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钢琴课》

    马梦佳;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剧作家,《钢琴课》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该戏剧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四代人的历史来映射出非裔美国人几十年的苦难历史。基于威尔逊与新历史主义者相似的历史观,本文将从“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部戏剧,从而了解威尔逊对于美国主流社会历史的质疑以及对非裔美国人历史的建构。

    2022年27期 No.12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比较视域下徐坤小说中的“女性书写”——以小说集《厨房》为中心

    夏慧玲;

    在徐坤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历史遮蔽的个体。因女性形象的独特性,读者对徐坤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尤为关注。徐坤小说集《厨房》中女性的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与传统革命题材小说中的女性样貌大相径庭,且徐坤创作的众多小说之间就已存在异质性,这和作者对当下时代氛围及女性处境的多思、忧虑休戚相关,彰显了一位女性作家的责任意识和书写的灵感来源。

    2022年27期 No.12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杨涵;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之一,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小说聚焦于男主人公的视角来讲述他与十二岁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故事。本文运用叙事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分析亨伯特创伤自我的建构,探讨其在故事叙述中的叙事治疗,揭示亨伯特通过叙述自身的创伤经历,在《洛丽塔》的叙述创作中完成了对创伤自我的解构。

    2022年27期 No.12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踩影游戏》的后“9·11”文学书写特征

    黄晓丽;

    “9·11”事件所催生的叙事文体推动了全球对生命、民族等问题的思考。本文以露易丝·厄德里克的《踩影游戏》为例,从“9·11”这个过渡性时刻入手,讨论本次事件前后小说人物行为和观点的变化,分析恐怖袭击事件对本土裔美国人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新英雄和话语转向成为后“9·11”文学的特征,一方面小说叙事者战胜恐惧、对抗权威、走出伤痛的阴影,成了新英雄的代表;另一方面,多元民族认同的建构,使年轻一代本土裔美国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为族群发展寻找方向。

    2022年27期 No.123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二元对立视角下《食罪人》中的生存困境分析

    谢雪琳;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食罪人》展现了后现代人们的生存困境,这可以从一系列的对立中表现出来,即食罪人与施罪人、男性与女性、消极自杀与无奈生存。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分析人物及理解作品。

    2022年27期 No.123 17-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弗兰肯斯坦》演出对比研究

    罗霄;

    科技带给戏剧的改变不仅在于舞台设施,还在于科技与人的关系的人文思考。《弗兰肯斯坦》这部创作于1818年的长篇科幻小说在搬上舞台之后,直至今日其对科技影响的探讨依然触动人心,这不仅是主题的深刻,也是人物刻画等诸多方面的成功。本文将从《弗兰肯斯坦》小说文本分析入手,由文本到演出对比其话剧与芭蕾舞剧两种形式的异同,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现实意义。

    2022年27期 No.123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文学研究

  • 约翰·福尔斯作品女性神秘特质的构建手段研究

    张晓华;

    约翰·福尔斯几乎在每部作品中都涉及神秘这一主题。对于福尔斯来说,神秘是人类认知和无尽追寻的基本动机,女性是神秘的主体。为满足男性的好奇心,女性利用神秘特质来吸引男性走出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乌木塔,进入完全未知的以女性为激发动力的领域。当男性接受了存在的神秘本性,他就作为“优等物种”实现了自身的进化,并找到了走出迷宫的出口。本文以作为神秘他者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福尔斯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性萨拉在男性寻求自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探讨在女性主体性的背后作者的男性偏见。

    2022年27期 No.123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浅析尤三姐形象及悲剧命运

    许雅青;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尤三姐性格淫奔下流而又刚烈决绝,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她清醒地沉沦,又于沉沦中极力自救,无奈在残酷的现实中屡遭打击,以致刚烈自刎。小说通过尤三姐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腐朽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由此,本文将对其复杂的人物形象与悲剧成因进行分析。

    2022年27期 No.12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金枝》中的两种神话——仪式主义

    朱睿卿;

