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鲁迅《孔乙己》的叙述视角分析

    赵法旺;

    叙述视角是指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时采用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的立场和聚焦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法国学者热奈特则使用“聚焦”这个概念来解析不同的叙述视角,并将其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本文将运用叙述视角理论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进行深入分析,在展示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同时聚焦于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深刻的悲剧性主题,表达出深沉的批判性力量,突出叙述视角对于作品内容与主题的重要意义。

    2022年17期 No.11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界限模糊至消失的二元世界——浅析罗曼·加里四部代表作品

    苗娟;

    作为法国现代著名作家的罗曼·加里,其文学作品时常展现宏大的主题,传递给人希望。但是,作为悲观主义的极致表现,“死亡”,在作品中又是一个平常的、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最终,没有结局、面对现实的无言无奈或由于缺乏支撑而显得无力的爱往往成了其作品典型的结局。因此,既充满希望又充满失望、既没有百分百充满“善”的好人也没有百分百充满“恶”的坏人这样的二元世界模糊至消失的状态构成了其作品的典型特点,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矛盾和无力感。而加里作品展示的他真实的价值观世界又很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他带给世人的震惊和不解:明明一生游刃有余地在多种光鲜亮丽的身份中穿插转换,最终却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

    2022年17期 No.11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人类文化共同体视域下《喜福会》的文化认同研究

    王秋香;

    从人类文化共同体视角解读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通过分析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各自女儿间的矛盾冲突,揭示出华裔女性在美国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艰辛历程,在经历了文化身份的迷失与重构后,获得了崭新的自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母女关系的和解表明中西两种文化必然在人类文化共同体建构的时代背景下从碰撞冲突走向共存发展。

    2022年17期 No.11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近百年《九歌·东皇太一》曲辞性质问题研究综述

    韦闪;

    回顾与梳理《九歌·东皇太一》近百年来曲辞性质问题的研究成果,前人多从对立角度出发,将《东皇太一》的曲辞性质定性为祀神曲或迎神曲,但二者本不矛盾,可以在一曲之中调和。同时,对此问题的研究已臻完备,研究者可从后世对《九歌·东皇太一》的接受角度进行研究。

    2022年17期 No.11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人间失格》他者视域下自我建构的悲剧性——基于拉康镜像理论

    吕红莹;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自问世以来便畅销不衰,其主人公大庭叶藏这一人物形象也因其悲剧性的一生而备受关注,小说开篇以大庭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他从幼年、青年到壮年三个阶段的沉沦一生,描述了叶藏具体是如何一步一步不可避免地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和自我毁灭的悲剧。本文拟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角度出发,剖析主人公从最初的对自我的寻觅和误认,到他者视域下对自我主体的异化建构,再到主体重构过程的破灭。小说异常冷峻地展示出叶藏“走向疯狂存在”的悲剧全过程,并借此悲剧性的结局提出了现代人建构自我的最为真切的痛苦问题。

    2022年17期 No.11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文学研究

  • 先秦女娲神话形象在汉代的演变

    周珂晗;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创造的女神之一。千百年来,以女娲为主要人物的神话、民间传说不断流传发展,这些神话传说塑造出了特定的女娲神话形象。本文先从先秦古籍中的女娲神话入手,总结出先秦时期女娲的神话形象概况。由于汉代是经历秦代“文化断层”后上古神话重新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本文主要以两汉记载的女娲神话以及现存的部分汉石画像为分析对象,研究先秦女娲神话形象在汉代的演变。研究表明,女娲神话形象在汉代较先秦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具体人首蛇身形象的确立,由独立神向配偶神的转变,神性的消解等。

    2022年17期 No.113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 发色隐喻在人物设定中的应用及其历史渊源

    朱芷苑;

    在西方奇幻文学的创作中,人物发色设定具有重要的隐喻意义。相同发色的人物往往具有相似的命运。人物发色大致可划分为黑色、金色和红色三种,黑发人物顽强,象征正统;金发人物富有,远离世事;红发人物灵巧,地位低下。在以《魔戒》《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奇幻文学中,这一论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深藏于欧洲历史,在今天仍不断影响着世人的判断与认知。

    2022年17期 No.113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浅谈汽车意象在小说叙事中的多元意蕴

    赵奕辰;

    在现代小说叙事之中,汽车意象被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方式频繁使用。因而汽车意象既成为现代小说叙事中的重要元素,也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属于它本身的多元意蕴。总体上看来,现代小说作家在使用汽车意象的时候,会充分发挥它的符号和隐喻作用,来描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二元对立、异质空间的文化特征、社会性别地位的变化、社会身份的标识、都市文明的兴起和人性的异化等内容。因此,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空间特质、社会身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来探索汽车意象在小说叙事中的多元意蕴及其文学价值。

