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苦难与童趣交织的奇幻世界——《透明的红萝卜》陌生化叙事

    周佳燕;

    莫言的作品素来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闻名,千变万化的情境中又往往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风格。《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代表作,也是将他常用的奇特怪诞的语言和魔幻诡谲的情境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与成人世界的无声对抗者的形象——黑孩,他通过儿童视角对自然界的种种感受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个奇幻瑰丽的童话世界。在叙事视角、感觉化语言描写和意象选择基础上,作者运用独特的陌生化艺术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迷雾的世界。

    2022年23期 No.11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论陶渊明“守拙”人格中的真意人生——以《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为例

    白千群;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派诗人。其一生多次入仕,又多次归隐田园,徘徊于世俗机巧与田园守拙之间。在第五次入仕后,诗人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追求精神满足,这正是诗人“守拙”人格的体现。本文主要以陶渊明的诗作《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剖析诗人“守拙”人格中的人生真意。

    2022年23期 No.11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形象学视域下小说《藏地密码》中对他国人物形象的塑造

    莫云旗;

    本文从形象学角度浅析了畅销探险小说《藏地密码》中的两个主要他国人物莫金和索瑞斯的形象特点。由前者的外貌、国籍与意识形态等方面追溯了该形象与大航海时期探险者这一历史形象的关联,并结合对后者形象的塑造方式分析了作者的观点及理念,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其进行异国形象塑造中可能形成的影响。

    2022年23期 No.11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刘以鬯小说《对倒》的“情动”分析

    莫涯;

    刘以鬯的小说《对倒》讲述的是,怀旧的老头和怀春的少女在同一场景中偶然相遇的故事。这种“相遇”包含了斯宾诺莎所说的“情动”的要素。在与相同的环境的接触中,老头所流变的情感是乡愁,而少女所流变的情感是性欲。最后,这两种情感在悲剧性的梦境中碰撞,而之所以是一种悲剧,在于这两人所流变的情感均是在香港的城市幻象中生成的。

    2022年23期 No.11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美国梦”破灭后的自我救赎——《重访巴比伦》中的记忆书写与伦理意识

    孙鑫;

    菲茨杰拉德所著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讲述了主人公查理在经历了爵士时代的纸醉金迷和大萧条时期的人财两空后,决心痛改前非,回归传统伦理价值,重返记忆缔结的城市——巴黎,要回女儿监护权的故事。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聚焦空间记忆影响下查理的伦理选择以及创伤记忆影响下不同记忆主体改变或维持自身伦理身份的努力,逐一解构小说中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揭示在美国梦破碎之后查理的自我救赎与人性回归之路。

    2022年23期 No.11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景观叙事:重构《红字》中的“荒野”形象

    何念念;

    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所描绘的“森林荒野”往往被解读为故事的背景或道德真空的象征。然而,本文借助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从景观叙事的角度探讨荒野被创造的现实基础及其在作品中的呈现,得出霍桑笔下的荒野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景观。荒野同清教思想和超验主义自然观影响下的环境伦理相交织,并与“如画”的审美意趣和民族性构建相关联。如画的荒野不仅挑战了清教徒对荒野的偏见,更将荒野审美上升到道德层面,这一观念的更迭也反映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变革。

    2022年23期 No.11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文学研究

  • 浅析南宋词中“夜雨”的呈现方式

    刘一晗;

    “夜”与“雨”在南宋词中的结合,往往是作为背景、跳板或符号而存在。作为背景的“夜雨”或描摹了客观环境,或表现了生活状态,或呈现出因果关系。作为跳板的“夜雨”常通过“夜听雨有怀”的方式被书写,可分为“联系自然风物”“联系个人身世与家国命运”和“综合视觉听觉漫想”三类。作为符号的“夜雨”成了一种抽象之物,或被赋予特定的内涵,或创设出特别的意境。

    2022年23期 No.11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孤独的传奇,苍凉的生命——浅析张爱玲的创作心理

    郭亚男;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名噪一时。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童年以及成年后个人的独特经历对她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集中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之中。历经浮华之后,其作品呈现出苍凉和凄怆之感,不断解构人性的卑鄙、扭曲与变形,由此形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从张爱玲人格个性的形成原因以及创作心理在作品中的表现出发进行简要分析。

