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被颠覆的寓言:《蓝胡子》改写的现代性嬗变趋势

    文芊;

    《蓝胡子》是西方一则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后世学者据不同的历史语境对其进行了多重改写与戏仿,产生了纷繁多样的流传版本。整体观之,不难发现这一过程展现出了较明显的文学现代性的嬗变倾向。本文聚焦于夏尔佩罗、格林兄弟、阿特伍德的三个文本,浅析《蓝胡子》母题改写过程中折射出的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性转向趋势。

    2023年18期 No.16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童年白日梦——论张炜《我的原野盛宴》中诗意栖居的构筑

    寇梦鸥;

    《我的原野盛宴》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近年出版的一部非虚构小说。在这部小说的扉页上写着:“这是一部关于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故事,关于勇气、哀伤、友谊和爱的书写。”与《古船》等民族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不同,《我的原野盛宴》更像是一部纯净的童话书,作者通过动物、植物、民间传说构筑了一场荒野盛宴,完成了一场诗意栖居,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一场精神返乡。

    2023年18期 No.16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化身博士》中的“门”意象解读

    朱光燕;

    《化身博士》是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文学史上双重人格的代表性角色,揭露出人类内心原始的欲望。该文对小说文本词频做了统计,发现“门”出现的频率较高,“门”意象在小说中内涵丰富。通过探讨“门”这一意象承载的含义,研究发现,“门”象征着诱惑、隐藏与揭露真相,反映出作者对时代强烈的批判,这为《化身博士》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读者深刻把握小说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2023年18期 No.16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电车上的女人:论《封锁》中的女性书写与时空叙事

    佟姗珊;

    《封锁》作为张爱玲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叙述了在封闭暂停的电车中发生的一小段梦幻般的邂逅以及电车开动后男女主人公的如梦初醒。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聚焦上海的日常生活与女性的身份困境,通过特定的静止时空将一对年轻男女对婚姻爱情中的自由的渴望含蓄委婉地表现出来。

    2023年18期 No.16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从《诗经》看先秦时期“以大为美”的人体审美观

    谭江平;

    本文立足于人体美的时代性、民族性与人体美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对《诗经》中关于人体美的文本探索分析,确立了先秦时期女性人体审美“姜硕”这一代表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发现,“姜硕”蕴含的女性人体审美观在先秦时期可以打破性别界限,得出先秦时期无性别差异的人体审美观,即“以大为美”。分析“以大为美”的审美动机,此审美观的形成基于远古先民对自我力量认识的觉醒,内含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意识。就文化属性而言,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重人”“贵生”思想。

    2023年18期 No.16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现实与虚幻的融合——小川洋子《沉默博物馆》主题研究

    李学鹏;

    小川洋子的长篇小说《沉默博物馆》是一部现实与虚幻融合的作品。小说中,承载着沉默博物馆的村镇仿佛是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幻的世界,而在荒诞离奇中又有一些现实性的因素。作者就是通过这种虚幻与现实融合的描写,表达了隐藏于“沉默博物馆”这座异乎寻常的博物馆深处的小说主题,即想要保留平凡人存在过的痕迹的想法是伟大的,但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以虚幻才能以理想化的状态存在。

    2023年18期 No.162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现代女性的困境——论《杜兰葛山庄》中埃迪斯的主体性建构

    陈培佩;

    《杜兰葛山庄》是安妮塔·布鲁克纳从艺术家转型为小说家后的第四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浪漫小说作家埃迪斯·霍普被放逐到瑞士的度假酒店后,她开始审视并尝试改变自己的经历。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杜兰葛山庄》中主人公埃迪斯探索建构主体性过程,揭示出20世纪80年代,以埃迪斯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女性即使努力却仍然很难找到自我,从而导致她建构主体性的失败。现代女性仍处于各种困境,可见女性主义依然任重而道远。

    2023年18期 No.162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文学研究

  • 古代文章学视角下议论文结构探析

    王丽娟;

    中国古代文章学是研究文体分类及文章结构的重要体系,各个时期的文章学对相同文体的探讨不一。议论文是现代写作的重要文体,经时代发展古今议论文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追本溯源,基于古代文章学视角下对议论文的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把握其性质以及要素。分析古代议论散文,联系现代议论文,思考古今议论文的关系。

    2023年18期 No.162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从叙述视角对废名短篇小说儿童形象分析

    刘珈含;

