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花非花,何以引“胡蝶”——贾平凹《极花》的创作特色

    姚鸽;

    贾平凹是当代文学中的高产作家之一,在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创作中贯穿着独特的风格。在创作主题上,《极花》中反映拐卖妇女的社会问题,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带给读者思考,扎根土地,关注人物,挖掘人性与社会。擅长使用意象,形成很好的创作意境,使得人物、环境、故事等浑然一体。从"极花""血葱""窑洞"等为作品传递出特定意境氛围,更是在叙述中使用地域化特色的方言,让故事和人物更丰满、真切。在这部作品中夹杂着方言,使作品更有真实感和画面感,增强其生动性与表现力。

    2022年10期 No.10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从《李陵》看中岛敦怀疑主义到行动主义的转变

    张金环;

    日本近代文学作家中岛敦在他的绝笔之作《李陵》中塑造了三个经典的人物:与匈奴作战战败成为俘虏,最后成为匈奴一员的李陵;为李陵辩护,惹怒了汉武帝被施宫刑的司马迁;被匈奴俘获后坚持自己的初心,最终回到汉朝的苏武。作者将自己的灵魂倾注于李陵和司马迁这两位人物之中,可以说二人是作者自身的映像。本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李陵和司马迁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中岛敦由怀疑主义向行动主义的转变。

    2022年10期 No.10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儒林外史》女性形象

    魏雅坤;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笔墨集中批判儒林的小说,也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吴敬梓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上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另外,吴敬梓也看到了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女性的悲惨境遇,塑造了一些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并且,吴敬梓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男性中心主义观念的束缚,塑造了谋求经济独立、有着鲜明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

    2022年10期 No.106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亚文化视角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的救赎之路

    马亚茹;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艾丽斯·沃克一部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因父亲的一次暴力行为身心受到伤害的姐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以及有着悲惨童年经历的波琳,各自寻找不同的自我疗愈道路的故事。通过亚文化视角来探讨小说中女性自我救赎的不同选择,根据亚文化理论,说明为什么苏珊娜、波琳和麦格德琳娜被定义为越轨的局外人;进一步从规则是由谁制定的,来探讨这三位女性的"不正常"只是被男权社会建构出来的;通过对苏珊娜、波琳和麦格德琳娜具体行为的审视,看到女性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做出的努力,提出具有"亚文化风格"的小众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女性走出困境,在不戕害自我和他人的前提下应该被社会理解和尊重。

    2022年10期 No.106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长诗《童僧》中修道院形象分析及其等价性投射

    闫宏蕾;

    莱蒙托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其长诗《童僧》代表了莱蒙托夫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分析了诗中对"修道院"形象的直接描写,通过与"大自然"形象的对比阐释"修道院"的形象以及童僧的反常行为所映射出的"修道院"形象,揭示了"修道院"形象在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家庭生活的文本外投射。

    2022年10期 No.106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神圣的大河,永恒的时空体——《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空间叙事解读

    谢素霞;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的史诗般的著作,在小说中密西西比大河不仅仅是小说的空间背景,还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而且对小说结构的安排,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进程,大河是小说的艺术时空体。本文首先从空间叙事理论角度分析了大河的叙事功能,接着分析了大河是美利坚民族文化的象征,继而又分析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2022年10期 No.10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战争中的女性——以《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为例

    叶子;李菡;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S·A·阿列克谢耶维奇参访了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洗衣兵、炊事兵、邮递员等女兵,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通过该书来探讨女性眼中的二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女性角色的塑造、女性的视角、男性的视角、反思及小结。

    2022年10期 No.106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文学研究

  •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房莹;

    孔子,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的诗学思想与其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相连。本文从《论语》的文本分析入手,探究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思想,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述。

    2022年10期 No.106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从余华前后期作品的差异看余华创作的转变

    陈恩迪;

    余华作为当代文坛上一位不能被忽视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转变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试通过对比余华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差异,论述其创作转型的表现,分析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及意义。

    2022年10期 No.106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浅析巴西与欧洲的巴洛克文学异同

    谭然;胡治华;

    巴洛克文学诞生于欧洲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中,通过繁复绮丽的文字反映多重思想的对立与冲突。17世纪,葡萄牙通过殖民统治将巴洛克带入巴西,社会环境差异性使巴西在继承欧洲巴洛克特点之余,对其进行了拓展与重塑,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巴西巴洛克。本文通过对以葡萄牙为代表的欧洲巴洛克文学及巴西巴洛克文学进行对比,尝试浅析两者之间异同。

    2022年10期 No.10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自然崇拜故事原生态叙事探析

    付娜;

