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古典美学视域下《复仇》的三重意境

    唐思;

    汪曾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的一朵“奇葩”,其古典知识储备深厚,小说充满别致的古典韵味,极具传统意境之美。本文将从意境的发生脉络写起,简单介绍意境的来源和历史发展,以及发生诗歌和绘画中的意境如何与小说结合起来的历史知识性的解释。意境的来源不仅仅在于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更多的来源应当在于文化的融合发展的河流当中,由此而来的中国古典意境包含了先人们的智慧,所以在此要写出儒释道三家文化合流而孕育的意境文化,以及它们对汪曾祺及其小说的影响。意境的发生是意与境的结合,是感情流露和承受载体的有机结合,是由意象载体所表达的更广阔的意境世界。汪曾祺主张“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分析其小说要从语言角度来解说语言如何让意境更加丰满。

    2022年16期 No.11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人生困境与命运的彼此守望——从“女性书写”与创伤叙事的角度重读《邮购新娘》

    单元杰;

    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女性总是生活在某种困境中,从女性的生产之痛,到新世纪女性精神苦闷之痛,作家们都在尝试为女性寻找情感宣泄的合理出口。从鲁迅到张爱玲,从萧红到王安忆,再到《邮购新娘》的作者张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们,尤其是本身作为女性的作家们,都有一种不必言说的默契:以文字为城墙堡垒,一方面要坚守女性的品质,一方面又想突破女性固有的局限。多数作家在写作中都有意无意地加入女性书写,然而在以女性视角为纲领的书写中,人们常看到的文本是以爱情为中心的写作题材,而张翎在写作中多数以母女关系为主题、为主线,叙述历史的大环境中女性对命运的主宰以及坚韧的女性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涤荡。本文旨在重读《邮购新娘》中结合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及创伤叙事技巧,把女性与“疼痛”作为一种同根同源的感受体,深入文本探究以求有新的理解。

    2022年16期 No.11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与爱情

    马芳芳;

    《水浒传》中详述和略述的人物大概有数百个,但所写的女性形象不足九十个。作品通过对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的说明,反映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体现了作家本身对女性的看法。本文以潘金莲为例,通过潘金莲来了解在以男性英雄人物为主的《水浒传》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的婚姻爱情生活,进一步体会在当时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女性在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状态。

    2022年16期 No.11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戏剧《大理石像》中的非自然叙事

    常如;

    《大理石像》是约瑟夫·布罗茨基创作后期的一部戏剧,融合了他的文学观、艺术观等复杂思想,并讨论了后现代戏剧中反乌托邦的幻想。本文通过非自然叙事以两位主人公的无罪被捕的悖论作为事件,探讨叙事上的非自然因素:时间、空间、人物、情感。戏剧的非自然因素也带来了后现代戏剧的神秘荒诞感,给予人们对于虚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思考与反思。

    2022年16期 No.11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论《人面桃花》的叙事美学

    张玉笛;

    先锋文学早期的作品,无论形式还是技巧皆取借于西方,中国本土技法的缺失是先锋文学被诟病的原因之一。随着文学潮流之河的奔流涌出,先锋作家们意识到自己的缺失与不足,纷纷以转型来规避自己先锋时期作品的局限性,打开自己新的文学世界的大门,在他们建好的城墙上粉刷新的颜料。如果说先锋作家们先锋时期的作品是一株探索世界的幼苗,那么转型后的作品则是一棵栉风沐雨、大浪淘沙的灌木。本文以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之一的《人面桃花》为例,从空隙与重复、自由与灵动和发现与创造三个方面探讨作品的叙事美学。

    2022年16期 No.11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山月记》人物形象分析

    颜昊;

    《山月记》是中岛敦改编自中国唐代传奇《人虎传》的一部作品,相较于原著,《山月记》中更加突出了作者本身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本文主要以主人公李征为对象,从性格特征、挫折经历、变虎过程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李征这一人物形象,并对其变身原因进行探讨。

    2022年16期 No.112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文学研究

  • 杜诗悲剧意识的价值体现

    张钰杰;

    认清悲剧意识可以塑造自我的人格精神。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与渺小,随之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价值的空没、生命的无奈。杜甫的人生经历是其诗悲剧意识的源泉。从杜甫的儒家思想和佛学信仰出发,杜诗内容与情感体现的政治失意、理想破灭、乡愁离绪、生命卑微及历史虚无之感,体现为杜诗悲剧意识生命悲剧意识和价值悲剧意识两种表现形式。超越人生的悲剧性,杜诗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建设精神家园,以精神超越现实,并在诗歌创作中凸显个人意志,达成物我合一,体现对价值新的构建。