    2022年23期 No.11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荣格心理学视域下的迎春悲剧再解读

    赵小静;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但其中对贾迎春的着墨不多,迎春懦弱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让人唏嘘,但背后的心理原因更引人细思。结合荣格关于自性化的理论,依次分析迎春在自性化过程中的接连失败:高度僵化的人格面具,阴影的投射——司棋以及负面阿尼姆斯力量的滋生,从而揭示出迎春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入挖掘其悲剧中的心理原因,从而更加全面地丰富人物内涵。

    2022年23期 No.119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韶关地区舜韶故事的建构及其意义

    李殿玉;

    韶州的命名来源于韶石,但关于韶石名称的来源,并无明确的记载。在唐宋以来,以“韶”字为中心,构建了舜登韶石奏韶乐的故事。舜作为上古之帝,后世文献记载其曾南巡至今天的南岭地区,死亡并葬于这一地区,当地流传着与舜有关的传说。在唐宋时期,伴随着岭南的开发,当地士人构建了舜登韶石奏韶乐的传说,反映了当地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一种价值选择。

    2022年23期 No.11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从女性书写的转变看余华的女性观

    郝欣如;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家的认知心理与创作理念。纵观余华小说创作历程,受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其笔下的女性人物从叙事的符号、男性的附庸到主体意识逐步觉醒的新时期女性,形象塑造愈加贴近现实。本文就这一转变,基于目前学者的相关研究,试对余华女性观进行综述。

    2022年23期 No.119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从遗民文学角度看张炎词创作——以艳情词为例

    刘心怡;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重要词人,也是宋代词史上的“殿军”。作为一名伟大的词人,张炎转益多师、标举清空,词作典雅华丽、注重音律,其词学创作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宋元易代之际的遗民文人,张炎特殊的个人经历与独有的创作特色使得张炎在众多的遗民词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对遗民词进行了开拓,借咏物、节序、友情、艳情等传统题材表现了自己的遗民之思,为遗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22年23期 No.119 37-3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英国文艺复兴诗歌中的时间意象与现代时间意识

    邓欣雅;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诗歌中的一大主题,时间与希腊神话联系紧密。本文从克洛诺斯食子、德墨忒耳寻女和俄耳甫斯寻妻三个希腊神话着手,分析时间意象在英国文艺复兴诗歌中的三种表现形式:一去不复返的直线时间、永无止境的循环时间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的“心理时间”。本文旨在分析文艺复兴诗人们如何借用上述三种时间意象,反抗中世纪基督教原罪论、来世主义和“神本观”,将把握当下、及时行乐等人文主义思想发扬光大。

    2022年23期 No.119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文化集萃

  • 《论语》的贫富思想分析

    鄢为顺;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论语》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论语》思想丰富多彩,其中也谈到了贫富方面。《论语·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在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孔子重义而轻利,反对单纯追求富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讲究物质的匮乏与生活的穷富,但是更重视精神修养的提高,对穷富有着正确的态度。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孔子反对的是攫取不义之财富。今天,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理论,挖掘孔子“贫富观”的深刻内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2022年23期 No.11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从辽帝王诗看民族文化融合

    刘禹;

    辽朝作为多民族政权,面对纷杂的民族关系,为了巩固王朝根基,推动民族融合,文化交融成为一种趋势。诗歌作为汉文化中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作为统治者的辽帝王对诗歌的使用,推动了辽代文化上民族的交融发展。民族文化融合在辽帝王诗中主要体现在辽代诗歌特色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

    2022年23期 No.119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以1616到1662年为切入点

    张伟;陈琳;

    火器即火药武器,它的使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末年火器就已经开始应用于军事之中。到元明时火器在战场上的作用被进一步重视,明朝所设立京军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就是世界上第一只成建制的专业化火器部队。在明亡清兴之际,火器作为重要的武器被广泛地应用到明清对抗的战场上。早期火器主要是明朝军队用以抗击精通骑射的清朝八旗,但随着双方对抗的不断升级清军逐步意识到火器的威力,逐步在清军中装备了火器,并且编练了成建制的专业化火器部队。这些装备火器的清军在明清对抗的战场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2年23期 No.11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镜镜詅痴》与中西会通思想

