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关于“水”的诗与思——读孔见组诗《西海岸》

    陈敏;

    "水"的意象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后,已经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内涵的独立意象。但受象征主义影响,孔见笔下的诗歌意象呈现私人化趋势,在其组诗《西海岸》里"水"的意象作为作家个人省思意味的体现,蕴含着作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反思,具有极为浓厚的哲学意味。本文将围绕诗集中"水"意象的内蕴展开思考与讨论。

    2021年29期 No.77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石银丽;

    孙少平如何从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变得坚定,从别人的负担变得有担当,这一切的改变都少不了生活的磨炼。苦难生活造就他的坚韧和勇敢;宽容、大度的他只收获了短暂的爱情;有一颗正义的心他敢于见义勇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从求知求学到奋斗不止再到成熟蜕变,孙少平为我们演绎了一场自卑的青年通过自己的拼搏塑造了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2021年29期 No.77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三国志》裴注志怪注文探索

    张诗妍;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其注书大大丰富了《三国志》原有的内容,极受推崇,但同时也因引用志怪小说以及一些神鬼怪异的内容受到诟病。事实上,裴注虽引用志怪小说二十余处,但他对其中内容并未尽信,且并非仅因其个人"嗜奇"而引用,社会氛围、著史传统以及统治者喜好等亦是导致其引用志怪小说的原因。

    2021年29期 No.77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蓝衣魔鬼》的硬汉侦探小说特点

    沈思月;胡笑瑛;

    《蓝衣魔鬼》是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沃尔特·莫斯利的经典侦探小说。侦探小说经过了160多年的不断发展,从古典侦探小说的发端到硬汉侦探小说的蜕变,直至今日出现了许多后现代流派的侦探小说。本文将以莫斯利的《蓝衣魔鬼》为研究内容,从侦探小说叙事传统的背景、侦探形象塑造、破案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这部作品的硬汉侦探小说特点。

    2021年29期 No.77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浅析苏轼《前赤壁赋》的“中和之美”

    彭宇璇;胡红梅;

    苏轼在宋代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盛誉,其散文《前赤壁赋》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作品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淡然超脱的思想境界与含蓄典雅的"中和之美"有着很高的契合度。本文试图从文化溯源、文本表征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前赤壁赋》中的"中和之美"。

    2021年29期 No.77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解读

    郝健;许伟丽;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主人公艾米丽为线,通过对她的刻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以"创伤"为视角,分析了艾米丽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创伤,由此来揭露当时腐朽的制度以及对于女性的压迫。并且从爱情和个人意识出发,分析了女主人公进行的各种反抗,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而最终导致的悲剧结局。

    2021年29期 No.77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精神束缚缘由

    朱淑瑶;

    《人生》中高加林被迫从城市回到农村,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所面临的生存与精神困境。知识青年高加林身处农村时精神一直受到束缚,其自身的城市人思维与在乡村单薄的人际关系网,使他与农村之间存在较深的隔阂;他怀有远大的志向,但闭塞乡村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陷入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高加林的精神束缚来自他与养育自己的土地之间的复杂纠葛,最终他与黄土地达成和解,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其精神上的枷锁。

    2021年29期 No.77 16-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岑参与强弱势文化区的互动交流——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袁淑敏;

    本文从强势文化区、弱势文化区及回归强势文化区三方面动态展示了岑参与强、弱势文化的关系。分析岑参文化区转变的原因,进一步解释岑参个人气质与边塞地域风情的融合以及弱势文化区给予岑参的强势馈赠。最后说明西北弱势文化区的现实。

    2021年29期 No.77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试析《呼啸山庄》中“风”的作用及成因

    蒲实;

    作为《呼啸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功能。它引导读者对小说情节、主题,甚至作者的生命观、自然观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以"风"为切入点,分析"风"在小说情节制造中的作用,如对封闭空间的克服和对小说整体情节的推进等。接着,通过"风"的象征意义,分析小说的主题,挖掘小说的核心。最后,基于以上内容,剖析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命观与自然观,以此来探索"风"的成因。

    2021年29期 No.77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论《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和贺秀莲的悲剧意蕴

