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简析海子诗中的自然史观

    邢玉丹;

    海子的一部分短诗如《活在珍贵的人间》《历史》和《重建家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本雅明谈到的"自然史"的观念。本雅明反对宗教的救赎历史观,试图将人类社会重新放到自然中去,客观地重新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寻觅并书写一个自然发展的而非主观臆断的历史。海子在他的诗歌中赋予了人类与自然物同等的性质,他书写的历史是在其自然史观的指导下重写的历史,他眼中的家园是人类与自然和解之后重建的家园。诗人在此推翻了人类的优越性和存在物的等级观念,摒弃了在"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之下的陈旧的历史观念。

    2021年34期 No.8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诗经》祭祀诗中名物记载实用性探析

    赵亮;

    《诗经》作为上古诗歌有着传授知识的功能,实用性是《诗经》传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在《国风》和《雅》《颂》类诗歌中对于相同种类事物的记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先秦时期的教育观念直接相关。

    2021年34期 No.8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历史疼痛桎梏下集体记忆的接轨与重塑——从《生死朗读》说开去

    余倩;

    德国小说《生死朗读》以其富有争议的思想内涵和作者施林克深厚的文学造诣成为当代文坛的一枝奇葩,更是通过电影改编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作品以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道德与法律、审判与宽恕、反思与成长、朗读与尊严等多个维度考量人性,体现了对于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本文拟从代际集体记忆传递的角度探究战争对于民族身份自我认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历史疼痛的桎梏下,完成迷失身份的找寻和集体记忆的重塑。

    2021年34期 No.82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反思与救赎——评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

    杨华;

    唐·德里罗名列当代美国四大文豪,备受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继以"9·11"事件为背景的小说《坠落的人》之后德里罗创作了《欧米伽点》。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揭示《欧米伽点》中德日进宗教思想的影响,指出德里罗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唯有意识的自我反思和回归有爱的集体现实方能实现个体和人类的救赎。

    2021年34期 No.82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下层阶级身份转换的两重性

    何凌霄;邓桂英;

    《卡斯特桥市长》着眼于下层阶级,特别是对农民阶级生活历程变迁的描写。哈代抓住时代带给旧式农村的打击,企图在文学中建构一个旧式的、理想的"世外桃源",在期望破灭后,哈代以更为冷静的笔触书写农民阶级命运沉浮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是对农下层阶级的怜悯和同情,另一方面又有期望农民改变命运的愿望,蕴含了哈代对待资本主义、对待社会发展、对待下层人民的两重性。

    2021年34期 No.8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放逐心理的心灵小说——浅析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

    徐丽云;

    罗伯—格里耶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本文以其代表作《嫉妒》为例,浅析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创作特色。小说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对嫉妒进行了纯粹、客观的描写,体现了一种"物化"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嫉妒这种强烈的人类情感,开辟了现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新途径。本文从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观、放逐心理和"物化"的心灵小说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021年34期 No.82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论《米格尔街》小说飞散特征

    姜晴茹;

    英国印度裔著名作家维·苏·奈保尔在195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引起了文学界广泛反响与热烈讨论。这部小说作为维·苏·奈保尔早期描写特立尼达的家乡小说之一,在写作上呈现出鲜明的飞散特征。本文将以单元人物生活中出现的"转折"为切入点,从人物形象、女性角色和双重叙事视角三个方面分析《米格尔街》小说的飞散特征,深刻把握小说的思想主旨与深远借鉴意义。

    2021年34期 No.82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林家铺子》文学价值赏析

    杨超;

    《林家铺子》是茅盾先生小说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是因为行文风格和写作技巧,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艺术价值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本文从多角度入手,剖析这部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

    2021年34期 No.82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明清小说中的科举与堪舆——以《儒林外史》为例

    李婧;

