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张梦瑶;刘二永;

    《左传》一书展示了多位优秀聪颖的女性,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她们或展现出了自己的个体生命之美,或展现出了自己的社会生命之美,表现出了女性自身的美。《左传》所记录的女性,对于个体生命自由之美和社会生命之美的追求较之外在美来说要更突出一些。形成这样的女性审美,与春秋时期时代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影响、朝廷的特殊场域及女性自身所处位置是分不开的。

    2023年19期 No.16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重拾失落的记忆——《穿越雨林之弧》的叙事伦理研究

    彭育志;

    美国当代小说家山下凯伦在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通过回忆展现了“玛塔考”的兴衰和与其紧密相连的众人物的命运起伏。小说可看作小球的第一人称回忆录,但又反常地使用了全知的聚焦模式。本文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着重从第一人称回忆和全知的“我”的矛盾两方面来分析它背后的伦理考量,可以发现山下凯伦此举是因其重视回忆的伦理价值,并呼吁读者找回失落的记忆。

    2023年19期 No.16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精神分析批评视阈下的苏轼《前赤壁赋》文本解读

    杜秋蓉;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千古美文,写出了苏东坡对于天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的思考,文章事理结合、情景交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文采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精神分析法,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对《前赤壁赋》一文进行解读和赏析,力求挖掘苏东坡情感起伏变化背后的深层次根源。

    2023年19期 No.16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最蓝的眼睛》中的伦理悲剧

    陈燕;

    托妮·莫里森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扛鼎之作《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剧生活。佩科拉的父亲乔利因伦理身份混乱陷入伦理困境,最终做出的错误伦理选择是贯穿全文的暗线。伦理身份的混乱给黑人男性身份构建和道德实践带来严重危机,给其家庭成员带来严重伤害。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沿着“乔利寻父——乔利娶妻——乔利侵犯女儿”这条伦理线,围绕乔利孤儿、丈夫、父亲这三次伦理身份的转换,从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这两个角度审视乔利伦理犯罪的原因,由此揭示黑人渴望获得种族自信、回归完整家庭的伦理诉求。

    2023年19期 No.16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爱情悲剧原因分析

    刘诗谊;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闻名于世的作品,它是俄罗斯的文学瑰宝,主人公悲剧的爱情故事以及复杂的人物形象长期备受争议,成了各国作家乃至文学评论家激烈争论的焦点之一。作品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同时也成了托尔斯泰笔下最具争议、塑造笔触又极为饱满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安娜的个性形象,对安娜的爱情最终走向悲剧的原因进行分析。

    2023年19期 No.16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存在的荒谬——《山上的小屋》的间离手法

    于思宇;

    “间离化”是布莱希特论戏剧的重要理论,但在小说中也有体现和运用。先锋作家残雪的作品以怪诞的手法和现代派主题著称,历来研究者往往从象征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而较少运用间离手法进行解读。本文尝试以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理论阐释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揭示文本间与离之中异化世界的荒谬本质。

    2023年19期 No.16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小说《大鱼》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迟铄蕴;

    美国作家丹尼尔·华莱士于1998年首次出版的小说《大鱼》是一部充满了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本文从小说本身内容入手,从私设象征、寓言象征和氛围象征三个方面对小说中指定部分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解读。

    2023年19期 No.16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无名的裘德》中“小时光老人”异化特征解读

    钟依伶;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其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完成该著作后哈代便转向诗歌创作。在哈代笔下,主人公历经社会变革,在新旧思想冲突中饱受折磨,不同程度的异化特征在不同人物身上均有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小时光老人在文本中的异化特征,解读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023年19期 No.16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文学研究

  • 傅雷的“赤子之心”与文化使命

    王雯馨;

    “赤子之心”是《傅雷家书》最本质的思想,也是傅雷精神的核心。傅雷通过书信将对艺术与世界的理解、做人之道以及家国之爱“化”入父子交流之中。傅雷的“赤子之心”具有多层含义,扎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赤子之心”,寓意着抱朴守真的同时蕴含着他对家国和民族的大爱。作为翻译家,傅雷的文化使命体现在翻译实践中,对于傅雷赤子之心以及译者文化使命的思考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3年19期 No.16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论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范婷莉;

