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示众》与《呼兰河传》看客的对比

    傅燕燕;

    鲁迅的《示众》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对看客这一群体做出了详尽的刻画,其中《示众》首次以小说的形式描写了看客这一特殊群体,而《呼兰河传》承袭着这一国民性批判的主题继续向下挖掘看客这一群体的特殊存在现象。本文从看客的塑造方式、儿童看客的特殊观照和看客的生命意识这三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看客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对比《示众》和《呼兰河传》这两部作品,更好地了解看客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现象。

    2022年35期 No.131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空间叙事视角下《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的女性形象

    陈文丽;

    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小说《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以一只雌猫、一个男人、两个女人的情痴世界中“生存空间”争夺为主线,从“物理空间”“女性空间”“心理空间”的叙事视角,塑造了拟人化雌猫的理想女性形象、丧失女性空间的不完美女性形象、“不成熟”男性心理空间里的失败女性形象。

    2022年35期 No.13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平山冷燕》才子心态探微——从《白燕》诗竞赛说起

    蓝渔樵;

    《平山冷燕》作为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没有泛泛夸张其中人物的诗才能够“压倒元白”,而是具体叙写主人公山黛的诗作与元末明初诗人时大本、袁凯《白燕》诗对比的情况。时大本、袁凯的《白燕诗》在明代流传甚广,但诗歌质量不高,作者荻岸山人选择名作而非佳作为比较对象,反映了其自视甚高的才子心态。但自视甚高的荻岸山人并不真正擅长诗歌创作,这种特殊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他不甘寂寞又无可奈何的人生缩影。

    2022年35期 No.131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艾丽丝·门罗《蓝花楹旅馆》女性想象空间的建构

    赵越;钱东艳;

    艾丽丝·门罗在小说《蓝花楹旅馆》中尝试着突破文体的局限,将现实和幻想交织在结局无法预知的浪漫愿望之中。通过刻画一个勇敢追爱的女性从变装、改名换姓到冒用他人身份的冒险经历,建构了一个丰富的女性想象空间,体现了女性想象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也映射了女性跳出男性主导的象征秩序而建立自我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2022年35期 No.131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生活本相的还原

    李爽爽;

    自1987年,作家池莉转向新写实小说创作,继《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和《太阳出世》“人生三部曲”后,199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依然着重于描写日常生活的本真,用平民的情怀、武汉特色的方言和冷静、客观的态度再现市民生活的状态,真实地还原了一种市民的生存本相。

    2022年35期 No.131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自我与他者——《宠儿》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李丹琳;

    《宠儿》是由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生活在奴隶制社会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奴隶制、种族和性别等因素给黑人女性带来的不可逆的影响,致使黑人女性在精神层面上发生畸变。本文将基于萨特的“他者”理论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在探讨黑人女性是如何克服生存焦虑的同时,阐述她们为冲破社会制度、种族和性别的藩篱进而建构女性主体性所做的努力,揭示莫里森在小说中对女性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2022年35期 No.131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论《护送》中小人物的身份焦虑

    周智莹;

    在《护送》中“,我”意外结识了出租车司机萨利姆。在外界社会因素和个体精神焦虑的双重折磨下,萨利姆身上展现出殖民视野下底层小人物强烈的身份焦虑,并推动其自觉走向麻木和沉沦。作者以一个外来者的目光审视着桑给巴尔的一切,并给予了以萨利姆为代表的底层小人物一些理解和同情。

    2022年35期 No.131 24-2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韩国小说《虫子》的女性主义地理学解读

    张金锴;

    《虫子》是韩国作家金爱烂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家庭主妇的故事,以开放式的结局暗示了家庭主妇的命运。由于父权社会里既有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空间具有了性别特质,形成性别的空间区隔:男主人公活跃在社会公共空间,女主人公被局限于私人家庭空间。这再现和强化了女性的弱者地位,破坏了和谐的两性关系,束缚了女性的自由,也使其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2022年35期 No.131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文学研究

  • 论姜夔词中“幽涩”之美的形成与呈现

    赵子璇;