    明清两朝科举与堪舆兴盛起来,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二者,因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形成了靠堪舆获取科举功名的病态现象。本文从《儒林外史》中分析小说所反映清代社会对堪舆的接受,批判世俗过度依赖堪舆进行科举的病态行为。

    2021年34期 No.82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文学研究

  • 中国当代戏剧的审美范畴初探

    李典;

    本文以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的实例入手,从崇高、沉郁、荒诞、悲剧等审美范畴出发,分析戏剧作品如何体现出审美意识及美学品格,并提出研究中国当代的戏剧作品审美意识,需要结合戏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出发,从戏剧文本、导演手法、人物塑造、舞台布景等角度结合实例,进行综合分析,以起到透过特征表象分析审美意识实质的目的。

    2021年34期 No.82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浅析芥川龙之介小说《蛛丝》《橘子》叙事共通性

    郑心玥;

    享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的文坛巨匠,特殊的家庭经历及挣扎的情感阵痛都无形中塑造着他的处世态度和文学气质。他善于从平凡细琐的小事入手,运用冷静克制的笔触直击人类灵魂深处秘密,其中渗透着鲜明的怀疑主义、宗教抒怀、心理关照。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领域颇有建树,作品题材发展顺应历史教训、文明开化、社会与现实的线索,融合多种表达技巧和风格特征。本文着重研究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蛛丝》《橘子》,以情节设置、人物刻画、叙事逻辑为切入点,总结文本所呈现的相似元素,回归到创作本身,提炼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2021年34期 No.82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略谈《红楼梦》女性塑造对《世说新语·贤媛》的承袭

    张晓亮;

    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士人的言谈琐闻、轶事清谈,开中国古典小说中纪事写真之先河,其中《贤媛》篇对女性人物专门论述,为后代写人记事小说中女性形象提供了典范和借鉴,从惊世之作曹雪芹《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对其的承袭。

    2021年34期 No.82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民族自省与民族自新——从《正红旗下》和《茶馆》看老舍的旗人书写

    李雨晴;

    《正红旗下》和《茶馆》是老舍五六十年代的两部重要作品,除了其中展示出的丰富厚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外,老舍还较为着意地反映了自己所属的满族旗人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的曲折命运和文化性格,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旗人形象。通过对这些旗人形象及其命运的书写,老舍不仅生动再现了民族在现代中国转型变革中的命运变迁,还表达出了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自省与自新的思想自觉。

    2021年34期 No.8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浅谈宋代私家藏书目录的小说分类问题——以《郡斋读书志》为例

    赵梓含;

    本文以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为例,探讨其小说分类产生的新特点,以及其将"诗话"归入"小说类"的新变化,并论述其分类的完善与不足之处。不仅有助于探讨《郡斋读书志》与前代目录书籍关于小说的不同分类方法,也可由此探讨宋代的小说观念,浅析其成因。

    2021年34期 No.82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浅谈现代白话散文的音韵美

    樊笛;郭营;

    一篇优秀的散文不仅要善于运用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表达形式,还要善于以凝练有力、富有韵律的语言抒发情感,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形"包含着散文的格律,是凸显散文"神"的魅力所在。一些优秀散文富有韵律,自然流畅、极富美感。此类散文可以帮助读者积累词汇、句法,同时感受散文自身的美感及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

    2021年34期 No.8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山海经》中仙话思维与《西游记》的神仙体系建构

    秦俭;

    《山海经》从定性上一般被认为是上古神话的总集。随着袁珂"广义神话"概念的提出,有关神话与仙话讨论的热度一直有增无减。而仙话在明清神魔小说的神仙体系构建上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山海经》中的仙话思维的核心模式——不死、飞升,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对《西游记》的神仙体系建构的影响要素——不死、修炼、服药及山岳信仰,从而得出这些要素在法力和身份地位方面建构起《西游记》神仙体系的结论。

    2021年34期 No.82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关于艾米莉·狄金森在两首诗中对死亡持矛盾态度的解读

    韩雨秀;

