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巍;袁森林;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恰当的叙事视角,记叙了春秋二百余年间的历史。《左传》的叙事视角可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这三种视角的综合运用,构建了春秋的完整语境。本文结合《左传·僖公》的具体内容探讨了这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1年32期 No.80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黄琳;
在托马斯·哈代的诗歌中,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充满音乐化美感的诗歌韵律、朴实自然的文风使其诗歌语言充满了艺术魅力。本文将通过分析哈代诗歌的象征手法、格律和用词来探究哈代在诗歌创作中对以上三方面的重视,进而更好地领略哈代诗歌语言的艺术美感,提高对英语诗歌的鉴赏能力。
2021年32期 No.8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程璐;
使朴景利成为文学巨匠的作品——《土地》,自1969年刊载第一集以来,多次在不同媒体刊物上连载,直到25年后的1994年8月小说全部完成。《土地》在文学性和作家的执着精神两方面均得到极高评价。《土地》以19世纪90年代末至1945年为时代背景,描述大韩帝国末期国运衰退,韩国被日本殖民统治,以及得到解放等过程,登场人物达700多人。即便如此,作者都以极为精准的文字将每一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在小说中,将人物的欲望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对人性本能欲望的追求、对家庭欲望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欲望的追求三方面展开分析,探寻社会背景对人物的影响以及自我觉醒。
2021年32期 No.80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周琳;
赛珍珠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其相当一部分作品以中国为背景,以中国人作为主要人物,因而在对美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同时,其作品和创作风格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女性作家,赛珍珠在文学作品中对中国女性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描绘。而针对赛珍珠文学作品中中国女性的形象进行品读和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创作生涯中,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女性形象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对研究赛珍珠作品的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针对赛珍珠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变化进行全面研究和阐述。
2021年32期 No.80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谷健睿;
《达洛维夫人》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本文试图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以探究小说的时间叙事手法,并讨论柏格森时间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
2021年32期 No.80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宋蓓;
古巴裔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娅是典型的第1.5代移民。她在作品中反复讨论古巴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在角色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设置等方面加入"杂糅"的成分,反映了其对处于"杂糅文化"下的古巴移民身份建构的独特思考。本文从后殖民主义出发,以霍米·巴巴"杂糅"的身份理论、"第三空间"和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为立足点,探析加西娅代表作《梦系古巴》中的文化身份建构。本文分析小说中古巴移民身份困惑产生的历史原因、政治原因、社会文化原因,探讨不同角色各自追寻身份认同的不同方法,以及选择构建双重文化身份的策略及意义。
2021年32期 No.8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李沁玥;
蒲松龄借《聊斋志异》抒发心中的孤愤之情,记述花妖狐媚的故事,通过对欢笑连连又爱花如命的婴宁和粲然欢笑又顽皮爱闹的小翠的细腻刻画,艺术而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性的诚心歌颂和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批判。
2021年32期 No.80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董雅惠;
将真实、细腻的情感融入记叙进行书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典型特征,为情感如何融入纪实报告文学的问题提供了优秀的方式与答案。以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为例,通过说话记录的方式将多重声音记录、汇聚,完成其独特的情感复调书写,用个人命运的真切呼声构造出对于整体历史的记录,而在对于个人经历及历史事件的记叙中,始终可以看到其文学作品的鲜明主题特点:以人为核心,以情感为出发点,直面残酷的真实,在生死苦难之间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光辉。
2021年32期 No.80 19-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张景荣;
《爱抚》是日本"第三新人"作家庄野润三以年轻的家庭主妇为第一人称创作的一部家庭题材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人物广子在婚前、婚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20世纪中期日本女性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主体焦虑。尽管广子对婚姻持有强烈的不满,但一味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未能鼓起勇气突破婚姻的壁垒,而丈夫则抹杀了妻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爱抚》表现了庄野润三文学的主要叙事风格,通过讲述家庭生活的日常和非日常现象来体会生活的真实与感动。
2021年32期 No.80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陈娜;
苏童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在其小说中不再塑造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温馨家庭,而是冲破传统的家庭伦理,塑造一个个冷漠自私的家庭。在家庭里面,夫妻不睦,亲子关系失去温馨的一面,手足相残。家庭生活的日常充满了死亡和暴力。整个家庭的成员在施暴者和受暴力者来回切换。死亡,是每个家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且每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是走向死亡。本文将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相伤害、家庭生活的日常——暴力和死亡、传统家庭秩序的倒塌三个方面阐述苏童小说的家庭书写。
2021年32期 No.80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唐露怡;
本文将通过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的比较,探讨女主人公崔莺莺在身份地位、性格精神和结局命运三个方面的形象转变,并从作品的内部和外部剖析形象转变的原因,发掘其中高扬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焕发的市民精神。
2021年32期 No.80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范学健;
开展和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出台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传统的乡土叙事作品中,浮现了不同类型的村官形象。与以往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这些村官形象相比,大学生村官文学形象的创作和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新人形象,无疑具有重大审美内涵。研究大学生村官的文学形象对当今乡土文学创作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并为相关大学生群体提供现实性启发和思考。
