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探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冯滢滢;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围绕着儒林群儒展开的长篇讽刺力作,书中刻画的理想名士和假名士群像深入人心,成了中国小说史上经典的男性角色。与男性相比,女性角色处于从属地位,作者对其描写较少,其典型性也远不如男性。但她们也同样极具特色,不可或缺,本文着眼于《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特征,探讨其成因及审美价值。

    2022年13期 No.10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浅析《古事记》神话中的人物形象

    田浩;

    本文从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视角,剖析了日本古典文学《古事记》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有形的形象和无形的形象。这两种形象的构建,正是“以无形统御有形”和“神人同形同性”的思想观念作用于日本古典文学的结果。

    2022年13期 No.10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庄子》作品中寓言故事的清廉思想分析

    鄢为顺;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的思想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淡泊名利的清廉思想更是丰富而深刻。庄子是幽默语言大师,作品中含有很多的寓言故事。本文重点分析庄子寓言中的清廉思想。可以说具备清廉思想,能够廉洁从政,是对古今为官者的基本要求。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庄子寓言故事的清廉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2022年13期 No.10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从《雪国》的女性像分析川端康成的恋母情结

    卓梦丽;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名内含深意,文中多次出现的“母性”也耐人寻味,从对驹子的命名开始挖掘,利用文本分析法分析驹子身上的二重性以及驹子与小说中多次出现“蚕”的关联,分析驹子的母性奉献精神。另外,小说中叶子与驹子的直接关系并不明确,通过文本分析得出二者是分别作为现实和幻想,是互相依存的,二者身上折射了母性光辉,由此结合作者生平,通过心理分析指出川端康成的心境,即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

    2022年13期 No.10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灵韵”理论视角下《社戏》的空间分析

    王璐璐;

    本雅明在论述“灵韵”空间意识时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灵韵的距离感、空间感和与人的互动体验等审美范式。《社戏》作为鲁迅小说集《呐喊》最后一篇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叙写了在平桥村发生的童年趣事,使得“我”在平桥村的种种体验都被熔铸于观看社戏的体验之中,让平桥村成了“我”心目中难以忘却的精神家园。

    2022年13期 No.10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论规训权力对《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魏玉文;

    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1888-1953)被称为“美国戏剧之父”。他的早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围绕一出家庭矛盾展开,生动描绘了剧中不同人物在宗教和父权制压抑下的悲剧命运。因此,本文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出发,探讨不同规训权力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意义。

    2022年13期 No.10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文学研究

  • 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对拜伦译介的现代性

    刘怡;

    拜伦作为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由国内译者翻译传入中国,他的作品与呈现的勇于抗争、追求自由的精神使其声名远播。本文从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拜伦作品的译介出发,探讨拜伦在中国翻译的现代性与想象的现代性,同时通过翻译形成全新的文学形式,完成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但是由于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社会实际进程中现代性之间的“断裂”,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2022年13期 No.10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宋词中夜市文学景观的建构及文化观照

    张琪琪;李苑榕;

    宋代词人笔下的夜市文学景观主要围绕场景下的人物、景色以及相关活动展开,从宋人对夜市景观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宋代夜市文学景观的建构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映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狎邪之游与歌妓文化、极昼之景与商业文化、茶酒之馥与儒士文化。这其中展现的城镇夜市的繁华景象,时令节序下的民风风俗,赋予文人儒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享受意蕴,凸显了君子关注社会、“乘物以游心”的生活方式和汲汲用世外向追求的文化心态,呈现了世俗词中独特的都市夜生活文化。

    2022年13期 No.10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审美经济视域下中国民间传说的开发与保护

    于晓雪;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上新日程,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已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形态的变迁,当代经济也向审美维度靠拢,审美经济成为新常态。非物质遗产保护作为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在审美经济时代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对即将面临失传、亟须保护的民间传说来说更是如此。民间传说作为以地域环境、人物故事、历史文化为叙事内容,用口传心授方式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但古老的流传方式让它在信息多样、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站不稳脚跟,审美经济的到来使中国民间传说拥有新的方式被重新开发,从而赋予新的历史隐喻而得到动态保护。

    2022年13期 No.109 28-3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影响下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形象