    2022年16期 No.11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风媒花》中镰原文雄的人物形象分析

    孙美莉;

    战后派代表作家武田泰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媒花》是一部反省侵略战争的作品,小说以镰原文雄的病危到去世为主线,将文雄置于人物关系网中除主人公以外的第二中心位置。小说中展现的文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性,文雄既是传统汉学传承者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同时既是战争被害者也是战争加害者。文雄的双重人物形象中揭示出了其对传统汉学和中国文学研究之间对立的苦恼和对中国侵害事实的忏悔。武田泰淳借由文雄的双重形象表达出对中国文学接受问题和对侵略中国的战争责任问题的思考。

    2022年16期 No.112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伊凡·布宁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碰撞

    闫寒;

    感性与理性的研究在各领域当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文学领域也不例外。凡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无一不是作家正确的理性与丰富情感的有机统一。语言大师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1870-1953)在他的作品中深入探讨了这个话题。本文通过对伊凡·布宁作品《来自旧金山的绅士》《高加索》《幽暗的林荫小径》《净身周一》《轻轻的呼吸》《中暑》等小说中感性与理性的分析,研究伊凡·布宁作品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情感。

    2022年16期 No.112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论格非农民身份和知识分子立场的交叉写作

    田馨;

    格非是一位同时兼具农民身份和知识分子立场的作家,农民生命中真实和充满“重量感”的特质给了格非从“外部进入”的力量,同时人文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切的社会关怀又促使格非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文学创作向公众传递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在格非的身上由矛盾冲突走向交叉融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方面使人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格非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对当代其他拥有农民身份和知识分子立场写作的作家给予更多的关注。

    2022年16期 No.11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承创伤记忆,载爱国之志——以艾青的诗歌为例

    杨茹茹;

    “创伤”作为艾青诗歌的重要主题,作为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经典命题的作品,它回应变幻无穷的社会所提出的个人与国家生存之道的问题,对于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命运、国家命运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展示,同时对未来中国前途和命运进行了前瞻性的预示,并对身处其中的人物在这段充满辛酸而又满含希望岁月中所遭受的创伤给予了人性的关照,反映了人民艰难的生存条件,时代的变数,家国的同质异构,民族的觉醒与反抗,这一切造成人物的心理创伤,叩问个体的“命运”出路,从个人到国家、观照创伤的外部构成和内部类型,以此实现心理治愈和创伤抚慰。

    2022年16期 No.11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论《夜晚守望者》中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历史意识

    张琰霖;唐渠;邓婧文;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当代最具历史意识的女作家之一。本文从《夜晚守望者》的历史维度入手,探索厄德里克对20世纪50年代齐佩瓦族龟山部落历史的书写机制。本文认为,厄德里克的《夜晚守望者》不是采用宏观的历史书写机制,也不只是属于虚构小说的文类。《夜晚守望者》在厄德里克的笔下,通过将国会听证记录、法案、信件、部落故事等纳入信息渠道,以此填补官方历史中忽视的细节,扩充印第安人文学形象的画廊。

    2022年16期 No.11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文化集萃

  • 晋南金墓砖雕文物中的体育活动研究

    任改勤;戴羽;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出土文物考证研究晋南地区金墓砖雕所展现的体育活动。研究认为:山西晋南地区有丰富的砖雕文物遗存,砖雕所反映的体育活动包括马球、骑竹马、马戏、舞狮、围棋、骑射、社火等,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晋南金墓体育砖雕真实展现了金代百姓的体育生活,可与文献互为印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挖掘砖雕这种艺术形式的体育学内涵对于拓展体育文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16期 No.11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论李鸿章家庭教育内容的近代转变

    聂盈;

    作为晚清士绅家庭的典型代表,李鸿章家庭教育内容的转变不仅是近代教育转型的缩影,更凸显了近代教育人才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李鸿章家庭成员由接受传统知识教育并致力于举业的传统文人,转向兼习中西学并成为洋务人才,此后,又因形势之需,家庭教育内容亦发生转向,进而家庭中出现从事各类职业的多元化人才。由此可见,其家庭教育内容在近代的转变对家庭成员的成长路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中子弟在不同领域有所成就并光耀门楣,同时,关注其家庭教育内容的转变还可以管窥晚清大多数士绅家族教育近代化的发展特点。

