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论《卡彭塔利亚湾》中的混杂性

    陈家会;

    本文借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混杂性理论,分析了亚历克西斯·赖特笔下的《卡彭塔利亚湾》中的澳大利亚白人与土著居民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语言和文本叙述混杂到关系混杂,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土著真实历史。白人与土著混杂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澳大利亚白人的殖民话语,为土著的历史以及文化身份的重构赢得一片空间。

    2023年25期 No.16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寻家的漫长旅程——关于《文城》的再思考

    曾诗玉;

    余华在《文城》中传递出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意味,特别是林祥福对于小美的寻找,其实是可以看作对完整家庭和家庭伦理的追寻。他寻找小美的原因除了爱她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庭,后来家也随小美的离去而破碎。在溪镇定居也是因为在溪镇感受到家的温馨,到最后死亡也是为了捍卫心中“家”的完整。因此与其说《文城》讲的是寻妻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寻家的漫长旅程。

    2023年25期 No.169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困境

    秦婧;

    王安忆的《长恨歌》书写了“上海小姐”王琦瑶传奇的一生,王安忆既写都市,又写都市中浮沉的人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她的女性视点。在写上海的同时,以女性视角出发,谱写了女性命运的悲剧,讲述了主人公王琦瑶40多年间与来来去去的人之间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主人公王琦瑶与次要人物之间的联系,从“性爱分离”和“同性关系”两方面来论述女性所遭遇的困境。

    2023年25期 No.16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论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以《苦日子甜日子》为例

    刘寒蕾;

    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是他的文学观念与生活经历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真实经历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都融入散文中。本文主要对童庆炳散文创作思想的内容、特色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他散文创作思想中的生命真实性、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以及语言形式的平淡新奇。童庆炳的《苦日子甜日子》用最平淡无华的语言形式叙述着他的审美体验,字里行间都是他人生百况的真实写照,是一种生命文学,对当代中国的散文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

    2023年25期 No.16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福柯权力理论下《达洛维夫人》中的主体性探究

    施灿;

    《达洛维夫人》通过描写主要人物克拉丽莎以及塞普蒂莫斯的精神世界,揭露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态,并展现出人们的精神矛盾与困境。根据福柯的权力、自由、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权力会剥夺个体主体性。本文对《达洛维夫人》中纵横交错的权力规训体系进行探究,包括帝国主义权力对社会的规训、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社会理性对疯癫的规训,分析不同的主体在权力体系的规训下面临的矛盾与困境,以及他们为解放主体性获得自由所付出的努力,揭示了权威社会对社会主体的控制和压迫。

    2023年25期 No.16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死亡、超越与赞颂——《商籁致俄耳甫斯》对神话的存在论重写

    沈卓成;

    在《商籁致俄耳甫斯》中,里尔克对希腊神话中经典的俄耳甫斯神话进行了存在论重写,重新挖掘了神话中“死亡、超越、赞颂”三个主题的诸多内涵。传统的欧律狄刻形象在里尔克笔下获得了独立性,与逝去的少女薇拉叠化为新的少女形象,在死亡中达成了自身的完满;失落的俄耳甫斯则在双重域境中坦然面对死亡且歌唱,达成了此在的超越。里尔克晚期诗学彰显着存在论的丰富蕴涵以及艺术的生成力量。

    2023年25期 No.169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论《史记》中的“春秋笔法”

    杨杰;

    《史记》作为纪传体史学的开创之作,在我国史学独立发展和通史体裁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创造性地对孔子“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和语言运用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以事例寄观点,以言语立论断的手法,灵活地选用实词、虚词和称谓,达到对历史事实客观而又真实的记录。本文通过对《史记》中“春秋笔法”的研究,分析其突破和创新的方面以及对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3年25期 No.16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存在主义视角下对《拍卖街第49批》的解读

    常京晶;王晓利;

    《拍卖街第49批》是托马斯·品钦一部独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该书以奥迪帕探寻皮尔斯遗产背后的秘密为背景,着力展示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中的本质状态。本文以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荒诞为背景,分析不同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通过解读两个“美国”的真实存在,领悟到书中所具有的存在主义特点的思想,即在荒诞的世界中,人依然可以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决定自己的人生:成为自欺或是同命运对抗的人。

    2023年25期 No.16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美国核心家庭神话的破灭——《被埋葬的孩子》中的“鬼屋”主题

    杨健林;