    学界评价姜夔词大都聚焦于其词的清空骚雅造诣,其“幽涩”特质却很少被提及。谭献等晚清学者体认出姜夔词“幽涩”之特质,这种提法不仅针对的是词坛时弊,更是对姜夔词的贴切把握。在此提法的基础上,认为姜夔词“幽涩”之美的形成得益于他师法江西诗派,也得益于他对自我感情的隐藏与冷却、对语言修辞创新的把握。理解了“幽涩”之美的形成原因,就会明晰姜夔词的“幽涩”之美是杂糅深远的情感一波三折的呈现。

    2022年35期 No.131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张说乐府诗用典特色研究

    杨慧;

    以《乐府诗集》中张说的乐府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及数据统计法,对张说四十五首乐府诗中的典故进行分类统计,得到相关典故共五十五个。本文主要围绕五十五个典故进行分析,得出张说乐府诗用典的四个特征:祭祀之事与食、乐、舞三类语典配合使用;用典与叙事结合;喜用先秦时期的经部典故;明用典故,以典故原貌入诗。用典使张氏乐府诗的主旨得以强化,语词少于堆砌,用语灵活多变。

    2022年35期 No.13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宋元戏曲中的“负心型”故事及其书写

    缑红斌;

    关于“负心汉”一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各种题材中都被广泛地引入,在戏曲里尤其多,是人们在研究戏曲时不可忽略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旧社会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就是人们对这类型故事的总结。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同类型作品。对于这类题材的作品及其历史过程进行研究,是理解文学素材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项必要工作。本文着重研究宋元戏曲作品中关于“负心型”故事母题以及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对这一母题的处理,并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探求对传说历史题材的继承和创新。

    2022年35期 No.13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孙的荒岛重生

    顾世一;

    《鲁滨孙历险记》是享有“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美誉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来自英国的青年鲁滨孙·克鲁索不满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现状,志在航海,却不幸遭遇海难流落荒岛,后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顽强生存的故事。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记录时间、书写日记、改造海岛,他的行为不仅将荒岛上和自己周围的一切都烙上了自身的印记,更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经验一词构成了认识论很重要的核心,从所做之事的经验中,鲁滨孙锻造出自己的新生,也让荒岛上的求生经历成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2022年35期 No.131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论战时语境下巴金的广州书写

    胡雨婷;黄汶涵;

    抗战全面爆发后,广州成为了日军轰炸的重点对象,《新南星》《烽火》等报刊以及留粤文人的作品都对此次轰炸事件有所报道。在广州期间,巴金在作品中记载了日军轰炸对房屋建筑、人民生命的破坏,揭露了当时日军的残暴行径,赞颂了广州人民的反抗精神。同处广州的夏衍、靳以、冯沅君等文艺工作者,坚守在文化岗位上,他们和巴金一样都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希望。探究抗战时期日军空袭的残酷历史及巴金的广州散文书写,对探究研究抗战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5期 No.13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尔雅·释山》与《说文·山部》比较研究

    李芙;

    《尔雅》是我国首部按照义类进行编排的综合性工具书,被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全书收录2091个词条,按词汇内容分为十九篇。《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的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全书分为540部,共收字9353个。两书相比较,无论收词还是释义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文章通过对两书“释山”与“山部”所收字词以及释义方法、训诂术语进行比较,揭示这类词从《尔雅》时代到《说文》时代的发展与演变,以及释词方法的完善与创新。

    2022年35期 No.13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淫词”“鄙词”“游词”之辨——从《词选·后序》到《人间词话》

    刘天舒;

    《词选·后序》从常州词派“意内言外”的词之定义出发,指出“淫词”“鄙词”“游词”之“意”的缺失与空疏。《人间词话》从“真”的核心标准出发,以“真”救“淫”“鄙”之病,强调词之大弊为“游词”,以服务“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的“境界说”。《人间词话》在“真”“贞”“能写”的评词标准下,批评虚情假意的游词、儇薄语,对词的雅与郑、有品格或无品格的艳语进行道德判断。

