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论汪曾祺《复仇》与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发展

    卢义恺;

    《复仇》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情节结构和小说主题的设计上都具有鲜明的意识流特征。在选取乡村环境、融汇中西文化、注重隐喻色彩等方面,它完成了对中国早期意识流小说的继承,同时也在诗化语言、叙述视角和异化中的解脱方面进行了新尝试。它进一步完善了意识流手法在中国语境中的书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22年14期 No.11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浅析扎米亚京戏剧《洞穴》的悲剧性

    宋昕桐;

    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扎米亚京的短篇小说《洞穴》改编为戏剧后,重构了原小说的一些情节,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小说原有的悲剧性,将情节立足于人物的对话,深化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本文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文本分析法解读《洞穴》戏剧内容及对比在小说情节上的改变等,分析其作品的悲剧色彩及艺术特色。

    2022年14期 No.110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特点

    刘祎;

    本文从“表现日本民族精神实质”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雪国》入手,以点见面,从个别到一般,探究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特点:第一,独特的自然环境所孕育出的独特的自然审美、季节感与景物观;第二,对外在世界产生感动的情绪的物哀传统;第三,重情绪性和感受性,轻情节性和叙事性;第四,超越现实,脱离政治。

    2022年14期 No.110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花圃》中“花圃”空间的叙事功能

    贺晓璇;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于1933年出版中篇小说《花圃》,小说围绕花圃展开叙事,在主人公妮尔佳身体健康时她与丈夫阿迪多共同经营花圃,在妮尔佳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管理花圃后,妮尔佳也逐渐颓废直到最后悲惨死亡。本文借鉴空间叙事理论,分析“花圃”在文本中的叙事功能。这一空间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主人公妮尔佳来说,“花圃”是具有“神圣意义”的“神圣空间”,由于空间的变易与冲突,妮尔佳的人物形象也随之改变,妮尔佳对花圃的执念其本质是对自己身份和生存意义的守护。

    2022年14期 No.11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跳不出的枷锁,触不可及的幸福——弗洛姆异化理论视角下的《伊芙琳》

    常新亚;

    《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中的一个子集,主要讲述了不堪忍受家庭琐事和暴君父亲压迫的青年女性伊芙琳想要逃脱原本生活的桎梏,最后却又无法跳出自己精神的牢笼的故事。本文从弗洛姆精神异化的理论,从自我的异化、与家庭关系的异化、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三个方面探讨《伊芙琳》中的异化主题,并探析当时社会背景下青年女性的自我异化原因及消除异化的方式。

    2022年14期 No.110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大文学史观”下的“文学自觉”新论

    贾心语;

    “文学自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热点,一直讨论不断,但多局限于时代断限与评判标准这两个传统焦点问题。本文结合学术史回顾,引入“大文学史观”,打破相邻学科间隔,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重新审视“文学自觉”。注意中国古代文学谱系与文学制度的联系,在先秦至六朝文学观念演进的过程中重塑“文学自觉”,多角度观察“自觉”的发生。

    2022年14期 No.11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空罐》

    王锐;

    林京子是日本的小说家、随笔家,以原爆文学著称日本文坛。作为原子弹爆炸的亲历者,其作品多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控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恶劣影响,《空罐》即为其中的一篇。该篇小说融合了作者自身的经历,讲述了原爆30年后返回母校探访的主人公与同校生的故事。通过回忆原爆时的惨状与当下一行人的生活与心理状况,向读者展现了原爆对人产生的巨大创伤。

    2022年14期 No.110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文学研究

  • 异域想象遮盖本土叙事:唐诗中的南诏形象研究

    刘炬胜;

    唐诗是一种饱含情绪的历史资料,它独特的史料价值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塑造历史时期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就唐诗中的南诏形象而言,遥遥万里是唐朝时人对南诏的最初印象,炎热荒芜是接踵而来的又一深刻记忆。天宝战争使得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唐人开始塑造一种“地恶人丑”的南诏形象以抒发自身对南诏的厌弃之情。但贞元会盟又将双方的关系缓和,唐朝开始憧憬着以王道使南诏臣服。最终,唐诗中构建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南诏形象。