    本文探讨了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中的死亡意象:《因为我不能为死亡伫足等候》和《当我死时》。通过对这些意象的隐晦含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来说明狄金森对于死亡持有矛盾的态度。诗人有时怀有对永生的强烈信念,但心底仍对来世的存在存疑。

    2021年34期 No.8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从“鸟舟”竞渡到“龙凤齐鸣”:唐宋诗歌中“竞渡舟”类型再探

    陈敏;谢圣心;

    唐宋诗歌中,有相当多的竞渡活动的记载。当前唐宋"竞渡诗"研究忽视了"凤舟"的历史地位。唐宋的"龙舟"竞渡,从"鸟舟竞渡"中孕育而来,是当时"竞渡文化"与"龙图腾"结合的新产物,唐代是"龙舟""凤舟"等舟博弈的起源开始,宋以后"龙舟"竞渡基本占领了舟船竞渡的鳌头,"凤舟"则在"龙舟"的挤压下继续挣扎生存。

    2021年34期 No.82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文化集萃

  •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蒋蓥霞;

    新文化运动发生已过百年,它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曾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与否定,但全盘否定不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真实态度。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厘清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真实态度。

    2021年34期 No.8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红楼梦》中的饰物研究

    高煜星;

    中国传统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曹雪芹《红楼梦》中对传统配饰有着详细的描写,这些配饰展示的不仅仅是贵族生活的奢侈讲究,更是走近书中人物的关键线索,同时也展示了封建社会独特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特色。

    2021年34期 No.8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汉、蒙民族传统孝伦理异同比较

    塔娜;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因此一直以来中华文化特别注重孝。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对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蒙古民族接受儒家孝思想后,也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孝伦理思想,因此,汉、蒙两个民族孝伦理思想有其各自的特点。

    2021年34期 No.8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亚里士多德“善”的哲学思想与孟子“性善论”思想比较研究

    王雯;

    个人内心修养是中西方哲学的关注焦点之一,亚里士多德和孟子关于"善"的讨论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应运而生,与国家的政治和政体相联系。亚里士多德倡导善政,涵盖了伦理和治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伦理是治理的基础、目标和标准,治理是伦理的实施和载体。国家的目的是实现善,为了使人们过上优质的生活,在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孟子的"性善论",是传统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与心连在一起而加以论述的,"性善"的"性"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两者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的历史产物,所以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西方哲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1年34期 No.8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李佳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生态思想,文章主要讲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来源依据、主要内容,彰显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刻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1年34期 No.82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荀子“礼乐”思想浅析

    艾霞;

    "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自孔子伊始,儒家即重视礼乐在个体修身和社会和谐中的教化作用。与孔、孟讲人性善不同,战国后期的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善是生于"伪",进而人的道德人格的养成需通过不断的习师法、积礼义而所得。外在的礼乐,礼仪皆是"伪"之所在;另一方面,荀子将礼乐作为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与内容而特别重视,他以"礼乐"涵养人之心性成就德性自我,造就治世的方式,与其所倡导的人性恶的观念有着紧密联系。

    2021年34期 No.8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笛卡尔“我思”与“我在”的内涵探析

    万木婷;顾思杨;

    在历史背景下的笛卡尔需要点燃理性的火炬,重建哲学之塔。因此笛卡尔另辟蹊径,以否定的、怀疑的方式来证明那些不证自明、毫无疑问的东西。笛卡尔的丰富哲学思想被称为哲学的革命,他把几何学的方法引入哲学,把"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现代哲学的先河。当大家从当代的角度来思考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特别是"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形而上学原则时,对"我思"和"我是"的内涵进行分析,不只是为了探究它们的深层含义,还要学习它的方法论。

    2021年34期 No.8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土家族丧葬文化中撒尔荷仪式的文化价值

    刘小春;

