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洛神赋》的永恒艺术价值及意蕴之跨界分析

    夏洵若;

    《洛神赋》是汉魏文学家曹植的代表作,距今恰好一千八百年。此赋历来受诸多赞誉,蕴含意象丰富,主旨表征也复杂多样,在学界众说纷纭。结合此赋带有的上古神话元素,考量作者曹植承袭的上古“天人文化”影响浸润,“空无通天说”是一种较合理的解释。其中涉及人类集体潜意识心理功能,将“原始意象”凝聚而投射。如此,《洛神赋》本身也蕴含了诸多跨界知识元素,是其具备永恒艺术价值的一份加成。

    2023年24期 No.168 4-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论《海上花列传》中的疾病隐喻

    俞沈峰;

    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往往不仅是“病人”生理、心理病症的描写,更作为一种隐喻符号,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尤其是晚清—五四小说中,疾病的隐喻功能大大增强,疾病描写背后常隐含着作家对“启蒙/被启蒙”“现代/传统”“巫术/科学”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海上花列传》作为古今转型的标志性小说,其中李漱芳疾病的书写也有着深层的隐喻和丰富的内涵。韩邦庆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传统—都市”转型期间社会的深刻思考。

    2023年24期 No.168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残酷与冷漠——论隐匿于《俄狄浦斯王》中的神人关系

    赵诗楠;

    重读西方文学经典之一《俄狄浦斯王》,在文本细读的视域下剖析俄狄浦斯王得到的三次神谕,展现神对主人公命运的态度,并结合索福克勒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侧面探讨剧作家对神人之间的矛盾认识。

    2023年24期 No.168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霍乱时期的爱情》气味书写研究

    邓宇涵;

    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有丰富且独特的气味书写。本文以小说中频繁出现并令人印象深刻的嗅觉描写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气味书写在情感与欲望、身份与认同方面的深层指向,以全面体味文本的审美意蕴,进而探究马尔克斯对生命本体意识的追寻。

    2023年24期 No.168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解构主义视角下《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历史研究

    周媛媛;王晓利;郭萌;

    20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不仅影响了托马斯·品钦的写作特色,还对品钦的历史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解构主义的思想下,品钦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从邮票、符号、物欲等方面构建出多维度历史,与主流价值观产生相反的理念冲击,进而出现历史“混沌”的感觉。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品钦建构的历史呈现出“记忆混沌”“概念混沌”“价值混沌”的特点,体现了品钦质疑宏大叙事以及复活边缘群体的历史观。

    2023年24期 No.168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静静的顿河》人物悲剧色彩分析

    尹艺璇;

    1965年,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因“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政治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作品《静静的顿河》描写了顿河哥萨克人在1912—1922年间的生活和斗争,以其恢宏的叙事风格和深沉的悲剧思想,成为世界文坛的不朽著作。《静静的顿河》是顿河哥萨克人的悲歌,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这一特殊群体悲剧命运的缩影。本文通过分析《静静的顿河》中格里高里、娜塔莉亚和阿克西妮娅这三位主要人物形象,以此来找出顿河哥萨克人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

    2023年24期 No.168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论《宠儿》中的伦理线和伦理结的形成与解构

    邓雅琴;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在其著作《宠儿》中以女主人公赛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遭受自己所受过的痛苦而亲手杀死她的荒诞行为及后续,来揭露黑人在美国社会所受的压迫、痛苦以及阴影。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沿着《宠儿》中塞丝弑婴这条伦理主线,还原当时的伦理现场,逐一去解构小说中存在的伦理结,以此来探析人物当时做出这样的伦理选择背后的原因以及最后其解开伦理结所实现自我解救的路程。

    2023年24期 No.16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源氏物语》中的“物语论”研究——物语中的“虚幻”与“真实”

    于雪凌;

