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黔北山乡女性形象研究——以李宽定的“黔北三部曲”为例

    秦雪影;

    根据李宽定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良家妇女》《山雀儿》《残照》描摹了黔北山乡女子们反抗封建世俗婚姻、追求个人情感自由与自我主体命运所做的努力,铺叙了她们可敬、可悲的人生命运,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苦涩凝重一生的真实写照。

    2023年08期 No.152 4-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纯情之诗人——《人间词话》中的李煜形象

    伍芳;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从“真”出发,进行文艺批评,用“真”来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有境界。通过品评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作者的词作,说明了词“境界”之“真”的各种具体含义。王国维先生对李煜词的创作成就给予了极高的学术评价与充分肯定。《人间词话》展现出了一位“纯情之诗人”的李煜形象。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以王国维先生对南唐后主李煜及其词作的综合评价研究为切入点,从“何为纯情之诗人、纯情之表现和纯情之原因”三个部分进行具体论述,分析《人间词话》中的李煜“纯情之诗人”形象。

    2023年08期 No.15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家庭结构中父亲角色缺场对妻女的创伤解读——以《玻璃动物园》为例

    赵璇;

    《玻璃动物园》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品。剧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母亲阿曼达与女儿罗拉都因家庭结构中父亲角色的缺场受到创伤。对于母亲阿曼达来说,丈夫抛弃家庭,意味着自己要担任双重角色,她饱受记忆闪回与禁闭畏缩的侵扰。而对于女儿来说,父亲缺场,代表着父爱的缺失,同时要承担母亲压迫的爱,罗拉则因此受到过度警觉与禁闭畏缩的侵扰。本文将探究父亲缺场给母亲和女儿带来的精神创伤,以及她们努力尝试摆脱创伤的艰难过程。

    2023年08期 No.15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名利场》中的双重物质书写

    赵莹;

    《名利场》以两位女性截然不同的命运为线索描写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上流社会的全景。本文从物质视角分析该文本中的双重物质书写,指出文中出现的具体的物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物作为客体依附于主体,或为主体所占有,显现出特定的符号价值。另一方面物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表现出施事能力。通过人与物的双向互动关系进一步指出人在物承载的名和利中的异化,反映了萨克雷对现世“名利场”中的人的警示。

    2023年08期 No.15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论《琐事》中的男性角色刻画

    吴巧巧;

    苏珊·格拉斯佩尔(1876—1948)是20世纪早期美国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琐事》写于1916年,该独幕剧讲述了一起杀夫案的侦破:农夫怀特被人谋杀,死于家中的床上,其妻明妮作为首要嫌疑人被收监,此后两位执法人员带着第一目击者和两位女士来到现场调查。在剧中,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压迫者形象:丈夫的暴力和控制让明妮在婚姻中窒息,忍无可忍杀死丈夫后随之而来的是其他男人单方面的指责和审判。格拉斯佩尔对于男性角色刻画是单一的,这种单一旨在揭露男权社会如何生产一个压迫女性的系统:两性在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使得婚姻成为女性的囚牢,丧失逃离的力量;两性在政治权利上的不平等遮蔽了法律的偏颇,使得女性缺乏自己的声音,无从辩解。

    2023年08期 No.15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论《阳羡书生》的人性欲望书写及其启示

    许文雪;

    《阳羡书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以往对其进行研究,多为考察流变过程或提出志怪性质。结合现代精神分析角度进行分析,故事的潜意识是在隐含欲望的观点下,同时消解着人类的欲望。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都可以在鹅笼书生的故事中找到共鸣,赋予人性欲望的内蕴,探究人性对欲望的启示。

    2023年08期 No.152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离不开的“孤岛”——论《米尼》中的空间场域与宿命之关联

    潘文文;

    《米尼》是王安忆20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青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知青米尼在插队结束后,返回上海途中对青年阿康一见钟情,从此展开了一系列爱恨纠葛的故事。小说具有强烈的宿命意味,米尼的自白、作者的暗示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宿命偶然与必然的思考。本文基于宿命意识的探讨,对主人公米尼悲剧结局的具体成因进行分析,指出个体的选择受到了不同空间场域的影响,虽然米尼们总是由封闭性空间向开放性空间飞跃,宿命的轮回仍然使得米尼们离不开“孤岛”,但是在这座“孤岛”上,个体存在的价值得以体现。

    2023年08期 No.152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摇摆时光》中有色移民的“他者”形象解读

    杨倩;

