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对余华小说“死亡美学”的探讨——以《在细雨中呼喊》为例

    王婕婷;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往事与刑罚》,从《在细雨中呼喊》到《第七天》,余华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但却从未停止对死亡的观察与书写。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看待死亡的目光显然与以往大不相同,死亡不再只是先锋小说中极端的形式,人们能够从后期的死亡书写中体会到美感。死亡作为文学的永恒母题,具有无限的探讨价值。本文将结合《在细雨中呼喊》这部转型之作,对余华小说的死亡美学从形式及意义双层角度上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剖析其对死亡的艺术化处理方式及其构建全新的死亡意义,并由此加深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与理解。

    2022年01期 No.97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论灾异论解读灾异的思维方式——以《搜神记》中的记录为例

    孙海鹏;

    学界对灾异论的研究多集中于灾异理论自身的发展,而对具体的灾异记录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则通过对《搜神记》所记录的灾异及对灾异的解读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古人在对灾异解读时的思维方式大致可归为两类,即相关性思维和相似性思维。其中相关性思维又可细分为事实相关性思维及音形相关性思维两个小类。

    2022年01期 No.97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浅析《主角》中的忆秦娥的形象

    倪庆玲;

    《主角》~([1])是当代作家陈彦的一部长篇小说。忆秦娥是小说中极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小说以一代名伶忆秦娥长达半生的成长史为主线,又在时代风云变幻中道尽传统艺术秦腔生命的起起伏伏,芸芸众生合力"演绎"热腾腾的民间温情。~([2])忆秦娥主要有乐观、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尊师重道、仁爱精神和抗争性等性格特点,更是一个鲜活、灵动、真实的个体人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2022年01期 No.97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病迹学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以夏目漱石作品《心》中角色K为例

    勾应菡;

    本文简述以弗洛伊德潜意识研究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如何应用于文学批判,通过精神异常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文学创作对精神世界的反作用的过程,可以借用对角色的精神分析实现对角色人生轨迹的分析和结局的预测,给文学批评提供鲜活的有迹可循的资料。本文以夏目漱石末期三部曲《心》为例,分析角色K走向自杀的必然性。

    2022年01期 No.97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从《嘴唇里的阳光》看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反抗与顺从

    李智扬;

    本文从陈染小说《嘴唇里的阳光》中探寻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反抗和顺从的表现,他们之间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转化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反抗又顺从的原因,既有女性自身的矛盾心理,也有整个社会带给女性的心理阴影;以及探讨关于女性挣扎失败到男性治愈女性得来的顺从的结果和意义,是女性的沉沦与独立并存发展。

    2022年01期 No.97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奈保尔《河湾》中“耶苇特”形象分析

    杨雯爽;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多是描写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后殖民主义时期的社会状况。在奈保尔诸多作品中,女性形象相较于男性出现频率较低,但却各具特色。本文以其著名代表作之一《河湾》(又译《大河湾》)为研究对象,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生活在第三世界的来自曾经宗主国的白人女性耶苇特的人格特点,发掘这类女性形象背后折射的第三世界转型中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女性往往会迷失自我,其原因是内外部共同作用的,同时女性要提高自我意识,坚定自我。

    2022年01期 No.9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文学研究

  •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模式

    姜晓彤;

    正是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想象。而这种没有实现途径,较难实现的想象就是幻想。通过幻想,人们可以想象很多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东西。本文选取张贤亮几部讨论较多、争议较大的作品,探求其写作模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写作模式,这种模式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张贤亮文本中出现的关于困难神圣化的问题、有保留的忏悔和理想中的女性便是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这种模式对张贤亮的写作有很多的帮助,也对张贤亮作品的接受程度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2022年01期 No.9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善恶母题下的越南古代民间故事之叙事分析

    陈雪;

    越南古代民间故事属于越南古代口头文学的一种,具有集体口传和批判现实等特点。在一系列以善恶斗争为叙事母题的故事中,其叙事形式常以"善"与"恶"两种对立势力之间的斗争为主要线索,并以拥护和崇敬善良、反对凶恶为主要思想内涵。本文通过分析越南古代民间故事善恶母题的叙事背景,探讨这类故事的叙事特点和功能意义。

    2022年01期 No.97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中有关疫情与灾难的描写对比

    张宏宇;