    南朝文坛上,民歌以其活泼明丽的风格、婉转质朴的情话取胜,不论是它的艺术特色、形成原因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历代学者关注。对南朝民歌的研究,研究者多从社会历史学角度、文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其思想价值、社会价值、形成原因等方面,经过多年来众多学者的努力,到今天已成绩斐然。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出发对南朝民歌进行进一步的开掘和拓展。

    2023年19期 No.16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敦煌写本《刘萨诃和尚因缘记》词语考释两则

    齐嘉锐;屈玉丽;

    在《刘萨诃和尚因缘记》的相关写本中,“擎舆”一词,四本中有三本抄写有误;“奯然”一词写法、词义存疑,且于写本中仅出现一次,故而二词均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考证。本文通过考释各词具体含义及相关用法,并联系文本得知,“擎舆”之义为“抬轿子”;“奯然”之义为“觉悟的样子”。

    2023年19期 No.16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闲人入迷,痴人入梦——《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差异评析

    谢依晨;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堪称游记类小品文中的两轴精品。纵观这两篇作品,从逆境抒怀的背景,到绘景寄情的手法,再到知己知心的情节,都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对照联想。但苏子瞻和张宗子之间,《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之间,毕竟隔着五百多年的人事变迁、朝代更迭,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在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存在着差异。

    2023年19期 No.16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偏见问题研究——以《人性的污秽》为例

    李文璇;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其代表作《人性的污秽》,以美国20世纪下半叶为背景,从内森·祖克曼的视角讲述了伪装为犹太人的黑人教授科尔曼、清洁女工福妮雅、在传统法国家庭成长的系主任德芬妮以及饱受越战创伤的老兵莱斯特等人,在美国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和文化偏见。罗斯通过书写人物所遭受的偏见、他们为避免偏见做出的人生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悲惨境遇,揭示出美国社会偏见对人性的打击和摧残,反映出他对美国社会事件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他对建立平等、和谐社会的期盼。

    2023年19期 No.16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加缪作品中荒诞人物的伦理分析——以《局外人》中默尔索为例

    叶冰倩;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与哲学家,他将自己“荒诞”的哲学理念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使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性。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切入,对加缪的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进行伦理分析,就其社会伦理身份,在他面临“是否在母亲去世时流泪”或“是否归顺上帝”等伦理困境时,对他所做出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出主人公“无意义英雄”的伦理形象。

    2023年19期 No.16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先锋派的概念演变及特征——以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为中心

    张旭东;

    “先锋”概念以及“先锋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已经受到国内学者们较为广泛的关注,虽说历时已久,但在当今中国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对“先锋派”的反思与认识依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也正是为此,有关先锋概念或者先锋派的讨论,并没有被抛弃或者淡出理论研究的视野。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书中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对先锋以及先锋派概念的发展与演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通过历史化的方式,把先锋派的理论背景、基本特征、先锋艺术的精神及先锋派艺术家的地位等多个维度关联、构筑成为一体。对于当下,如何从社会历史的视角多方位地反思和分析国内先锋派的发展及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3年19期 No.16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文化集萃

  • “淮南格物论”的源流考证

    严实;杨小明;

    王艮作为“阳明心学”的传承者和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改造了王阳明的“良知说”,以对《大学》“物有本末”的解读为起点,发展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格物论思想,立足于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阐释格物不再是对于外在知识的追求方式,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本文从“淮南格物论”的发展源流进行论述,结合宋明时期前人格物思想的理解差异,进而分析其与王艮思想的联系和后世变化。

    2023年19期 No.16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简论奢香夫人对贵州的贡献和地位

    李梦园;

    奢香夫人是贵州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抹色彩。她对于贵州的贡献是巨大的,她作为一个彝族的头领,促进了当时水西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设驿站,促使了交通的发展;她积极传播汉文化,对彝族文化进行改良,这对于启迪当地人民的民智和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奢香夫人的积极举措促进了民族的团结,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