    2022年16期 No.11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鄂州古代书院略陈

    张靖鸣;苏正宏;

    鄂州古代教育历史久远,最早有晋代学宫,宋代升军学、郡学,设书院,元代改为府学、县学等,其历程较为复杂。从南湖书院、龙川书院、寿昌书院的办学情况,可窥探官方办学理念。而书院师资、藏书、祭祀、学田等规制与教育体系的构架,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其研究价值不菲。

    2022年16期 No.112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朝鲜儒士的“识荆之意”——李炳宪《鲁越日记》中的民初政治人物

    宋来伟;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朝鲜儒士李炳宪在本国开展孔教运动,继承了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在见到康有为之前,李炳宪也曾尝试过接触其他中国政治人物,用“识荆之意”表达对结识中国政治人物的期待。不幸的是,李炳宪与梁启超擦肩而过,未能深入交流;对袁世凯赞赏有加、仰慕已久,但对方位高权重,谒见无门。另外,李炳宪还在与中国师友交往过程中多次谈到民初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李炳宪的《鲁越日记》不仅记录下每日见闻,还留下许多时政观点,其中包括对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等中国政治人物的看法。

    2022年16期 No.112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南诏图传》考述——兼论“西洱河记”图像

    杨硕;

    《南诏图传》又名《中兴二年画卷》《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原本为中兴二年南诏官员王奉宗和张顺绘制,是云南流传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纸本史料,极具文物价值、史料价值。本文通过文献、图像资料对比,再辅之以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学材料,试图对《中兴二年画卷》的年代问题以及“西洱河记”图像内容进行探讨,对其文化艺术、宗教、地理等多方面内涵进行探析。

    2022年16期 No.112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对《提纲》的思考

    肖舒方;冯回;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首次提出科学实践观,这是贯穿《提纲》整篇文章的主线,构成了马克思这个提纲的理论核心内容。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从根本上廓清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以实践为基础对真理观、历史观、宗教观、社会观展开了简明扼要的论述,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历史使命。马克思在《提纲》中尤其凸显出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这种实践性特征是其他旧唯物主义所不具备,唯心主义所忽略和批判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2022年16期 No.11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朝贡体系下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沈昌;

    自明朝建立以后,重新确立了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朝鲜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参与国,虽对明表示臣服,帮助维护东北亚的秩序,但在表面下,表现出巨大的离心力,在国家利益和藩属国义务之间来回摇摆。最后由于壬辰战争带来的破坏,朝鲜失去了自保的能力,在后金的压迫和国家利益选择下放弃了与明朝的封贡关系。本文以明朝的封贡体系为切入点,探究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2022年16期 No.112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文化创意

  • 浅谈后网络艺术中的审美形式

    李文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的盛行带来了许多有待探讨的新现象,后网络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形式之一,具有依托于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后网络艺术”与其前身“网络艺术”的概念差别,对其兴起过程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举例几种在后网络艺术流行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新型审美形式,进而对当代网络艺术创作的转变,包括艺术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与传统审美不同,后网络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作为艺术欣赏的受众,而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用自己的审美经验主动发现艺术并参与创作,后网络艺术以其更强的普及性使艺术融入生活。

    2022年16期 No.112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 天津民间玩具老虎耷拉的艺术特性与再设计

    田志伟;仓诗建;

    从天津民间节令玩具老虎耷拉的发展进程出发,深入分析玩具的艺术特性,深化对民间玩具老虎耷拉再设计的思考,旨在探索天津民间节令玩具发展的创新设计思路,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对老虎耷拉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深入分析玩具的艺术特色,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提炼出老虎耷拉的再设计方向。天津民间节令玩具老虎耷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周期,积累了深厚的民间文化,逐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对老虎耷拉的发展概况与艺术特性深入挖掘和梳理,将民间传统玩具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结合,制定出一套更加适合老虎耷拉的再设计途径。

    2022年16期 No.112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北大荒精神及其价值与弘扬

    黎俊;

    北大荒精神作为红色资源,艰苦奋斗是它的核心,勇于开拓是它的精髓,无私奉献是它的境界,顾全大局是它的本色,概括下来其内涵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它指引着垦区走向企业化的改革创新;解决了国家缺粮,人民温饱的大问题;让中国人的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中;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带动了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弘扬好北大荒精神,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北大荒精神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

    2022年16期 No.11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城市吉祥物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于明珠;

