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敏元;
陆逊在《三国演义》中属于关键次要人物,作者一方面运用语言描写、实战表现渲染其才能特征;另一方面又设置情节、人物关系两大文本功用加以证实,情节包括:推动关羽、刘备死亡,暗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结局,人物涉及对孔明、孙权的衬托。陆逊从《三国志》单独立传演变为小说的次要地位,其中的原因,除了汉家正统观念的辐射,还有作者创作态度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影响。
2023年15期 No.15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高璇;
董颖《薄媚》大曲,以十首联章词完整演绎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施故事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塑造的西施形象较前代而言也更加丰富、立体。本文以董颖的《薄媚》大曲为观照对象,论述作品中塑造的西施形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探讨作品反映出来的作者的女性观念。
2023年15期 No.15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王汉昆;
《剪灯新话》中的幽冥地府是富于情与理的正义之所,它显现与执行着“天理”,并寄托着朴素的“人情”。幽冥地府本质上是作者内心理想政治世界的体现,映射着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文人哲学心理,是较为主观的产物,因而自身也带有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2023年15期 No.159 10-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孙潘懿;
吴伟业仕清之前创作的传奇《秣陵春》有“史情相间”的艺术特色。吴伟业“史情相间”的书写策略是多元而巧妙的,在虚与实、情思的载体、“情”与“史”的互动关系中深发了深厚的审美意蕴和情感内涵。促成吴伟业“史情相间”叙事模式的因素是复杂的,其既根植于明清深厚的文学土壤,又来自时代风云的浸染与个人文学心态的助推。
2023年15期 No.15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冯思琪;张晓容;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所创作的浪漫主义诗集《草叶集》对世界的影响深远,诗歌中大量的隐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本文在隐喻视角下探寻《草叶集》思想,溯源诗歌隐喻所处的时代与个人背景,从热爱、顽强、自我与民主四个思想层次进行隐喻分析,以深化对《草叶集》的思想的认知与理解。
2023年15期 No.15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陈鸣镝;
《棉花垛》是中国当代女作家铁凝所创作的一篇优秀小说。对《棉花垛》进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解读,能够发现女性叙事权威是如何通过故事空间的转移、叙事声音的发出和叙述视角的选择进行建构的。女性叙事权威在《棉花垛》中完成建构的同时,还对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性别政治进行指认。
2023年15期 No.15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刘廿;
由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妇人》,首次出版于1868年。奥尔科特生于美国内战时期,她结合个人生活与成长经历,描述了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普通家庭里四个姐妹的成长和爱情故事。《小妇人》既是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路易莎·梅·奥尔科本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目前学界主要是从主体结构、现代性叙事、女性主义思想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在女性主义方面,多位学者从女性主体意识、男女关系等角度出发,探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以上探讨对于进一步挖掘《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但鲜有学者用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探讨《小妇人》中女性身份、女性价值观念体现等话题。本文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理论框架,从女性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构建两方面,去探讨《小妇人》中主人公乔·马奇的女性价值的实现,以期待为当代女性的成长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2023年15期 No.15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吴岩;
《尚书》佶屈聱牙,历来难读,而关于《召诰》篇经文的疏通及相关问题的论述,几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训诂乃经学之根底,只有运用小学相关方法对《召诰》篇相关训释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方能对经文本身有更明晰的认识,更有助于《尚书》的解读和进一步研究。
2023年15期 No.15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黄雅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帝王书写是小说和史书共同涉及的题材之一。通过文史互鉴,人们可以发现小说和史书关于三国帝王的内容有明显的相互关系,即互渗、互补与互斥。在互渗方面,小说和史书既会互相取材,也会渗透影响。在互补方面,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小说和史书的叙述内容可以相互补充。在互斥方面,小说和史书可能对同一事件的说法不同。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人们厘清两种文体的区别与联系,深刻把握小说与史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表现。
2023年15期 No.15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姚思任;
除去《怨王孙》的“湖上风来”,易安的“风”意象整体上都是为表达哀感愁思所服务的。如“无情风雨”“西风”“晚来风”等,这些“风”象各异,表达哀情的程度不一,物与情呈相合状态。词人“风”象与词论主张重“铺叙”也基本相符。“风”意象所在的词中蕴含的哀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伤春哀花;二是别离相思;三是忧家国命运。但“伤春哀花”之情背后又包含着后两种情感。与苏轼和朱淑真相比,易安的“风”意象在这类词中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摧花”的形象来营造哀感氛围;二是委婉曲折,以哀“风”增词哀。
2023年15期 No.159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尹逸如;
