐作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贵州的本土文化和艺术特色。

    2021年26期 No.74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泰山“挑山工”风情绘画创作与泰山文化融合研究

    霍明;刘岩;

    泰山风情绘画具有浓重的时代和文化色彩,本文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将新时代"国泰民安"的文化理念和泰山"挑山工"画像创作进行融合,审视和解读泰山"挑山工"画像创作的当代图式,挖掘具有鲜明个性和正能量的"挑山工"人物形象,丰富提升泰山"挑山工"精神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究泰山"挑山工"画像创作的美学思想与"国泰民安"的新时代泰山文化理念融合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新时代"挑山工精神"的具体践行。

    2021年26期 No.74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两版《但愿人长久》的对比分析

    杨能华;

    《但愿人长久》歌曲淡雅抒情,作为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深受大家的喜爱。虽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但仍以邓丽君、王菲两人演唱的版本最为经典和最具代表性。邓丽君演唱版本追求的是宁静、纯净之意境,在编曲配器上比较简单,主要突出主旋律线条,邓丽君将平淡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字正腔圆雍容态之称;王菲演唱的版本在编曲配器上要求稍高,伴奏和声织体,音色及乐器使用方面都较邓丽君版要灵活多变、丰富和有层次性,王菲的演唱版本有虚无缥缈如天籁般之称。

    2021年26期 No.74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触碰应用

    高倩;

    在世界艺术文化中我国传统艺术独树一帜,除了本身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外,视觉审美价值也极高。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艺术元素最大程度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涵,给其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本文重点就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这一课题进行如下研究。

    2021年26期 No.74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王建中钢琴作品《情景》的艺术风格特点与演奏策略

    邓阔;

    王建中在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他的很多钢琴作品在国内外艺术领域都得到了较好的传播。针对王建中钢琴作品的研究也可以较好明确这些钢琴作品的创作内涵,集中探索我国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道路。本文先阐述了王建中和钢琴作品《情景》的创作背景,接着明确了王建中钢琴作品《情景》的艺术风格特点,最后从合理变换节拍、灵活选择触键方式、正确使用踏板、积极进行二次创作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这部钢琴作品的演奏手法与策略。

    2021年26期 No.74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传统水墨山水与电影艺术的融合——以电影《影》为例

    林子浩;

    自唐代以来,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便始终贯穿着历史文化脉络,具有独特且浓厚的东方美学气息。如今将传统水墨山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电影艺术结合起来,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而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影》便是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视觉效果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相结合,营造了极具东方美学的视觉意境,并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影像风格和创新理念,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赞誉,同时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上的创新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这种拍摄手法也成为未来中国古典IP电影拍摄的新思路。

    2021年26期 No.74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基于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戏曲音乐传播中的意义分析

    周靓;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普遍对短小精悍的视频以及各类吸睛咨询情有独钟,对于中华古老的戏曲文化,其被关注度极低。唱、念、做、打等技艺因学习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因此曲艺从业者以及传承者的人口基数逐渐下降。虽然处于新时代,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当代人不能将其丢掉,反之要将祖先遗留的东西进行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本文针对钢琴艺术与中国古典戏曲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其将会带来的重大意义进行了相关分析,希望对于中国曲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2021年26期 No.74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文化综合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张飞;

    现代社会,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传统文化的联系,对加强民族文化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强国意义关键。随着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及创造在传统领域、生活领域、科学领域以及电视媒体领域的重要程度逐渐提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发表了相关内容的重要讲话。不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结合、发展、创新以及融合方法与路径。

    2021年26期 No.74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平遥灰色詈语本字考释三则

    雷旭虹;

    灰色詈语作为詈语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内在层次。文章调查了平遥詈语72例,其中灰色詈语39例(包含同一词衍生出来的同义不同词形的词)。考释了三则平遥灰色詈语中看似有音无字的本字。

    2021年26期 No.74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12世纪至15世纪银行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推动

    吕瑶;