    吉祥物作为城市形象代言人,展现着城市独特文明和思想,担负着构建城市视觉形象的重任。城市独有的珍稀动物,具有高贵品格象征的植物,地标性的建筑都可以在吉祥物当中有所体现,通过吉祥物的造型动作、面部表情、色彩等设计可以有效地传达城市理念,展现城市发展活力。

    2022年16期 No.112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悠游文化林”APP的设计与研究——以常州文化为例

    黎悦;陈靖钰;吴凯全;

    本文旨在研究文化与互联网结合的发展之路,以常州文化为切入点,提出设计思路。在国内文化类APP层出不穷的状况之下,除“西窗烛”外却鲜有APP能摆脱同质化现象,走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道。“悠游文化林”试图越过藩篱,打破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对常州历史文化的分析、诗词的复兴之路、当下文化类APP的发展现状以及“悠游文化林”APP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文化类APP新的发展思路,为其他文化类APP提供了借鉴。

    2022年16期 No.11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文艺观察

  •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分析

    胡志豪;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下,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正向着创新化和多样化前进。音乐文化企业要想更加适应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需求,就要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对音乐综艺类节目的分析、研究,可以提升音乐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利用音乐综艺类节目提升音乐文化作品的知名度,提高音乐文化作品与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听众的审美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消费者,现在的听众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音乐文化作品注定会被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音乐文化经营方式也注定会被放弃。通过分析音乐综艺类节目对当前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音乐文化产业经营的具体策略,推动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2022年16期 No.11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不同政治语境下的艺术表达——以三部“八百壮士”电影为例

    谢松晟;

    无论是1938年“中制”版《八百壮士》对抗战现实的迅速反应,还是1976年台湾“中影”版《八百壮士》中妄图重塑政治认同的最后挣扎,抑或是2020年《八佰》在和平年代对战争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入探讨,相同的故事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艺术表达,深刻诠释了历史影像的双重属性下历史真相与艺术表达之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有机联系,也为当下影像史学视域下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2022年16期 No.112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江苏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特点研究文献综述

    卢亚苏;

    江苏民间根植于江苏广大民众生活之中,不但从侧面展示了江苏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民俗信仰,还体现了江苏地域性特征和深厚的长江流域文化底蕴。本文围绕江苏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为主要方向,从工艺的艺术特点研究、工艺的现状研究、工艺创新设计研究这三个方面出发,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艺术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文献内容进行整理、分类、总结,试图分析出江苏民间工艺学术的现状、发展情况和具体艺术特点,对当下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学术研究寄予一些展望。

    2022年16期 No.11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角色的嬗变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以《送我上青云》为例

    郭天瑶;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涌现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理论的发展支撑,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由20世纪70年代启航,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女性主义电影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寻求自己的发展路径。电影《送我上青云》由姚晨监制并主演,女性导演滕丛丛执导,在2019年脱颖而出,话题度持续升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争议。影片从女性视角切入,围绕生死、金钱、爱欲等生活百态展开描写,在多元文化认知下体现社会性别观念。本文将以《送我上青云》为例,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角色的嬗变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2022年16期 No.112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桂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与唱腔特征

    杨柳;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独具特色的戏剧种类,是比较贴近民众的艺术形式,其戏剧表演剧目内容广泛、多样,有的戏剧来源于中国传统历史传说,有的反映桂南人民的现实生活;戏剧角色主要以生、旦、丑三小戏为主,采茶戏表演浮夸、诙谐有趣,暗藏浓厚的生活气息。本文主要对桂南采茶戏唱腔的艺术形态以及唱腔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探索,通过对表演剧目、人物角色以及表演动作、演唱以及唱腔的多样特征变化等几个方面对桂南采茶戏进行研究,希望社会中更多的人以及相关群体了解和关注桂南采茶戏,让我国经典的民族戏剧文化更长远的流传下去。

    2022年16期 No.11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书法:临摹十四要

    梁志文;

    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是临摹,不论是临还是摹,都是以“像”为目标,由“形似”逐步走向“神似”。本文从临摹的历史、目标、方法、精神内涵等十四项要义,深刻阐述了当代书法临摹技艺和临摹内涵的本质。通过对临摹方法和步骤以及精神内涵的铺陈,揭示了书法临摹不仅要有步骤、有规律地进行,更要遵循历史,找对方法,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真正融入内化,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2022年16期 No.112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文化综合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品解说词的文本特征及启示

    田铁军;