    梁欣雨;

    20世纪20年代早期,海派作家在唯美—颓废主义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以“颓加荡”的意趣为旗帜,形成了以“狮吼—金屋作家群”“幻社”“绿社”《真善美》杂志社为代表的文学团体。而在20年代晚期,同样具有强烈唯美—颓废主义色彩及追求感官享乐的新感觉派作家群也渐渐发展成形,在其作品中塑造了风格鲜明的都市形象。本文将主要以波德莱尔作品与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形象为例,归纳后者在“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影响下书写的都市形象特点,以及与“颓加荡”作家作品中都市形象的部分异同比较。

    2022年13期 No.109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转笔之“山水论”——探讨“起承转合”中的转笔技巧

    张淑淑;

    “起承转合”的章法被从古沿用至今,其中转笔的使用更是变化多端,层出不穷。转笔的使用倡导师法自然,宜从用法中发现山水的形貌运转,从而跳出固定章法的形式概念,使转笔在文章中的使用能够活灵活现,妙笔生花,文学的发展也因此能够长久新鲜,充满生机。

    2022年13期 No.10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与江户时代“四大奇书”的流传相对比

    徐梅婷;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书籍起到的媒介作用不容忽视。何种书籍以何种方式传入以及传入之后的流传情况等,是理解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江户时代传入日本的清代小说《红楼梦》为研究对象,在回顾日本《红楼梦》流传研究史的基础之上,对比同于江户时代渡日的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情况,尝试从传入时期、清代禁书政策及文学特征等方面探究《红楼梦》在日本流传的阻碍,发掘其独特性。

    2022年13期 No.10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农冠品诗歌的民族历史文化因素探析

    梁珍明;

    广西壮族诗人农冠品坚守自身的民族身份,积极探索、创作民族诗歌。他从民族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的土壤里汲取营养,关注民俗文化,把视线投向广西历史名人,挖掘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从民族历史文化的视角切入,研究农冠品诗歌的民族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与新诗之间的传承关系,也有利于不断深化与丰富广西新诗的民族性。

    2022年13期 No.109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文化集萃

  • 浅谈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吴凯之;

    中国哲学源深流远,其独特的气质涵养着华夏民族的独特心智,其中所包含的宇宙精神、人文精神、自强精神、实践精神、大同精神,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本,不但造就了民族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也塑造了民族天下大同的价值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渊源。

    2022年13期 No.109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辽代奉圣州的交通与军政地位

    袁梦瑶;

    辽代奉圣州地区布有辽帝行宫,是辽帝常常巡幸之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辽朝政治中心之一。奉圣州因其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不仅附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而且形成了以奉圣州为中心,联系着西京、南京、中京的交通网络,沟通着北宋与辽朝、西夏与辽朝、西域诸国与辽朝的十字桥梁。

    2022年13期 No.109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浅析里运河民俗中的重商之风

    管怡佳;

    里运河民俗是里运河流经地域民众在长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结晶,其形成过程与里运河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里运河民俗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构成,重商之风作为其中受里运河影响较为明显的区域民风民俗之一,其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表现也有着多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和价值。

    2022年13期 No.109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先秦时期诸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张志丹;

    先秦时期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思想定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学者开始思考如何从古人的思想中获取经验与启迪。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先秦时期生态思想的研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是研究先秦生态伦理的起点,随后诸子百家逐渐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二是立足现实,把古人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古为今用,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贡献智慧。

    2022年13期 No.109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浅析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关于“异化”问题

    刘大蓉;

    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引申到日常生活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新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批判,学习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分析其中的问题对于我们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中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避免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公式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3期 No.109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浅析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

    郭婷;

    “文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孔子提出的,作为塑造理想人格——君子,所应该具有的两种基本素养,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这种文质兼具的看法,同时也是仁与礼、美与善的统一。文质二者适中,相辅相成的协调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中庸。本文将从文质结合的观点出发,在谈论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础上,与中庸思想相联系,并通过分析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文质兼具的君子观放入当下社会。这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2022年13期 No.109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文化创意

  • 沂蒙红色基因在文创产品中的传承与普及策略

    宋娇;曲思雨;毕唯昕;

