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诗经·卫风·有狐》诗旨再探

    姜欣然;

    通过对于《有狐》中出现的“狐”“淇水”等意象在先秦时期使用情况的考察,以及从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对于“服”“裳”“带”的语用环境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有狐》是一首表达女子对于远行的丈夫或情人的忧心、思念的纯粹、真挚的情感的篇章。

    2023年09期 No.15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浅析《有生》中的苦难叙事

    张丽;

    胡学文在《有生》这部鸿篇巨制中,以深刻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百年间乡村苦难的历史以及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胡学文借助祖奶和宋庄人的一生冷静、客观地表达了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深刻洞察,展示了苦难背后的温暖人性和悲悯情怀,对苦难境遇予以积极的表达。

    2023年09期 No.15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红楼梦》数理批评

    彭书平;

    以往学者们对于红学的研究,大概有曹学、版本系统、文学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叙事方式、语言艺术、整体风格等几个主要支撑点,虽成果累累,却愈发难有创新。《红楼梦》存在大量的数理现象却始终被迫遗世而独立,为丰富该方面的研究,本文拟融合杜贵晨教授所提出的“数理批评”理念于《红楼梦》的文本,对该现象作一简单的梳理,在展现《红楼梦》数理美的同时,亦可成为后来学者们红学幽径探寻的一个选择或参考。

    2023年09期 No.15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剪灯新话》与瞿佑的文艺观

    黄静;

    瞿佑的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摹写元末的社会动乱以及文人命运,一个个短篇故事凝结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如惩恶劝善、因果报应的宿命观,托言鬼怪、批判世道的鬼神观,重视文华、炫才逞技的文学观,重情重义、死生相随的主情观等,展示了瞿佑丰富的思想世界,表现了乱世文人的生存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23年09期 No.15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穿越”与追寻:《亲缘》小说中黑白种族界限与融合的探究

    薛美春;磨鸿斌;

    《亲缘》小说是非裔女性科幻作家奥克塔维亚·巴特勒最畅销的科幻小说。这部新奴隶叙事小说采用时空“穿越”的方式将19世纪上半叶美国蓄奴制社会和1976年美国现代社会两个时空连接,主人公现代非裔女性达娜与其白人丈夫“穿越”时空,重新发现和感受奴隶制,追寻到历史的真相和家族秘密。本文通过奴隶主如弗斯与黑奴爱丽丝的情感纠葛,白人祖先如弗斯对黑人后辈达娜的反伦理情感、黑人妻子达娜与其白人丈夫的“黑白配”三方面探究历史及现实中黑白种族融合,揭示了与黑白种族隔离对抗观点相违背的黑白种族界限的打破,引发现代美国社会对黑白种族关系的深思。

    2023年09期 No.15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自我的张扬与失落——浅析池莉《大树小虫》中的女性形象

    马梦倩;

    《大树小虫》是池莉历时十年以赤诚的灵魂回味生命而收获的硕果,小说以清晰的视线划过女性的人生轨迹,在不断地推延和前溯中,既展现了女性个体自我生命的张扬,也关注到了她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落寞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不仅饱含着对女性命运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流露出难以释怀的无奈。本文通过对文本中独立交互的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来探究时代女性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以此引发当代女性对自我的审视和思考。

    2023年09期 No.15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鲁迅《伤逝》的解读

    毛旖旎;

    《伤逝》是鲁迅仅有的一部爱情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五四”时期的青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鲁迅在子君的形象塑造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不露声色地表达对女性处境的担忧与关切,显示其关注现实人生的责任感。百年前的作品人物在新时代仍有可对应的社会原型,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伤逝》的解读不仅具有文本意义,最重要的是对新时代广大女性树立健康的女性观和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及细节和对比叙述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其现实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论《李尔王》中的后现代叙事艺术

    张潇悦;周欣雨;韩菁菁;

