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丽娇;
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中继续了《一句顶一万句》中孤独主题的书写,主人公明亮从童年时期开始便长期处于一种无人言说的孤独境地之中,成年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更是加剧了这种孤独。对此明亮也没有放弃,而是始终走在寻找救赎的路上,他找到了伦理关系、动物和与人密切相关的物件、梦中的花二娘,通过与它们的共鸣和倾诉,明亮终于完成了对孤独的自我救赎。
2023年41期 No.18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戴梦函;
《悲惨世界》以生动且耐人寻味的笔风描述了冉阿让曲折传奇的人生,这部经典伟大的著作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黑暗面,同时呼吁大家以人道主义思想观念来改造社会。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就是提倡要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同时建立“平等”与“博爱”等观念,传播正能量,从而感化他人,感化社会。小说通过冉阿让的曲折人生,展现了人性自私冷漠、冷酷无情的黑暗一面,同时,又将这一面与冉阿让不卑不亢地与社会抗争的仁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通过作品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与真善美的精神。对《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思想进行剖析和阐释,是理解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可以深化了解经典著作,另一方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建设起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2023年41期 No.18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王旻升;
马卡宁是俄罗斯当代文坛非常具有声望和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反首领》是马卡宁于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这个时期正是马卡宁写作生涯的中期,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在社会角落里的边缘人物,描绘他们身上怪异的特点,来表现整个社会的苦闷情绪和寻求精神家园的渴望。本文从“边缘人”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库连科夫成为“边缘人”的原因以及他的自我意识体现,并且结合了马卡宁本人经历探究,进一步思考一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精神世界问题。
2023年41期 No.18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赵晓敏;
余华通过在小说中建构具有指涉性的地理空间和隐喻性的人文空间营造了一种虚实相间的“失乐园”,并且他以“失乐园”为原型透视童年的苦难与创伤,剖析人性沦丧的现实,在“失与复”回往间观照生命和人生中的失落和怅惘。“失乐园”作为叙事母题不仅统摄引领了余华的整个文学书写,也为当代文学思潮的更迭提供了规律性的内在驱动力。
2023年41期 No.18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胡娅婷;胡晓华;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一位深受清教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红字》作为霍桑探索人类罪恶与救赎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海斯特的赎罪之旅批判了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并深刻探讨了“什么是罪恶”这一问题。细读《红字》,从中能够发现霍桑与主人公海斯特之间的密切联系:霍桑因祖先对清教徒的迫害一直负有羞愧和罪恶感,因此,海丝特在文中作为一个被谴责和孤立的形象,实则可以被认作是作者的化身;海斯特·白兰的犯罪与赎罪历程其实是霍桑的自我救赎。
2023年41期 No.185 16-1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宋金玉;王思语;史铭辉;
明清古典戏曲中塑造的潘金莲形象延续了小说文类中所描绘的淫荡恶毒特征。20世纪20年代欧阳予倩开辟了重构潘金莲的道路,揭掉其身上淫荡的标签,将她塑造成一个有着强烈的爱情意识、清晰的女性地位认知、处于受害者地位却敢于反抗封建伦理压迫的新女性。欧阳予倩之所以创造性地对潘金莲形象的进行书写与重构,这与作家本人推陈出新的戏剧追求和易卜生话剧的影响等有紧密联系。
2023年41期 No.18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孙润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进行关于人性的思考,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对女性生活状况和思想的研究。他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娜塔莎·罗斯托娃是小说《战争与和平》的核心女性形象。在塑造娜塔莎这一形象时,作者写道:“娜塔莎的本质是爱。”爱是娜塔莎·罗斯托娃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正是娜塔莎与三位男主的爱情故事,将小说中的四大家族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以《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的爱情经历为研究对象,分析娜塔莎爱情观的变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娜塔莎的性格特点,进而探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2023年41期 No.18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牛燕霞;
《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主要叙述了嘉莉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贫穷姑娘通过消费身体变成美国著名明星的故事。本文运用身体理论,从欲望、权力与价值观三重维度对小说中的身体描写进行分析,指出小说旨在通过嘉莉无尽的欲望、权力的丢失以及价值观的迷茫来揭示美国社会的黑暗。
