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残树》中罗萨莉的中国性身份建构

    张文杰;

    身份问题一直是移民作家,后现代作家和后殖民理论家谈论文学作品的重点。身份问题也与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关。由于地区变动,文化置换,意识形态的不同,身份焦虑和身份危机现象经常发生在移民群体和混血儿群体当中。本文从身份认同理论与文本细读结合的方法,分析《残树》中主人公罗萨莉的中国性身份建构历程。作为一个欧亚混血儿,在时局动荡的旧中国罗萨莉遭受到巨大的身份焦虑问题,一方面感受到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欧亚两种文化下,罗萨莉挣扎着找寻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尽管青少年的她经历了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失败,遭受了身份焦虑甚至产生了极端的身份危机问题,但最终通过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和人民相联系,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东方归属,建构起自己的中国性身份。

    2022年46期 No.14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男性想象下的女性存在——论《西藏,隐秘岁月》中次仁吉姆形象的建构

    陈鸣镝;

    从“性别与文学”的研究视角来看,扎西达娃在寻根小说《西藏,隐秘岁月》中对次仁吉姆形象的建构显现出男性对女性的他者想象。在文明冲突下,次仁吉姆成为不同文明想要争夺的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次仁吉姆作为现代性的他者/载体而存在;在轮回中,次仁吉姆必须面对他者宿命。

    2022年46期 No.14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风霜老奶奶的婚变》中的南方书写

    孙海群;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富成就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也是重要的南方作家。出版于1930年的《风霜老奶奶的婚变》是波特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诸多关注。借助韦瑟罗尔奶奶弥留之际对过往人生的回忆,波特书写了两种南方:保守的南方和怀旧的南方。本文将结合地域与现代性、全球化的关系,解读小说中的南方书写,探讨现代主义和传统冲击下,波特对现代性、全球化的辩证思考,以期为理解地域和全球之间的关系带来启迪。

    2022年46期 No.14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张国宾杂剧创作中的“平民意识”——以《汗衫记》和《衣锦还乡》为例

    朱一泉;

    张国宾是从事杂剧创作的艺人作家,他善于从民间故事中取材,以独特的平民叙述视角展现市井百姓的思想、情感和生存状态,写出情节性强、价值观念朴素的杂剧作品。对民间故事的取材改编和表现强烈而真挚的父爱是张国宾作品最为显著的创作特征。本文即以《汗衫记》《衣锦还乡》为例,从题材改编和父爱表达两方面论述其杂剧创作中的平民意识。

    2022年46期 No.14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汉语外来借词的计量研究——以《申报》为例

    刘娟;

    《申报》版面内容广泛,忠实地记录了1872—1949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一时期的外来借词,《申报》中的外来词主要来自日语和英语,内容上主要涉及科学、文化、政治方面,译介方式主要是日源借形和音译,词性主要是名词。这些外来词为汉语引入了大量表达新概念的词,很多词语仍保留至今,活跃在现代汉语系统里,使汉语系统更加完善。

    2022年46期 No.14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文学研究

  • 陈陶乐府诗探微

    杨千林;

    在大家辈出的唐代诗坛,晚唐诗人陈陶是极不起眼的。但其乐府诗承李贺一脉而又能自出新意,通过对其乐府诗进行归类整理、题材以及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陈陶的乐府诗创作情况。

    2022年46期 No.14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下《天净沙·秋》译文评析

    赵婧伊;

    近些年来,我国古代伟大戏曲作家白朴的散曲《天净沙·秋》经过了很多翻译家的翻译。但是,由于译者们对散曲内容的理解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不同版本的译文各有各的特色。本文基于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文本类型和语言范畴角度来对王宏印、许渊冲和周方珠三位译者的译作进行对比与研究,找出三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2022年46期 No.142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论语》中“教”“学”“思”翻译对比研究——基于Legge与Muller英译本

    郭丹洋;

    以James Legge和Charles Muller的《论语》英译文本为基础,发现《论语》中“教”明确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学”涉及“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前提条件、与学习相互影响的其他活动”,“思”与“学”密不可分,且“思”涵盖生活中各个方面。就两部译本而言,Legge的翻译更接近于直译,更注重保留源文本的含义,而Muller的翻译则更习惯采取归化的方式,译文更符合英式逻辑与表达;Legge更习惯于将“学”与“思”名词化使用,而Muller更习惯于使用“学”与“思”的动词形式进行翻译。

    2022年46期 No.142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用语用原则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人物话语

    陈丽媚;

    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由大量的人物对话构成,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典型对话进行列举,运用语用原则理论对人物话语进行分析,探讨人物违背语用原则后对小说所产生的效果,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写作特色。