    王雨笛;

    虽自雍正禁教后中西交流受阻,然1775—1840这65年里,中西学的会通未曾停止,《镜镜詅痴》便是这一时期内秉持着中西会通思想的著作之一。本文从《镜镜詅痴》入手,分析《镜镜詅痴》体现的中西会通思想,并提炼出《镜镜詅痴》会通中西思想的两个特点:其一是以体验式的思维模式代替了观察式的思维模式,其二是在会通中西的过程中以气论为范式,这种气论范式也是明清之际所有科技类著作中西会通的特点。

    2022年23期 No.11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墨子的天人关系思想及其对生态伦理问题的启示

    陈培君;

    目前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大多根植于西方生态伦理研究成果,缺乏对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因此培养和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尤为重要,我国古代包括墨子在内的很多先秦思想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就很值得探讨。墨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的顺天思想及天人关系下人的能动作用两方面,探讨墨子的天人关系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对处理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伦理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2022年23期 No.11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纪文荣;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被称为“千古一等人”的王阳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吸取了先秦儒家、佛教以及理学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并在“心即理”的逻辑起点上以“致良知”作为通达知行一体境界的方法论。研究知行合一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大有裨益的,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22年23期 No.11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马尔库塞的文化英雄思想探析——关于《爱欲与文明》第八章的思考

    耿娇娇;

    马尔库塞的文化英雄思想是他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提出的,意在通过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这两位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英雄形象来论证其爱欲解放思想。文化英雄是存在于想象领域的现实象征,马尔库塞认为文化英雄俄耳浦斯与那喀索斯象征着一种对现实的非压抑性的爱欲态度,他们代表着自由爱欲,俄耳浦斯-那喀索斯的形象是一种“伟大的拒绝的形象”。因此,马尔库塞认为要像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一样,敢于实行伟大的拒绝以获得爱欲的解放。

    2022年23期 No.11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浅析“苗、刘之变”与南宋对金战略的关系

    徐文睿;

    南宋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其统治高层偏安一隅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南宋。这种思想表现在抗金战争上,便是宋朝有数次可与金军一较高下的局势,最后却以失败收场。究其原因便绕不开以宋高宗为首统治集团的统治策略,而导致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宋高宗南渡时发生的兵变——“苗、刘之变”。也正是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兵变,更加坚定了宋高宗奉行软弱抑兵的绍兴体制模式,并且一直持续到宋朝灭亡。

    2022年23期 No.11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文化创意

  • 浅析博物馆文创的价值与功能特性

    塔依尔江·力提甫;

    为了使博物馆文创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博物馆开展文创的价值出发,其次针对博物馆目前文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博物馆文创的功能特性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为博物馆文创文化长期良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2年23期 No.11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非遗手工艺的困境与创新发展——以徽州歙砚为例

    袁晓婷;

    歙砚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歙砚行业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歙砚行业的发展历程,进入近现代以来,歙砚行业发展起起伏伏,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呈现二元化,传承人出现不均衡发展变化,市场规模出现萎缩的趋势。本文针对歙砚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歙砚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的路径。

    2022年23期 No.119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论蒙古族剪纸在现代旅游文创中的传承

    吴迪;赵利娜;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一直以来都是朴素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艺术财富,是传统和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20世纪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变革、外来文化的冲击,崭新艺术语言接踵而至,这让民间剪纸面临严重危机,无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巨大挑战。纵观经济文化全球化已成趋势的今天,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现状使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同质化状态,这让人们逐渐感受到民族文化带给自己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也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再次迎来新的契机。蒙古族剪纸作为内蒙古地区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近几年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总体呈良好态势,若将蒙古族剪纸这一历史底蕴深厚的艺术以创新优化的方式应用到旅游文创之中,对于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23期 No.119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对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胡蕴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人进行了全面论述,实现了从费尔巴哈“一般人”向“现实人”的飞跃,马恩从现实人的生活过程中探究其本体的需要,从而揭示现实人的需要对意识形态上的反射表现。历史的螺旋上升对人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客观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在马恩的相关论著中虽然没有专门篇章,但《形态》中回归到现实人的需要本身,从现实人的主客体角度解决了新时代艺术创作遇到的种种问题。

