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重重枷锁下的底层女子像——浅析萧红《生死场》女子悲剧原因

    邵国茹;

    《生死场》是萧红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描述了一系列底层女子悲惨的生活状况。文章没有直接表达对男权的反抗,反而以沉着冷静的笔端述说一个个女子的命运悲剧,这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女性所遭受的种种苦难的血泪控诉,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之时,大家在悲叹之余,更应该理性思考其中缘由。本文试图分析《生死场》一文中造成女子悲剧的原因,在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之时,也更充分地理解女性,尊重女性。

    2022年11期 No.10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论《一小时的故事》中露易丝·玛尔拉德的女性意识

    冯璐;

    19世纪,美国对于妇女的家庭角色以及社会身份提出诸多规定,女性的大部分权利因此饱受拘束。彼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民众关于女性传统观念的蒙昧思想逐步觉醒,女性文学创作成为研究热点。其中最著名的文学作家为同时关注女性的传统思想和解放思想的凯特·肖邦,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小时的故事》广受关注,人们对于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作者经历以及作品的研究,分析婚姻中以露易丝·玛尔拉德为代表的女性的被动地位,以及其对于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以期展现女性意识的变化轨迹。

    2022年11期 No.107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伽婢子》中的女性角色:了意的“女之道”

    杨曦;

    《伽婢子》中的部分作品是浅井了意运用"翻案"的文学创作手法,以中国明朝的《剪灯新话》为基础创作出来的,本文选取两部作品中以女性为主角,以婚恋为主题的七个故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了意增删或修改的情节,探讨浅井了意在《伽婢子》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其意图。

    2022年11期 No.10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责任伦理视域下看《红处方》中的医护责任

    黄学杰;李莹莹;

    每个人生来都担负着各种责任,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医护人员的工作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其责任尤为重要。本文以责任伦理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法,探讨毕淑敏的小说《红处方》中体现出的医护人员的多重责任,包括对自我的责任、对患者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责任。

    2022年11期 No.10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从《鼠死行》浅议清代不可磨灭的疫疾记忆

    魏巍;

    疫疾文学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载籍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传统,死亡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疫疾带来的伤痛无法忽视,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多发期,仅乾隆一朝就有多起记载,师道南以精湛而深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鼠疫发生时社会的惨状,尤其是《鼠死行》一篇,具有较高价值,表现了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对于疫疾中的悲惨状态进行描述,保留一个民族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能使人以史为鉴,敬畏自然,预防灾难。

    2022年11期 No.107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金陵十三钗》的女性主义解读:战争与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女性

    汤小丽;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反映了战争中的女性除了会和男性一样被剥夺生命以外,还会遭受性别的压迫。战争暴力下男性和女性都可能面临死亡,但死法上却存在差别。男性往往可以死得"干脆利落",而女性却在死前经受折磨。在战争暴力面前,女性所受的压迫被凸显。而女性所受的压迫在小说中一直存在,贯穿始终,好比容易被忽视的幕布。战争暴力犹如一束灯光赤裸裸地打在了这幕布上,引起了读者对战争中女性的同情,对一直以来女性所承受的压迫的反思。

    2022年11期 No.10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文学研究

  • 茶馆、茶客与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

    肖寒;

    茶馆、茶客与乡土构成一个互动共存的空间。茶客既谈日常琐事又讨论社会时事,茶馆为他们提供了言说场地和表现舞台。在茶馆与茶客、茶客与茶客的复杂关联中,沙汀呈现出乡土社会的世态人情。茶馆是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中的典型空间,不同身份的茶客形象折射出复杂的乡土社会生态。

    2022年11期 No.107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传统文化元素在郝炜华小说中的妙用

    曹瑞雪;

    70后女作家郝炜华擅长讲述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她作品中没有太多歇斯底里与撕心裂肺的文字,作家更多的是用温情的话语娓娓讲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情感纠葛、柴米油盐以及酸甜苦辣,于生活的细微之处表达自身对生活与生命的敬畏之感。郝炜华将古诗词、旗袍、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用古典词意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借旗袍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魅力;以民俗洞察生活百态,书写生活画卷。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用也加深了作品内涵,增加了内容的厚度与密度。

    2022年11期 No.10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民国婚姻小说的“典妻”习俗叙事

    孙玥菡;

    "典妻"是旧时中国社会一种起源甚早的畸形婚姻形态,它历经岁月变迁,虽然封建社会消失,进入现代社会,时至民国时,这种陋俗仍残存社会中,甚至变化出新的形式。众多民国婚姻小说对此有所表现,在各种类型的"典妻"习俗叙事中,心理矛盾扭曲了女人的心灵,社会变化让男人无可奈何,一幕幕生活的悲剧由此造就,体现出彼时社会婚姻观念中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特点。在对此类民俗事象书写中,作家们所透露出的情感态度亦不尽相同,这反映出他们对时代变迁的理解及所持社会立场的不同。

