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湘云;
《逍遥游》位居《庄子》之首,可谓开宗明义之篇。古今以来,诸多学者对庄子的逍遥思想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认识,他们对庄子哲学的演绎和阐发也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些对于庄子逍遥思想的论断其实曲解了庄子的本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逍遥游》的理解。《逍遥游》中庄子并没有直接提出“无待”的概念,可全文所有论证其背后最深层次的指向都是“无待”这一核心思想。惟“无待”方能逍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这一最高人格境界,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无待逍遥”不仅体现了道家生命哲学的本质特征,也为后人寻求心灵解放、摆脱欲望束缚提供了方法与路径。
2023年01期 No.14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侯雨彤;
先秦时期,群雄逐鹿、礼崩乐坏,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带动思想文化迅速发展,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其对政治、军事、伦理等方面的见解。作为阐明思想的方式,诸子著作中的论辩思维与技巧受到更加广泛、深刻的关注。作为论辩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子著作中对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表述,体现了其对百家思想的承载。本文将从《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作品出发,分析文本中呈现的伯夷、叔齐形象,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中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
2023年01期 No.145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杨小娟;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以此为基础,本文通过阐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其对于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
2023年01期 No.145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 李品一;
《释常谈》是北宋时期的俗语词书,全书共三卷126则俗语词,内容丰富,涉猎范围广。文中选取了《释常谈》中“鲜粧帕服”该服饰相关词汇,对其从来源、词义内涵和形制等方面加以考释:“鲜粧帕服”当指女子施粉黛妆容鲜丽、着以抹额为特点的盛服。
2023年01期 No.145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刘克汉;
《千字文》是在重视教育的思想下编撰而成的,它的编撰受到了当时流行文学风格的影响,贯穿的是在当时社会占据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这是其诞生后深受欢迎以及能够流传千年不衰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至今,《千字文》仍然有很多现实的价值值得开发和借鉴。
2023年01期 No.145 59-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易巧;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之作,其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凝聚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孔子将不间断的自觉的反思式教育思想贯穿在了“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对后世具有启示作用。
2023年01期 No.14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钱朴;
中国古代科学水平在秦汉时期已跃居世界前列,唐宋时期达到顶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却逐渐式微,从领先于西方转为追逐西方的脚步,这一现象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范式在科学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科学范式亦有其独特性,既推动了古代科学自先秦至晚明的蓬勃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近代科学的产生。通过归纳、分析范式的特征及其成因,能够发现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对当代科学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023年01期 No.14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徐爱琴;
在日本茶道的发展史上,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茶道发展最终定型的重要时期。处于该时代的茶人千利休作为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对日本茶道理论的发展贡功勋卓著。在这茶道实现历史性飞跃发展的背后,以千利休为代表的茶人的贡献不可忽视,同时其他历史原因也引人深思。茶道最终定型也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安土桃山时代背景下的时代因素则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特定的社会环境、禅宗的推动及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全面分析推动茶道定型的历史因素。
2023年01期 No.145 70-7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蒋静;
恩施方言在中国方言区域归属上属于官话区域内的西南官话,语音系统简洁明了。本文从音节结构中声母、韵母、声调3个方面分析恩施方言内部的差别及与共同语的异同,分析描述出恩施方言的语音概况。
2023年01期 No.145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周力;刘刚田;冯沁妮;
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创产品肩负着宣传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创新源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作为二里头遗址的保存者,见证了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被誉为“最早的中国”。通过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对其文化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分类,构建了完善的素材资源库,并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希望通过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探析,为其文创产品的研发提供设计思路,进而推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传播和发展。
2023年01期 No.145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曹慧;段晴仪;周梅;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打破文物局限,扩大文化外延的阶段。文创产品不仅能有效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促进公益性文化建设,更是增加博物馆创收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进行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当下国内博物馆文创行业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将从产业现状、特例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为今后博物馆的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023年01期 No.145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姜武晨;
本文分别从形式语义学、结构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四个方向来论述其各自的发展过程和目前的研究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发现,现阶段语义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理论是认知语义学,其次是形式语义学、结构语义学和历史语义学。因此可以说认知语义学是目前语义学的研究热点,这一点与语言学的研究现状是一致的。
2023年01期 No.145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李元辉;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乡村地名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显示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宏观而言,凉州区乡村地名具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军旅文化、交通文化、历史文化、姓氏文化等特征。加大凉州乡村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力度,保护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01期 No.145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王姿若;
“打工人”作为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属于旧词新用。“打工人”用一个形式表示两种意义,流行语“打工人”凸显了“打工的人”这层意义。流行语“打工人”和早期“打工人”在理性义和色彩义上都有差别。其流行与网络媒体的发展、词语本身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以及词语所传播的能量价值等原因相关。
2023年01期 No.145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郭茜;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经常会说“××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敬你是条汉子”等,其中“好汉”“汉子”为何是用量词“条”而不是其他量词“位、个”等,本文主要探析选用量词“条”的原因,首先分析解释“条”作为量词的发展与历史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并且逐步趋于完善;其次是用量词“条”来修饰“好汉(汉子)”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由于“汉”字的本义限制、“汉子(好汉)”的形象特征和“汉子”原有的贱称之意。
2023年01期 No.145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杨颖;
南涧彝族跳菜作为我国优秀少数民族非遗,其保护和发展一直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SFIC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南涧彝族跳菜保护的协同治理模式,包括起始条件、制度设计、催化领导、协同过程。同时,基于SFIC模型构建SFIC的南涧彝族跳菜保护中协同治理综合模型,通过协同行动器和协同驱动器分析南涧彝族跳菜保护过程中的协同过程,探讨非遗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建设南涧彝族跳菜保护的协同治理体系,以期为非遗保护的协同治理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3年01期 No.145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胡方慧;
中国文化符号是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和精神世界成果的集中体现和象征符号,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文化符号。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梳理了中国文化符号研究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然后基于批评性分析对现有研究进行讨论和评析,并对未来中国文化符号研究做出展望。
2023年01期 No.145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胡德义;
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是滋养朱生豪成长自始至终的土壤。朱生豪最初就从区域文化厚重的“母体”中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与地处吴语区的嘉兴地域文化之联系自然也就相当紧密。朱生豪在写给宋清如的大量书信中,曾用了不少嘉兴方言。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与朱先生本人是在嘉兴长大的不无关系。本文以《朱生豪情书》为例,对朱生豪在书信写作中使用方言的现象进行了解读:鉴于平生从未走出过长三角的这一事实,随着朱生豪从小习得的母语对他具有悠久、潜在的影响,他不自觉地对嘉兴方言产生了心理依附。从朱生豪写给爱人的书信和留给后世的译作中随处可见嘉兴方言被用的踪迹,这当然与作者本身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其意识深处与其所处的区域文化的天然联系。
2023年01期 No.145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