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李商隐诗歌中的《世说新语》典

    陶鸿敏;

    隶事用典是李商隐诗歌的一大特色,其作品中使用了许多《世说新语》的典故,主要是语典和事典两类,有直接引用原意之典,也有反用典故之意,还有借用和化用典故。典故的使用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有对《世说新语》中人物潇洒风度的向往,也有借《世说新语》中的名流赞誉他人。李商隐喜欢《世说新语》,既因为晚唐的衰败与六朝的混乱的相似性,又因为李商隐与魏晋名士都有着个人的感伤。

    2023年06期 No.15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从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剖析女性独立和女性意识

    张尹;李鲁悦;阿尔祖古丽·阿迪力;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喜福会》,以四对华裔母女的婚姻遭遇阐述了基于不同生活背景下母女分别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美国社会中对自我意识以及婚姻观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态度。本文主要以这部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女性独立以及女性意识,旨在唤起女性精神觉醒,撕掉传统柔弱女子的标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2023年06期 No.150 7-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 审美形塑下的酷儿形象——以《荆棘之城》为例

    张强慧;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纵观她的文学创作过程可以发现同性恋主题始终贯穿其中,以此为基调,沃特斯创作了一系列女性酷儿形象,这些形象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因此在审美形塑的视野下,以沃特斯笔下的酷儿主题小说《荆棘之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作家笔下的酷儿形象,进一步挖掘酷儿形象的美学特征,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女性主义,也可以进一步推进对萨拉·沃特斯的研究。

    2023年06期 No.150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论蒋韵小说中的悲悯情怀

    张怡然;

    近几年来,悲悯情怀逐渐成为文学界的流行话语,大悲悯之于作家来说一直都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精神,它推动着文学向前发展。蒋韵是一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她的作品带有非常浓厚的悲悯意识和苦难意识,能够使广大读者们在苦难中仍旧保持善心和优雅的姿态。因此,针对蒋韵小说中的悲悯情怀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我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从“蒋韵小说中悲悯情怀产生的文化背景”“蒋韵小说中悲悯情怀的艺术表现内容”“蒋韵小说中叙述的独特性”三个角度论述其作品富有的悲悯意识和浓厚的苦难感,感受蒋韵小说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

    2023年06期 No.15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双雪涛小说《光明堂》的空间与记忆解读

    付兰梅;苏昭静;

    双雪涛的小说《光明堂》以场所“光明堂”“影子湖”为历史容器,前者成为集体工业背景下的极具权威性与凝聚力的历史起点,后者通过“边缘人”的审判环节描述了个体生存的境况,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艳粉街集体权威占主导的历史空间。结合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看,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尤其是后者对父子两代人的家庭记忆产生了重要影响。父一代“逃离”与“探索”的家庭记忆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子一代”家庭记忆的生成,“子一代”试图直面现实,构建“回归”及“延展”性质的家庭记忆。

    2023年06期 No.150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论《搜神记》中人鬼恋情节体现的文化内涵

    何雨晴;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人鬼恋情节由来已久,且逐步发展壮大,《搜神记》中的人鬼恋情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鬼恋情节呈现的状态有所不同,体现在不同的作品中对人鬼恋的描绘有不同的模式。《搜神记》中的人鬼恋情节独具特色且情节描写更加细腻。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探讨了《搜神记》人鬼恋情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天人感应、乐生恶死、男权意识等文化内涵。

    2023年06期 No.150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文学研究

  • 迷狂说与感兴论的比较研究

    高鹏;

    迷狂说是源于柏拉图理念论的一种审美观念,所指的是先验主体对理念的审美直观,体现了理念与物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感兴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基础,重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融合,蕴含着老庄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差别归根结底是哲学思维以及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美学基本理论追根溯源的探究,发现不同文化中蕴含的共同审美规律和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对比中促进中西方文艺理论相互借鉴,在理论互补中更加科学地认识各自美学理论的特点。

    2023年06期 No.15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史实传说类成语典故的当代阐释

    芦春艳;