    神话与仪式的关系是人文学科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一个重要议题,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中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讨论则是神话—仪式主义研究的先驱,并且催生了20世纪20—60年代在这一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神话—仪式主义学派。但是,受到其他学者和环境的影响,弗雷泽的观点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各不相同,他所提出的神话—仪式主义因而也分为以“相似律”为中心的神话仪式主义和以王为中心的“神圣王权”两种。

    2022年27期 No.12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农耕文化视角下浅论陆龟蒙的诗歌创作和艺术特色

    杨柳婵;

    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具有文学家和农学家的双重身份,其编写的介绍古农具的《耒耜经》对农业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其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反映农业、农村生活中的景物和事件,体现了传统的“农本位”和“天、地、人”协调发展的思想,是诗歌史上少有的关心农民生产、生活的诗人。本文拟从农耕文化的视角探讨陆龟蒙诗歌创作和诗歌艺术特色,挖掘乡村传统农耕文化记忆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分析其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性意义。

    2022年27期 No.12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浅析《古船》中的家族叙事以及与启蒙叙事的交织

    杨丹;

    《古船》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家族意识,本文将深度解构作品中的家族叙事,以解读家族叙事的传统性和现代化特点,以及文本中启蒙叙事与家族叙事有机交织的灵魂。

    2022年27期 No.12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初探老子之“道心论”——《老子》首章的哲学之思

    王帅;

    学者多知老子论“道”,却不知老子论“心”。何为“道”?曰“无名”。“无名”者,“恒常自在之物”也。“无名之道”皆因有欲之心而现分别,方生“有名”之万有。“无名”自然而然,不生不灭,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有名”心物二元,相生相克,负阴抱阳,终而必反。欲之所害,妄作为凶,故应知常复命,以归其道。何以归道?当善用其心。无欲以观,则无名立现;有欲以观,则知常达变。圣人循之,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天下自定。

    2022年27期 No.123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论海伦纳《青色蒙古》中的白马意象

    卢倩;

    海伦纳的《青色蒙古》是一部融合民族、历史、文化为一体的优秀长篇小说。蒙古马是小说的中心意象,有着丰富内涵。白马是蒙古民族精神的具象,在日常生活中敏捷伶俐、知恩图报,在战争中显现出英雄气概,吃苦耐劳,忠诚地保护着主人。白马是通往历史的媒介,小说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实体的白马冈根萨日勒和神秘的雪白马,通过白马意象的穿插,巧妙地连接了历史与现实。白马是文化忧患的载体。作品中雪白马消失了、白马突然逝世,以文化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文化精神日渐衰落的感慨和思考,呼吁人们关注民族文化现状,增强文化忧患意识。

    2022年27期 No.12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文化集萃

  • 试论南宋名臣郑刚中的治蜀方略

    郭新宇;

    南渡之后,四川地区因其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成为南宋统治者尤为关注和重点经营的地区。绍兴十一年,郑刚中以川陕宣谕使身份到达四川,在六年之间先后任川陕宣谕使、川陕宣抚副使、四川宣抚副使职务,绍兴十七年因秦桧猜忌被罢宣抚使之职。而在四川整整六年的时间里,郑刚中推行了整顿军备、广兴屯田、减少科赋、裁减冗官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改四川地区之前民生凋敝的状况,将四川这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治蜀颇有成效。本文将从郑刚中的具体治蜀方略出发,探究郑刚中治蜀措施及影响。

    2022年27期 No.12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当代西方数字劳动异化批判

    禹彩云;

    数字劳动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兴劳动形式,虽未与资本形成普遍的雇佣关系,但仍然处于资本逻辑框架下。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看,数字劳动的异化属性表现为:数字产品的异化、数字劳动本身的异化、数字劳动者类本质的异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异化。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数字劳动异化从总体性和制度层面进行批判,重新审视数字劳动,积极寻求扬弃数字劳动异化的现实路径,推动数字劳动本质和劳动者的主体性复归。社会主义中国虽然也出现了数字劳动异化现象,但与西方数字劳动异化有本质区别,中国通过合目的性技术创新发展扬弃数字劳动异化问题,努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体系,致力于创造人类新空间、推动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2022年27期 No.12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十六国时期南凉秃发利鹿孤改革研究

