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一日三秋》中花二娘形象塑造方法的多重性探析

    左金朋;

    在最新长篇小说《一日三秋》中,刘震云再次将目光投向家乡延津,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乡土、历史等元素相融合,赋予日常生活以神秘色彩,进而营造出了一种奇异、朦胧的氛围。在这篇既是“笑话”又是“血泪史”的故事中,主角花二娘的形象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从表面上看,她是一个依靠笑话生存的悲剧人物,但其本质上又承载着作品的多重主题。本文试从花二娘形象塑造的戏仿手法、反讽艺术以及隐喻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其塑造方法上的多重性,一窥作品背后刘震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做出的探索与创新。

    2023年46期 No.190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鲁迅作品中“药”的意象、审美与哲理

    李梓雯;

    鲁迅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迄今都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药”的意象是鲁迅作品中一类独特且突出的美学意象,相关内容在鲁迅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中药是鲁迅父亲疗救的希望,五石散是对文化的反讽,而人血馒头则是当时国民愚昧的象征。实物之药引起鲁迅对中医的反思,文字之药是先生对民族疗救的寄托。“药”意象蕴含着鲁迅追寻“弟兄”的悲剧人生哲学以及等待“明天”的荒诞美学。

    2023年46期 No.19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关于孤独的对话——论《一个人的好天气》中的跨代同居

    钟明蔚;

    孤独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主题,亦是当代社会热度不减的关键词之一。日本第136届芥川奖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位女性同住一年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知寿与吟子在年龄和面对孤独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却最终走向和解。本文从社会背景、生死观念、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了一老一少的人物设置与其互动情节的意义,以及作家对于孤独、老龄化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问题的思考。

    2023年46期 No.19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平衡与希望之歌——解读罗欣顿·米斯特里《大地之上》

    朱希;

    《大地之上》是印度裔加拿大作家罗欣顿·米斯特里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它以英迪拉·甘地宣布紧急状态后的印度为背景,以寡妇迪娜、大学生马内克以及裁缝伯侄伊什瓦和翁普拉卡什四位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刻画了特殊历史时期之下印度底层人民的真实生存状态。米斯特里将小说命名为《A Fine Balance》,其中的“平衡”一词显然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是一种在苦难中维系生存的韧性,在绝望中怀有希望的力量。米斯特里歌颂这份来自底层的伟大生命力,在人生和社会的双重失衡中,他们始终在命运的缝隙中寻找自己生命的平衡。

    2023年46期 No.190 15-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董榕《芝龛记》梦境描写之艺术成就

    杨麟;

    董榕《芝龛记》中的梦境描写格外出色,梦境这一创作方法也在董榕手中焕发新姿,董氏《芝龛记》梦境描写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结构主题等方面展现出了匠心巧思,奠定了《芝龛记》的艺术成就,增添了《芝龛记》的艺术审美价值。

    2023年46期 No.190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概念隐喻视角下《克拉拉与太阳》的意象研究

    郭婷婷;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言学一般把隐喻当成一种修辞现象。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约翰逊和莱考夫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以不同的角度对隐喻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由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隐喻研究视角,即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著作《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太阳这一主要意象进行分析,探索作者想要表达的爱与救赎的主题,并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至上主义,试图唤醒人类对爱和希望的记忆并呼吁人文主义、人类尊严和人类价值的重建。

    2023年46期 No.19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从《来生债》看元代经济对商人形象塑造的影响

    顾昕怡;

    元代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这对元代戏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商人形象的塑造上,为进一步探讨经济对于元戏曲的影响,本文以《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为研究对象,从商人形象的转变、人物原型的典型性以及商人佛教思想等方面入手,以求在经济对元代戏曲的影响的研究方面进行不同角度的补充。

    2023年46期 No.190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今昔物语集》中“蛇”与“女性”的关联研究

    江维;

    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在日本说话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收录了多篇动物故事。本文从动物“蛇”与“女性”关系这一角度,揭示该作品中“蛇”与“女性”二者结合后产生的新角色,主要有女子化蛇、蛇女(龙王之女)以及蛇难的受害者这三种角色。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前代蛇女形象的影响、推广传播佛教以及宣扬其因果报应思想的需要。

    2023年46期 No.19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张衡《灵宪》辑本考述

    闫顺;

