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彦墁;
政治伦理是处理政治关系(支配——服从关系)的伦理规范,那么在有关政治权力由谁来支配的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应该是由圣贤君子来统治,而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由中产阶级来支配。究其背后深层的伦理道德原因,孔子给出的理由是“仁”,亚里士多德的则是“城邦之善”。其中,这两种道德缘由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在政治伦理中皆主张“中庸”思想。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有很多的异同点,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互补和借鉴的地方呢?本文将从这个问题来展开论述。
2022年32期 No.12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陆贝宁;
陈墓地处东太湖圩区,镇内水网繁密,河港众多,以市河为界,由两县共治。在此自然地理位置与行政区位的影响下,明洪武年间,陈墓村即有巡检司负责苏州葑门外治安。以河为界的自然环境构筑了陈墓“一河二街”的市镇形态,由于镇内航道狭窄,陈墓并未成为苏松水路要道上的重要市镇。其市镇手工业经济虽具商品化的特点,而仍以满足当地需求为主。
2022年32期 No.12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杨思蒙;
本文介绍了缠足的概念和此项风俗的发展历程,其开始于北宋末期,结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分别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分析了缠足的原因,包括方便男性控制、满足男性性欲、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利于女性获得好婚事,还有双方都体现出的审美倾向。用满族女性主动缠足、京剧跷功等例子,说明大众审美观对人的影响。
2022年32期 No.12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刘森嘉;
“后现代主义”引发了围绕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的众多反思和争论。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后现代历史观念的生成、扩散和变化促使人类重新思考有关“历史的意义”的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海登·怀特和基思·詹金斯为人类看待历史的意义提供了一定程度上或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一些新视角。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历史学、大众史学和历史哲学的发展既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又在借鉴科学成果、反映大众意志和预测未来发展等方面超越了后现代历史哲学讨论的范畴,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解构和理论建构,对洞悉历史的意义有重要作用。
2022年32期 No.12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张春雪;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他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崇佛活动来表现自己的信仰,其中不乏后妃的身影。本文利用正史资料及部分墓志,统计了南北朝后妃崇佛活动的类型,通过整体分析和内部对比,讨论其特点,并探究形成该特点背后的原因。
2022年32期 No.128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李林蔚;
金国在阿骨打建国之前以女真部落联盟为存在形式。在阿骨打1115年建国之后,女真族由部落联盟正式转变为奴隶制国家。并且阿骨打在原来联盟议事会的影响下建立了“勃极烈”这个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勃极烈制度的本质就是旧贵族奴隶主联合执政。皇帝(都勃极烈)与诸勃极烈共商军国大政。金朝初期以皇帝制为代表的封建制与以勃极烈制度为代表的奴隶制相结合的二元政治就此形成。勃极烈制度共施行了二十余年,最终在金熙宗时期被废止。在勃极烈制度消亡之后,金朝就由二元政治逐渐演变为封建国家的一元政治。勃极烈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充分体现出了金朝社会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
2022年32期 No.128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蒋雯;李振中;申佳;
《古壮字字典》是国内外第一部古壮字字典,国内外对《字典》及其内容的研究不是很丰富;壮语和分类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热点,尤其对壮语量词的研究非常丰富,但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分类词的研究并不多。
2022年32期 No.12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王芸;
《老子》,即《道德经》,给“道”的定性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以一种玄之又玄的方式告诉世人“道”难以用普通的言说去把握,老子在这里否定了以语言和指称作为把握道的方式。因为“道”的不可言说性,《老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如水、山谷、镜子、婴儿等,使“道”的性质得以呈现。在各种各具特点的意象中,关于婴儿、赤子等的表述多次出现,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2),让婴儿的形象承载了最高的“德”,是理想的人格。“复归于婴儿”(3)则要求个人和社会都回归到“道”的本真状态。婴儿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具体的形象,人们很容易将其与天真无邪对应,而这种天真无邪在《老子》中则是因为婴儿代表了“道”的本真。本文从《老子》文本中的“婴儿”意象看《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婴儿”把握《老子》的“道”“自然无为”“柔弱”“反本复归”等主要意涵。
2022年32期 No.128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李楠娟;
