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论《金瓶梅》中的“马头”书写

    王佳欣;胡玉兰;

    马头是《金瓶梅》空间描写的一部分,它跟室内空间不一样。马头上人流涌动、商贾林立的特点,有利于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也有利于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多个方面。《金瓶梅》中的马头浓厚商业氛围、迎来送往的特征,在塑造西门庆、孙雪娥、陈敬济形象方面有特殊作用。

    2022年29期 No.12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试论《春琴抄》中的虐与被虐

    张伟宏;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大家,作为耽美派的代表作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提起谷崎润一郎,人们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他对美的极致追求和追求美的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来的女性崇拜。在谷崎文学里,美代表着强者,丑象征着弱者。美是谷崎的终极追求,为了追求极致之美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所以不可否认的是谷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极端的方式就是虐与被虐。可以说施虐与被虐是谷崎文学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虐与被虐的虐恋中向读者展现美、追求美是谷崎润一郎的善用手段。这在《春琴抄》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本文将用文本分析法来探讨谷崎的施虐与被虐在《春琴抄》中的体现以及浅析享虐的背后心理。

    2022年29期 No.12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老人与海》与《少年Pi的奇幻漂流》象征义对比分析

    陈宛伶;屈玉丽;

    《老人与海》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两本小说都描写了主人公在海上艰难奇特的经历。两个故事虽然具体情节殊异,但其中几组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象征的涵义却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值得细细对比和分析。通过重点对比分析《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男孩、狮子、鲨鱼、大海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食人岛、鬣狗、大海,可进一步剖析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精神和主题。

    2022年29期 No.12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雪国》:日本物哀文化之“悲美”交融

    陈伊婷;

    历时十几年雕琢完成的中篇小说《雪国》,既是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也是凝结了其民族的文学思想、美学价值等方面里程碑式的作品。研究作者生平可发现,日本传统文学《源氏物语》和“物哀”文化对作者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雪国》这一作品显然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加之作者具有强大的意境塑造能力,半虚半实的雪国世界弥漫着朦胧的哀伤,“悲”与“美”在此中交融,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可挖掘性。

    2022年29期 No.12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从金钱、苹果、琴声看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情冷漠

    郑云骢;

    《变形记》以荒诞的故事反映生活真实,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在作家冷静客观的叙述中,蕴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反思。卡夫卡用朴实细腻的语言,反映了人被挤压的生存状态和孤独感,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荒诞世界。本文选取《变形记》故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典型意象——金钱、苹果与琴声,来展现主人公苦闷无奈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庭这一社会缩影中的人情冷漠。

    2022年29期 No.12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论高桥弘希在小说《送火》中对人性的剖析

    李学鹏;

    作为日本的青年作家,高桥弘希已两度获得文学奖。2014年凭借《指之骨》获得第46届新潮新人奖,于2018年凭借《送火》获得芥川龙之介奖。《送火》这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步由于父母工作原因的经常转学,但是他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无论转学到哪里都能够快速融入新的环境,本篇小说描写的就是他来到新学校融入新团体时发生的故事。但是,这次他所面临的是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而在校园欺凌的背后,深深隐藏的是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

    2022年29期 No.12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文学研究

  • 《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的人物关系与矛盾发展

    孙彩霞;

    《新娘来到黄天镇》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该篇小说创作于1898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高潮之处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作者斯蒂芬·克莱恩通过描写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呈现美国东西部文明的冲突发展及最终的妥协,反映了美国西部文明最后的倔强、西部牛仔无言的落幕和美国东部文明无声的渗透,势不可挡的趋势。

    2022年29期 No.12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明实录》中方孝孺的政治形象塑造

    魏圆圆;

    《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作为官方史书,是记载明代前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但由于政治因素,这两部实录对于方孝孺的记叙和评价存在着丑化、贬低的倾向。本文基于这两部实录涉及方孝孺的部分进行分析,归纳对于方孝孺形象的塑造特征,试探讨《明实录》对人物进行历史书写的特征。