    《灵宪》是一部总结宇宙起源的著作,作者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灵宪》早佚,今存佚文若干。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本、清代洪颐煊《经典集林》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以及严可均《全后汉文》本,大多从古注、类书等不同文献中钩沉补缺。兹试图比较五种辑本的优劣,以期为后学提供参考。

    2023年46期 No.190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反讽性

    杨雅茜;

    《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莱辛用客观细腻的眼光审视社会,从她的书中可以看到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此书描写了在种族隔离的背景下,白人殖民社会的边缘人物玛丽、迪克、摩西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他们的精神荒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危机。莱辛在书中大量使用反讽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时南非殖民地的真实情况。莱辛将自己对种族主义的不满埋藏在书中,以玛丽的经历折射出了种族主义的悲剧内核。

    2023年46期 No.190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活着》与《命若琴弦》中“生存主题”之比较

    宁颖;

    存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话题。《活着》中一生充满苦难的福贵,《命若琴弦》里师徒三代人,在故事里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生存困境。本文对比分析两部小说生存主题,结合两位作家书写生命存在的方式,揭示生存困境下人的选择与行动,展现出深邃的生存意蕴,体现了对人生命问题的探寻和终极关怀。

    2023年46期 No.190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红楼梦》中的博弈

    冯凯梁;

    本文通过囚犯困境、万元陷阱、智猪博弈、懦夫博弈、性别博弈、信任博弈、监督博弈、最后通牒、讨价还价9个博弈论经典案例,点评《红楼梦》中的36个故事情节。

    2023年46期 No.19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福柯权力空间下《年轻的好男儿布朗》中的人物生存与发展

    陈佳朦;

    《年轻的好男儿布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经典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依据福柯的权力空间理论,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清教思想笼罩下村庄代表的社会空间,森林代表压抑扭曲的人物心灵空间以及小说人物在权力空间下重塑自我失败而导致的个体生存悲剧。布朗生活的萨勒姆小村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充斥着浓厚的宗教氛围,拥有监视、规训、威慑与惩罚的权力机制,人物的心灵空间不断受到压迫而变得扭曲,由此渗透出霍桑对狂热宗教和偏执教派权力统治对人的天性压抑及精神摧残的批判,体现出作家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忧思。

    2023年46期 No.19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文学研究

  • 浅论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困境

    唐彩云;韦幸媛;邹杰;

    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虽然呈现出活跃的良好态势,但纵览全局,可以发现当今旧体诗词存在着形式、情感、题材内容上的创作困境。从社会大背景出发,探寻其创作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一、传统诗教的失落;二、现代文明的冲击;三、缺少语言环境的土壤。但纵观旧体诗词创作前景,当今的旧体诗词创作虽存在多方面的困境,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古典时期的高度,但旧体诗复兴仍旧事有可为。

    2023年46期 No.190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 朱一是《梅里词》中的“稼轩风”

    魏丽根;

    朱一是作为明末清初梅里词人群体中的一员重将,相似的经历使其与稼轩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梅里词》有明显学习稼轩词的痕迹:词调选用趋同、开拓题材内容、多咏史怀古之作。词风劲直疏宕、雄浑豪壮,善用典故表达亡国之痛。《梅里词》继承了稼轩词的词风,对“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023年46期 No.19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折腰”:黄庭坚前期生存体验的探析

    徐华蔚;

    叶县至吉州太和县时期,黄诗中多次出现“折腰”一典。“折腰”源自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弃官回乡的史实,在后世中常用于表明不愿屈身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与志向。但黄庭坚常常偏离本旨,用其语而不用其事。他将自己的生存体验融入“折腰”一词中,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与意义。本文即从黄庭坚对“折腰”语典的使用出发,以他叶县至吉州太和县时期的生存体验为切入点,探析黄诗中“折腰”的具体内涵。

    2023年46期 No.190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陈染小说集《潜性逸事》中的嵌套叙事研究

    李怡凡;

    《潜性逸事》是当代女性作家陈染的中短篇小说集。小说集《潜性逸事》具有双重嵌套叙事结构,第一篇《潜性逸事》构成了文本的叙事层,而后面的十三篇小说则构成了文本的次叙事层。次叙事层以叙事层主人公雨子的心路历程作为内在线索,以梦境作为重要的叙述方式,呈现出女性在婚恋经历中追寻爱情、质疑性别秩序和反叛性别伦理的心理发展过程,立体地展现了女性心理空间。