    撒尔荷作为土家族独有的丧葬仪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记录了祖先生活的画面,是对土家族文化遗存的传承,反映出土家族人对于生命的达观态度。撒尔荷的这些特质对于现代文化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对当代丧葬文化也具有启示意义。

    2021年34期 No.8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清代名臣潘世恩重赴鹿鸣宴研究

    叶昊栋;张旭彤;

    清代规定,科举中式年满六十周年的耄耋老人即可重赴该科乡试鹿鸣宴。作为"满汉四相"之一的潘世恩在耄耋之年也再次参加了这一筵宴。鹿鸣宴对朝廷而言具有多重政治意义,对于再次参加鹿鸣宴的耄耋举人而言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2021年34期 No.8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文化创意

  • 初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发展——以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为例

    马新玥;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已日益成为博物馆对外宣传的重要一环,它的设计、种类、质量乃至于销售渠道和受众面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进步。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将考古学探索未知的特性与盲盒消费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紧密结合,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对河南博物院和地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2021年34期 No.8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新媒体传播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省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为例

    王之一;郭倩;赵梓淇;

    本文主要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着手,探索了如何有效地解决新媒体传播技术传承和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这一民俗节日,促使相关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为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1年34期 No.8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文化视域下的《说文解字》“食”部字

    刘敏洁;

    《说文解字》中共有64个"食"部字,在此抽取一部分典型的"食"部字,在文化视域下对这些字进行归纳和分析。结合汉语历史的演变和古代饮食的发展,大致可将"食"部字依据人和食物为主体进行归纳,以食物为主体,可看食物从古至今的名称演变以及食物的状态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表述等。以人为主体,可看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食物的准备工作、烹饪技巧、饮食需求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对《说文解字》"食"部字进行一个序列化的分析。

    2021年34期 No.82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新时代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初探

    胡斌;薛驰宇;彭欣芙;

    我国地大物博,茶叶种类繁多,不同的茶叶类型都与当地的地理、自然、人文有着重要的关联,随着茶叶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多元背景下,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网络等都在进行交流融合。茶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特征突出,茶文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呈现包容多元的状态,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进程,本文拟从新时代背景出发,探索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路。

    2021年34期 No.8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论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黄恩恩;

    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再次发扬崛起。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发扬传承,其先决条件是东莞市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东莞粤剧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则是东莞市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粤剧工作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研采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就新时期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2021年34期 No.8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文艺观察

  • 论歌剧《伤逝》的音乐特征和艺术处理

    黄海权;颜春英;

    民族歌剧《伤逝》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歌剧根据原著的情节,采用四人演唱的方式来抒发情感,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一对受到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歌剧简化人物形象,咏叹调、宣叙调占歌剧的主要部分,加以重唱和合唱,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该剧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处理表现在音乐特征、人物形象刻画和舞台表演特征三个方面,并以歌剧中四个经典片段《一抹夕阳》《紫藤花》《风萧瑟》和《不幸的人生》为例来分析论证。

    2021年34期 No.82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独特的英雄崇拜——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陈镐;许子健;

    英雄是恒久不变的话题,在当前世界中广为人知的当属美国的电影英雄,如何看待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如何借鉴其积极意义用以完善本国的英雄主义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2021年34期 No.82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儿童剧创作及发展的一点思考

    王育霏;

    儿童剧要吸引青少年,滋润孩子的心灵,必须要坚守儿童剧的品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析了当下儿童剧创作、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儿童剧创作的思路,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

    2021年34期 No.8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文化自信

    王旭;黄志欣;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能体现一个民族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在国内,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对民族自身建立文化自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本文试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体系的视角来说明民族文化以个性鲜明的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是尤为重要的。

    2021年34期 No.8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消解对抗的流动性场域——后亚文化视域下的《吐槽大会》分析

    颜梓汐;臧悦;