    2022年23期 No.11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湖北荆州郢城泥陶口述史研究与思考

    季香君;

    郢城泥陶是荆州地区的本土陶器,早在五千年前荆州人就开始用长江流域的泥土制作泥陶,这项技艺在荆楚大地上世代传承,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使郢城泥陶在众多工艺品中脱颖而出,在2013年郢城泥陶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人缺乏、市场包容力下降等问题阻碍了郢城泥陶的发展,如今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让郢城泥陶发展更具活力。

    2022年23期 No.11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文艺观察

  • 文博类节目带动文化自信提升的传播策略研究

    李瑶;

    文化自信在推动社会发展上起着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文博类节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增强受众文化自信上具备天然优势。通过分析当前爆火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策略,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对其爆火原因做出分析,为今后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提供启示。

    2022年23期 No.119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中国戏曲舞蹈形态分析

    章羽薇;

    戏曲舞蹈作为中国所独有的舞蹈形态,其形式上既有前代舞蹈的优点,又为后世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孕育出这样一种舞蹈形态的背后,是中华文化与思想的支撑。如今,戏曲舞蹈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

    2022年23期 No.11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浅谈中国古代造物活动中的功能之美

    王旭;

    造物活动中的功能之美是实用的、善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美,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在“重道轻器”的思想环境下,中国古代造物活动中的功能之美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但这种保持关怀人、讲究实用的美学思想却贯穿了我国古代整个工艺造物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中,还是在与工艺有关的学术理论专著中都有体现。这种造物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工艺设计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无论是汉代灯具还是宋代瓷器等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工艺美学观念所折射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关怀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仍然有着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2022年23期 No.11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汉墓壁画天象图的艺术风格

    刘娜祯;

    汉墓壁画是了解秦汉绘画的主要窗口,也是中古时期墓室壁画题材较为丰富的一个阶段。古人对天文学极为重视,汉代人更是不例外。因其与皇权、宗教观念等各种因素相结合,呈现出独特且多元化的天象文化风格。它不仅有宗教性的意义在其中,还包括了汉代人的审美内涵,因此,天象图是汉代墓室壁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几乎在汉代墓室壁画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它的身影。本文通过对汉墓壁画天象图的类型、构图、色彩与线条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汉代天象图的艺术魅力。

    2022年23期 No.119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新时期关于新媒体对美术设计的影响分析

    朱婧;

    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影响之下,传统的媒体行业都在积极思考通过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促进行业融合与革新的有效方法,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灵活运用,赋予艺术审美以更加多元化的内涵。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会涉及美术设计方面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在图文并用的情况下要重视利用简洁且有趣的排版保证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和对阅读者的吸引。本文针对性地介绍新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审美特点,结合其与美术设计的联系和影响,讨论提升现代美术设计质量的对策。

    2022年23期 No.119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广西宁明瑶族长鼓变迁初探

    曾婵;容志毅;

    瑶族长鼓文化有两种独特的现象:一是起源现象,瑶族长鼓的起源与盘王(瓠)传说有关,二是使用现象,既作祭祀之礼器也作歌舞之乐器。关于瑶族长鼓的起源,诸多前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文史资料、地方志、出土文物以及民歌民谣等的考证,基本上可以确认瑶族长鼓是来源于细腰鼓的。关于细腰鼓的起源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虽在具体的起源地上有不同的观点,但基本有一个公论,即细腰鼓起源于中国境内,且细腰鼓保存数量最多、形制最全的国家也是中国。细腰鼓可能源于新石器时期以前中原地区的某个民族。现今的瑶族各类型长鼓仍保留有中国古代各型细腰鼓群的遗风。瑶族长鼓舞以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细腰鼓乐舞都源于古代的傩舞,巫傩信仰始终贯穿其中,至今仍在岭南地区流传,反映出细腰鼓在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中的作用,既是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法器),又是作为人与人驱傩舞乐的乐器,相辅相成,不可区分。

    2022年23期 No.119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帕加马祭坛浮雕中艺术造型的多元化呈现