    2023年46期 No.190 56-5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论禅宗文化对废名早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王晓芮;

    废名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其创作也主动贴近中国乡土文化。禅宗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生根发芽的文化,更是影响废名小说中独特审美取向的重要原因。本文试从禅宗文化与废名的小说创作出发,感悟废名小说中禅味的表现,以及禅宗文化对废名生死观的影响,而废名将禅宗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独属于自身的“一方净土”。

    2023年46期 No.19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布思对存在主义文论的“苔瑟拉”式修正:个体性的当代转向

    陈思;

    第二代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韦恩·C·布思的《小说修辞学》自20世纪下半叶问世以来,即成叙事学与修辞学研究的经典,既探讨了叙事和修辞技巧,又以文学批评为基点,在更深层次上分析了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认为,布思理论中的“第二自我”(the second-self)和“隐含作者”(the implied author)等概念在给予作者更大自由度和个体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对存在主义文论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苔瑟拉”(Tessera)式修正,实现了作者个体性和生命性的物质化表达,这种修正折射出的正是个体生命性与物质性的当代转向。

    2023年46期 No.190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从王梵志诗看唐代平民日常生活与生存状态

    杨德丽;

    王梵志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平民日常生活,描绘民间风俗,呈现了一个在同期文人诗中从未见过的立体而真实的民间。从王梵志诗中,大家可以了解当时平民的日常饮食生活,得知合食现象已经在民间广泛存在,看到贫富差距在衣着上的体现。本文通过对王梵志诗塑造的典型平民形象的分析,窥探唐代平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2023年46期 No.19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焦涵;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是民间智慧、艺术、知识的混合体,是民众生活的缩影,也是一切高雅艺术的源泉。从定义上来说,民间故事是由一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作并广泛传播的具有空想性幻想性的口头文学作品。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都较为发达,并且有着悠久的交流史。本文主要通过对《斑竹姑娘》和《竹取物语》,《枣孩》和《一寸法师》,《狗耕田》和《开花爷爷》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的异同之处,从而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两国民族心理文化的差异。

    2023年46期 No.19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吴乔诗学研究述评

    沈佳;

    吴乔诗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之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学界对于吴乔诗学思想的关注正逐步提高,并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目前学界关于吴乔诗学思想的考察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分别是意为主将说研究、情主景宾与诗中有人、比兴说研究、唐诗学研究、宋明诗学以及师古观研究。

    2023年46期 No.190 73-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简析钗黛形象的接受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蒋兴悦;

    本文拟引入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梳理历代读者对《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物的接受情况及其差异,希望能够帮助规避传统鉴赏方式所存有的不足之处。首先将对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及接受史的具体类型进行介绍,并简要概括清代至今钗黛接受的基本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写作手法、时代背景等方面详细分析对钗黛产生不同评价的具体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并再次申明运用接受美学相关理论研究《红楼梦》文本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023年46期 No.190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筠州时期苏辙佛禅交际诗研究

    彭琛;

    苏辙曾两度谪居筠州。第一次谪居筠州时,他与洞山克文、黄蘗道全、聪禅师、景福顺长老等人相识,交往甚密,唱和颇多。苏辙接触悟道于“搐鼻因缘”,其更信奉临济宗黄龙派。诗中禅元素较多,多有与佛禅相关的典故和佛典语,使得其诗充满佛禅意味,成为该时期苏辙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苏辙好用“老”“病”“贫”“寒”等词,诗风偏向深沉,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苏辙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第二次谪居筠州时,苏辙心性已大不如从前,不仅仕途渺茫,彼时好友相继圆寂,此时他以佛道之学作为精神支柱,潜心学术著作的创作,留下的诗歌作品不多。

    2023年46期 No.190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文化集萃

  • 欲望与能力的平衡:卢梭自然主义德育基本原则探究——以《爱弥儿》为例

    诸谢晶;