韩愈、刘禹锡于中唐时期相隔几年均贬谪于岭南连州,并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韩愈、刘禹锡的连州贬谪文学五彩斑斓。山水观相异;心理调适之法不同;为政观,同中有异;诗风各呈异彩。这对于丰富唐代贬谪文学研究很有历史意义与价值。
2023年15期 No.15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张玮钰;
初唐诗歌的发展繁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而应制诗作为诗歌中的一类特殊存在,因为具有文化资本和政治风向标的多重作用,其诗风的流变与演进对唐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初唐时期的应制诗为例,分析文本背后反映出的初唐不同时期诗人群体间文化心态的转变,进而探讨诗人群体文化心态转变对于诗歌审美观念与诗体发展的影响。
2023年15期 No.15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彭畅;刘竞飞;
《救风尘》作为关汉卿的一部经典喜剧作品,在今天看来依旧能看到作品中的反传统精神和超时代意义。本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切入,辅之以叙事学的分析方法,分别从女性叙事视角、姐妹情谊“、娼家”到“良家”身份的转变、“天使”与“妖妇”界限的模糊、“双性同体”气质的调和五个角度解读《救风尘》文本。
2023年15期 No.159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左甜;丁威;
《赫索格》与《围城》同属于学院派小说,但作品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婚姻选择却各有不同。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赫索格》和《围城》中马德琳、雷蒙娜和苏文纨三位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研究女性知识分子婚姻选择背后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和原因,指出不论古今中外,女性知识分子的婚姻选择都是一个对照马斯洛需要层次动态变化并实现的过程,只有统筹关注马斯洛需要的五个层次,女性知识分子才能健康发展。
2023年15期 No.159 44-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于宁;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一生都在宣扬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戏剧是他用来宣扬哲学思想的载体。本文结合具体剧作,选取萨特在其剧中体现出的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具体分析以《苍蝇》《死无葬身之地》为代表所宣扬的人的自由选择思想;通过对《禁闭》的解读,阐释萨特“他人即地狱”思想在剧作中的体现;“上帝死了”这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另一个重要思想,又是怎样在其《魔鬼与上帝》等剧作中表现出来的,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何是一种人道主义。以图剖析萨特剧中人物形象、人物动作、剧作框架构思等,解读萨特剧作中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
2023年15期 No.159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徐馨月;
满都麦小说中所构筑的“家园”有别于其他纯然的生态小说。他通过对“家园”中现代性与历史感这一组矛盾体的细腻感知,揭示了人与生态之间最根本的共生关系。为寻求现代性与历史感的平衡点,人类在拯救自我的途中尝试返魅“家园”。生态本真之美、伦理之美、德行之美以及人性之美成为返魅“家园”这一行为希冀达到的范式,也即结果。
2023年15期 No.159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蒋巳阳;
“五四”以来,个人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其两大基石——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人。个性主义色彩在《伤逝》和《青春之歌》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彰显,而她们所经历的爱情悲剧中也能找到个人主义的作祟。《伤逝》所刻画的爱情悲剧中主人公涓生便呈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色彩;以往的研究对《青春之歌》余永泽和林道静的爱情悲剧归因中倾向于抨击余的私欲,却忽视了林道静的身上也有着同样的功利主义诉求。且林道静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与皈依。试图探寻以西方资本主义为背景创建后传入中国的个人主义思想该如何进步地生发在国人身上,及文学创作中该如何理性地对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共通与分野的答案。
2023年15期 No.159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邹梦园;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现实的角度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真理和价值二者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准确掌握真理和价值之间的联系。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还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目前人类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对真理和价值的不懈追求,因为社会建设的两个维度是由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所构成的。
2023年15期 No.159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李镇;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盛行,魏晋人普遍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在天道观、人生观方面既具有魏晋时代人的思想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个性。他既有看淡生死、超然物外的道骨仙风,又具有为情所绊、及时行乐的世俗情怀。从世俗的角度看,陶渊明依然执着于生死,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的生死感怀,我们会发现陶渊明比那些刻意回避死亡的人更富有生命的激情,对于生命的体悟也更为深刻。因此,本文从陶渊明的天道观和人生观两部分来探讨陶渊明的道家思想。
2023年15期 No.15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吴光耀;
黑格尔将纯粹简单主体作实体,他认为主体二重分裂,主体对立面扬弃异化回归自身,形成一个辩证逻辑建构,同时黑格尔将劳动注入“自我意识”,黑格尔以主奴相互争斗阐述自我意识,而他的劳动主奴是个人孤立,没有放到群体进行阐述。费尔巴哈将意志、理性归于意识,他认为个人不能超越意志,而他在论述人时“意识”仍然放在个人,“类”概念放在人整体范畴中,他没有放到群体进行思考,在异化论证。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辩证建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将人放到社会与群体进行思考论述群众观点。