    核心家庭是美国社会中最广而存在的家庭结构之一,其核心结构是父母和子女,在必要情况下也包括其他亲属。在当代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的家庭戏剧《被埋葬的孩子》中,作者借“鬼屋”主题来反驳美国核心家庭神话。剧中的农场中隐藏恶父、乱伦和弑婴之秘,道奇一家人畸形、病态、异化的伦理关系打破了由父母/子女维系的核心家庭结构,呈现出作者对美国家庭伦理的深度反思。

    2023年25期 No.169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文学研究

  • 从不同文化视角浅论“孔雀东南飞”传说

    李萌;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辉煌诗作之一。全文描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普通群众真挚的思想感情。它既是文学的代表作,又是参古的一面镜子。候鸟在文中比喻成“孔雀”,当天气萧瑟温度下降,随着本性就会往南方温暖的地方飞去。虽然结局是以殉情的方式悲惨收场,但这也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亮点。本文通过阅读《孔雀东南飞》文本,综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讨论如何看待汉末的婚姻现象。

    2023年25期 No.16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 杨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缪冉;

    杨绛先生的小说作品并不丰富,但是她对于现实的细微观察,将社会转型时期多种女性不同的生存状态用细腻且冷静、睿智且平和的语言描绘出来,刻画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能够看出女性作家对于女性意识觉醒的思考。通过对传统旧社会妇女形象、传统思想下知识女性形象以及新型的知识女性三种形象的书写,从女性的家庭和事业双重角度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为当下的知识女性也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25期 No.169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论宋词之“雨”和“悲”

    耿茂铧;

    雨作为宋词中经典的意象,其对环境的渲染、词人情感的表达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宋词之中“,雨”往往与“悲”情融合,有政治失意、英雄末路之悲,闺中含怨、依依惜别之悲,以及生命之悲。“雨”意象给宋词附上独特的风味,成为宋人心灵甚至宋代文化的一种表征。这与“雨”的意象特点,以及词体文学的个体抒情性都是有关的。

    2023年25期 No.169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 浅谈崔莺莺与杜丽娘对爱情追求的差异

    周灏桐;

    崔莺莺与杜丽娘同作为具有反叛精神、追求爱情自由的大家闺秀,二者虽然身份地位相似,年龄相近,但将二者对爱情的追求方面展开论述,可得出二者在情感萌生、情感发展、情感阻力上有所差异。探究二者对爱情追求形成差异的原因,可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作者思想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西厢记》与《牡丹亭》中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

    2023年25期 No.169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 从《颜氏》《小二》看蒲松龄的双重思想

    韩孟瑶;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谈鬼说狐的短篇小说集,创作并展示了许多充满魅力的女性。前人多对女性身上的独立意识进行分析,向人们展示蒲松龄笔下出色的女性。《颜氏》《小二》作为《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短篇小说,都以展示女性的魅力而闻名。两篇小说分别以女性参加科举和女性从商作为线索,展示这些女性不逊于男性的才能,故事跌宕起伏,几经变化。文中的颜氏和小二都不是封建社会下一味隐忍、被压迫的女性,她们大胆而又机智地展示自己能力,不断向封建时代下的男权社会发起冲击。本文主要以颜氏、小二等女性为主,分析蒲松龄所处社会下实现自身理想的途径。

    2023年25期 No.16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震川先生集》文献综述

    刘淼;王佳豪;

    归有光先生创作的《震川先生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聚焦于《震川先生集》的研究,探索近40年来《震川先生集》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其研究主题、地位、创作、女性伦理观及突出篇目等方面的梳理,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2023年25期 No.169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俄罗斯民间文学中的神奇女性研究——基于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王想玲;

    民间文学创作于民间,同时也对每个人最初的思想认知起着无可替代的塑造作用。俄罗斯民间文学中的神奇女性形象,体现和塑造着俄罗斯人民对美好女性品质的想象和认知。本文借助普罗普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几位典型的神奇女性角色在民间文学中的叙事功能,同时探究蕴含在这些功能设定之后的人们的伦理价值取向以及对理想女性的想象。

    2023年25期 No.16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文化集萃

  • 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黄蓉;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本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到“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开启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孔子的“仁”“礼”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荀子的民水君舟论则构成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体系。

    2023年25期 No.16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婚姻自由观念的变迁——以《新新新闻》的报道为例

    王俊谦;郭清源;陈林星;

    民国时期是中国报刊发展繁荣的一个时代,而报纸作为人与社会之间重要的交流媒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的人文风貌。《新新新闻》是民国时期四川报界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民办商业性报纸,本文通过梳理其1931-1949年与“婚姻自由”相关的事件报道、时评文章,分析成都地区婚恋自由观念演变中发生的理想化、混乱化问题。

