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鑫;
语言模因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通过被大量模仿、复制完成人际传播。“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当今以新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社会交际活动,作用于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文从语言模因的视角对交际现象进行解读,以“叮当”一词产生的社会现象为例,对语言模因论影响曼德拉效应产生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本文还论述了语言模因与“曼德拉效应”同样具有相似的生命周期的特性,且新媒体技术是这二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最后的结论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交际活动传递信息影响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某种心理效应是极可能的。这对我们研究语用学对社会现象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2023年02期 No.146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景娜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作为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拉祜族的风土谚语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民俗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拉祜族风土谚语的搜集整理和分类,以《中国谚语集成》和拉祜族谚语集成等各类文献中的有关拉祜族风土特征的谚语为语料,对其进行分类,挖掘其中展现的拉祜族的民俗文化内涵。
2023年02期 No.146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刘彤彤;
语气词“无”的来源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表否定义的动词和副词,二是否定词“无”的词义扩大,同时表示主观和客观上的否定,为其意义虚化提供条件。“无”语法化始于副词用法,使用时可省略所带的宾语,且常用于口语中,因此答句也可省略宾语,单用“无”字回答,促使“无”改变句法位置,即位于句末语气词出现的位置上,另加读音的弱化,一起促成了“无”最终语法化为语气词。语气词“无”发展到宋元时期被“麽”所替代,此后还有遗留,明清时期的语气词“无”仍在书面语中使用,现代汉语中也有否定词置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用法,在温州方言中也有语气词“无”的遗留,在搭配上也有一套规则。
2023年02期 No.146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宁珩羊;
《说文解字》中合体会意字的归部原则并未明确,“义有所重”说是目前学界普遍观点,但从偏旁与字义的关系角度不能通察所有会意字,“义有所重”说有其局限。分析《说文》中以“女”作义符的有代表性的诸字归部,发现仅“婁婴奻姦”四字“据形系联”归部,大多数会意字归部基本原则实为“以类相从”,即从多个义符中选取正确的部首归部。
2023年02期 No.146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武凡琪;杨丽娜;
问候语作为交际沟通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处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语言的不同,文化的碰撞,都对我们了解更多的差异,避免尴尬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掌握语言的同时也要求了解文化。本文从语言问候和肢体语言问候两个角度对中外问候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究问候语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2023年02期 No.146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许明杰;郑婉玉;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语料来源,搜集了六百条语料进行标注,发现“绝了”可以充当谓语、宾语、补语和小句等句法成分。把做小句的“绝了”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可以同时具有褒贬两种含义。通过研究,可以从“绝”本身的发展、语义感染、概念整合三个角度解释这一成因。“绝了”在流行中逐渐完善了其本身的交际功能,产生了很多新的用法,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和丰富的运用价值。
2023年02期 No.146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黄艺丹;
为追求网络对话的新颖和快捷,21世纪以来,汉语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以字母符号为构成形式的字母词。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旨在通过梳理汉英两类语言网络流行语中字母体的结构,分析其通过缩略途径生成的路线,进而阐释由形式带来的汉英共性的多种认知属性和功能。
2023年02期 No.146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方慧子;
近年来,有关合音词的研究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都有了深入发展。岳西方言研究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未见涉及合音的研究成果。岳西方言里的合音词研究可以围绕合音词类型、合音规律以及合音与音节构成的关联进行探索。
2023年02期 No.146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阿雪;
《大海》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自然诗歌,劳伦斯亦有“自然诗人”的美称。他的自然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从及物性系统出发,对诗歌《大海》进行生态话语分析。选取和分析诗歌中及物性过程所表达的表层意义,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即生态意识。研究表明,通过及物性分析判断话语的生态取向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具有可行性。
2023年02期 No.146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石惠文;
“破防”是“破除防御”“突破防线”的缩写形式,语义关系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梳理“破防”的产生和发展,得出“破防”三个不同的语义特征,分别是:[+突破,-防御,+胜利],[-防御,+伤害],[+情感冲击,-情绪控制]。“破防”是述宾结构的离合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语用特点主要是表达的简洁性和情感的客观性。
2023年02期 No.146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张金玉;薛姣;
人类通过五官的知觉来获取外界信息,积累经验和知识。感官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交流的关键“通道”。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分析,人类五官感觉的重要作用必然会反映到感官动词的语义中。本研究选取视觉动词“看”和“みる”,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探析两者的多义性,同时阐明其词义派生机制并加以对比分析。
2023年02期 No.146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