    何凌霄;梁小娟;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小说再现了20世纪70、80年代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贺秀莲和孙少安一样,一生朴素务实,是路遥现实主义观念映射下的典型形象;田晓霞开朗阳光,和孙少平的爱情超越世俗、充满激情,弥漫着独特的浪漫色彩,田晓霞本人也极具浪漫气质。可以说两人的爱情、性格都大相径庭,但却都以悲剧结束了一生。田晓霞的死亡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在于路遥给予田晓霞人格、生命上的完美;而贺秀莲的死,既受田晓霞死亡的影响,也是路遥给予贺秀莲一生的颂歌。背后承载了路遥内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矛盾。

    2021年29期 No.77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文学研究

  •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色彩相关研究

    张影;

    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成就卓然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以悲剧和荒凉著称,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和语调描述了诸多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挣扎,却最终在悲剧的命运中被碾碎的特殊女性形象。本文以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和爱情婚姻的深刻影响两个维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生成原因,并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为例,阐述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具体表现。

    2021年29期 No.77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浅谈“语言游戏”——回文诗

    朱敏;

    回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中共有的艺术形式。回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构思形式在其文字表达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内涵。书海之中,领略妙趣横生文字的同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自娱自乐"。本文着重剖析语言中的回文现象,感受其中的文字乐趣。

    2021年29期 No.77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战争”视域下戈尔贡·美杜莎的文学形象探析

    杨郁昊;

    "戈尔贡"在希腊语(Γοργ)中意为"可怕的、凶猛的",这一神话形象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荷马史诗,她与"恐怖和溃逃之神"曾一同出现在阿伽门农盾牌的配饰中;赫西俄德的笔下,戈尔贡变成了"三姐妹",年龄最小的被唤作美杜莎,从她被斩断的脖颈中孕育出手持黄金之剑的巨人克律萨俄耳;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借由密涅瓦(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之手将美杜莎转变为蛇发女怪的形象……法国哲学家阿兰曾在1921年发表的《漫谈集》中写道:"戈尔贡的目光使人石化,而战争的化身就是戈尔贡"[1]。在西方文学作品之中,蛇发的戈尔贡·美杜莎经常作为灾厄的象征出现,而在人类所经受的各类苦难中,战争主题与其联系最为紧密。本文试从"战争"视域下探析戈尔贡·美杜莎所呈现的不同文学形象。

    2021年29期 No.77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论庾信诗中雁形象的情感意蕴

    姚君梅;

    雁是庾信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庾信笔下之雁形态多样,主要有衔芦雁、惊弓雁、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等类型。究其创作主旨,庾信借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抒发乡关之思,托衔芦雁和惊弓雁以表丧乱之哀。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使得雁意象更易引起读者共情。

    2021年29期 No.7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刘若愚

    黄月桂;

    刘若愚(James J.Y.Liu)是一位著名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者、翻译理论家。在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和解读上,刘若愚以其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的文化底蕴提出非常有开创性的见解和观点。他一生都在探索中西文学和诗学的相互阐发和交汇途径,并构建了中国诗学体系,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将从其背景介绍、比较实践和理论、诗学研究特点以及其在比较诗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刘若愚的中国比较诗学观,即从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比较诗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这对于探索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多元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

    2021年29期 No.77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疯狂的百衲被”:解析《梅瑞迪安》的叙事策略

    杨笑红;

    民族传统文化以其既定的形式附着于特定时代的人身上。艾丽丝·沃克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保存与弘扬。在小说《梅瑞迪安》中,艾丽丝·沃克将颇具"黑人性"的"百衲被"这一传统文化赋予其个性的美学意味,称之"疯狂的百衲被",并将其转换成独特的文本叙事,凸显自己想要表现的浓厚民族意识。

    2021年29期 No.7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从“木兰”看中美两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差异

    朱迪;

    女性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与进步,包括各种女权运动、杰出女性的独立发言等。本文从"木兰故事"出发,探析女性主义思想在中美两国的发展与嬗变,并对中式"木兰"形象与西式"木兰"形象做出对比分析,以此为根据略谈对女性主义的理解。

    2021年29期 No.7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探寻当今诗歌的创作困境与出路

    骆燕如;

