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欣然;
通过对于《有狐》中出现的“狐”“淇水”等意象在先秦时期使用情况的考察,以及从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对于“服”“裳”“带”的语用环境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有狐》是一首表达女子对于远行的丈夫或情人的忧心、思念的纯粹、真挚的情感的篇章。
2023年09期 No.15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张丽;
胡学文在《有生》这部鸿篇巨制中,以深刻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百年间乡村苦难的历史以及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胡学文借助祖奶和宋庄人的一生冷静、客观地表达了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深刻洞察,展示了苦难背后的温暖人性和悲悯情怀,对苦难境遇予以积极的表达。
2023年09期 No.15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彭书平;
以往学者们对于红学的研究,大概有曹学、版本系统、文学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叙事方式、语言艺术、整体风格等几个主要支撑点,虽成果累累,却愈发难有创新。《红楼梦》存在大量的数理现象却始终被迫遗世而独立,为丰富该方面的研究,本文拟融合杜贵晨教授所提出的“数理批评”理念于《红楼梦》的文本,对该现象作一简单的梳理,在展现《红楼梦》数理美的同时,亦可成为后来学者们红学幽径探寻的一个选择或参考。
2023年09期 No.15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黄静;
瞿佑的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摹写元末的社会动乱以及文人命运,一个个短篇故事凝结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如惩恶劝善、因果报应的宿命观,托言鬼怪、批判世道的鬼神观,重视文华、炫才逞技的文学观,重情重义、死生相随的主情观等,展示了瞿佑丰富的思想世界,表现了乱世文人的生存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23年09期 No.15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薛美春;磨鸿斌;
《亲缘》小说是非裔女性科幻作家奥克塔维亚·巴特勒最畅销的科幻小说。这部新奴隶叙事小说采用时空“穿越”的方式将19世纪上半叶美国蓄奴制社会和1976年美国现代社会两个时空连接,主人公现代非裔女性达娜与其白人丈夫“穿越”时空,重新发现和感受奴隶制,追寻到历史的真相和家族秘密。本文通过奴隶主如弗斯与黑奴爱丽丝的情感纠葛,白人祖先如弗斯对黑人后辈达娜的反伦理情感、黑人妻子达娜与其白人丈夫的“黑白配”三方面探究历史及现实中黑白种族融合,揭示了与黑白种族隔离对抗观点相违背的黑白种族界限的打破,引发现代美国社会对黑白种族关系的深思。
2023年09期 No.15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马梦倩;
《大树小虫》是池莉历时十年以赤诚的灵魂回味生命而收获的硕果,小说以清晰的视线划过女性的人生轨迹,在不断地推延和前溯中,既展现了女性个体自我生命的张扬,也关注到了她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落寞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不仅饱含着对女性命运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流露出难以释怀的无奈。本文通过对文本中独立交互的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来探究时代女性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以此引发当代女性对自我的审视和思考。
2023年09期 No.15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毛旖旎;
《伤逝》是鲁迅仅有的一部爱情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五四”时期的青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鲁迅在子君的形象塑造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不露声色地表达对女性处境的担忧与关切,显示其关注现实人生的责任感。百年前的作品人物在新时代仍有可对应的社会原型,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伤逝》的解读不仅具有文本意义,最重要的是对新时代广大女性树立健康的女性观和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及细节和对比叙述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其现实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张潇悦;周欣雨;韩菁菁;
荒诞派戏剧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然而,早在17世纪,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就充满了荒诞派戏剧所独具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色彩。本文力图以荒诞派叙事为理论切入点,从情节、人物和话语等三个层面对《李尔王》中的后现代叙事艺术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尽管莎士比亚身处文艺复兴时期,但其戏剧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却体现出荒诞派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以精湛的后现代叙事艺术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2023年09期 No.15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雷治民;
科幻影视作品日渐被搬上银幕,菲利普·K·迪克则为其输送了一系列原始素材,其代表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预见性地描绘了核战后未来世界及后人类的生存境况。从二元对立视角出发,聚焦原作在自然人与仿生人、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移情等四维度存在的对立与联系,剖析小说中后人类复杂多变的生活模式,反映迪克关于未来社会运行机制矛盾与统一两方面的哲学思考。
2023年09期 No.153 28-3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邓铭宇;