    2022年46期 No.142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翻译美学视角下《动物庄园》汉译本四字格结构的分析

    樊宇鑫;

    汉语四字格结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语言智慧的结晶,在文字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精巧的结构、动听的音调、形象的内涵孕育出其形美、音美、意美的特点。以美学价值为原则,翻译美学能够将翻译思想与美学概念融为一体,深入探究美学原理在翻译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在中西文学作品翻译中,恰到好处运用四字格结构不仅能准确传达出原文含义,还能给中国读者美的感受,使译文形象生动、妙笔生花。本文将从翻译美学视角分析《动物庄园》英汉译本中四字格结构的使用。

    2022年46期 No.14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文化集萃

  • 孙子军事思想视角下的井陉之战探析

    裴梓淇;吕超;

    楚汉之争时期的井陉之战是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役也被认为是使汉军在战略全局上获得优势,加速楚汉战争进程的重要战役。井陉之战中,赵军率兵二十万,在兵力数量上远远优于汉军,然而赵军在战时却大意轻敌;韩信在战前则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背水列阵,奇正并用,谋求先胜条件,塑造有利态势,以己锐气击敌惰归,从而大败赵军。

    2022年46期 No.142 35-3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清代宁夏教育经费来源初探

    高文芳;

    清代宁夏的教育场所有府州县学、书院、社学和养济院。府州县学和书院为科举生员的肄业之所,社学、养济院为进行基础教育的初级学校。府州县学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划拨,书院、社学和养济院则主要是地方就地筹措经费,使得清代宁夏教育经费有着地方性、自主性和来源多样性的显著特点。

    2022年46期 No.14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差异性探究

    孔令旭;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思想理论都把“人的解放”作为其研究的宗旨,都对人的解放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通过比较发现,二者在人的解放的内涵、目标、主体与实现形式上存在着强烈的差异性。本文对二者在人的解放思想上的差异性进行探究,从而深化对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解。

    2022年46期 No.14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探析“灵魂说”——基于柏拉图“灵魂不朽”的思考

    崔佳旭;

    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关于对灵魂的看法是不容被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把握柏拉图思想的关键。古希腊哲学思想从诞生之始,在发展的进程中就产生了关于灵魂的观点,不过当时认识还是具有很多局限的,相较之下,柏拉图的灵魂理论则更带有形而上学的含义,柏拉图将其看作是不灭的存在,即“灵魂不朽”,灵魂是和肉身互相隔绝的存在,并且比肉体更具有实体性。在柏拉图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灵魂不朽性的阐述,可以从他的论证中了解他的哲学体系,同时也指向了对最终的“善”的追求。

    2022年46期 No.14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从“虚假需要”中寻求“真实需要”

    陈梦宜;

    有关虚假的需要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首次提出。本文运用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立足观点和方法剖析有关马尔库塞虚假需要理论的内在缺陷,马克思主义对虚假需要理论的揭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告诫当代人务必在无数的虚假需要之中分辨出何为自我认定的真实需要。

    2022年46期 No.142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天人合一视域下庄子与孟子理想人格比较

    王尔上;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之“真人”深刻揭露了天人合一的两个层面,其真人既是道的发用,这是天和合人,真人即是道;又表现为向道的回归,这是人和合天,道即是真人。所以道与真人是双向天人合一的。而孟子通过“圣人”化“德”与“德”化“圣人”的两种方式,也达到圣人与天德的互通和合,即天人合一之境;但庄子之真人具有一种向道的消解性,而孟子的圣人更多的是一种遵德的建构性。虽然两种人格理想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但真人与圣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互通性,即天人合一。故而二者可以互见阐发,为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一种致思路径。

    2022年46期 No.142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王越;

    杜林建立在先验主义和“永恒真理”基础上的“永恒道德”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起源、内容进行了科学阐述,为马克思主义道德体系的完善进行了系统梳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对道德观的阐述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事业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2年46期 No.14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破旧立新——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重构

    黄云鹏;

    哲学界一般认为休谟曾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其在近代面临巨大的危机。然而,笔者在研究休谟著作与相关文献后发现休谟对形而上学的建设性作用。从取消实体到探究认识论中的人类知性,再到讨论人类的理性和情感,休谟系统地批判了以理性主义和宗教神学为代表的旧形而上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性科学为代表的新形而上学。但是由于经验主义的偏狭性及认识上的不足,休谟对形而上学的重建并不成功,但他为新的形而上学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也启发了康德,使得后者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对未来形而上学的建构,使其逐渐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22年46期 No.142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文化创意

  • 短视频在非遗——扎染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梁嘉慧;郑泽燕;林嘉怡;