    荒诞派戏剧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然而,早在17世纪,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就充满了荒诞派戏剧所独具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色彩。本文力图以荒诞派叙事为理论切入点,从情节、人物和话语等三个层面对《李尔王》中的后现代叙事艺术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尽管莎士比亚身处文艺复兴时期,但其戏剧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却体现出荒诞派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以精湛的后现代叙事艺术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2023年09期 No.15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二元对立视角下迪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后人类生活模式的多维解读

    雷治民;

    科幻影视作品日渐被搬上银幕,菲利普·K·迪克则为其输送了一系列原始素材,其代表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预见性地描绘了核战后未来世界及后人类的生存境况。从二元对立视角出发,聚焦原作在自然人与仿生人、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移情等四维度存在的对立与联系,剖析小说中后人类复杂多变的生活模式,反映迪克关于未来社会运行机制矛盾与统一两方面的哲学思考。

    2023年09期 No.153 28-3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19世纪女性主义萌芽对文学形象的影响——以《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以及《绿山墙的安妮》为例

    邓铭宇;

    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体现,即为反对文学作品将女性塑造成依赖于他人、扭曲的无助形象,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角探究《绿山墙的安妮》和《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从中一窥19世纪女性主义萌芽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2023年09期 No.15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文学研究

  • 《管子·内言》修辞手法研究

    陈柯颖;

    《管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本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集体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修辞手法得到广泛运用。《管子》一书分八组,《管子·内言》一组全面集中地记载了管仲遗说,具有原始资料的性质,修辞手法更为全面具体。《管子·内言》篇中所使用的词语、章句上的修辞手法,包括警策、节缩、排比、反复、层递;所使用的材料、意境上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设问、感叹、委婉、夸张、引用。《管子·内言》较全面地使用修辞手法,加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2023年09期 No.15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游戏精神”的回归与转变的童心守护者——论新时期儿童小说中的顽童叙事

    常青;

    顽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儿童,这种“顽”是孩童天性的张扬释放,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在儿童文学的文本中,顽童叙事是不可缺少的写作类型,但由于先前对儿童观缺乏正确的认识,顽童形象常常被新时期之前的“教育主义者”所不容。随着时代的变化下对个体的极度关注,新时期以来的顽童叙事儿童小说在“游戏精神”回归下逐渐成为儿童文学中的主流书写。

    2023年09期 No.15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简论宋代爱国词的发展轨迹

    朱壮昳;

    爱国主题历来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两宋特殊的外部环境极大催发了词人们的爱国心,爱国词掀起了一阵阵的创作高潮。宋代爱国词以北宋范仲淹《渔家傲》为起点,经历北宋、南北宋之交、南宋三个主要阶段,直至宋亡仍绵延不绝。

    2023年09期 No.15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宋词中的汴水意象研究

    孙雨欣;

    汴水与宋代民生政治紧密关联,也是宋词中值得关注的意象。宋词中汴水意象蕴含着的情感集中在离别之愁、恋阙之悲,这与其在词中构筑的“时空阻隔”有紧密关联。从北宋“浊汴”到南宋“清汴”,可以看到两宋词人心境的不同,也可以洞见汴水意象由实转虚的发展过程。宋词中的汴水意象常常与方位词连用,北宋词呈现出的是具有个人化和现实感的真实生活,南宋词人通过创设宏大版图构筑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2023年09期 No.15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浅析苏轼山水诗的艺术风貌

    李荧;

    苏轼在山水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可观并且极具价值的山水诗篇。他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高超的表现技巧统一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画中,在对山水审美的同时对山水诗的发展也进行了升华与超越。苏轼的山水诗风格独特,理趣与情趣并存,意境开阔,想象飞驰,奇趣横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3年09期 No.15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宁夏民间地方传说研究——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为中心

    金瑞华;孙继伟;

    民间文学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民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它真实地展现了民众的生活面貌、思维情感和理想愿望。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的50篇地方传说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特点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展现了其作为宁夏各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蕴含着当地民众真实的历史文化观念和精神意志。宁夏地方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当地各民族民众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还宣扬教化人们要内心向善,富含着“做好事得好报”的朴素道德标准,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王清平小说中的方言俗语——以《牛自力》为例

    陈斯金;