    康巴藏族自然崇拜故事以傅修延的"原生态叙事"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叙事形态的分析,叙事内容的总结,叙事思想的阐释,反映藏区民众的生活场景及秩序,重在发掘自然崇拜故事的叙事特征、故事内在的生态思想及生态智慧,以及对大自然的保护。

    2022年10期 No.10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列女传》与经学之关系

    宋芸;杨陈;

    汉刘向撰《列女传》正是借载于《诗》《书》中贤明妃子的故事来教化百姓,警醒帝王,规正当时奢靡的社会风气,其创作深受经学的影响。本文通过例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从外界环境、内部动因、材料来源、礼学价值四个方面来阐述《列女传》与经学之关系。

    2022年10期 No.10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明代戏曲中“女扮男装”主题的性别意识——以徐渭、吴藻为例

    毛晶晶;

    明代徐渭的《女状元》使"女扮男装"主题开始初步定型。受其影响,明朝中后期女性剧作家吴藻创作的《乔影》等一系列以"女扮男装"主题的戏剧应运而出,男剧作家与女剧作家对于"女扮男装"主题的性别思考有着明显的不同,女剧作家从女性自身的情感欲望、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等角度有了更深入的性别思考,体现出对于性别意识的进步与局限。

    2022年10期 No.106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浅析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

    魏琳;

    美国作家赛珍珠双重文化背景不仅赋予了她双重民族情感,也让她将异质文化互通融合的理念投射在女性角色创作中。她的诸多中国题材小说中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中国女性形象。在这一系列女性形象塑造中传达了赛珍珠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赛珍珠跨文化书写渊源和多元文化视角,进而指出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意识历经了童年时期的萌芽发展、美国教育经历的洗礼、婚姻中的觉醒及后期女性运动的成熟。

    2022年10期 No.106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文化集萃

  • 传播学视野中的明清时期《西楼记》舞台演出主体研究

    唐悠悠;

    《西楼记》又名《西楼梦》,是明末清初的昆曲代表剧目之一。《西楼记》的创作者是文人袁于令(?—约1674),剧情主要描绘了宦门子弟于鹃与教坊歌妓穆素徽的爱情故事。其改编折子戏被《昆剧三十九种》《缀白裘全集》等戏曲选集收录。本文以传播学的理论视野,从演出主体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西楼记》舞台演出传播史料进行了梳理、分类与总结,着重探讨明清时期各舞台演出主体的传播影响与发展历程。

    2022年10期 No.106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具律》浅探

    赵文楠;

    《具律》起源于战国时期法学家李悝所编撰的《法经》,它对整个法律体系起到了补充协调作用,从而使最后的审判结果更加合理。到了汉代,《具律》在变化过程中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通过窥探其中所体现的爵论制度,可以了解到具有爵位的人在判刑受罚时会享受减刑的特权。其中关于影响刑罚加减的因素,更体现了《具律》在法律中的协调作用。

    2022年10期 No.106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休谟与尼采因果观的比较研究

    张赫鸣;

    "原因"和"结果"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一对重要范畴。作为第一个对以往因果关系提出质疑的哲学家,休谟将事物看作是一种因果的联系,这种因果印象形成一种习惯。尼采则将因果和事物理解为一种信仰和满足人们的一种秩序,人们是为了理解和经验的目的而非出于自知的需要。通过对休谟和尼采因果观的比较研究,因果思想展现出更多新的诠释。

    2022年10期 No.106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再审视

    侯佳艺;

    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对无产阶级如何取得合法性统治地位的再思考,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从思想文化中的理论渊源、实践哲学建构逻辑的推动以及其自身形成的对国家社会的自觉意识方面探究这一理论何以能够产生,以及其是如何借助市民社会这个场域,在有机知识分子的生产与建构中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说服,实现统治地位的合法性这两个方面上,对这一理论的再审视,并尝试在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与当代价值中进行理论功用的分析,以及在思想性与实践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以及片面性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整体探讨进而把握这一理论。

    2022年10期 No.106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大学》中的修身治国思想论析

    张慧菱;

    《大学》浓缩了中国古人从个人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定天下的大智慧。实现大学之道的途径为"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中个人修身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最后达到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大学》中的修身治国思想有利于领导干部从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有利于公民道德修养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2022年10期 No.106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文化创意

  • 由“表”及“里”:绛州澄泥砚的文化转型

    葛君;

    在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正发生由"表"及"里"的转变。"表"是指物化层面的转变,"里"是核心层面的转型。绛州澄泥砚"表"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工艺的转变,"里"的转变则体现在价值的转变。绛州澄泥砚由"表"及"里"的转变,折射出时代背后的文化动因,同时也是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的体现。

