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浅析迟子建《白雪乌鸦》“白雪”“乌鸦”的意象书写

    胡欣悦;王晓恒;

    迟子建《白雪乌鸦》以"白雪""乌鸦"两个意象为题,作品中用大量笔墨进行意象描绘。用"白雪"意象书写自然,"乌鸦"意象表述人性。透过"白雪""乌鸦"两个意象可以了解作家的文学创作方式,进而发掘书写疫情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所体现的前沿文化。

    2021年30期 No.78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时空转换中的“他者”言说——《雌性的草地》空间与女性解读

    张梦媛;

    在《雌性的草地》中,严歌苓极为重视小说的空间塑造和叙事结构。她以蛮荒的草地空间为其空间建构,塑造在革命年代追逐理想和信仰的女性形象。但在牧马班女子牺牲与热忱背后,严歌苓也看到了在父权机制的运作中,女性如何无意识的被男权社会秩序操控,成为被异化的"他者"悲剧。

    2021年30期 No.78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浅析《白夜行》中唐泽雪穗的人物形象

    娄海欧;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主要围绕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展开。小说将那种绝望的念想,悲恸的守望紧密结合,成为了万千东野迷心中的无冕之王。而小说中唐泽雪穗这个人物形象尤其让人记忆深刻。她就像是一个矛盾体,有人说她美丽优雅,有人说她自私冷漠,还有人说她乖巧和善,总之,她是无法用一个词完全概括的。

    2021年30期 No.78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帕特里克·怀特《树叶裙》中的身体书写

    石妞妞;

    《树叶裙》作为帕特里克·怀特的又一代表作,通过对女主人公艾伦·罗克斯巴勒嫁入贵族家庭后遭遇船难、落入原始部落中的冒险经历,延续了作者对理性权威支配性的怀疑、对内在心灵的探索以及在平凡庸俗之中寻找意义的创作特色。

    2021年30期 No.78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科幻小说中的地下世界意象

    周振宇;

    本文从软科幻与硬科幻的分野入手,主要分析软科幻中的两大世界观背景设定之一——地下世界的文学内涵,并与另一设定:星空宇宙进行对比,从地下世界中带有的危机叙事,地下世界蕴含的文明阴面的象征意义,以及先锋科幻文学下地下世界作为人类文明试验场的载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科幻文学中几个主要的地下世界设定偏向及其代表的含义。

    2021年30期 No.78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简析《南柯记》中的佛教思想

    黄婷婷;

    两晋时期,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语,佛教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思想文化变革。直到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也渗透着方方面面,为我国戏曲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如《南柯记》等充满传奇色彩以及浪漫主义思想的作品。本文主要对《南柯记》中有关于佛教思想的部分做一个探讨论述。

    2021年30期 No.78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飘》的后殖民解读

    徐宏前;

    小说《飘》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部描写女主人公思嘉的生活和爱情经历,讲述她与几位男主人公的爱情纠葛的世界经典名著。然而,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时,《飘》却是一部不折不扣反映殖民主义思想对建国不久的美国在国家、个人和种族等各层面伤害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如何深刻地伤害着美国的各个层面将会在本文中得到剖析和解读。

    2021年30期 No.78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古典爱情的命运悲歌——《誓鸟》中的宿命观解读

    蒲昕雨;

    《誓鸟》作为"80后"作家张悦然的转型之作,在告别青春书写的同时,亦蕴含了她同类作品中鲜见的宿命色彩。《誓鸟》的宿命色彩突出表现在戏剧性的情节,预示性的场面和不可思议的巧合三个方面,悲剧性的情感指向使其成为人物命运的悲凉底色。尽管小说将借宿命观完成了一次对现代意识的任性反叛,却陷入了对宿命观过分推崇的怪圈。

    2021年30期 No.78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生态批评视阈下《摩西,山之人》之解读

    杨景雯;胡笑瑛;李芳;

    《摩西,山之人》是最能体现佐拉·尼尔·赫斯顿无意识自然书写的一部作品。该小说是依据《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创作,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作品的写作手法、宗教主题等方面,鲜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中的生态书写及其背后暗含的生态启示。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摩西》中表达的敬畏自然、回归自然和融入自然的生态自然观及此小说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2021年30期 No.78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文学研究

  • 论韩愈“原道”篇中反佛道思想对佛道义理的误读

    伍静;

    本文以文本细读和义理诠释等方法研究韩愈"原道"篇中反佛道思想对佛道义理的误读之处,以期用证据说话,揭示韩愈反佛道思想的局限性。

    2021年30期 No.78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逸论语》及《齐论语·问王》考辨

    李古月;