    红色文创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作用。沂蒙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充分条件。新时代沂蒙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面临诸多问题,如何以文创产品为载体,传承沂蒙红色基因,需要从挖掘沂蒙红色文创产品的文化资源、改良沂蒙红色文创产品的体验功能、创新沂蒙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拓展沂蒙红色文创产品的推广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使沂蒙红色基因得以传承普及,发扬光大。

    2022年13期 No.109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江西贵溪錾铜雕刻非遗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及传播策略的研究

    杨邵立;张雪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本文从錾铜雕刻非遗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及传播策略进行探析,贵溪錾铜雕刻是2021年第五批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贵溪錾铜雕刻是以錾刀为“笔”,以铜板为“纸”,融锻造、设计、绘画、錾刻为一体的一种传统金属雕刻技艺。

    2022年13期 No.109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俄罗斯新网络用语的民族文化心理探究

    耿雯;王毛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网络用语也成了人们交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俄罗斯国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体现社会状况、人们日常生活的新网络用语。本文将对俄罗斯网络用语构成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列举这些在网络中出现的新词、新句或者旧词的新用法并进行阐释,从而感知俄罗斯社会的变化,进一步探究俄罗斯民族性格。

    2022年13期 No.109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浅析宁夏文创设计的现状

    解兰;侯佳彤;

    文创产品是传播区域文化甚至是塑造区域形象的一个途径,还会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如今国内文创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了,宁夏文创设计也不甘落后。本文就宁夏文创设计的种类、特征、产品销售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面临的一些问题,最终提出的一点建议希望对宁夏文创设计有所参考。

    2022年13期 No.109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文艺观察

  • 场所精神视角下的壁画表达——以唐小禾、程犁的作品为例

    杜棒棒;

    壁画是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创造性传递着场所价值,通过公众与壁画、与场所之间的交流互动,反映出壁画创作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同时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程犁与唐小禾的壁画作品进行研究,探索壁画创作在凝聚场所精神中的作用,寻找使壁画创作更好地融合到场所之中的方式。

    2022年13期 No.10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妙高山摩崖造像为例

    钟意淋;张明;张玄;

    妙高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三教合一”的典型造像,反映出宋代包容并举的社会形态,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其位置偏远,加之长期暴露于室外,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破坏加剧了造像本体的侵蚀外,作为重要国保单位,文物古迹未能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并从遗产保护管理理念的角度出发,探讨展望当下开展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

    2022年13期 No.10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中国电影尝试时期研究(1905-1923)

    田永慧;

    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西方的文化冲击与民族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促使早期中国影片开始出现。本文以1905年到1923年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中外社会对比等方面分析中国早期电影的尝试与发展。本文总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写电影出现以前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是写中国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电影的产生和成长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出现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即中国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产生与逐步成长壮大所发挥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是写中国电影在尝试时期存在的问题。电影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早期中国电影的产生与发展,让人们了解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探索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2年13期 No.109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新时代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路径探讨

    徐海迪;

    舞蹈是结合音乐伴奏,采用身体语言来呈现其内在与外在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舞蹈的文化功能往往能够完美展现出来,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民族舞蹈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在新时代传承和保护民族舞蹈文化工作也变得极为必要与紧迫。本文通过分析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重要性,充分挖掘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而探讨了优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具体路径。

    2022年13期 No.10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浅谈钢琴演奏中乐感的培养

    尹素芹;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行业对青少年音乐素质的重视,在人们生活周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钢琴。学习钢琴不只是为了提高演奏的技术,还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音乐素养,例如音乐审美的能力以及乐感的培育等等。本文结合实际的演奏经验,浅谈钢琴演奏中乐感的培养。

    2022年13期 No.10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美丽的艺术——论音乐艺术鉴赏的作用

    王海燕;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表达人的情感,融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创作来源于人的情感表达,在承载着音乐本身独特功能价值的同时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并影响着听众的情感,同时对于真善美等思想道德精神层面上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审美价值影响。本文以音乐艺术鉴赏的作用为论述中心,从音乐的音色美与形式美、情感的传递、非倾向功能以及音乐功能价值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022年13期 No.109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 抗美援朝战争影视作品的叙事特征

    吕聪聪;