    2023年19期 No.16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马克思异化劳动视阈下生态思想探析

    李敬敬;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也是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重要思想武器。通过对异化劳动四重性的分析,不仅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也展现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而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趋于异化。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时代特征,探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年19期 No.16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论马克思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闭芳妮;

    马克思从人的异化劳动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讨论,最终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生的,统一的,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来自于自然,自然提供的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形成了社会,人在社会中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便是实践,人通过实践又将其主观能动性反馈于自然,使其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而在劳动异化之中,人却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藐视自然,无限的开采自然,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在当今社会中,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要丢失生态保护的思想,在建设中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建立生态共同体,实现人类长期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意识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也是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2023年19期 No.16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马克思对实践观的变革及其理论意义

    刘广莉;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批判以往哲学家们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实践的认识,将实践概念冠以历史性的思维,即唯物主义历史观。这实现了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2023年19期 No.16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邹衍阴阳五行对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张春燕;

    阴阳、五行最初互不相通,所述含义较为单一,邹衍以其独特的建构方法将两者相连,利用阴阳相合激发五行活力。董仲舒受此学说的影响,其学术成果多带有阴阳五行色彩。

    2023年19期 No.16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浅论北魏的石窟造像艺术——以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例

    季亚琼;

    北魏是石窟造像的起源期。因佛教东传至北魏时发展迅速,所以直接的表现就是石窟寺的开凿。北魏建都平城后开凿了云冈石窟,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此时北魏的政治中心就从平城迁到洛阳,这时石窟造像的风格就受到了当地政治文化等影响,逐渐完成了本土化的发展。

    2023年19期 No.16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析论

    崔诚亮;

    原型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原型具有由浅入深的等级结构,在人类的人格中主要有四种类型的原型:“浅层次的”原型、“灵魂的”原型、“精神的”原型和自性原型。分析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解。

    2023年19期 No.16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文艺观察

  • 宋代玉器陈设的造物设计论

    贺云天;

    新石器时期起,玉器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在丧葬中作为明器、祭祀中具有沟通天地人三方的作用、政治礼仪中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等。有宋以来,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崇文抑武”的政治策略造就的文人士大夫阶层、高度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以及金石学的兴起等一系列原因,民间玉雕、仿古玉器、玉礼器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玉器制作题材得以开拓,雕刻技艺愈发精湛,艺术风格一反唐时的张扬浪漫,而开始显得收敛而含蓄,工艺化特征十分明显,并表现出世俗化、生活化的倾向。本文将从宋代玉器的时代背景、世俗化特征、仿古玉器以及宋代绘画与文学对玉器的影响进行阐释。

    2023年19期 No.16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人文社会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跨文化叙事探析

    李玉巧;李霞;

    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的人文社会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基于国外导演对中国小康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之上,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历程浓缩到几位平凡的基层人物奋斗的故事中,实现了国外西方叙事理念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典范。片中通过多元叙事视角融合、双重叙事结构勾连和内外紧凑的叙事节奏相互作用,不仅实现了与受众的情感联结,也完美诠释了中国小康故事的内核,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认同感。

    2023年19期 No.16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隐喻影像叙事与历史记忆建构

    周珣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表述的正是一个文学、诗性且真实的乡村现代化过程,从四位不同年代的作家乡土年轻时的心灵讲述,勾勒出真实、隐秘、被割裂的空白历史。当人们开始审视过去,能对影片文学的力量有所感受、能正视那些真实却被我们忽略的人生,就能对过去和未来产生些许新的思考。

    2023年19期 No.16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科幻电影《她》未来想象的“城市性”表征

    曾思繁;

    电影具备一种“城市性”属性,在科幻电影中有明显的体现。创作者们将自己的城市生活经验带入科幻的创作之中,对未来世界做出大胆的想象。本文应用电影“城市性”的理论,通过对科幻电影《她》中的“城市性”显在与隐在表征进行剖析,探究影片所表现的未来城市的特点以及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并由此对现实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科幻电影的创作作出思考。