    《说文解字》引《逸论语》二则,后被《初学记》等类书加以变化转引。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多有学者以《说文解字》中的《逸论语》为《齐论语》之《问玉》篇。然考察《汉书·艺文志》等书,《说文解字》所引《逸论语》并非来源于《齐论语·问玉》,《问玉》也应为《问王》。本文试从汉隶"王"与"玉"的区别、今古文经学大背景下《齐论语》可能的思想内容、《齐论语》亡佚时间、《说文解字》所引《逸论语》都与"玉"有关无法成为"问王"应为"问玉"的证明,共四方面展开论证。

    2021年30期 No.78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叶雪露;

    全州是位于湘桂走廊的重要城镇,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古代诗歌中对全州的文学书写主要集中在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上面,形成了湘山及湘山寺、柳山及柳山书院为主的景观群。

    2021年30期 No.78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论丁玲解放区时期创作的文化心态

    韩婷;

    本文以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大汇合为背景,以丁玲作为个案,通过对丁玲解放区时期创作心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在寻找道路的过程中思想矛盾冲突,从而揭示出这一在现代作家乃至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精神现象。

    2021年30期 No.78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中国古代游侠与西欧中世纪骑士之文化差异

    仲维琪;

    中国古代游侠与西欧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由于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在利益关系、社会地位、女性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二者相关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探寻了游侠与骑士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

    2021年30期 No.78 38-3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追寻

    王静;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的一部划时代巨著,它上继先秦两汉文论与美学思想,下开千余年来封建社会文论与美学先河,注重探讨文学内部规律与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具有人文精神。将文学与天地人"道"融合在一起,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扩大了中国古代文论人文精神的新天地。

    2021年30期 No.78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从人生得失角度探讨新时期市井小说的生命美学

    肖云;

    中国传统的重农、重商和远离现代都市的文化观念,使我国的市井阶级文学长期处于发展的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特殊的现代文化发展语境,逐渐使我国的市井阶级文学在改革开放后,受到现代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以及西方社会经济、文学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社会底层市井文学创作的繁荣现象。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市井小说开始聚焦城市底层,书写市井人生,缔造市井传奇。本文将从市井人物的生命状态、人生得失方面全面探讨新时期市井小说的生命美学。

    2021年30期 No.78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论柏拉图的“诗之灵感”

    赵彤彤;

    柏拉图在《伊安篇》《斐德若篇》中提出"诗之灵感说",是指诗人被神灵附体而获得灵感,并处在一种迷狂的、不理智的状态之中,但在这种状态之中,诗人代"神灵"发声,传达那些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理念",因此,柏拉图推崇灵感的诗,而排斥"与真理隔着三层"的摹仿的诗。在这种"灵感说"中,柏拉图也触及了包括诗的发生学和感染力等相关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这些理论问题的先声,对后世影响极大,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21年30期 No.78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文化集萃

  • 浅谈儒家思想在中华茶文化中的体现

    刘姝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茶由历史走来,且传遍各地。本文从儒家之"礼"、儒家之"和"、儒家之"廉"三个方面展现儒家思想在中华茶文化中的体现。力求通过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和谐、节俭、包容等方面。

    2021年30期 No.78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明清时期徽州的居住民俗

    蒋道霞;

    明清时期徽州的居住民俗是一代又一代古徽州人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民俗文化。明清时期是徽州文化的兴盛时期,徽州居住民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

    2021年30期 No.7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爱的艺术的实践: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基于《爱的艺术》的思考

    宋憶冰;

    弗洛姆认为爱的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爱的瓦解,当代西方社会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只有掌握爱的能力,才能克服孤独和分离意识,化解人类生存危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重量向重质转变,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格发展的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弗洛姆爱的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爱,认为爱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实践的艺术,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1年30期 No.78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柏拉图《法义》(卷一至三)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段小莉;樊艳;

    《法义》作为柏拉图最具政治性的著作,以古老的传说、木偶比喻、立法的起源为理论基石,深入阐发了包含勇敢、正义、明智等政治伦理思想基本内涵。而会饮与教育、音乐与教育路径,是其政治伦理思想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2021年30期 No.78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 关于金代结衔之间的关系规律研究

    荣瑶;

    结衔作为古代官员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各种衔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结衔。金代结衔之间的品阶尚有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金代后期尤其是大定年以后,散官的品阶低于勋官和爵位的品阶,与此同时的勋官和爵位品阶一致。金朝官员的结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代官制的特征,它既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相关制度,又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之处。

    2021年30期 No.78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从“实践”范畴看实践唯物主义的生态思想

