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卓;
“君子”是蕴含着儒家德性的理想人格,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君子的德性光辉,以“君子之守”的精要凝练,充分展现出君子之道德修养及其影响,并以此构建出一条由“修身”为起始直至“天下平”的道德实践进路。孟子“君子之守”的提出,塑造出了一个更加立体可感的“君子”形象,因而深入探究孟子“君子之守”的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君子”在孟子思想中的具体意指与内涵。
2022年29期 No.125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司念;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有赋税制度的国家,在封建统治秩序建立之前,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赋税也随着国家的需要而不断地变化,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发展,巩固当时的政权,或者是发展本国的经济。虽然税赋制度本身是依据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是赋税制度也会对被统治的广大人民产生重大的影响。
2022年29期 No.12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王斐然;
《都城纪胜》与《古杭梦游录》乃一书二名,《都城纪胜》是此书的原名。元末已出现《古杭梦游录》的异名。明代杨士奇编纂《文渊阁书目》,以《都城纪胜》之名收录,但其异名《古杭梦游录》在坊间更为流行。清初该书二名并行,至《四库全书》以《都城纪胜》收录,其异名渐不复为人所知。该书作者真名今不可考,自宋末以来诸家著述多言撰者为耐得翁,有言为宋代李郁所著者疑应为好事者附会郁名,致后人误记。
2022年29期 No.12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张彤;
《青年黑格尔》是卢卡奇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他将黑格尔的思想发展历程分为四阶段,关于实证性概念的解析贯穿其中,在其思想的不断深化中实现了对实证性概念的扬弃,摆脱了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走向了更具体的历史的“外化”阶段。
2022年29期 No.125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王牵云;
聚焦于清末国家政权的建设,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分析模型,提出其概念,同时通过政治网络、经济网络、宗教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来分析乡村社会的权力生成过程,龙王祭祀仪式和封建国家对关羽的加封则表明权力文化网络的功能在于沟通中央与地方,构建稳定的内外秩序,对于乡村治理中构建“治理性团结”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2年29期 No.12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陈昱杉;
莱布尼茨和朱子对世界之所以和谐、有秩序的理论解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莱布尼茨以单子论为核心构建的“前定和谐”理论和朱子以“理”为核心构建的“理一分殊”模式,从宏观架构上都是各具体分殊遵循一完满之理则并呈现为不同具体规律的结构;而二者理论的最高确定性保障则是最大单子(上帝)和最高的理(太极之一理),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人格化及可否认识;由此,二者理论在己物关系和身心关系上有不同的呈现,并最终殊途同归地趋向类同的价值导向,即对人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的重视和对在现世成己成物的追求。
2022年29期 No.125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王超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论述的重要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从哲学领域逐渐深入到经济领域,研究人的解放问题等诸多重要思想成果。《手稿》也系统阐述了有关异化劳动理论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指出了以往的经济学所表述的规律并非是真正的劳动的规律,而是异化劳动的规律,并提出异化劳动的解决的最终奥义——共产主义。
2022年29期 No.12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郑凌娟;
结合阐释学哲学和跨文化哲学的双重视角对跨文化概念以及跨文化行动发生机制进行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跨文化概念包含跨出和跨入两层含义,跨出单一、封闭、停滞的自我,而跨入多元、开放、发展的主体。跨文化行动容纳了文化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几个主要环节。多元文化的引入和充分呈现是跨文化发生的前提条件,而对话的搭建和文化全面脉络的展现则是文化间深刻理解的保证,最终通过文化对话产生的反思批判和终极关怀,文化内部和文化间都将获得文化的视域融合,达到彼此更新和互相丰富的崭新状态。
2022年29期 No.12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郑玥;
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为其产生的历史逻辑、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造为其产生的理论逻辑,以无数仁人志士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为其产生的实践逻辑,指出要以“现实的人”为实践主体,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获取丰厚的物质资料,努力消除异化和争取良好的生态生活,最终达到“美好生活”的境界。正确理解分析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产生逻辑和主要内容,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实践具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等重要启示。
2022年29期 No.12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吴正军;
一部电影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一个镜头在银幕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带给观影者一种完整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感受,我们把这样的镜头称之为“长镜头”。比起蒙太奇的节奏与跳跃,长镜头带给观影者的是一种舒缓地、时空的连续,更能给人真实的感受,而长镜头的这种纪实性也是它在电影美学上的突出成就。
