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佳宝;
《少年的悲哀》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先驱国木田独步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小说篇幅不长,但塑造的每个人物形象都立体鲜明,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暗藏伏笔。本文将以小说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为中心,深入剖析国木田独步是如何将自然描写与人物塑造进行串联并且抒发出独特悲哀美的。
2023年31期 No.17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亓雪莹;李怡;
中国当代女作家朱文颖擅长在日趋世俗化、琐碎化的当下社会中捕捉个人境遇和状态的细微变化,其小说集《有人将至》以南方城市作为叙事空间,展现了个体在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背景下存在的诸多精神困境,传达出作者对当代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2023年31期 No.17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郝昕越;
日本作家贵志祐介的获奖小说《来自新世界》构想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看似幸福美好的社会之下却暗流涌动,终于,人类与化鼠爆发了战争,人类文明再次面临重建的危机。本文从故事性、写作技法方面对该小说的主题予以简要解读,认为小说通过虚构未来映射当下,批判了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极端倾向,引发了读者对人性、体制、战争及人类未来命运的反思。
2023年31期 No.17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王雨;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勇敢追求爱情自由,但是最终走向失败的故事。以英美新批评视角解读鲁迅的小说《伤逝》,可以发现文本呈现鲜明的反讽、悖论和隐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涓生自述与语境对立形成的反讽;涓生、子君自我矛盾的现象形成的悖论;涓生、子君在隐喻中与喻体形成的对照关系。
2023年31期 No.17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佘羽彤;徐丽丽;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文学散发出独有魅力。本文以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的作品《朝圣者之路》和《多蒂》中的爱情,深刻剖析他们的爱情构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流散文学中爱情的内涵和作用。
2023年31期 No.17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吕江涛;
《阳光下的葡萄干》是一部反映美国民权运动时期的现实主义戏剧,深入探讨了非裔美国人共同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男主人公沃尔特·李·杨格由于得不到白人主流社会的认同而引发了严重的身份焦虑,造成其身份认同的障碍。沃特的身份认同具有普适性和象征性,代表了非裔美国人共有的身份认同困境。本文通过探讨沃特·李·杨格的身份焦虑缘由和其身份认同的过程,说明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不应盲目地迎合白人文化,而是在继承本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基础上,重塑既是美国人又是非洲裔的双重身份认同。
2023年31期 No.17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尤李琳;
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榆树下的欲望》被认为是美国悲剧创作史的巅峰之作。剧中对复杂人性、欲望纠葛的描写吸引了剧评家的注意,认为此剧是在弗洛伊德学派的影响下探索人心理深处的精神分析佳作。其中的乱伦、杀婴等情节更是招致了道德堕落、过于强调人的兽性等批评。本文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与古希腊悲剧结构的对比分析,发现奥尼尔的写作目的并非是描写分析人的心理,而是以自然科学背景下的心理学为手段重构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对《榆》剧中的主人公来说,命运的内涵不再是神谕或诅咒,而更新为了人自身的心理困境,这让崇高的古希腊悲剧主题——人与命运的斗争在现代的书写成为可能。
2023年31期 No.175 22-2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彭萍;
卞之琳的短篇小说《夜正深》是其第一篇小说作品,创作于1929年3月,后以笔名“季陵”发表在1931年9月9号的《华北日报》副刊上。创作这篇小说时卞之琳19岁,在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三,同一时间,整个社会文学创作热情极高,乡土小说兴盛,各类文学体裁和创作手法愈发多样化。卞之琳在这一大文化背景下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其小说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既受到当时盛行的乡土小说的影响,也受到外国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本文即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小说《夜正深》的创作源起,追踪卞之琳文艺创作理念的源头。目前对卞之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对小说关注甚少,但作为其第一部小说,蕴含着卞之琳最初也最本真的文艺创作理念,故而对其小说尤其是第一部小说进行研究仍有文学的必要。
2023年31期 No.17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朱洁;
马金莲是新世纪涌现出的一位宁夏回族“80后”作家,2000年开始小说创作,至今已发表数百万字的作品。近年来学界对其小说创作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女性书写、女童视角、苦难书写、乡土地域文化、民族信仰书写等方面,体现了马金莲文学创作的独特价值。