    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作为卢梭自然主义德育的基本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梭分别论述了自然主义德育中的三种“人”——自然人、社会人、有道德的自然人——的欲望与能力的平衡与失衡情况,以培养爱弥儿为例,详细阐释了通过体能教育、智力教育、理性教育等来培养有能力的人,同时以消极教育、惩罚教育、爱的教育等来抑制人的欲望。针对当前我国德育中存在的欲望与能力失衡的困境,可以从转换德育理念、优化德育内容、改善德育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我国德育的现状。

    2023年46期 No.19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清人张忭及其《学量堂逸稿》述论

    张福贵;

    张忭生活于明清交替之际,是宿迁地方文人的典型代表,其《学量堂逸稿》是其一生诗文的文献汇编,内容涉及策议、赋税、治水等,包罗宏富,此外还收录了他在徐淮一带交友唱和、山川游历的诗歌作品。《学量堂逸稿》可作为研究清初地方社会的重要参考,其中关于清初运河、漕运、河道治理等记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2023年46期 No.190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四川地区东汉墓葬出土人物俑研究

    盛亚潘;

    四川地区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儒家孝道文化的推行,使得厚葬风气盛行,其直接结果之一便是出土文物增多。人物俑是其中最不可忽视的随葬品之一。因四川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此时期出土的人物俑也别具特色。四川地区东汉时期的人物俑主要有乐舞俑、劳作俑、鬼神俑、武士俑等类型。整体来看,东汉前期人物俑出土较少,而后期出土数量明显增加;出土的人物俑主要集中于四川东部与中部;出土人物俑中,侍俑数量居于首位;与其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东汉前期乐舞俑种类最具特色,中后期便逐渐与周围地区趋同。

    2023年46期 No.19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兰洋洋;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蕴含丰富的内涵,其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刻阐明了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两个“和解”,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全面把握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启示,对于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局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启示。

    2023年46期 No.190 93-9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从儒家视角看古代“孝道”对归入祖茔的影响

    王昊哲;

    孝道是维护尊长权威的要求,也是法律和伦理的结合,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最大,有后也就是说有人可以祭祀,祭祀的要求就是要成为家族成员之一,要成为家族成员,就要去世后归入祖茔。成年人是可以进入祖茔的,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结了婚以后就获得了进入祖茔的资格。对于入祖茔来说,就是为了让死后的灵魂有所归属,在获得了这种归属感之后,死者就以无形的气的形式继续存活,享受后代的祭祀。入祖茔则是死后的社会关系的正式形成。

    2023年46期 No.19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文艺观察

  • 以明清传奇历史剧看樊粹庭历史剧之创作主旨

    何晓彤;

    樊粹庭的历史剧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其历史剧所展现的不仅有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也有惩恶扬善、关注民众的民主思想。樊粹庭历史剧代表了中国历史剧发展的大方向,一方面它继承明清传奇历史剧的创作主旨,对近代历史剧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其历史剧在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意义,对当代历史剧研究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把樊粹庭先生的历史剧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结合明清传奇历史剧的创作主旨,分析其对明清传奇历史剧的传承,从而对樊粹庭历史剧的创作主旨进行扼要的分析和探讨。

    2023年46期 No.19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电影《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中的多模态隐喻解读

    康筱晗;

    多模态隐喻研究是隐喻研究中的重点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影《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研究,探究其中四个关键物品所包含的意义,并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该电影的主题进行解析,便于观众可以充分理解该电影的内涵。并由此启示电影工作者更应该合理运用多模态隐喻,以创作出易于欣赏和易于理解的佳作。

    2023年46期 No.190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回廊亭》艺术表达与视觉隐喻

    谭梦桢;

    本文以电影《回廊亭》为案例分析范本,从人物形象的情感建构、构建、视听艺术的美学表达及意象符号的视觉隐喻三个方面对电影《回廊亭》进行深入分析。电影《回廊亭》塑造了女性在困境中的情感认同与相互救赎,呈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过程及女性主体性的建构;视听结构中凝聚了人物的权力意识与反凝视的视觉表达;意象符号的运用,彰显了人物理性的价值追求与情感力量。

    2023年46期 No.19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中国动画角色形象的变化研究——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中心

    陈侯君;尹心艺;高尚;

    在中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中,角色造型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旨在分析以《西游记》为原型的动画角色“孙悟空”的造型风格变化,探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文化对动画人物造型设计的影响,据此探讨中国动画角色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2023年46期 No.19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文化传播