2022年29期 No.125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李军霞;
晚明清初是一个多元且动乱的时代,正是因为这种时代背景才成就了傅山这种“不衫不履”,追求“字中之天”的书法风格。这样的书法风格多是体现在行草书上,而草书也恰巧是傅山应酬时用得最多的书体,由此可以看出傅山应酬书法对行草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三个方面讲述:首先是晚明清初的社会环境对傅山书法的影响;其次是对于傅山应酬书法概况的描述;最后是傅山应酬书法对行草书的影响。
2022年29期 No.125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陈颖颖;
传统艺术、古典艺术具有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可以厘清流派与脉络,而概念还未明确且争议颇多的“当代艺术”,其风格流派呈宇宙大爆炸般指数级增长且难以归类定义。但对于“当代艺术”,已有了很大一部分共识:一是当代艺术不是以时间或流派的范畴可以定义的,而是一种精神概念,是一种文化立场和艺术态度;二是当代艺术是“观念艺术”的开始,是批判性的,反审美的,不断挑战观众对艺术的与承受力,并仍处于发展变动之中。本文选取当代艺术家珍尼维·菲吉斯(Genieve Figgis)部分静态平面美术类作品,以创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质化呈现(作品)——观众观看并参与解读(不同受众进行解码),这种需要观众主动且主观参与的当代艺术模式的角度,试着解析艺术家与受众,为何越来越偏爱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的“古怪”风格艺术作品。
2022年29期 No.125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陈爱霞;
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花木兰》自2020年9月上映以来便因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而遭到国内观众的不满和批评。这部真人版《花木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电影为媒介对中国故事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中国形象的再次塑造。本文试图对影片中呈现的个人形象、国家形象和文化形象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解读,探寻对待“他塑”形象的正确态度,引发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
2022年29期 No.125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姚星宇;戴雪红;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推广渠道,都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旅游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的品位,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以“太平泥叫叫”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增强“太平泥叫叫”的互动性、趣味性,这对“太平泥叫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为“太平泥叫叫”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弘扬地方旅游文化,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2022年29期 No.12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左良姝;
本文从视觉文化领域入手研究了从欧洲传统裸像画到印象派画家马奈作品《奥林匹亚》的审美嬗变,透过“观者”与“观看对象”的辩证关系具体分析其背后反映的关于视觉快感、身体话语、身体美学等方面的问题。
2022年29期 No.12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魏雯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消费与娱乐并行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主流,因此,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的审美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2019年是建国70周年,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影视市场在此重大时间节点下,迎来了主旋律风潮的高峰。军旅剧如何展示国家力量、塑造好国家形象,如何在众多主旋律影视剧中突围,仍是一大挑战。火箭军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前身是二炮,《号手就位》是首部以火箭军这一神秘军种为题材的剧集,该剧在题材内容、艺术探索、制作力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为主流军旅剧中创新发展树立起新的标杆。因此,本文选取《号手就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方位地解读、分析,从该剧的突破及意义,存在的不足,带来的启示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以期为其他军旅剧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研究内容主要如下:在突破及意义方面,主要是填补火箭军在影视作品的空白,展现中国军事力量,传播中国形象;重视官兵的心理健康疏导,引导部队加强官兵的心理健康建设;融合偶像剧与军旅剧,避免“泛军事剧”的套路,重塑当代青年偶像观;呈现新时代部队的新现象,展现新时代军人形象,吸引优秀人才参军。其存在的不足方面,主要是部分情节仍会突出主角光环;插叙使得观众时常迷惑;部分情节内容前后呼应不上。在带来的启示方面,主要是制作班底扎实,注重细节实现有效互动;改编真人真事,引起情感共鸣;拿捏表达尺度,展示国家力量。
2022年29期 No.125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薛稚尧;
游戏能否表现死亡,是21世纪初游戏学者曾经争论的问题。关于游戏中的死亡,在游戏研究叙事学和游戏学的不同范式,存在游戏现实主义与规则自新性的两个讨论焦点。本文以程序修辞的理论视角切入,将游戏中的故事、规则与玩家交互性纳入研究视野,使用超文本叙事框架对一款冒险类角色扮演游戏及一款以游戏形式对此类电子游戏进行反思的“元(meta)”游戏中的死亡叙事进行分析,认为经典冒险类角色扮演游戏中死亡在现实世界层面进行本体互渗,参与了游戏性的建构;“元”游戏中,死亡则通过游戏世界层面的本体互渗创造玩家的选择困境,对游戏性进行了解构与反思。
2022年29期 No.125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