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明传奇《浣纱记》的戏剧结构

    牛沛郦;

    明传奇《浣纱记》的戏剧结构十分巧妙。在情节结构方面,其采用双线交叉模式,并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而且关键性道具“浣纱”也一直贯穿其中。除此之外,最后一幕的情节设置更是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在排场结构方面,《浣纱记》脚色安排合理,其以生旦的离合来敷演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其余脚色各具特点且分工明确。稍有遗憾的是,《浣纱记》在场面搭配上略显不足。但总体来说,《浣纱记》的戏剧结构具有很多特色,对后世的戏剧创作有很多借鉴意义。

    2022年31期 No.12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浅析《文城》中的苦难叙事

    章雅欣;

    苦难叙事是现当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城》这部小说从个人和历史的角度进行苦难叙事,体现出独特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在历史角度的苦难叙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剖析,具有寻根文学的特质。

    2022年31期 No.127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故事与形象——《女勇士》的原型解读

    任婧;李霄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中提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美国华裔作家作为中美两国文化传播的纽带,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解读《女勇士》一作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原型,在对比中发现其存在的曲解,分析并且尝试利用已然形成的曲解,以探寻一条纠偏中国故事及其国际形象之路,从而重塑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2022年31期 No.12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传奇》中女佣形象探析

    彭歆童;

    《传奇》中的女佣形象主要分为“被缚”的妙龄丫环形象、“自由”的已婚佣妇形象、虽无女佣之名但实则承担了女佣之责的“异变”形态的女佣形象这三类。女佣形象复杂,从农村破产者蜕变为城市经济人,既是城市人也是农村人,处于城乡之间,私人空间与个人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但是又有着对个人支配、心理、对压抑的反抗的自由。女佣形象的复杂既与资本主义冲击下农村家庭的破产、女佣“窥测者”身份、战时“末世情绪”有关,也与张爱玲个人情感、经历、写作特色有关。

    2022年31期 No.127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离散文学理论视域下《大地之上》中印度底层人民的身份追寻

    常玉丹;

    罗辛顿·米斯垂(Rohinton Mistry),加拿大籍印度裔作家。其作品《大地之上》出版之后,颇得广大读者的认可。本文从离散的角度来书写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身份认同的过程,旨在探讨《大地之上》中的印度裔加拿大移民作家的作品人物作为离散者的身份追寻。

    2022年31期 No.127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叙事心理学解读《紫颜色》中的叙事治疗

    张智;冯茜;

    艾丽斯·沃克在其1982年发表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The Color Purple)中表现了黑人女性西丽的成长过程。西丽被剥夺话语权后通过写信的方式向上帝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在叙述人生故事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心理的治疗和自我的建构。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叙事具有治疗功能,本文拟以叙事治疗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外化心理创伤、解构主流文化叙事、重写人生故事等方面探讨叙说人生故事在西丽的自我建构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论证西丽的思想变化和黑人女性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

    2022年31期 No.127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死亡书写

    邢琳君;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死亡映衬着生命的存在。小说中的死亡可分为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两类,作者通过用气味象征死亡和网状的死亡书写的叙事结构,折射出小说的创作起源和作家的人生经历,具有深化作品哲学内涵和启发拉美人民找回生命的野性与原始的意义。小说诠释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表达,推崇在走向死亡的生命历程中专注当下且无畏死亡的人生态度,能帮助读者获得生命的价值领悟。

    2022年31期 No.127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文学研究

  • 论《金瓶梅》中的“盐”书写

    叶桐;胡玉兰;

    《金瓶梅》借助白雪似盐的特征,用涉盐的诗词渲染下雪的天气,暗示正文内容;借用盐来塑造盐商形象,把盐商西门庆跟政府官员勾结的关系表现出来;借用跟盐相关的食品表现了清河县西门庆家、妓女家、平民家的生活状况。《金瓶梅》中的盐是有特殊审美意味的物象。

    2022年31期 No.12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时代书写与人民书写——文学的介入之思考

    葛荣凯;

    毛泽东曾于1942年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2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了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两次讲话都针对当时的文艺创作与时代语境提出了多个问题,其中的理论主张有共识也有细微的差异。这两次座谈的文艺理论主张和萨特的文学介入理论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通过对比二者异同,思考其理论的演进逻辑并联系文学创作在当下的需要与未来的前景,展开具体论述。

    2022年31期 No.12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范雨;钱华;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依附男性,奴颜婢膝地甘居于男性脚下,成了母亲的女性甚至几近冷漠、残忍。她通过对悲惨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描绘了女性在自愿与被迫的矛盾体中被封建男权思想压迫的悲凉景象,进而反思女性的价值立场与人生态度,呼唤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022年31期 No.127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尼古拉一世时期第三厅与文学领域的发展