2023年31期 No.17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李晗;
莫言于202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中出现了一个他此前从未写过的人物形象,即“斗士”武功,梳理莫言小说中的斗士形象,对比勃发着酒神精神的余占鳌、承受命运的上官鲁氏、睚眦必报的弱者武功,可以发现莫言小说中斗士形象的转变。从早期的余占鳌到上官鲁氏,是他写作视角从传奇英雄到对普通人接受命运、努力生活的转变,而武功则是莫言对“种的退化”的延伸书写。
2023年31期 No.175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叶源欣;
神游母题创作由来已久,自先秦以来此类作品要旨以表达作者本人的情志、理想与主张为主,带有一定政治化与个人色彩。元明清时期,随着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神游创作出现与此同频的新变。本文旨在就体裁语言、篇章布局、场景搭建与创作导向方面的变化对神游母题创作在元明清时期产生的新变进行探讨。
2023年31期 No.175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臧晓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婚恋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纵观《诗经》可知文学的产生与地域文化是密切关联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孕育不同的文学。立足于齐文化背景之下对《诗经·齐风》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及折射的婚俗文化进行分析,探讨地域文化对婚恋诗书写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齐风》婚恋诗的地域文化特质,以期对诗歌的文化书写有更全面的了解。
2023年31期 No.175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李帅;
胡风是我国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现在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胡风的文论批评,而对于胡风的诗人身份及其诗歌评论的关注则较少。胡风作为诗人的一面更能体现出他的性情与理想,他的诗论充满感性经验和情感色彩,且对于诗有独特见解,敢想人不敢想,敢言人之所不敢言。
2023年31期 No.17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李金梅;
韦应物是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也是盛唐向中唐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之一,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韦应物诗作体裁丰富,但以五言古诗最为人称道,其五言古诗以“平淡自然”的主体风格显露于世。本文将最能代表韦应物创作成就的五言古诗作为研究对象,从选材、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对其“平淡自然”诗风进行分析。
2023年31期 No.175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倪瑜婕;
《玛丽·罗热疑案》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真实案件为蓝本,根据社会新闻报道进行改写,并将报刊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推理叙事。坡的巴黎疑案直指一起轰动纽约的真实案件,其背后“美丽的雪茄女郎”的形象,暗合了报刊产业与文学市场之间的强相关性。美国内战前,报刊产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文学的商业化发展。就形式而言,报刊的流行和消费促成了报刊与文学的高度融合,以刊为媒的职业化写作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市场导向的文学创作意味着迎合读者成为作家写作的重要考虑因素,而报刊业中盛行的感觉主义的写作手法,则成为吸引读者大众的手段。
2023年31期 No.17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汪贝;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当代作家吉利安·弗林的第三部小说,被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改编成电影,进一步提高了其文学影响力。在爱人消失和寻找爱人的序幕中,小说逐渐摘掉男女主人公“完美”夫妻的面具。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审视男主人公尼克历经伦理失责的挣扎到完成自我救赎的心理过程发现:尼克作为一个独立的斯芬克斯因子,是“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矛盾集合体,在其伦理选择中凸显出“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交互影响。尼克借助伦理身份错位,更替伦理环境,以“人性因子”动机实现“兽性因子”选择,逃避内心伦理谴责,完成假性自我救赎。
2023年31期 No.17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孙燕;
国内英语文学研究历来广受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斐然。然而,该领域研究的现有文献,时间节点尚有滞后,且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与英语文学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词频分布、关键词聚类、热点突变等知识图谱,通过总体趋势、研究热点、高影响力作者等参数,探究了国内英语文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研究发现,国内英语文学研究经历了2000—2008年发展初期、2009—2012年快速增长期、2013—2014年下滑期、2015—2018年逐步回升期、2019—2022年错落发展期5个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为小说家、加拿大、文化差异、文学翻译、阿特伍德等;高影响力作者为学者朱振武、胡曙中等。