    2023年25期 No.169 55-5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论记忆是知识的来源——主要基于《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研究

    廖维玉;

    记忆不论对于人类成长发展还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文明而言历史需要被记载;对于个人而言,记忆使我们区别于动物植物,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能够获得对世界的表征。同时记忆是我们获得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形成人们对小到花草树木、大到世界宇宙的认知。因此记忆于我们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也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2023年25期 No.16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渊源与解析

    吕永立;田双对;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一直都关注的话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形成的,他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及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以黑格尔的人的本质思想为直接理论前提,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汲取的精华,第一次将注意力从抽象的人转移到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人民,对“人本主义”进行了新的学说界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思想,即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人是自由的类存在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人是实践的人,从而认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更好地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2023年25期 No.16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管子·牧民》的民本思想

    王丽;薛原锦;

    《管子》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经济、哲学等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一书成书比较复杂,因此在对《管子》的作者、校注版本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主要选取黎翔凤所著《管子校注》为文本来源。《管子》首篇《牧民》认为国君应该以民为本,使人民富足,顺应民心,对人民进行礼的教化,赏罚信实,以身作则,量才用人,充分展现了其所蕴涵的民本思想。这对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2023年25期 No.16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论韩炳哲时间论域下的中国茶道之“静”文化精神

    杨美婷;

    积极生命在数字化时代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的生活卷入新的时间异化,即表面上人类驾驭时间,实则是时间控制人类。韩炳哲针对现代生活中原子化“时间”异化症候,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的秩序化、有意义、叙续性的香味“时间”观并提出生命“凝思”的解决方案。“凝思”即生命过程的有序时间样态,是一种时间的绵延流动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意义的、具身性时间体验,使生命拥有时空存在的持续与敞阔。依据韩炳哲的生命时间有序图式,透析中国茶道文化的哲学意蕴,通过其生命“凝思”的具身性体悟分析,呈现中国特色的茶道文化的“静”,既是对韩炳哲的生命时间观的回应,也是应对现代性时间异化问题的中国文化范式路径思想实验。

    2023年25期 No.16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文艺观察

  • 1979—1985年中国电影的全新蜕变

    高靓;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启动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电影开始复苏,开始大踏步地转向,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所创新,电影美学也有了新气象,努力跟上时代的潮流,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

    2023年25期 No.16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潮州陶艺对潮州麦秆画创新表现形式的启发

    冯菡子;

    提及潮汕地区丰富的非遗文化,便不可错过陶艺与麦秆画这两种工艺精巧的非遗精品,本文从民间非遗工艺创新发展的角度,通过麦秆画工艺美术大师创新产品的深入解析,研究其中潮州陶艺与潮州麦秆画相互影响、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形式,探讨潮汕非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前景。

    2023年25期 No.169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古典舞新流派之昆舞研究现状刍议

    刘李旎;

    本文梳理了2006年以来中国昆舞所有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归纳总结法对中国古典舞昆舞流派现有研究资料从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出版图书以及学术活动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得出了中国古典舞昆舞流派现有研究特点,并且为中国古典舞昆舞流派的继续研究得出启示。

    2023年25期 No.169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产生过程中的矛盾变化

    杨莉;

    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使传统的古典主义审美趣味受到挑战,挑战带来的变化创新了艺术发展的面貌,现代主义的艺术极具感官的冲击性与爆发性,产生的艺术效果抓人眼球,那么他们的产生与发展包含着怎样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质变的过程往往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同时期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过渡让我们明白了变化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的漫漫过程当中,即时性的艺术发展不只是一个前奏,也给人们现在的艺术发展、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史研究等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材料,现时的诸多艺术家在融入本国文化特色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启发与教益,其中,每一时期的绘画特点和文化风暴让诸位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语言的构成得以取长补短,现在人们可以看到事物间的发展是有联系的、具有客观性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要求的。

    2023年25期 No.169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动画《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的人物形象

    余晓凤;于强福;

    本文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美国拳头游戏公司出品的动画《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人物角色所展现的美国文化特点,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美国文化,从而做到跨文化交际时的求同存异。

    2023年25期 No.169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贾樟柯导演电影的文化景观建构——从《山河故人》到《江湖儿女》

    权倩;