    2022年35期 No.13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文化集萃

  •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研究

    孙婷玉;

    在当今全球化、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的提出为解决全球人类之间的交往问题提供了方案。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时代价值上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世界交往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现实指南;命运共同体即是世界交往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世界交往的内涵中寻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并且深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强调要以世界交往视角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并从世界交往理论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2022年35期 No.13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合浦大量高规格汉墓为其印证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

    周美华;许清原;

    原是中原族群最不爱进入的合浦,其富庶程度,竟令人无法想象。此外,合浦还出土了大量高规格墓葬,墓中时可见舶来品,墓主人亦有来自海外的蕃客,此皆为合浦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提供了最有力的凭据。此外,透过合浦大量的高规格汉墓,更可印证,墓主人当是持有极丰厚财富的上层贵族或来往经商的富豪。

    2022年35期 No.131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孙子军事思想视角下的逍遥津之战胜因分析

    李欣蔚;吕超;

    三国时期的逍遥津战役是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役也被认为是巩固曹魏在江淮地区军事实力的重要战役。逍遥津战役中,孙权出兵十万,在兵力数量上东吴远远优于曹军,然而孙权战前大意轻敌,没有进行周密的部署和筹划,使得在围城期间,十万大军的粮草补给未得到有力保障;曹操在战前则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部署七千守军驻守合肥,命令优秀将领出城迎战,曹魏将领张辽在面对强敌时用兵有方,注重首战,谋求先胜条件,塑造有利态势,以己锐气击敌惰归,从而大败吴军。这场战役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孙权的北上霸业,改变了孙权与曹操在江淮地区的力量对比。

    2022年35期 No.131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浅论马克思异化理论

    王静怡;

    马克思基于对先前时期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继承,对异化本质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了创新性的科学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才得以最终形成,他的探讨由宗教、政治领域转移到人和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最终具有了成熟的唯物史观视角。后世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了阐释与评价,认为异化在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异化理论不仅具有创新性意义,而且还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动态形成过程、后世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与该理论的价值几个方面做了相关阐述。

    2022年35期 No.131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中央对地方行政受不同时期土地经济的影响和演变

    赛宗耀;

    自两汉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封建地主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吸附流民和采用租佃方式经营土地。使他们剥削的财富也日渐集中,但经济上的作为并不能影响政治,真正使他们能够影响地方,成为豪宗强右。关键在于汉代实行的察举征辟制,这个制度在前期的确起到了为国家招揽人才和稳定社会的作用,但其大多为地主豪强所推举,东汉顺帝时,官吏李固指出:“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其必成为地主阶级参与中央政治的筹码。东汉沿袭西汉在地方实行以郡国并行制为实体、州刺史为监察的行政区划制度,本质依然是加强对地方集权和控制,但由于东汉政权自身性质的弊病,随着中后期州刺史地位的提升和权力范围的扩大、地方州郡一级官吏大多为地方豪强门生故吏以及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使中央逐渐丧失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加之中央后期也深陷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内斗的困局,无力对付和抑制地方势力的膨胀,只能进一步加重对地方流民的剥削,最终使中国再一次走向分裂局面。地方豪强势力走向历史舞台,在各自地方形成小中央,但无论是三国时期魏国与晋朝的都督制,还是东晋设立侨郡侨县和实行“土断”。虽然不可能在根本上彻底影响和变革土地经济,但不断完善的地方行政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也与不断改革的土地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2年35期 No.131 66-6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异化劳动理论再探:理论起点、批判维度和现实价值

    徐贤;应晗希;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与剥削的理论武器。异化劳动的理论起点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的抽象思辨哲学的扬弃、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异化劳动理论批判维度即人和劳动维度、人伦维度。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价值在于通过透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能全面正确理解“人的生成”,在后现代社会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自觉抵御数字异化资本主义的无形侵犯。

    2022年35期 No.13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古罗马的公共洗浴文化

    郭越;