    《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一同被称为日本文学之双壁,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借主人公源氏之口提出了“物语论”这一文学理论。“物语论”探讨了物语中的“虚幻”和“真实”,并对此提出了特别的见解。本文通过考察《源氏物语》中所提到的“物语论”,对物语中的“虚幻”和“真实”进行了研究。总而言之,物语中的“虚幻”即为物语的虚构性,也是让读者感动的力量源头。与此相对,“真实”则是物语中所蕴含的历史事实和读者的普遍感觉。而一篇优秀的物语需要同时具备“虚幻”和“真实”。通过考察“物语论”,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源氏物语》和紫式部的文学思想。此外,也能对“物语”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2023年24期 No.168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文学研究

  • 陆游侠义诗探微

    王冬月;

    陆游与侠和侠文化的关系应该作为对陆游诗全面研究的一部分,对陆游侠义诗的创作研究应是陆游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视角。结合陆游的个人从军经历以及宋代重文抑武的时代背景,陆游的侠义诗对宋代诗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陆游脱离历史环境的禁锢,重新为游侠诗注入灵魂。

    2023年24期 No.168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乡村振兴主题小说中扶贫叙事的多元话语呈现——以《乡村第一书记》为例

    王婧雯;

    以乡村振兴内容为主的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呈现出了多元的话语模式。本文依据话语分析理论,在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从国家政治的宏大话语,到下乡干部的真实言说,再到平民百姓、贫困家庭的立体呈现,层层递进,深入探究乡村振兴主题文学作品中扶贫叙事在典型人物、事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总结中国扶贫故事与扶贫经验在文学中的多彩呈现,进而揭示写好中国扶贫故事对以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对世界扶贫事业带来的重要影响。

    2023年24期 No.168 33-3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北岛诗歌的动物意象研究

    崔畅;

    北岛是一位具有“反传统”色彩的诗人,他笔下的动物意象有着与中国传统诗歌所不同的新内涵。通过对诗歌当中几类动物意象的简要梳理,能够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创作思路。从意象所表达的内涵来看,这些动物意象具有人文性、颠覆性和自省性的特点。作家的特殊身份、生活经历及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是动物意象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

    2023年24期 No.16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试论仓央嘉措“无题诗”的形成原因

    孙语晗;

    仓央嘉措的“无题诗”广为流传,为世人所传颂,但诗歌大多没有明确题目。这些“无题诗”多以描写爱情为主题,不过由于其活佛的独特身份,隐指的对象及内涵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从仓央嘉措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宗教信仰、历史因素及政治背景入手,探讨仓央嘉措在人生经历影响下的主观诉求、政治矛盾影响下的客观背景与其“无题诗”形成的关联性,以揭示仓央嘉措“无题诗”形成的原因。

    2023年24期 No.168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三体》中的映射

    黄浩东;罗毅欣;

    刘慈欣所著的《三体》系列科幻作品中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描写体现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部分内容:其一,三体人和地球人各自的语言对二者的思维都产生了背景性的影响;其二,在语言差异下,二者的宇宙图景也受到了不同的塑造和解读。本文以《三体》系列科幻小说文本为语料进行研究,可发现其中不乏涉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的内容,体现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该系列作品中的映射。

    2023年24期 No.168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论窦娥之“不孝”

    周燕;陈小妹;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成功塑造了坚贞不屈的窦娥形象。窦娥的善良温婉、守孝如一,成为她悲情结局的一个重要根源。但细品原文,窦娥之“不孝”“历历在目”,本文从窦娥的言和行两个角度,解读窦娥不孝之举,并分析窦娥“不孝”人设所蕴含的思想和时代美学意义。

    2023年24期 No.168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中国古典小说空间性叙事特征研究

    李芳;

    中国古典小说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特有的叙事风格,叙述空间与故事共同存在,空间性叙事方式的特征分析对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空间性叙事相关概念,从叙事功能、语言风格、叙事策略、叙事作用与空间构建意义五方面研究空间性叙事的特点,从空间叙事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小说。

    2023年24期 No.168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论湊佳苗《告白》中的注视

    古玮淇;

