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芮欣;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将当代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小说《狼厅》置于创作的历史环境中,在16世纪英国伦理环境转变的语境中对论题进行研究。《狼厅》采用与以往单线历史叙事不同的伦理叙事法,意图重构国王离婚案的伦理现场。作为国王离婚案中的重要推动者,亨利八世和克伦威尔的伦理选择以及其所体现的斯芬克斯因子冲突也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了伦理现场的再现,助推了历史的演进。离婚案的最终解决使英国确立了新的伦理秩序,即王权伦理。都铎王朝臣民完成了由对神的崇拜过渡至对王的崇拜,在伦理秩序的更替下实现了主体性的建构。
2023年10期 No.15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宋丽萍;
《异常》是法国作家勒泰利耶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获得了2020年法国龚古尔奖。作家打破了传统科幻小说的叙事习惯和规范,将传统的科幻主题与非线性、互文性以及空白叙事等现代派叙事手法相结合,为21世纪的科幻小说创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10期 No.15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宫净晨;
本文是对《京华烟云》中所含哲学思想的研究,该书以道家哲学为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因为这本书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林语堂的思想也比较丰富,所以,儒、道、释、基督皆可在书中寻到踪迹。虽然不同的思想主张之间的内容不同,但对人世间的一些看法也有相同之处。本文将从书中所含的人生哲学落笔,再对书中的“道”进行阐述。
2023年10期 No.15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祁瑞;孙洁;
巴金在第三病室里遭受了医生对病人心理上的漠视,导致巴金本人产生了不适。所以巴金塑造了《第四病室》中的杨木华医生,并融合了他一贯的人道主义思想。相较于巴金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杨木华更具人性的真实性,她的反抗性和斗争性并不强。杨木华这一形象的诞生及发展伴随着巴金心态的变化,其形塑及其结局变化具有必然性,对巴金后期的创作影响深远。
2023年10期 No.154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毕英洁;
《午夜之子》这部小说借由主人公萨里姆讲述了其家族三代人在印度次大陆的生活史。作者鲁西迪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小说文本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再现了一段更加全面、生动的历史,同时对印度次大陆近六十年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体现出他对英国殖民者残暴统治的控诉,对尼赫鲁世俗主义理想破灭的失望和对英迪拉集权专制的批判。
2023年10期 No.15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赖妍君;
《发条橙》(1962)是英国作家伯吉斯的代表性作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主人公亚历克斯的神经症人物形象入手,重点运用卡伦·霍尼和弗洛姆的神经症人格等理论,揭示青年主人公激烈反叛的成长历程,这在《发条橙》研究中是新尝试,为小说文本提供新的解读空间。《发条橙》是20世纪中期西方现代小说的现象级作品,分析其主人公的神经症形象的塑造,既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也能为当下个体自由和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以人文关怀的视角观照当代文化的建构。
2023年10期 No.15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皮蓓;
《庄子》对于支遁的影响,可以从诗、文创作以及生活交游三方面来考察,由此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支遁“援庄入佛”的特殊形式,理解东晋玄佛合流的时代风气,体会支遁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10期 No.15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高昕;
《金瓶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脱离了经典的历史人物或英雄和神话的白话文小说,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把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以情欲为切入点,展示了故事人物所处时代的物质与精神裂变中人欲的泛滥,再现了明中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灰暗,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和社会批判意义。
2023年10期 No.15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叶夕;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娓娓道来真正的中国故事,向西方展示更为丰富全面的中国形象,澄清淤积已久的历史偏见,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林语堂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下又能与之保持一定距离,摆脱“当局者迷”,从而达到“旁观者清”,真正做到了“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辩证统一,这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对外传译也有一定的启发。
2023年10期 No.154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李怡帆;
纳博科夫是当代世界文坛上的大师,其作品中的东方主题却鲜少被挖掘。纳博科夫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东方书写传统,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浪漫神秘、充满异域情调的东方之境,在其间找寻自己的心灵乐土。在纳博科夫的东方书写中融合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浪漫主义激情与对美的追求跳跃于文字间。纳氏创造出的独特艺术世界丰富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东方主义。
2023年10期 No.15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田晓璞;
王士禛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笔记作品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到清朝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又秉承唐宋笔记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杂家笔记,兼具诗话和小说的特点,被后世称为“渔洋说部”。本文对王士禛的笔记作品进行研究,并结合其具体的笔记作品《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等进行详细的探究,考究其笔记作品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及价值。
2023年10期 No.15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王双;
咏史诗发展到建安时期,作家、作品以及诗歌艺术成就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对咏史诗发展成熟也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题材内蕴较前代,有很大扩充,涉及人生主题、政治主题、隐逸主题等题材的书写。叙述技巧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只是叙述史实,出现了夹叙夹议,以议论,比兴发端等表达技巧,这对阮籍、左思咏史、咏怀诗创作有很大影响。此时的咏史诗风格还较为单薄,古朴诗风仍占主导,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尚悲,风格悲壮苍凉。总之,建安咏史诗是咏史诗歌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2023年10期 No.15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曹蓓蓓;
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的知识图谱,同时结合内容分析法及文献计量法,对《无名的裘德》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无名的裘德》的国内研究趋势总体呈波动上升又下降状态;2.《无名的裘德》的主要研究力量为现当代文学、英美文学或者翻译学高校教师和硕博研究生;3.《无名的裘德》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主题研究、《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和《无名的裘德》翻译研究3个方面,构成了三十年来本小说研究的热点话题。