    李观聪;

    秃发利鹿孤是南凉的第三任统治者,虽然他在位时间仅有三年,但是他的统治上承秃发乌孤,下启秃发傉檀,在南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秃发利鹿孤在秃发乌孤政权建设的基础上,对南凉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对外政策上,正确地认识了南凉弱而后秦强的现实,采取了臣属后秦的政策,为南凉的发展赢得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利鹿孤还在内政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农业、改革军事、推行教育,为南凉的短期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27期 No.12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奥德姆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整体论意蕴的当代价值

    刘冰月;

    奥德姆在《生态学基础》中把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贯通的整体论思维,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对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学哲学三者概念及相互关系进行解读,分析奥德姆整体论思维的涌现论原理、扩大尺度问题研究的内在哲学意蕴以及探究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关系,挖掘它们对于提升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资源,对人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2022年27期 No.123 55-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阳明心性论与道家性命观对比研究浅论

    曹正同;黄俊青;

    儒家心性论与道家性命观虽然在核心概念、本体与工夫上有差异,但是以王阳明为开端的阳明心学却将心性论与道家性命观结合一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心学性命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融合了道家性命双修的部分概念,从致良知本体与工夫角度,借鉴道学道德之本体与修身之工夫对道学性命观进行了延伸与融合,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022年27期 No.12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清前期贵族家庭西洋器物来源的考察——以曹雪芹家族为例

    罗娟;

    《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外国物品,对照清代历史资料,其中有包括外国进贡的、广州十三行购买的以及江宁织造采购的,其种类之多、样式之杂,让读者叹为观止。作为一个以内务府包衣出身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家,因其特殊的官职和身份,曹家享有的西洋器物也可谓是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曹雪芹将这种西洋气派反映到《红楼梦》的创作中,借此来刻画贾府极致的富贵、至高的权力和精致的品位。但曹家何以能够享有如许多的洋货,本文主要围绕曹家可能获得洋货的渠道展开论证,这不仅使人们了解到清初西洋器物的历史状况,还可以加深人们对曹雪芹家族的认识。

    2022年27期 No.123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巴黎手稿中的马克思实践观

    王义真;

    巴黎手稿的别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由马克思于1844年间创作而成,虽然这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但它在实践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哲学实际上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这一点在巴黎手稿中得以体现,马克思基于对历史文献以及黑格尔等人思想观点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实践思想,主要聚焦于对象性活动思想和异化劳动理论两方面。本文从分析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实践观的缘起入手,重点论述实践观的表现,最终探讨这部未完成的著作的意义和地位。

    2022年27期 No.12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试论清朝妖术恐慌——以乾隆三十三年、光绪二年为例

    廖芸;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与光绪二年(1876)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妖术事件,对清朝产生了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两次事件的性质虽基本相同,但因发生时的社会形态与社会背景有所改变,故两次妖术恐慌的成因与影响也迥然不同。本文拟通过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重点探讨两次妖术恐慌的社会背景及异同,揭示妖术或相似事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反复出现的原因。

    2022年27期 No.123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论孔子入仕观的务实取向

    高春海;

    孔子入仕观的务实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孔子对不同身份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入仕要求,贯彻了因人而异的原则;第二,对于入仕的政治前提,孔子并没有提出过于理想化的要求,避免了好高骛远的毛病。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政治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第三,孔子的入仕观贯彻了守经达权的原则。他认为士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暂时不计较政治环境,担任纯技术性的低级职务。

    2022年27期 No.123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文化创意

  • 文化资本视角下非遗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苏绣为例

    李雨晴;

    依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非遗传承主体所具备的身体化文化资本、非遗产品的客体化文化资本以及非遗等价评审制度所形成的制度化文化资本共同构成。这三种文化资本共同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其文化资本构成,以此来窥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之路,并针对性提出改进与完善措施,助力非遗在当代实现永续发展。