    2022年17期 No.113 27-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南宋古诗词的植物学教学价值发掘与专业化解读

    解新明;陈曙;钟天秀;

    本文发掘了南宋陆游、朱熹、王十朋、舒岳祥、金朋说、释居简、方回、方岳、刘克庄、朱淑真、戴复古、郑清之等24位诗人的植物相关诗歌,并对其中涉及形态特征、发育特性、物候花期、园林建植和花卉鉴赏的相关诗句进行了专业化解析。在学习植物学知识的同时,达到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目的。

    2022年17期 No.11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中泰民间神话故事对比研究

    熊伟玲;

    中泰两国神话都反映着各自先民的生活经验和民族意识,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神话产生的原因和适宜耕种的自然环境,使得中泰两国具有相似的神话母题。由于中泰神话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信仰不同,所以两国各自的创世神话、神的塑造和神话突出的民族精神相差甚远,探讨中泰神话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与泰国的文化差异。

    2022年17期 No.11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文化集萃

  • 汉光武帝更换太子与东汉前期政治走向

    王金鹏;

    东汉虽然作为一个开国王朝,在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后本应该需要休养生息,但是东汉建立却与其他的开国王朝不同,虽然打败了篡汉的王莽政权,但是基本否定了新莽及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因此不光继承了西汉灭亡的社会危机,而且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是依靠豪族,导致东汉王朝的根基不稳。东汉王朝建立后的一系列事件,使汉光武帝刘秀认识到为了让东汉王朝长治久安,不能选择老实的刘彊太子,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是应该选择精明强干的刘阳作为继承人,依靠南阳势力作为基础,去大力推行一系列的治国措施,建立更为稳固的社会秩序。但事与愿违,东汉一开始就埋下的社会危机,导致汉光武帝更换再英明的继承人以及东汉前期的皇帝施政举措都只能从局部来调整统治秩序。

    2022年17期 No.11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张廷玉《明史·兵志》与万斯同《明史·兵卫》比较研究

    王瑜;

    经万斯同审定的《明史稿》,内容翔实,规模宏大,为张廷玉《明史》的最终成书奠定了坚守的基础。两者在内容上既有前后承袭,又有某些差异,尤其在军事制度方面差异甚大。张廷玉《明史·兵志》与万斯同《明史·兵卫》在编纂体例、内容详略、思想情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2022年17期 No.113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仁”

    苏启;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与仁是其中的核心,孔子的“仁说”和“礼说”,深度彰显了人道精神和礼制精神,后者和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制度相互对应。人道主义自始至终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其无论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十分适用,而秩序和制度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仁,都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唯有精准掌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传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思想,使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22年17期 No.113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和李光地《注解正蒙》训诂对比研究

    周佳燕;

    《张子正蒙注》是王夫之对《正蒙》的注解,其作为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作。《注解正蒙》是清代《正蒙注》研究的鼎足之作,探讨两书在训诂术语、训释特色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其间管窥王夫之的训诂的主要内容、主要特色,揭示二者的训诂成就,对其贡献与缺失进行归纳。

    2022年17期 No.113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万历)怀柔县志》述评

    李博群;

    《(万历)怀柔县志》~(1)成书于万历三十一年,由怀柔知县史国典、顺天府教谕周仲士合力编纂完成,是怀柔地区现存最早的方志。该志记载的内容涉及建制沿革、县境分野、山川关隘、官署坛庙、户口赋税、科贡学校、物产风俗、名宦乡贤、烈女孝子等方面,是今人研究怀柔地区历史文化及华北地区社会变迁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2022年17期 No.113 50-5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有机马克思主义出场的三个语境

    张群;

    有机马克思主义又称“过程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学说。它是对当今世界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理论回应。而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它的出场至少有三个语境,即历史语境、时代语境和理论语境,这种解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该理论。

    2022年17期 No.113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民国时期巡回教育研究——以巡回施教车为例

    范杰;

    民国时期,为推行社会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江苏镇江推行的“电化巡回施教车”的基础上,于1939年推设“民众教育巡回施教车”,详细规定了巡回施教车的组织与施教办法,施教车采取灵活的巡回施教方式,通过播放灯片、开展览会、化装表演、举办歌咏会等对民众施教,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传播。

    2022年17期 No.11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海禁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侯萍;王超;