    2022年29期 No.12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从翻译文学看“五四”时期的社会性别意识

    荆菁;

    伟大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社会解放思潮,“五四”时期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期和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阶段,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角度而言,“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在具有文化价值之外还承载了政治使命,翻译文学在这一时期蔚为大观。以文学作品译介之途径转变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引导国人与现代思想接轨,开化社会风气,反击传统封建文化,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以中国女性解放实践在“五四”时期独步一时,国人性别意识得以启迪和觉醒。

    2022年29期 No.12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浅析《无声告白》中异族家庭关系

    祁昕;

    《无声告白》是著名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讲述异族家庭中的成员由于文化差异、种族和性别的矛盾冲突,教育观念与方式产生了分歧,最终爆发了严重的家庭关系危机。本文在社会背景和异族家庭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詹姆斯与玛丽琳的婚姻危机问题、父母与子女情感冲突问题以及兄妹之间情感关系问题,希望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改善异族家庭关系。

    2022年29期 No.125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众体融汇”与唐五代小说的语体特征

    何亮;

    唐五代小说在语体上雅俗共存,但表现出雅、俗分流的发展趋势。唐五代小说语体的多元化,与其吸收公牍文、书牍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密切相关。目前学界对唐五代小说的文体特征虽关注甚多,但较少对其语体加以考察。本文在对融入唐五代小说中的“众体”进行全面统计的基础上,从“众体融汇”对其语体的影响,探究唐五代小说语体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2022年29期 No.125 34-3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中西方“孤独”主题意蕴探究

    许敏;

    一部是描写位于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土著家族七代人的百年坎坷经历,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的魔幻巨著——《百年孤独》;一部是描写中国平民百姓杨百顺祖孙三代人的困境生活,却被冠以“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之称的文学名篇——《一句顶一万句》。无论名为“孤独”,还是被冠“孤独”,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无论“千年”还是“百年”,两部作品都共同探究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孤独。人类以孤独为伴,视孤独为苦,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着克服孤独的方法。

    2022年29期 No.125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文化集萃

  • 孟子“君子之守”意蕴初探

    曾卓;

    “君子”是蕴含着儒家德性的理想人格,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君子的德性光辉,以“君子之守”的精要凝练,充分展现出君子之道德修养及其影响,并以此构建出一条由“修身”为起始直至“天下平”的道德实践进路。孟子“君子之守”的提出,塑造出了一个更加立体可感的“君子”形象,因而深入探究孟子“君子之守”的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君子”在孟子思想中的具体意指与内涵。

    2022年29期 No.125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中国赋税制度变迁的研究分析

    司念;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有赋税制度的国家,在封建统治秩序建立之前,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赋税也随着国家的需要而不断地变化,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发展,巩固当时的政权,或者是发展本国的经济。虽然税赋制度本身是依据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是赋税制度也会对被统治的广大人民产生重大的影响。

    2022年29期 No.12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都城纪胜》书名流变及撰者考论

    王斐然;

    《都城纪胜》与《古杭梦游录》乃一书二名,《都城纪胜》是此书的原名。元末已出现《古杭梦游录》的异名。明代杨士奇编纂《文渊阁书目》,以《都城纪胜》之名收录,但其异名《古杭梦游录》在坊间更为流行。清初该书二名并行,至《四库全书》以《都城纪胜》收录,其异名渐不复为人所知。该书作者真名今不可考,自宋末以来诸家著述多言撰者为耐得翁,有言为宋代李郁所著者疑应为好事者附会郁名,致后人误记。

    2022年29期 No.12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青年黑格尔实证性思想的研究——基于《青年黑格尔》的文本解读

    张彤;

    《青年黑格尔》是卢卡奇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他将黑格尔的思想发展历程分为四阶段,关于实证性概念的解析贯穿其中,在其思想的不断深化中实现了对实证性概念的扬弃,摆脱了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走向了更具体的历史的“外化”阶段。

    2022年29期 No.125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看乡村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

    王牵云;