    "后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在"后现代社会"的一种发展,虽然目前存在很多争议、学界也尚未讨论出明确定论,但为大家理解文化现象带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概念方法,特别是在媒介革新的现在。《吐槽大会》凭借幽默戏谑的话语方式吸纳多群体观看,围绕多元化的某一或多位嘉宾自身的"槽点"进行语言上的攻击,以"吐槽"的方式、犀利的语言、彼此对立的场景吸引受众。本文以《吐槽大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后亚文化理论对《吐槽大会》所代表的消解对抗的流动性场域进行探究。全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通过分析《吐槽大会》中流动的"风格"、重构的"新部落"以及"场景"的转换三部分阐释节目成为流动性场域的原因。再从商业化的收编、负负得正的解构与主流文化的联系阐释"消解对抗"的原因。

    2021年34期 No.8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溯“傩”之源,讨“戏”之流

    徐晓晨;

    "傩戏"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余绪的"瑰宝",是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图腾崇拜的遗址,其独具特色的戏剧文化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当追溯"傩戏"的起源时,可从面具谈起。面具是中国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自新石器时期便被赋予神秘、狞厉的艺术色彩和图腾崇拜等象征的艺术形式。上古时期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思潮及意识形态中创造出面具,自此来纵观"傩"之源到"戏"之流,历经文化形式演变,内容遵从不同的主题历程而发展。"傩"这一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现象的变更、精神文明的进步,不断革新精进,成为一颗传播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种子。迄今为止,"傩戏"和种类繁多的面具艺术遗绪仍流传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使人们能够窥见这如珍宝般绚烂的古老艺术,是全面了解五千年华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021年34期 No.82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主题性美术的创作问题研究

    庞勇;

    主题性美术能充分发挥艺术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社会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创作应当积极探究美术作品中宏大叙事与微观表现之间的矛盾关系,同时深度挖掘崇高题材的情感内容,并积极探索形式的多样可能性。

    2021年34期 No.82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甬剧“七十二小戏”的民间品格探析

    马敏;

    甬剧"七十二小戏"作为甬剧传统剧目的早期代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以草根性、现实性和娱乐性的特质,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从甬剧"七十二小戏"发展的历史渊源、民间品格和在当下的传承、发展与思考三个方面入手,指出恢复和保护甬剧传统小戏对于当下繁荣和发展甬剧艺术的重要意义。

    2021年34期 No.8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俄罗斯艺术赞助的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伊;

    伟大的时代之所以受到赞美,不仅是因为它孕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伟人,还因为那些流传至今的艺术巨作。艺术的发展少不了艺术赞助的推动,俄罗斯艺术赞助是世界艺术赞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与其国家不同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尤其是1917年以后,俄罗斯的艺术赞助传统完全被中断,想要重回巅峰时期并不容易。本文从当代俄罗斯艺术赞助这一角度入手,进而探讨中国的艺术赞助以及俄罗斯带给我们的启示与经验。

    2021年34期 No.8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从中国绘画的视角看西方现代艺术的简约化

    王德鹏;

    西方现代绘画呈现出了简约化的面貌和风格,并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实际上在简约绘画方面,中国的传统主流绘画,尤其是以写意为代表的中国绘画,才是简约绘画的鼻祖。弄清楚了这点,也就弄清楚了中国绘画在简约绘画领域的地位和价值,也就清楚了它对西方简约绘画的启发意义。

    2021年34期 No.82 95-9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

    蔡强;

    赣南采茶剧是江西赣南地区艺术特色鲜明的一种地方剧种,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强继承、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认为建设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并开展相关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多模态语料库的技术优势和赣南采茶剧的特色优势,应用前景广阔,能够为赣南采茶剧的舞台表演、人才培养和剧目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2021年34期 No.82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文化综合

  • 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显现——以《我若为王》两译本为例

    路璐;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译者主体却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随着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成了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聂绀弩的散文《我若为王》为例,从语言和情感两个层面对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翻译家的英译进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借此探讨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显现。