    2022年11期 No.107 28-3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近代上海小说中社会娱乐方式变迁初探(1840—1912)

    张玉琪;

    晚清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近代商业都市,在西方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各种娱乐方式都有了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娱乐活动逐渐全民化、世俗化,娱乐的时间限制和空间范围都有所转变,从晚清小说出发研究此时市民的娱乐生活,为我们展示了晚清娱乐方式的变化和在此影响下上海乃至于整个中国的社会转变。

    2022年11期 No.10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浅谈礼乐制度在《诗经》中的体现——以“昏礼”与《诗经》中的婚俗诗为例

    方立明;

    《诗经》产生的时代正是礼乐制度非常发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诗经》自有其重要地位。周礼的制度是严肃而繁琐的,但《诗经》用一种有别于周礼的形式发挥着其本身的制度规范作用,此处以"昏礼"和《诗经》中的婚俗诗为例,通过分析诗与礼相合之处与相违之处,讨论礼乐制度在《诗经》中的体现以及其在礼乐制度中发挥的作用。

    2022年11期 No.107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中国史传文学视域下的人才流动观——基于《三国演义》中典型人物与事件的考察

    李傲寒;

    《三国演义》通过大量的关于人才流动变迁的描写,揭示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规律。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进行文本分析,聚焦"鞠躬尽瘁"与"楚才晋用"这对矛盾现象,考察小说中关于人才流动关键节点上的典型人物与事件,以从古代文学视角窥探中国传统的人才流动观。

    2022年11期 No.107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青青河畔草》四种译本赏析

    颜莉;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它被历代评论家称为汉代抒情诗的最高峰。古诗十九首里面,既无豪情壮志,也无愤世嫉俗,有的只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真实的感情,有相隔天涯相思无处,有报国无门落叶飘零,也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本文就取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为个案来解读其中的相思之情,并比较中西四种不同译文对其的意境表达。

    2022年11期 No.107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文化集萃

  • 浅析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的形成及现代启示

    魏向南;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通过对社会、思想等层面的解剖,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对人和社会的压制与同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启发人们关注当下社会问题,为解决社会中的单向度领域提供借鉴意义。

    2022年11期 No.107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读陈来《冯友兰的伦理思想》

    杨晓慧;

    冯友兰在20世纪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问题进行了艰难探索,陈来《冯友兰的伦理思想》一书对冯友兰的伦理道德思想展开了富有洞见的考察,并有所推进。其一是探究了冯友兰早期的"伦理概念"说及其对陈寅恪的影响;其二是全面阐释了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三是在冯友兰四种境界伦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三层九境"形态的境界伦理学;其四是结合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视野,提出在中国传统道德遗产的继承问题上,要实现继承方法的转变,即从"批判的继承"到"创造的继承"。

    2022年11期 No.107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浅析汉代孝悌力田制度

    沙芮;

    孝悌力田制度是在汉代盛行重孝、重农背景下,推行的一种专门针对治理乡里社会生产生活的特殊政策。根据史料,围绕孝悌力田制度概况、制定原因以及影响这三方面,分析了该制度在汉代,不仅是当时重农崇孝风尚在政策制度上的响应,它更是汉代外儒内法在地方管理上的体现,它既推动了地方农业生产,又有益于增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2022年11期 No.10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口含物研究

    李佳羽;

    口含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死者口中含物的传统。最初的口含物以石器、贝类为主;后期逐渐改用玉类。长江下游地区是玉琀的主要发源地。以玉琀陪葬,既显示着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对死者的一种神化。

    2022年11期 No.107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对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中心的考察

    金祖敏;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区分不同世界观、方法论和不同阵营的基本方法,不仅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提供了提纲挈领的原则,也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在人类认识史上和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历程,以及它本身的理论逻辑来进行考察与分析。

    2022年11期 No.10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试论五行哲学的起源及演变

    韩壮波;杨曼;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本文将从五行的源流出发,逐步探讨其存在的哲学意涵;在了解五行哲学之意蕴后,进一步探究五行哲学历经的几个演变阶段,最后再透过五行系统模型架构探究人身,解释人生命的现象。

    2022年11期 No.107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浅析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

    郭仲;

    马尔库塞透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的现象提出了消费异化思想,它在社会中表现为消费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消费需求一体化以及文化的大众化和商品化。通过分析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虚假需求"的诱导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进而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以及倡导适度的消费观三条路径来消解消费异化。

    2022年11期 No.10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文化创意

  • 新型“云”社团模式下的传统文化外宣研究

    丁晨瑶;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物与新媒体结合,与此同时,社团模式也受到了影响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云"社团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通过"云"社团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更是一种创新思路。本文主要探究新型"云"社团模式下对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该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