    2022年10期 No.106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江华瑶族织锦的发展现状与创新传承

    何瑞明;刘静;

    本文对江华瑶族织锦历史源流及发展进行梳理,分析瑶族织锦的色彩、造型、应用等艺术特征,并对现今江华瑶族织锦在多元文化共融、传承环境优化、文创市场前景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提出一些在创新传承发展方面的分析建议,因地制宜地探索江华瑶族织锦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融合路径,以期为江华瑶族织锦工艺承续注入新的活力。

    2022年10期 No.106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全球本土化时代温州非遗项目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董可忆;童芳莉;章梦瑶;

    在全球本土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专家学者所发表的关于非遗的文章数量一直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非遗研究值得引起更广范围的关注,这是不言而喻的。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研究和分析温州非物质遗产在温州本土以及对外的传播现状。通过分析数据,本文总结了温州非遗目前在传播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温州非遗对外传播策略,对温州非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022年10期 No.10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浅谈深圳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

    谢绍军;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各具地域与历史特色的文创产品的开展与经营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提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国家在新时代发展中非常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防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圳市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目前文化创业产业综合实力得到了不断增强,文创产品得到不断丰富,在以往全国文创产业不发达的情况下,深圳市率先探索出"文化+"的模式,与科技、旅游、金融、创意等各个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了文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文创产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尽管如此,在新时代下对文创产品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对深圳文化产品未来的方向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创产品的不断创新。

    2022年10期 No.10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陕西秦绣保护传承与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满越;

    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它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这种文化的集体心理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为这种文化实践者的生活方式。陕西秦绣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形成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基本发展原则。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陕西秦绣保护传承与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作为题目,概述了陕西秦绣的主要特征与保护传承中的原则及方法,剖析了陕西秦绣保护传承与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有利于促进陕西秦绣产业化发展的视角下的保护传承建议。

    2022年10期 No.10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文艺观察

  • 起舞以求“醉”,舞以“醉”动情——中国舞蹈表演中的酒神状态

    周可心;

    中国舞蹈表演的酒神状态既有娱乐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性。在酒神状态向醉育生的这种情操追求的影响下,虽根据其不同名称而组成不同形象、不同内容的舞蹈表演作品,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而且通过表演能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朦胧的质感。看似前仰后合,左歪右斜,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毫无规矩可言,但体现了如痴如醉、狂放不羁的鲜明的风格特点,是对中式酒神精神,结合中国舞蹈酒神状态在表演艺术中的"酒与醉"这一有意识倾向的自我解答以及笔者观点的显现。此外在舞蹈的动态中,舞蹈表演者即舞蹈演员要"会演戏",要做一个沉醉于并精通于情感直观且自然表达的"疯子"。要沉醉、陶醉、酣醉、迷醉、醉心、醉眼、昏醉醉梦、醉舞、浅醉、醉悦、放醉于感情背景与剧情表现中,将小我带入刻画人物的大我中。舞者应具有沉醉于舞蹈表演中的酒神精神,这为舞蹈表现力加了新的前提。

    2022年10期 No.106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探究短视频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启发

    徐小慧;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电影业损失惨重。相反,短视频视听热浪掀起。短视频时代的崛起使全球电影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艺术与潮流之间产生的碰撞,使传统电影业深受短视频的启发,最终以互利共存的相对关系共同发展。本文就短视频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启发进行分析与探究。

    2022年10期 No.106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影视媒介空间化视角下的山西“影旅融合”机制研究

    谭博;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高度评价了以"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为特征的晋商精神。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山西时提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山西地域文化系统,特别是晋商文化对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自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讲好山西故事的重要精神内核。而承载了山西文化的旅游空间与传播了山西文化的影视作品,在文化框架内的融合对新媒体时代的文旅融合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2022年10期 No.106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视觉语法视角下《中国医生》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史莹;

    电影宣传海报融合了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构建语篇,好的电影海报可以对电影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本文从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切入点,以电影《中国医生》为研究对象,对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并根据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图片和文字模态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知,在电影海报中,基于语法视角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使观众了解电影背后的文化含义,从而对电影传达的主旨有更好的理解。

    2022年10期 No.10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浅析纪录片《共筑未来》叙事策略

    周心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强调媒体应当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任。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载体,它既承载着文明也传播着文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关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央视纪录片《共筑未来》通过记录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向观众传递着中国的文化并塑造了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开放的大国形象。优秀的叙事策略可以使纪录片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共筑未来》的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方面来分析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主要分析了该纪录片如何通过平民化与多元化的叙事主体、板块式与串联式的叙事结构和声画语言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来体现宏大的主题。