    当今诗歌创作依旧活跃,主要分为旧体诗词创作和新诗创作。但是整体而言,精品难现,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而读者对于当今诗歌的创作持否定态度。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今诗歌的创作遇到了瓶颈,陷入困境之中。当今诗歌的发展出路须要完成旧体诗词与新诗之间的转化,并且让诗歌创作回归到中小学课堂中,重视流行歌曲的词创作,将诗与歌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诗歌创作风气。

    2021年29期 No.77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深挖辛格《傻瓜吉姆佩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傻子形象的深层含义

    邰梦冉;

    《傻瓜吉姆佩尔》是犹太作家伊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短篇小说,辛格出生在波兰,心思敏感的他对一切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并时刻担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犹太教对辛格的影响也非常大,《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将犹太教对自己的影响浓缩到上帝这个形象中是辛格对犹太教理解的再一次升华。《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书中围绕梅什金公爵这一"基督式"的人物展开,公爵身上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以及"我为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别人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拯救日渐浮躁的世界。从表面上看,这类"傻瓜式"人物是对日渐浮躁的社会的反映,二者都承担着"社会的照妖镜"式的角色,通过对两位"傻子"的描写折射了社会其他人的面貌。本文通过细读法,挖掘傻子形象的深层含义,使读者对傻子形象有更深的了解,并从两人悲惨的人生中获得启发,揭露深藏在苦难背后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以及两人内心深处的"大爱"。

    2021年29期 No.77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余华小说的创作历程与创作风格形成

    杨洁;

    余华是较为独特的先锋派小说家,他的小说风格独特,否定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与美学风格,向人们传达出对现实世界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和认识。他将现实生活映射到小说,从而使人对现实世界展开思考,通过讲述一个个人们难以逃离的命运悲剧,展示着现实的残忍。他的小说创作历程是独特、荒诞的代名词,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进行探讨,旨在对其有更深的了解。

    2021年29期 No.77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文化集萃

  • 柏拉图美学态度的转变

    徐高阳;

    柏拉图的美学本意是为其哲学思想的论述提供方便,大家可以在多篇对话录中看到柏拉图的美学主张。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认为画家和诗人应该被排除在理想国之外;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却又认为如果诗歌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则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不同的美学主张表面上是柏拉图美学态度的转变,实则是其解释政治理想和伦理思想的需要。

    2021年29期 No.77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唐代官宦贵族阶级女子教育

    张子晴;关娴娴;

    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兼容,女子的教育受到重视。其中官宦贵族阶级的女子,依托其优越的家庭背景,富足的生活环境,充裕的闲暇时间接受到了更加全面的教育,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发展特点。官宦贵族阶级的女子通过接受家庭教育和宫廷教育,学习经史文化,吸收宗教思想,发展艺术和体育。

    2021年29期 No.77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略论“官场不倒翁”与传统关系文化

    冯仲鑫;

    金庸先生曾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这就必然要和他人发生联系。而在传统关系文化中,能够把握其脉络,成为集大成者的无疑是古往今来的"官场不倒翁",他们深谙中国人的性格、人际交往的法则与处世的原则。对"官场不倒翁"的研究就是对传统关系文化最好的了解。当然,以"官场不倒翁"为代表的官场关系文化其实是一种病态文化,一部分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021年29期 No.77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孟子有关夫妻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当代启示

    邢巍巍;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一书中有很多处有关夫妻关系的论述,作者结合《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整理出孟子有关夫妻关系的主要观点。孟子认为男女相互爱慕是本性使然,夫妻关系的建立应遵循"礼",夫妻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丈夫应为妻子做出榜样,丈夫有义务照顾好妻子,妻子也有义务指出丈夫的过错,丈夫关心妻子也不能忘了父母。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很有价值,值得当代夫妻学习和践行。

    2021年29期 No.7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李昊洋;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所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编译的国外史地学著作。林则徐在《四洲志》中通过对于世界各地34个国家的介绍,让闭塞已久的国人了解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与现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身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编译《四洲志》时,也不免受传统儒家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导致此书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本文将通过对于林则徐编译《四洲志》一书的介绍,探究他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这一认知对于他和近代洋务派史学家们的影响。

    2021年29期 No.77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的异化理论研究

    张曼曼;

    从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弗洛姆一直在寻找解决异化问题的方法。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现象,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异化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解体而消失。弗洛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异化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克服异化走上健全之路的途径。

