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炬胜;
唐诗是一种饱含情绪的历史资料,它独特的史料价值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塑造历史时期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就唐诗中的南诏形象而言,遥遥万里是唐朝时人对南诏的最初印象,炎热荒芜是接踵而来的又一深刻记忆。天宝战争使得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唐人开始塑造一种“地恶人丑”的南诏形象以抒发自身对南诏的厌弃之情。但贞元会盟又将双方的关系缓和,唐朝开始憧憬着以王道使南诏臣服。最终,唐诗中构建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南诏形象。
2022年14期 No.11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 党瑞;
张大复是明末昆山(今属江苏)重要作家之一,其一生著述甚丰,有《梅花草堂集》《梅花草堂笔谈》《闻雁斋笔谈》《昆山人物传》等,本文依据据《梅花草堂集》《牧斋初学集》等资料,厘清了张大复的家世情况。
2022年14期 No.11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周小雯;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的写作始终游离于对革命前俄国生活的追忆和无从逃避的流亡现实之间。身为俄裔流亡作家,他渴求通过在作品中创造“另一世界”来实现过去与现实间的平衡。1924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机缘》可被认为是纳博科夫实践其这一文学要义的初步尝试。从小说中暗含的多个圆形结构“O”这一隐喻出发,通过探究无法和解的悲剧精神、卢兴中途破灭的自杀计划、埃琳娜丢失的婚戒以及卢兴记忆中的盲点这四个未能复合的圆形结构,研究揭示了《机缘》中记忆与现实之间难以企及的平衡以及纳博科夫“另一世界”的幻灭。
2022年14期 No.11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丁少帅;
正如王伯恭所言“道光以来,盛行六朝书法。包慎伯首开其先,自任为坛坫之主,门人吴让之、吴礼北辈益衍其绪。”包世臣显已独成一派。梁启超说:“包世臣一派专讲书势,则美术的研究也。”据梁氏所言明显以包氏为宗,又不称阮元。须知阮氏“二论”写成时间要早于包世臣六年,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阮元并未形成一个可以足够影响后继学者的书法团体。但“几近同时”的包世臣却做到以其为中心点,上启邓石如,下至康有为等人,足以贯穿整个晚清书法家群体。若认为这还不够,那么受他影响或者说与他相关的“阳湖—桐城派”书法家团体,则是真正以地方为基础,变成了晚清书坛发展的中流砥柱。
2022年14期 No.11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朱艳君;
网络文学是现代大众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主要文学形式,但中国的网络文学在界定方面并不明确,夹在文化和娱乐中间进退两难,因此在研究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某些问题。虽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专家学者们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但网络文学需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观点进行深度认知。本次研究也将从网络文学的艺术和技术角度探讨主要问题和应对方案。
2022年14期 No.11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刘蔚然;
“中性”是罗兰·巴特整个学术成就的主要部分。巴特把中性定义为“一切破除聚合关系的东西”,对他来说,“对于中性的思考是一种办法,为的是寻找——无拘无束的——在时代抗争中的自身风格”。道家思想和禅宗语言在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讲,巴特试图用“道不可言”的思想来反抗语言的断言性和谓词化特性;从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讲,中性反对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二元对立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讲,中性反暴力、反权威、反意识形态,显现出道家“无为”的哲学智慧。
2022年14期 No.110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王心怡;
哥特小说因其黑暗、恐怖、刺激的黑色浪漫主义风格在18世纪中后期逐渐流行,在后来的发展中虽因其反叛传统的特点而逐渐处于边缘地位,但哥特风格却作为一种独立风格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卡尔作为20世纪世界推理小说的三大巨头之一,其侦探小说中就具有极其突出的哥特色彩。本文首先总结归纳了哥特风格在卡尔侦探小说中的特点,即在情景和意象上采用心灵恐怖和直接恐怖相结合的手法,在叙事上采用内外聚焦结合的叙事方法,在人物上既继承了恶棍英雄形象,也改变了哥特小说中常见的男女强弱对抗的桎梏,最后总结了哥特风格在卡尔侦探小说中用于布置谜面、烘托氛围、揭示犯罪之下人性的扭曲的作用。
2022年14期 No.110 43-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王煜阳;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先后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和英译,其内容具有较高的普世价值。本文从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举例对比研究了《论语》(第二篇)的两个英译本,即:笔者自己英译本和清末学者辜鸿铭的英译本。在笔者的英译本方面,旨在阐释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在辜鸿铭的英译本方面,旨在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的解释作用。希望能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为《论语》的英译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价值。
2022年14期 No.11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张海燕;吴天娇;
中国正处于“十四五”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指导着中国开辟新未来。延安精神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一种重要实践精神。从延安精神的来源中探讨,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系谱的支流,是中华民族在家国情怀下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中形成的兼具科学性和凝聚性的爱国精神。从延安精神的发展历程中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求实中明确了属于中国革命的正确政治方向,并通过走民主自由、艰苦奋斗之路使中国上下一心牢牢坚守其政治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新考验,需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党带领中国人民一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2年14期 No.11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唐智慧;