    2022年10期 No.106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色彩形式对影片的修辞浅析——以《布达佩斯大饭店》为例

    周倩;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多种形式创作而成。色彩作为表现力极强的创作形式之一,对影片创作产生独特序列、隐喻人物命运的结局、推动剧情发展和奠定影片基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递创作者主观想法、便于接受者对内容的理解上以及表现影片情感价值,色彩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可见,色彩为影片内容的传达和内涵的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

    2022年10期 No.106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文化综合

  • 基于语义扩展视点的动词?とじる?和“关”的对比研究

    冉晓;

    一词多义是在语言中很常见的现象。日语的?とじる?和中文的"关"本身就有多个语义,但是在字典的记录中相对散乱,不利于学习者对词的用法的把握。而日语的?とじる?和中文的"关"均为常见的基本动词,使用频率较高,对中日两种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本文结合语料库的例句及字典中的语义,着重分析日语的?とじる?和中文的"关"的他动词用法,并总结出语义之间的关联性和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022年10期 No.106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时间、空间、程度三维视野下的汉语词类连续统

    孙妍;

    在原型范畴观指导下,汉语词类是一个连续统,词类与词类之间存在大量范畴游移。然而关于词类连续统的整体样貌究竟如何?应采用何种标准对其进行描摹?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本文从空间性、时间性和程度性出发,提取各维度中最典型词类的句法特征,并利用"有界/无界"这组区别性特征构建起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空间性、时间性和程度性这三个维度上的连续统,为全面描写词类连续同奠定了基础。

    2022年10期 No.106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文化符号注意偏向效应

    马小芳;关荐;

    文化符号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化结晶,是文化的物质载体。针对文化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目前发展成熟的理论基础有社会互动理论等。社会互动理论中发现互动情境会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产生影响,而接触作为人际互动的基本要素,会影响个体对人际互动结果的期待。因此,基于社会互动理论,通过想象接触的方式可以干预社会互动情境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影响,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做出贡献。未来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研究应考虑其他互动方式,以此为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多条路径。

    2022年10期 No.106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对于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综合研究

    王新辉;

    本文主要以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综合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成与特征,其次从文化遗址具有自然崇拜色彩、红山文化祭祀中心是长期逐步形成的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性质,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022年10期 No.106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浅谈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把握——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周亚彤;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受众的收视需求,各卫视频道纷纷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以央视综合频道为主阵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现如今的《典籍里的中国》,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类的节目的频频出圈,引发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和讨论。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通过对节目的背景介绍,主持人在节目中话语权分配与角色定位,探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强势出圈背后的故事。

    2022年10期 No.106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反义空间形容词“深”“浅”及其汉语研究

    郭芳芳;

    留学生在使用"深""浅"这两个词时经常出现替代类偏误。通常认为,"深""浅"的语义引申过程应该是:"水底到水面的距离→从上到下的距离、从外到内的距离→时间→颜色、程度、道理、感情。"因此,在研究时也应该遵循这一顺序,有助于研究者正确认知和使用。

    2022年10期 No.106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日语助动词“ものだ”的汉译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中心

    耿鑫;吴尽;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作为"青春物语"畅销全球,全文以一个个小片段相连接,通过许许多多的日常片段,唤起读者身临其境般的亲切感受,让人因为熟悉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挪威的森林》的文学研究价值自不待言,对其进行翻译研究的热潮也在逐渐兴起。因此,本文将以《挪威的森林》原文及三个汉语译本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的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挪威的森林》中"ものだ"的汉译策略。

    2022年10期 No.106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研究

    王海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声音的前提,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合作共赢关系的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认可中国,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带领其他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要想讲好中国故事,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利害及现实困难,加强有关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优化创新传播路径和手段,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2022年10期 No.106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巴蜀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李春慧;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巴蜀地区,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生态翻译学属于翻译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也是现阶段茶文化外宣英译中的重要翻译理论,可以兼顾翻译"信、达、雅"要求的同时结合文化环境,达到宣传茶文化信息的重要目的。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巴蜀典型茶文化外宣翻译进行集中阐述。

    2022年10期 No.106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硬新闻文本翻译——以山东理工大学官网新闻为例

    李亚楠;

    校园新闻英文版是高校外宣的重要手段之一,属于硬新闻的范畴,硬新闻在某些程度上对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是新闻英译的主要研究对象。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对翻译的微观操作层面起到直接指导作用。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为校园新闻英译探究新的视角和指导理念。生态翻译学具有整体性,三维转换视角具有内在关联性,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进行硬新闻英译的过程中要秉持大局观和整体意识。

    2022年10期 No.106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