    在诺尔贝尔奖鸿篇巨著《百年孤独》及茅盾文学奖扛鼎之作《白鹿原》两部作品中,都出现了瘟疫、流行病、自然灾害的要素,且均具有象征意义。在前者中,出现了失眠症和健忘症,以及由"豪雨"造成的洪水;而在《白鹿原》中,与之对应的则是瘟疫、干旱及饥荒。本文将分别分析两部作品中出现的上述元素,并加以对比,以更好地理解两部文学经典。

    2022年01期 No.97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试探唐诗中汉水神女和洛神的差异及原因

    王姣姣;

    长期以来,对汉水神女和洛神各自的研究众多,但对二者之间的比较却较少,本文选择神女形象产生较大新变的唐代,结合神话与诗歌,分析出两者都有容貌美丽,常被比喻成花卉,是爱情的象征等共同特点,但两者也有明显差异,体现在自然性和人文性上。从比较中可窥见文人的审美趣味和地域文化的区别,比较其异同当亦有益。

    2022年01期 No.97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论语》中礼之“变”与“不变”探析

    胡辰欣;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选取《为政篇》第23章的具体内容,结合各个时期关于《论语》的注疏著作,分析各个语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基本内涵,了解《论语》历代注疏的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阐述本文的论点,即礼的根本不会变更,外表的制度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从而深入探析礼的"变"与"不变"。在论证该观点的同时,本文也注重讨论在各家注疏中有争议的字、词、句,以期对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的思想有更加完整清晰的认知。

    2022年01期 No.97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山水与人生:谢灵运《游名山志》发微

    丁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政治混乱,思想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在儒教继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释、道二教也加入文化交锋。孔子的形象逐渐在历史中复杂化,老学的勃兴导致玄学清谈成为主要的文化活动,在学问上呈现出由人事到玄理的趋势。谢灵运处于熟稔汇通儒释道三教的南朝之初,《游名山志》作为山水游记散文,蕴含着他的学术观点和独特的人生观,颇能代表同时代一批文人的心声。面临"心"和"口"的矛盾,"出"和"处"的抉择,谢灵运选择遍游名山,书写山水以获得慰藉。谢灵运无论是在游历中体悟释、道二教之理,抑或是借山水的背景营造名士之风,都可见山水填满了他的精神空间,从中可观个人精神、生命意识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2022年01期 No.9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英娜·利斯尼扬斯卡娅爱情诗中的阿赫玛托娃传统

    王兆玮;

    作为20世纪俄罗斯诗坛的一位杰出女诗人,英娜·利斯尼扬斯卡娅的爱情诗中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阿赫玛托娃传统,首先体现在具有矛盾性和悲剧性的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方面,其次是对于日常对话、散文化诗句、细节艺术以及矛盾修饰法等写作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2022年01期 No.9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文化集萃

  • 《红楼梦》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刘媚;

    每个时代的自然观总与该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对该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蕴含着一定的自然观思想,即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被动消极的自然认识论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通过对《红楼梦》自然观的研究,能够从具象上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观,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代建设生态文明以及人的自然本性回归有着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

    2022年01期 No.97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先秦与古希腊时期体育文化的比较

    安旭泽;祖姣君;董欣;

    在历史上,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同属一个时期,也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源头,东西方体育文化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出发,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对先秦体育文化和古希腊体育文化的产生背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东西方体育发展的不同特点。

    2022年01期 No.97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介于文本与史实之间:鸾鸟神话的多元一体认知

    何筱松;

    鸾鸟神话始终是民俗学研究的边缘,其保存的传世文献、出土的史证资料以及民间传说都呈现出粗浅散乱的"碎片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文献集成、史实诊断、文史对比三个部分,将鸾鸟神话纳入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融合的大格局当中,探讨鸾鸟神话传承演变过程多元一体的内在特点,继而为鸾鸟神话研究提供可行性的借鉴。

    2022年01期 No.97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清代乡试规章与禁忌

    孟凡明;

    清代乡试对于考官选派、评阅试卷、杜绝舞弊等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定的清规戒律也有很多。清代乡试禁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况是对"下九流"应试资格的限制,规定了这九种身份的人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第二种情况是考试用语的禁忌,不得使用"碍目字""衰飒字"和"纤佻字"。清代科举制度有许多弊端,例如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没有赋予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和考试的权利;语言禁忌更应该废除等。

    2022年01期 No.9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宿命论的批判

    胡文特;