孙子与墨子的军事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两颗明珠,相辅相成,又各有所长。二者都浸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重视国家、百姓之利。但孙子与墨子的背景差异又导致了二者战争观在战争的认识根源、态度、对策上各不相同。本文以孙子、墨子战争观为基点,以功利主义思想为切入点,深入比较二者战争观的相通之处及差异。
2022年32期 No.12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周舒婷;
电影《妖猫传》改编自日本魔幻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影片借助故事本身的主线,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大幅度删改,试图为观众呈现出大唐盛景。其中小说与电影共同的男主角——空海,中日创作者对其的不同处理体现了中日的不同视点。
2022年32期 No.128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赵梦园;侯昀;
表现主义作为不同于以往绘画风格的特殊流派,在对作品进行表现的手法也具有不同,因为其战乱年代的动荡不安,作品风格也通常是悲观压抑,在这种具有沉重的氛围的同时,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在画面的构成上也会有倾向性的选择尖锐、直切形的图形。这些图形通常表现为主观性、反抗性、象征性,也有着表现主义的特点非暴力性、非理性。表现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也推动着艺术发展的独特方向。
2022年32期 No.12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李文瑾;娄慧莹;
海昏侯车马坑作为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的真车马陪葬坑,其中出土的车马器品类繁多、纹饰精美。不仅反映海昏侯刘贺的奢华生活,更体现了西汉时期精湛的工艺制作水平。本文着重分析车马器上纹饰的装饰美感,从形式美角度论述了海昏侯刘贺墓中车马器各类纹样的装饰特征及视觉效果,以及其反映出的汉代社会(审美)风尚。
2022年32期 No.128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雷丑霞;
在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的影视剧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制作精良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为探索如何讲述中国革命历史,传承中国革命精神,充分发挥革命历史价值,本文立足新时代,以《觉醒年代》为例,深入分析新时代以来优秀革命历史影视剧的创作经验,为后续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新思路。本文认为创作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真实,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奋力创新创作方式,将中国革命发展史和奋斗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此传达革命信仰与革命精神;思想内涵深刻,能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2022年32期 No.128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高雅莉;刘花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文明高度发展,文化中不同的差异性越来越被重视,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被作为城市的个性和标签运用到城市的形象设计当中。每个城市自然条件、历史渊源不同,城市的理念和形象不同以及地理条件不同。所以强化地域特色,凸显城市的个性是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根本理念。对南昌的城市设计就是基于地域文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良,让地域文化融入城市设计中。明确城市发展理念,充实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竞争力。
2022年32期 No.128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赵帅旗;周志华;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璪有著名的言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客观世界与艺术家内心感受的结合,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国画理论,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国画题材作品的创作理念。中央美术学院的邵大箴先曾提到:“艺术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不仅仅是起消遣和娱乐的作用,美术作品也不应该只具有赏心悦目的功能。人们之所以需要审美,主要是要从美的欣赏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情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军旅绘画,应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将以中国美术史发展线索为向导,分段落阐释造化与心源与新中国军旅美术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观点,进而了解军旅美术中的造化与心源。
2022年32期 No.128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田佳鹭;
《头雁》是一部弘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为国为民、无私奉献,具有“头雁”精神的一出现代京剧,该剧紧紧围绕京剧舞台艺术的特征,在“唱”“念”“做”“打”艺术手段基础上,融入了新颖的现代表现手法,为现代京剧注入了更多活力,也使剧目更具现代性和时代性。本文分别从京剧语言、身段和舞美呈现三个方面对该戏展开论述,试图探寻该戏在秉持传统京剧特色的基础下,如何做到存旧立新,彰显京剧艺术的新风尚。
2022年32期 No.128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张宇茜;