    2023年19期 No.163 85-8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论《那山那人那狗》小说与影视的不同

    陆雯琪;

    彭见明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父子两人和一狗在湘西邮路上所发生的种种温馨的故事,之后经过霍建起导演、思芜改编上映了同名电影并取得了成功,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浅析《那山那人那狗》在小说与影视两种不同媒介中的优势。《那山那人那狗》的小说和电影在艺术表达以及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各有不同,且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两相比较可以各取所长促进文学与影视的共同发展。

    2023年19期 No.16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浅析卓别林喜剧电影创作的艺术特征——以《凡尔杜先生》为例

    吕婧;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艺术创作特征非常明显,卓别林后期创作电影的外在形式改变了前期默片喜剧电影的特点,加上声音元素,变为有声电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卓别林用其精湛细腻的表演塑造出许多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小人物形象:例如夏尔洛、凡尔杜等;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有自己鲜明的喜剧风格,其在喜剧中深刻地融合着戏剧性、悲剧性和哲理性;卓别林的后期喜剧电影仍然延续着控诉资本主义的贪婪与丑恶的主题表达。

    2023年19期 No.163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李日华“画之三次第说”析解

    张远慧;

    李日华作为明代书画家,著述颇丰,留存了许多与绘画相关的著作,其著作中不免有论及绘画品第以及绘画史观念方面的画论思想和观点。这些著述向人们展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美学的独特认知。其在《紫桃轩杂缀》中提出的“画之三次第”画论观点中,从绘画的三种层次论述了画家和画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身之所容、目之所瞩、意之所游不仅是绘画创作的不同阶段,也是画面表现的三种层次,更是艺术意境从模写到传神进化的三个境界。李日华兼具文人、官僚、书画家以及收藏家的多重身份促使他的画论思想对明中期之后的文人画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2023年19期 No.163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文化传播

  • 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国产电影《金刚川》为例

    王励硕;白昕翊;

    《金刚川》的中英字幕简单易懂,通俗流畅,在帮助观众欣赏中国红色影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译者采用了释义法、省译法、增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力求译文简洁忠实,符合译入语观众语言习惯。本文将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通过分析译者在《金刚川》字幕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为中国影视业外宣工作提供有益思考及借鉴。

    2023年19期 No.163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翻译中的语义空缺现象分析——以《生死疲劳》俄译本为例

    赵雅洁;

    翻译是一门涉及语言及文化相互转化与融合学科。翻译过程是两种意识,更是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因各民族之间存在地理位置、生活习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多种语义空缺现象。《生死疲劳》中丰富的中国化元素虽是吸引海外读者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翻译来说也构成了极大的障碍。本文以《生死疲劳》俄译本为例,列出语义空缺类型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推动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

    2023年19期 No.16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功能翻译理论下漫威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郑好;莫旻荧;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漫威电影是美国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下,漫威系列能够在中国拥有超高的人气,在电影译入过程中,其简练、高度概括化的片名翻译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电影片名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结合漫威电影片名翻译的实例展开论述。

    2023年19期 No.163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吸引、阐释与建构:副文本视阈下的中国典籍外译之路——以《红楼梦》伊藤译本、井波译本为例

    刘雨露;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典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典籍外译过程中,副文本能够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时,国外汉学家更懂得本国读者的偏好,学习其译作中的副文本构成能帮助我们理解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佳作,日本汉学家伊藤漱平、井波陵一在翻译《红楼梦》时,都使用了大量的副文本,促进了日本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与接受。本文通过分析伊藤、井波的《红楼梦》中副文本的吸引、阐释与建构作用,为中国典籍外译提供启发。

    2023年19期 No.163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 多维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三译本对比分析

    张晓娜;

    《傲慢与偏见》是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自面世以来,就备受各国读者的喜爱。本文参照王科一、孙致礼和张经浩三位译者的汉译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多维度入手,比较不同译本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了三种译本的得失。研究发现,译者在全面把握原文的基础上,从多维度探析译文的翻译细节,能有效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