    公元前5世纪到1世纪前后,罗马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帝国。罗马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在于罗马社会公共浴场的繁荣景象。洗浴成为罗马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塑造出古罗马独特的公共洗浴文化,对古罗马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对古罗马公共洗浴文化进行阐述,以更好地重现古罗马的社会风貌。

    2022年35期 No.13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试析荆州地区风俗崇拜与水利设施之关系

    孔令双;

    荆州的水利设施建设深刻地影响了荆州地区的风俗崇拜。一方面,荆州因洪水灾害而兴建的水利设施使得相关的风俗崇拜兴起,例如息壤崇拜、镇水风俗。另一方面,在历史长河演变的过程中,一些本与水利无关的风俗崇拜也被人们附会了镇堤等相关的功能,例如关公崇拜。这些风俗不仅见证了荆州人民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的历史,更寄托了他们希望保证水利设施稳固与安定的美好愿景。

    2022年35期 No.131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文化创意

  • 网络环境下“绝”的新兴用法

    李鑫鑫;

    “绝”作为程度副词使用始于西汉,魏晋南北朝逐渐固定,隋唐广泛使用直至明清兴盛。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绝”受到了其他程度副词的冲击,使用频率降低。而近年来网络环境的兴起让“绝”重获新生。“绝绝子”“绝了”“好绝”等用法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开来,这些结构中的“绝”语义与程度副词“绝”相同,但却出现在形容词语法位置上。“绝”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与充当的语法成分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汉语发展伴随着大量词语的语义弱化。

    2022年35期 No.13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黄娟娟;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时代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理念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如何保持工艺美术在市场的占有度,如何倡导人们始终保持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热情值得思考。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深挖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内涵,拓宽发展渠道、创新交流形式、实现古今结合,对全面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工艺美术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拟从概念、意义、现状、策略四个角度对此课题展开研究,以期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2022年35期 No.131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功夫熊猫》

    胡应燕;

    《功夫熊猫》作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同时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主要探讨影片中的中国元素、美国元素及中美元素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以期《功夫熊猫》的成功能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点启示。

    2022年35期 No.13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文艺观察

  • 薅草锣鼓文献研究成果综述

    陈贞霓;

    薅草锣鼓是非常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劳动和生活中,人们在劳作时靠唱薅草锣鼓来提高劳作效率,促进生产,因此薅草锣鼓在耕作时期对劳动人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薅草锣鼓文献的梳理,对其展开论述,深入全面地了解薅草锣鼓的研究动态。

    2022年35期 No.13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以《千里幽歌》为例浅谈插画艺术创作方法

    李宇杰;

    现代插画是在书籍插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具有鲜明的信息传达属性。插画作为绘画领域在当代传播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插画设计融合了绘画与设计两大领域,是现代数字绘画领域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视觉传达与商业宣传的手段。文章以著名插画师林文俊的《千里幽歌》系列插画为例,探究插画作品的艺术创作方法。

    2022年35期 No.13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光与影的诗:薇薇安·迈尔的自拍艺术

    郑姣姣;

    以保姆为职业的美国女摄影师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生前主要借助光与影创作了大量的自拍影像,这些自拍作品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一经在大众网络中传播便引起了强烈反响。薇薇安·迈尔多样而统一的自拍作品反映了她在生活世界中追求自我、探索存在的自觉,对于反思当前流行的自拍创作和自拍艺术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022年35期 No.13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国产青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曹婧;

    国产青春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转变,从校园女神阶段发展到普通女性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女性形象是男性视角之下的怀旧狂欢曲点缀品,不论是“女性向”作品还是“男性向”作品中的少女都难逃被男性凝视,被男性支配的宿命。第二个阶段的国产青春女性形象一方面开始变得“接地气”,另一方面她们承受的苦痛也开始变得更多元,此类电影开始对女性青春时期困境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未来国产青春电影女性形象应当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展现青春更真实多元的面向。同时也应当防止披着现实主义的外皮,实质向第一个阶段倒退的倾向。

    2022年35期 No.131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的价值与实现

    郭琼;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指出新时代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红色影视作为一种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自身具有独特性,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理、叙事、发声、共情,利于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性、生动性、引领力和渗透性。在新时代语境下,为更好地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的价值,要充分挖掘红色影视作品中的党史资源,以影视艺术赓续红色血脉,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