    在叙事学理论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以叙述视角理论探讨废名的短篇小说,可为人们分析其中的儿童形象提供新思路,并在解读其小说意境上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叙述视角入手,着重对出现儿童形象的15篇废名短篇小说加以分析归类,旨在探究废名如何在不同叙述视角下展现儿童形象,对理解废名的小说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帮助。

    2023年18期 No.16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探究柳永乐词中体现的北宋风貌

    刘禹冰;

    柳永的乐词对北宋社会风情和民间风貌的记录和书写具有开创性和纪实性,其乐词中涵盖了广阔丰富的繁荣场景与繁华富庶的城市风光,是对北宋各个阶层日常生活及节日活动的真实写照。其坎坷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社会地位,潜移默化地丰富并拓宽了创作的内容,更令其笔下的世俗生活显得格外真实、深刻。柳永乐词中的城市题材实现了宋词内容和艺术上的超越和突破,展示了民间生活、社会气象、文人活动等广阔空间,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也具有深远意义。对柳永乐词中场景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词人内心的起伏、体会社会氛围的奢靡、感受民间气氛的和乐,进而对柳永词及北宋社会产生新的认识。

    2023年18期 No.16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曾巩制诰文:骈散兼融、博古通今的才学与智慧

    郝迪;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章创作方面具有卓越成就,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所作的制诰之文自成一家,文章骈散兼融,打破了制诰多用骈体的定式,简明精警、风格冲淡,反映出曾巩骈散文创作的特点,展示出曾巩高超的骈散融合能力。曾巩的制诰文是他应用类文体写作中的代表,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023年18期 No.162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隐性进程在曼斯菲尔德小说《幸福》中的运用

    史伟丽;

    曼斯菲尔德的著名短篇小说《幸福》描述的是女主人公柏莎在一天内从极度幸福到幸福梦碎的心路历程。长期以来,该作品被学界认为是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一把利剑,柏莎的不幸遭遇便是男权统治下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本文从申丹教授提出的隐性进程这一概念出发,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重新对文本进行解读,发现在小说主要情节展开的背后还存在着一股隐性叙事暗流,展现的是柏莎的觉醒与反抗,丰富了人物形象与作品内涵。

    2023年18期 No.162 40-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从《水浒传》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盛柯娅;

    白话文学代表作《水浒传》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如方言俚语、“三段式”故事结构、章回小说体裁和内容方面如人物形象、题材故事产生了影响,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在内容、思想、传播传承、民间说唱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二者产生相互影响的原因包括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上又存在地域性、时代性、主观性的特点。

    2023年18期 No.16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山海经》与儿童文学

    王倩;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以其神奇瑰丽、大气恢宏、脑洞大开的想象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着深远影响《。山海经》之原始思维契合了儿童文学审美,是儿童文学创造的资源宝库。当前,以《山海经》为题材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创作形式有童话、幻想文学、绘本、儿童影视文学等。扎根本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适合国内儿童阅读的文学新样式,是文化界需持续探索的课题。

    2023年18期 No.162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狐妖形象之比较研究

    李凡;

    唐传奇相比于六朝志怪小说的粗陈梗概,多了对妖人性化的描写。沈既济所作的《任氏传》在塑造任氏美好的外在形象的同时,赋予了任氏忠贞专一、善良勇敢的良好品质。为后世狐鬼志怪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汲取了《任氏传》创作的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书中众多狐妖的形象被作者塑造得栩栩如生,向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美好品质。

    2023年18期 No.162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文化集萃

  • 细探晚清宇宙观的重构——《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评介

    薛淼丹;

    张洪彬先生在《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一书中主要介绍了近代科学知识给中国传统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天人感应”的人与自然关系不再为人们信服。在古代,人们坚信宇宙包含万物,不受具体的人格神统领。宇宙观的变动使得晚清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急于寻找一个相契合的思想坐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应运而生,促成了晚清世界观的重塑。该书角度新颖,从自然观看晚清思想的变动,且论述细致,以小见大,结论令人信服。

    2023年18期 No.16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浅析荀子与伊壁鸠鲁人欲观之共性

    宋瑞萍;

    不同的空间地域,不同的中西文化,荀子与伊壁鸠鲁对于人欲问题却有相近的哲学思考。荀子认为培养个体德性与德行的善与重建社会稳定秩序的关键在于节欲。伊壁鸠鲁也主张通过自制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二者的人欲观都阐明了欲望产生的原因、对待欲望的方式以及节制欲望的途径,对当今社会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3年18期 No.162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实在之“物”——论作为康德主义符号人类学局限性的实在之维及精神分析的回答