    2021年34期 No.82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扬州与连云港城市文化述论

    王江雪;

    城市文化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与连云港同为江苏省港口城市,城市文化策略却不尽相同。扬州形成了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文化,连云港则大力推动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形成原因除受到地理位置影响,也与各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大关联。

    2021年34期 No.82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德语外来词研究

    殷曦玮;

    德语中的外来词伴随着德国的历史及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语言方式。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观察德语外来词,分析其存在形式、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德语中的词汇以及德国社会发展,对于语言学习有所助益。

    2021年34期 No.82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浅论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更好地发挥宣教作用

    李自刚;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各个行业和领域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此有所重视。在这其中,博物馆陈列展览是重要的宣传教育形式,通过向参观者展示物品并加以说明,使参观者能够感受到该展览品所处年代的文化背景,对参观者的思想产生冲击,在此基础上表达出所要宣教的内容。实际工作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展览形式和方法,使其宣教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本文以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更好地发挥宣教作用为主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描述。

    2021年34期 No.82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粤语“鬼”字作副词用法分析

    李欢;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鬼"这个汉字的发展由来已久。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它就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语言学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着。其中,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可以发现,粤语中的"鬼"字有着更加丰富的用法,比如作为副词等,这与普通话中"鬼"字的用法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将考察粤语"鬼"字作为副词的用法,并对它的语法化过程和形成原因试作分析和研究。

    2021年34期 No.82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从日语女性谚语概念隐喻看女性地位

    黄荣;徐英东;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谚语流传久远,蕴含深意,反映了人民长期劳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研究隐喻的重要资料之一。在众多谚语中,其中不乏关于女性的相关谚语。本文通过对日语女性谚语的概念隐喻,探析日本女性社会地位。

    2021年34期 No.82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日本与美国在华北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1933—1937)

    许敬祥;

    中日签订《塘沽协定》,大规模军事对抗暂停。日军一改军事进攻手段,妄图以"和平演变"推动"华北自治",扶持伪满第二,达加强华北经济同"伪满洲国"及日土联系之目的。1933年初,美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履任,内采国家干预手段整顿经济,外奉孤立主义。对日在华北的步步紧逼,南京政府力有未逮,美则似有力无心。然寰宇变局丛生,美事实上作用于华北之经济政策与日在华北之经济策略构成某种对抗—合作关系,加速了日对华侵略进程。

    2021年34期 No.82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从《人鼠之间》两种汉译本的对比赏析看剧本小说的翻译

    高绮;

    《人鼠之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创作的"剧本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在本书中,斯坦贝克用多种戏剧元素塑造了两个流动农业工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本文选取了冯涛以及刘勇军两位译者《人鼠之间》的汉译本,旨在分析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戏剧情境、戏剧对白以及戏剧动作等戏剧元素。

    2021年34期 No.82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公示语的中式英语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汪钰轩;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公示语有着其对应的英语翻译,这对中西方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但在对公示语进行英语翻译时极易出现中式英语问题,这不仅有损国家形象,还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针对公示语翻译中容易出现的中式英语现象提出解决策略,进而使公示语的翻译更加准确,促进中西方人们的文化交流。

    2021年34期 No.82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如何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发展

    黄文碧;杨泽龙;

    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黔西北地区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凸显了与新时代公共需要不相适应的困境或不足,其中强化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助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2021年34期 No.82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中俄影视翻译的可译性探究——以俄罗斯情景喜剧《入乡随俗》为例

    倪雪君;

    可译性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问题不但存在于学术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话语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随着中俄关系日益紧密,俄剧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和话语表达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以俄剧《入乡随俗》中的话语作为范本进行分析,探寻中俄影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从中归纳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2021年34期 No.82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及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邢永鹏;杨浩;毛清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部分,本文分别从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角度重点研究追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指导意义。旨在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合历史逻辑地开展乡村振兴,达到人与自然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最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2021年34期 No.82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