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琰;
本文通过小说纷纭复杂、纵横交织的时间表象来分析《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之间的关系。作者巧妙安排时间上的错前与滞后、延长与缩短来增强作品美学效果,从而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增加文章可塑性与艺术性。
2024年03期 No.19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王文涛;
《周南》历来被儒家学者视为“正风”,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诗句,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突出体现了《诗经》的诗教作用。基于此,本文对《诗经·周南》篇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诗歌是如何通过诗意的表达传达出政治秩序的观念以及性情教化的内涵。
2024年03期 No.19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衣环宇;
中国“侠”观念历史悠久,而在唐代文学豪侠作品中却别具一格,《谢小娥传》是唐传奇小说中的经典名篇,唐传奇侠文化的内涵也在此篇中高度体现,纵观唐传奇小说,其侠文化主要分为初唐的承变期、中唐的盛兴期、晚唐的衰变期。《谢小娥传》就诞生于中唐时期,谢小娥作为女性,在为父亲、丈夫的复仇中,思维缜密,聪明果敢,其特有的“女侠”风采也得以体现。
2024年03期 No.19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冯庆颖;
孙频的作品始终对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在中篇小说《乩身》中对小人物的身体残缺、物质贫乏等外在生存困境展开了细致描写,对性别阉割、尊严丧失及主体价值泯灭带来的身份上的焦虑与精神疼痛进行了深刻揭示。同时,《乩身》中孙频以性的方式达成了对男女主人公性别身份的重新建构,呈现了小人物以自虐般的形式同社会、命运抗争的决绝,用生命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确立了个人的价值,实现了小人物的突围与救赎,在暗夜中奏响了抗争的绝唱。
2024年03期 No.19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胡明宇;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白釉黑花罐与碑桥》在虚境与实景的叙事结构中通过“我”“摆渡女”“窑工”的叙事视角来探索历史带给现代人的精神指引问题,在关注现实下有作家自己的思考,丰厚了美与恶、罪与罚的内涵。同时小说设置了“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两个重要意象来表达美和爱共生的主题,表现了作家对美和爱的执着追求。
2024年03期 No.19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刘熙;
汤素兰是我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她用素笔撰写着湖南儿童文学的新时代风貌,其笔下的童话既富有自然生态的诗意描绘,又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投映在对现实中儿童生存困境的关照上。因此,用生态批评视域解析汤素兰的作品《笨狼的故事》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更能从自然书写和社会生态两个层面挖掘文本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研究儿童文学的母题聚焦在天真烂漫的童稚童趣上,而较少地将生态批评视域与具体作品中所反映的儿童生存困境密切联系起来,而本文将系统梳理《笨狼的故事》这部童话中所显露的儿童生存困境,首次采用生态批评视域对其展开研讨与探究,重点分析文本中蕴含的生态伦理建构,进而更好地探寻现代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
2024年03期 No.19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吴雪君;
大江健三郎在其代表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一边展现出充满暴力的死亡美学,一边又着眼于怪诞的死亡场面,从而折射出荒诞的现实与人们错乱的精神状态,在暴力与荒谬之中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同时这部作品中反映出作者的个人伦理与其对现代性的批判。作品中的主人公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了死亡,并通过死亡反抗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秩序。一方面反映了大江健三郎笔下人物对传统道德的背叛;另一方面又通过死亡促使其完成了伦理秩序的自我建构并获得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揭示了作者反对工具理性和湮灭人类情感的极端科学思想的观点。
2024年03期 No.19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沈迪;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进行剖析,总结出了以对话哲学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到灯塔去》采用人物主观的角度来叙事,主人公在与众多意识的交流对峙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构建。小说通过文本内外多元主体的对话探讨人物是如何在父权文化压制下探寻真实自我。此外开放式的结尾也给小说增添了不确定性,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2024年03期 No.19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李雪莲;
被誉为“美国文坛契诃夫”的美国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在她的第一篇短故事《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中展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通民众的悲惨遭遇。故事中的旅行推销员鲍曼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式人物:他孑然一身、漂泊无依、辛勤工作十四年,最终却死在道路上。鲍曼的死亡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他自身悲剧性格使然。本文将从德国剧作家莱辛的悲剧理论视角剖析《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中悲剧性故事情节、悲剧性人物性格以及悲剧性净化,从而深入地解读鲍曼死亡的根源以及该故事的悲剧内涵。