    2021年29期 No.77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周礼》“簋簠”考

    李琪琪;

    "簠"与"簋"是先秦时期常见的祭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簋为方器,簠为圆器,但是郑玄在注《周礼》时解释为"方曰簠,圆曰簋。"二者说法截然相反。后来的学者为了调和二者说法,也提出过簋"内圆外方"、簠"内方外圆"的说法,但大多都是附会之说。其实许多前人注家已经明确了"簠"为方而"簋"为圆的这一事实,结合现当代出土文物,也可以确定大部分"簠"为方,"簋"为圆,许慎所说的"簋"为方说的只是"竹簋方",并不是普遍而言的簋。

    2021年29期 No.77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从东西方哲学浅谈“无限”之发展

    俞美玲;

    人类对"无限"的思考始于明白自身存在的有限性,东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无限"的解读从未停止过,各界各派哲学家前赴后继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思考,在各个时期里,"无限"范畴跨越了数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例如:"无限"可以代表"时间永无尽头""空间无边际""存在的无止境"等等,因而成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哲学范畴。本文旨在浅析东方和西方哲学史的"无限"思想发展,探讨不同地理起源所带来的不同哲学发展轨迹,以对"无限"的概念有更透彻的了解,并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2021年29期 No.77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一体无别,物我两忘——庄子兼怀万物的自然缮性之道

    崔洁;

    庄子思想产生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儒家、墨家、法家立足于治世的策论之道时,它却以超然物外的姿态在百家争鸣中唱响了不同于百家的天籁之音。庄子逍遥于各家之外,专注对宇宙万物、人性人生和生存意识的哲理性思考。人与世间万物同根同源,隶属于道的演变派生。他将道作为中心轴点,并由此对自然万物和宇宙人生进行了发散性阐释和终极性探索。所谓自然之道,即在"一体无别,物我两忘"的境界下缮养本心、兼怀万物。

    2021年29期 No.77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史家思想研究——评《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

    李根;

    《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是一部以现实主义视角重塑史家史学思想的著作,体现了作者的"问题史"意识。该书详细阐释了英国史学语境下麦考莱的辉格史观与帝国观,麦考莱的浪漫主义史学和功利主义史学思想,以及新史学视角下麦考莱的社会史研究,为学界了解19世纪英国史学的实际观念状况提供了切实的参照对象。

    2021年29期 No.7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文化创意

  • 论戏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价值和策略

    李春梅;

    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集文化精髓之所长,展现了千百年来历代民众对于音乐文化的集体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追求。时至今日,戏曲音乐文化依然散发出璀璨而独特的光芒,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与发展也是一个重点探索内容。因而,本文首先探讨了戏曲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其次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戏曲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策略,以期有更多青春活力融入戏曲音乐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中来。

    2021年29期 No.7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浅谈国家级非遗“梁平癞子锣鼓”的困境与突围

    贾源源;

    梁平癞子锣鼓据说源于唐朝,但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它是梁平劳动人民世代相传,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民间击打乐,在渝东和川北一带享有盛誉。但是世易时移,时过境迁,由于艺人相继去世,现有艺人年岁已高,现代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因而锣鼓艺人日渐减少,在此情形下,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传承和发展之路,以避免梁平癞子锣鼓失传的风险。

    2021年29期 No.77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基于紫荆花文化元素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赵质乾;

    本文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法对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和多元化设计模式进行解析,以传统紫荆花元素来进行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打造以功能性、纪念性、创新性为主要特色的文创产品,将现代的前沿文化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利用文创产品的形式将自然和人文、时代联系起来,让人们在高速的信息时代中能通过文创产品来实现自身需求的同时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021年29期 No.77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设计优先”理念下淮河流域传统手工艺创新转型研究——以黄冈柳编为例

    张洁丽;孙丹;江越;

    在大工艺美术格局"设计优先"理念指导下,对淮河流域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和形式特色进行分析,梳理出作为淮河流域代表性文化遗产的阜南黄冈柳编所具有的独特传统工艺价值及工艺特色,并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结合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构建出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的创新转型发展新路径,在传承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1年29期 No.77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对策

    张婉宜;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具有有形与无形的特征,无形的沈阳历史、文化需要通过影像中有形的空间形象和人物形象进行呈现。伴随着媒介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影像信息去了解一个地域的社会现实与文化风貌。因此,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对沈阳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沈阳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化建构价值,进而针对当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影像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沈阳形象的影像建构与媒介传播对策建议。

