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瑞志;
《婴宁》作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不朽篇章,其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前后转变鲜明的狐女形象,更是在前后的故事描绘中以婴宁的“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为叙事线索。《婴宁》故事的结局看似是以花好月圆式喜剧收尾,但实则又是另一个“人”的悲剧开始。《婴宁》一文实则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之缩影阐述,在《婴宁》中蒲松龄除了借婴宁表达了对人性自然淳朴性格的赞扬,也表现了对婴宁个人命运在浊世洪流中陷入桎梏的悲剧性结局的无奈惋惜,更是借此表达了对中国封建礼教荼毒人性的深刻批判。
2024年05期 No.19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傅伟怡;钱华;
刘慈欣的小说《超新星纪元》刻画了“糖城”时期下儿童式乌托邦从昌盛到没落的过程。通过对儿童式乌托邦内涵、形成与特征的解析,得出其陨落的原因主要是由成人社会对儿童的制约和影响、儿童心智不够成熟以及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等造成。本文对作品在儿童教育方面所蕴含的道理进行了探究与反思,提出要关注儿童理想、消除成人权威及营造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
2024年05期 No.197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刘琳;
结核病作为一种疾病曾因其神秘感而令人深感恐怖。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上,李箱是因肺结核英年早逝的代表作家之一。即便在患病期间,他也一直笔耕不辍。其在患病期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翅膀》,字里行间展现了疾病对于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人们得以深刻认识李箱的疾病体验如何与其创作紧密相连,并进一步探索疾病在艺术表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024年05期 No.19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尚思我;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的精怪形象都是以丑陋、怪异为主的。猪八戒也是其中之一,猪八戒之丑主要体现在相貌、行为、语言和人性上,但与其他丑的形象不同,猪八戒没有让人们产生厌恶心理,反而使其形象更为立体丰富,妇孺皆爱。“丑”作为“美”的对立,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2024年05期 No.19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石靖颖;
《我的天才女友》是由意大利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叙述者“我”与天才女友莉拉竞争以及友谊关系。小说以二战后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为背景,对于“女性友谊”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也从侧面展现了原生家庭对于女性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究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角色特点,并揭示小说中原生家庭对于两位主人公女性意识启蒙的影响。
2024年05期 No.197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周姝婕;
阿兰达蒂·洛依的“布克奖”获奖小说《微物之神》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种类,其中与女性人物阿慕有关的空间意象最为丰富。阿慕是印度社会的“微物”,也是无数反抗不公、争取独立自由的印度女性的缩影。在空间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窥得阿慕觉醒与反抗的过程。通过表现阿慕的觉醒与反抗,洛依批判了印度社会的顽疾;同时也传达出印度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渴望。
2024年05期 No.19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徐佳琦;
端木蕻良小说作品中有很多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小说中既起到象征作用,又蕴含动物的内在生命意识。农民对动物有喜爱、感激和爱护之情,也有对动物的同情,由无力保护动物上升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端木蕻良小说中,被压迫的人过着和动物一般的悲惨生活,人和动物一样的悲悯,被鞭策压榨,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唐克龙重视动物的生命意识,注重动物意象在象征含义外的人文精神,适用于探索端木蕻良小说中人和动物相似的生存命运,用动物生存图式更能表达出人和动物的生存困境。端木蕻良用具有野性爆发力的动物象征人的反抗,动物为觅食而生,为领土而战,被压迫的人会发挥动物野性一面的本能,用草原民众粗犷的自然力量反抗不平等的侵略。
2024年05期 No.197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任佳闻;
《一日长于百年》是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描述的时空体系聚焦于草原,以长时段和空间的多层次为特点,书写了对于自然和现代,传统与文明的看法,也蕴含着对于现实世界秩序的回应。本文拟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与复调理论相结合分析艾特玛托夫对这一以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为主体的对立秩序空间的解构,和其在历史与现实的身份认同困境中对于未来畅想的重构。
2024年05期 No.19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姜华;
梁贵子是韩国当代文坛的一位主流女作家。《远美村的人们》是她的代表性作品,正是这部短篇小说集,奠定了梁贵子在韩国现当代文学界的地位。《远美村的人们》受到高度评价的原因在于梁贵子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底层人和现代文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观点。小说中梁贵子对于对人性的拷问、对底层小市民的关怀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使她的作品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2024年05期 No.19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姚艾佳;
面对佛老二学的挑战与重建仁学传统的要求,朱熹针对程颐“以公言仁”说,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性体层面诠释了“公”为“仁体”之显现。“公”自“理”出“,仁体”只有具备“公”的性质去除私欲,才能推至天下作为一种普遍意义的德性理想。朱熹从工夫层面入手,诠释了“公”为“仁体”实现之方,要重视“克己”之实践进路,试使仁之公理内化于人自身之中。沿此条路径出发,朱熹最终将“公”落实到了具体的道德主体——人,以仁之恻隐之心合公之公理,补充了程颐思想中的理论缺口,以体用兼备的整合视角,完成了“仁”与“公”的相统一。
2024年05期 No.197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殷柯;
清朝时期,捐纳制度是官吏选拔方面除科举制度外的又一重要制度。作为许大龄先生的硕士论文的《清代捐纳制度》虽然只是清代捐纳制度的先行基础研究,但是这本书在论述结构、研究资料、学术价值、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2024年05期 No.197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劳凤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理论的扬弃,立足现实,马克思阐释了现实的个人内在的包含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现实人的活动和他们已有的以及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内涵。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方法不同于唯心史观,是通过主客体统一、从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即经验的方法出发来考察唯物史观前提的。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对于论述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推进唯物史观以及区别与唯心史观的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5期 No.197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胡跃;
伴随着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航海殖民扩张,世界历史进入了近代期。在西方航海家与殖民者扩张势力的同时,以传教士为代表者也在宗教、科学领域传播着西方文化。利玛窦在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将西方的哲学、科学介绍给中国,而且还将中国的哲学、科学传播到了欧洲。
2024年05期 No.197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杜雪亚;
马克思将“全面的、完整的人”作为前提置于他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这清晰阐明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异化、人的发展四个方面对“全面的、完整的人”人学前提进行诠释,展现了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同的理论。