    2022年35期 No.13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从《广艺舟双楫》尊碑思想论清碑学兴起的原因和实质

    霍喜;

    清初帖学的衰微、大量六朝古碑的出土、清代文字狱等原因造就了碑学的兴起。碑学,是书家们探索出的书法革新的出路,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本帖学所带来的桎梏,而它兴起的实质就是“复古而出新”,即是通过以六朝及六朝之前的古碑为武器,进而借古以变今来推动书法的发展。《广艺舟双楫》是中国古代关于碑学书法的经典论作,充分体现了康有为的尊碑思想,其就是一种“复古通变”在碑学兴起初期造成的“尊碑贬帖”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碑学的快速发展,碑学至今也依旧影响着书家们对书法的研究。

    2022年35期 No.131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文化综合

  • 郝懿行《尔雅义疏》词义考释辨正

    周勃霖;

    郝懿行基于前人对《尔雅》注解,作成《尔雅义疏》,其于多数条目都考释翔实,然而也有一些条目,郝氏未详或有所疏误。本文就《尔雅义疏》中郝氏所注《释诂》《释言》《释训》中的四项条目,对其词义考释,略作辨正。

    2022年35期 No.131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评价理论视域下TED环境演讲态度资源的积极话语分析

    季仿;

    本文以积极话语分析为视角,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框架,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2021年TED11月份的4篇环境演讲中的态度资源进行积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演讲的态度资源中,情感类和鉴赏类较多,鉴赏类多于情感类。鉴赏类中评估较多。在判定类中,社会尊严多于社会许可。并且,总体上,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本研究旨在探讨人们在演讲中是如何实现人际功能的,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和听众建立和谐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积极话语分析的意义,向听众和社会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善自身环保行为,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022年35期 No.131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语言转向视域下本雅明语言哲学思想探源

    吴长青;

    德国著名犹太自由学者瓦尔特·本雅明语言哲学思想有三大主要来源:其一是德国浪漫主义,其二是犹太教及犹太神秘主义思想,其三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针对本雅明语言哲学思想来源的梳理不仅有利于理解本雅明晦涩的语言表述、领会其隽永的思想内涵,还对深入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语言转向这一常被忽略的议题,对厘清本雅明如何转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渐进历程,并认定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身份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2年35期 No.131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基本词“手”的语义演变及类词缀化

    周湘娴;

    文章以“手”为研究对象,运用汉语词汇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方法,试图探究“手”及“手”素词的演变规律,进一步构建关于“手”的语义流变及其类词缀的形成与发展。

    2022年35期 No.131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译者派屈克·韩南惯习研究

    胡雯苑;

    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西梅奥尼的“译者惯习”概念为依托,透视美国汉学家韩南的翻译选材行为。无论是他追本溯源的译者惯习让他青睐具有互文性价值之本,还是他中西理论结合的译者惯习让他偏爱具有隐藏价值的明清通俗之作,抑或是他对中国喜剧精神情有独钟的译者惯习让他译介李渔经典作品,都凸显他在翻译活动下有意识地拓宽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研究领域,正是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展现了韩南的译者主体性,促进其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

    2022年35期 No.131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情状副词“成心”与“故意”

    刘方艳;

    副词“成心”与“故意”都属于情状副词,都能表有意识、有目的地做某事,且都具有主观性功能。通过文献考察和语料分析发现,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在语义特征、主观性、语体选择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不能实现互换。本文将从语义、语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2022年35期 No.131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研究——以《后翼弃兵》为例

    张青青;

    鉴于作为跨文化交流重要方式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的不断发展,而我国字幕翻译在深度和质量上存在不足,故本文以美剧《后翼弃兵》为个案,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结合影视字幕特点与限制因素,遵循目的论三原则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归化等相应翻译手段进行译例分析,旨在为提高此类影视作品翻译质量提供借鉴。

    2022年35期 No.131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