    中国博物馆展品的英文解说词大都是由其中文解说词逐句翻译而成,难以照顾到英语国家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期待。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改进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展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文解说不到位的问题。为此,中国博物馆展品的英文解说词应摆脱中文原文的羁绊,跳出翻译研究的定势,需要对展品信息重新整理加工,借鉴西方国家博物馆解说词的文本特征进行撰写,以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待,从而让我国博物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出去”。

    2022年16期 No.11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汉英酒语言和酒文化对比分析

    钱雨洁;

    酒自古以来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酒的起源很悠久,不管中国人民还是外国人民都对酒有独特的热爱。然而,在中、西方不同国家中,酒的品种与分类、酿造技艺都有所区别,同时,经过历史的发展,酒语言及酒文化逐渐在不同国家间形成了不同的涵义。不同的文化涵义代表着各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点等等。基于不同国家的酒语言及酒文化的特点,本文对汉语及英语中的酒语言和酒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2022年16期 No.112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文化旅游背景下荆州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孙熺;谭早荣;周欣然;

    荆州熊家冢楚墓是荆州楚文化的代表,但目前熊家冢旅游存在客源市场狭小且联动性低、开发不全面且利用率低、旅游产品缺乏且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通过熊家冢车马坑及楚墓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培养熊家冢楚墓文化旅游核心人群;整合景区周边及内部资源,塑造适合熊家冢精美旅游资源,设计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的旅游路线;结合熊家冢特色和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开发富有熊家冢特色的旅游产品。由此,建设具有熊家冢特色的楚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为荆州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2年16期 No.112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 社会翻译学视角下《道德经》英译对比研究——以理雅各和林语堂英译本为例

    李冯璐;

    本文从布迪厄社会翻译学理论出发,以理雅各和林语堂的《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场域、翻译惯习和资本对两位译者译本选择、翻译策略等的影响。

    2022年16期 No.112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从“三维”解读《活着》白译本文化异质重构偏差

    卓杭奇;

    《活着》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对其外译本的研究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言意义重大。小说的英译本作者白睿文秉持其“透明”翻译原则,对书中涉及的大量文化负载词、民间特色句等文化异质因素进行了重构。本文从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的“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细致的语际间对比阅读,发现白译本在文化异质性重构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均出现了一些文化异质还原偏差。本着让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不失其原汁原味的研究态度,本文对偏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部分修改建议,旨在通过本研究给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实践以启示。

    2022年16期 No.112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刘莹;许加文;

    文学语言寓意丰富,多种多样。文学翻译的实质在于译者将源语言的意象转化为目标语的意象,其中包含众多美学翻译。而我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也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渊源较深,密不可分。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文学翻译中有关翻译美学的标准及翻译原则。

    2022年16期 No.112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百事”一代》双关语汉译研究

    郭爽;车琳;

    双关语翻译的难点在于等效传达其隐含的会话意义和等效重构其复杂的双重语境,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和艺术风格。本文以俄国作家维克多·佩列文小说《“百事”一代》中的双关语为研究对象,借助关联翻译理论从译者采取的翻译手段、是否达到认知语境和交际信息的最佳关联以及原作风格的保留程度三方面探讨双关语的翻译问题,梳理小说《“百事”一代》双关语翻译策略,揭示双关语翻译对该小说汉译的重要意义。

    2022年16期 No.112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巨”字的词义演变及虚化机制

    赵香会;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数据,及对“巨”字的词义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巨”字的词义处于不断地演变中,“测量直角直线的工具”是其本义,“巨”表“大”义最早出现于周朝,后逐渐发展出“规则、法则”和表示程度的含义,“巨”字词义不断虚化。

    2022年16期 No.112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藏语阅读中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

    李旭玲;牛紫贝;

    “陌生的熟悉字”是一种文字中饱和现象,文字饱和是阅读中常见的现象。研究表明,拼音文字中的文字饱和发生在语义层面,汉语则是从字形饱和到语义饱和,而藏语兼具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特点,其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根本上也是语义饱和,并且这种语义饱和效应发生在晚期阶段。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以及教学活动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6期 No.112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单向度的人:自媒体审丑异化环境下的现象研究

    李惠敏;王凯宗;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提出的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象更好的生活。这种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的社会压制人们内心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向度的结果。在自媒体环境下,为了促进人们的思想进步的审丑文化发生了异化,违背了原意,成了一种低俗文化,使得信息接收者逐步变为单向度的人,失去了思考和批判的能力。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作为理论基础,深刻剖析自媒体环境下异化的产生以及其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再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2022年16期 No.112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