    2022年27期 No.123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浅析中国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图形转换应用

    马康慧;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汉画像石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石材为画板,话说天地,形成了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代表。汉画像石题材、内容极其丰富,按照汉画像石内容的本来意义进行分类,是一个对汉代历史和汉代艺术的认识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汉代石艺术元素的视觉艺术转型,试图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的背景研究,了解汉代画像石的起源,分析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研究其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和表现手法,并学以致用在实践项目中。这些作为储备以支撑实践项目的理论和创作。本文对汉代画像石中的神仙造型进行挖掘梳理并分类举例展开分析,探讨其意义精髓。通过研究图形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再设计寻求新的表现方式,并进行产品设计的探索,尝试将祥瑞图形再设计,结合现代插画艺术表现方式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22年27期 No.12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文化自信视域下湖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罗敏;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文创产品的根本目的,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意设计在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确定设计的文化属性,分析湖湘地域文化的内涵,并进一步探讨文创产品的视觉表现和文化的传达,尤其是平面设计在文创产品设计里的应用及其创意表现。

    2022年27期 No.12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的数字动画传承与传播研究

    陈红娟;

    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传承与传播延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数字动画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动画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时代,以数字动画为载体,传承与传播延安精神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从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与数字动画相结合的优势、延安精神红色动画的特征,以及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数字动画传承与传播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以期对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的数字动画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2022年27期 No.123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文艺观察

  • 乔家大院木雕装饰图案及其艺术特征分析

    侯植元;

    乔家大院的木雕装饰图案精美细致、风格多样且极富人文气息。本文在对乔家大院木雕装饰图案装饰用途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乔家大院所有木雕装饰图案的种类角度,分别对植物、动物、人物、图形和文字五大类图案进行了解析。基于分析结果,总结了乔家大院木雕装饰图案所具有的五大艺术特征。研究结果不仅有益于提升大众对木雕艺术的认知和审美水平,而且对当代木雕装饰艺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27期 No.123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悬崖之上》群像叙事与新主流电影的民族认同建构

    林晓敏;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国内电影场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且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在建党百年之际,《悬崖之上》以主旋律属性和商业属性兼备的姿态呈现,电影以革命先辈的故事作为题材,张艺谋导演在叙事美学上的挑战和突破,以群像叙事的方式书写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秘密行动,通过平行交替的群戏演出,聚焦和展现无名英雄们的家国情怀,同时推动、建构受众在个人层面上的国家认同。

    2022年27期 No.12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新时代壮族民歌传承发展方式研究——以生态赋值为例

    娄文杰;康慧;

    壮族民歌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承和发展上面临着困境。然而,由于壮族民歌内蕴的敬畏自然、感恩自然、讴歌生命的价值,使得壮族民歌在生态赋值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对壮族民歌进行生态赋值的基本方式是,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正确价值引领、以民间作为创造主体的原则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壮族民歌中的生态元素向生态文明思想转化,推动新时代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壮族民歌创作。

    2022年27期 No.123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浅谈吉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塑造

    王冰冰;

    通过对大型现代吉剧《江姐》中主要人物江姐的理解,深入辨析如何在表演中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宣述和诠释中运用技术、技巧;着重阐述该剧目中的表演特点和艺术展现手段,以及排演过程中对现代戏表演相关理论的思酌,通过有限论述,探究吉剧《江姐》中江姐人物的艺术特性。

    2022年27期 No.123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陕西民间舞蹈“勉县对鼓”的舞蹈形态与传承策略

    潘荣华;

    陕西省民间鼓舞艺术,是在璀璨的民族文明和周、秦、汉、唐等古代民族音乐舞蹈、百戏文化和新秧歌运动的共同促进下,形成的陕西省传统舞蹈文化的宝贵遗存。随着民间文化的日益发达,优秀的非物质社会主义文化保存与发扬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而勉县对鼓是陕西民俗舞蹈社火类之一,体现了当地的民众文化个性特征,它作为国家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更加具有魅力。本文重点从对勉县对鼓舞蹈的形态介绍,研究了如何对勉县对鼓加以继承和保存。