2023年10期 No.15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郑舒月;
戏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共生现象,是所有人类、所有民族——不管是原始民族,还是现代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戏剧在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性表演,它的本体特征是“演员扮演故事”。观众、演员、剧本、剧场成为构成戏剧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概括戏剧发生的条件、戏剧的特点等问题,并用中国戏剧作品来论证,分析戏剧本质的双重性,即文学性与剧场性。加之分析其内容所延伸的几个小分支来详细阐述笔者的戏剧观。
2023年10期 No.154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柯凤;
认知诗学是利用认知语言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的学科手段。本文旨在认知诗学的视角下,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中小驻》一诗中的隐喻构建手段。研究发现,此诗通过使用大量的景物意象来暗示“JOURNEY”这一源域,将其映射到“LIFE”这一目标域,构建出“LIFE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其效果是读者更易于通过景物隐喻意象激活其大脑认知中的图式,从而引发诗人与读者的共鸣,感悟人生哲理。
2023年10期 No.15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 陈彤;
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记载和状写是《溪州竹枝词》的重要内容。土家族文人竹枝词创作不仅是其个体身份的标记和民族情感的记录,也凝聚着他们以词存史、以词为志的创作用心。《溪州竹枝词》既是个体记忆的历史化、也有集体记忆的活化。其中所呈现的文学景观与土家族庶族文学家族永顺彭氏的努力息息相关。
2023年10期 No.154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孔雀;
从古至今诗歌都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诗,甚至在某些时候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无论走到哪里,中国古典诗词都几乎是名片式的文化象征,在中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流芳千古的名人佳作,豪杰并起、文学竞妍的时代必定伴随着文学习俗的快速发展,且影响唐以后的封建社会乃至更加久远的新时期。本文试就“刻烛为诗”为切入点,探析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韵及其影响,虽然管中窥豹,但也能够略微拾得千年来文化盛宴的余味。
2023年10期 No.154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张荣;
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左翼作家柔石青年时代即受到人道主义思想影响。本文以“对爱情与个人幸福的追求”“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博爱同情”“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三个层面分析柔石小说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顺着柔石小说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的道路,认识柔石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对被侮辱与被欺凌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爱与同情,体会他作为动荡不安时代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2023年10期 No.154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王杰;
江陵失陷是梁末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治剧变,江陵政权存续时间的短促与萧绎的政治决策密不可分。对于这次事件,史家多着眼于其影响及此时间段出现的关键历史人物的决策、宗室斗争进行分析解读。萧绎在平叛过程中的消极表现和其非嫡子的身份使其政权合法性遭受质疑,而他在处理宗室问题的措施不当使得荆雍一体防御格局解体,导致了江陵失陷。
2023年10期 No.154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宣博方;
众所周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所毕生追求的目标。关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起源或者说在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立场,应该追溯到马克思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即马克思青年时期所撰写的博士论文。该文本是马克思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着青年马克思诸多关于“自由”的思想理念,虽然与后续思想相比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是其中的“自由”思想萌芽也为马克思后续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概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视角,简要阐述并剖析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
2023年10期 No.15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曹曦;
作为近代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冯桂芬所处的环境和生平经历,使他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当时的社会弊病,并提出自己的一套见解办法。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他针对当时官场腐败问题和选才制度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选拔的建议,并希望以此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革除官场弊制。同时在那个中西接触日益增多的年代,提出设立特科选取专业人才来应对时局变化。他的选才思想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自身对西方冲击的思考。书中的不少内容对解决当时官员腐败、才能低下等问题和应对时局变化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2023年10期 No.154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李婷;
“社会教化”是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政教风化、舆论活动等使民众受到社会的影响《。管子》蕴含丰富的社会教化思想《。管子》的社会教化主要通过政教风化、教育感化、职业教化三个方面发挥作用。政教风化方面,由统治者言传身教,将“礼义廉耻”作为人们的行动准则;教育感化方面,学院内先生影响弟子,推进启蒙教育;职业教化方面,士、农、工、商四民分居,潜移默化地影响不同职业的子弟。这都对后世社会教化思想的产生和变革具有重要影响。
2023年10期 No.154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孙玉雪;
《妙绝古今》是南宋理学家汤汉所编的文章选本,成于南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宋、元、明、清皆有传刻,其中以明代版本最多,分为一卷本和四卷本两个系统。针对《妙绝古今》自宋至清的版本进行梳理,为校勘整理该书版本及南宋的文章选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10期 No.15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张相宜;
自古以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颇多,但是人们常常容易忽略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就如同研究中国哲学的工具,是挖掘学术成果的机器。所以,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研究好中国哲学方法,有助于我们事半功倍地研习中国典籍。而王夫之的诠释学方法作为中国哲学方法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于众多的中国哲学方法论中脱颖而出。因此,研究王夫之的中国哲学诠释学方法是极其有必要的!