2023年31期 No.175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张婉宜;
相较于其他青春怀旧题材的电影,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在讲述主人公青春岁月往事的过程中,贯穿着对东北地域历史与工业文化的深刻表达,在青春故事中体现社会时代的变迁与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电影从女性视角切入,通过对主人公青春时代反叛故事的讲述、个人英雄主义的呈现,表达青春的激情冒险与迷茫残酷,同时也对主人公们的离散命运展开叙事,在怀旧中突出青春时代的美好。
2023年31期 No.175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张泽新;王姝淇;
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重要瑰宝。留白,又说余玉,是指通过适当的空白营造清净空灵意境的绘画创作手法,着笔成山、提笔流水。作为中国画中独特的绘画符号,留白使其拥有西方画作所不具备的艺术特质,起到了烘托画作意境、增加鉴赏者想象空间的作用。留白思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画家将抽象精神的“无”与具体物象的“有”相结合的创作行为使老子“有无论”的哲学思想得以呈现。本文通过对留白技法的产生追根溯源,阐述其在画作中的重要表现及作用,并对老子的“有无论”哲学思想进行深入探究,在梳理中完成对老子“有无论”哲学思想和中国画留白技法关系的充分探索。
2023年31期 No.175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万磊;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被挖掘,越来越多的民间优秀文化得以保护并传承,民间戏曲也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巴东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其口头文学艺术是巴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真实的写照,对三峡地区传统戏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具有永恒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但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和短视频蓬勃发展,对传统戏曲产生极大冲击,加之巴东皮影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表演舞台较少、传承人年龄逐渐偏大等问题日益显著,使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巴东县皮影戏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借鉴巴东县传统丧葬仪式“撒叶儿嗬”保护和传承的成功经验,对巴东县皮影戏非遗传承和保护提出对策:一是皮影戏自身顺应时代发展,探索适宜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探索皮影戏市场经济效益;三是制定相关传承和保护政策,培养后备人才,学习并传承皮影戏表演技巧。
2023年31期 No.175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张舒羽;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后在各个艺术领域进行不断的改编,一直都保有鲜活的生命力。王雁改编的京剧版《赵氏孤儿》受秦腔和时代的影响,在故事中建构出新的意识形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渊源,“爱民”思想超越了“忠君”思想,程婴成为突出的正面人物的代表,具有脸谱化的艺术特征。电影则对传统的忠义价值进行解构,将程婴塑造成处心积虑的个人复仇者,迎合了新世纪滥觞的利己主义。音乐剧的主题则抛开复仇,转向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特征,程婴只是一个爱子的父亲,而“程子灵魂”这一角色的增加,也突出了程氏父子的羁绊。
2023年31期 No.175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满意;
《流浪地球2》讲述人类通过启动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本文着眼于审美感通学中文艺作品感通人心的基本路向,从正面感通、复合感通两条路径对《流浪地球2》中的英雄形象进行解读,进而使观众可以达到与电影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未来等情思意趣全幅感通的旨趣。
2023年31期 No.17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丘伟梁;张咏仪;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歌谣,更是生态批评的中国式表达。在前工业时期的艺术审美生态化阶段,客家山歌通过自然艺术比兴实现了传统自然观与伦理观的生态解构;在国家城镇化、工业化的审美生态艺术化阶段,客家山歌将人与自然的竞生矛盾诉诸自然艺术化表达,呈现为多元价值碰撞的非和谐并构、审美生态艺术化理想非线性发展的“异化”状态、生态存在非理性审美思维的生态复构样态;在生态文明时代的艺术审美天然化阶段,客家山歌生态重构表现为艺术审美天然化的“客家学”学理身份重构、生态文明价值整一的文化重构、美本体重构完形。
2023年31期 No.17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黄燕燕;王燕子;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可能性。当可感可知的视觉传播手段和内涵丰富的传统书法审美“碰撞”,书法艺术冲破特定的传播场域,摒弃单向传播思维,不再局限于实物传播的模式,利用声画兼备的优势,呈现出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新特点。书法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逐渐走向荧屏,走向大众,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
2023年31期 No.175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