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铁军;
中国博物馆展品的英文解说词大都是由其中文解说词逐句翻译而成,难以照顾到英语国家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期待。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改进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展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文解说不到位的问题。为此,中国博物馆展品的英文解说词应摆脱中文原文的羁绊,跳出翻译研究的定势,需要对展品信息重新整理加工,借鉴西方国家博物馆解说词的文本特征进行撰写,以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待,从而让我国博物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出去”。
2022年16期 No.11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钱雨洁;
酒自古以来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酒的起源很悠久,不管中国人民还是外国人民都对酒有独特的热爱。然而,在中、西方不同国家中,酒的品种与分类、酿造技艺都有所区别,同时,经过历史的发展,酒语言及酒文化逐渐在不同国家间形成了不同的涵义。不同的文化涵义代表着各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点等等。基于不同国家的酒语言及酒文化的特点,本文对汉语及英语中的酒语言和酒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2022年16期 No.112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孙熺;谭早荣;周欣然;
荆州熊家冢楚墓是荆州楚文化的代表,但目前熊家冢旅游存在客源市场狭小且联动性低、开发不全面且利用率低、旅游产品缺乏且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通过熊家冢车马坑及楚墓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培养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核心人群;整合景区周边及内部资源,塑造适合熊家冢精美旅游资源,设计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的旅游路线;结合熊家冢特色和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开发富有熊家冢特色的旅游产品。由此,建设具有熊家冢特色的楚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为荆州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2年16期 No.112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 李冯璐;
本文从布迪厄社会翻译学理论出发,以理雅各和林语堂的《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场域、翻译惯习和资本对两位译者译本选择、翻译策略等的影响。
2022年16期 No.112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卓杭奇;
《活着》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对其外译本的研究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言意义重大。小说的英译本作者白睿文秉持其“透明”翻译原则,对书中涉及的大量文化负载词、民间特色句等文化异质因素进行了重构。本文从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的“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细致的语际间对比阅读,发现白译本在文化异质性重构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均出现了一些文化异质还原偏差。本着让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不失其原汁原味的研究态度,本文对偏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部分修改建议,旨在通过本研究给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实践以启示。
2022年16期 No.112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刘莹;许加文;
文学语言寓意丰富,多种多样。文学翻译的实质在于译者将源语言的意象转化为目标语的意象,其中包含众多美学翻译。而我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也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渊源较深,密不可分。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文学翻译中有关翻译美学的标准及翻译原则。
2022年16期 No.112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郭爽;车琳;
双关语翻译的难点在于等效传达其隐含的会话意义和等效重构其复杂的双重语境,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和艺术风格。本文以俄国作家维克多·佩列文小说《“百事”一代》中的双关语为研究对象,借助关联翻译理论从译者采取的翻译手段、是否达到认知语境和交际信息的最佳关联以及原作风格的保留程度三方面探讨双关语的翻译问题,梳理小说《“百事”一代》双关语翻译策略,揭示双关语翻译对该小说汉译的重要意义。
2022年16期 No.112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赵香会;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数据,及对“巨”字的词义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巨”字的词义处于不断地演变中,“测量直角直线的工具”是其本义,“巨”表“大”义最早出现于周朝,后逐渐发展出“规则、法则”和表示程度的含义,“巨”字词义不断虚化。
2022年16期 No.112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李旭玲;牛紫贝;
“陌生的熟悉字”是一种文字中饱和现象,文字饱和是阅读中常见的现象。研究表明,拼音文字中的文字饱和发生在语义层面,汉语则是从字形饱和到语义饱和,而藏语兼具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特点,其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根本上也是语义饱和,并且这种语义饱和效应发生在晚期阶段。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以及教学活动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6期 No.112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李惠敏;王凯宗;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提出的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象更好的生活。这种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的社会压制人们内心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向度的结果。在自媒体环境下,为了促进人们的思想进步的审丑文化发生了异化,违背了原意,成了一种低俗文化,使得信息接收者逐步变为单向度的人,失去了思考和批判的能力。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作为理论基础,深刻剖析自媒体环境下异化的产生以及其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再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2022年16期 No.112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