    从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1368—1567年),明朝封建统治者励行了长达二百年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产生和实施,一方面对维护新生的明朝政权,对加强海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对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进行了严厉的限制和打击,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孤立状态,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在当时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海禁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揭示其历史的局限性。

    2022年17期 No.11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哲学

    杨玮桥;王美玲;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分别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成果中,它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道德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本文将着重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哲学,从它的产生、基本内涵以及现实意义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的道德哲学。

    2022年17期 No.113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文化创意

  • 宝鸡凤翔木版年画艺术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李汶东;王帆;

    宝鸡凤翔木版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当前凤翔木版年画表现形式单一,不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巨大阻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本文从装饰品、家居用品、文具用品和生活用品这些载体入手,通过纹样提取、变形、重组的方法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再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运营以及民俗文化旅游,使凤翔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品实现市场化推广和价值的开发,从而使凤翔木版年画得到传承和发展。

    2022年17期 No.11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甘孜州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胡嘉玮;欧江宇;

    甘孜藏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但其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载体应用不当,产品定位不清晰,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分析目前当地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甘孜州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

    2022年17期 No.11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人工智能在中国传统纹样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张雨晴;

    在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传统纹样的传承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将新技术使用到中国传统纹样的保护与传承中,可以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列举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传统纹样传承中的结合点,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方面为中国传统纹样带来的新的发展破局,论证人工智能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创新不单显现于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纹样的结合可以为未来的中国传统纹样的传承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促使中国传统纹样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得到突破。

    2022年17期 No.11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胶东面塑文化IP设计探究

    姜鑫;孙崇凯;孙琦荣;

    面塑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早已被人们认可并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将面塑文化经典造型中的元素进行提炼再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扬和推广传统胶东面塑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胶东面塑文化背后的故事,从而更有效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022年17期 No.11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基于服务设计思维的醒狮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刘能丽;

    以醒狮文创产品的服务设计意识为出发点,研究服务设计在醒狮文创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与体现,探索醒狮文化交流与醒狮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探索消费者对醒狮文化的了解以及对醒狮文创产品的接受程度,绘制用户旅程图,分析研究醒狮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路线。根据醒狮文创产品的服务蓝图得知,醒狮文创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消费者的需求促使设计师对醒狮文化的深思,从而进行针对性设计,推动醒狮文创的迅速发展。

    2022年17期 No.11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发展研究

    邹巧燕;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理利用生产性保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三个主要实施主体的困境,并提出所相应对策,能够对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提供借鉴。

    2022年17期 No.113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文艺观察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王香玲;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蓬勃发展,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同外国动画电影相比,其跨文化传播能力还显不足。本文旨在探究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传播策略,以期通过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

    2022年17期 No.113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论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对武松形象的改编

    丁莉;

    电视剧《水浒传》相比于原著来说,从对武松形象的改编表现在电视剧对忠义之情的放大、对情感因素的增加以及对行侠仗义的呈现三个方面。合理的改编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新的武松,但同时,一味增添情感因素并不能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完全起到正面作用。

    2022年17期 No.113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论造型艺术中的激情和想象空间

    吴碧文;

    造型艺术中的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静态。既然如此,为了避免让人看后毫无联想地离开,需要把作品表现瞬间激情的情景放到最能够让人自由想象的点上。这个点可以让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往前可以想象出产生这个点的诸多原因;往后可以想象出这个点可能产生的好多种结果。大家看它的时间越长,作品就能诱导人们更多地想象到作品以外的东西,而扼杀这种想象过程的莫过于把激情推向顶点。

    2022年17期 No.11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浅谈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

    纪元;

    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在于相似的心智水平对自我、对世界的初步而模糊的认知。相同的愉悦身心的美感动因促使着他们跨越时空,各自天真质朴地在原始愿望中展现符号化的图形,用最接近于人类感知表达的直观式视觉语言,画出内容纯粹自然,直达心意的作品。研究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的意义在于:当我们通过学习、练习,掌握了各种技法和媒介的运用之后,领略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后,还能不受其束缚,还能够寻找到我们最初原始本真的内心,寻找到如同史前人类和儿童最初的遵从内心的真实、纯粹、不勉强,不做作,真诚地对美的追求,享受美所带来的愉悦感觉。也珍惜原始先民和就在我们身边的儿童的那份稚拙但真情的艺术珍宝。

    2022年17期 No.11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阿尔丰斯·穆夏研究史述略

    张若天;

