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长滨;
马尔库塞揭示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困境,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基于艺术和审美之维的新感性思想,以建立艺术乌托邦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现存体制和新感性思想进行分析与反思,并阐释在如今全球化发展语境下,马尔库塞思想对于技术生成现代艺术、审美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启示性意义。
2023年06期 No.15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张焕;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字学字典,书中按部首的不同将收录的9353个汉字分为540部。其中,“酉”部收录汉字75个,包括67个正文,8个重文,以及6个新附字。分析“酉”部字,不仅可以了解这些字的字形、字义,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酒的起源,中国传统的造酒工艺,酒在各个场合的使用等,感知古代源远流长的传统酒文化。
2023年06期 No.15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王威;
免老制度是秦汉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传世文献关于该制度的记载少之又少,以至于很少学者提及这个问题。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记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张家山汉简中关于不同爵位人群免老、睆老年龄的规定,结合当时军功爵在国家制度中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社会背景,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汉旧仪》中关于秦免老年龄的记载是不宜轻易否定的。
2023年06期 No.15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张金鑫;
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借北上御敌之机,掌握了兵权,待大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在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了宋朝。宋朝建立以后,为了革除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为了能够实现“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1],于是在平定湖南之后,首次任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而通判的设立,其执掌范围更是涉及地方治理的多个方面,如农田水利、赋税仓库、监察官属等等,本文将从通判的监督长吏、刑讼听断、兴修水利、领兵御敌、察举地方和掌管财政等几个方面简单地进行论述。
2023年06期 No.15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丁逸宁;
自上古时代以来,中国古代的信仰体系,一直以“天”作为主宰一切的最高神。从殷商时代和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逐渐被统治者所利用、控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利器。《尚书》中的天道观,可以用“自然”一词来加以概括。《左传》中的天道观,可以用“道德”一词来概括。“天命”色彩的逐渐淡化和“天道”观念的不断加强,是《尚书》与《左传》中天道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2023年06期 No.150 54-5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段亚娴;
关于人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解读离不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研究。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定为抽象直观的“类”本质,将人理解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人,同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宗教感情。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将“现实的人”理解为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中的实践的个人,从而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进而提出“现实的人”的解放应该是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解放。
2023年06期 No.150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付章倩;
明清易代之际,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休,顾炎武不仅目睹百姓的苦难生活,还亲历国破家亡之痛。彼时,针对明中期以后的社会现实,学者们反对空疏学风,将目光聚焦于“实务”,经世致用思潮兴起。顾炎武自小接受儒家教育,具有极强的家国情怀,并在嗣祖教导之下关注诸多“有用之学”,加之战事不休,复国所需,其关心“实学”中的军事问题,不仅实际参与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还撰写著作探讨军事问题。
2023年06期 No.15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侯德挺;
学田之设,旨在科举。清代作为王朝边疆地区的甘肃,其学田所发挥的作用带有自己的特点。儒学学田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但其收入并不能保障生员的教育,而是作为一种带有激励性质的补助性费用;书院学田则由于经营形式的多样化,收入相对较多,因此书院教育是对儒学教育的重要补充;义学田等其他学田则促进了地方普及性教育的发展。不同性质的学田与科举制度的联系是不同的。
2023年06期 No.15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王嘉宁;崔花;海明珠;
本文以韩国语能力考试初级参考教材《延世韩国语2》中出现的汉字词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汉语词典》和《高丽大学韩中词典》为判断依据,从词性、词义场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归纳出中韩同形汉字词词义功能方面的一些数据和特点,为初级韩国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记忆词汇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2023年06期 No.15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袁欣;陈昌柏;
颜色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词汇之一,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捉摸不透。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一种颜色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日、英三种语言中含有“红色”意象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红色”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异同点。
2023年06期 No.15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余七斤;
傈僳族的姓氏文化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傈僳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与汉民族的姓氏相比傈僳族的姓氏有它独特的地方。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有着独特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追求自由平等,坚信万物有灵,其图腾维系着族内各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兰坪傈僳族有20多个姓氏,其姓氏文化来自傈僳族先民对动植物的崇拜,这是原始社会生活的自然反映,也是傈僳族先民在苦难的社会历程中能够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兰坪傈僳族的姓氏有深刻的图腾崇拜印记,又蕴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气息,是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现存的文化瑰宝,具有典型性和珍贵性。
2023年06期 No.15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任楠;
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框架语义学认为需要在大的认知框架下理解语言的意义,其可被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相助》是美国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于200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在美国的一座南方小镇上,三位女性的成长故事,一位白人年轻女孩,两位黑人女佣,她们最终拾起勇气,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社会。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来分析这三位主人公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构建人物形象。
2023年06期 No.15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 李韦健;翟梦迪;符家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研究以湖北恩施娃娃寨为例,通过对娃娃寨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梳理,探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所遇到的局限,同时提倡以“多元主体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平民化视角讲述红色文化故事”与“智能媒体赋能红色文化发掘”三个维度优化传播路径,以期提升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2023年06期 No.15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赵悦悦;
“救命”一词新兴赋予的叹词含义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使用次数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叹词化倾向。现代汉语中叹词化是一种由非叹词转化为叹词的过程,“救命”的叹词化用法是一种表达效果独特的新兴语言现象。本文在前人对叹词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尝试从语用学视角对“救命”的语用功能及其产生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救命”具有情态功能、反预期功能、缓和语气、言语行为功能等,同时揭示了其产生动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救命”一词的认识。
2023年06期 No.15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王聪;
淮阳方言作为官话方言的一种,在词汇方面和普通话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将淮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从词形、词缀和词义三个方面进行横向的共时对比,研究二者的差异,从而展现淮阳方言词汇的特色,丰富河南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
2023年06期 No.15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梁恒绮;
网络语言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镜子,本文立足于“吃×”结构,探讨“吃鸡、吃瓜、吃草、吃土、吃鲸、吃藕、吃货、吃播、吃翔、吃狗粮、吃安利、吃键盘、吃枣药丸”这13个网络新词的结构特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吃×”网络用语的语义演变和生成机制进行探究,发现其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023年06期 No.15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乔萍萍;
本文立足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研究新视角——生态翻译学,借助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的《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和三维转换三个角度对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下两位译者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及译文特点,希望能够为两译本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2023年06期 No.15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郑冠宇;
钟理和于1950年写成的《故乡》系列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客家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涉及了方方面面,将“美浓风情”立体地展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然而在钟理和于1944年完成的中篇小说《夹竹桃》中却并没有使用多少方言词汇,在这种对比之下,可以看出钟理和的方言创作观念:用方言词汇而不用方言语法,从而在增加地方文化底蕴的同时不至于晦涩难懂;以及作品语言应与小说主要背景配合,达到相互映衬的效果。
2023年06期 No.150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