逍遥津公园是三国时期吴魏间著名的逍遥津之战遗址,它取名于庄子的《逍遥游》,古为淝水的渡口。逍遥津经历几次易名到如今成为合肥市地标景点,现园内有逍遥阁、飞骑桥、张辽墓等文物遗迹,仍有三国遗风,流传着“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佳话。其中园内罕见有张辽“一园两墓”,据学者推测应为衣冠冢,学术界对于张辽墓仍然有争议,其中“扬州说”可能性较大。如今,历史遗迹与现代园区如何规划成为政府关注重点,目前公园闭园修缮,旨在打造多功能城市综合性公园。
2022年14期 No.110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王甜;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中国网民的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且网络群体的年轻化走向,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成为可能,这些流行语出现的背后离不开网友们的奇思妙想。作为2020年度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凡尔赛文学”,以其独特的修辞、写作手法和视角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同时也引起了广大媒体的注意。本文通过对“凡尔赛文学”的来源、语言特色以及流行动因的考究,剖析现代社会人们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的语言游戏心理以及背后折射的社会现象。
2022年14期 No.11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章博文;
《说文解字》中数见由同一义符参构的一组字被分散归入其他各部的现象。以《说文》从“人”诸字为例,有的归入“人部”,有的据另外一个偏旁归部,有的出现了归部两可的情况。此外,还有的参构字为了“字有所归”而另立一部。分析《说文》人部中的会意字、多形形声字、亦声字的归部理据,不难发现:从“人”诸字基本上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有些按照“义有所重”归部,少部分囿于《说文》部首制约及其形义特点而只能按照“据形系联”的原则进行归部。
2022年14期 No.11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杨莹;
国内不乏对典籍翻译的研究,但聚焦于礼俗术语翻译的却屈指可数,而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将蕴含浓厚中华文明的礼俗术语外译为西班牙语对我国文化走入西语世界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大中华文库《史记选》汉西对照版本为例,以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指导,探析礼俗术语的翻译效果、存在问题,优化翻译策略,希望对礼俗术语及其他中华文化术语的西班牙语翻译提供一点启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2022年14期 No.11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赵晓芳;
《虬髯客传》作为一篇古典小说,故事情节奇特,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描写技巧,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难度。本文试图以周劲松译本为实例,从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丰富画面三个角度来鉴赏分析其译文中的句式多变典例,以期为后来的古典小说翻译带来启发和借鉴。
2022年14期 No.11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王科利;
食物在世俗与神圣的二元空间中拥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本文基于从江县大歹村饮食文化的田野调查,探讨了二元空间内食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大歹村苗族日常的饮食和作为祭祀的食物,试图揭示和呈现饮食文化在当地世俗空间中发挥的功能,另外,具有特殊性质的食物献祭仪式在当地社会村落中,在神圣空间中不断地形塑与巩固着相应的地方社会秩序。
2022年14期 No.110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陆羽婷;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各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在所难免,然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文化毕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交际失败。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对交际行为的错误归因、刻板印象、文化差异等。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进行讨论,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历史偏见造成的刻板印象、文化中心主义造成的刻板印象及媒介传播信息差造成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好莱坞电影《摘金奇缘》为例,对其中存在的刻板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此外,本文还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022年14期 No.110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庞立新;王新;
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历史中,李白的经典作品总是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青睐。本文以阿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和翟里斯(Herbert Allen Giles)两位翻译家的译本为例,从意境和韵律两个层面分析《月下独酌》这首诗的英译。希望能够丰富李白作品的译介研究,同时增加读者对两位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的了解。
2022年14期 No.11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王祎;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以来还从没有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二者的和谐状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代表思想,这两类主张侧重的主体不同,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何在两类主张之间取舍和融合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的大计所在。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思想中极富智慧的代表之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关系倘若采取“互为中庸”的形式,则是会非常适合于人和自然之间的交往,很有助于实现五位一体中的“美丽中国”的目标。
2022年14期 No.110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