    新航路开辟主要由于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而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中,银行是核心载体。1171年世界上第一家银行诞生于威尼斯,此后银行陆续出现在西欧多国。这些12世纪至15世纪的西欧银行是主要经营存储贷款、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推动具体表现为:存储汇兑、资本投资、航路贷款。

    2021年26期 No.74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从“三美”原则分析《无题》英译本

    赵诚;

    在文学翻译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翻译领域苦心钻研,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作品,更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许渊冲,当代翻译大师,他结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翻译要遵循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基于许先生的"三美"原则,对他所译的《无题》进行赏析,并对译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译。

    2021年26期 No.74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探析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杨雁翔;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因而,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我们能够坚持自信的源头。本文坚持以历史走向未来的要求,以中华文明史为基点,主要从文明的延续性和文化包容性两个方面具体讨论,以此阐释出文化自信提出的历史根基。

    2021年26期 No.74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谈文学翻译的客观性

    龚莉;

    文学翻译是书籍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翻译,文学作品才能够被更多的读者发现和理解,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作品的一致性,就需要在客观性的基础上来完成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本文以文学作品的翻译现状作为基础,探究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客观性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的应用方式。

    2021年26期 No.74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文学素养对当代青年职业道德培养的影响研究

    李志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各行各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新的时代,人们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行业及企业对于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各类中职院校,也产生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人在职业技能、道德水平、文学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彰显着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者有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当代青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更应当注重其职业道德培养,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向社会灌输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储备,在培养当代青年职业道德体系的过程中,激发其对于本职业的职业认同感,达到磨砺心智、优化自己的最终目的,能立足岗位全面发展,并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贡献一份力量。职业学校的中职教育也应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更高文学素养的职校当代青年,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更优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本文着重针对目前当代青年道德培养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时代新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与企业对于当代青年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围绕当代青年职业道德培养的文学素养培养方针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2021年26期 No.74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对其现代设计的影响

    周好伟;

    本文从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出发,去追问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当代价值,以及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日本设计师如何带着清醒的文化自觉,回到自身文化传统中回望与找寻,并有意识地用东方独特的设计语言对西方观念做出回应。正是一批设计师不断的反观与自省,才使得现代设计的舞台上,日本设计师凭借作品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种回到原点再出发的设计态度,对中国设计走出自己的道路具有借鉴价值。

    2021年26期 No.74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小王子》译本研究

    王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呈现全球化的特点,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中,儿童文学作品因其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对儿童文学类读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译者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对译文进行翻译。本文以优秀文学作品《小王子》为例,结合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周克希、李继宏两种译本的部分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译本的翻译策略从而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

    2021年26期 No.74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浅探日本地名、名胜古迹名称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曹玉华;庄子丹;

    《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有着极高的流传度及影响力,在邻国日本自古以来也备受推崇,并不断地得到传播与发展。本文围绕部分命名中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日本城市、名胜古迹,对该类场所命名的来源、内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其背后的关联因素。

    2021年26期 No.74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世说新语》“通长”释义考辨

    王佳敏;

    《世说新语·文学》第34则中"通长"一词,各译注版本中注解不一,本文试运用审查句例的方法,从语义句法,史料文献等多种角度,对现有的三种注解"全都擅长""通常,一般""精深渊博"加以辨析,进一步证明了此句中的"通长"应是"精深渊博"之义。

    2021年26期 No.74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解析科技类书籍中的插图艺术

    李晗;柳月;

    书籍是插图诞生的母体,很多书都配有插图,插图不仅能突出书籍的主题而且能够丰富书籍内容,还可以与文字内容形成节奏感和阅读空间,增强书籍的艺术表现力。"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插图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插图设计是增加书籍内容活跃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普读物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分析人与自然科学、辩证视角的社会现象,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片来说明理论,并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书籍。一提到科技信息类书籍,大多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枯燥、刻板等特点,正是由于内容体裁的限制使得大多数科技信息类读物显得枯燥乏味。而在书籍中使用艺术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籍内容,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并获得一种独特的阅读式艺术享受,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1年26期 No.74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