    2022年14期 No.11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 明末昆山作家张大复家世考

    党瑞;

    张大复是明末昆山(今属江苏)重要作家之一,其一生著述甚丰,有《梅花草堂集》《梅花草堂笔谈》《闻雁斋笔谈》《昆山人物传》等,本文依据据《梅花草堂集》《牧斋初学集》等资料,厘清了张大复的家世情况。

    2022年14期 No.11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未能复合的圆形结构“O”——《机缘》中纳博科夫“另一世界”的幻灭

    周小雯;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的写作始终游离于对革命前俄国生活的追忆和无从逃避的流亡现实之间。身为俄裔流亡作家,他渴求通过在作品中创造“另一世界”来实现过去与现实间的平衡。1924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机缘》可被认为是纳博科夫实践其这一文学要义的初步尝试。从小说中暗含的多个圆形结构“O”这一隐喻出发,通过探究无法和解的悲剧精神、卢兴中途破灭的自杀计划、埃琳娜丢失的婚戒以及卢兴记忆中的盲点这四个未能复合的圆形结构,研究揭示了《机缘》中记忆与现实之间难以企及的平衡以及纳博科夫“另一世界”的幻灭。

    2022年14期 No.11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包世臣《艺舟双楫》和它的学术影响

    丁少帅;

    正如王伯恭所言“道光以来,盛行六朝书法。包慎伯首开其先,自任为坛坫之主,门人吴让之、吴礼北辈益衍其绪。”包世臣显已独成一派。梁启超说:“包世臣一派专讲书势,则美术的研究也。”据梁氏所言明显以包氏为宗,又不称阮元。须知阮氏“二论”写成时间要早于包世臣六年,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阮元并未形成一个可以足够影响后继学者的书法团体。但“几近同时”的包世臣却做到以其为中心点,上启邓石如,下至康有为等人,足以贯穿整个晚清书法家群体。若认为这还不够,那么受他影响或者说与他相关的“阳湖—桐城派”书法家团体,则是真正以地方为基础,变成了晚清书坛发展的中流砥柱。

    2022年14期 No.11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应对探析

    朱艳君;

    网络文学是现代大众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主要文学形式,但中国的网络文学在界定方面并不明确,夹在文化和娱乐中间进退两难,因此在研究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某些问题。虽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专家学者们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但网络文学需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的观点进行深度认知。本次研究也将从网络文学的艺术和技术角度探讨主要问题和应对方案。

    2022年14期 No.11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罗兰·巴特的中性之欲与道家思想

    刘蔚然;

    “中性”是罗兰·巴特整个学术成就的主要部分。巴特把中性定义为“一切破除聚合关系的东西”,对他来说,“对于中性的思考是一种办法,为的是寻找——无拘无束的——在时代抗争中的自身风格”。道家思想和禅宗语言在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讲,巴特试图用“道不可言”的思想来反抗语言的断言性和谓词化特性;从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讲,中性反对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二元对立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讲,中性反暴力、反权威、反意识形态,显现出道家“无为”的哲学智慧。

    2022年14期 No.110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约翰·迪克森·卡尔侦探小说中的哥特风格研究

    王心怡;

    哥特小说因其黑暗、恐怖、刺激的黑色浪漫主义风格在18世纪中后期逐渐流行,在后来的发展中虽因其反叛传统的特点而逐渐处于边缘地位,但哥特风格却作为一种独立风格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卡尔作为20世纪世界推理小说的三大巨头之一,其侦探小说中就具有极其突出的哥特色彩。本文首先总结归纳了哥特风格在卡尔侦探小说中的特点,即在情景和意象上采用心灵恐怖和直接恐怖相结合的手法,在叙事上采用内外聚焦结合的叙事方法,在人物上既继承了恶棍英雄形象,也改变了哥特小说中常见的男女强弱对抗的桎梏,最后总结了哥特风格在卡尔侦探小说中用于布置谜面、烘托氛围、揭示犯罪之下人性的扭曲的作用。

    2022年14期 No.110 43-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文化集萃

  •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论——以孔孟荀为例

    杜超;边策;