    王继智;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一场意在维护人类生存命运、防止生态灾难的思想运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蓬勃兴起。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必然不能在各大理论思潮中"失语"。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补充,而且对"改变世界"也有着重大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的生态思想在其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范畴——"实践"里已经内在的包含了。

    2021年30期 No.7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周雪;

    在继承、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当代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以交往理性为核心,深入研究生活世界中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现实交往问题,分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提出交往理性的实现途径。哈氏交往行为理论虽然对消除当代工具理性的泛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

    2021年30期 No.78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浅析荀子与马基雅维利性恶论观点异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何汶玲;

    马基雅维利和荀子皆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虽然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他们都处在国家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他们都是各自时代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都以性恶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论证基础。但荀子强调化性起伪,隆礼重法,崇尚"礼治",马基雅维利强调发展军队,重视法律的作用,提出"原罪"思想,认为君主用"爱"不如用"威"去实施统治。二人的性恶论思想对各自时代的思想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年30期 No.78 63-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文化创意

  • 非遗文化大丰瓷刻的重要价值和传承途径研究

    刘勇;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结晶,属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高科技型的产物逐渐替代,这对原生态化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一定阻碍。大丰瓷刻作为我国的非遗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非遗文化的概念着手,简要阐述非遗文化大丰瓷刻的重要价值以及传承途径。

    2021年30期 No.78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 晋祠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尚红娟;

    晋祠作为一座园林化的祠庙建筑群,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典范,因其丰富的建筑造型、优美的园林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在分析晋祠文创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文创产品作为媒介,通过提取晋祠中的自然景观、建筑元素和文化故事,分别从图形化设计的创作原则、表现形式及内在价值等层面阐述了晋祠文创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设计符合现代艺术审美的视觉符号,用现代性的艺术语言表现晋祠文化遗产的"美"。能够使更多人"走进晋祠",了解晋祠文化,领略山西文化,让晋祠文化遗产能够"与时偕行"。

    2021年30期 No.78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上海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詹昊谕;陈驰忠;古亮锋;

    随着与国内外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上海地区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即海派文化,其实质是在上海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软实力支持。海派文化的历史较为悠久,具有包容开放精神、创新开阔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内涵,核心特点为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与多元性。如今,海派文化虽然欣欣向荣,但仍需注重传承与发展。

    2021年30期 No.78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广西古壮字传承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黄子晴;许子千;尹仙英;

    壮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中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它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而古壮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经历时间跨度最长的壮文字表现形式,在壮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壮族沧桑历史产出的重要文化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壮字的传承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保护古壮字应当成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1年30期 No.78 73-7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浅谈中国古诗词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宋俊辉;

    自2004年4月20日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相应政策后,政府就一直大力扶持动画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动画创作逐渐复苏。但是中国的古诗词创作却还停留在青少年的教育教学阶段,本文从古诗词应用以及动画创作为切入点,浅谈古诗词的文学流派,国内外动画发展研究,古诗词动画在国内发展现状以及是否可以将古诗词应用在未来的动画创作中。

    2021年30期 No.78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文艺观察

  • 新主流电影叙事策略的创作探析——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例

    臧悦;颜梓汐;

    随着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主流电影占据电影市场的核心位置,"国庆档/贺岁档+新主流"模式应运而生,商业与主旋律电影逐渐融合形成国家主流与商业电影并存的创作新格局。"我和我的"系列电影以集锦式单元电影获得近两年新主流电影的高口碑高票房,《我和我的家乡》紧扣脱贫攻坚时代主题,勇于创新脱离传统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窠臼,将主流意识形态传达与受众审美有机结合,以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将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人物故事赞颂全国脱贫攻坚的伟业。本文将从个体化叙事、喜剧类型的探索与视觉奇观美学三个方面进行的创新探索,为新主流电影在喜剧类型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提供有效新形态。

    2021年30期 No.78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油画修复艺术的发展与运用

    刘昊天;

    油画修复可谓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在工作中需要了解宏观与微观成像下摄影如何捕捉画面修复中的各个阶段,这可以扩大并捕捉已修复作品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油画修复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工匠,同时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并且需要具备承担对艺术品修复工作的责任意识,根据所需要修复作品的美学价值体系来合理修复。在修复中也要考虑到作品的个性、美学以及所需要的技术条件,从而选择修复工具、技法以及相应媒介剂,并且需要对艺术品的历史有着充分了解。由于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了解并掌握油画修复的发展脉络与方法流程至关重要。

    2021年30期 No.78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后启示录电影的末日书写

    秦一心;