2021年32期 No.80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冷震宇;
流传于人类社会的各类童话传说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常常表现出某种固定的叙事模式。"继母型故事"就是其中之一。除了体现人类一直以来惩恶扬善的道德取向,以继母继子间的冲突作为主干的"继母型故事"还揭示着原始人类对生命与生殖的无意识崇拜。荣格将体现这种无意识的原型意象命名为"大母神",以凶恶著称的继母正是这一原型的形象化呈现。继母形象的固化与改写,侧面反映出人类对母性的认识以及人类文化的流变。
2021年32期 No.80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冯伊恬;
建安之初,"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曹丕与曹植也多有此类诗作。时移世易,子建之诗着凄婉之调,子桓之诗则增悲凉之气。艺术特征上,二人之诗都具有抒情性与现实关怀,模拟乐府并突破创新。他们的诗歌也各具特色:曹丕抒情,婉约细腻,多以女子口吻代人言情,曹植抒情,笔力遒劲,或豪情万丈,或不平而鸣;丕诗简明流畅,植诗辞采华茂;丕诗形式多样,植诗句势非常。
2021年32期 No.80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李嘉欣;
《妈勒访天边》是广西壮族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生态的口头传说经过整理与汇编以书面形式走向千家万户,在新的传媒技术下又以各种新的形态不断涌现,散发出源源不断的魅力。以《妈勒访天边》为例的民间故事经历了现代性的"祛魅"又一次次回归大众的视野,不断地被重构与再生产,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不论根据其改编的舞剧还是动画短片,都实现了诗意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民间故事为本体的《妈勒访天边》拥有久盛不衰的生命力。
2021年32期 No.8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丁远芳;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他与扬州的故事源远流长,任职扬州五年间,诗词和游记颇多,但因冶春和红桥而声名鹊起、蜚声文坛,其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清新平淡风格,与以往的凄清幽怨风格区别开来而备受推崇。更值得称颂的是,王士祯组织和领导的广陵词坛的一系列酬唱活动开启了清代填词之风,为清代词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也为清词的中兴铺设了道路。扬州本就是风景优美的沃土,王士祯在此处受到滋养,与此同时也为扬州诗词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32期 No.80 37-3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蒋阳;李文军;
托马斯·克伦威尔作为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在历史记载和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以负面的形象出现。他被莎士比亚描述为一个小配角、一名粗鲁的弄臣;在电影中,他是迫害托马斯·莫尔的反派人物;在纪录片中,他是奸佞的小人物。总之,在英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的性格以"奸"和"狠"为底色。近些年来,以希拉里·曼特尔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在文学作品《狼厅》中,克伦威尔呈现出丰富立体的多面形象,且以正面形象为主。而同时代的历史传记也公正而客观地刻画了多面的克伦威尔。本文拟对比克伦威尔在历史和文学中展现的不同形象分别进行分析。
2021年32期 No.80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严梅;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现实主义手法探索"国民性",企图通过文字来唤醒国民。他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知识分子问题、反封建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概括和思考,热情地呼唤新民主革命的到来。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论述。
2021年32期 No.80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李姗姗;
《栈云峡雨日记》是优美的汉文体旅华游记,也是考察明治初期日本学者中国观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书描述的中国形象主要包括风景风貌和人物形象。想象的诗意中国与现实的落后中国形成巨大反差,竹添由此构建了复杂的中国形象,这些形象既表达了作者游历前的期待以及游历中的失望,也反映了他渴望国家文明进步的诉求。
2021年32期 No.80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汪徐莹;
本文以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在战争时期逃避"征兵检查"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线索,结合小田切秀雄在战前-战时的文学批评、言行与社会活动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剖析学生时代的小田切秀雄历经"征兵检查"后体味到逼仄的生存空间,《万叶的传统》中所传达出外部环境之于内部感受性的压制,以及被疏散至乡下,并借此生发出纠葛、复杂的心态。这一战争体验因具有批判非合理性精神主义倾向而呈现为小田切秀雄的战争认识及反思。
2021年32期 No.80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王淑芳;周伟;
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而对生活中所需问题的研究探讨也将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需要的理论是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一个本质维度,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科学的需要观和方法论,为深入解读我国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围绕人的需要,对其理论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进行探讨,并展开分析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2021年32期 No.80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刘梦梦;
秦方博士的《女界之兴起》是近年来首部关于晚清天津女学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妇女史、城市史等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概念史、图像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及专题式的叙述方式,对晚清天津女学及女性新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另外,在国族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作者运用充足多样的报刊资料,完成了对"女界"一词的概念辨析和意义阐释,揭示出此时期新女性形象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该书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妇女史、教育史的研究进程,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发。
2021年32期 No.80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颜彬合;
善是什么?这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孟子以"人无有不善"人性论为基础,在回答"性""命"之分时提出"可欲之谓善",不断扩充"可欲"的内容,即"四心""四德""四端",并且认为可通过向善、为善、致善方式不断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善。明晰"可欲之谓善"内在含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子性善论和性命论,还有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文化伦理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2021年32期 No.80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关娴娴;刘芊妤;