2023年41期 No.18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徐舒蘅;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文学、当代实验派小说的先锋。1960年代,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以游离琐碎的叙事方式拉开了后现代文学的序幕。小说使用独特的非线性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呈现出战争年代世界的荒诞无序、人类的异化以及晚期资本主义下美国社会的混乱。小说结构、语言和情节的不确定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线性发展的叙事特征,成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典范。德里达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为后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出发,研究《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不确定性,探究海勒在作品中如何从结构、语言、情节三个层面巧妙运用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使作品呈现出混乱延异的荒诞效果,巧妙地将社会问题表现得既恐怖又滑稽,表达了作家对战争中腐败堕落的现实的讽刺,揭露了战后人类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灾难中的绝望,展现了危险和可怕的现实与个性自由之间的矛盾。
2023年41期 No.18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杨亚楠;
元杂剧《破窑记》与明传奇《彩楼记》都属于“发迹”题材,二者在情节变化、形象塑造、思想内涵上有种种变化:情节逐渐丰富曲折,人物形象愈加鲜明立体,思想内涵由关注文人的生存命运到关注婚姻爱情。这显示了“发迹”母题由元到明的嬗变路径:从悲愤之音到欢乐赞歌。这种嬗变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
2023年41期 No.185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李卓;朴哲希;
《砂女》是安部公房创作的存在主义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仁木顺平误入沙洞被困而不断进行逃亡,最后被沙洞世界里的生活方式彻底同化的故事。小说表达了对于存在的意义和对自由的探寻。本文从男主在两个世界追寻自由和对存在境遇的抗争中探求自由与责任的维度进行探析。同时,对人存在的环境的重要性加以强调,并提供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启示。
2023年41期 No.18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高源;
本文以《水经注》卷七、卷八、卷二十五、卷二十六中描写的济南、潍坊、淄博、泰安等地的山水园林风光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郦道元描摹齐鲁山水的写作特点。对于特定地区山水景物分析其描写手法,一方面能更好地说明该地的自然景物本身,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关注到该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2023年41期 No.18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高怡;
20世纪40年代,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路翎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觉沿着“五四”现实主义的文学方向前进,坚定地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文学传统。本文主要以路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例分析路翎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从重申“五四”文学启蒙与批判的主题、塑造具有“原始生命强力”的“新人”以及坚持欧化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来探析。研究路翎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看到“五四”文学传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对于路翎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意义有了重新的审视。
2023年41期 No.18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王立洲;曲迎雪;
山水赋于两汉时期初步发展,至魏晋逐渐成熟,在汉至晋的朝代更迭中,山水审美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从地位来看,赋作中的山水由附庸、陪衬的宾位逐渐走向到了独立的主位;从目的来看,创作主体描绘山水由以道德教化为主的功利性目的逐渐转变为以怡情悦性为主的非功利性目的 ;从认知来看,山水审美由概念性、整体性的认识活动逐渐转化为情绪性、个体性的体验活动。这种转变又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士族庄园的盛行、老庄玄学的熏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2023年41期 No.185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刘涛;
朱熹《楚辞集注》对《诗大序》的文学思想多有借鉴与吸收。朱熹指出屈原遭疏放犹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而发为辞章,其所言之志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这对应《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论。《诗大序》有六义之说,朱熹借助六义阐释《楚辞》,构建起风、雅、颂与《楚辞》内容的对应关系,并利用赋、比、兴对《楚辞》作艺术分析。《诗大序》强调诗歌厚人伦、美教化的政教功能,朱熹认为屈赋可“增夫三纲五典之重”,为君臣提供镜鉴。
2023年41期 No.18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杨凡;
曾彦是晚清川籍闺秀诗人,工诗善画,著有《桐凤集》两卷,《虔共室遗集》一卷。学界多对其姊的诗词有较为全面的探讨,而对曾彦的文学著述尚未给予细致的关注和系统的梳理。本文在爬梳文献、挖掘曾彦《桐凤集》的基础上,考证曾彦的生平事迹及交游、版本。
2023年41期 No.18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杨心怡;
《疾病解说者》是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出版于1999年的短篇小说集,荣获普利策小说奖。本文聚焦于其中同名短篇小说《疾病解说者》中不可言说自身的属下边缘群体以及具有为属下发声能力的疾病解说者卡帕西这一形象。卡帕西作为替代医学知识分子以其与代表精英的西方医学截然相反的方式,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以译解的方式传递出他们的声音,达到为属下发声的目的。
2023年41期 No.18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王君玲;