    王清平出生于苏北农村,他以写官场小说而闻名。他的每部小说中都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牛自力》是作者最用心的一部小说。该作品除了方言词汇比较多,各种谚语、歇后语、俗短语等灵活使用了近600条。在俗语的内容上官场俗语、酒场俗语呈现得非常鲜明。方言俗语的运用,在小说的故事讲述、场景描述、形象塑造以及人性思考方面都展现了重要的审美价值。

    2023年09期 No.15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论“衬染之法”与镜头艺术相糅合——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

    王萌;

    “衬”和“染”是中国绘画中一种传统的艺术技法,讲究留白和染衬。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将此种绘画技法运用到小说批评中,被称为“衬染之法”,旨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红楼梦》对此法进行了发展,描摹了众多的空镜,糅合了镜头语言,通过描写居住环境表现人物性格,潇湘馆之于林黛玉,就是曹雪芹把环境氛围与人物形象进行完美融合的产物。

    2023年09期 No.15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资源的电视纪录片影视化研究——以纪录片《远方的童谣》为例

    董文杰;

    口传文学泛指广大人民集体创作,在口耳相传中经历了浩瀚的岁月长河,是一种气韵兼备的口头文学。少数民族口传文学集个人体验与群体经验的智慧于一体,在宽广的生活语境生态中呈现活态传承延续。面对消费主义与现代化的冲击,对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传承研究关注度降低,研究方式趋于静态书面化。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电视纪录片的影视化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既满足了文化消费多元化的需求,丰富文化审美的内容形式,同时也为多民族口传文学的创新性传播、传承提供了有效渠道。

    2023年09期 No.15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文化集萃

  • 荀子君子观的当代启示

    张桂妹;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性人物,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相应的批判和融合。其诸多思想为后来的集权制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的“君子观”思想融汇吸收了前人思想的精华,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观念也与当下的法治社会相契合。因此,挖掘其思想中的君子观内涵,对当代价值观的引领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文献综述

    张玉;

    异化劳动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部分,对于异化劳动理论内涵的解读以及延伸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的四重维度、国内学术界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新解以及应用、马克思对于消灭异化劳动的尝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消灭异化劳动理论的尝试进行了总结。

    2023年09期 No.15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民国婚姻观念的蜕变——以《徽州日报》婚姻启事为中心

    王靖;

    民国时期各类大众报刊时常刊登启事,这些启事是由普通民众发布刊登,为某一时代劳动大众真实生活的反映,折射出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有关婚姻的启事为人们研究当时普通民众的婚姻观念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反映出民众婚姻观念的蜕变。

    2023年09期 No.15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试论卢梭思想中的“欲望”观念——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为中心

    李星;

    理性和欲望的关系是理解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的重要线索,在卢梭的论述中,自我完善的天性不仅发展了人类的理性,也使得欲望获得了扩张的空间,两者的纠缠和相互促进,最终铺就了人类通往不平等的道路。本文借助理性和欲望的线索重新梳理卢梭的文本,澄清了二者的关系,并重新发现“人类的交往”如何作为欲望和理性发展的催化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作用。对进一步完善卢梭相关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平原太守颜真卿事迹研究与评价

    贺善雯;

    颜真卿的名字在中国中可谓无人不知,作为古代有名的书法大家,书法造诣很高,被后世称为“颜体”。颜真卿的一生事迹丰富,不仅书法被人称赞,其人品、气节也值得赞赏。他曾出任平原县太守一职,在百姓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代忠臣,颜真卿的事迹更加印证了“书如其人”的评价。

    2023年09期 No.15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浅论传统社会安徽皖南地区的造纸历史

    栾鹤鸣;

    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安徽是中国造纸史上的重要地区,在中国造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安徽造纸从何开始、如何发展、造纸技术如何,这些都值得研究。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制品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诸多领域。

    2023年09期 No.15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文艺观察

  • 阿英所藏古籍戏曲(剧)抄本的说唱文献叙录——弹词、戏曲、宝卷

    刘学梅;