    聚焦于清末国家政权的建设,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分析模型,提出其概念,同时通过政治网络、经济网络、宗教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来分析乡村社会的权力生成过程,龙王祭祀仪式和封建国家对关羽的加封则表明权力文化网络的功能在于沟通中央与地方,构建稳定的内外秩序,对于乡村治理中构建“治理性团结”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2年29期 No.12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浅析莱布尼茨与朱子的和谐理论之异同

    陈昱杉;

    莱布尼茨和朱子对世界之所以和谐、有秩序的理论解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莱布尼茨以单子论为核心构建的“前定和谐”理论和朱子以“理”为核心构建的“理一分殊”模式,从宏观架构上都是各具体分殊遵循一完满之理则并呈现为不同具体规律的结构;而二者理论的最高确定性保障则是最大单子(上帝)和最高的理(太极之一理),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人格化及可否认识;由此,二者理论在己物关系和身心关系上有不同的呈现,并最终殊途同归地趋向类同的价值导向,即对人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的重视和对在现世成己成物的追求。

    2022年29期 No.125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的出场

    王超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论述的重要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从哲学领域逐渐深入到经济领域,研究人的解放问题等诸多重要思想成果。《手稿》也系统阐述了有关异化劳动理论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指出了以往的经济学所表述的规律并非是真正的劳动的规律,而是异化劳动的规律,并提出异化劳动的解决的最终奥义——共产主义。

    2022年29期 No.12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跨文化哲学内涵与跨文化行动新探

    郑凌娟;

    结合阐释学哲学和跨文化哲学的双重视角对跨文化概念以及跨文化行动发生机制进行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跨文化概念包含跨出和跨入两层含义,跨出单一、封闭、停滞的自我,而跨入多元、开放、发展的主体。跨文化行动容纳了文化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几个主要环节。多元文化的引入和充分呈现是跨文化发生的前提条件,而对话的搭建和文化全面脉络的展现则是文化间深刻理解的保证,最终通过文化对话产生的反思批判和终极关怀,文化内部和文化间都将获得文化的视域融合,达到彼此更新和互相丰富的崭新状态。

    2022年29期 No.12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研究

    郑玥;

    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为其产生的历史逻辑、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造为其产生的理论逻辑,以无数仁人志士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为其产生的实践逻辑,指出要以“现实的人”为实践主体,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获取丰厚的物质资料,努力消除异化和争取良好的生态生活,最终达到“美好生活”的境界。正确理解分析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产生逻辑和主要内容,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实践具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等重要启示。

    2022年29期 No.12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文化创意

  • 山西解州关帝庙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高玉洁;曹迪;

    关公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对关公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山西解州是关公的出生地,而旅游文创产品的出现,有利于对外宣传山西的关公文化,从而促使解州关帝庙旅游业更好地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山西解州关帝庙旅游文创产品的调查和研究,为以“关公”为题材的文创产品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2022年29期 No.125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数字化背景下文物的传播与传承

    金岩;

    文物继承与发扬,是延续中华传统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典范。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途径得以拓展,如何借助现代技术实现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文物传播与传承路径,是文物工作者考虑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位国人应当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数字化背景,探究新技术与新手段对传播与传承文物产生的影响。

    2022年29期 No.125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升郑州文化可读性研究

    宋悦;

    郑州作为国家重要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本应在文化影响力上占据优势,但现实差强人意。如何突出郑州文化特色、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可读性、激发郑州市民城市文化自信成为郑州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文化特色定位不明确、城市文化建设迟缓、文化宣传渠道狭窄和文创产品欠缺内涵等问题都有碍于郑州文化可读性的提升。因此应以上述问题为落脚点,给予解决路径。

    2022年29期 No.125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新媒体视域下上海非遗曲艺的传播与传承路径研究——以上海说唱为例

    闫芷玥;

    保护与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升人民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说唱作为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近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它融合多种曲艺形式,以上海方言为基础,演唱朴实活泼,内容丰富多样,记录了上海的历史,对弘扬海派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民的娱乐方式等也发生改变,上海说唱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面临传播与传承的困境。本文从新媒体视域下对上海说唱传播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上海说唱的传播与传承路径,以期对其传播与传承有所启示。