二十世纪初,因科举制度停废,全国各地掀起创办新学的潮流。其中,女子学校则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改革新事物。奉天省创办女子师范尤显地位突出,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奉天女子师范兴起条件和发展过程两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奉天地区的女子师范教育。其创建背景和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1年32期 No.80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龚玉兰;
中国古代书院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在古代书院办学过程中,虽然科举成为某些书院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书院的人文追求才是最终目的。书院的兴起,就是为了追求儒家人文精神和独立的学术论辩机制而建立的,书院和儒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书院成为儒学研究、交流的基地,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于是,儒家文化建立在文士对人文学术的探索上,表现出私学教育特立独行的特点,并且在科举制度的挤压下,努力建立德才兼备的培养模式。
2021年32期 No.80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顾思杨;万木婷;
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环境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统一于实践。其中,教育一直贯穿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不同时代下的社会环境不同,其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那么在新时代下,人们如何在教育中认识自己从而改造自己?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重新解读环境、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三者关系以新的历史背景及新的角度重新定位,以此加深对《提纲》之三的理解、引发人们关于在教育中如何改造自己的思考。
2021年32期 No.80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黄青青;
自古以来,环境卫生问题与社会发展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地处河西走廊的敦煌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央经营西域的重要据点,是周边文化荟萃之地。古代敦煌特色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敦煌清洁观依托于古代敦煌的地理环境而存在,是其特色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敦煌人的清洁文化观;同时,敦煌清洁观又对古代敦煌的文化空间加以塑造,是古代敦煌人追求美好自然的体现。
2021年32期 No.8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程瑞;刁宇虹;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胶东剪纸的艺术特点梳理分析,及其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价值,探讨了胶东剪纸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从而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以促进乡村振兴。
2021年32期 No.80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张翼;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新媒体记录影像与传播在社会文化与社会价值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是我国完成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转变的重要衔接期。东北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镇,同时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因其独特的地域发展需要,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沿力量。本文立足于当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交叉背景,以现有关于第一书记的影像纪录为研究对象,力求探究当下关于东北地区第一书记的乡村影像创作与传播的创新研究。
2021年32期 No.80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王之一;郭倩;张梦鑫;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瑰宝,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既有厚重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深刻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冀赣豫黔滇五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广宗柳编、萍乡花果、洛阳三彩、贵州花灯戏、西双版纳泼水节这五种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这五种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艺术价值,探索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寻求使之更好传承发展的策略,希望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质的民俗文化。
2021年32期 No.80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詹昊谕;陈驰忠;古亮锋;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的战略重点。面对全球性的蓝色浪潮,沿海港口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港口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港口的品牌与文化才能让港口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宁波是一个因港而生的城市,拥有历史丰厚的港口发展史,故港口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政府抓住自身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港口文化,通过加强宁波港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积极举办港口节庆与论坛活动,加快宁波海事博物馆建设等措施,促进宁波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2021年32期 No.80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范雨嘉;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辉煌也遭遇了没落,振兴中国香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反观日本,其香道源自中国,传承至今,其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香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同时借鉴日本香文化的经验,希望对中国文化传播能提供一些参考。
2021年32期 No.80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龚主;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它是一种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的舞台表演艺术。本文从舞剧《英雄儿女》欣赏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舞剧的教育功能,探究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对受众起到的作用。这个研究也为编剧、编导的舞剧创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野,有利于其站在教育功能的角度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舞剧作品。
2021年32期 No.80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金慕唯;王佳兴;