    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研究系统,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与政治论五个部分。人性论作为这五大研究内容的重要一环,对于了解中国哲人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人性论一直是历代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命题,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也就是性善性恶之争。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上,看似哲学家们是争锋相对的,但其理论之间还是有着丝丝的联系。先秦时期孔子第一次提出了人性的问题,随后孟子荀子在其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三者的人性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的人性观之精华。本文通过对孔孟荀三位先贤的人性论的微浅探讨,进一步分析其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2022年14期 No.11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 论薛福成的西学中源说

    吴雨;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西学中源说”是其在洋务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极具特色的思想,在晚清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2年14期 No.11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时间”是“永恒”的影像吗——论《蒂迈欧篇》中的时间观念

    王思涵;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将时间定义为“运动着的永恒的影像”,并认为时间是使得被创造的宇宙更像那完满无缺的永恒原型的东西。这一有关时间的说法既存在着矛盾,又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原因在于,柏拉图在赋予“永恒”以超越性的同时,又将对“时间”的考察安置在宇宙论的背景之下,赋予“时间”以宇宙论的建构。

    2022年14期 No.11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浅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

    金万姜;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重要思想。虽然他在书中没有专门阐述总体性思想的内涵,但他在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把握社会历史活动以及对人的总体性认识这三个方面都有涉及总体性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归纳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从而阐述总体性思想的意义。

    2022年14期 No.11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新探

    程雪云;

    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恩格斯主要从人的生成、人的活动、自然的报复和自然与社会的统一这几个角度,辩证而系统地阐发了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全球性生态问题频发的今天,深入系统地梳理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2年14期 No.110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文化创意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女性主义探究及启示

    王真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流传至今,承载了属于地方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品格,通过《阿诗玛》《西施》等民间传说可以分析出封建社会女性反抗父权社会压迫追求自由平等的诉求,以及封建社会中女性牺牲自己奉献国家的价值选择,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来观照女性生活和社会地位,构建了女性艺术形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角度探讨女性主义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女性主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极大的启示。

    2022年14期 No.110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新石器时代彩陶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林响;邱丽杰;

    在艺术设计史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已经成熟。尤其是彩陶装饰纹样,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无论是在纹样还是造型方面都趋于完善,这也为后世装饰设计奠定了有利基础。在彩陶装饰纹样上,有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黑色或红色的宽带纹,由直线或曲线为主的几何纹,还有写实的动物纹或人物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许多纹样都随着不同的组织形式构成新的图案内容,以此丰富装饰风格。在现代设计中,彩陶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常常在纹样中得到体现,这充分说明彩陶纹样的重要意义。当今对彩陶装饰纹样的传承,隐含着民族性的意义,将各类艺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为现代设计注入文化内涵。

    2022年14期 No.11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 非遗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与传承——以邯郸市为例

    王坤;贾晓朋;

    本文在对我国和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特征总结的基础上,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三类非遗文化为例,从点、线、面、体四个层面上,深入研究非遗文化在城市公园中应用的设计方法,总结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公园中的传承思路,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2022年14期 No.11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沂蒙精神文化资源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策略

    时盼盼;王淑萱;邢婉儿;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创造的光荣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文化资源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资源,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以沂蒙精神为核心,深入发掘相关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传播媒介创新等途径,将其转换为推进红色旅游的动力,建立一个特色化、高品质的旅游文化体系,对于推动新时代沂蒙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弘扬沂蒙精神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2022年14期 No.110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 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与活化研究——以木版年画为例

    吴梦牵;崔朝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遗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机。但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针对融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承和活化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022年14期 No.110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文艺观察

  • 论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延伸与扩展

    杜娟;宋伟;

    现如今,随着数字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到5G信息的新时代,动画影像艺术也得以迅速传播。动画影像作为新媒体艺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拓展了动画艺术的创作范围,而且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使得动画影像拓展出新的领域。动画影像艺术具有视觉传播媒介的优势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新媒体艺术的媒介多样性,通过研究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延伸与扩展,带给新媒体艺术和动画艺术更多的可能。

    2022年14期 No.11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承古韵,立新风——浅析刘海德琵琶作品中的古今运用

    王磊;