    2022年29期 No.125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文艺观察

  • 浅谈长镜头下流淌的电影美学

    吴正军;

    一部电影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一个镜头在银幕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带给观影者一种完整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感受,我们把这样的镜头称之为“长镜头”。比起蒙太奇的节奏与跳跃,长镜头带给观影者的是一种舒缓地、时空的连续,更能给人真实的感受,而长镜头的这种纪实性也是它在电影美学上的突出成就。

    2022年29期 No.125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傅山应酬书法对行草书发展的影响

    李军霞;

    晚明清初是一个多元且动乱的时代,正是因为这种时代背景才成就了傅山这种“不衫不履”,追求“字中之天”的书法风格。这样的书法风格多是体现在行草书上,而草书也恰巧是傅山应酬时用得最多的书体,由此可以看出傅山应酬书法对行草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三个方面讲述:首先是晚明清初的社会环境对傅山书法的影响;其次是对于傅山应酬书法概况的描述;最后是傅山应酬书法对行草书的影响。

    2022年29期 No.125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为何我们偏爱“古怪”——以当代画家Genieve Figgis部分作品为例

    陈颖颖;

    传统艺术、古典艺术具有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可以厘清流派与脉络,而概念还未明确且争议颇多的“当代艺术”,其风格流派呈宇宙大爆炸般指数级增长且难以归类定义。但对于“当代艺术”,已有了很大一部分共识:一是当代艺术不是以时间或流派的范畴可以定义的,而是一种精神概念,是一种文化立场和艺术态度;二是当代艺术是“观念艺术”的开始,是批判性的,反审美的,不断挑战观众对艺术的与承受力,并仍处于发展变动之中。本文选取当代艺术家珍尼维·菲吉斯(Genieve Figgis)部分静态平面美术类作品,以创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质化呈现(作品)——观众观看并参与解读(不同受众进行解码),这种需要观众主动且主观参与的当代艺术模式的角度,试着解析艺术家与受众,为何越来越偏爱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的“古怪”风格艺术作品。

    2022年29期 No.125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中西方的中国形象解读

    陈爱霞;

    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花木兰》自2020年9月上映以来便因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而遭到国内观众的不满和批评。这部真人版《花木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电影为媒介对中国故事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中国形象的再次塑造。本文试图对影片中呈现的个人形象、国家形象和文化形象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解读,探寻对待“他塑”形象的正确态度,引发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

    2022年29期 No.125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文旅融合视角下太平泥叫叫的设计与传播策略研究

    姚星宇;戴雪红;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推广渠道,都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旅游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的品位,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以“太平泥叫叫”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增强“太平泥叫叫”的互动性、趣味性,这对“太平泥叫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为“太平泥叫叫”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弘扬地方旅游文化,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2022年29期 No.12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视觉文化语境下对马奈《奥林匹亚》的美学认知

    左良姝;

    本文从视觉文化领域入手研究了从欧洲传统裸像画到印象派画家马奈作品《奥林匹亚》的审美嬗变,透过“观者”与“观看对象”的辩证关系具体分析其背后反映的关于视觉快感、身体话语、身体美学等方面的问题。

    2022年29期 No.12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火箭军题材电视剧的突破发展研究——以《号手就位》为例

    魏雯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消费与娱乐并行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主流,因此,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的审美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2019年是建国70周年,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影视市场在此重大时间节点下,迎来了主旋律风潮的高峰。军旅剧如何展示国家力量、塑造好国家形象,如何在众多主旋律影视剧中突围,仍是一大挑战。火箭军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前身是二炮,《号手就位》是首部以火箭军这一神秘军种为题材的剧集,该剧在题材内容、艺术探索、制作力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为主流军旅剧中创新发展树立起新的标杆。因此,本文选取《号手就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方位地解读、分析,从该剧的突破及意义,存在的不足,带来的启示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以期为其他军旅剧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研究内容主要如下:在突破及意义方面,主要是填补火箭军在影视作品的空白,展现中国军事力量,传播中国形象;重视官兵的心理健康疏导,引导部队加强官兵的心理健康建设;融合偶像剧与军旅剧,避免“泛军事剧”的套路,重塑当代青年偶像观;呈现新时代部队的新现象,展现新时代军人形象,吸引优秀人才参军。其存在的不足方面,主要是部分情节仍会突出主角光环;插叙使得观众时常迷惑;部分情节内容前后呼应不上。在带来的启示方面,主要是制作班底扎实,注重细节实现有效互动;改编真人真事,引起情感共鸣;拿捏表达尺度,展示国家力量。