    2021年29期 No.77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文艺观察

  • 探究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效应

    方祉悦;

    舞蹈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文化、社会、智慧的集中表现,舞蹈艺术与文化进程、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联系。因此本文以"舞蹈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效应。社会功能从"情感抒发、人文交流、弘扬文化、强身健体"四方面展开,文化效应从"文化功能、文化评价、文化境界"三方面展开。

    2021年29期 No.77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探析广州榄雕的传承现状及发展方向

    章语月;

    由于广州榄雕历史悠久,中心地区已经至少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代中国橄榄艺术雕塑系列工艺作品继承了橄榄传统,小巧玲珑,运用多种镂雕、浮雕、圆雕、微雕等现代工艺美术手法重新进行雕刻创作,精雅别致,令参观者不禁赞叹不已。在高度重视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及继续保护的今天,广州榄雕在当地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科学研究应用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广州榄雕现阶段状况的调查分析,总结广州榄雕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并针对其现状提出发展思路。

    2021年29期 No.77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卷草纹的形态演变

    李金金;

    卷草纹作为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形态演化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过程,本文主要从卷草纹的基本造型、组织结构、色彩对比及造型应用等方面做出简要探析。其中选取最具代表性两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以这两个朝代为时间线索,剖析卷草纹在这两个时期的造型变化特点以及演变轨迹。

    2021年29期 No.7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价值取向探析

    高华曼;

    钢琴音乐作为一种从海外引进的西方乐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也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路途。中国钢琴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借鉴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印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钢琴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示了我国特色文化内涵。

    2021年29期 No.77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惊吓背后”——解码A24的恐怖美学

    果基伊辛;

    新晋独立电影厂牌A24出品的恐怖电影具有其独特的恐怖美学,即在题材内容方面追求人文视角介入,视听语言方面重视创新表现形式,并独具深度哲学视角。本文结合A24出品的几部恐怖电影代表作,分别从叙事内容、视听语言、哲学元素三个维度切入,解析A24系恐怖电影的美学特点,以见出其拥有构建崭新恐怖电影图景的巨大潜力。

    2021年29期 No.77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

    吴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丝竹之音折腰,沉浸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妙听境中。而古筝,它的单音令人耳目一新,颤音令人振奋,古为文人学子推崇,今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可谓是不绝古今,不衰反盛。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千变万化的大众审美过程中,如何让古筝不落后于时代,而是与时代与时俱进,基于此,本文将探索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环境是有较大社会现实意义的。

    2021年29期 No.7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古典音乐欣赏探析

    张新鑫;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的形式自古以来就是多变且多元化的,具有非常强的融合性和交汇性,千年来的发展中音乐已经是一类具有超强艺术性和融合力的艺术形式。但是就目前来看,虽然现代乐曲势头正盛,但是古典音乐却因为创作上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而较少人去涉及。实际上,无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中国古典音乐都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作为古典音乐而言,其带给人们似乎并不止是年代的久远感,在现代人受到流行音乐和快餐文化的背景下,对古典文化的赏析可以更好地带给人们关于思想、灵魂、审美上的感受,本文即以此来探讨古典音乐的赏析。

    2021年29期 No.77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浅谈聂耳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透视

    宋晓晨;范晓晶;

    每一个音乐家创作的作品都会带着显著的个人风格,使得他们创作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聂耳在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都具有显著的民族风格,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本文先阐述了聂耳的艺术生涯和音乐成就,接着结合聂耳的音乐作品全面分析了民族风格展现的具体内容,最后还从代入了民族背景元素、创作体裁融入了时代特征、具有显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实现了民族调式的创新应用、引入了民族地域音乐特色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聂耳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

    2021年29期 No.77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豫南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分析

    周兴晨;

    豫南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上游的一种舞蹈形式,发源于河南省最南端的信阳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就了豫南花鼓灯南北交融,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特征。历史上的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影响了它道具的使用和表演形式的独特。这种独特,不仅仅表现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上的独特,还有它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的独特。

