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娟;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它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具有启示性的道理。作为包罗万象的一部小说,它对于一些小人物的刻画也是十分的深刻,红玉便是其中之一。林红玉是贾府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丫鬟,而这样的小人物,曹雪芹先生却也写出了她人物性格中独特的价值。
2022年37期 No.13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戴葳蕤;余莉;
刘禹锡被贬朗州近十年时间,其间湘沅文化对其诗歌创作影响很大。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洞庭湖与桃花源等湘沅文化意象,也出现了巫祝、赛龙舟、采菱等湘沅民俗活动,以屈原为代表的湘沅文化精神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2年37期 No.13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刁秀琦;
“气”,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气”论产生之时,其审美意识也就随之诞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气”既与思维运行、灵感来去、情感萌动、意趣形成乃至语势的强弱有关,更是作家精神修养、道德情操、个性品质的体现,理解“气”的审美意义对分析作家作品有重要的作用。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不断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和心灵,这正是因为其中蕴藏着诗人独特的精神之气。
2022年37期 No.13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刘佳维;
叶嘉莹是国内较早关注清词研究的学者,《清代名家词选讲》包含了叶嘉莹对清代三大时期的13位词作者和多篇作品的分析诠释。其词学批评方法独具特色,一方面西学中用,运用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等多种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国古典诗词,创新词学批评观念,开拓词学批评方法 ;另一方面关注文本,不仅关注文本中字词句的沿袭与创新,也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性格思想等对文本形成的影响,还关注隐伏并串联起清词整体发展和中兴的忧患意识。
2022年37期 No.13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姚诚;
莎士比亚在英国古代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创作出《李尔王》,而斯迈利大胆借鉴调整其中的情节人物场景等,融入自己对于女性主义、生态环境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创作出《一千英亩》。本文通过比较两位作者以及《一千英亩》和李尔王之间的异同,聚焦斯迈利个人哲思上的表达创新,揭示出斯迈利对莎士比亚的思想超越,及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2022年37期 No.13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武海怡;
女性与美有着紧密的联系,女性美在各朝各代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体现,汉魏六朝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以后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又一闪耀的明珠,其中不乏大量描绘女性的作品,塑造了与众不同、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本文根据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来分析其中表现的女性美,并将女性美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容貌美、品性美、人格美、勇气美和英勇美。
2022年37期 No.13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付娜;
阿尔蒂尔·兰波善于将表现色彩作为他诗歌创作的惯用手法,色彩的巧妙运用是他实践其诗学理论的重要一环。写实性色彩的运用属于常规化手法,在增强诗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情感等方面作用显著;幻想性色彩运用在兰波笔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将色彩与事物重新组合,这样的幻觉世界看似魔幻,实际上探索了未知的真实,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是兰波为“改变生活”所作的尝试,对后代诗歌创作意义重大。
2022年37期 No.13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刘蓥卿;
布利斯与桑瑞德是《六月庆典》中主人公在成长阶段中的不同姓名。白皮肤黑白混血儿的他成长于黑人之间,扎根于黑人文化。出于对白人母亲的幻想及白人世界的向往,他逃离了他的“根文化”。为了实现自己的白人志向,他通过欺骗的恶作剧方式加入白人社会并推崇种族主义。对于抚养他的黑人来说,“布利斯”如同跟他们进行了一场恶作剧,他们期待“浪子回头”;对于“桑瑞德”来说,他跟自己进行了一场如恶作剧般的自我欺骗,他试图掩盖自己的黑人身份去充当白人。这位恶作剧精灵试图以戴着白色面具的身体冒充白人以脱离身份困境,完成自我重建,但黑人教会的教义及黑人“父亲”希克曼的教育对他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他种族冒充的恶作剧最终失败了,临死之际布利斯对于童年成长阶段的回忆暗示着他最终选择了黑人种族的身份。埃利森通过塑造这位恶作剧精灵关注着黑人身份认同及呼吁黑人要认同自己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探索种族融合之路。
2022年37期 No.13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殷喆;
学界讨论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身体叙述时,大多从西方传统宇宙论角度出发,并运用“天人对应”的理论来阐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但却较少关注另一种修辞文化——双性同体。本文旨在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双性同体意象的深层论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双性同体意象是一种代表完整、和谐思想的诗学隐喻,诗人通过双性同体意象表达了他对英国伦理道德、社会交往、国家政治方方面面一种和谐关系的诉求。
2022年37期 No.13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