    沈聪;

    卡西尔的“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论断,是对康德三大批判所提出的问题,即“人是什么”的回答。然而,他的符号人类学却也同样重蹈康德主义的覆辙,其对实在之物(Das Ding)的搁置使得其理论无法远行。实在之物与符号的关系,成为卡西尔理论缺憾的核心。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尤指拉康)关于实在之物与符号世界关系的理论阐述,对卡西尔理论形成了一种回应与超越。

    2023年18期 No.16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略论南宋初“祖宗之法”的异化与回归

    杨晨;

    鉴于五代乱象,宋太祖、太宗践行了诸如守内虚外、以文制武、分权制衡等原则的统治策略。后世将这套原则的核心精神不断丰富和具体化,经过长期汇集和文人士大夫的总结,这套说法被概括为“祖宗之法”。南宋初,纷杂的时势使“祖宗之法”出现异化,权相政治出现、军权下移,权相政治推动了专制体制的新发展,而强大的历史惯性终使宋廷在军事领域又回到了“祖宗之法”的治国旧轨。

    2023年18期 No.16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汉族士人与北魏的汉化

    曹吉玲;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尤其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内迁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封建化的活动,极大加速了本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以北魏拓跋鲜卑进行汉化改革最为典型,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而在汉化改革中,汉族士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无论是在北魏的政权、制度、礼乐建设还是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年18期 No.162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建构过程——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的考察

    蒋杰余;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经历了“信奉启蒙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批判资本现代性—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几大阶段,这几大阶段贯穿于马克思一生,并体现了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自由解放的不懈探索与追求。马克思青年时期对人类的关注为其后期信奉启蒙现代性埋下了一颗种子,对启蒙现代性的关注是为人类解除锁链;从启蒙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是在为社会底层人民向社会不平等和异化现状的控诉;对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建构是对全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不懈追求。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早期既承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追求,后期又超于经典学家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对该理论进行考察,对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与经典启蒙现代性批判家的异同具有重大意义。

    2023年18期 No.162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二则

    金纯;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思而不学则殆”与“多见阙殆”所做的注释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考证《论语》及其同时代与“殆”字相关的文献,对此进行商榷。

    2023年18期 No.16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文化互鉴视域下《瓦尔登湖》与中国古典哲思的对话融通

    林家荣;唐文璐;

    《瓦尔登湖》是东西方文化互鉴的典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哲思在西方文化中的吸收与重建。表面上看,书中引用的十处儒家语录是中国哲思对梭罗的主动影响,研读对比后不难发现,实则为梭罗在一定程度上借儒家外衣表达个人思想。这一文化互鉴的交流模式深深影响了后世,促进了儒道思想在西方国家本土化的进程,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动态双向的交流互鉴中,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化之林扎根生长,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2023年18期 No.162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乔叟的女性观主题的研究述评

    黄今;

    本文主要是从研究乔叟女性观的角度出发,以直接讨论乔叟的性别观及间接阐述对乔叟性别观的理解为两个方向来收集资料。其中,间接阐述乔叟性别观的著作又被分为了道德教义以及浪漫主义。研究发现,众学者对于乔叟的性别观的看法有异有同。相同之处在于多数研究者认为乔叟的作品中是存在着女性化特征的,他关注到了性别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有些研究者认为乔叟是同情女性的,而也有人认为乔叟并未有丝毫对女性的同情。此外,吉尔·曼认为乔叟确实是有“女权主义”思想的,但这种思想仅仅是以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下多数人的思想作为衡量标准的“女权主义”。在间接阐述的部分,研究者提供了审视乔叟文本中性别问题的不同角度。研究发现,乔叟在表达他的性别观时受到了道德伦理的影响,同时也在借用道德伦理和浪漫主义来构建他的“女性化”。

    2023年18期 No.16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文艺观察

  • 探析追光动画作品的故事重构和传承创新——以《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为例

    袁学丽;张雨梦;李校先;

    追光动画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和《新神榜:杨戬》先后于2021年、2022年院线上映,票房均过4亿元人民币。新神榜系列的动画电影在影院的观影效果较好,电影的故事重构和视觉奇观均有创新突破,动画制作的高度工业化在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追光动画的作品诚意满满,将东方美学与动画制作技术相融合,对国产动漫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023年18期 No.162 81-8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 中国画意摄影郎静山个案研究