2024年03期 No.19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辛思佳;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一)》于2021年12月由中西书局出版,仅收录《五纪》一篇,学者们从文字释读、思想内涵、研究价值等方面对《五纪》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这些成果,按照其研究方向大致分为文字的隶定与考释、文本内容与思想内涵研究两大类。本文将尝试对学界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对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No.19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王海宜;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性的科学,必然要在生活中去实践。因此他的哲学也可以看作一种生活哲学。马克思早年思想受到伊壁鸠鲁哲学的影响,而这个时期也是他的哲学意识的起点时期。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窥探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活哲学的起点,将其作为一个切入口来理解。从原子偏斜运动所产生的自由意志到对精神自由的强调,从早期思想中生发出的实践思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活哲学的思想奠定了基调。
2024年03期 No.195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邓小军;
兰州师范学校是甘肃省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是甘肃师范教育的嚆矢。学校建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民国时期甘肃中等师范学校中发展较好的学校之一,也成为省内其他中等师范学校发展的典型。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该校为当时的甘肃小学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教师,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发展中等师范教育奠定了教育基础。现如今中等师范教育虽不占师范教育的主导地位,但研究其办学历史、学校管理以及教师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当今甘肃省发展师范教育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4年03期 No.19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张弘磊;
韦虎臣是明代东兰州第十一任土司,也是正德年间的抗倭名将之一,在抗倭战场中战功赫赫。但是关于他的死因仍有争议,一是《土官底簿》中所记载的病故;另一种是韦虎臣在正德十一年得胜班师途中,饮用奸臣所准备的毒酒而亡。有关这个“奸臣”的身份又有两种说法;一是《韦虎臣传奇》中所载的被广东巡抚杨申毒害;二是《东兰县志》记载的严嵩。然而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比较大的漏洞,因此有关韦虎臣的死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2024年03期 No.19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马晓柯;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立法度、革风俗力图通过掀起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挽救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古今中外对于王安石个人褒贬不一,时至今日,他仍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王安石人性论哲学思想角度内在剖析,从其传世至今的注解著作,充分挖掘王安石的人性论思想,梳理王安石的人性哲学观念,探究其当时所处时代下思想内在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2024年03期 No.19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王志明;
洛阳在东汉与匈奴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匈奴频繁派遣使者往来洛阳奉藩称臣、请求通婚等。匈奴经常派人来洛阳求学,为儒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东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南北匈奴的管理,一方面设置匈奴中郎将,在监督依附的南匈奴同时加强联合;另一方面又对北匈奴虚与委蛇,虽然赏赐颇丰,但同时也加强了军事准备。
2024年03期 No.195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王欣;
电子媒介的普及促进了媒介批判理论的发展,但在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媒介批判理论转向文化研究,并逐步偏离马克思主义,这导致了文化研究的危机与困境,而马克思也成了社会科学的盲点。福克斯指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新阅读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框架,实现文化研究与经济的和解,对新时期的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2024年03期 No.195 71-7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孙锐泽;
历史上关于周文王、周武王的去世年龄和在位年数,一直存在争议。究其原因,是学者们对文献的解读存在分歧。笔者通过对相关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周文王去世时55岁,总共在位50年,周武王去世时54岁,总共在位13年。文中的岁数,全为虚岁,且由于采用公元纪年,而西周是采用周历纪年,所以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1年的误差。
2024年03期 No.195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李忠友;
毛泽东诗词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完美艺术珍品,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冠绝古今。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角度,结合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审美实践,深入探析毛泽东诗词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杰出艺术成就,认为毛泽东诗词是诗意化的价值引领,体现了顽强不屈的崇高革命精神,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修养功能。挖掘并准确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对现实富有可贵的借鉴与启迪价值。