    2023年19期 No.16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模因视域下功能翻译理论的嬗变

    赵亚彤;

    新理论的产生总是曲折前进的,并且需要前人理论基础的支撑。在理论演变的过程中,符合实际需求的观念会被新理论继承。切斯特曼借用社会生物学的名词“模因”这一隐喻来说明翻译演变中所传承的基本概念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到后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观点,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不断发展,一些思想却从未被淘汰并保留至今。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功能翻译学派理论的嬗变以及使翻译功能学派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模因。

    2023年19期 No.16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中译本为例

    王曦瑾;

    随着新世纪人类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更加地频繁,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儿童文学作品日益增多,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帕·林·特拉芙斯的著作《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任溶溶译本为例,基于关联理论,结合翻译方法对儿童文学进行具体分析。

    2023年19期 No.163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加注法在莫言小说《红高粱》俄译中的应用

    龚雪婷;吴贝洁;陆持;

    作为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包含大量的中国特有文化元素,俄译时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采用加注法予以传递。本文重点探究加注法在《红高粱》中的分类及具体使用情况,提出作为中国文学外译必不可少的翻译方法,加注法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帮助译语读者理解源语文化,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2023年19期 No.163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文化综合

  • 网络流行语中的新型称谓语研究

    李敏;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语言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产物,某一个时期的称谓语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传统称谓语与网络流行的新型称谓语的异同,可以梳理称谓语的变化情况,以便深入了解网络以及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总结归纳出新型称谓语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了解称谓语的时代特征,进而了解网络中的语言创造力,为人们正确认识新时代的网络流行语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19期 No.163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德充符》“才”字义理考辨

    胡骏贤;

    “才全而德不形”为《庄子·德充符》篇中颇具神韵之语,历代注家对当中“才”字解读不尽相同。回溯仲尼与哀公的论说,才以知为激发,终达“接而生时于心”的才全之路径得以显现。“才全即知全”论或将陷入无法调和物我相忘之困境;“易德曰才”论则过于延展才所涉之领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不形之广远精妙;“天赋质性”论融儒道切近处为一,以质性论才,却难免有跨语境之疏漏,《庄子》外杂篇关乎性之论述则为弥补其缺憾提供良机。三派论说去芜存菁,或可窥见庄子以才全为契机,复归自然的深幽哲思。

    2023年19期 No.163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顺应论视角下民国月份牌广告话语中女性形象解读

    夏娟;陈晓倩;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为语料来源,基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探究月份牌商家如何在商品宣传和推广中,运用言语交际策略,构建符合交际语境的女性形象,顺应社会变革、文化价值观和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达到产品销售目的。从语用顺应视角研究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对民国时期商业宣传和推广话语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为当今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鉴。同时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企业品牌形象树立和宣传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提升民族资本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2023年19期 No.163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创新与发展研究——以宋代点茶项目为例

    周倩;李宁馨;石宝岩;

    宋代点茶在中国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历史渊源与当代努力,宋代点茶已列入镇江市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宋代点茶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受众少、点茶粉难获取、点茶课程宣传力度小等问题,使得点茶的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建议增强“非遗+”观念并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有效衔接网络媒体平台、加大政策扶持等,从而促进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进行有效传播。

    2023年19期 No.163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浅析“逆行”的语义演变

    郭璐;

    “逆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为车辆等反着规定的方向走,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传播和使用,“逆行”一词衍生出新的语义,随着“逆行”一词逐渐受到关注,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在2020年年初“逆行者”一词产生并且被广为流传和使用,成为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由此可见,随着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对“逆行”一词的语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转变,“逆行”的语义发生了演变,本文对“逆行”一词的语义进行研究,梳理其发展历程,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出发探究其语义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逆行”一词已经历了贬义演变为中性,继而为褒义的“华丽变身”,并分析出造成“逆行”语义演变的原因和演变机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逆行”的用法。

    2023年19期 No.163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