    孙芒芒;沈爱凤;

    帕加马宙斯祭坛作为希腊化时期最华丽的祭坛,其浮雕装饰带画面的恢弘与庞大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对整体雕刻的把控力,还为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艺术上多元化特征。本文主要从浮雕画面场景构图以及人物雕刻形态着手,来分析宙斯祭坛浮雕的艺术特征。

    2022年23期 No.119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文化综合

  •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道德经》三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张俊乐;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化翻译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道德经》的英译本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这一视角入手,对德克·卜德(Derk Bodde)、林语堂和赵彦春三位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风格三个方面。其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主要包含词汇的选择以及句子的理解两个方面。通过对比,总结这三个译本的异同,可为后续其他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2年23期 No.119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基于汉西语料库的“牛/toro”隐喻对比研究

    彭俊萌;

    在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中,“牛/toro(公牛)”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已内化到两国人民的思维中,在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量与“牛/toro”相关的隐喻表达。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利用汉语和西班牙语语料库,系统地对汉西语言中“牛/toro”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探索两者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深入分析了两者相似性和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此研究能为外语教学、隐喻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提供一些启发。

    2022年23期 No.119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关于中医典籍英文译本的文学性研究

    张文馨;周敏;谷安琪;

    汉籍经典英译研究一直被专家学者看重,其中不乏中医典籍的英译。但文学性这一问题却在典籍翻译中被长期忽略。文学性不限于文学作品,在其他文类也有体现,譬如中医典籍。此次项目旨在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以《伤寒杂病论》为例的中医典籍的原本及各家英文流通译本(罗希文版、阮继源版和李照国版)进行对比阅读,并通过实例从语言形式、修辞、思想文风和故事性四个方面,分析翻译中文学性的体现和缺失的情况,进而阐述文学性在中医典籍英译中的重要性,以期为中医古籍经典的翻译事业和中医药海外市场发展提供较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便中医药文化能够更好地向海外传播。

    2022年23期 No.119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俄汉语中二价性质形容词的配价研究

    荆琦;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语言学界对于配价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动词配价理论的应用逐渐扩展到了名词、形容词上。形容词也具有配价、具有支配补足语的能力。本文研究了俄汉语中二价性质形容词的配价问题,分别列举出了几个基本的句法框架,并探讨了它们在使用时的一些特点,希望可以帮助俄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形容词。

    2022年23期 No.119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从阐释翻译学视角评析《浪淘沙》英译本

    吴洋洋;

    阐释翻译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它挣脱了传统翻译观的束缚,赋予译者主体性。该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提出翻译应包含信任、攻占、吸纳和补偿四个步骤。本文将以阐释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译者主体性层面评析《浪淘沙》的两个英译本,以期对古诗词英译的后续研究有更多借鉴意义。

    2022年23期 No.119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连词“或者”“还是”的对比分析

    赵志荣;

    在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中,虚词的教与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公认的难点和重点。其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复杂程度,是影响汉语虚词习得难度的若干因素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选取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而语义功能较复杂的常用词“或者”和“还是”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他们作为连词时的语义和语法的差异。很多的资料认为“或者”只用于陈述句,“还是”只用于疑问句。那么二者究竟在意义以及用法上有怎样的差异呢?是否还存在其他的用法呢?本文通过研究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2022年23期 No.119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中国典籍中的植物术语英译策略研究——以《楚辞》及其译本为例

    王心怡;徐仪舫;

    本文从中国典籍中的植物术语出发,通过对这些术语英译版本的提取、对齐并构建语料库,研究植物术语领域的英译策略。研究主要以《楚辞》为研究重点对象,从该书中选取范例阐述英译策略。《楚辞》是一种由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作为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作品,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植物术语即是其中值得研究的一大重点,极具时代特色和风土特色。

    2022年23期 No.119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软新闻的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张宇秋;

    软新闻的翻译重在信息的传达,属于交际翻译。译者在翻译软新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才能使译文入情入理。本文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从责任规范原则、交际规范原则和关系规范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软新闻的汉英翻译原则,以期为译者从事新闻翻译提供启发。

    2022年23期 No.119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6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