2024年03期 No.195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唐婷婷;
“桃之夭夭”在《诗经》中首次出现,形容桃花繁盛美丽,但同音词“逃之夭夭”形容的是人逃跑得无影无踪,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并不是简单的“同音相谐”,而是人们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结合“夭夭”义项的渐进发展所得出的结果。
2024年03期 No.195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张洁;
本文基于BBC语料库与网络真实会话语料,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网络会话中出现的模拟笑声的重叠拟声词“哈哈”进行对比,发现网络词“哈哈”不仅演变出多种区别于规范拟音词的表达形式,还衍生出多种强大的语用功能,从而探讨出重叠拟声词“哈哈”流行的原因主要是语言的通货膨胀。
2024年03期 No.195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高佳丽;
词汇是文化在语言表达上最直接的体现。亲属称谓词蕴含着使用者对亲属关系的认识,在整个词汇系统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平潭方言亲属称谓词,能够从语言词汇的角度对平潭的地域文化做最直接的关注。文章通过描写平潭方言母系核心亲属称谓词,以点带面,对其作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从接触视角看平潭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关注平潭方言今后的发展路径,并分析现有亲属称谓系统背后的文化机制。
2024年03期 No.195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王文杰;
本研究依据视觉叙事理论,以儿童绘本为语料,分析图像符号资源在多模态语篇中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和组篇意义的构建,研究发现:儿童绘本中多使用完整表征展现图像人物形象,通过展开关系和背景延续和变化促进故事发展;其次,该语篇多通过主观视角,借用个体类的自然风格,采用高色度和自然度但不同色调的氛围,增强图像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最后,该语篇文字和图像相互作用较为简洁呈现语篇意义。
2024年03期 No.195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顾宁宁;
亳州方言“就”主要有副词、连词、介词三种用法。本文旨在梳理“就”的多功能用法,在此基础上将共识描写和历时考察相结合,探讨功能之间的联系和演变关系。“就”作副词的用法最多,可用作时间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作连词有让步连词、假设连词两种用法;“就”还可以作关涉介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前置话题标记的语用功能。“就”的功能间具有时间副词>关联副词、强调副词>让步/假设连词、强调副词>限定副词、关涉介词>话题标记这四组演变关系。
2024年03期 No.195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赵旭昀;薛枝;
本文基于语用理性视角,以《都挺好》中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性对话为语料,剖析在家庭成员间的冲突话语中交际主体对语用理性的偏移、语用理性偏移的类型及制约交际主体语用理性协商的因素。本研究发现,在家庭成员间的冲突话语中,交际主体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事实性、逻辑性、可行性、有效性、正当性、真诚性准则要求,造成了语用理性偏移现象,其中偏离真诚性、逻辑性和正当性三个准则要求较多。研究还发现,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性话语的理性协商受到交际主体的面子行为、情绪控制及社会关系的制约。
2024年03期 No.195 121-12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陈静;
“觜”字一开始指的是猫头鹰类头上的毛角,后借用来指“觜宿”,因为毛角与鸟喙的形状相似,两汉时期开始产生了指“鸟喙”的用法,后来逐渐发展为指多种动物和人的“口”,并逐渐扩散到指称像尖角一样的植物、物品和地形。“嘴”字可能是受到汉译佛经中“觜”的异体字多有“口”字旁而产生的。能够用“嘴”来指代人的用法则当是在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嘴巴”一词约在明朝时才出现。
2024年03期 No.195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刘蔡瑞;
西安和南京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使得它们的地铁站名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浅析西安和南京的地名文化,主要从地铁站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两方面探究地铁站名的语言,并比较它们各自体现出的命名特点。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对于传承与弘扬古都文化,推进两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03期 No.195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张雨欣;
现今,人们常把“家国”和“国家”混为一谈。现代意义的国家(nation-state)一词作为一个舶来品,指的是由国土、民族、文化和政府组成的社会群体。而“家国”区别于现代意义的国家,它是传统的国家形态,是仁、忠、孝的产物,是理想化的“公天下”。梁启超曾说:“吾中国之组成,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家国文化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社会发展、思想核心长达数千年,一直隐藏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2024年03期 No.195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刘小萍;
广州话是粤语的典型代表,南宁白话的疑问句既体现了粤语的一些典型特点,自身也独具特色。具体来说,南宁白话是非问句表达疑问的方式与广州话基本相同,都是利用语气词和语调两种手段表达疑问,两者差异主要体现在句末疑问语气词上。广州话的疑问语气词功能较单一,而南宁白话疑问语气词承担的功能较多,主要由于南宁白话所处的语言环境较复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是非疑问语气词。另外南宁白话有“冇mu~(24-33)、盟m??~(21)”放句末的疑问句形式,被认为是反复问句向是非问句过渡的句式。
2024年03期 No.195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