    刘德海老先生师从多位流派大师,本人擅长多种乐器,在乐器演奏和编曲创作上有极高的天分。其作品除协奏曲之外还包含人生篇、田园篇和宗教篇几个部分。同时在传统音乐曲目和中外歌曲改编上也有极高的能力,能够轻松驾驭多种风格变化的曲目。刘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风格整体为轻巧明快,琵琶演奏技艺纯熟,在演奏的技巧上推陈出新,开拓出许多新的指法,在此基础上融合多种江南流派的风格,集百家之众长,因此刘德海的作品具有传统与现代融合完美。

    2022年14期 No.11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谢赫“六法”论及对当代人物画影响研究

    王珂;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呈现出了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局面,在遵循谢赫“六法”论的基础上学习理论、技法和重视自我情感、内涵表达的审美情趣,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新作品。本文将就谢赫“六法”论美学思想及对当代人物画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论述,正确认识这一理论体系掌握其精髓以便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当代人物画的繁荣发展。

    2022年14期 No.11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英语电影中的西方文化研究

    陈肖艳;

    电影艺术集音乐、文学、舞蹈、表演、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英语电影承载了西方文化传播的使命。英语电影在近些年发展极为迅速,很多时候人们也会通过西方电影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那么英语电影中蕴含着怎样的文化特征,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选取了英语电影中三个明显的文化价值,即乐观主义、自由主义和家庭建构主义,以此对英语电影中的西方文化做出一些研究。

    2022年14期 No.11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论高山族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文明与野蛮

    罗画月;

    现代文明作为一种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起来的强盛文明,在扩张中会表现出漠视其他文明文化存在的行为,以高等文明自居,用“文明”开化“野蛮”的外衣去掩饰自己侵略的真实目的。这种异化的现代文明视域带来的冲突和伤痛,引起人们对现代文明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对待落后生产方式文明的思考,是否应该用“野蛮”去丑化和贬低其他文明文化的思考,是否应该转化视角和思维方式的思考。本文以高山族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探究看似野蛮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被现代文明视域所忽视的精神信仰。

    2022年14期 No.11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以鱼纹为例探讨传统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曹婕;沈莹;

    本文以中国传统鱼纹为探讨和研究的着手点,通过对鱼纹的发展历史、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演变形式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的设计美学观念对传统鱼纹进行再设计,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中,希望能够探索出弱化中国传统与现代隔阂的最佳方式,将中国传统纹饰更好地运用在现代设计中,使设计在符合现代审美的同时不失民族性与本土性。在此次探讨中从古籍与帛画中提取出鱼纹元素,对造型重新解构,对内涵重新解读,并增添具有原始和现代风格的几何元素,从而设计出两种全新的鱼纹图案和纸胶带,希望以此宣传饱含中国文化的传统纹样,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2022年14期 No.110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文化综合

  • 从关联理论视角对比研究《论语》(第二篇)的两个英译本

    王煜阳;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先后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和英译,其内容具有较高的普世价值。本文从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举例对比研究了《论语》(第二篇)的两个英译本,即:笔者自己英译本和清末学者辜鸿铭的英译本。在笔者的英译本方面,旨在阐释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在辜鸿铭的英译本方面,旨在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的解释作用。希望能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为《论语》的英译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价值。

    2022年14期 No.11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延安精神的核心及其时代价值

    张海燕;吴天娇;

    中国正处于“十四五”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指导着中国开辟新未来。延安精神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一种重要实践精神。从延安精神的来源中探讨,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系谱的支流,是中华民族在家国情怀下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中形成的兼具科学性和凝聚性的爱国精神。从延安精神的发展历程中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求实中明确了属于中国革命的正确政治方向,并通过走民主自由、艰苦奋斗之路使中国上下一心牢牢坚守其政治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新考验,需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党带领中国人民一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2年14期 No.11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逍遥津”的古今变迁

    唐智慧;

    逍遥津公园是三国时期吴魏间著名的逍遥津之战遗址,它取名于庄子的《逍遥游》,古为淝水的渡口。逍遥津经历几次易名到如今成为合肥市地标景点,现园内有逍遥阁、飞骑桥、张辽墓等文物遗迹,仍有三国遗风,流传着“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佳话。其中园内罕见有张辽“一园两墓”,据学者推测应为衣冠冢,学术界对于张辽墓仍然有争议,其中“扬州说”可能性较大。如今,历史遗迹与现代园区如何规划成为政府关注重点,目前公园闭园修缮,旨在打造多功能城市综合性公园。