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留下诗稿近2000首,题材广泛,涉及自然界、宇宙、生死、宗教、爱情等。她一生拒绝与外界往来,独居闺阁,对于这样一位与外部世界几乎隔绝的女诗人来说,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她诗歌创作的灵感呢?毫无疑问,年少时所受的教育和毕生坚持的阅读为她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将探寻狄金森诗歌创作的灵感,追溯其诗歌创作的根源,以帮助读者更进一步去理解诗人及其作品。
2023年41期 No.185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宁晓荣;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和觉醒。这种启蒙最初是以反对迷信、强调理性为己任,但随着资产阶级权力的不断扩大使得启蒙成为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束缚了人的个性化发展,变成了一种“异化”启蒙。阿多诺从文化工业批判入手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启蒙理性丧失的本质。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利用技术建成自身的齐一性,依靠图式化和风格化的机制生产出迎合大众的工业产品,利用产品抑制大众思想的自由发展,最终彻底地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了对大众的欺骗。
2023年41期 No.18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张桃桃;
随着明代妇女教育体系的完善,妇女有了更多接触教育的机会。但公主作为帝王之女,虽同普通闺秀一样接受教育,却又有所不同。明代公主因身处宫廷之中,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分为向宫人学习以及长辈教导两种,以及在长辈信奉宗教的影响下接受宗教教化。另外,公主作为皇室中的一员,除了要和普通女性一样用女教书,学习女德教育,还需根据自己的身份学习针对公主的书籍和一些宫廷礼仪,以彰显皇家尊严。公主教育内容的这种特殊其实是公主和皇家地位的昭示。
2023年41期 No.18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欧亚琴;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历史作用。受先秦思想和“儒道互黜”的社会现实影响,董仲舒在思想启蒙阶段奠定了“一元”观念、尊一思想,体现在其哲学“元一元论”上,构成了大一统思想基础。这种“一元”观念、尊一思想进一步延伸至思想政治领域,表现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具体建议,开启了儒学定于一尊之路。在儒学的政治化进程中,通过神秘化改造、融合,使得儒家思想的封建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得以确立,并通过政令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了封建王朝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
2023年41期 No.185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蒋宗泰;
两宋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高峰,官学作为培养科举人才、实现移风易俗的官办教育机构在两宋教育系统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军学是立足于宋代“军”这一地方行政区划,在该地区设立的地方官办学校。武冈军军学屡次重修以及重修前的军学环境,可见武冈军军学经费不足。在武冈军军事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其军学走向寓武于文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其独特的官学发展模式,为研究宋代军学和边境地方官学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3年41期 No.18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张敏;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郭象玄学对理解魏晋玄学的脉络,以及把握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研究郭象思想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都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本文主要从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的诠释与建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郭象美学研究三个方面对郭象思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对郭象思想研究的问题、方向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023年41期 No.18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陈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谈道,事物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中。民俗也不例外,民俗并不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相反,它们之间同样具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例如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社会制度的改革,再进一步促进社会上各类风俗的改变。在民俗的发展历史上,各种民俗都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并与社会发展同步发展的,没有哪一个民俗能够完全独立于社会发展之外,成为完全独立的民俗。这种发展在社会制度变化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先秦时期,生产工具从最初的石器发展到青铜器,再发展到铁制工具,生产力也伴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一步步提高,社会制度也紧随其后发生变革,这些改变无一例外都引起了民俗的改变。
2023年41期 No.185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陈亮;
归纳问题最早由休谟提出。休谟认为,归纳推理既不能得到演绎的证明,也不能得到归纳的证明,那么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如何保证?在整体主义辩护思路中,罗素作为最有影响力的逻辑学家之一,自然得到了关注。他在休谟的立场上,企图通过增加或然性的大前提,即归纳原则,和保证推理有效的五个公设,来为归纳推理辩护。然而,这一辩护依旧没能跳出休谟问题,在为原则和公设有效性的辩护上还陷入了循环。罗素的辩护虽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促使归纳逻辑朝着精确化方向进步。
2023年41期 No.185 79-8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