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金朋;
在最新长篇小说《一日三秋》中,刘震云再次将目光投向家乡延津,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乡土、历史等元素相融合,赋予日常生活以神秘色彩,进而营造出了一种奇异、朦胧的氛围。在这篇既是“笑话”又是“血泪史”的故事中,主角花二娘的形象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从表面上看,她是一个依靠笑话生存的悲剧人物,但其本质上又承载着作品的多重主题。本文试从花二娘形象塑造的戏仿手法、反讽艺术以及隐喻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其塑造方法上的多重性,一窥作品背后刘震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做出的探索与创新。
2023年46期 No.190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李梓雯;
鲁迅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迄今都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药”的意象是鲁迅作品中一类独特且突出的美学意象,相关内容在鲁迅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中药是鲁迅父亲疗救的希望,五石散是对文化的反讽,而人血馒头则是当时国民愚昧的象征。实物之药引起鲁迅对中医的反思,文字之药是先生对民族疗救的寄托。“药”意象蕴含着鲁迅追寻“弟兄”的悲剧人生哲学以及等待“明天”的荒诞美学。
2023年46期 No.19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钟明蔚;
孤独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主题,亦是当代社会热度不减的关键词之一。日本第136届芥川奖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位女性同住一年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知寿与吟子在年龄和面对孤独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却最终走向和解。本文从社会背景、生死观念、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了一老一少的人物设置与其互动情节的意义,以及作家对于孤独、老龄化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问题的思考。
2023年46期 No.19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朱希;
《大地之上》是印度裔加拿大作家罗欣顿·米斯特里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它以英迪拉·甘地宣布紧急状态后的印度为背景,以寡妇迪娜、大学生马内克以及裁缝伯侄伊什瓦和翁普拉卡什四位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刻画了特殊历史时期之下印度底层人民的真实生存状态。米斯特里将小说命名为《A Fine Balance》,其中的“平衡”一词显然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是一种在苦难中维系生存的韧性,在绝望中怀有希望的力量。米斯特里歌颂这份来自底层的伟大生命力,在人生和社会的双重失衡中,他们始终在命运的缝隙中寻找自己生命的平衡。
2023年46期 No.190 15-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杨麟;
董榕《芝龛记》中的梦境描写格外出色,梦境这一创作方法也在董榕手中焕发新姿,董氏《芝龛记》梦境描写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结构主题等方面展现出了匠心巧思,奠定了《芝龛记》的艺术成就,增添了《芝龛记》的艺术审美价值。
2023年46期 No.190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郭婷婷;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言学一般把隐喻当成一种修辞现象。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约翰逊和莱考夫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以不同的角度对隐喻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由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隐喻研究视角,即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著作《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太阳这一主要意象进行分析,探索作者想要表达的爱与救赎的主题,并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至上主义,试图唤醒人类对爱和希望的记忆并呼吁人文主义、人类尊严和人类价值的重建。
2023年46期 No.19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顾昕怡;
元代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这对元代戏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商人形象的塑造上,为进一步探讨经济对于元戏曲的影响,本文以《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为研究对象,从商人形象的转变、人物原型的典型性以及商人佛教思想等方面入手,以求在经济对元代戏曲的影响的研究方面进行不同角度的补充。
2023年46期 No.190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江维;
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在日本说话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收录了多篇动物故事。本文从动物“蛇”与“女性”关系这一角度,揭示该作品中“蛇”与“女性”二者结合后产生的新角色,主要有女子化蛇、蛇女(龙王之女)以及蛇难的受害者这三种角色。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前代蛇女形象的影响、推广传播佛教以及宣扬其因果报应思想的需要。
2023年46期 No.19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闫顺;
《灵宪》是一部总结宇宙起源的著作,作者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灵宪》早佚,今存佚文若干。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本、清代洪颐煊《经典集林》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以及严可均《全后汉文》本,大多从古注、类书等不同文献中钩沉补缺。兹试图比较五种辑本的优劣,以期为后学提供参考。
2023年46期 No.190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杨雅茜;
《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莱辛用客观细腻的眼光审视社会,从她的书中可以看到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此书描写了在种族隔离的背景下,白人殖民社会的边缘人物玛丽、迪克、摩西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他们的精神荒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危机。莱辛在书中大量使用反讽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当时南非殖民地的真实情况。莱辛将自己对种族主义的不满埋藏在书中,以玛丽的经历折射出了种族主义的悲剧内核。
2023年46期 No.190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宁颖;
存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话题。《活着》中一生充满苦难的福贵,《命若琴弦》里师徒三代人,在故事里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生存困境。本文对比分析两部小说生存主题,结合两位作家书写生命存在的方式,揭示生存困境下人的选择与行动,展现出深邃的生存意蕴,体现了对人生命问题的探寻和终极关怀。
2023年46期 No.190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冯凯梁;
本文通过囚犯困境、万元陷阱、智猪博弈、懦夫博弈、性别博弈、信任博弈、监督博弈、最后通牒、讨价还价9个博弈论经典案例,点评《红楼梦》中的36个故事情节。
2023年46期 No.19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陈佳朦;
