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战争文学的民族史诗书写——浅析《静静的顿河》和《四世同堂》的异同

    严仕琼;

    《静静的顿河》和《四世同堂》分别是俄国作者肖洛霍夫和中国作者老舍所创作的具有史诗性的作品,他们都有对战争的描写,对民族的描写,《静静的顿河》有更多对战争细节的直接描写,《四世同堂》则是通过一个小胡同里人的命运沉浮来展现战争,同样都是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和《四世同堂》在人物形象描绘和主题表现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2022年37期 No.13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

    刘琳钰;

    《源氏物语》是一部以日本平安王朝时期为背景、以源氏和诸多女性的情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者是紫式部,她以自身的经历,描绘了当时日本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文本写作背景、《源氏物语》女性形象简析、女性心理描写、悲剧根源探究以及女性群像描述的意义,浅析《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

    2022年37期 No.133 7-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论《玉台新咏》中庾信杂诗的艺术特色

    陈浩东;

    《玉台新咏》收录了汉代至梁的诸多诗人作品,其中庾信的杂诗有13首。虽然数量少,但是个性鲜明,艺术特色突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庾信的诗歌成就。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发现《玉台新咏》所收录的庾信杂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情真挚,借古叹今;二是风格迥异,形式多样;三是长于用典,文辞赡富。

    2022年37期 No.13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关于《竹取物语》与《辉夜姬物语》中的罪与罚的考察

    杨天运;

    日本经典文学作品《竹取物语》虽整体篇幅较短,但故事结构完整,留给读者众多想象空间,故有“日本物语文学之祖”之称。而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则是高畑勋导演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对原作中仅寥寥数笔提到的辉夜姬的“罪与罚”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使影片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价值和故事主题。本文将结合原作和电影对辉夜姬的罪与罚的内容及背后原因进行探讨。

    2022年37期 No.133 14-1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丹芙的神经症痊愈之旅——对《宠儿》中丹芙的霍妮式解读

    张诗语;

    托尼·莫里森以其哥特式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书写向我们展示了《宠儿》中深受黑奴制影响的众人是如何艰难存活的故事。故事围绕宠儿离开人世再复归人世展开,故事线上的人大多因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经历了特殊事件而变得神经质。本文借助卡伦·霍妮的精神分析法,将故事中的丹芙作为神经症人格进行解读,从而理解她是如何盲目审视内心冲突致使自己走上孤立型人格和屈从型人格之路,最终又是如何正视了内心冲突,走在神经症痊愈的路上。

    2022年37期 No.13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论《逃离》中的女性探索叙事

    饶蕾;

    “探索”是神话和文学中的一个原型叙事,有着许多文学变体。“逃离”是门罗笔下的一种特殊的女性探索叙事模式。在原型流变的意义上,门罗的女性探索叙事也是探索叙事原型的一种变体。但是,由于作者主体位置的差异,传统的男性探索叙事原型并不能解释门罗的女性探索叙事。而普拉特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归纳的女性重生(探索)小说的叙事模式在一定程度能够阐释门罗的“逃离”叙事,但又有所局限——后者在叙事内涵上更为丰富与深刻。以《逃离》这一经典文本为例,门罗不仅注意到了社会规范对女性的压抑,还突破了女性主义视角,将问题上升到了人类生存本质的哲学层面,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女性探索叙事。

    2022年37期 No.133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空洞与虚无:存在主义视域下《无依之地》中的女性存在

    黄莉;

    2021年,亚裔女性导演赵婷凭借《无依之地》获得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也是第六位获得该项大奖的华人导演,此消息一出,引发全球关注。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对美国游牧民群体的关注,该作品隐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哲思,本文试图立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三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对《无依之地》中的女性生存展开讨论。

    2022年37期 No.133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文学研究

  • 诗人莫讶深红色,可胜寻常桃杏花——论《红楼梦》中林红玉的人物形象

    梁永娟;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它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具有启示性的道理。作为包罗万象的一部小说,它对于一些小人物的刻画也是十分的深刻,红玉便是其中之一。林红玉是贾府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丫鬟,而这样的小人物,曹雪芹先生却也写出了她人物性格中独特的价值。