    为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以扎染文化为例,结合短视频与扎染的特点,研究扎染的发展现状及其与短视频的相互作用,运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扎染在短视频中传播的困境,包括制作和运营成本、专业性要求、短视频泛娱乐化现象的分析,从而总结出扎染在短视频中传播的方法与手段,对传承非遗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2年46期 No.142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新兴构式“后×时代”研究

    王静;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全面描写时间指代性构式“后×时代”,根据结构特征和语义特点将其构式义概括为“以前标志性人物或事件已经过去但仍具影响作用为标准而划分的新旧交替时间段”。“后×时代”与相关构式“后×”的形成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其中“后”的词义演变和性质确立体现了外来词缀中国化的一般历程,即翻译与类推。

    2022年46期 No.142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王诚;李琳;

    本文以汉代传统文化元素为例,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对汉代瓦当四神纹样以及汉印篆刻传统视觉元素进行重构设计,运用清代瓷盘“过墙龙”表现手法,借助计算机设计软件实现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直接提取、分解重构以及多元融合,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日用瓷碗的设计中,为传统文化遗产融入文创产品设计探索应用路径。

    2022年46期 No.142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

    杨薛颖;

    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网络发展,在网络上用以表达观点的一种新型网络语言,过去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是从其形成机制、词语分类、社会心理和文化角度入手,极少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取2020—2021年来出现的四字网络流行语,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分类,并对其意义建构过程展开研究,以期对网络流行语有更深刻的认识。

    2022年46期 No.142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文艺观察

  • 好莱坞梦魇——解读电影《穆赫兰道》

    季蓉;

    电影作品《穆赫兰道》融合精神分析与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梦境相交融,采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将人类心理作为叙事中心,深入探寻人类潜意识。本文从意识流叙事方式和梦的解析两个角度解读这部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2022年46期 No.142 73-7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由新闻传播走向艺术经验:杜威研究的艺术转向及当代价值

    李晓燕;张莘语;

    在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十余年的时间里,面临着诸多研究视角与观念上的问题,深入到世界著名学术家杜威的理论资源当中进行理论深耕与审视会发现,杜威学术研究遵循的是一条由传播上升到艺术的学术研究之路。杜威在对《思想新闻》创办经验失败的基础上转向艺术研究,并将艺术与经验、媒介联系起来进行审视,从而提出创新性的艺术观念。这为我国艺术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与镜鉴。

    2022年46期 No.14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格式塔理论视角下《莎翁情史》字幕翻译

    陈彦宇;

    格式塔理论将语言意义与艺术美感相结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审美方式提出一些基本假设。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莎翁情史》是一部较有争议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用亦庄亦谐的表现手法,为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虚构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有助于观影者走进莎翁,了解莎翁创造经典巨作《罗密欧与莎士比亚》的过程。《莎翁情史》中充斥着美学感受和意象表达,通过大量双关语、明喻暗喻传达情感、意识,推动情节发展。影片的字幕汉译为中国观众读懂莎翁搭建了桥梁,所以,本文旨在用格式塔理论指导,分析《莎翁情史》的字幕汉译,提出格式塔视野下字幕翻译技巧,并佐以例证说明,从而做到影片审美情趣的整体传达。

    2022年46期 No.142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文化综合

  • 试论农业民俗的旅游开发——以沙湾古镇为例

    稂艳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因此农业民俗的旅游开发越来越热。本文就农业民俗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并以沙湾古镇为例,提出文旅融合的开发对策。

    2022年46期 No.142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搕■”考

    沈贤;

    禅籍中有“搕■”一词,字形复杂,指不洁净的污秽之物,义同现代通用语中的“垃圾”。本文拟梳理探讨“搕■”的来源以及演变过程、其与“垃圾”之间的词源关系。

    2022年46期 No.142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程度副词“极”“很”“甚”“怪”的比较分析

    郭婉莹;

    1898年《马氏文通》提出“状字”概念以来,关于副词的讨论和研究不断涌现。副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在现代汉语词类中也是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一类。程度副词作为其中一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虽然程度副词的数目不多,但是在我们的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其内部成员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差异。本文拟对表高量的几个程度副词“极”“很”“甚”“怪”,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进行个别分析和对比分析,以加深对这几个程度副词的认识。

    2022年46期 No.142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云××”结构词的概念整合分析

    杨凤仪;张蓉;高月琴;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云”活动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云”结构词也应运而生,成了一种新型流行语形式。本文旨在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分析“云××”结构词的基本特征及其动态意义构建过程。

    2022年46期 No.142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赵博文;

    如今,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列宁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着重强调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在俄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不仅影响了苏联的文化建设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启示。