朴赞郁导演的电影在表层的暴力美学之下,隐藏着复仇的核心,在恨与救赎的过程中,日常身体转换为电影身体,女性角色的身体也从遮蔽到敞开。极具个性的影像风格与身体美学形成了相互成就的关系:由身体释放暴力美学,用影像建构身体美学。而对于身体的刻画,朴赞郁导演选择以批判和欣赏的视角进行表现,以客观的态度让女性身体得以打破被观看的枷锁,从而获得电影空间中的自由。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在电影作品中对于女权主义的深入,使得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对于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支持。
2021年32期 No.8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李旭欣;于洁;
《大江南》是一首十分具有特色的新时代民歌,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作为民族男高音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特色以及作品的演唱分析出发,对这首作品的特色进行了系统介绍和分析,并对该作品的演绎提出了方法和观点,对歌唱者演唱这首作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1年32期 No.80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陈晨;
肘阁、抬阁作为一种集戏曲戏剧、舞蹈、杂技、音乐、美术等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韵味浓厚亲切。在表演特征、艺术功能、社会价值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出了中国地方民俗舞蹈文化的魅力以及社会民间生活中文化怡情抒怀的生活追求。时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下的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思想观念中,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也需要保留固有的审美理念及表演形式外,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中,彰显出"时尚"的文化身份。
2021年32期 No.80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 卢永煌;
本文通过对崇高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列举为崇高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说理论,总结出崇高理论的核心观点,并对闽西客家宗祠的建筑特点及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两相结合后,探讨闽西客家宗祠内所自然体现的崇高属性,以期在宗祠职能发生变化的今天,为如何保持"宗祠作为宗族情感联系纽带的作用"提供理论借鉴。
2021年32期 No.80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郭雅丽;
人类的想象在四处迸发出火花,丰富的想象带来无数新颖的体验,生活中人们所见所感似乎都与想象有一定关联,有时候看到一幅画、听一首歌,脑海中也能联想到一些画面,一些记忆,一些幻想。音乐的创作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想象,本文从想象的源泉、动力和灵感展开论述。
2021年32期 No.80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黄露莹;陈浪华;
花山岩画元素是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花山岩画元素以红色为主,线条粗犷流畅,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动画造型在动画影片中是一个整体形象,需要多种不同的素材来充实,将花山岩画元素应用于动画造型设计中,可以使每个动画人物的形象能够更加饱满。因此,本文主要探究花石岩画素材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2021年32期 No.80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刘家宝;於睿;
傣族舞蹈经历了不同时期从生活到艺术的发展与流变,本文力图通过对孔雀舞的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傣族孔雀舞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其当代存在形式,加深对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达到保护、传承及推广民间舞蹈的目的。
2021年32期 No.80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马广铎;
声乐就是要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唱出优美又富有韵味的心声。用歌声美化音乐艺术所描绘的丰富感情和深刻的内涵,塑造生动的歌唱意境和人物形象,表达词曲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情感蕴藏在美妙的声音之中,形成了声音——作品——情感的递进关系,要处理好声音与情感的关系,这种关系更是综合修养的体现。歌唱者的综合修养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有着直接影响,这种修养是全面的,作为一名专业歌唱者,要严格要求自己,把它准确地运用到歌唱艺术中来。只有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综合修养,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中的魂,才能使心灵得到净化,不断充实自己。
2021年32期 No.80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沈慧;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目前二者的融合发展还呈现较低水平,认识和管理理念滞后、民间舞蹈挖掘有限、舞蹈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都成为制约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因此,更新观念,创设优质舞蹈品牌,加强与高校、舞蹈传承人合作,构建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成为推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1年32期 No.80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郭敏哲;
民族民间舞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的舞种,它生长在田间地头、民族迁徙和文化发展之中。要想挖掘到最纯正的民间舞动作素材,创作出更贴近群众的民间舞蹈艺术,就必须进行田野工作调查。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不可丢失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特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瑶族长鼓舞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首先简述田野工作的概念,总结出田野工作对于民族民间舞编创的必要性。之后,介绍了瑶族长鼓舞的由来以及动作特点。最后,以瑶族长鼓舞为例,分析了田野工作对民族民间舞编创的影响,对舞蹈文化工作者的舞蹈编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年32期 No.80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李鑫雨;李宁;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旨在研究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具有隐喻性质的台词,并系统分析其中涉及的隐喻翻译方法,并依据关联理论提出的概念作为标准来具体评价相关策略的翻译效果,希望为未来的字幕隐喻翻译添砖加瓦。
2021年32期 No.80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陈冲;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首先追古溯源,从孝义的字形结构来阐释孝义文化的内涵。其次,以巩义市孝义街道文化主题实践为载体,探讨了孝义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助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功能。最后,分别从个体的践行、社会的传播、制度的保障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孝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分析。
2021年32期 No.80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刘美鹭;