    刘月;

    俄罗斯帝国时期,沙皇试图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保守主义统治。在文学领域的扩展行动,也就成为其君主意志的重要体现。尼古拉一世时期既是俄罗斯文学的繁荣时期,也是俄国君主建立第三厅进行社会控制加强专制的时期。亚历山大·赫尔岑曾评价这是一个外在奴役和内在解放的时代。俄罗斯国家机构第三厅和文学发展的关系也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2022年31期 No.127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论爱德华·阿尔比戏剧中中产阶级男性的男性气质危机

    袁美兰;

    作为美国代表性的荒诞派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擅长用荒诞派的写作手法描写中产阶级的人物生活,且部分作品解构了具有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基于男性气质理论,本文以阿尔比的三部代表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家在动物园》以及《美国梦》作为分析文本,从性别关系的角度阐释中产阶级男性的男性气质危机的表层原因,从消费主义的角度深究中产阶级男性的男性气质危机的深层原因。通过剖析中产阶级男性的男性气质危机,映射出美国后工业社会的婚姻危机、人际关系危机等社会问题。

    2022年31期 No.127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女性向”小说的壁垒突破——以《默读》为例

    徐金枫;

    “女性向”小说体现了女性独有的创作倾向,表达了女性私人化的情感需求和生命体验,但同时也与其他文学、现实世界形成了壁垒,缺少对严肃命题的思考。Priest的《默读》在其所属的耽美文化本身就颠覆了以往的性别秩序;而选择侦探类型小说,借不同案件讨论社会问题、探讨严肃命题,带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文中借鉴经典文学素材并继承经典文学的叙事结构方式。这些都体现了《默读》对“女性向”小说的壁垒突破。

    2022年31期 No.127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文化集萃

  • 论《千高原》中的逃逸线

    徐可心;

    徳勒兹与伽塔利在《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中认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均由坚硬线、柔韧线以及逃逸线构成,将几何层面的线提升到认识论的层面,使其成世间万物的中介。通过块状茎、游牧民以及文学人物的分析呈现出三条线的差异与交织,并指出逃逸线最为重要,旨在打破二元对立,以生成为其本质,最终指向绝对的解辖域化。

    2022年31期 No.127 48-5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生命意义”之“思”:一种基于自然主义的分析——兼论“忒修斯之船”的反思

    胡跃;

    本文对“生命意义”的考察首先从“意义”角度进行分析,之后会介绍关于“生命意义”问题当前哲学界的主要理论主张,并对之进行评价,进而试图寻找关于“生命意义”是否成为可能之“思”的路径。最后,文章将探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当人类被迫智能化后,人类的自由之“思”是否还存在,而面对“忒修斯之船”的反思,人类只有重回“思”的本欲,才能真正使得生命具有意义。

    2022年31期 No.127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浅析宋代市民阶层的节日消费

    何洛冰;

    宋代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深,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宋代的商业繁荣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节日消费开始兴盛。宋代市民阶层逐渐成为节日消费的主体之一,他们既是节日消费的创造者又是其享受者。宋代市民阶层的节日消费除物质产品消费外,精神娱乐消费比重在逐渐增加,同时还具有全民性、集中性等特点,皆从侧面体现出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

    2022年31期 No.12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视角下的幸福观

    郑扬涛;

    基于亚里士多德视角下“如何能够幸福的”,首先对于德性持有且未丧失品行的对象,可以通过伦理学的学习和关心能力去获得和享有幸福。从某种意义上,亚氏的话语可以使得我们受到获得幸福的鼓舞。“接受德性的能力”是被“我”的灵魂所自然赋予的,它并未丧失或未受损。在通过实践的培养以及正常运用德性之中我们可以正常地践行,一个认真的人是被一个认真的实践者所效仿的对象,如何使得感觉能力与行动能力的思考实践从而获得相互协调的推进,从实践的学和关心出发,充分的运用灵魂去获得实践的能力、德性的感受和品行,使得生命充盈丰沛。而我们或许如此形式的存在,是也即是思考永恒定在,如何从灵魂和沉思的生活中把握对于生命自身的自身形式和其所是的意义,我们如何能够“是幸福的”。

    2022年31期 No.12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荆楚岁时记》中的节俗文化刍议

    何亮;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节俗呈现出不同的礼仪形式。《荆楚岁时记》载录了古荆楚地区的不少节俗材料。这些材料与“礼学”经典,以及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清晰呈现出节俗与宗教、鬼神信仰、典章制度等之间的关系,并体现了节俗的地域文化蕴涵。

    2022年31期 No.12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迪士尼真人影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改写与挪用研究