    本文分析了传统宿命论中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以及宿命论的现实危害,之后介绍了马克思《博士论文》所描述的德谟克利原子论中隐藏的宿命论思想以及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于旧唯物主义宿命论的抗争,最后探讨了无因"偏斜"作为原子的本质属性以及人和原子一样也有摆脱宿命实现自由和独立的必然趋势,以期为当代社会批判宿命论思想提供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

    2022年01期 No.9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王孙芳草伤心色,散入房陵处处秋——房州长期成为贵族流放地原因探析

    林桦;

    房州,中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流放人员品级最高的宫廷帝王皇亲流放地。由于其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以及被流放者身份的特殊性,融合该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从先秦到宋朝,共有几十位帝王将相、达官贵族被流放到这里。宋代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南移,元、明、清三代北移燕翼,房陵的地理优势逐渐丧失,它也终于不再背负着沉重的政治使命。

    2022年01期 No.9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清末辽西进士朱汝赓生平家世考

    武鹏;

    辽西地区,与关内相比,文化底蕴尚显单薄。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中,能够考中进士的可谓凤毛麟角。朱汝赓便是这少数进士中的一名,他的金榜题名,与家学渊源密不可分。对于朱汝赓生平家世的详加考证,有利于更好地挖掘珍贵历史资料,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022年01期 No.97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诠释新探——兼论孔子何以为孝

    刘晓颖;

    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诠释,因涉及伦理矛盾,故而历代注家异说纷呈,并试图为其存在找合理性依据,然仍有让人诟病的诠释漏洞。为此,从"无改于父之道"的诠释困境入手,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在于对"三年"词性的不确定,对"父之道"理解的偏差以及对"孝"认识的不足。就"三年"而言,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言其时间之久。就"道"的真正内涵,则是其"合理部分",即是善道,终极依归是成就"四行和"的人道善。就"孝"而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讲求的是"发心"纯良,而不是外在礼仪的"求得是当",其终极依归在"仁"上。因此,此章的关键在于"道"与"孝"要形成不错缪的联系,"父之道"应合于"道","道"的终极依归应在人道善上,"孝"的终极依归应在"仁"上。人道善,即四行和,即"仁义礼智"合而为一,处在人道的终极和谐状态,故不错谬。

    2022年01期 No.9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文化创意

  • 《山海村》景区文创品牌塑造方式研究

    郭伟;

    本文以山海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为例,对石门仙湖观光景区进行品牌特色提升,并创新了"萤火虫"对观光景区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对山海村旅游品牌和石门仙湖景区进行交融设计,使其形成新的特色旅游产业,衍生出系列萤火虫特色IP形象。最后通过对萤火虫进行故事性延展插画,运用在景区文创周边开发工作中。

    2022年01期 No.97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硬盘考古”:数字化时代历史学史料搜集问题探析

    王磊;

    数字网络时代,历史学界在搜集史料过程中面对各种新的数字化信息载体,这些载体既包括各类数字资源存储设备,如磁盘、硬盘、网盘、内存等,还包括各类网站以及各类应用软件上含有的信息资源。为适应这一变革,高等院校可以在历史学专业基础上或突破专业限制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开展数字化史料搜集工作。历史研究者在面对网页和各类应用软件等信息载体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数字化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构建"大事编年网络数据库"正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搜集存储于个人硬盘、网站和应用软件上的信息时尤其需要保护个人隐私,并进一步探索硬盘回收等问题的制度建设,最终,在史学工作者和公众史学的参与者共同努力下,推动数字网络时代史料的搜集、考证和辨伪工作走向深入。

    2022年01期 No.9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谈节气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表现

    郑好;王晓芹;郭利芳;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文创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节气文化和文创设计相得益彰,艺术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路径,文化让艺术的创新创造源远流长。

    2022年01期 No.9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俄罗斯族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的中国画符号语言应用研究

    司维;韩春雨;

    俄罗斯族是我省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我省文旅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俄罗斯族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继而拉动俄罗斯族文旅产业发展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从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入手,深入探索数字化、俄罗斯族与中国画符号语言三者融合的路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2022年01期 No.9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旅游品牌开发研究——以侗族“大戊梁歌会”为例

    陈灵曦;

    "大戊梁歌会"是侗族人民值得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戊梁歌会"流传至今已经逐渐成了侗族节庆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品牌。而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许多地区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品牌的形成要把握好本土文化历史与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而不是盲目开发与应用,这样才能寻求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平台。侗族节庆文化品牌"大戊梁歌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多样的侗族民间艺术形态,本文着力于对侗族"大戊梁歌会"的节庆文化品牌价值进行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其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侗族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旅游品牌,分析其意义及优势,提出具体的开发策略。