    为应对工具理性侵占价值理性、泛娱乐化削弱社会认同等问题,史实传说类成语典故需要研究者在当代话语背景下,与时俱进地观照其永恒的精神价值,要注意通过回归原典、理清典故内涵流变过程来还原历史真相;并结合事件背景、历代评价给出辩证客观的当代评价;适当引经据典增加当代阐释的深度广度,而对于与当代话语背景不相适应的内容,则应注意提炼阐发其中的思想精髓。

    2023年06期 No.15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从《宋诗史》论许总的研究方法

    张红宇;

    许总的《宋诗史》作为第一部宋诗专史,融入了很多现代科研研究手段,他将宋诗史分为六个阶段,以不同于其他文学史专著的写法,以时间为线索,主张以人为本,在时代文化背景的铺垫、诗人个人心态显微和诗史整体宏观结构的立体展开下描述宋代诗歌史的进程。结构严谨,语式融合,语言平易近人又稳健透辟。

    2023年06期 No.150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浅论孟郊诗中的苦闷情绪

    岳思洋;

    走过盛唐的辉煌,中唐在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中寻找国家的振兴与文人的出路。朝政的混乱,战争的频起,社会动荡不安,孟郊等中唐诗人既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也不能用自身所学拯救百姓拯救社会,他们的内心充斥着伤感、愤恨和无奈之感。寒门庶族的孟郊,面对如此乌烟瘴气的社会和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败,变得苦闷起来,苦是生活上的凄苦贫苦,闷则指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郁结烦闷。

    2023年06期 No.150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略论神仙角色设定的真身因素在网络仙侠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孙欣然;

    本文就现代网络仙侠小说的神仙角色在设定上往往拥有异兽真身的特点展开分析,列举了九尾狐、龙、凤凰等时兴的设定,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学价值,揭示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也能为小说影视化增添趣味性,更是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的意义。

    2023年06期 No.150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啊,拓荒者!》中的物性书写

    陈叶红;

    小说《啊,拓荒者!》是美国著名地域作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在传统农业文明遭受工商业文明冲击之时,主人公坚持带领家人留在西部拓荒的故事。从“物”的角度而言,小说借助文化的“物”——蒸汽脱粒机与收割台,批判了现代化生产机器所表征的工业文化;塑造了生命的“物”——土地,赋予土地主体地位与力量,以歌颂并维护传统的农业文明。

    2023年06期 No.15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文化集萃

  • 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及当代启示

    曹长滨;

    马尔库塞揭示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困境,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基于艺术和审美之维的新感性思想,以建立艺术乌托邦寻求人的自由解放。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现存体制和新感性思想进行分析与反思,并阐释在如今全球化发展语境下,马尔库塞思想对于技术生成现代艺术、审美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启示性意义。

    2023年06期 No.15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从《说文解字》酉部字中管窥中国古代的饮酒文化

    张焕;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字学字典,书中按部首的不同将收录的9353个汉字分为540部。其中,“酉”部收录汉字75个,包括67个正文,8个重文,以及6个新附字。分析“酉”部字,不仅可以了解这些字的字形、字义,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酒的起源,中国传统的造酒工艺,酒在各个场合的使用等,感知古代源远流长的传统酒文化。

    2023年06期 No.15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简牍所见秦及汉初的免老、睆老

    王威;

    免老制度是秦汉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传世文献关于该制度的记载少之又少,以至于很少学者提及这个问题。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记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张家山汉简中关于不同爵位人群免老、睆老年龄的规定,结合当时军功爵在国家制度中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社会背景,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汉旧仪》中关于秦免老年龄的记载是不宜轻易否定的。

    2023年06期 No.15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浅谈北宋前期通判的职能

    张金鑫;

    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借北上御敌之机,掌握了兵权,待大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在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了宋朝。宋朝建立以后,为了革除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为了能够实现“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1],于是在平定湖南之后,首次任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而通判的设立,其执掌范围更是涉及地方治理的多个方面,如农田水利、赋税仓库、监察官属等等,本文将从通判的监督长吏、刑讼听断、兴修水利、领兵御敌、察举地方和掌管财政等几个方面简单地进行论述。

    2023年06期 No.15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从《尚书》到《左传》天道观的变化发展

    丁逸宁;