    2022年37期 No.13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浅谈湘沅文化与刘禹锡的诗歌创作

    戴葳蕤;余莉;

    刘禹锡被贬朗州近十年时间,其间湘沅文化对其诗歌创作影响很大。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洞庭湖与桃花源等湘沅文化意象,也出现了巫祝、赛龙舟、采菱等湘沅民俗活动,以屈原为代表的湘沅文化精神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2年37期 No.13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中国美学范畴“气”的审美解析——以盛唐诗歌为例

    刁秀琦;

    “气”,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气”论产生之时,其审美意识也就随之诞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气”既与思维运行、灵感来去、情感萌动、意趣形成乃至语势的强弱有关,更是作家精神修养、道德情操、个性品质的体现,理解“气”的审美意义对分析作家作品有重要的作用。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不断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和心灵,这正是因为其中蕴藏着诗人独特的精神之气。

    2022年37期 No.13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从叶嘉莹《清代名家词选讲》看其词学批评方法

    刘佳维;

    叶嘉莹是国内较早关注清词研究的学者,《清代名家词选讲》包含了叶嘉莹对清代三大时期的13位词作者和多篇作品的分析诠释。其词学批评方法独具特色,一方面西学中用,运用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等多种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国古典诗词,创新词学批评观念,开拓词学批评方法 ;另一方面关注文本,不仅关注文本中字词句的沿袭与创新,也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性格思想等对文本形成的影响,还关注隐伏并串联起清词整体发展和中兴的忧患意识。

    2022年37期 No.13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从《李尔王》到《一千英亩》试谈简·斯迈利的思想超越

    姚诚;

    莎士比亚在英国古代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创作出《李尔王》,而斯迈利大胆借鉴调整其中的情节人物场景等,融入自己对于女性主义、生态环境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创作出《一千英亩》。本文通过比较两位作者以及《一千英亩》和李尔王之间的异同,聚焦斯迈利个人哲思上的表达创新,揭示出斯迈利对莎士比亚的思想超越,及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2022年37期 No.13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的女性美

    武海怡;

    女性与美有着紧密的联系,女性美在各朝各代有着不同的定义和体现,汉魏六朝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以后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又一闪耀的明珠,其中不乏大量描绘女性的作品,塑造了与众不同、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本文根据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来分析其中表现的女性美,并将女性美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容貌美、品性美、人格美、勇气美和英勇美。

    2022年37期 No.13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论兰波诗歌的色彩书写

    付娜;

    阿尔蒂尔·兰波善于将表现色彩作为他诗歌创作的惯用手法,色彩的巧妙运用是他实践其诗学理论的重要一环。写实性色彩的运用属于常规化手法,在增强诗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情感等方面作用显著;幻想性色彩运用在兰波笔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将色彩与事物重新组合,这样的幻觉世界看似魔幻,实际上探索了未知的真实,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是兰波为“改变生活”所作的尝试,对后代诗歌创作意义重大。

    2022年37期 No.13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种族冒充的恶作剧精灵——“布利斯”与“桑瑞德”

    刘蓥卿;

    布利斯与桑瑞德是《六月庆典》中主人公在成长阶段中的不同姓名。白皮肤黑白混血儿的他成长于黑人之间,扎根于黑人文化。出于对白人母亲的幻想及白人世界的向往,他逃离了他的“根文化”。为了实现自己的白人志向,他通过欺骗的恶作剧方式加入白人社会并推崇种族主义。对于抚养他的黑人来说,“布利斯”如同跟他们进行了一场恶作剧,他们期待“浪子回头”;对于“桑瑞德”来说,他跟自己进行了一场如恶作剧般的自我欺骗,他试图掩盖自己的黑人身份去充当白人。这位恶作剧精灵试图以戴着白色面具的身体冒充白人以脱离身份困境,完成自我重建,但黑人教会的教义及黑人“父亲”希克曼的教育对他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他种族冒充的恶作剧最终失败了,临死之际布利斯对于童年成长阶段的回忆暗示着他最终选择了黑人种族的身份。埃利森通过塑造这位恶作剧精灵关注着黑人身份认同及呼吁黑人要认同自己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探索种族融合之路。