    贾樟柯导演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视角总是以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与社会转型期间的复杂性与偶然性,聚焦于“边缘化”社会群体生存状态。近年来贾樟柯导演不断地转型,从《山河故人》到《江湖儿女》,贾樟柯独有的文本化叙事开始转向。由传统的贾樟柯式空间表征叙事,转化为“电影奇观”时空叙事。其电影从个人视角出发,具有浓重乡土情结,用作者式的时空影像浓缩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承载着中国社会集体影像记忆,建构了“奇观式”独特的、可读的文化景观。而本文试图分析《山河故人》到《江湖儿女》背后的逻辑变迁,厘清贾樟柯导演电影文本中的空间表征、叙事美学以及文化景观的建构。

    2023年25期 No.169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文化传播

  • 武侠小说翻译的音形义编码——以《射雕英雄传(四)》英译本为例

    牛菲;朱全定;

    传统文化在武侠小说中以综合形态出现,研究武侠小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外译和跨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实际上,拓展中国武侠小说在全世界传播的文化地理分布阻碍颇多。囿于环境,借助翻译实现文学有效性的传达至关重要。语言艺术美的再现或补偿很大程度上以语言的音、形、义为根基。本文通过剖析《射雕英雄传(四)》原作与译本发现,译者在文本编码时主要通过中国文论强调的音形义传递原作精神:语义关乎情理,从根本上影响着受众的解读,其实现方式多为与音或形的两两结合,即音义显化、形义显化,或是三者有机结合(音形义显化);语言形式和人物形象对文本有效性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文本中“声音”的处理多表现为抽象的形式,具体体现在词汇选择和人名翻译上。

    2023年25期 No.169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艾青诗歌在法国的译介

    李炜梅;

    艾青诗歌是较早译介到法国的现代诗,20世纪五十年代就有诗集在法国出版。除了诗歌作品的译介外,艾青的诗歌理论著作也在法国出版。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相关研究却屈指可数。本文拟对艾青作品在法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考察其特点和规律,为深入研究艾青诗歌海外译介提供参考和资料。

    2023年25期 No.169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古典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

    黄睿红;

    从1991年到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了30年发展变化,它市场导向强、产出速度快,并以超越时空的极强传播力涌入海外市场。本文发现中国网络文学在语言、叙事、哲学观层面上常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如古诗词、隐喻意象、儒释道思想等。在结合现有数据后,本文从海外读者、受热题材、海外传播平台等方面探讨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结果发现网络文学言情和玄幻题材受热,读者群体体量大,但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翻译难度的限制。

    2023年25期 No.169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荷塘月色》英译研究

    包元丽;

    《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其语言清新隽永,意境幽静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朱纯深先生的《荷塘月色》英译本在整体上再现了原作的音乐美和形象美。本文拟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分析框架,选取朱纯深的《荷塘月色》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典型译例的分析探究散文英译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希望借此研究拓宽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解释范围,同时也可以丰富散文翻译的研究视角。

    2023年25期 No.169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楚辞》英译传播的文化观及历程研究

    季恩琼;吴斐;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文化自信提升,《楚辞》英语译介与研究逐渐兴盛。在文化异域传播中,研究者结合西方的翻译理论和传播学寻求新领域、新方法来提升传播效果。本研究探讨了《楚辞》译介的文化观与历程,英语世界中《楚辞》译介与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译者文化身份大致可以分为西方学者、海外华裔学者两种类型。从文化传播者角度来说,传播者本身就是翻译者。此外,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互联网传播、课程渠道、社交渠道,构成《楚辞》译介传播的重要渠道。从接受效果的层面来看,西方对《楚辞》的接受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2023年25期 No.169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将进酒》译文研究

    武浩;

    《将进酒》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乐府诗,此诗所含情感复杂饱满,艺术表现夸张成熟,展现着诗人奔放豪迈的人物个性。在结构上,张弛有度,也充分反映着李白的七言歌行中狂放不羁的特色。本文将以许渊冲、孙大雨先生译本为基础,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两种文本进行分析对比。生态翻译学包含很多核心内容,其中最为重要就是“三维”转换,这“三维”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文章将从这三个维度对两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译文之间的异同。

    2023年25期 No.169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文化综合

  • 试论先秦汉语“刍”意义用法的演变

    张焕;

    “刍”字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词,无论是从语法功能还是语义功能来看,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尽相同。将甲骨卜辞中的“刍”字和先秦文献中“刍”字的用法进行比较,意在探究“刍”字意义用法的演变规律。

    2023年25期 No.169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浅析粤语保留的古语词的训诂学意义