    自上古时代以来,中国古代的信仰体系,一直以“天”作为主宰一切的最高神。从殷商时代和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逐渐被统治者所利用、控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利器。《尚书》中的天道观,可以用“自然”一词来加以概括。《左传》中的天道观,可以用“道德”一词来概括。“天命”色彩的逐渐淡化和“天道”观念的不断加强,是《尚书》与《左传》中天道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2023年06期 No.150 54-5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马克思“现实的人”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解读

    段亚娴;

    关于人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解读离不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研究。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定为抽象直观的“类”本质,将人理解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人,同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宗教感情。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将“现实的人”理解为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中的实践的个人,从而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进而提出“现实的人”的解放应该是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解放。

    2023年06期 No.150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顾炎武关注军事问题的原因探析

    付章倩;

    明清易代之际,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休,顾炎武不仅目睹百姓的苦难生活,还亲历国破家亡之痛。彼时,针对明中期以后的社会现实,学者们反对空疏学风,将目光聚焦于“实务”,经世致用思潮兴起。顾炎武自小接受儒家教育,具有极强的家国情怀,并在嗣祖教导之下关注诸多“有用之学”,加之战事不休,复国所需,其关心“实学”中的军事问题,不仅实际参与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还撰写著作探讨军事问题。

    2023年06期 No.15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清代甘肃地区学田研究

    侯德挺;

    学田之设,旨在科举。清代作为王朝边疆地区的甘肃,其学田所发挥的作用带有自己的特点。儒学学田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但其收入并不能保障生员的教育,而是作为一种带有激励性质的补助性费用;书院学田则由于经营形式的多样化,收入相对较多,因此书院教育是对儒学教育的重要补充;义学田等其他学田则促进了地方普及性教育的发展。不同性质的学田与科举制度的联系是不同的。

    2023年06期 No.15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文艺观察

  • 正义与伦理秩序构建:《图兰朵》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官鑫;

    电影《图兰朵:魔咒缘起》将西方广为流传的图兰朵公主故事进行东方化解构,赋予图兰朵公主三个谜题的奇幻色彩,将东西方元素相结合,降低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三幕歌剧《图兰朵》的对抗性和冲突性,传递出崭新主题。本文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出发,通过分析电影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电影中正义与伦理秩序的构建和爱与和平主题。

    2023年06期 No.15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论西北地区校园剧社的发展路径——以延安大学一家人剧社为例

    易佳青;

    西北地区的校园戏剧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史。经过一届届师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们的努力,西北地区已有上百个校园戏剧社团,并以《当代戏剧》和“光影故事的博客”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交流网络。如何为西北校园戏剧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让西北地区的校园戏剧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需要戏剧界,特别是戏剧理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延安大学西安校区一家人剧社的发展道路及其经验教训就值得我们探讨。

    2023年06期 No.150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自由与命运的诗——浅析《原野》的戏剧情境设置

    胡冰洁;

    1937年,继《日出》之后,二十七岁的曹禺又写成了《原野》,题材也从家庭、社会转向了广阔的农村,但同样包含对命运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原野》采取的仍然是戏剧式结构,同时也融合了西方表现主义的方式,把梦幻和各种阴森的意象结合起来,探究极端环境下人物的心理变化,以一个极端的复仇故事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冲突和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原野》的戏剧情境设置较之《雷雨》和《日出》有很大突破,虚与实相结合,人物塑造和戏剧性冲突都非常激烈。

    2023年06期 No.15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本雅明寓言理论视角下《卧虎藏龙》的江湖世界解读

    戴世昶;

    寓言理论是本雅明文艺思想中极具个人特色的文艺思想,本雅明以此为理论出发点,形成了对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经典批评实践,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寓言理论丰富了自身电影理论,他认为电影凭借现代技术影像化地呈现了他心中的寓言世界。《卧虎藏龙》是李安导演的一部具有东方审美意蕴和老庄思想内涵的武侠电影,从人物的精神内涵与意境的审美内涵两个方面,呈现了一个极具寓言风格的江湖世界。

    2023年06期 No.15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基于雕花剪纸艺术的湖北本土老字号品牌形象包装设计研究

    苏亚飞;

    本文在分析了湖北雕花剪纸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结合雕花剪纸的主题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将其与湖北本土老字号品牌包装设计联系起来,得出湖北雕花剪纸艺术与老字号品牌包装设计的方法,使其更有利于剪纸艺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