    阿英先生所搜集的说唱文献,计有弹词、戏曲和宝卷等三大类。弹词量多质精,其中尤以《珍珠塔》《马如飞开篇》及大量绣像本最富特色。戏曲抄本数量略少,但有不少来自宫廷,为探讨清宫演剧补充了有用信息。宝卷数量虽少,但也不乏稀见版本。阿英先生的藏书是有待进一步发掘的富矿,或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走向深入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09期 No.15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信用、智慧、担当:小人物的成长与蜕变——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

    王倩;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作为红色曲目,以小说《骡子和金子》故事内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想象、合理创作。在融入诸多要素的基础上,以歌舞剧的形式将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苏区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是继“红色三部曲”后赣南红色文化的又一经典力作。

    2023年09期 No.15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羊舞岭窑陶瓷装饰艺术特色与价值

    江华;

    湖南益阳羊舞岭窑地处长江下游洞庭湖区域,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址群。羊舞岭窑受湖湘文化、本地诗社文化、民俗文化等影响,出土的瓷器在装饰上极具地域特色。本文对羊舞岭窑所处地理环境、烧制瓷器种类、器形等进行简要概述,从装饰纹饰中归纳的植物、吉语、文字三种最具特色的纹饰对羊舞岭窑陶瓷装饰艺术特色进行阐述,最后从文化、艺术、商业、传承等视角对羊舞岭窑价值进行分析。

    2023年09期 No.15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从《喜宴》看女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与妥协

    唐思瑶;

    电影《喜宴》在异国文化的背景下表现了许多冲突,包括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与个人的冲突,还有男女性别的冲突。但在这些冲突中,女性群体一直没有得到关注。本文将从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女性意识等视角解析不同女性角色在文化差异中的挣扎与困境下的妥协。

    2023年09期 No.15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矛盾与统一:元宇宙视阈下的电影《阿凡达》

    马军;

    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自人类走向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就开始在数字世界中生活、娱乐和工作。电影《阿凡达》上映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如今再看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不乏看到元宇宙的身影。除了电影本身所要讨论的战争、殖民、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之外,《阿凡达》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元宇宙具像化与深层次的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特征分析及传承拓展

    张秋莹;林军;

    傩面具在湖湘文化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也是湖湘人民的精神意志体现,它是湘西地域的一部“百科全书”。对于湘西傩面具这一文化瑰宝的艺术研究,需要将其置于整个湖湘文化视野下进行着手,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以丰富傩面具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深度。

    2023年09期 No.153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对《黑客帝国》的结构主义解读

    陈霞;

    电影《黑客帝国》中,矩阵是一个世界。是一个机械制造的虚拟世界。作为早期展现出网络世界虚实与现实关系的大作,以结构主义角度来解读的极少。运用普罗普的“结构-功能”分析解读,展现出“追寻”这一主题;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解读中,人类文明与机械文明的对立,自由与秩序的对立,探讨出更深层次的矛盾;人类与机器、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已经交织融于现代生活,用结构主义角度分析《黑客帝国》对现代人类社会关系的把握具有着启示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文化传播

  • 修辞手法在英汉翻译中的“隐”与“显”

    马青扬;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天黑前的夏天》也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修辞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言语现象,其应用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在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呈现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在叙事中构建起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结合实例从修辞角度探析其译本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2023年09期 No.15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域下《梦溪笔谈》的英译研究——以王宏译本为例

    孙玉清;

    科技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典籍英译对于传播中国科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科技典籍的代表,王宏教授主持翻译的《梦溪笔谈》成为在西方世界成功译介的典型。本文以《梦溪笔谈》王宏英译本为研究语料,鉴于《梦溪笔谈》具有复合型文本的特点,特选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通过实例具体分析语义翻译策略和交际翻译策略在《梦溪笔谈》中的应用,揭示纽马克翻译理论对科技典籍英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概述

    王善涛;

    张柏然(1943—2017)是我国著名翻译学教授、翻译家,他在翻译学术领域将实践探究和理论创新相融合,他的一生无比关切中国翻译学理论的发展,立足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梳理研究,很早便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理论。在概述其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建设性、形成路径和时代意义的同时,尝试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内涵、思想与意义,以期中国翻译理论能够在继承和探索中不断发扬。