    《摇摆时光》围绕扎迪史密斯成长的伦敦西北社区展开,讲述了自幼就一起长大的两个牙买加裔英国“有色移民”的故事。该书详细描述了黑奴记忆给有色移民带来的心灵创伤,揭露了英国社会种族歧视对人性的残害。《摇摆时光》从不同的文学角度入手,把有色移民塑造成“他者”的形象,有色移民中的女性既是英国社会的“他者”,又是性别上的“他者”。本文通过有色移民女性的“他者”处境和“他者”的话语权两个层面,探讨了《摇摆时光》中有色移民的“他者”形象。

    2023年08期 No.152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下的《中庸》研究

    李婧奕;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准,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思想。它的“天命之谓性”“参赞化育”等思想与现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相契合。以生态存在论美学理论解读《中庸》,既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又提供了一种对于当下生存困境的启示性参照。

    2023年08期 No.15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进城青年的出路问题——以《泥鳅》为例

    刘思薇;

    进城的农村青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书写对象,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进城农村青年多是饱受折磨的“失败者”。尤凤伟的长篇小说《泥鳅》勾勒出一幅进城青年的失败群像。《泥鳅》中的进城青年遭受了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折磨与苦难,寻找不到一条出路。进城青年的命运与城镇化进程中的阶层固化密切相关,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关键之一。而进城青年更为彻底的突围,则需要破除既有社会结构与打破单一的价值取向。

    2023年08期 No.15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文学研究

  • 弗朗西斯卡·奥西尼视域下的印度文学

    陈炜;

    弗朗西斯卡·奥西尼在《世界小说之境中的印度》一文中,通过引用和评价阿米特·乔德赫里所编选的《皮卡多版印度现代文学》,揭示了印度文学在面对世界文学时所处的一种不平等关系。并在借用和批评莫雷蒂与卡萨诺瓦世界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印度文学的处境进行了思考,他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对于边缘世界的民族文学进行压迫和统治的同时,提倡要关注印度文化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印度文学并让它在世界文学之中展现出真实的一面,以此让边缘化的印度文学能够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统治。本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了对于作者如何创作以及读者如何接受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2023年08期 No.152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埃里希·凯斯特纳笔下的都市与儿童

    陈乐原;

    埃里希·凯斯特纳是20世纪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凯斯特纳儿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德国的现代都市文明蓬勃发展,都市成为凯斯特纳笔下故事的典型环境。景观呈现和生活描摹是凯斯特纳书写都市的两个重要方面,揭示出20世纪欧洲现代都市的立体景象。旁观的异乡人和穿行的冒险者是作家塑造的两类典型都市儿童形象,他们的体验和思考中流露着凯斯特纳对待现代都市赞美与批判交织的复杂态度。

    2023年08期 No.152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延安时期前期的文学译介——以《新中华报》为例

    石庆娟;

    延安时期前期的翻译文学作为延安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与分析延安时期社会文化全貌不可或缺的部分。《新中华报》作为延安时期前期的机关刊物,上承《红色中华》,下启《解放日报》,贯穿延安时期前期的始终,上面刊载了大量的翻译作品。通过收集整理《新中华报》的译文,可以发现《新中华报》上面的译文特点,从文体类型上看总体上以散文中的报告文学为主,并兼具其他类型的散文、新闻评论、小说等文体。同时这些译文大多数来自苏联,呈现出以上特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新中华报》上的译文分析,以期丰富对延安时期的翻译研究。

    2023年08期 No.152 42-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论亚历山大·比克罗夫特的六种文学模式——由比克罗夫特对莫雷蒂和卡萨诺瓦理论的修正说起

    苏倩婷;

    亚历山大·比克罗夫特在《没有连字符的世界文学》中,通过去连字符转向了对文学与其环境间演变关系的研究,以之作为其研究的重心。他由对莫雷蒂和卡萨诺瓦理论的反思与修正入手,提出了六种文学模式,将世界文学理论研究向前现代推进,且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兼备,同时,他拓展了研究的文体范围,不仅将更多不同体裁的文学纳入其理论模式,还就特定文体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且以丰富的文学实例作为佐证。他的研究揭示了文学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立场,为建构走向多元取向的世界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路径。

    2023年08期 No.152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文心雕龙·声律》“双声”“迭韵”研究

    杨榆峨;

    《声律》一篇在整部《文心雕龙》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刘勰于其所提倡的声律理论对当时以及后世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双声”“迭韵”是《声律》的重点论述内容,后人对其的注释各有侧重点,其中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中有关“双声”“迭韵”相关部分的注释值得深入探讨研究。文章中出现的“双声”“迭韵”的情况时,他们之间或许需要“隔字”和“杂句”来处理,而不是相反的举措。对此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导、接近刘勰《声律》的本意,从而总结出刘勰的声律学观点,同时观察他对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学的态度。