    2022年37期 No.13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生命的和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双性同体诗学隐喻

    殷喆;

    学界讨论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身体叙述时,大多从西方传统宇宙论角度出发,并运用“天人对应”的理论来阐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但却较少关注另一种修辞文化——双性同体。本文旨在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双性同体意象的深层论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双性同体意象是一种代表完整、和谐思想的诗学隐喻,诗人通过双性同体意象表达了他对英国伦理道德、社会交往、国家政治方方面面一种和谐关系的诉求。

    2022年37期 No.13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文化集萃

  • 试论北宋与辽国的霸州榷场贸易

    曹雪斐;

    从宋太宗、真宗起,北宋开始在边地设置专门管理边境贸易的机构,准许在指定地点进行贸易。而相较于其他地方,霸州地区是北宋与辽两国的接壤处,且交通便利,因而在此地区设置的榷场非常重要。榷场中交易的物品丰富且繁杂,能充分反映出宋辽两国的友好关系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宋辽贸易的稳定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安宁,实现了宋辽之间经济的互通有无,满足了边境地区百姓的生活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2年37期 No.13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主客观正当性下的九品中正制与反思

    付瑀;李海洋;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的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其建立与施行在客观与主观上必须是正当性的、自洽的。客观上的正当性包括摒弃察举制的不足、对人才实用主义的需要、为巩固出身阶级的政治需求;主观上的正当性包括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妥协的实际需要。九品中正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正面作用,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会逐渐显露出负面影响,即“得”与“失”的双重效用。

    2022年37期 No.13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先秦儒道“心性论”之对比研究

    曹正同;段力;黄俊青;

    本研究通过对先秦儒家心性论与先秦道家心性论相关内容梳理研究,对比先秦儒家与先秦道家文化承传的异同。先秦儒道两家学术思想有共通以及融合之处,两者在学术追求上都是以实现“道”为目的,但是在实现方法上儒家以仁、义、礼为主,道家通过修身、坐忘等直指道德本源,重视对德的全面追求。先秦两家都未明确提出心性论,但都表达出对心性修养的重视,如儒家经典《大学》、道家经典《道德经》等多方面展示了对心性的重视。

    2022年37期 No.13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建设的探索及当代价值

    冯婷婷;

    列宁在领导本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反复强调“文化革命”。尤其是列宁晚年基于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实质而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列宁晚年强调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重视国民文化教育,提出要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与腐化并吸收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等等一系列观点,对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虽然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重重挫折,但是不能否定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正确性。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2022年37期 No.13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的内涵及对人全面发展的启示

    曹淑兰;

    在思想观念、目的计划等主观意识的支配下去开展行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称其为“自觉能动性”,也就是哲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们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种独特的能力。客观物质世界的运行是具有其自身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本质的固定联系。因此,人们要想实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在之前处理好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世间万物千奇百态,每一事物都有自己运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想要改变这个世界,想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这个世界。而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在遵循这些存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之下,利用规律让自然造福于人类。

    2022年37期 No.133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荀子从“性无善恶”到“性恶”的原因探析

    顾玉萍;

    儒家文化“秩序,理性”的价值观对处在现代化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具有相当价值。儒学大师荀子在其“性论”中把“性无善恶”论证为“性恶”,把礼义这样一种外在秩序植入人之本性,为儒家“秩序、理性”的价值观奠定了逻辑基础和道义支撑,对我们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建设共同富裕社会提供了借鉴。其中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将人之性设定为恶,拉大人本质与人之性的距离来实现的。