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体现,即为反对文学作品将女性塑造成依赖于他人、扭曲的无助形象,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角探究《绿山墙的安妮》和《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从中一窥19世纪女性主义萌芽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2023年09期 No.15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陈柯颖;
《管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本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集体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修辞手法得到广泛运用。《管子》一书分八组,《管子·内言》一组全面集中地记载了管仲遗说,具有原始资料的性质,修辞手法更为全面具体。《管子·内言》篇中所使用的词语、章句上的修辞手法,包括警策、节缩、排比、反复、层递;所使用的材料、意境上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设问、感叹、委婉、夸张、引用。《管子·内言》较全面地使用修辞手法,加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2023年09期 No.15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常青;
顽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儿童,这种“顽”是孩童天性的张扬释放,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在儿童文学的文本中,顽童叙事是不可缺少的写作类型,但由于先前对儿童观缺乏正确的认识,顽童形象常常被新时期之前的“教育主义者”所不容。随着时代的变化下对个体的极度关注,新时期以来的顽童叙事儿童小说在“游戏精神”回归下逐渐成为儿童文学中的主流书写。
2023年09期 No.15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朱壮昳;
爱国主题历来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两宋特殊的外部环境极大催发了词人们的爱国心,爱国词掀起了一阵阵的创作高潮。宋代爱国词以北宋范仲淹《渔家傲》为起点,经历北宋、南北宋之交、南宋三个主要阶段,直至宋亡仍绵延不绝。
2023年09期 No.15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孙雨欣;
汴水与宋代民生政治紧密关联,也是宋词中值得关注的意象。宋词中汴水意象蕴含着的情感集中在离别之愁、恋阙之悲,这与其在词中构筑的“时空阻隔”有紧密关联。从北宋“浊汴”到南宋“清汴”,可以看到两宋词人心境的不同,也可以洞见汴水意象由实转虚的发展过程。宋词中的汴水意象常常与方位词连用,北宋词呈现出的是具有个人化和现实感的真实生活,南宋词人通过创设宏大版图构筑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2023年09期 No.15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李荧;
苏轼在山水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可观并且极具价值的山水诗篇。他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高超的表现技巧统一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画中,在对山水审美的同时对山水诗的发展也进行了升华与超越。苏轼的山水诗风格独特,理趣与情趣并存,意境开阔,想象飞驰,奇趣横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3年09期 No.15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金瑞华;孙继伟;
民间文学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民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它真实地展现了民众的生活面貌、思维情感和理想愿望。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的50篇地方传说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特点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展现了其作为宁夏各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蕴含着当地民众真实的历史文化观念和精神意志。宁夏地方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当地各民族民众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还宣扬教化人们要内心向善,富含着“做好事得好报”的朴素道德标准,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2023年09期 No.15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陈斯金;
王清平出生于苏北农村,他以写官场小说而闻名。他的每部小说中都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牛自力》是作者最用心的一部小说。该作品除了方言词汇比较多,各种谚语、歇后语、俗短语等灵活使用了近600条。在俗语的内容上官场俗语、酒场俗语呈现得非常鲜明。方言俗语的运用,在小说的故事讲述、场景描述、形象塑造以及人性思考方面都展现了重要的审美价值。
2023年09期 No.15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王萌;
“衬”和“染”是中国绘画中一种传统的艺术技法,讲究留白和染衬。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将此种绘画技法运用到小说批评中,被称为“衬染之法”,旨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红楼梦》对此法进行了发展,描摹了众多的空镜,糅合了镜头语言,通过描写居住环境表现人物性格,潇湘馆之于林黛玉,就是曹雪芹把环境氛围与人物形象进行完美融合的产物。
2023年09期 No.15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董文杰;
口传文学泛指广大人民集体创作,在口耳相传中经历了浩瀚的岁月长河,是一种气韵兼备的口头文学。少数民族口传文学集个人体验与群体经验的智慧于一体,在宽广的生活语境生态中呈现活态传承延续。面对消费主义与现代化的冲击,对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传承研究关注度降低,研究方式趋于静态书面化。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电视纪录片的影视化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既满足了文化消费多元化的需求,丰富文化审美的内容形式,同时也为多民族口传文学的创新性传播、传承提供了有效渠道。
2023年09期 No.15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