    后启示录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媒介,展示了人类在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恐慌,也夹杂了关于意识形态和人性问题的质询和思考,电影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本文通过梳理此类电影的文化渊源,讨论此类电影出现的文化渊源与消费时代语境下对电影的孕育,以此解码电影中的末日书写以及人性的叙事主题。

    2021年30期 No.78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唐宋绘画中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分析

    杭航;

    在建筑实体受到改造或破坏,遗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绘画为人们研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制和空间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本文重点选取了唐宋绘画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解读唐宋建筑形制、空间特点和发展沿革,捕捉画者对于城市、环境、建筑的思考和对于理想生活的期待追求。并通过全面的类比和总结,分析人们当时的人居环境和审美特征,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全新的素材和视角。

    2021年30期 No.78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对传承传统相声文化的思考——以德云社为例

    何舒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声传统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的考验,在某种程度上既失去了传统,又得不到很好的创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德云社的创建,开展"回归传统"的相声创新道路,为相声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相声在传承上存在的问题,并以德云社为例,探讨德云社在相声上回归传统的方式,进而对传统文化继承上提出实质性的意见。

    2021年30期 No.78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经典港剧《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如何将“家”与中秋文化串联

    张舰心;

    家不仅是温暖的,更是每一个人的软肋,而象征着团圆的中秋节也在经典港剧《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向观众们传递出家与中秋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在剧中,以两个家庭的情感与事业的羁绊为主线,向观众展现了家庭里会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那真挚细腻的情感让更多的观众去体会家庭中的温暖,去了解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并传承下去。

    2021年30期 No.78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歌曲《如梦令》演唱技巧和策略研究

    颜昭;

    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文化精粹内容,古诗词也是其中之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古诗词不仅进入了学校教材,同时也被改编成艺术歌曲,有了更好的传承发展,同时也使得古诗词有了更深的艺术内涵。本文以歌曲《如梦令》为例,先针对这部作品的词曲艺术性进行了综合阐述,接着探索了这首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最后还从多个层面探讨了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策略,较好凸显了歌曲《如梦令》的艺术内涵。

    2021年30期 No.78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网剧《庆余年》叙事分析

    吴雨纱;

    《庆余年》作为2019年最火爆的网剧,改编自猫腻同名科幻历史小说,讲述了神秘少年范闲在庆国经历种种考验锤炼的故事。该片以其精彩的故事内容和戏骨的精湛演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收获超高收视率和话题度的同时,《庆余年》的成功叙事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本文将从叙事时空、叙事情节、人物塑造和叙事主题四个方面对《庆余年》进行叙事分析,希望能以此对中国网剧创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2021年30期 No.78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以汉墓为人仙沟通媒介的尸解成仙仪式研究

    马丽;王艺琳;

    汉代墓葬将汉人生死观念和宗教艺术相结合,是汉人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汉墓被汉人视为是羽化成仙的中转站,成为其死后独特的修炼场所。墓室壁画中对于灵魂不死观念的世俗化表现,成为早期中国思想和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陕西定边郝滩壁画墓具体的分析,以汉人的"尸解成仙"仪式为中心线索,探索汉人人仙沟通之方式,再现汉人死后的世界图景。

    2021年30期 No.78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拟真与超越:甲骨文造型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探析

    邢立志;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古老、最系统的文字之一,是先民以文字形态理解和阐释自然的最初尝试。它既是图形,也是文字,它独特造型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体现了先民造物的思维过程,它融汇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审美文化。

    2021年30期 No.78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中国风”流行说唱艺术的意义及其发展路径探究——以《中国新说唱》为例

    夏雄军;刘容;

    2020年《中国新说唱》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综艺之一,打开了人们接触、认识说唱文化的大门,引起了说唱文化热潮,推动了说唱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也被网友们称为是"说唱的夏天"。《中国新说唱》的制作核心理念无不体现着"中国风格"——以中国元素为魂,建立在本民族音乐母语的基底上,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新风韵。

    2021年30期 No.78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文化综合

  • 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制度价值建构

    秦华伟;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一种制度伦理,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道德压迫的批判,是一种关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马克思对传统道德观念对人精神生活的束缚压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中人的本质异化进行了深刻的伦理批判,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对人的道德本质和现实价值生活进行了严密的论证,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制度伦理建构。

    2021年30期 No.78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中国对外援助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策略

    邹华;宿向前;袁唯人;

    本文通过对发生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况下中国对外援助的作用、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互补角度,将中国对外援助行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的关联性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再次出现全球性事件时,中国对外援助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的相应策略。

    2021年30期 No.78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 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话语建构研究

    张语嫣;