    郭洋;王晓萌;章安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更加常见。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便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跨文化作品。本文借助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通过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剖析真人版《花木兰》对中国故事的跨文化改编与挪用,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新路径,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反思与探索。

    2022年31期 No.127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文化创意

  • 孔子仁学思想在新时代的伦理价值

    阳晨;

    孔子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以及“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结合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以及伦理价值,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使孔子仁学思想得以创新和发展。

    2022年31期 No.127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赛博时代下科技与中华文化的碰撞

    潘玥;

    “赛博时代”,这个充满机械和科技感的词语难免让人感到一丝的冰冷陌生,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赛博时代,甚至更难将赛博时代与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赛博朋克是重新对自我认知的审视,是人们对多维空间的无限遐想。赛博朋克的电影游戏在近两年层出不穷。康德认为世界上有两种至高无上:无限性的数的崇高,肯定人类使命感和生命能量的力的崇高。我们在重新寻找自我,给自我在社会中重新定位。人工智能和科技就是世界的发展趋势,也许很多人还感到陌生,但事实上,赛博时代真实存在,且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2022年31期 No.12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新媒体视域下湖州古桥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万欣;邵陆芸;

    湖州古桥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建设快速增长的今天,古桥的存在感逐渐削弱。为了使古桥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并增强湖州历史文化建设,本文在新媒体语境下论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形式,并提出了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湖州古桥的现实思考,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丰富湖州古桥的保护方式和传播路径,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路径。

    2022年31期 No.12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文艺观察

  • 论《乐记》中的艺术批评观

    李冉;

    先秦儒家美学经典《乐记》较早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批评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艺术批评的角度和方法等。艺术批评的标准是通过政治道德教化的内容和简易有序的形式达到对“和”的追求;通过对艺术作品本身、创作者和鉴赏者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艺术批评的方法。《乐记》的艺术批评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深刻影响,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2022年31期 No.12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雄狮少年》——边缘群体的成长救赎

    向美林;

    本文围绕国产动漫《雄狮少年》的核心主题“留守少年成长”而展开论述,认为这部动漫试图打破国产动漫对神话、寓言、古典名著改编等传统叙事题材的选材惯例,展示了留守少年作为个体的成长和作为留守少年这一时代标签的成长;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揭示留守少年成长的边缘性所带来的真实而压抑,来实现国产动漫由远离现实生活的魔幻、神话的题材选材到贴近现实的突破。

    2022年31期 No.12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基于《双城之战》谈改编动画中的受众心理转变

    昝甜甜;

    动游融合是近几年在影视中越来越突出的创作趋势。《双城之战》是一部动游融合的动画剧集作品。导演依托游戏《英雄联盟》的架构与思路开发动画IP类剧集,按照游戏中元素搭建剧集中世界观,并且对游戏中人物进行分线讲解与塑造,主要体现在用画面讲述故事、游戏与剧集人物的梦幻联动等。剧集的制作、传播也都在向受众需求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从感官需求、情感认同、审美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动游融合下受众心理的转变。

    2022年31期 No.127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性别认同视角下迪士尼电影女性主义的体现

    何梦捷;

    作为多元文化下的意识形态产物,电影作品能够反映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电影以艺术形态展现着文化价值,同时也对社会活动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展现的一种方式,电影的角色也在传递着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本文从性别认同研究角度看待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呈现及转变,也能够揣测出社会环境对女性主义的认知及对女性个体观念的转变。同时,分析女性主义、女性形象的嬗变对社会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从电影女性角色形象、地位的展现入手,分析大众对女性性别的认同和理解。在长期男权社会的影响下,男性和女性的身份认同仍然存在不同观点。随着21世纪电影中女性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女性主义在传递独立、自由的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不断地影响着社会对性别区分的界限。

    2022年31期 No.127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绘画创作中秩序感的构建

    胡艺培;侯昀;

    视觉艺术吸引观众的奥秘不仅仅是它的内容,而且还有绘画艺术中独特的形式美感,在艺术创作中合理地安排组织画面的各个部分,就像影像作品需要导演一样,只不过绘画创作是对形体、点、线、面、光、色彩进行编排以呈现静态的形式美感,在编排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秩序把众多元素合适地组合在一起来表达创作者想要诉说的内容。秩序的存在是艺术吸引人们的关键,那是因为每一种艺术都能证明人类喜欢节奏、秩序和事物的复杂性。在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有意识地培养在纷繁世界去观察秩序发现规律的能力,最终总结出事物的本质以绘画的方式诉说与表达。绘画创作中秩序感的构建是创作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必须要有培养秩序感的意识,然后这种感知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在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去组织构建,保障绘画作品的观赏性与价值性。