    2022年14期 No.110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网络流行语“凡尔赛文学”语用分析

    王甜;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中国网民的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且网络群体的年轻化走向,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成为可能,这些流行语出现的背后离不开网友们的奇思妙想。作为2020年度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凡尔赛文学”,以其独特的修辞、写作手法和视角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同时也引起了广大媒体的注意。本文通过对“凡尔赛文学”的来源、语言特色以及流行动因的考究,剖析现代社会人们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的语言游戏心理以及背后折射的社会现象。

    2022年14期 No.11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说文解字》从“人”诸字归部理据探索

    章博文;

    《说文解字》中数见由同一义符参构的一组字被分散归入其他各部的现象。以《说文》从“人”诸字为例,有的归入“人部”,有的据另外一个偏旁归部,有的出现了归部两可的情况。此外,还有的参构字为了“字有所归”而另立一部。分析《说文》人部中的会意字、多形形声字、亦声字的归部理据,不难发现:从“人”诸字基本上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有些按照“义有所重”归部,少部分囿于《说文》部首制约及其形义特点而只能按照“据形系联”的原则进行归部。

    2022年14期 No.11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视域下《史记选》中礼俗术语的汉西翻译研究

    杨莹;

    国内不乏对典籍翻译的研究,但聚焦于礼俗术语翻译的却屈指可数,而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将蕴含浓厚中华文明的礼俗术语外译为西班牙语对我国文化走入西语世界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大中华文库《史记选》汉西对照版本为例,以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指导,探析礼俗术语的翻译效果、存在问题,优化翻译策略,希望对礼俗术语及其他中华文化术语的西班牙语翻译提供一点启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2022年14期 No.11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文喜见山不喜平——看《虬髯客传》周劲松译本中的句式多变

    赵晓芳;

    《虬髯客传》作为一篇古典小说,故事情节奇特,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描写技巧,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难度。本文试图以周劲松译本为实例,从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丰富画面三个角度来鉴赏分析其译文中的句式多变典例,以期为后来的古典小说翻译带来启发和借鉴。

    2022年14期 No.11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饮食文化与社会秩序建构的研究——以贵州省从江县大歹村苗族为例

    王科利;

    食物在世俗与神圣的二元空间中拥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本文基于从江县大歹村饮食文化的田野调查,探讨了二元空间内食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大歹村苗族日常的饮食和作为祭祀的食物,试图揭示和呈现饮食文化在当地世俗空间中发挥的功能,另外,具有特殊性质的食物献祭仪式在当地社会村落中,在神圣空间中不断地形塑与巩固着相应的地方社会秩序。

    2022年14期 No.110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论跨文化交际中他者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以电影《摘金奇缘》为例

    陆羽婷;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各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在所难免,然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文化毕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交际失败。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对交际行为的错误归因、刻板印象、文化差异等。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进行讨论,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历史偏见造成的刻板印象、文化中心主义造成的刻板印象及媒介传播信息差造成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好莱坞电影《摘金奇缘》为例,对其中存在的刻板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此外,本文还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022年14期 No.110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浅析李白《月下独酌》英译——以Waley和Giles两译本为例

    庞立新;王新;

    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历史中,李白的经典作品总是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青睐。本文以阿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和翟里斯(Herbert Allen Giles)两位翻译家的译本为例,从意境和韵律两个层面分析《月下独酌》这首诗的英译。希望能够丰富李白作品的译介研究,同时增加读者对两位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的了解。

    2022年14期 No.11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人与自然的“互为中庸”关系诠释

    王祎;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以来还从没有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二者的和谐状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代表思想,这两类主张侧重的主体不同,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何在两类主张之间取舍和融合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的大计所在。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思想中极富智慧的代表之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关系倘若采取“互为中庸”的形式,则是会非常适合于人和自然之间的交往,很有助于实现五位一体中的“美丽中国”的目标。

    2022年14期 No.110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