    2022年11期 No.10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传统工艺对当今文创发展的影响探究

    罗睿;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文创产品悄然兴起。又因其投资回报率、稳健性等特点,逐渐成为消费新热点。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设计感强的产品开发,并对文创产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伴随着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工艺文化衍生品焕发出新的特点,产生了多种形态,它能够赋予文创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能量,打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创产品,有效促进了当今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

    2022年11期 No.107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城市文化元素在吉祥物中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于明珠;董洪志;

    吉祥物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着城市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着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深刻理解、审美表达和文化自信。庄严雄厚的建筑风景,睿智多趣的风土风情在吉祥物上都有着集中体现,同时吉祥物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吉祥寓意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大家的青睐和认可,具有难以估量的文化和商业价值,成了城市展示自己文化的必要组成形式。

    2022年11期 No.107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连南瑶族扎染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佳欣;马加丽;何青松;

    瑶族扎染是清远市连南瑶族的传统技艺,于2016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瑶族扎染靠着先一辈的口授、手教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排瑶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已逐渐弱化,濒临失传,瑶族扎染亟须保护。因此,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2022年11期 No.10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文艺观察

  • 谈非遗古村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

    任萱;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尤其是对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大多通过纪实拍摄留存影像的方式进行保护,希望通过视频资料让逐渐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永久留存。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逐步升级,一大批制作精良的古村落非遗纪录片,契合当下移动端传播的非遗短视频,在不同传播平台走近大众,带给人们情怀、认同、惊喜、乡愁等不同的人生体味。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古村落专题片如何拍摄制作和传播进行讨论,为此类非遗影片的创作传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022年11期 No.107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电视剧《小欢喜》中中产阶层的形象建构研究

    喻紫维;丁思恋;

    2019年,电视剧《小欢喜》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热议,并成了观察和理解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产阶层形象的生动样本。《小欢喜》中通过对三个高三考生家庭的塑造,描摹出了一幅中产家庭教育焦虑的"浮世绘"。而在这部中国式家庭群像剧背后,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

    2022年11期 No.107 83-8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浅析敦煌舞蹈的产业化开发

    李红玉;

    敦煌舞蹈是中国传统古典舞其中的一个流派。敦煌舞蹈作为西部地区独具一格的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能够满足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能够适应当下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非物质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型形态。在本文中对于敦煌舞蹈的产业化开发主要有舞蹈进校园、打造敦煌舞蹈文化品牌等。

    2022年11期 No.107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音乐图像学与音乐考古学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邵毅;

    随着音乐图像学与音乐考古学这两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中国音乐学的研究具有针对性地更加形象生动起来,本文结合中国两门学科发展历程,对其概念与研究对象与方法进行了梳理,认真学习了相关的论文资料,并以内蒙古地区音乐图像学与音乐考古学的研究为切入点,对两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因专门进行音乐图像学与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研究中大量的巫乐祭祀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的音乐方面的未解之谜,这些研究中音乐考古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内蒙古地区音乐图像学和音乐考古学的具体研究中来。

    2022年11期 No.107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影视声乐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播

    吕序宁;

    影视作品和声乐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二者还能起到相互辅佐的作用。声乐艺术的辅助对于提升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声乐艺术应用到影视作品中,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基于此,本文对影视作品中声乐艺术的特征和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文化传播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

    2022年11期 No.107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李安电影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

    黄瑛;

    作为享誉全球的华人电影导演,李安有着丰富成熟的创作经历和广阔跌宕的生活阅历。在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他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不断被挑战的东方传统父亲形象。除此之外,李安对女性也有着深刻敏锐的观察与洞见。在电影《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色戒》等作品中,他运用灵活的创作手法和宽阔的性别视角先后塑造了各式各样个性分明、敢于冲破传统桎梏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有悖于东方传统女性特质,被定义为"新女性",引发大众广泛的思考与探讨。

    2022年11期 No.107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在文旅结合的视角下皮影戏的开发与利用

    金美琳;

    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保护与传承上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传承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皮影戏需要重新拾起。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皮影戏的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是重要途径。充分挖掘皮影固有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积极探索皮影与旅游的相互融合,丰富皮影戏的文化内涵,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2022年11期 No.107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文化综合

  • 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以山西方言为例

    孙雨馨;

    詈语是汉语语言中的一部分。从古至今,贫穷、愚昧、落后一直伴随着人们,并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下层民众接受教育较少,对于语言的学习程度较低,所以说话并不像文人那样考究。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了詈语产生。骂詈是一种不文明的语言现象,本应弃之不用,但嬉笑怒骂乃人之常情,是人们强烈情感的真实流露,所以研究詈语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詈语并不是教大家骂人,而是对詈语进行规范,教导人们使用纯洁化的詈语,而不是粗口、脏口。詈语的种类较多,例如诅咒类詈语、贬损类詈语、歧视类詈语和动物词语詈语等,不同詈语背后所反映的文化也有所不同。语言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我国有许多方言区,所以不同的方言区也有着不同的方言詈语。詈语可以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的价值观念、语言习惯及文化传统,是窥探某个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詈语的分类,研究汉语詈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詈语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对观点加以证明。