    2022年37期 No.133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文化创意

  • 浅析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谢鞠;

    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二者拥有特定内容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意义以及可以提供理论指导的方法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入手,研究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阐述如何利用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更好地创作中国画,从哲学的高度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画创作中的共同之处,加深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学习,并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挖掘中国画创作的运用价值。

    2022年37期 No.133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品牌文化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策略研究

    虞澍;

    我国博物馆文创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要在众多文创产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以求与消费者产生价值共鸣。新媒体的兴起为博物馆文创的品牌文化传播提供了沃土,博物馆可从内部传播与外向传播两大方面对其品牌文化进行传播,并利用大数据进行传播效果的检测与改进,达到效果最大化。

    2022年37期 No.13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 从纪录片角度探究乡村文化遗产传播

    董倩;

    近年来,国家和公众对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乡村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历史、资源及特色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在传承发展历史记忆、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乃至彰显民族特色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乡村遗产的文化传播和推广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本文从乡村文化遗产概念出发,简要梳理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总结其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如何使乡村文化遗产与纪录片更好结合提出建议,以期对乡村遗产的传播有所帮助。

    2022年37期 No.13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文艺观察

  •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刘晓丽;

    秦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之下,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大力发展秦腔文化使得人们能够在认识秦腔的过程当中获得文化自信。同时由于秦腔戏曲作为地方曲种的自身局限性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秦腔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得秦腔戏曲艺术得到传承,应当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融合当下新兴的各种技术使得人们对秦腔戏艺术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当中。本文对秦腔艺术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保护秦腔戏曲艺术与发展的策略。

    2022年37期 No.133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论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之“筝·诗·乐”的艺术融合

    钟舒怡;

    协奏曲《陆游与唐婉》由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何占豪创作而成,这首作品创新了古筝演奏形势,拓展了古筝创作的题材,对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起到了传承之效。作品《陆游与唐婉》之所以一经问世便获得巨大成功,这与其“筝·诗·乐”三者融合的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在作品的演奏中,作曲家巧妙地将古筝演奏、钢琴伴奏、中国古诗词完美结合,将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凄婉地向听众展示出来。本文首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音乐本体展开分析,再从古筝演奏、诗词韵味、声乐演唱、钢琴伴奏四个角度诠释作品中“筝·诗·乐”的融合。

    2022年37期 No.133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艺术赞助活动考察

    彭雪欣;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是16—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富商家族。拥有巨大财富的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不仅在俄国历史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为俄罗斯的艺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艺术赞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其强烈个人取向的艺术品收藏与赞助活动对激发俄罗斯艺术家的创作,提升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均产生积极效应。本文以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与谢尔盖·格里戈里耶维奇为代表,介绍其主要文化赞助行为,从而分析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赞助动机以及赞助影响。

    2022年37期 No.13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淮阳泥泥狗艺术特色与价值探析

    刘佩云;

    民族文化是国家的根源和底蕴,从艺术出发,能从中看见一个国家的历史景象、人文风俗和文化特色。淮阳泥泥狗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黑底泥玩具,为我国民间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深沉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价值,为原始图腾文化的延伸产物,是我国研究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形成于古老宗教祭祀和民俗活动,是传播淮阳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其品种多样,造型怪诞神秘,色彩鲜艳,极具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艺术角度出发,从造型外观、图腾符号、表现手法和色彩观念深入分析淮阳泥泥狗的艺术特色,并从中发掘其价值。

    2022年37期 No.13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跨文化视阈下的民谣探析

    黄淋;欧裕美;王广秀;

    通过比较文学平行视角分析发现,中西民谣都孕育于底层人民的劳动生活经验,反映的是各族人民的生活。随着民族的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民谣叙事风格既表现出表现形式的同质性,也因地域和习俗的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

    2022年37期 No.133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自性的分离与合一——以荣格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历历万乡》

    刘澄澄;