    2022年31期 No.127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贵州苗族服饰纹样的图像学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刘伯翼;梅燕;周光娟;

    苗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苗族的聚居地之一,这里的苗族服饰富有特色,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黔东南苗族服饰纹样主要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和几何类几种类型,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纹样的特点,理解其中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在对苗族传统服饰纹样的传承、发展和应用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22年31期 No.127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壮族纹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陈明;陈波;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是各个民族重要的标志。民族元素鲜明的设计产品是区别于各个民族的重要标记,也是产生民族认同情感的重要方式。将壮族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提取出来,使之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原理相融合,在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为壮族文化在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总结出在表达现代室内设计内涵与特征的同时又蕴含着壮族文化丰富内涵的实践方法与理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2022年31期 No.127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文化综合

  • “酸”在网络语境中的语义变异

    刘玙;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规模的膨胀,所对应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取得了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多形式或意义全新的词语,很多既有词语也在网络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本文以单音节词“酸”为研究对象,在微博、贴吧两个社交网站中收集相关语料,总结归纳出“酸”在网络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新义,并分析该词在网络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演变过程及演变原因,以期促进网络语言的相关研究,加深对网民群体的了解。

    2022年31期 No.127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完美星球》解说词的生态话语分析

    夏德梦;

    本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理论依据,结合何伟与魏荣所构建的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主要通过使用语料库工具UAMCorpus Tool 3.3对BBC自然纪录片《完美星球》解说词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一方面揭示解说词中及物性过程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探讨该纪录片是如何运用及物性过程来传达其中的生态思想。本文旨在丰富生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以期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2年31期 No.127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话语分析的起源、发展与本土化应用

    罗祎文;罗一凡;

    话语分析的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兴起、发展与成型、繁荣与革新的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形成了英美派系、福柯学派和批评话语学派三大派系。在我国的本土化历程中,首先表现为概念的介绍和引进阶段,而后研究多为话语分析实践与应用,认为新时期话语分析的未来与展望将聚焦在计算机领域的网络文本分析。

    2022年31期 No.127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山西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语言学特点探析

    刘悦;

    山西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山西省寿阳县以其独特的饮食风格和风俗习惯,造就了多样的饮食类词汇。本文在搜集、整理山西寿阳饮食类词汇的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归纳分析山西寿阳方言饮食类词汇的语音、语法及语用特点。

    2022年31期 No.127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约翰·罗尔斯哲学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陈小妹;

    约翰·罗尔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一生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其著作相继被译入中国,在哲学界产生引发巨大反响,尤其是《正义论》一书。众多学者对其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对其著作在中国的译介情况研究阙如。文章拟从著作翻译出版概况、译者群体、接受及影响等角度切入,对其哲学思想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2022年31期 No.127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跨文化交际下中法称呼语差异比较分析

    朱寒依;程黎;

    称呼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进行的火车头。掌握好称呼语的使用,谈话就成功了一半。称呼语使用错误,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误,甚至会导致沟通失败。本文对中法两国称呼语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让读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呼语体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2022年31期 No.127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草婴《童年·少年·青年》译本中四字词语的运用

    于海波;

    本文以草婴对俄罗斯文化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童年·少年·青年》的译本为主要依据,并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视角剖析了其四字词语的运用。本文的重点内容:首先阐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以及“功能对等”的定义以及其以“归化”为主要导向的翻译理论;接着剖析了传统汉语中四字词汇在翻译中的优势与应用;最后举例剖析了草婴译本中《童年·少年·青年》的四字词语,在人物心理与形象刻画两方面的使用,论述了草婴先生在译作中对于四字词语在实现“功能对等”原则时的应用。

    2022年31期 No.127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碰瓷”泛化的认知语义探析

    姚瑶;

    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于词义泛化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语义学范畴,而是逐渐拓展到认知语义学领域,提出从转喻和隐喻这两方面对词义的泛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析。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各个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的认知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发展,以及为了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这些都使得词汇系统中的词汇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中。泛化作为语言中词汇系统自我更新的有效途径,对言语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选取“碰瓷”一词,根据其来源,对其泛化的词义进行分类,然后就其泛化途径及动因进行认知语义学分析,以及预测“碰瓷”一词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2年31期 No.127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新媒体弹幕语言艺术风格特征研究——以哔哩哔哩为例

    季雨静;

    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催生了以新媒体为依托平台的弹幕语言的产生,新媒体弹幕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较早引进弹幕语言的新媒体哔哩哔哩为例,论述了新媒体弹幕语言的艺术风格特征以及基于此艺术风格特征,所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通过此研究加深对新媒体弹幕语言的认识,从而引导弹幕语言在新媒体环境下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2022年31期 No.127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