    2022年01期 No.97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文艺观察

  • 从《宙斯神像》看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的道德意识

    郭微;

    古希腊古典时期,即公元前449年至公元前334年,伴随希波战争的胜利,道德、理性逐渐在古希腊社会中觉醒。这个时期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盛期,作品不再作为原始社会的祭祀品,也不像中世纪时期为教皇教会所统治,而是倾向于表达与人相关的事迹,大量的雕塑作品指向古希腊神话和社会中人性道德的弱点,在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道德意识,用创新的手法塑造出唯美、经典的视觉形象。本文着眼于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宙斯神像》,从审美规范、道德意识、创作主题等层面分析古希腊雕塑盛期的道德意识。

    2022年01期 No.97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浅析古装网络文学IP创新赋能后蕴含的影视美学特征——以电视剧《清平乐》为例

    马诗韵;

    在"求真、求美、求实、求优"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电视剧呈现出类型化、网络文学影视化等特征,涌现出大批制作精良的影视文艺作品,其中2020年走红的由网络文学《孤城闭》改编而来的电视剧《清平乐》展现出我国古装剧制作的新格局、新水准。本文将以影视美学视角鉴赏古装电视剧《清平乐》,尝试为我国网络文学IP影视化提供灵感与启发,引导未来IP化电视剧以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的形式进行创新赋能,平衡形式美、艺术美、产业美,更好地对外输出我国优秀艺术与文化,形成中国电视剧独有的特色风貌。

    2022年01期 No.97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浅析电影《孤儿怨》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刘铭;

    影片《孤儿怨》是由佐米·希尔拉导演的一部美国经典惊悚恐怖片,片名中的"孤儿"本意是指伊斯特,但是从影片中的情节设置、道具的运用、构图的设计和场景设置的层面来看,其中有着多次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暗示观众"孤儿"不只是伊斯特一人,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影片外的真实世界更是孤独的,由此层层递进,体现出了影片《孤儿怨》的深刻性与立体性。

    2022年01期 No.97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浅谈民族声乐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李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文化得到补充,使得人们重新开始面对民族文化,寻找民族文化的魅力之处,而作为人类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却将面临着未来发展将朝向何方的问题。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延伸,是当今声乐演唱方面的专业之一,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演唱方法和歌唱方式。民族声乐艺术包含民间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间民歌、现在的新歌剧以及现在西洋化的民族唱法。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声乐学习中健康的歌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声乐演唱技术、民歌中的语言文字以及声音的色彩等方面浅谈民族声乐中审美情趣的培养。为了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声乐,深入分析了民族声乐的审美导向和艺术特点,让人们加深对于民族声乐的见解,发展和传承民族声乐。

    2022年01期 No.97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视角下《绣荷包》研究

    张弛;陈苏蕾;张熳;

    中国传统民歌《绣荷包》是一首在劳动人民生活中出现、发展、传播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民歌。从《绣荷包》发展、流传到二度创作为前奏曲《绣金匾》都是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且其具有多种版本,音乐形态与音乐内容都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绣荷包》差异性较大,它受到了地域间民风民俗、口音、文化差异等等影响。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视角下对不同地区的《绣荷包》与改编后的《绣金匾》进行差异性分析。

    2022年01期 No.97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现代艺术审美视角下的古典舞艺术特征

    杨妮;

    古典舞是我国舞蹈体系当中的突出代表,在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当中其更是吸收了其他种类舞蹈的有益成分和精华,并且在古典舞中还融合了不同地域性、民族化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舞蹈特征,而后经过现代舞者的进一步加工处理以及传承弘扬,使得现代古典舞蹈既含有岁月中的古典美感,同时又具备一定风格的现代特色,所以,在历经了岁月的打磨后,古典舞蹈中的古典美感与现代美感审美元素进一步彰显出来,并显示出具有本源特征以及民族特性的精神气韵,在中国古典舞领域主要包括古代舞蹈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表演韵味的艺术种类,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带有巫术、祈求以及崇拜色彩的表演活动,而后经过宫廷舞蹈家的丰富和创新,又结合了戏曲、武术等方面的元素,最终形成了现代刚柔并济、情景交融以及技艺结合的艺术种类。在现代古典舞的基础训练过程中,只有使练习者充分了解其基本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内在的美学艺术特性,才能够有效地展开训练。