    2023年06期 No.150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文化创伤视角中的电影《卢旺达饭店》研究

    王广平;

    卢旺达大屠杀被称作“二十世纪中最令人心痛的”惨剧,然而比大屠杀更令人悲痛的是世界对这场灾难的漠视,卢旺达的苦难未能引起集体的心理认同,是被拒绝承认的文化创伤。本文以影片《卢旺达饭店》为例,以亚历山大的建构主义文化创伤理论为基石,从超越“创伤特殊化”的表征以及对“结束—光明”叙事结构的背离两个方面具体分析电影对卢旺达大屠杀创伤的建构,探析影片对创伤灾难的反思:卢旺达大屠杀的创伤会一直持续,人类要不忘苦难,牢记历史。

    2023年06期 No.15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艺术设计中儒、道家传统美学思想的应用与体现

    张锦锦;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哲学,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我国的传统美学对我国的艺术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可以将美学展示出的一种表现形式,用自身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承载着传统美学的意蕴。因此,本文试通过分析艺术设计中美学的特质,将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之间联系起来,总结出传统美学思想给艺术设计带来的重要影响,让艺术设计中的设计美学得到充分的理论支持。

    2023年06期 No.150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文化传播

  • “异化”翻译视角下《甄嬛传》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朱洁;

    作为中国大陆登陆Netflix的首部电视剧,美版《甄嬛传》将原版七十六集连续剧浓缩为六集电视电影。原版在国内备受欢迎,却在海外遇冷,剪辑压缩是美版《甄嬛传》的硬伤,此外,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当也是遇冷原因之一。文章从“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探究美版《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剧中文化负载词翻译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2023年06期 No.15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阈下昆剧剧本英译的意义建构——以《长生殿》英译本为例

    李雨桐;

    中国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汪班曾在其作品《悲欢集》中对《长生殿》部分上场演出剧本进行了英译,是昆剧剧本英译意义建构的典范。昆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具有多模态特性。非语言模态以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为主,对昆剧的意义建构作用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昆剧的多种模态,考察译文的多模态意义表达效果,并从建行形式、音韵表现、标点处理、意象传递等方面,对昆剧翻译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寻求最能体现昆剧特色的翻译方法。

    2023年06期 No.150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英译研究——以“体认语言学”为视角

    郭文璇;赵欣;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以及戴维·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运用体认语言学视角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对译本中的歇后语英译进行分析,探讨歇后语英译是如何体现核心原则的三个层面的,为歇后语翻译带来新的启示,同时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2023年06期 No.15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阐释理论视角下《长干行》的英译研究——以埃兹拉·庞德英译本为例

    胡雪吟;冉玉体;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翻译可以有效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以埃兹拉·庞德所翻译的《长干行》英译本为例,从阐释学理论出发,围绕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探析译者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平衡,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023年06期 No.15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陌生化”在诗词翻译中的体现——以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为例

    陆见南;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迄今已有十多种英译本,针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研究,近些年也不断有研究成果面世,但目前从陌生化角度出发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十分少见。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对毛泽东诗词英译进行分析,可说明陌生化手法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从韵律、词汇、意象、修辞四个角度分析并探讨许渊冲在译诗中采用的陌生化手法,以及如何实现原诗的陌生化在译文中再现。许渊冲采用押韵、比喻、拟人等手法实现译诗的陌生化,延长读者审美体验。但也存在为追求韵律而造成翻译不准确,对于具体意象的翻译没有很好地实现陌生化等问题。

    2023年06期 No.150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文化综合

  • 中韩同形汉字词词义功能研究

    王嘉宁;崔花;海明珠;

    本文以韩国语能力考试初级参考教材《延世韩国语2》中出现的汉字词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汉语词典》和《高丽大学韩中词典》为判断依据,从词性、词义场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归纳出中韩同形汉字词词义功能方面的一些数据和特点,为初级韩国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记忆词汇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2023年06期 No.15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汉日英颜色词“红色”的文化内涵异同点对比分析

    袁欣;陈昌柏;

    颜色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词汇之一,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捉摸不透。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一种颜色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日、英三种语言中含有“红色”意象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红色”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异同点。

    2023年06期 No.15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兰坪傈僳族姓氏文化初探

    余七斤;