    2022年29期 No.125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冒险类角色扮演游戏的死亡叙事与本体互渗——以《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与《Undertale》为例

    薛稚尧;

    游戏能否表现死亡,是21世纪初游戏学者曾经争论的问题。关于游戏中的死亡,在游戏研究叙事学和游戏学的不同范式,存在游戏现实主义与规则自新性的两个讨论焦点。本文以程序修辞的理论视角切入,将游戏中的故事、规则与玩家交互性纳入研究视野,使用超文本叙事框架对一款冒险类角色扮演游戏及一款以游戏形式对此类电子游戏进行反思的“元(meta)”游戏中的死亡叙事进行分析,认为经典冒险类角色扮演游戏中死亡在现实世界层面进行本体互渗,参与了游戏性的建构;“元”游戏中,死亡则通过游戏世界层面的本体互渗创造玩家的选择困境,对游戏性进行了解构与反思。

    2022年29期 No.125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文化综合

  •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探析

    邹斯艳;

    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归因于社会现代化、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化有其内在的条件,是生产逻辑、符号逻辑和资本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三者的作用下,从而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具有虚假性特征。

    2022年29期 No.125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丁苗苗;

    本文从词义来源、语法功能及语义功能、流行原因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词“鸡娃”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该词词义的来源有二,分别是给娃“打鸡血”的简略和“激娃”的谐音替换。“鸡娃”主要用作动词,但也可以当作名词使用,该词具有[+一种教育方式][+家长实行][+强制性][+非自愿][+超前学习]的语义特征。同时,“鸡娃”一词的流行不仅是网络传播导致的结果,更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2022年29期 No.125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浅析“袭”的词义演变

    王亚妮;

    “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作“沿袭”“袭击”和“一袭”等词义,这些词义与它的语源义有很大的关系。从语源义出发,“袭”在发展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引申义,这些词义的使用贯穿了整个汉语史,但在上古时期尤其是先秦其词义最为丰富并渐趋完备,中古以后,没有产生更多新的词义,而是逐渐复音化。

    2022年29期 No.125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城市更新视角下广州西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广州永庆坊微改造为例

    姜自凤;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了重要课题。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街区活化项目(永庆坊)历经十余载实践探索,用“绣花”功夫实现对西关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造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城市更新标杆。研究永庆坊微改造项目的推进历程,保护和传承西关文化的实践路径,总结微改造项目的经验与启示,对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2022年29期 No.125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四川泸州方言研究》中部分方言词本字考释

    冯爽;

    《四川泸州方言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泸州地区方言描述最为系统的一部著作。书末附有上千字的方言词汇表,但作者尚未说明此方言词汇例字之来历,且其中少许方言本字之用例还有待商榷。故本文以音义结合原则为指导,查阅相关古籍、词典,对其中10个常用的方言词本字来源进行考证,并对其中7个方言词本字提出了不同意见。

    2022年29期 No.125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哈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王东营;

    哈军工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国家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还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鲜明特色的哈军工文化。本文归纳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传承哈军工文化的丰富成果及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与专业特色,提出了哈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多元传承路径,探讨了哈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带来的启示。

    2022年29期 No.125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以创意促传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新路径探索

    索元元;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数字技术、自媒体技术向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变化,文化创意作为应对新形势和新变化的有效策略,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走近进而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意”为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当代大学生三者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弘扬,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成效。

    2022年29期 No.125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