2024年05期 No.197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景明瑞;董智纯;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提供了稳固的支撑。马克思实践观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完善,在此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历史论与自然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哲学统一。实践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内外对于实践这一范畴的关注度也逐步加深。然而,与之相应的是实践越来越被简单化和庸俗化,从而产生了“泛实践论”的发展趋势,将本来不属于实践范畴的活动也强加于实践,似乎实践才是真正的本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发展过程的总结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掌握实践概念,纠正思想。
2024年05期 No.197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马中豪;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多年来的研究在取得颇多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矛盾、分歧,尤其是在“卡夫丁峡谷”的含义、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上存在着误解。“卡夫丁峡谷”的真实含义应当是指资产阶级专政、发达资本主义阶段。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并不是与唯物史观相区别的新的社会历史理论,它是马克思将唯物史观与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产物,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应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并不是与东方社会主义革命毫无关系,东方社会主义革命是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澄清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5期 No.197 70-7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雷欣;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P.3591是由释氏歌偈和牒状组成的写本。写本正背面不是同一人所抄,正面抄四首释氏歌偈,背面有都头张立等牒状四件,从内容来看此写本应是有意识汇编作为范本使用。写本背面张立状的落款为“天福八年(943年),行间又有“乾祐三年(950年)岁次”杂写一行,可知其抄写时间当在950年左右。且牒状中的印章和称谓反映出这些牒状可能并非来自敦煌。
2024年05期 No.197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阮涵君;
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为主流的哲学思想构成了宋元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独特风格。此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动与社会思想潮流的转变休戚相关。作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价值仍旧熠熠生辉。本文通过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特征和演变进行梳理,总结出青年担当与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的理性建设和精神境界的修行三方面的时代价值。
2024年05期 No.197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王军锋;王梦颖;
追求幸福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类生命的目的。马克思幸福观超越了人们对世俗幸福的定义,展示出了独特的理论魅力,为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引、为当下人们追求幸福人生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继续深入探析马克思幸福观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实践之渠。
2024年05期 No.197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朱璐佳;
本文探讨义乌方言中介词“分”的语法功能,并从三个平面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在义乌方言中,介词“分”可以表处置、致使、被动、关涉,构成处置句、被动句、兼语句等多种句式,“分”字句的句法结构可以概括为“NP1+分+NP2+VP”。介词“分”语法功能的多样性源于转喻思维基础上的语言趋简性,符合汉语语法“合”的特点,这也是“分”能同时表主动和被动的内在动因。此外,“分”字被动句和处置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趋同和相异,为介词“分”同时表主动和被动提供了可行性。
2024年05期 No.197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梁嘉欣;
同素异序词从先秦时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从微观角度着眼,通过对同素异序词“性情”和“情性”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其来源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两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点,并探寻两词产生差异的因素,包括发音省力、意义分担、语言经济等。
2024年05期 No.197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陈金桂;
介词“给”的用法是汉语学习者习得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本文分析了介词“给”的语法特点并基于语料库总结了介词“给”常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偏误产生的原因,希望能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No.197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邱婷;
本文探究基于特征重组假说的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基于特征重组的汉语习得研究以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英语母语者和韩语母语者;聚焦于不同汉语句法成分,复数标记“们”和句式“是……的”相关研究最多;研究问题是学习者的特征重组情况与影响特征重组的因素;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为主,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为辅。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未来汉语习得研究带来启示。
2024年05期 No.197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井红静;
成语通常言辞凝练而寓意深远,浩瀚的汉字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璀璨瑰宝,其中不乏概念隐喻现象的存在,也可以说,正是隐喻的应用才使得汉语成语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本文以部分成语为例详细分析了汉语成语中的概念隐喻现象。
2024年05期 No.197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龙洁;
等比句是比较句的重要组成之一。相比汉语差比句的研究,有关等比句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将从定义内涵、结构要素、结构类型和比较标记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加以总结分析,为之后的汉语等比句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No.197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李玲;
“都说”作为现代汉语转述性传信标记,言者在使用“都说”引述他人话语时,对引述内容的态度具有正向与负向之分。立场态度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也有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一差异对“都说”进行考察,有助于丰富传信范畴的多样性。
2024年05期 No.197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李海松;
沈葆桢是清朝首任船政大臣,在福建船政局就任数年间,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在福建船政学堂中励精图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近代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文化、外交、科技人才,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05期 No.197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谢美荣;
拱手作揖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行礼方式,从古延续至今。历史上“,拱手作揖”概念的词汇形式从“拱(共)”到“拱手”,经历了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受事对象从隐含到呈现。“拱手”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六朝至唐代发展缓慢,宋代至元明时期使用频率增加,清代完成复音化。众多学者关注到这类现象,总结出“拱手”一词呈现出来的原因有三:一是分化字用字影响;二是语义关联;三是复音化。
2024年05期 No.197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