    日本推理作家湊佳苗在长篇小说《告白》中,通过六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使同一桩凶杀案在不同视角下产生了不同影响,展现了少年犯在他人注视下的存在主义危机,揭露了在极端境遇下的人性之恶,引发了读者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生命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2023年24期 No.168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文化集萃

  • 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

    吴西玲;

    古代东北地区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在此处繁衍生息数千年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俗、丧葬和祭祀在古代东北先民的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社会风俗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能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其中祭祀文化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巩固政治统治的双重意义。

    2023年24期 No.168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辽代娱乐活动与影响研究

    王园;

    人们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娱乐活动是交往的载体。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所建,其娱乐活动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在我国娱乐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辽代娱乐活动主要有角抵、戏射、围棋、击鞠等丰富的活动。辽代娱乐活动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尚武精神等,并且在辽代社会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年24期 No.16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论亚里士多德的“快乐”思想——基于《尼格马可伦理学》

    蔺禹萱;

    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之中,全书围绕着“快乐”一词而展开。亚里士多德大致从快乐与痛苦、快乐与幸福、快乐与德性三个方面,辩证地探讨了他自身对于快乐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达到真正的快乐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2023年24期 No.168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妇女解放思潮与近代保定教育

    赵阔宇;

    妇女解放运动在近代革命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目的是让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包括女性参政,普及女子教育以及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等。其中争取女性受教育权显得尤为突出,无论何时何地,女性受教育权总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心议题。保定作为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城市,也作为曾经的直隶省会,其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走在了前沿。民国时期,在常规的学堂教育中,保定先后建立了河北省立保定女子师范学校(女二师)及其附属小学,同仁中学的男女合校开保定中等教育史之先河;在普通民众教育中,直隶图书馆特意引进了大批关乎妇女解放的书籍刊物,保定政府也不断宣传女子教育。这些都是妇女解放思潮在近代保定教育中的体现。通过对这些重点事件的研究来了解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妇女解放思潮对于保定近代教育之影响。

    2023年24期 No.168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左传》所见疾病与春秋社会

    张建华;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大量的疾病史实。通过梳理《左传》中的涉医文本,深入探究春秋时期伦理失序致病观与春秋社会的联系。这一时期的疾病被视作一种文化符号,与礼法制度、君主道德、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不仅推动了春秋社会的变革,也体现出疾病在这一时期扮演的重要作用。

    2023年24期 No.168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浅探柏拉图“理性的迷狂”

    王静怡;

    柏拉图屡次在“爱欲四书”中谈及迷狂。探究发现,迷狂是既具感性因素,又赋理性元素之概念。它是对完善的最高理性状态的追求过程中的表现,是灵魂追寻自我提升却又“心有余力不足”的必然结果;由于人类灵魂的局限性和对超越性的追求,它既与感性因素相联又沟通理性精神。最高的迷狂是理性迷狂,此即是灵魂所求。理性迷狂说的形成有宇宙观、社会观念、政治体制、爱若斯神话等多方面成因。西方世界继柏拉图对理性迷狂又做了进一步探索;“柏拉图式恋爱”与柏拉图理性迷狂下的爱情观有异同点。

    2023年24期 No.168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儒林公案拈题》与晚清儒学的自我更新——以夏同龢题南湖先生扇面为例

    冉金澜;王靖林;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学的文化主流地位受到挑战,腹背受敌,不仅要抗击外来西方学说对儒学的冲击,更要抵御内部所谓“异端”学说的“侵蚀”。但是儒学并没有就此沉沦,期间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儒学进行改造,夏同龢正是其中一位,其题赠南湖先生的扇面所系的《儒林公案拈题》,涉及程颢与张载关于“定性”的辩论。其间所映射出的儒释道三元融合思想正是新儒学的要义,为探究晚清儒学的自我转向与衍化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3年24期 No.168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由思想研究

    孟柳;肖梦鑫;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基本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以劳动为基础,从人本质出发,表达自己的自由思想。不同于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马克思把人理解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观和自由观,认为人通过具有能动性的对象化活动进行自我确证。他提出实现自由一是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二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共产主义。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对辨别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的含义有很大的意义。