    受文化消费潮流的影响,用户对于网络综艺秀节目的及时化、个性化、碎片化需求量增强,网络综艺秀主持人面临着诸多变化与挑战:用户层的变化与媒体层的变化。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能力成了考量主持人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网络综艺秀节目主持话语在新媒体语境下也影响着视听传播的发展现状。本文从智媒时代下用户角色、媒介角色进行探究,提出了社会化表达、模式化创新、技术化加持等维度的学理思考,着眼于网络综艺秀主持人的价值定位,从而将话语建构的重心延展到内驱力、嫁接力、认知力以及渗透力相融合的话语建构新模式。

    2021年30期 No.78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语用学视域下的当众冒犯言语研究

    马玉夏;

    本文探讨了违背道德规范者在公开场合遭受羞辱的情况。羞辱作为一种惩罚形式已在社会学中得到深入研究,但在语用学中却并未获得同等关注,尤其对普通民众而非机构施加的公开羞辱研究甚少。对于传统语言学难以阐释的如羞辱等行为方式,语用学为其诠释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公开羞辱仪式上具有高度侵犯性,同时也显示出与机构惩罚相似的元语用特征。

    2021年30期 No.78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余泽鸿理想信念观探析

    李卫平;石王优;张晓莉;

    余泽鸿是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也具备了优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与理想信念。他的精神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值得大家学习。在本文当中主要介绍了余泽鸿的一生主要事迹,他在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当中的参与情况以及优良精神的体现。希望在新的时期依然有人可以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与坚定的理想信念。

    2021年30期 No.7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 从中国文化输出角度浅议古文英译策略——以戴维斯《桃花源记》英译为例

    黄晓姣;

    现如今,中国力量背后的文化对世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受到世界的关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智慧,而中国古诗文中深藏的智慧,却因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只向世界展现出冰山一角,古汉语的表达高度简洁凝练,外语国家很难体会其美感,中国的文化输出迫切需要探究古文的翻译策略,让各国读者从译文中有效地接受中国文化。中国古诗文的精妙之一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文英译后的意境传达是实现有效文化输出的关键。《桃花源记》是中国古典诗文中传达意境的典范。本文从中国文化输出的角度,就英国著名汉学家戴维斯所译《桃花源记》进行鉴赏、解析,并对比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译本,探究使古诗文英译具有对等意境的翻译策略。

    2021年30期 No.78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论动词“听”对“闻”的历时替换

    韦婷;

    "闻"表听觉义与嗅觉义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听"表听觉义几乎与"闻"同时共现。在随后的发展中,"闻"的嗅觉义在文献中使用频率不断增高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中表嗅觉义的常用词,而"闻"的听觉义用例在汉语发展历程中逐渐减少,并最终为"听"所取代。文章探讨了"闻"的听觉义是如何被"听"所替代,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替换的原因。

    2021年30期 No.78 116-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满汉拟声词对比研究

    牛聪;

    模仿人、事物或者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的词语叫拟声词。它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通过对满汉拟声词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满族重个体、汉族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满族相对原始、自然的文化样态与汉族重农的生活方式,及二者共同追求平衡、协调的价值取向。

    2021年30期 No.78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从历时角度看构式“再×不过”可变构件范畴变化

    范淑萍;

    "再×不过"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构式,其可变构件"×"的范畴自其产生就一直在变化。现代汉语中"×"的范畴有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从历时角度来看,形容词范畴方面,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在减少而表积极意义者在增多;动词范畴方面,由一般动词扩展到动词短语,并出现主谓结构类、述宾结构类的短语,甚至还有兼语类的短语。

    2021年30期 No.78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及物性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China Daily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报道为例

    曹星媛;

    随着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开展,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得尤为重要。防止水污染、"十年禁渔"等措施皆是保护长江母亲河,推动长江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而报道此类事件的生态新闻语篇也包含着深层次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哲学观。本文以及物性系统视角为出发点,对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报道的新闻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从而揭示此类文本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

    2021年30期 No.78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赏析《唐顿庄园(第一季第一集)》的字幕翻译

    高杨;

    在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影视逐渐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国家外在形象的表现,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素养的彰显。受语言的限制,字幕是使异国观众直观感受他国文化、更好理解影片内容的来源。本文将对《唐顿庄园(第一季第一集)》的部分字幕内容进行赏析,同时借助关联理论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尽其所能助力字幕翻译的研究。

    2021年30期 No.78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5G视域下出版编辑核心素养的构建

    景明;

    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我国已正式进入5G时代,这是移动互联网的又一次飞跃式发展。5G所具有的速度高、延时低、容量大等特点,对出版业而言又意味着新的挑战,促使出版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出版编辑必须建构基于5G视域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素养。

    2021年30期 No.78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