    黄晓露;苏天运;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粤语词汇里保留着较多古汉语的痕迹,被形象地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通过分析词汇可以为理解古语这座大厦提供便利。训诂学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的应用价值,作为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其科学地进行与开展无疑需要借助方言材料辅佐。因此,从粤语词汇角度解析古语词,对理解古代词语的意义与疏通古代文献的意义具有实用价值,对训诂工作的开展与训诂学的发展亦具积极性的意义。

    2023年25期 No.169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程度副词实词虚化过程探析——以“蛮”“怪”为例

    肖云;

    “蛮”“怪”“老”“挺”等是在方言中十分常用的程度副词,但是这些词在造字之初的本义都没有表示程度副词的意义,所以本文将探讨这些程度副词词义演变的过程,并将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蛮”和“怪”虚化的过程和机制。

    2023年25期 No.169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明代拘押类法律词语类聚研究——以《四川地方司法档案》为例

    喻琴;

    《四川地方司法档案》是明代嘉靖年间发生在四川各地以钱粮案为主的一部司法档案,共收录了98个案件。本文选取了前40个司法案例,从语义场的角度对其中涉及的法律词语进行简单的归类,并就“拘押”类的法律词语从历时的角度对其词义以及来源进行探析,力图对这一类法律词语有所认识。

    2023年25期 No.169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合作原则下《唐顿庄园》第一季中会话含义的特征分析

    吴霞;

    经典英剧《唐顿庄园》是一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剧集,故事主要围绕20世纪初英国贵族格兰瑟姆伯爵一家展开,其台词至今仍受到众多学者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唐顿庄园》第一季中生动的人物对话,透过剧情中种种社会背景、人物背景及其他各方面因素来解析话语的表层意义并洞察其深层含义及其特征,从而使读者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2023年25期 No.169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浅析“什么”与“甚么”的演变

    王露丝雨;

    “什么”一词在新HSK等级标准中属于一级词汇,是非常基础的词汇。现代汉语中,通常表示疑问会说“什么”,但是在一些方言中,通常会用“甚”来组词,比如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会用“甚”表示什么:“发生了甚事?”在一些汉语教科书中也有出现,比如《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的很多篇,比如《老乞大》《朴通事》《你好·贵姓》,会用“甚吗”“甚么”表示“什么”,在很多方言中,都有发音类似于“甚”的音表示“什么”的意思,现在,港澳台地区也会用“甚么”这个词。“什么”和“甚么”的主要区别在于“前一个字”,本文主要研究“什么”和“甚么”的演变关系。

    2023年25期 No.169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网络表情符号背后的语言交际功能探析

    钟远飞;

    网络表情符号是指网络社交用户通过使用表情符号来表达个人想法,烘托聊天气氛,能够达到娱乐化效果的非语言文字符号。由于网络表情符号简单易懂,现在许多人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大开脑洞创造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意义的表情符号。因此网络表情符合虽反映表情,但其关键在于符号。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符号学的研究应包括语言研究,从而首次提出了语言符号观。网络表情和语言同为符号学的范畴,二者同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本文基于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和运用,观察网络表情符号背后的语言交际功能。

    2023年25期 No.169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从合作原则看《简·爱》中的会话含义

    胡雨璇;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为理论框架,对英国著名小说《简·爱》中的人物对白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会话含义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以及两者间的联系。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从违反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方面探究其背后深层的会话含义,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剧情的同时,为现实生活的交际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2023年25期 No.169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语用预设视角下的话语幽默分析——以“反凡尔赛文学”对话为例

    龙雪梅;

    语用预设是日常会话中广泛使用的理论,在言语幽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选取微信和豆瓣两大热门网络平台的“反凡尔赛文学”对话为语料,以语用预设为基础,分析“反凡尔赛文学”中如何利用语用预设的基本属性来产生幽默,从而更好地理解言语幽默与各种语用预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反凡尔赛文学”中,遵循预设的共识性和可撤销性,违反适当性,都可产生语言幽默。此外,“反凡尔赛文学”还经常使用存在预设、双关预设、事实预设、虚构预设和非事实预设来产生幽默。

    2023年25期 No.169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语用平衡假设研究综述

    徐晓文;周芬芬;苏慧;

    自陈新仁在2004年提出语用平衡假设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语用平衡假设。它为人们解释话语产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此,对语用平衡假设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以及语用平衡假设应用于语用身份、微语言、语用缓和策略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分析,并针对研究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023年25期 No.169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