    2022年11期 No.107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2021年十大流行语的模因论解读

    熊铖;

    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具有时效性强、流行范围广、使用范围广、权威性高等特点。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支撑,以《咬文嚼字》杂志2021年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对流行语的类型、传播方式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模因论在流行语言的产生、传播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濒危语言的发展,保护语言多样性。

    2022年11期 No.107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及其保护研究

    孟定芳;于衍学;

    厘清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类型,阐述其存在状态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保护的对象、主体与经费;探索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这项研究回答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等颇具"纲领性"的几个重要问题。

    2022年11期 No.107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从传统文化中探寻勇德继承的意义

    荣延庆;谢超凡;

    中国文化中的勇德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中,"勇"的内涵意指勇必有义、勇必有礼、勇必有为,勇德的三境界是,北宫黝与孟施舍式的守气,子夏与曾子式的守约,孟子之善养浩然之气。当今的和平年代,现代人常常会遭受价值理性的没落、自我认同的危机的折磨。需要一份从安全的混沌状态抽身而出的勇气,这种勇德是推动社会各方面良性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

    2022年11期 No.107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框式结构“看谁×”的语义句法分析

    龙晓阳;

    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和框式结构语法理论,"看谁×"是一个主观性强的框式结构,语义功能为"说话人主观认为或希望情况‘×’不会出现",具体构式义有两种:一是"没有人×",表示对未来的预测;二是"不允许有人×",表示对动作的禁止。框式结构"看谁×"的构成要素"×"的构成全部为动词性词语,"×"往往带有"还""再""敢"等词语标记,既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作小句的谓语和复句的分句。

    2022年11期 No.107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浅谈宋体与黑体字的识别与使用

    许晓婷;

    汉字的基本印刷字体起源于楷体,成熟于宋体并衍生出黑体等其他多种现代字体。宋体和黑体则为两款代表性印刷字体,形态突出,使用广泛,理解和研究这两款字体,有助掌握汉字的字形规律、书写技巧和笔画特征。本文基于对基础款宋体和黑体的认识,拓展分析多款宋体和黑体类字体,并结合西方衬线体和无衬线的分类特点,详细阐述宋体与黑体的联系与区别。从各自的气质特点出发,总结其常规使用和专业设计的领域及规律,整体结论有助于设计师和受众更好地掌握汉字的识别与使用。

    2022年11期 No.107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网络流行语“×人”的小三角分析

    武爱迪;

    2020年度网络热词中"打工人""尾款人"等出现的频率最高。本文对这些词语背后的"×人"结构进行"小三角"分析,探究其发展演变以及在语言中的作用以此探求其产生流行的原因。语表形式上,网络流行语"×人"有三音节化的趋势;语里意义中,与规范的现代汉语相同,网络语"×人"可以表达国籍、地域、民族;职业身份;具有某特点的人和具有某状态的人等语义内涵。与规范的现代汉语不同的是网络语"×人"用法上多是自嘲、自励和讽刺;语用价值上,人们运用"×人"这种具备经济性原则的语言进行交流时用产生了新颖、独特、生动的表达效果。"×人"还记录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并且也迎合了人们求同和求异心理。

    2022年11期 No.107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虚拟经济词的语义认知研究

    孙佳佳;张艺;张鑫雨;

    本项目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包含"钱包"一词的语料的整理与研究分析,得出在互联网时代下,以"钱包"为例的金融相关词汇的三层含义:1.本体性含义;2.经过人的主观意识加工后的隐喻意象;3.具有互联网时代色彩的数字资产载体意义。同时总结出了虚拟经济词词指称范围扩大的理论基础,实现了经济学与语言学的学科交叉研究。

    2022年11期 No.107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基于唐宋中秋节形成时间的研究

    李臻;

    关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形成时间是在唐代还是宋代,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众所周知,从特定日期里进行一些人的一种活动演变到官方认定、具有特定风俗活动的节日,其实是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本文立足研究"八月十五"发展成"中秋节"的过程,参看相关岁时文化及法令等资料,证实虽在唐代有赏月活动,但唐代的岁时文献中却鲜有对"八月十五"风俗内容的记录,直到宋代,不仅相关岁时文献有详细的风俗记录,同时在法令上还把八月十五设定为重要的节假日,从而证明八月十五直到宋代才正式成为了全国性的官方节日。在研究岁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的最后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简要系统的梳理。

    2022年11期 No.107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