2023年15期 No.159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张玉琪;
边缺设置是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总督的官缺设置更是维护西北地区稳定的重要基石。康熙七年后,陕甘总督便多为满洲缺,这种情况在嘉庆年间发生转变。嘉庆朝,在陕甘总督的选用上大量削减满洲缺,同时加大蒙古缺的使用比例,并将这种边缺总督设置比例延续至道光朝。因而,通过嘉庆朝陕甘总督官缺任用的变化,既可以窥探出此时社会环境与边疆情形的变化,又能够折射出嘉庆时期陕甘总督辖区的特殊地位,进而勾勒出嘉庆时期用人政策的变化。
2023年15期 No.159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关有卓;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汗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相继攻下抚顺、开铁,并于天命六年攻下重镇辽阳、沈阳。辽沈失陷后,辽南四卫传檄而定。但后金对于辽南四卫的统治并不稳定,最终在天命六年至天命九年间,辽南四卫明人从“吹鼓相迎”到“南面逃叛”,这其中既有后金统治者政策暴虐不当的因素,亦有明朝对辽南四卫明争取人的缘故。
2023年15期 No.159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武文婷;
严州曾一度被视为“理学名邦”,该地区理学发展得益于“东南三先生”的学术互动、本土书院的兴盛以及刻书业的繁荣。严州浓烈的理学氛围感染了士人方夔,并自然而然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其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3年15期 No.15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姚开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也被学术界统称为《巴黎手稿》,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人学价值。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从无产阶级悲惨的生活现状和异化的生存处境出发,通过揭露“人的问题”、还原“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解放”,找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扬弃异化的现实道路,来实现人的解放及人的真正本质的复归,可以说《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第一部人论著作,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
2023年15期 No.159 75-7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李奕璇;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民族迁徙浪潮。从东汉时期起,各少数民族便已开始向内地迁徙。到了魏晋之际,由于自然灾害多发、战乱频繁、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政权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各少数民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在中原北部发展农耕经济,各民族共同生存,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交融局面,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不断交流,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23年15期 No.159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韩朝阳;
康德的先验哲学划分现象与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洞见自在之物本身。因为人们只有感性直观,只能接受而不能创造。可以创造的“智的直觉”如果存在也只能是上帝的。牟宗三从中国哲学中为“智的直觉”寻找根据,肯定了人之本心的无限性。但牟宗三与康德对物自身、智的直觉等规定并不完全相同,内中体现了诸多的分歧。
2023年15期 No.159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陈旺静;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虽然诞生的年代久远,但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对于解答中国现今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解决中国现今在“生产”领域所面临的困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今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建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等。着眼于当今中国的“生产”领域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来源和基本内容出发,发掘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现实解析力,探究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2023年15期 No.159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王晗宇;
20世纪中期“厌女症”一词出现,随着古希腊妇女史研究逐渐从“妇女史”发展到“女性主义的妇女史”,古希腊厌女症研究起步,研究范式逐渐规范,研究主题不断细致,研究对象逐渐扩展,从关注厌女症表现发展为探究厌女症运行机制等深层话题。本文对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的发展进行阐述,归纳梳理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的现状,以期此专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023年15期 No.159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邢彩杰;
“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不管是在汉唐经学,或是于宋明理学中,这两大体系皆对“格物致知”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比较性的当属朱熹和王阳明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本文通过对他们二人的“格物致知”论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比较,探讨了各自理解的异质性及其原因。“阳明学”是在继承“朱子哲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要优于朱熹对它的理解。
2023年15期 No.159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