    2022年46期 No.142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得很”和“×得不行”的对比分析

    薛也雨;

    “×得很”和“×得不行”在结构上非常相似,都是由助词“得”构成的程度补语,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程度高的意思。本文首先对“×得很”和“×得不行”二者程度义的来源进行分析,其次基于语料库中二者的具体语例进行各自述语的统计。从二者结构对述语的选择中,通过语义和语用两方面的对比对“×得不行”附加[+时间]的程度义和“×得很”的附缀化特征加以揭示与证明。

    2022年46期 No.14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料理”的历时语义研究

    李超;邢可昕;

    表示名词意义“菜肴”的“料理”一词不是从外语中借来的同形词,而是一个可以从汉语词汇语义演变中得来的义项。本文从“料”“理”与“料理”的义项关系和历代“料理”所表示的语义出发,尝试证明名词“料理”是从动词“料理”演化而来而非借用而来。

    2022年46期 No.142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浅析口述史翻译中的回译现象——以《农业经济学家斯坦利·沃伦口述史》为例

    刘静;

    本论文主要浅析口述史翻译中的回译现象,翻译文本为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斯坦利·沃伦(Stanley W.Warren)的口述史,受访者斯坦利·沃伦,受到“康奈尔在中国项目(Cornell in China Project)”的号召,于1931年来到中国。在口述史中主要谈及沃伦在华的工作、生活经历。在翻译过程中,受访者沃伦当时的工作与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和在华美籍学者,尤其是帮助金陵大学成立农学院的几位农业传教士。因此,期望通过该口述史,中国读者能够对国外的农业学者为中国近代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有所了解,同时借该口述史为中国读者呈现当时的中国社会状态,并对于史料翻译中的回译现象做一点分析。

    2022年46期 No.142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多元系统理论下朱熹易籍在江户时代的译介与传播

    支新宇;

    江户时代,朱熹易学典籍的翻译和传播达到了顶峰。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受当时代“文化建制”的制约。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了十三世纪至江户时代日本朱熹易籍的翻译、传播史。研究发现,朱熹易籍在江户时代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虽离不开文之玄昌、林罗山、山崎暗斋、松永寸云等训点者的努力,但主要取决于幕藩体制下的意识形态:以将军为核心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幕府、教育机构以及民间书商等赞助者的操纵。

    2022年46期 No.142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 “巴适”和“安逸”在四川方言中的分布异同

    江山;

    “巴适”和“安逸”是四川方言区里一对使用频率极高且通行范围非常广的词,二者内涵丰富,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作为川话的代表词汇,而且与方言区人民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饱含地域特色,凸显地域文化。“巴适”和“安逸”在意义上相近,但是二者也不能完全等同,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本文就二者在四川话中的表意和分布异同来讨论它们各自在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以此探究四川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2022年46期 No.142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壮族谚语中旅游话语的隐喻特点及其英译研究

    张晨颖;

    本文运用壮族隐喻性谚语语料库,以旅游话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壮族谚语中与旅游、话语相关的隐喻语料,归纳了旅游话语隐喻的四个特点,总结出旅游话语隐喻的具体翻译方法,从而为译者提供翻译方法上的参考,促进壮族谚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2022年46期 No.142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陆良县方言地名用字文化研究

    张露丹;

    地名是承载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对表示特定方位和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语言文字代号。以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的594个自然村地名为样本,对当地乡村地名用字特征,进行了穷尽性的田野调查与数理统计,并分析特征成因与文化内涵。重点分析高频地名用字和低频地名用字,分析其词汇属性和文化成因。得出了陆良县方言地名用字既有趋同性、普遍性,又有区别性、地域性的特点,并为用字原因提供了自己的思考。

    2022年46期 No.142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接受现状调查及互联网传播路径探析

    吴春晓语;杨子龙;

    有声阅读作为数字阅读的重要分支,以其伴随性、娱乐性、信息性等特质吸引了大批受众,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将红色经典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成为后人铭记历史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本文基于对几款有声频道APP红色经典读物的市场现状及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接受度的问卷调查,提出平衡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拓展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深层阅读功能、创新红色经典有声读物的形式等红色经典传播的有效路径。

    2022年46期 No.142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讲解词的韩语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阳市殷墟博物馆为例

    张晓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旅游业日趋兴盛。博物馆作为可以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有关博物馆解说词韩语翻译的问题研究仍旧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安阳市殷墟博物馆的韩语讲解词翻译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机翻痕迹明显、语法错误、错译等翻译问题,以及文物名称翻译方式不统一和信息缺失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提高外语讲解词质量、统一文物名称翻译标准、丰富讲解词信息与内涵的对策。

    2022年46期 No.142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6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