《年轻的好男儿布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经典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依据福柯的权力空间理论,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清教思想笼罩下村庄代表的社会空间,森林代表压抑扭曲的人物心灵空间以及小说人物在权力空间下重塑自我失败而导致的个体生存悲剧。布朗生活的萨勒姆小村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充斥着浓厚的宗教氛围,拥有监视、规训、威慑与惩罚的权力机制,人物的心灵空间不断受到压迫而变得扭曲,由此渗透出霍桑对狂热宗教和偏执教派权力统治对人的天性压抑及精神摧残的批判,体现出作家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忧思。
2023年46期 No.19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唐彩云;韦幸媛;邹杰;
当今旧体诗词的创作虽然呈现出活跃的良好态势,但纵览全局,可以发现当今旧体诗词存在着形式、情感、题材内容上的创作困境。从社会大背景出发,探寻其创作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一、传统诗教的失落;二、现代文明的冲击;三、缺少语言环境的土壤。但纵观旧体诗词创作前景,当今的旧体诗词创作虽存在多方面的困境,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古典时期的高度,但旧体诗复兴仍旧事有可为。
2023年46期 No.190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 魏丽根;
朱一是作为明末清初梅里词人群体中的一员重将,相似的经历使其与稼轩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梅里词》有明显学习稼轩词的痕迹:词调选用趋同、开拓题材内容、多咏史怀古之作。词风劲直疏宕、雄浑豪壮,善用典故表达亡国之痛。《梅里词》继承了稼轩词的词风,对“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023年46期 No.19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徐华蔚;
叶县至吉州太和县时期,黄诗中多次出现“折腰”一典。“折腰”源自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弃官回乡的史实,在后世中常用于表明不愿屈身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与志向。但黄庭坚常常偏离本旨,用其语而不用其事。他将自己的生存体验融入“折腰”一词中,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与意义。本文即从黄庭坚对“折腰”语典的使用出发,以他叶县至吉州太和县时期的生存体验为切入点,探析黄诗中“折腰”的具体内涵。
2023年46期 No.190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李怡凡;
《潜性逸事》是当代女性作家陈染的中短篇小说集。小说集《潜性逸事》具有双重嵌套叙事结构,第一篇《潜性逸事》构成了文本的叙事层,而后面的十三篇小说则构成了文本的次叙事层。次叙事层以叙事层主人公雨子的心路历程作为内在线索,以梦境作为重要的叙述方式,呈现出女性在婚恋经历中追寻爱情、质疑性别秩序和反叛性别伦理的心理发展过程,立体地展现了女性心理空间。
2023年46期 No.190 56-5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王晓芮;
废名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其创作也主动贴近中国乡土文化。禅宗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生根发芽的文化,更是影响废名小说中独特审美取向的重要原因。本文试从禅宗文化与废名的小说创作出发,感悟废名小说中禅味的表现,以及禅宗文化对废名生死观的影响,而废名将禅宗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独属于自身的“一方净土”。
2023年46期 No.19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陈思;
第二代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韦恩·C·布思的《小说修辞学》自20世纪下半叶问世以来,即成叙事学与修辞学研究的经典,既探讨了叙事和修辞技巧,又以文学批评为基点,在更深层次上分析了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认为,布思理论中的“第二自我”(the second-self)和“隐含作者”(the implied author)等概念在给予作者更大自由度和个体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对存在主义文论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苔瑟拉”(Tessera)式修正,实现了作者个体性和生命性的物质化表达,这种修正折射出的正是个体生命性与物质性的当代转向。
2023年46期 No.190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杨德丽;
王梵志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平民日常生活,描绘民间风俗,呈现了一个在同期文人诗中从未见过的立体而真实的民间。从王梵志诗中,大家可以了解当时平民的日常饮食生活,得知合食现象已经在民间广泛存在,看到贫富差距在衣着上的体现。本文通过对王梵志诗塑造的典型平民形象的分析,窥探唐代平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2023年46期 No.19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焦涵;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是民间智慧、艺术、知识的混合体,是民众生活的缩影,也是一切高雅艺术的源泉。从定义上来说,民间故事是由一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作并广泛传播的具有空想性幻想性的口头文学作品。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都较为发达,并且有着悠久的交流史。本文主要通过对《斑竹姑娘》和《竹取物语》,《枣孩》和《一寸法师》,《狗耕田》和《开花爷爷》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的异同之处,从而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两国民族心理文化的差异。
2023年46期 No.19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沈佳;
吴乔诗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之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学界对于吴乔诗学思想的关注正逐步提高,并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目前学界关于吴乔诗学思想的考察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分别是意为主将说研究、情主景宾与诗中有人、比兴说研究、唐诗学研究、宋明诗学以及师古观研究。
2023年46期 No.190 73-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蒋兴悦;
本文拟引入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梳理历代读者对《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物的接受情况及其差异,希望能够帮助规避传统鉴赏方式所存有的不足之处。首先将对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及接受史的具体类型进行介绍,并简要概括清代至今钗黛接受的基本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写作手法、时代背景等方面详细分析对钗黛产生不同评价的具体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并再次申明运用接受美学相关理论研究《红楼梦》文本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023年46期 No.190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彭琛;
苏辙曾两度谪居筠州。第一次谪居筠州时,他与洞山克文、黄蘗道全、聪禅师、景福顺长老等人相识,交往甚密,唱和颇多。苏辙接触悟道于“搐鼻因缘”,其更信奉临济宗黄龙派。诗中禅元素较多,多有与佛禅相关的典故和佛典语,使得其诗充满佛禅意味,成为该时期苏辙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苏辙好用“老”“病”“贫”“寒”等词,诗风偏向深沉,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苏辙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第二次谪居筠州时,苏辙心性已大不如从前,不仅仕途渺茫,彼时好友相继圆寂,此时他以佛道之学作为精神支柱,潜心学术著作的创作,留下的诗歌作品不多。
2023年46期 No.190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