    2023年08期 No.152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浅析李煜词在《人间词话》中被推崇的原因

    杨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极为推崇李煜,其境界说中的“真”之内涵与李煜词的特质不谋而合,王、李二人的命运也存在莫大的契合。今人研究李后主,常把“真”和“命”对立看待,研究王国维与李煜的关系,常只从王国维对“真”的特质的推崇入手。笔者试图从李煜词在《人间词话》中的地位表现引向王国维对李煜词推崇的原因,既分析李煜词内部“真”与“命”的矛盾统一,也从外部探析王、李二人之“真”与“命”的契合。

    2023年08期 No.152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清代女词人贺双卿词的疾病书写

    夏源;

    清代女词人贺双卿身染疟疾,饱受折磨。她将“疾病”作为重要书写对象,使之与自身短暂悲苦的人生经历甚至社会、时代相结合,从个人身病、女性心病、社会弊病三个维度,书写人生体会与感悟,又融入独特的伤春情怀。其创作是来自农妇的声音,从抒情角色、思想内容看,可谓清代女性创作繁荣的表现。

    2023年08期 No.15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主题意蕴的编码——残雪小说中的“镜子”意象分析

    王佳英;

    “镜子”是残雪小说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蕴含故事主旨的重要编码。结合文本,并辅以作家的相关访谈与读书笔记,从“镜子”意象中挖掘出三重主题内涵,即个人精神层面的自我与多面的自我,人与人之间的猜忌隔绝状态,以及坦然接受永无救赎存在的和解境界。最后,从“镜子”透视作者本人的文学创作理念,展现其作为艺术家的一份理想追求,以期对作家与作品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与体悟。

    2023年08期 No.152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北宋名士陈舜俞的研究综述

    郑春月;

    通过梳理关于陈舜俞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陈舜俞从政经历以及政治思想的研究;《庐山记》文献学价值的研究;陈舜俞的生平、交友以及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表明,近年来学者对陈舜俞诗词方面的关注比较少。

    2023年08期 No.152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浅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宋诗帆;

    史传是客观记录历史事件的作品,但其除了是历史著作外,本身还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学因素,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源于史传。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小说从史传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基于此,笔者结合《史记》从史传的精神及史传中的小说因素两个方面出发来探讨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2023年08期 No.152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文化集萃

  • 民国时期西北考察文化探析

    李子龙;

    晚清以来的西北开发浪潮及其相伴而生的西北考察,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民国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相继对西北进行了考察活动,是对近代西北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反映。民国时期西北考察文化的形成既是面对列强不断侵犯我国边疆的被迫应对,也是西学东渐的再度深入。西北开发及其相伴随的西北考察从来不是简单的团体及个人的纪游,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是我们认识西北、观察西北的重要视角之一。

    2023年08期 No.15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论儒家中庸之道的超前普适性

    蔡娜;王云;

    “中庸之道”的思想在整个中国的思想演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传统文化之“经学”和“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同时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中庸”在中国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和价值哲学,它强调遵循天命,保持自然状态,始终在“道”的规范内,合情合理。中庸思想的超前性表现在“纵跨时空的永恒性”和“横跨空间的共通性”,其思维逻辑的普适性体现在“天人合一”“中和”“至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与时俱进”五方面。时至今日,中庸的超前性与普适性思想仍值得人们挖掘领悟。

    2023年08期 No.152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抢婚”背后的婚姻形态变迁与女性地位变化

    肖鑫;

    婚姻习俗,是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随着某一种人类文明存于社会,当一种文明逐渐消失后,婚姻的形态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逐渐消失,但是即使婚姻形态消失,有关的一些婚姻习俗仍旧会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面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抢婚”这一习俗,最初起源于氏族之间的群婚制向对偶婚进行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原始的氏族成员家庭生活方式由从妻居转变为从夫居,这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而抢劫婚制度的完成便是这种转变的一个主要过程。也正是这种转变,对女性的社会以及家庭地位造成了历史性的改变。

    2023年08期 No.15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

    陈青;

    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既关注生态环境,又关注民生问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出发关注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和生态层面的需求。本文阐释了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五大内容,即缘起论、需求论、根源论、道路论和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兼具和谐共生的科学性和以人为本的人民性,对于弘扬生态文明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8期 No.15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从政治革命到人的解放:论马克思革命思想的超越性

    赵雨晴;马毓壑;