  • 湘赣地区红色旅游景点英译现状与对策探究

    刘洋;

    湘赣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蕴含独特的文化内涵,其英译和对外传播值得研究。本文探讨了湘赣地区红色旅游景点英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提升英译质量,促进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2023年46期 No.190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多语平行语料库建设及海外文化传播研究

    朱欣晔;丁青;

    近年来,多语平行语料库相关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以自建“王阳明《传习录》汉日英多语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借助WordSmith6.0和Paraconc等语料库工具,以文化高频词“知”为例,探讨了《传习录》的四个外译本的翻译情况及译介特征。提出多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各种语言的词汇使用、句法结构、语篇表达,为翻译研究提供实际的数据支持,也对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海外文化传播的繁荣发展与哲学思想的互通互鉴有益。

    2023年46期 No.190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浅论国学经典在外译中语义与交际的结合——以林小发《千字文》德译本为例

    殷悦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翻译与对外传播将对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起巨大推动作用。在国学经典外译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当通常意义下侧重语义翻译即“作者第一”的文学作品翻译被置于对外传播的背景下时,译者作为沟通双方的媒介与桥梁,常常需要兼顾语义与交际,国学经典中的深奥的汉字文言从而会经由译者的阐释而渐渐走向显身,同时,由于国学经典独特的文本特点,译者如何基于文本通过创造性叛逆达成语义与交际的双重目标也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千字文》作为国学的经典之作,极具传播与研究价值。本文以瑞士著名汉学家林小发《千字文》德译本为例,结合纽马克翻译类型理论,期望通过分析译者林小发对国学经典代表作《千字文》的独特处理为后续国学作品外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3年46期 No.190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文化综合

  • 《说文》《玉篇》目部字释义比较研究

    尹戴忠;尹伊达;陈鹏;

    《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也是宋本《玉篇》释义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通过比较《说文》及宋本《玉篇》目部字释义,可以发现宋本《玉篇》对《说文》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同时可以校订《说文》、宋本《玉篇》释义的某些错误,为正确解读《说文》与宋本《玉篇》提供参考。

    2023年46期 No.190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副词“成天”的话语关联与负面立场表达

    田津贺;

    副词“成天”具备负面立场表达功能,可以从形式上的逻辑关联和内容上的语义关联两个角度进行验证。“成天”在句中可以针对不合预期的情况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抱怨,也可以针对具体动作行为表达说话人的批评、斥责。“成天”的负面立场用法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主观大量的时间性特征和在贬抑性语境中高频出现是“成天”表达负面立场功能的形成机制。另外,与“整天”相比,“成天”更倾向于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突出强调负面立场。

    2023年46期 No.19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王娟;

    受不同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政治因素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联想和内涵。本文对比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基本的颜色词汇,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汉英颜色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弥合文化差距,拓宽文化视野,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2023年46期 No.19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否认”的语篇分析及立场问题讨论

    昂玥辰;

    “否认”是汉语中常用的表达否定态度的动词,对它的使用涉及多个主体的不同立场。运用语篇分析的手段,可以对其进行比较详尽的用法分析。通过分析“否认”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归纳了“否认”的语义结构,对语义要素进行了分类讨论,针对一些无法用叙实性解释的现象,用“立场三角”进行了解释。

    2023年46期 No.19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俄语外来词同化现象研究

    刘晓倩;

    外来词的借入可以丰富和完善本民族的语言,同时也可以促进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外语词被借入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同化,使其符合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成为俄语词汇系统中的有机成分。然而,近年来俄语中外来词滥用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俄语中的外来词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理性地对待外来词,在合理使用外来词的基础上,进行民族间的交流。

    2023年46期 No.190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今古传奇学术出版中心征稿启事

    <正>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通俗文学期刊集团,曾多次荣获中国期刊奖、百种社科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湖北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奖及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旗下有《今古文创》《新楚文化》等学术类期刊,《今古传奇·传统版》《今古传奇·纪实版》《今古传奇·人物版》《新传奇》等文化休闲类报刊。集团已实现多种经营并举,涵盖报刊、图书出版、广告、数字新媒体等领域。

    2023年46期 No.19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