    阿尔丰斯·穆夏作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更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目前国内外对穆夏的研究以个人传记居多,其艺术作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设计领域,对造型领域的绘画作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意在梳理国内外对穆夏艺术作品研究的基本脉络,为今后广大学者更深入地研究穆夏作品提供助益。

    2022年17期 No.113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浅谈艺术中的美与不足

    张贤虎;任昱桥;唐芳;

    艺术领域的美是丰富多样的,首先在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朦胧美,本文针对艺术美的具象与朦胧进行了详细论述。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了鉴赏,并分析其中的典型与意境美。针对艺术美的不足,以及艺术创作过程中美的沉淀和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对于美术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对于艺术美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艺术创新的表现方法中的典型性进行了美的理解、形式与主题美的分析,并对艺术传达过程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2022年17期 No.113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文化综合

  •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于晓慧;

    近年来,多媒体行业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的景象,而语篇模式也开始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语言文字,而是呈现出多种模态共现发展的趋势,因而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在话语分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定性分析法,基于Kress和Leeuwen的视觉语法,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系列海报为例,分析海报中的多模态符号意义,验证视觉语法在电影海报解读中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多模态符号在海报宣传中的运作模式,对多模态语篇的解读及对海报设计方面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2022年17期 No.113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从图里翻译规范看陈根生西译《儒林外史》

    闫露瑶;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在世界上已有多种语言的译本,传播广泛,对其译本的研究有助于后来的译者进行更加恰当的翻译。本文将根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陈根生的《儒林外史》西班牙语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图里规范对译者的影响,同时指出译者翻译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图里规范的影响。同时,从传播特色文化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一些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时存在欠缺,这对后人翻译《儒林外史》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和全新的视角。

    2022年17期 No.113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网络流行语“凡尔赛”语义及语用分析

    张敏杰;王长华;

    通过对流行语“凡尔赛”一词本义和当下流行意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语义产生改变,因此,对“凡尔赛”一词的语义及语用进行研究。“凡尔赛”原本指的是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部的凡尔赛宫,最终流行语“凡尔赛”完成了从最初的专有名词转变为一种表情绪类的词,由具象性的词语变成抽象性的词语。站在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探究发现“凡尔赛”一词成为流行语的原因包括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表达者的猎奇心理。

    2022年17期 No.113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中英文“双语境”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周鑫;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具有丰厚的精神价值,在当代,对其进行传承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在解读红色文化传承意义的基础上,阐述开展中英双语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探究红色文化传承模式,挖掘中英文传承红色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以期引起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提升高校思想教育质量。同时,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与碰撞,使得红色文化在更广大的世界范围内传播弘扬,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2022年17期 No.113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通过SWOT分析法浅谈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王静文;

    方言是一个地区内部通行的语言,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地变化发展,方言也积极地反映着各自地方的文化特色。因此汉语方言也是传播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不同人群的流动,方言的力量逐渐被削弱,甚至有的方言已经慢慢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方言本身的优缺点以及方言发展的外在机会与威胁,力图对症下药,寻找有效措施,更好地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

    2022年17期 No.113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网络热词“躺平”初探

    郭笑;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躺平”是一部分当代年轻人应对社会“内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随之衍生出了诸如“躺平族”“躺平主义”“躺平学”等词。“躺平”一词的流行,不仅有语言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2022年17期 No.113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文化预设与中国典籍翻译——以《红楼梦》杨戴英译本为例

    黄艳华;陈萍;

    本文以文化预设为指导,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译本片段,探讨文化预设对中国典籍翻译中的影响。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影响译者翻译有很多因素,文化预设是一个值得译者在翻译中注意的要点。所以,译者具有相关文化预设的背景知识,对译者理解原文、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有很大帮助。鉴于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以文化预设为指导,探讨研究中国典籍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考虑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为译语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使译语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化,理解源语文化。通过讨论,作者认为译者应该重视文化预设对翻译的影响,并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等分析语境,采取合适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

    2022年17期 No.113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基于“拟剧理论”的毛姆作品阐释及其在互动式跨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卢奕婷;王怡婧;郝嘉杰;

    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学习,是增强文化认知能力、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采用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探讨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剧院风情》中主人公朱莉娅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她的前台与后台、理想化与神秘化。基于拟剧理论的文本分析方法具有社会认知构建功能,探讨其在跨文化中,大学生跨交际能力的培养作用。

    2022年17期 No.113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同素逆序词“整齐—齐整”辨析

    王兵鸽;

    同素逆序词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成词语素完全一样,而语素的组合顺序刚好互逆颠倒。本文通过分析“整齐”和“齐整”的性质及类型,对这组词进行辨析。

    2022年17期 No.113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