2023年10期 No.154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丁诚;孙德华;
谈到秦始皇对儒生的态度必然提起“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使人认为秦始皇对待儒生的态度是极端不友好的,但秦始皇对待儒生的态度一开始并非如此,其态度随着历史演进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因为秦始皇的变化,儒生也伴随出现了不同的群体状态。本文尝试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入手,分析秦始皇对儒生的态度变化,进而揭示秦始皇时代儒生群体的状态。
2023年10期 No.15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范思豪;
永州文旅资源十分丰富,摩崖石刻众多,其中朝阳岩摩崖石刻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摩崖石刻中地位突出。朝阳岩今存摩崖石刻154方,内容大多书写文人的山水之乐与隐逸之思,也有不少凭吊古迹与咏怀古人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书法价值。要充分发挥朝阳岩摩崖石刻的价值,需要对朝阳岩公园核心景区及外围景区进行重构,并把朝阳岩摩崖石刻置于永州文旅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出合理而科学的文旅路线来。
2023年10期 No.154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王瀚洋;
《诗经》农事诗《小雅·甫田》《小雅·大田》(1)均有“以其妇子”句,关于其中“妇子”的所属对象,历代聚讼纷纭,诗经学史上形成了以郑玄为发端的“曾孙说”和以王肃为发端的“农夫说”的论战。以“郑王之争”为时间截面论析,可知郑说自有其经学立场与语言根据的支撑,其经学性虽有不足取之处,然其文义清晰、训诂晓畅,确为可用;而王说则流滥于错用古史默证,以及过分张扬学术观点的“意气之争”,失之最基本的语言逻辑,不足取信。
2023年10期 No.15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李雅森;丁莉;柳文娜;
广西平南县牛歌戏作为一种地方戏剧,代表着广西平南县的历史底蕴和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在中国戏剧百花园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牛歌戏是平南县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反映了平南县人民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在平南县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平南县的牛歌戏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平南县牛歌戏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难题。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牛歌戏的生存空间被逐渐挤占,观众的流失,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审美的改变,这些因素导致了牛歌戏急速衰落。但是牛歌戏的发展传承无法脱离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出现、城市化的推进虽然看似挤占了牛歌戏的生存空间,改变了乡村原有的审美,但是也为牛歌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途径。
2023年10期 No.15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刘园婷;
傩舞指我国古代驱鬼逐疫庆典时跳的舞蹈,中国傩舞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广泛流传于中国各个地区,虽然其叫法不一,但表演形式都是头戴面具而舞,目的都是驱逐妖魔、祛除瘟疫和祈福等。河南傩舞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在较为偏僻的山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原始的傩舞表演形式。芒砀古傩,一种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文明与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永城傩舞文化和本地古老的原始汉文化传统关系密切,芒砀古傩舞较好地受到当地群众的传承和保护。
2023年10期 No.154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申恒;
延安鲁艺木刻版画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本文通过对鲁艺木刻艺术创作风格转变过程中具体作品的分析,探讨延安鲁艺木刻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短时间真正解决了“艺术为人民”的问题,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的革命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木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能为当代的艺术创作实践提供诸多启示。此外,研究延安木刻艺术有助于将鲁艺精神融入当今高校的审美教育中,对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提取中国元素、弘扬民族文化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023年10期 No.154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陈蔚蓝;于作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要坚持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花鼓戏和粤剧都是中华文明中闪耀的璀璨明珠,针对二者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如何以花鼓戏和粤剧为抓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进世界是具有极大价值的。为探究如何实现湖南花鼓戏更好地“走出去”,增强跨文化传播实力,本文通过分析粤剧在跨文化传播上的优秀经验,为花鼓戏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经验。
2023年10期 No.154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黄鑫;
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继承了电影自诞生起与生俱来的纪实性本质特性,并在巴赞、克拉考尔等电影理论家的丰富下掀起了“影像本体论”“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代表的纪实主义美学观念。纪实主义美学观点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运动,并且至今仍影响着世界纪实风格电影的创作。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王小帅也深受纪实美学思想的影响,并在其影片《地久天长》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将从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影像风格等层面,分析纪实美学在《地久天长》创作中的影响。
2023年10期 No.154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乔现荣;宋庆杰;
《木兰辞》讲述的是木兰在父亲被招入伍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其特有的中国传统吸引了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的关注。2020年迪士尼改编的真人电影Mulan因与《木兰辞》出入太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文从迪士尼对《木兰辞》的改编出发,分析迪士尼对以木兰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误读,为传递《木兰辞》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新思路。
2023年10期 No.154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