    马妍妍;

    郎静山是中国画意摄影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将西方摄影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进行相结合,使摄影作品的形式和呈现的内容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掀起了中国摄影的新篇章。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画意摄影再现掺杂着摄影家自己的情感特色或其他艺术,一幅作品可以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摄影者的角度,展开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本文对中国画意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展开探讨。

    2023年18期 No.162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鲁迅白描技法叙事与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表征的历时性关联

    王培贤;潘曼曼;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鲁迅的意义远远超出现代文学。他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更是现代文学的“突破者”。鲁迅作品中白描的表达手法,可以用来拆解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后现代艺术的特征。鲁迅的作品是超前的,是现代的,是电影化的想象。在很多现代导演中如昆汀、杜琪峰、科波拉等也都在影像中运用文学中的白描技法展现视听。文学的“电影化想象”对电影的渗透也使得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纵观中国文学史,从古典诗赋到现代小说,经历了一个从文字向影像转化的过程,其中有很强的“电影意识”,即爱德华茂莱所言的“电影化的想象”[1]。文学中的这种“电影化的想象”,为电影在新的形式维度上建构意义提供了可能。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中也具有相同白描技法的影像。鲁迅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与后现代主义电影中所表现的艺术表征产生了历时性的关联,超越了文字与影像的疆域。

    2023年18期 No.162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

    乔现荣;田莹宛;

    中国叙事学在西方叙事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了更符合中式思维的叙事体系。因各国对巾帼英雄形象木兰的解读不同,制作的影片也有不同的叙事方式。以妮基·卡罗(Niki Caro)导演的Mulan及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为研究对象,借助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的叙事学三范畴,可以看出两部电影的叙事差异在于距离与投影的叙事形态和中国元素、个人价值、女性意识的解读中。了解叙事差异,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推动文化交流。

    2023年18期 No.162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电影符号学视阈下的《绿皮书》解读

    胡宇晨;

    2019年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以极具矛盾冲突的主角组合,巧妙的情节设置以及丰富的暗喻设计,揭示了美国文化中固有的种族问题,引发观众对于不平等现象的沉思。通过运用克里斯蒂·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对《绿皮书》中出现的人物符号、道具符号、场景符号等进行解码,剖析其符号意义及背后的隐喻,挖掘电影符号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帮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意义,凸显审美价值。

    2023年18期 No.162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文化传播

  • 接受美学视角下分析傅雷的翻译观——以《高老头》译本为例

    孟昭宇;

    本文摆脱了传统的“目的论”“功能对等”等研究理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了解文学活动的过程。从“未定点”“期待视野”“读者中心论”三个角度分析傅雷的译作《高老头》。“未定点”阐述了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潜在含义与不确定因素。傅雷将绘画理论植入翻译中,认为翻译如同作画,重神似不重形似。“期待视野”表达了文学作品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是脱离不开的,在翻译时要注重读者的审美经验和先在理解。“读者中心论”体现了文学作品以读者为出发点的理念,只有让读者认可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在接受美学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傅雷的翻译观,通过与其他译本的对比更好地了解到傅译版的精妙之处,更充分地体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2023年18期 No.16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目的论视角下《老友记》中委婉语的翻译

    旷智慧;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为避讳一些话题,常会用到委婉语,影视剧语言较之书面语更接近日常交往用语,委婉语的使用也十分频繁。本文以美剧《老友记》汉译版为例,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分析该剧中委婉语的翻译方法,即: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分析结果表明将目的论应用于字幕翻译中委婉语的翻译,将有效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推动以观众为导向的影视作品翻译的发展。

    2023年18期 No.162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以《航拍中国》为例

    盛秋实;

    近年来,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和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推出了众多面向国内外观众的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中国热”和汉文化狂潮。字幕翻译作为国内纪录片外宣的重要一环,成了翻译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国内纪录片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在外宣过程中需要接受外国受众与文化的审视和品鉴。因此,在翻译生态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译者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入手,在适应生态环境的基础,斟酌选择合适的译文。《航拍中国》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制作优良,立体地展示了我国各地的人文景观、地理风貌和社会发展,其英语字幕的译制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