    2021年29期 No.77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中国绘本的艺术特色研究

    李姿;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现代人的生活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自身的魅力逐渐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为了深入了解绘本所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本文将以中国绘本的艺术特色为研究课题,通过对绘本艺术特色的研究,来引导大家认识中国绘本,促进中国绘本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2021年29期 No.77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浅析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

    彭熙;

    行为艺术作为一种打破传统艺术表达形式的新型艺术门类,逐渐走进公众视野。近年来,行为艺术被人们贴上"暴力""血腥"等标签,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争议。行为艺术着眼点是"艺术"而不是"行为"。它更多的是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美。本文主要简述行为艺术中存在的审美意蕴与价值。

    2021年29期 No.77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文化综合

  • 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

    宋秋英;

    家国情怀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价值意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已成为新时代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

    2021年29期 No.77 103-10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从展陈人物中体会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广西革命纪念馆为例

    陆彦蓉;

    自从召开党的十八大,习总书记一直颂扬英烈精神。勿忘历史,缅怀英烈,是习总书记乃至中国人民都铭记在心的一句话。对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报以关切与敬意。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富于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者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他们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2021年29期 No.77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艺术设计类专业助力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初探

    姚伊;

    近年来,针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城乡经济不平衡性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目标。从其特点来看,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特征所做出的具体性调整。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部分高校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已经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有效调整。针对当地特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同时,还有效借助到了数字化传播平台的积极作用,激发乡村发展动力。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其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创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2021年29期 No.77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及现实意义

    秦华伟;陈彤;

    人民主体性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理论阐发的重要内容。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批判各种虚伪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共产党宣言》重要的价值内涵。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对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2021年29期 No.77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建议——基于德国《世界报》的一篇报道

    赵国伟;

    本文以德国《世界报》2020年12月的一篇报道为例,分析了该报道中对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误解、曲解甚至污名化、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原因,并从跨文化的视角提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议。

    2021年29期 No.77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丽江古城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

    姜豪;

    景区公示语在游客旅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的景区公示语都采用中英双语,甚至一些景区还有三、四门语言的译文。丽江古城是国际旅游的热门地点,而丽江古城景区公示语的译文质量参差不齐,亟待改进。为了有效地帮助或者提示不懂汉语的游客,做好丽江古城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意义深远。本文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三方面对丽江古城景区部分公示语译文进行探讨,期望改善景区公示语的翻译。

    2021年29期 No.77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教育

    海东平;

    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以博物馆为场所的文物保护教育机构具备公共性与文化性的特质。这一场所包含两类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教育的要素,一类为文物、空间、人力等教育活动所需的资源,另一类为包含文物保护从业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旁观者在内的教育活动参与者。

    2021年29期 No.77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萨满文化中的玛虎艺术述略

    李扬;

    古老的玛虎艺术作为萨满文化的一部分,直到近年才得以被挖掘、重现,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是满族独特的弥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玛虎艺术的概述、表现形式论述和艺术价值分析,对玛虎艺术起源和玛虎戏剧的文化由来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此激发更多人对古老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得以更好地创新与发展。

    2021年29期 No.77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关于完善湖北省中小学普通话水平测试机制的建议——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

    陈欣;

    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沟通与交流,是各民族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家认同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重要途径,基础教育是重要助推力量,中小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提高不同地域中小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分析研究湖北省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试测的样本可以得知,行政区划级别、地域差异和普通话水平有一定关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更好地完善湖北省中小学普通话水平测试机制,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021年29期 No.77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中国元素在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

    金维开;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和探讨中国元素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和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具体运用,既使汉译后的英文电影片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也使英译后的中文电影片名易于被外国观众理解和接受,进而充分发挥电影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021年29期 No.77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论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民俗类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路径

    王佳;熊婧;

    江西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独具魅力,其汉英翻译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过考察江西非遗民俗英译现状发现,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错误频出、译名混乱等问题。而作为新兴的技术,语料库可以显著提升翻译的质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建设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民俗类汉英平行语料库,来提高江西民俗翻译的质量,推动江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与推广,从而助力赣鄱文化"走出去",促进赣鄱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民俗类汉英平行语料库建立的必要性,然后从语料的采集、整理与清洗、标注与对齐,以及语料库的检索与应用几个方面说明了该库的建设路径,最后总结了其构建的重要性。

    2021年29期 No.77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