    抗美援朝战争影视作品的热映背后蕴藏的是受众对其现实主义价值内蕴的认可,尤其是电影《长津湖》的票房奇迹符合观众对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需求,又能通过影片现实主义价值弘扬文化自信。本文将深入探讨抗美援朝战争影视作品的叙事特征及其思想内涵。

    2022年13期 No.109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浅析动作捕捉技术在影视动画作品中的应用

    刘宇洋;周子怡;

    本文阐述了动捕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将动作捕捉技术与传统的手K动画相比较,通过举例分析了动作捕捉技术的优点和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的不足。

    2022年13期 No.109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文化综合

  •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论语》汉译英(节选)中的应用

    陈锦;

    本文基于翻译转换理论,自译《论语》,并将翻译的部分内容与辜鸿铭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把《论语》译本中符合翻译转换理论的转换模式全部列举出来,同时从句法结构层面,总结出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翻译转换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理论对《论语》翻译的切实指导意义,同时希望能够帮助日后其他学者进一步探索研究该理论在其他典籍文化中的可适用性。

    2022年13期 No.109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斯坦纳阐释学视域下理雅各英译《诗经·大雅·大明》翻译分析

    周怡良;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重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认为译者的理解在翻译中起着关乎全局的作用,提出了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步走的翻译步骤,在译文评价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诗经》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在英语世界有多个版本,其中理雅各的版本流传甚广,广受好评。研究发现,阐释学所倡导的四步走的翻译步骤不论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文化传播效果上有重大参考意义。

    2022年13期 No.109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知识共享视域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

    王蕾;王万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国地方志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地方志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并开始尝试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信息化传播途径。贵州省响应国家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也开始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建立了“方志云”“数字方志馆”等,将大量关于贵州各地州少数民族方志信息的内容融入其中并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实现共享传播,这是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知识共享形式的方志信息化传播尝试,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的建设方向。基于知识图谱的贵州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的研究,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的传播优势、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2022年13期 No.109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基于语料库浅析《红字》中珠儿形象及其女性主义意识

    李娜;钟伟轩;

    《红字》在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该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也赋予了其吸引力。珠儿作为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上起重要作用,有其独特意义。本文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运用AntConc中相关工具对珠儿进行量化分析,同时辅之文本分析解读珠儿形象塑造及其女性主义意识。

    2022年13期 No.109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时代价值探究

    王尚斌;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家族文化风格与价值准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家风有了新的内涵及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探究家风建设的时代价值,对丰富新时代家风的研究内容,拓展家风建设理论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得出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伦理思想、完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理论的理论价值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等实践价值。

    2022年13期 No.109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翻译美学视角下《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研究

    崔栋洁;

    《荷塘月色》由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作,为散文领域的名篇佳作,被不少学者关注、研究,并且被译成多个英文版本供外国读者阅读。本文将选取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三个英译本,即朱纯深译本、王椒升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下简称“朱译“”王译“”杨译”),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三位审美主体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审美客体的美学要素。

    2022年13期 No.109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与对策

    王军;李安娜;

    公示语是应用于社会公共场合的特殊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形象。针对我国景区公示语的英语译文存在忽视外国游客译文期待、违背目的语文化语境、语言表达错误和信息冗余等问题,依据关联翻译理论,采用相应对策,加强公示语译者的认知推理能力,规范公示语原文和译文表达,准确传达公示语的交际意图,以实现公示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间交际的最佳关联,使公示语英译充分发挥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功能,提高城市形象,书写中国故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022年13期 No.109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语用学视角下对曼斯菲尔德《苍蝇》的翻译解析研究

    龚治铭;

    语用学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如何将语言运用的合理,得体的学问。翻译作为一门科学艺术,则是探讨译者通过对源语言进行解读,并在目的语中重构源语意义的研究。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在语言运用,语言理解方面就存在共通点,从语用学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对源语的解读,意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语用学角度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中的翻译进行解析研究。

    2022年13期 No.109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研究

    陈欣;

    高校课程思政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综合教育教学理念,大学通识课程在思政育人路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延宕,通识课程思政育人的思路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必然和抗疫知识的传播、抗疫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态、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2022年13期 No.109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