    随着当代文学范畴的不断外延、歌词创作技法的不断精进,流行音乐歌词作为非典型文学文本理应进入文学研究与评论的视野,为文学批评提供可供解读的鲜活代码。在这种背景下,以文学理论分析民谣《历历万乡》的歌词文本、探究叙写逻辑且梳理出文本内容中体现的人格发展脉络、并进一步挖掘出文本中潜藏的精神原型,不失为一种先锋的文学实践。

    2022年37期 No.133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老庄哲学视阈下赣南采茶戏丑角舞蹈表演中的“以丑质美”

    谢洋扬;

    丑角,是赣南采茶戏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表演行当,在老庄哲学思想的研究视域下对赣南采茶戏丑角舞蹈表演的美学观进行提炼和概括是很有学术价值的。本文通过归纳赣南采茶戏丑角舞蹈表演的特点及其在戏剧中的作用,揭示并阐释其“以丑质美”的美学观点与表现,得出赣南采茶戏丑角舞蹈表演的“以丑质美”是基于老庄哲学思想之“贵食母”“不藏是非美恶”的美学观念,其指向的是遵从自然之道,强调的是对美丑的超越。赣南采茶戏丑角舞蹈表演的“以丑质美”是对赣南采茶戏丑角舞蹈表演的本质升华。

    2022年37期 No.13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文化综合

  •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典籍翻译——以英译《中庸》为例

    吕镇州;

    社会翻译学是一门庞大的学科。本文着重分析了布迪厄关于社会翻译学的三个理念(场域、惯习和资本)的基本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作者对于它们的个人理解和如何将其用于翻译研究。随后分析了何为中庸,如何用布迪厄的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进行中国典籍英译。

    2022年37期 No.13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网购时代下成语新变之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

    邓鑫磊;

    新时期以来,日新月异的网购活动成了拉动内需的主流形式。在此种背景之下,一些传统“四字格”成语也被赋予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网购元素。本文以认知社会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拟对网购变异成语的流行进行溯源和展望。通过解析其内在的语音、语法和语义构成,探索此类语言事实形成的认知机制,同时揭示当代网购民众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潜在文化因子。

    2022年37期 No.13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宋词中文化意蕴地名英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以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为例

    李俊霞;

    中国古诗优美深奥,地名包含着丰富的具有文化意蕴的信息,所以广大翻译工作者在英译宋词中的地名时既要表达准确,又要不失美感。本文以许渊冲的《宋词三百首(2007版)》为研究对象,整理赏析典型性的具有文化意蕴的地名,并分析英译地名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最后对宋词地名翻译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总结。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借鉴,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2022年37期 No.13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广东洲心粤语音系研究述略

    朱文锐;

    洲心粤语是粤语广府片区的一种次方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描述了洲心粤语的音系,并将其与古代音韵进行对比,揭示了洲心粤语的语音概貌。

    2022年37期 No.133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转喻视角下俄语反义同词研究

    张雅洁;

    一个词内同时具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这种特殊的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俄语中也存在这一现象。本文尝试在转喻的视角下对反义同词现象进行阐释。通过分析发现事件域模型下俄语始末同词、施受同词、因果同词以及美恶同词在生成过程中都存在转喻关系,并且不同类别的俄语反义同词在转喻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

    2022年37期 No.133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电商营销类直播语言词汇特点分析

    朱琳;

    电商营销类直播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词汇在电商营销类直播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其对于直播话语的构建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对电商营销类直播语言的词汇进行分类研究,意在归纳电商营销类直播语言的词汇特点。

    2022年37期 No.133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电影片名本地化翻译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为视角

    魏薇;

    在全球化进程中,电影不仅仅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作品,也是传播文化与价值观的商业产物。其中,片名对电影吸引观众的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片名的本地化翻译需要根据目标市场和受众群体进行灵活的调整,尽量避免文化折扣现象。本文将选择一些英语影片的优秀片名翻译,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维”转换的视角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与个例研究,旨在考查电影片名的本地化翻译策略。

    2022年37期 No.133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