    马克思革命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内容,马克思革命思想不是以政权更迭为特征的“政治革命”,而是指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即超越政治解放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关于“革命”概念的阐释既是在继承法国大革命之后出现的现代革命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同时体现对黑格尔在资产阶级意义上革命认识的超越。正是马克思革命思想带有的超越性,体现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高潮”时期对其历史局限性的揭示以及对现存社会根本性问题的重新反思与奠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革命思想为新时代革命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2023年08期 No.15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关于黑格尔世界历史的发展——基于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

    刘博;

    历史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历史哲学》一书中,黑格尔就用大篇幅的绪论作为引入其历史哲学的通道。绪论中阐释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诸多概念,并以理性的展开即“理性”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来表述他的世界历史思想。其中世界历史发展与精神运动的辩证思想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年08期 No.15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文艺观察

  • 论马克思人本思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意义

    史维帅;

    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塑造新时代健全人格的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展现形式,也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桥梁。因此,艺术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新时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年08期 No.152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六人》文化记忆建构20世纪初期华裔劳工形象——泰坦尼克号上中国幸存者新声音

    王巧玲;

    纪录片《六人》依据历史学家施万克的原始研究历程,以追溯历史档案和家族记忆的方式重新还原泰坦尼克号上中国幸存者的真实经历。该影片历史溯源中国幸存者求生情景及其生活状况,真实再现20世纪初期深受英美两国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华人移民生存境遇,在国际舞台上为历史上的华人移民形象发出新声音。本文结合文化记忆理论,深入解读纪录片《六人》在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三个方面所展现出的华裔劳工移民形象,还历史以真相,重塑20世纪初期积极正面的华人移民形象。

    2023年08期 No.152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心灵奇旅》的魔幻现实主义表达

    石海霞;

    《心灵奇旅》这部皮克斯的原创动画电影带有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在场景设置、情节安排、人物造型等方面多层次地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为观影人群带来了一种新奇而陌生化的视觉效果;同时透过主人公穿梭于现实世界与灵魂空间的一场奇幻之旅,深刻地揭示了严肃深沉的现实主题,和观众产生广泛的共情,以此触动人们去反思审视自身的生命意义之所在。魔幻手法在《心灵奇旅》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艺术魅力。

    2023年08期 No.15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为例

    李楠;

    本文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内容,对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在国产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的叙事结构展开研究,探索《白蛇2》中的传统经典神话故事在电影创作中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特征。本片以主客交织、真实与梦幻变幻的视角、非连续性的叙事模式、独特的叙事空间,对电影的叙事模式与特征进行探讨。

    2023年08期 No.152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从康德哲学看《哥斯拉》三部曲之意蕴

    郑亮;

    由虚渊玄操刀剧本的科幻动画电影《哥斯拉》三部曲蕴含着宏大深沉的哲学命题,可以看作是这个怪兽IP在近年来颇为另类的一次呈现。透过其并不典型的剧情设置,从康德哲学的视域出发对其分析后可以看到,电影构建了一个可视的科幻表象来传达对于纯粹理性的批判和对感性的呼唤,从而引发关于人类认知的思考。影片的哲学意蕴在于:理性的界限是有限的,而“本体领域”作为认识论的不可知对象,只能在感受与想象中存在。

    2023年08期 No.152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元宇宙视域下侗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刘青青;王凌云;吴东颜;

    侗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侗族音乐和侗族习俗于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侗族现存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地域隔阂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侗戏面临着表演形式传统、剧本和传承人缺失等问题以及传播空间萎缩的尴尬境地,成为亟待保护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经济下滑现象对各行各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非遗这种线下业态来说,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同时也呼唤和刺激了元宇宙的到来,元宇宙的出现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保护侗戏的文化生态提供载体,同时也为侗戏的延续和发展营造新的传承领域。充分利用不同领域的数字化发展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本文对侗戏现存问题进行归纳,并分析探索数字洪流下侗戏如何才能融入时代语境,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元宇宙对侗戏的传承保护和侗戏文化的传播进行探讨。

    2023年08期 No.152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文化传播

  • 中国红色经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勤寅;

    中国红色经典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成了西方学者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在英语世界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中国红色经典在英语世界传播与研究概况的梳理,分析英语世界研究中国红色经典的主要方式与特点,挖掘传播与研究过程背后的变异机制与接受情况,一方面可以为国内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机制与路径。

    2023年08期 No.152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目的论的角度下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汉译英字幕翻译——以《白蛇缘起》为例

    曾文应;