    2023年18期 No.162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韩礼德经验功能视角下《红楼梦》诗词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杨婧;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先锋的思想情感一直为近现代译者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书中的判词更以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形象。本文以韩礼德经验功能理论为框架,以《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DavidHawkes译本中香菱的判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二者的翻译特色,研究结果认为参与者翻译方面,David Hawkes译本更好的刻画了香菱高洁不屈的品格;时间、环境处理方面,杨、戴译本更能通过时间介词、助动词等突出体现香菱日渐式微的漫长过程;物质过程呈现方面,David Hawkes译本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内涵和意境,更加尊重原文。

    2023年18期 No.162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史书典籍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以《尚书·酒诰》英译本为例

    顾祎雯;

    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典籍翻译是对外推介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发现《尚书·酒诰》理雅各译本中共存在12处偏离,但综合翻译质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司氏模式在史书典籍翻译质量评估实践中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仍有优化空间:对于以短句、省略句见长的古汉语文本来说,实施步骤较为烦琐,且评估范围仅局限于文本。因此本文建议,该模式可针对不同文本的语言特征,适当简化程序,并统筹译内与译外因素,以提升其客观及全面性。

    2023年18期 No.162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改写理论视角下《离骚》霍克斯英译本研究

    卢雅芳;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使得翻译文化典籍变得极为重要,而《离骚》作为中国经典的抒情诗受到了译者的广泛关注。霍克斯是世界闻名的汉学大师,他的译文凝聚汉英文化的碰撞,本文依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离骚》霍克斯英译本进行研究,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方面总结诗词翻译方法,为中华古典文化走出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2023年18期 No.162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文化综合

  • 数字化词典编撰的现状及问题

    于淼;

    词典的数字化随着用户需求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已走入大众视野。词典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及用户对于词典的使用体验则决定了数字化词典的质量。本文旨在提出目前国内数字化词典编纂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进一步完善词典的数字化所需改进的内容,以期为接下来的多模态词典编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2023年18期 No.162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结构式“谁知道”主观性及其等级

    田园;

    结构式“谁知道”经过词汇化之后具有“不知道”和“出乎意料”两种语义功能,以表达后者为主。两种语义功能存在关联性,并且因后续小句类型不同而表达不同的语义。后续小句类型不同,所表达主观性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主观性等级。“谁”的疑问性消失和“知道”的语义虚化使其完全演变为一个高主观性反预期话语标记。

    2023年18期 No.162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获嘉方言饮食词语与地域文化

    朱耀华;

    方言承载着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方言饮食词语作为方言词语的一部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获嘉方言中丰富的饮食词语是获嘉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

    2023年18期 No.162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新词语的分类与规范

    白雪莹;

    本文收录了大量近年的新词语,通过先分类后举例释义的方式进行论述。本文把新词语大致分为时政性新词和娱乐性新词两大类,对二者分别进行了概述。又根据新词语的性质、出处、形成原因或方法,对娱乐性新词做了进一步的分类。然后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年轻人对新词语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最后表达了对新词语本身和其使用规范的看法。

    2023年18期 No.162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中的变形倾向

    刘红;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名篇,由中国文学家朱自清所作,运用曼妙的文字描绘了月色下荷塘之美。本文试图以贝尔曼的“否定分析”为理论基础,分析朱纯深的英译本中存在的变形倾向,希望引起译者对于文化异质性的重视。

    2023年18期 No.162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 国货运动背景下月份牌广告话语的评价资源——以烟草广告为例

    陈晓倩;夏娟;张海燕;

    基于评价理论,以烟草广告为例,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探讨民国国货运动时期月份牌广告话语的评价资源特征。中外商家均使用大量态度资源强调商品物美价廉等基本属性,注重因时因势进行产品定位:我国商家通过评价资源突出商品的国货属性,激发消费者的民族意识和购买欲,而外商则充分利用当时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凸显产品新颖、时尚、独一无二等特征。研究发现评价资源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月份牌广告语言策略、有利于推广产品。研究结论对民国时期商业广告话语的进行拓展和补充,对当今我国民族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国际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2023年18期 No.162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会话分析视角下情景相声的幽默机制研究

    张世奇;

    本文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结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理论,从会话含义分析、会话礼貌分析、会话结构分析的角度解析了情景相声《笑谈人生》的会话特点和幽默产生机制。研究发现了情景相声的话轮设置与日常会话具有较大差异,主要通过观众参与话轮转换、合理设置沉默话轮、扩展话轮内的非社会规约类发言、违反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策略产生幽默效果。针对《笑谈人生》的研究探索了情景相声的会话分析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曲艺实证研究,为相声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年18期 No.162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