    傈僳族的姓氏文化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傈僳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与汉民族的姓氏相比傈僳族的姓氏有它独特的地方。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有着独特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追求自由平等,坚信万物有灵,其图腾维系着族内各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兰坪傈僳族有20多个姓氏,其姓氏文化来自傈僳族先民对动植物的崇拜,这是原始社会生活的自然反映,也是傈僳族先民在苦难的社会历程中能够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兰坪傈僳族的姓氏有深刻的图腾崇拜印记,又蕴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气息,是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现存的文化瑰宝,具有典型性和珍贵性。

    2023年06期 No.15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小说人物的形象构建——以《相助》为例

    任楠;

    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框架语义学认为需要在大的认知框架下理解语言的意义,其可被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相助》是美国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于200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在美国的一座南方小镇上,三位女性的成长故事,一位白人年轻女孩,两位黑人女佣,她们最终拾起勇气,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社会。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来分析这三位主人公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构建人物形象。

    2023年06期 No.15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 红色文化的新媒体创新路径研究——以湖北恩施娃娃寨为例

    李韦健;翟梦迪;符家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研究以湖北恩施娃娃寨为例,通过对娃娃寨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梳理,探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所遇到的局限,同时提倡以“多元主体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平民化视角讲述红色文化故事”与“智能媒体赋能红色文化发掘”三个维度优化传播路径,以期提升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2023年06期 No.15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救命”的新语用功能及动因探究——以新媒体语料为例

    赵悦悦;

    “救命”一词新兴赋予的叹词含义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使用次数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叹词化倾向。现代汉语中叹词化是一种由非叹词转化为叹词的过程,“救命”的叹词化用法是一种表达效果独特的新兴语言现象。本文在前人对叹词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尝试从语用学视角对“救命”的语用功能及其产生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救命”具有情态功能、反预期功能、缓和语气、言语行为功能等,同时揭示了其产生动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救命”一词的认识。

    2023年06期 No.15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淮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

    王聪;

    淮阳方言作为官话方言的一种,在词汇方面和普通话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将淮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从词形、词缀和词义三个方面进行横向的共时对比,研究二者的差异,从而展现淮阳方言词汇的特色,丰富河南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

    2023年06期 No.15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网络用语“吃×”的结构特点及语义的生成机制

    梁恒绮;

    网络语言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镜子,本文立足于“吃×”结构,探讨“吃鸡、吃瓜、吃草、吃土、吃鲸、吃藕、吃货、吃播、吃翔、吃狗粮、吃安利、吃键盘、吃枣药丸”这13个网络新词的结构特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吃×”网络用语的语义演变和生成机制进行探究,发现其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023年06期 No.15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汉译本对比研究

    乔萍萍;

    本文立足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研究新视角——生态翻译学,借助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的《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和三维转换三个角度对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下两位译者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及译文特点,希望能够为两译本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2023年06期 No.15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钟理和《故乡》系列小说中客家方言使用探析

    郑冠宇;

    钟理和于1950年写成的《故乡》系列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客家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涉及了方方面面,将“美浓风情”立体地展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然而在钟理和于1944年完成的中篇小说《夹竹桃》中却并没有使用多少方言词汇,在这种对比之下,可以看出钟理和的方言创作观念:用方言词汇而不用方言语法,从而在增加地方文化底蕴的同时不至于晦涩难懂;以及作品语言应与小说主要背景配合,达到相互映衬的效果。

    2023年06期 No.150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封三

  • 今古传奇学术出版中心征稿启事

    <正>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通俗文学期刊集团,曾多次荣获中国期刊奖、百种社科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湖北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奖及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旗下有《今古文创》《新楚文化》等学术类期刊,《今古传奇·传统版》《今古传奇·纪实版》《今古传奇·人物版》《今古传奇·武侠版》《新传奇》等文化休闲类报刊。集团已实现多种经营并举,涵盖报刊、图书出版、广告、数字新媒体等领域。今古传奇学术出版中心是今古传奇传媒旗下专业图书出版机构,致力于出版学术论著和个人创作类图书等,合作的出版社包括数十家国家级、省级和高校出版社。作品出版后可在当当网、京东、天猫、淘宝等网络平台发售。

    2023年06期 No.15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