    随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电影输出海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理解上出现了困难的局面,就此译员根据不同语言文化,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电影进行翻译,传达出中国传统电影的内容及意义。电影中的字幕翻译作为传播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建设起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桥梁,因此,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神话电影《白蛇缘起》的字幕作为分析对象,运用翻译目的论角度并结合相关翻译实例进行浅析,旨为未来同类型的作品翻译提供借鉴。

    2023年08期 No.152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功能学派视角下的鲍勃·迪伦歌词翻译方法研究

    宋章楷;

    歌曲是重要的艺术形式,歌词翻译的需求来自于歌曲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在歌词翻译领域提出的理论和研究进展,包括歌词的文本类型以及目的论在歌词翻译中的应用。鲍勃·迪伦既是一位著名的歌手,也在诗坛久负盛名,其歌词具有丰富的文学和诗歌价值。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之后,国内外关注其歌词的文学内涵的研究显著增多。本文从文本类型和目的论的角度入手,对鲍勃·迪伦歌词的文学特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不同版本的译文,探讨了其翻译标准。

    2023年08期 No.152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接受美学视野下诗歌外译之意象阐译

    辜涛;

    诗歌外译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接受美学和阐译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分析得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阐译机制,接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别分析诗歌意象翻译前的文化障碍,并结合阐译方法,以许渊冲和徐仲年所翻译的诗歌法语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探讨我国诗歌外译过程中意象翻译的处理方式。

    2023年08期 No.152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文化综合

  • 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痛点”及其应对策略

    袁文春;

    南粤古驿道工程自2016年启动至今已有6年多,但在活化利用方面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现状进行“扫描”,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发现制约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活力的“痛点”出现在南粤古驿道文化资源整理及其文化内涵挖掘研究方面。本文在分析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痛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四点应对策略:一是建立南粤古驿道研究人才库,成立南粤古驿道文化研究中心;二是创设文化研究项目化运行机制;三是构筑南粤古驿道学术交流与发表平台;四是创建南粤古驿道文化资源数据支持平台。

    2023年08期 No.152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红楼梦》探春疑问句的言语行为类型探究

    王泽宇;黄婉梅;

    《红楼梦》探春疑问句的功能集中体现在询问、建议、命令、断定、反驳、责怪这几个方面;另有一些还处于静态存在之中未被激活。探春疑问句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功能反映出探春精明能干、杀伐果决的性格特点。

    2023年08期 No.152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短视频平台中“网红城市”的符号建构与地方感再造

    李宛义;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凭借其生产流程简单、参与性强及传播迅速等优势在当下众多媒介中赢得了大量用户。不仅为大众提供新的了解信息的渠道、信息交流的平台,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娱乐方式。城市通过短视频传播方式的宣传,可以塑造经典的城市旅游地标,促使网红城市的形成。本研究借助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短视频平台上相近场景、相似镜头运用的分析,认为令人熟悉的故事能给观众带来相似质感,使得网红城市的符号建构得以实现。本文认为,如何保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学术议题和社会话题。同样,网红城市如何延续过去传播的“神话”,取得“网红城市”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长红”,是网络传播时代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亟待思考的问题。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符号,创建具有城市特色的IP账号是塑造“网红城市”以及保持其“长红”的重要途径。

    2023年08期 No.152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

    王超颖;宁波;

    自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塑就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汲取养分,不断打造文化精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文化传播,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3年08期 No.152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构式“是×没错”的表达功用与形成机制

    田梦姚;

    “是×没错”是近来较为流行的网络用语,也是一个典型的构式。本文以构式理论为支持,全面探讨这个构式的基本特征、构式使用的合/反预期语境、构式形成的机制动因以及构式在语用上的主观评价功能、焦点凸显功能、拟对话功能。

    2023年08期 No.152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商周时期玉璜研究

    韩鹏;

    新石器时代以来,玉璜就已经出现,然而从目前玉璜的出土来看,各个时期玉璜的形制变化较大。商周时期是玉璜发展的鼎盛阶段,本文对商周时期玉璜的形制及纹饰进行了类型学分析,从而明晰玉璜在商周时期的演变情况。

    2023年08期 No.152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封三

  • 今古传奇学术出版中心征稿启事

    <正>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通俗文学期刊集团,曾多次荣获中国期刊奖、百种社科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湖北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奖及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旗下有《今古文创》《新楚文化》等学术类期刊,《今古传奇·传统版》《今古传奇·纪实版》《今古传奇·人物版》《今古传奇·武侠版》《新传奇》等文化休闲类报刊。集团已实现多种经营并举,涵盖报刊、图书出版、广告、数字新媒体等领域。

    2023年08期 No.15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