    2023年24期 No.168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中对叔本华哲学的继承与变异

    李泽华;

    境界说作为王国维的美学核心理念,叔本华的哲学在其中起到了根源性影响。以往学术界往往只着重于探讨境界说对叔氏哲学继承的一面,却忽略了王国维自身的多维文化背景、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中西审美经验之间的差别,以致出现了“境界说是西方思想在中国的映像”这一偏激观点。本文尝试从境界说的理论渊源、境界说中对叔氏哲学的继承与变异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境界说的开放性及兼容性,更科学地评价其在中国美学史、文学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

    2023年24期 No.168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文艺观察

  • 张璪与达·芬奇绘画思想比较:“师造化”与“镜子说”

    段亚丹;

    “师造化”与“镜子说”分别作为中西绘画之妙理各自发展,皆是中西绘画宝库中的艺术纲领和珍贵美学思想,其理论既有相通之意又有不同之处,从中折射出了中西方迥异的美学观。本文将从中西绘画理论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和自身审美观出发,分析两者绘画理论的观点,探寻其异同。

    2023年24期 No.168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跨文化视角下华裔的寻根之旅——以《别告诉她》为例

    寇芳茵;

    寻根一直是华裔文学无法避开的主题。电影《别告诉她》讲述了久居美国的华裔碧莉回国后的寻根经历。在这段寻根之旅中,面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具有双文化身份的华裔碧莉成功融入了中国根文化并进行了文化身份重构,为自己的寻根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由于电影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更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该电影更具现实意义,也能够为华裔摆脱尴尬处境提供参考。

    2023年24期 No.168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叙事·青春·文化:新时代以来新疆歌舞片的创新发展

    徐亚新;

    新时代以来,新疆歌舞片《你美丽了我的人生》与《歌声的翅膀》出现创新性发展。影片叙事与舞蹈融合的更深入,且叙事空间由农村转向城市,展现新疆歌舞的现代性;而叙事主题也由新疆故事到新疆文化与精神的讲述。其次影片也开始转向青年化,演绎青年的情怀和对梦想的追求;最后影片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书写,实现了民族文化魅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2023年24期 No.168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

    岑一慧;

    张爱玲是著名的小说家,她的文学作品常被改编为电影,为影视行业提供优秀的素材内容,本文基于仔细阅读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了解从著作到电影的改编情况,将原著与改编的电影《第一炉香》进行解读和对比分析。

    2023年24期 No.168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凝视理论视角下电影《霸王别姬》分析

    李元嘉;

    电影《霸王别姬》是有关两位京剧伶人的故事,影片展示了他们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遭遇,触动人心。电影在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剧中人物角色多处的“凝视”与“被凝视”寓意深刻。本文将在凝视理论的视角下,聚焦于程蝶衣、段小楼、菊仙三位人物,对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2023年24期 No.168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文化传播

  • 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刘璨;

    译者主体性研究曾长期被翻译界忽视,如今因其重要性重登翻译研究的大舞台。事实上,译者主体性存在于整个翻译过程中,电影字幕翻译也不例外。但因字幕翻译不同于传统文本翻译,译者主体性在其过程中的体现也异彩纷呈。本文将从译者视角出发,结合电影字幕翻译特点,分别论述电影字幕翻译前、中、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023年24期 No.168 100-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微视频《中国范儿》的民族文化元素翻译策略

    陈依林;邹红;

    《中国范儿》(feel of China)作为一档由中国网倾心打造的微视频节目,“短视频+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极具特色,其英文字幕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译者巧妙运用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克服文化异质性从而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的。本文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角度去研究《中国范儿》中双语字幕中涉及的归化异化策略和增译减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以及如何最大限度通过英译文化负载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完整地传递出去,更为有效地构建大国形象。

    2023年24期 No.168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叙事理论视角下苏童小说《堂兄弟》英译探究

    龙佳芬;