    2022年27期 No.123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论《漂洋过海来爱你》电影中的土家族民歌文化

    赵思南;李红绿;

    《漂洋过海来爱你》这部电影取景于中国长江三峡边的神农溪。神农溪穿行于深山峡谷中,注入浩浩长江,重山环绕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土家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尤以土家族民歌为甚。土家族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影片中的土家族民歌如纤夫号子、哭嫁歌等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2022年27期 No.123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黎族装饰品文化基因解析与可视化研究——以骨簪为例

    王泽琪;

    黎族的装饰品就像服装一样,是黎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绚丽多姿,十分丰富的种类与造型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黎族区域环境、生产技术、审美观念、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形象的表现黎族装饰品的文化特色,本文选定了黎族装饰品中极具特色的骨簪头饰来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介绍黎族的社会生活及黎族装饰品文化的基本特点,分析黎族装饰品骨簪头饰的材料、造型、纹样、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同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最终对黎族骨簪背后的文化以及历史进行剖析,为黎族手工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2022年27期 No.123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文化综合

  • “外宣三贴近”原则下的湘西矮寨奇观旅游区公示语英译研究

    李玉;

    公示语是旅游景区的名片之一,本文基于黄友义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以湘西矮寨奇观旅游区公示语英译为例,提出了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贴近景区文化生态需求;贴近国外游客对景区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游客的思维习惯。

    2022年27期 No.123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浅析堇鼎、攸簋、克盉背后的《八诰》理念

    董瑜;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商周铜器有一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1],这又与其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礼器相关、也与图腾崇拜相关;纹饰是青铜器的灵魂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先民的思想倾向,也折射出国家统治者的执政理念。

    2022年27期 No.123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社会热“梗”的创造模式与影响传播因子

    王梦菲;

    本文聚焦人们言语生活中“梗”文化的创造与传播现象,发现流行梗的产生与传播过程是具有一定共性的,是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的。因此文章以当下一些大热的流行梗为例进行研究,发现目前人们言语生活中梗的创造模式一般为以下两种,即“旧语翻新”和“新语新用”;梗的传播则一般会受到接受者的年龄、职业和所在地域的因素影响,而受这些因素影响下的梗的传播方向一般是固定的。

    2022年27期 No.123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及其演变动因

    叶玉洁;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成为网民日常交流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各种新形式、新词语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机制,使网络语言具有新颖、简洁、经济等特点。本文对各类纷繁复杂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整理归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不同类别,基于象似性、隐喻、转喻的视角来分类,并进一步阐释其演变动因,以便人们对网络语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022年27期 No.123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水浒传》英译本中的翻译普遍性研究

    李冰茹;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早已翻译成多个版本。但每一版本的《水浒传》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所获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将根据翻译普遍性的定义,选取沙伯理和赛珍珠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分析,找出译本中存在的普遍特性。并根据译本的普遍性特征,辩证地看待简约化、明晰化和规范化特征在两个译本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以及对译文质量有何影响。

    2022年27期 No.123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语言共同体”的构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

    安慧敏;刘桂娟;陈佳玟;

    在全球文化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深入的当下,探究各国“语言共同体”的构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语言共同体”是为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提出的具体化生动载体和重要实践,是加强世界各国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合作,跟进文化输出、传播、促进交流互通的必要保障,也能为汉语国际化以及汉语潮的全方面深层次推进发挥巨大作用。本文将以发展的、动态的客观眼光分析国际形势发展情况,从实际出发,探索“语言共同体”构建方案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

    2022年27期 No.123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

    刘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愈发强烈,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需要各地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发挥文化引导、教育、规范的作用。但是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多种形式的问题,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有效发展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当地文化管理部门需要受到充分的重视,加强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组织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明确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方向,为群众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探析,发现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提供助力。

    2022年27期 No.123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