    2023年09期 No.153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学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1979—2021)——兼议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魏梦;

    本文以CNKI中所收录的1979—2021年间文学翻译相关3725篇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V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高频关键词、突变术语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研究发展脉络,直观呈现研究热点,捕捉前沿动态,预测发展前景。研究发现,近43年间文学翻译研究的热点有异化、归化、文化差异、意识形态、接受美学等,美学价值、再创造、艺术语言等是该领域的前沿话题,且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论科学化和研究理论多元化的新态势。

    2023年09期 No.153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文化综合

  • 浅析“××人”构式网络流行语

    张崇慧;

    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语言也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打工人”这一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带动了一系列“××人”网络用语的诞生。本文拟通过分析“打工人”及其引申词汇的句法功能、语用功能,对“××人”这一构式进行探究。

    2023年09期 No.153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破防”走红探因

    黄思薇;

    “破防”二字连用表示“攻破防守,突破防御”。古代汉语中极少连用表达含义,现代在游戏领域单独使用且具有抽象的突破防线义,后通过隐喻思维投射到人类的心理活动,从而具有“突破心理防线,内心受到冲击,使人精神上崩溃”的含义,在使用中倾向于消极的心理色彩,并由此引申出“由于某事或某人的行为而大受感动和震撼,程度很深”的义项,成为网络新词。由于该词的该义项通常与重大社会事件相联系,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说话者表达受到感动,意外惊喜,感到满意,遇到悲伤的语境时都可以使用该词,并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网络新词。

    2023年09期 No.153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严复的传统教育观探析——以严复家书为中心

    李涵静;

    严复被誉为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然而他并非是“全盘西化论”的支持者,在倡导“西学”的过程中,他也强调“中学”的重要性。由于自身所受传统教育经历,科举屡试不中的经历和日常治学与交游的需要,严复深刻体会到在彼时的中国社会,具备深厚的国学素养至关重要。因而他在家书中多次要求子女们在未成年前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在家塾中“先治中学”,积极诵读经传古文,练好毛笔字,以期形成良好的“中学”底蕴。严复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教育,不仅使其自身掌握了考据中学的方法,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也使得他的子女们在接受过传统教育后,具备了在近代中国安身立命的基础。

    2023年09期 No.153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腌臜”词义探析

    吴保江;李丽青;

    “腌臜”本义为脏,同义词有肮脏、恶浊等。文章通过收集与“腌臜”有关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腌臜”有两种词义未引起重视:一是“蛮横”义;二是“杂、多”义。文章结合语料论证这两种词义存在的客观性,以期丰富“腌臜”的词义,同时为辞书编撰提供借鉴。

    2023年09期 No.153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研究综述

    杨鑫;

    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与其他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建构的理论范式、理论批判、人文资源和现实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总结这些成果和不足对探明未来研究方向和促进理论深化有重要价值。

    2023年09期 No.15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 文化自信视角下恩施土家习俗翻译策略研究——以“女儿会”为例

    谭慧;

    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树立文化自信成为国家的一个战略方针,在此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女儿会”作为土家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其习俗的翻译不仅要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要易于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需求灵活使用异化、归化下的翻译策略以及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实现“女儿会”文化的有效传递。

    2023年09期 No.153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马克思劳动观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

    蔡辛娟;

    马克思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对劳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的本质活动就是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着新的时代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劳动观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2023年09期 No.153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封三

  • 今古传奇学术出版中心征稿启事

    <正>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通俗文学期刊集团,曾多次荣获中国期刊奖、百种社科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湖北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奖及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旗下有《今古文创》《新楚文化》等学术类期刊,《今古传奇·传统版》《今古传奇·纪实版》《今古传奇·人物版》《今古传奇·武侠版》《新传奇》等文化休闲类报刊。集团已实现多种经营并举,涵盖报刊、图书出版、广告、数字新媒体等领域。

    2023年09期 No.15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