    苏童是我国优秀当代作家,其作品描绘了少年创伤、女性悲剧、人性暴力等内容,并多以女性、小人物、少年等形象叙事。其中《大鸿米店》《茉莉花开》等都被改编为电影,受到了人们广泛喜爱。更有不少作品如《妻妾成群》等被译为外文传播至国外。苏童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我国文学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状态,更是在诸多细节中描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鉴于此,本文从叙事理论视角探索其小说《堂兄弟》的英译本,以期为其作品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2023年24期 No.168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文化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木府风云》日语字幕翻译研究

    马力轩;

    近年,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剧在日本播出,中国优秀文化和优质文化产品在日本的影响力日渐提高,影视作品外宣是中国文化外宣的重要一环,影视字幕翻译是文化外宣的重要工具。这些在海外播出的中国电视剧佳作众多、题材丰富,古代题材电视剧的台词中还包含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负载词,这些作品的字幕翻译有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文以2017年在日本银河历史剧频道播出的《木府风云》日语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为案例,探讨《木府风云》日语字幕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2023年24期 No.16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文化综合

  • 奉化方言频度副词的范围和内部分类研究

    应可晴;

    本文以奉化方言中常见的频度副词为研究对象,在对频度副词作出界定后,从范围和分类方面对奉化方言中的频度副词蓝扮、暴生、候着、每遭、老老、时介等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地区方言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2023年24期 No.168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锻炼”词义演变考及其动因机制探微

    廖雅璐;

    词义演变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常用词“锻炼”古今概念义及其褒贬色彩义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本文结合历史语料,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梳理“锻炼”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并分析其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

    2023年24期 No.168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涉及手部动作的三组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探究

    杨梦雅;

    汉语常用词的演变问题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找出古代汉语常用字在各个时代的语义变化,对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三组涉及手部动作的常用词,分别是“抬”和“举”,“采”和“摘”,以及“拭”“揩”“抹”“擦”。通过翻检各类工具书,找这些字在各个时代的用例,依据用例探寻其历时演变的一些规律。

    2023年24期 No.168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网络用语“带感”探讨

    崔海燕;

    “带感”是典型的动宾结构复合词,出自动漫《搞笑漫画日和》的中文配音,具有“使人非常满足、欣喜或兴奋”的意义,多作谓语对剧情设定、人物或物品进行说明,表达言者的高度评价。“带感”由类化和双音化原则构造,其褒化内涵来自语义偏离和语义推理,体现出年轻网民对创新表达的追求和主观夸张的叙事风格,具有一定的使用可持续性。

    2023年24期 No.168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新兴尝试构式“浅×一下”的研究

    吕慧敏;

    “浅×一下”在广泛的使用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在表示“尝试”的基本意义上,增添了表示说话者感情轻松、戏谑玩笑等意义。作为一个新兴的尝试构式,“浅×一下”和传统尝试构式“浅×”既有语义承继关系,在构成、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上又各具特色。同时,“浅×一下”还具有表示主观小量的主观量范畴。

    2023年24期 No.168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我说什么来着”的自证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王叡垚;

    “我说什么来着”的核心功能在于“展示说话人的自证态度”,不满、抱怨、提醒等都是在该自证功能之下的附属性产物,其本质是说话人的认识情态。“我说什么来着”的形成动因与“来着”的确证情态功能的吸收和第一人称代词“我”划定信息领域的作用有关。其形成机制在于违背关系准则触发的语用推理与遵循礼貌原则实现迂回自证。

    2023年24期 No.168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语言文化学视阈下俄汉语中“близнецы/孪生子”的概念对比分析

    徐心航;

    “概念/概念世界图景”是语言文化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现已成为语言文化学界的研究热点,是各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界普遍采用概念分析法对某一概念进行系统且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分析一个民族的概念世界图景,是掌握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民族对于一件事物的认知和态度,从而进一步研究其文化背景。“близнецы/孪生子”是俄汉语中共有的概念,通过俄汉语中“близнецы/孪生子”概念的对比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俄汉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障碍。

    2023年24期 No.168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