作为期刊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期刊论文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概括作用,同时也对论文检索,发表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从2015-2010年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SSCI语言学期刊和国内CSSCI语言学期刊中共选取200篇论文摘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标注,Antconc软件统计频率和卡方检验的研究方法,从语步数量和语步分布频率分析其语步结构构成。结果显示,国际语言学期刊摘要语步更加完整,背景语步和结论语步数量都高于国内语言学期刊摘要。国内语言学期刊作者更倾向于用嵌入性语步交代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相比较之下,国际期刊更倾向于用独立语步交代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此项研究可为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1年32期 No.8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鞠佳成;
本文研究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几个主观因素以及相关依据。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以他的作品《天真的预言》第一节译本为例,单独从主观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一诗歌第一节的翻译策略及其背后的主观依据。本文针对这些译本进行历时和共时研究,在分析该节诗的多个主要译本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并发现:宏观上这些译本从文化角度出发分别采取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中观上是译者们对诗歌形式和词汇意象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处理;微观上翻译策略背后的主观因素,包括译者的文化态度,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语言水平,译者的翻译观,以及译作读者的水平等原因和相关的主观依据。详细的分析目的旨在引导译者加深对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认识,鼓励进行更丰富的翻译批评与翻译实践。
2021年32期 No.8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张兴动;牛明钰;
广西的合浦港在汉代时曾经非常繁荣和辉煌,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而合浦汉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挖掘墓葬已达1200余座,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各种随葬器物为研究墓主族属提供了可靠的物证资料。本文以广西合浦汉朝出土的陶屋为研究对象,对陶屋的由来及其修建风格进行研究,来阐释汉朝陶屋所表现的文化和当代合浦修建对汉朝合浦陶屋的文化传承。
2021年32期 No.80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李爽;
"格式塔意象再造"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模式,能够通过音、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再现出原诗意义及意境。格式塔意象与古诗意境具有共通之处,译者要先对原诗形成格式塔意象,再翻译出译文语言。本文从整体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对朱纯深和笔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更好地使整体意境相谐和,有效地传达原诗意境之美,对古诗翻译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021年32期 No.80 114-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徐子安;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客家人从外地涌入深圳,形成了深圳客家移民家庭。由于脱离了客家文化的母胎,深圳客家移民家庭的后代面临着严峻的客家方言传承问题。深圳客家移民后代缺失方言的语言学习环境,缺乏客家方言学习途径。同时,他们又受到客家方言认同感削弱和父母方言传承意识淡薄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基本无法熟练掌握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与六朝音韵相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面对客家方言在深圳移民家庭新生代中后继乏人的情况,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深圳客家移民后代的方言传承能力。
2021年32期 No.80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李铭实;
书籍的趣味性、立体感、空间感、互动性等独有的特征,是电子媒介不能替代的。如何通过书籍造型的立体空间、图像的流动空间、文字的空间及层次、色彩的流动性等方面,重点阐明书籍创作中的空间与动态特征,从而使科学新颖且便于携带的书籍,给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来身心愉悦,提升知识储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021年32期 No.80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郭柏洋;
延安精神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党带领人民扎根延安的黄土地上,在击败重重困难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历史虚无主义主观片面地扭曲历史,以达到混淆历史是非,愚昧人们思想的目的。延安精神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民群众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赓续革命斗争精神的薪火。
2021年32期 No.80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张盼;
散文翻译是文学类翻译中的关键一环,我国散文的英译质量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鉴于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本文以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为基础,拟从翻译的文本处理行为、翻译目的行为和跨文化交际行为三个维度入手,采取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浅析散文《背影》在汉译英时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希望能够为译员和英语翻译爱好者带来启发和参考,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2021年32期 No.8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陈曼;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教育水平也随之提高,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让英语学科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英语文学内容翻译。全球化让西方文化逐步融入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英语文学作品也随之产生,这些作品附加的优秀文学价值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英语内容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相关内容做重点研究,并且对这些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简要的讨论。
2021年32期 No.80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刘晓艺;
中国诗歌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深受民众喜爱。诗人善用意象抒发情感。然而,诗中"意象"的英译往往因两种文化间的不对等或文化空缺,影响原文意境的表达效果。本文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应对文化空缺现象下的方法。研究表明,翻译诗歌时,译者应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诗情感的基础上,针对中英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意象等进行合理取舍。
2021年32期 No.80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