    2022年01期 No.97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一场少女青春期的成人礼——从《过春天》浅谈国产青春题材影片

    沈玉婷;李聪聪;

    从2010左右开始,一股"不狗血不青春"的大风吹遍整个国产青春电影。导演经常自说自话从而导致缺乏了人文关怀,影片也如同上演一出出闹剧最后草草收场,观众似乎也快忘了:青春到底应该是什么,而青春题材影片所讲述的"青春"又是什么?真的只是狭义的少女情怀吗?其实,早从2017年开始,国产青春影片已经开始更多走向"现实主义",2017年的《嘉年华》和2018年的《狗十三》,以及2019年的《少年的你》等等都呈现出了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当然,很多人说《过春天》成了国产青春影片的一股清流,其实它只不过是走了一条返璞归真的路,影片整体将友情、爱情、亲情糅杂在一起,集中在十六岁的少女佩佩身上来讲述,将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故事不矫情的同时也扣人心弦。

    2022年01期 No.97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文化综合

  • 粤方言对《海国图志》国名译词的影响

    张弛;

    对《海国图志》中的国名译词进行考察,发现音译词占绝大多数,粤方言对译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音、自造字和转音几个方面,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汉语方言系统有关。译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带来语音感知差异,使得译词选用时存在主观性。《海国图志》中的国名译词不仅发展和完善了近代汉语系统,对翻译学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2022年01期 No.97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跨文化视角下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张智政;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地方特色文化。但是就目前而言,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保护不到位,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聊城地区需要不断加大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丰富文化创新空间,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实现传统优秀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结合聊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传承存在的问题,从跨文化视角提出针对性的传承策略。

    2022年01期 No.97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构建中国典籍“走出去”可持续发展体系——基于四大名著的翻译出版

    张梦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汉英对照版四大名著的翻译出版迎合了海外市场需求和域外读者的阅读期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古典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汉英对照版四大名著的翻译出版成为了中国优秀典籍"走出去"的典范,对突破当前典籍"走出去"的困境,解决翻译选材受众意识缺失、市场需求与读者阅读期待得不到满足、译介推广不够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阶段,若要构建中国典籍"走出去"可持续发展体系,需调动多种系统因素紧跟时代潮流、打造国际化的译介团队和建立广泛的联动合作机制。

    2022年01期 No.97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浅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黄春宝;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走出国门,讲述中国故事,电影字幕的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探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该片字幕英译中的应用。

    2022年01期 No.97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嘎裂声发声态研究

    丁文娜;

    嘎裂声是一种低调发声态,汉语方言中的最早是由赵元任先生在浙江地区发现。调查发现嘎裂声常见于南方方言中,后来通过对北方方言研究的深入,在北方方言中嘎裂声也陆续被发现。目前学界对于嘎裂声的研究主要是它的发声机制以及声学特征,近年来关于嘎裂声在方言语音中对音节声调、韵母等的影响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2022年01期 No.97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网络流行语“硬核×”的小三角考察

    张缤予;陈沅;

    "小三角"理论是邢福义先生在语言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也是分析语言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小三角"是由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构成的一个三角,语表形式上,网络流行语"硬核×"中的"×"多为双音节形式的名词与动词;语里意义上,"硬核×"有表示直接、厉害的用法意义与褒义、中性的色彩意义;语用价值上,"硬核×"具有记录社会文化心理的心理价值和新颖别致、言简义丰的表达价值。

    2022年01期 No.97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网络缩略语构词探析

    张宇轩;

    网络缩略语作为网络新词新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相比现代汉语中传统意义的缩略语,网络缩略语既有对传统的延续,又呈现出了网络发展下的新态势。本文拟从网络缩略语的界定,网络缩略语的形式特点以及特点背后的成因三方面进行分析。

    2022年01期 No.97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关于大学生发展党员培训教育的研究——基于对××大学培训教育的调查

    朱雪婷;程环;郑娅;

    全面推进培训教育改革创新,是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笔者基于对××大学培训教育的调查,提出大学生发展党员培训教育的创新路径,在培训模式方面,实行培训班编排制,开展专题教学、视频教学、音乐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学术式教学;在培训内容方面,完善阶段性培训、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组团参加社会实践。

    2022年01期 No.97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