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对多义现象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语料库建设的不断完善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认知研究向新维度进行探索与创新。本文以俄语国家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以острый为例,从认知隐喻角度探讨俄语多义形容词义项的派生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隐喻对острый的语义扩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其隐喻转义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同时在俄汉对比之中折射出俄罗斯民族在词汇多义现象上的认知模式。
2022年32期 No.128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景沐阳;
宋代的川菜是唯一以地区冠名进入汴京四大菜系的地区饮食,这与川菜本身的特色和四川地区的文化有关。根据研究方向和运用史料的不同,将当前学术界现存研究进行归类,以期了解学术动态。
2022年32期 No.128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刘世发;张双秀;黎晓雯;
丧葬仪式作为土家族常见且重要的仪式,蕴含着土家族人独特的精神文化。以楠竹村为例,该地的丧葬形式主要采取土葬的形式,仪式一般由道士举行,其过程包括:逝者生前的前期准备工作、浣尸净身、入殓、停丧、上山等若干个部分。这样的仪式过程充分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居民灵魂不死的宇宙观、乐观豁达的死生观以及朴素原始的孝道观。而研究土家族丧葬仪式及其文化内涵,对于当下殡葬改革在民族地区的顺利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2期 No.128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刘昕;陈峻兵;
总统电视辩论是典型的政治论辩语篇,却较少与专为评析论辩话语而生的语用论辩理论结合为学者研究。本文以语用论辩为理论视角,以政治辩论为研究对象,重构了辩者在辩论中所使用的论辩结构。研究发现,政治辩论中大部分结构是复杂型,其中并列型论辩主要为了形成对比,多重型论辩主要用于构建强有力的反驳组合,混合型论辩主要用以宣布政策,从属型论辩主要为了用多层逻辑解释来证成反驳。
2022年32期 No.128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刘家辉;
趋于文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在信息如汹涌澎湃的洪水中,能迅速捉住人们的视觉又牢记产品的诉求,往往是生动且形象的,同时融入设计情感和温度的作品。为了高效又准确传达主要的信息,设计师可运用汉字图形化创意设计手法,因为相对于文字信息的传达和传播速度,汉字图形化设计更加快速、有优势。汉字图形化是当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热点,不但满足了有效的信息传达功能,还能通过创意表现形式来丰富视觉传达的内涵,既突出文字的形式美,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汉字图形化是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可将感情温度融入设计作品中,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汉字的含蕴,同时激发目标受众的想象力和共鸣,从而体现出汉字图形化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底蕴。
2022年32期 No.128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李雨思;张妮;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越两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唐代唐诗兴旺发展,传入越南后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还把唐诗翻译成越南语供后代研读。唐诗的翻译不仅是表面的字面转换,更是内在文化的交流碰撞,本文就唐诗越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如何保留唐诗韵律的同时展现出唐诗所言之意的翻译技巧。
2022年32期 No.128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薛冰琦;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传统文化更是为世界人民关注。为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罗经国从清初选编《古文观止》中选取数篇,加以翻译,成书《古文观止精选》英译本。翻译研究领域,学者注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苏珊·巴斯奈特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文化翻译观,这一理论为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开拓了新天地。本文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为框架,主要从文化负载词的角度分析罗先生的《古文观止精选》英译本,研究罗先生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用的翻译方法,从而给其他译者的翻译实践以参考。
2022年32期 No.128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宁婉孜;王秋萍;温可馨;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更新改造中被严重损毁甚至舍弃。本文以广州猎德村为例,通过对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的改造模式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内涵与价值。
2022年32期 No.128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黄心文;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瑰宝,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做好中国古典诗歌的外宣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现代小说、散文等题材的翻译存在不同,其难度较大,更为注重翻译的准确性、艺术性,同时具有跨文化的特点。因此对翻译者来说,需要充分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语言特征,将其作为开展翻译工作的重要基础,这样才能保证翻译质量。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语言特征展开分析。
2022年32期 No.128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