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尤;
本文引入吉尔·德勒兹与菲力克斯·伽塔利的弱势文学理论,利用其中的批评工具,分析《狂人日记》的文学语言和人物叙述与鲁迅的文学范式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创造一种脱离领土的语言,脱离了古典文化与大众市井的桎梏,并通过人物叙述的群体性配置,使得这种超越性的思想具有历史与社会的意义。另一方面,这种脱离领土的文学语言,形成了开放的现代文学范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留下自由的空间。
2024年06期 No.198 4-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马瑶;
《内衣》是著名美国非裔女作家林恩·诺塔奇早期重要作品之一,该剧体现了诺塔奇对于20世纪初美国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与思考。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角度出发,试从身体空间、身体外部空间两个角度出发,揭示女性在性别化空间分隔中承受的性别权力压迫与束缚,以及女性是如何在其中沦为边缘地位与不被言说的客体。与此同时,该剧也揭示了女性反抗性别空间压迫的可能性,她们能够借助姐妹情谊、掌控自身身体等手段来汲取重塑甚至颠覆性别化空间的力量。
2024年06期 No.198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薛展嵘;
哈尔滨普罗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是东北新文学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潮下发生新变而呈现出的文学形态,同时也涵盖本埠所译介的苏俄文学。《灿星》周刊于1928年诞生于哈尔滨,以发表无产阶级文学和译介苏俄文学著称。本文选取《灿星》周刊为该时期哈尔滨普罗文学代表,围绕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现代传媒、苏俄文化三个层面的影响,探究其文学生成发展的成因与影响。
2024年06期 No.198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章晓敏;
无赖派是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太宰治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备无赖派文学的首要特征——虚无与颓废,后期又独创了女性独白体这一新的文体形式,由此登上日本文坛的顶峰。女性独白体是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表达手法。本文以《维庸之妻》为中心,通过剖析太宰治与女性独白体的内在联系,探讨太宰治作品中女性独白体在叙述视角、主题内涵、女性语言上运用。基于太宰治无赖派作家的属性,分析女性独白体中存在的无赖特征和价值判断。
2024年06期 No.198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李世尧;
《长生殿》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南洪北孔”之声誉即是因此作而得名。洪昇通过对历史的重新演绎寄寓了自己的故国之思与朝代更迭之下的复杂心绪。但《长生殿》毕竟是一部传奇,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不论它文词多么典雅,兴寄多么遥深,终归不能脱离“传奇”这种文体或艺术样式的框架。传统戏曲核心的要素——闹热性,一定会在字里行间显现出来,因为闹热事关戏曲娱乐的本质。本文拟从文本出发,管窥洪昇对作为表演艺术的《长生殿》,做出了哪些设计与编排。
2024年06期 No.198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白一婷;
鲁迅《示众》《祝福》《孔乙己》等多篇文章呈现出一种共同的叙事特征,学界将其概括为“看与被看”的写作模式。在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这种模式得到了新的运用。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中作为“被看者”的贞贞,其身份的建构与确证离不开周遭人群的“看”。其实,“被看”的不仅仅是贞贞,还可以是文章中涉及的众多主体,乃至作者本身都可以成为被审视的对象。显然,在文章中,“看与被看”的写作模式也产生了新变。本文将按照鲁迅“看与被看”模式的思路来分析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探究丁玲在运用鲁迅这种写作模式时的创新点,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选择、作者的立场以及叙事学角度切入,分析不同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看与被看”关系,从而在新的角度对这篇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2024年06期 No.19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刘铃昱;何雨韬;
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乌托邦之声”系列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其中,《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充分体现了作家对时间和空间独特的艺术把握,通过时序、时距、叙述频率的调节和大、小空间的切换来控制叙事节奏,深化作品主旨,使得叙事空间化、人物立体化。
2024年06期 No.198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何庆莉;
民间体育相关题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对体育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结合英美新批评和叙事学理论,采用文本细读法,对莫言的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中的体育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解读其背后的建构渊源及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得出该体育文本与社会现实的互文性,探究文学与体育相交融的意义和出路。
2024年06期 No.198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简亚曼;
隋炀帝杨广身为帝王却爱好文学,其诗受南方“清绮”诗风的影响,但有别于宫体诗的浮靡颓废,他的诗歌更加典雅明快。同时,隋炀帝受北方“贞刚”诗风的影响,所作的边塞诗不仅具有帝王气度,而且融入了南方诗歌创作的特点。除此之外,隋炀帝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对北方诗风进行了创新,鼓励了南北方文学之间的交流、促进了隋朝与初唐的诗歌创作发展,对南北文风合流以及初唐诗歌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024年06期 No.19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张岳庭;
凡尔纳小说的科技内容从题材、主题、人物、环境和情节五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合理性和预见性四个特点。凡尔纳小说的科技人文思想强调要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置于科技活动的核心;科技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要制定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科技伦理准则,以保证科技不偏离良性运行的轨道。但由于某些原因,凡尔纳科技思想也存在局限性。
2024年06期 No.19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户妍;
爱伦·坡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其短篇小说以恐怖和死亡为特征,继承并突破了哥特小说的传统风格,使得哥特小说朝着“心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恐怖小说创作风格。本文将爱伦·坡的心理恐怖小说置于恐怖美学的范畴下加以研究,一方面从诺埃尔·卡罗尔的恐怖理论出发分析恐怖小说中的审美愉悦,另一方面分析了爱伦·坡在审美方面的创新,首次将“丑恶”作为一个特殊的审美形态纳入美学范围,同时也探讨了爱伦·坡独特的审美追求,即在小说中表现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
2024年06期 No.198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赵晓利;
《诗经·周南·桃夭》开启了千古诗文“以桃喻人”的艺术先河。但后世以桃喻人,皆以桃花明艳之色喻女子之美貌,即“桃”取“桃花”意。本文综合古注、古文字和文献中“夭夭”的用例,细致解读了“桃之夭夭”的含义,明确了“桃之夭夭”之“桃”是指桃树,“夭夭”意为“屈曲”。诗歌以“桃”为喻,是以桃花鲜艳、桃树屈曲有致及其生长过程等多方面特点来比兴女子之容貌美与体态美。对比而言,古今以桃喻人,差异明显。
2024年06期 No.198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王晨;
在南北两部分精神故土与物质故土间的矛盾冲突及其自身身份认知驱使下,辛弃疾呈现出了具有个人化性质的故土情结。这种情感承载着他一生的抱负、责任与志向,从而使他有了比其他南宋词人、官员更为强烈的收复国土的意愿和更为坚定与热烈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感首先体现在他的词作当中,分析这种情感,也正是对稼轩人格与精神的认识。
2024年06期 No.198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李芊如;
江西女作家温燕霞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笔触刻画出战争中的“血与泪”。她的战争小说《红翻天》《磷火》《虎犊》以极具张力的笔触赞颂了浴血奋战的英雄战士,尤其关注在战火中柔弱却坚毅勇敢的女性。温燕霞的战争小说反思了战争在肉体和精神上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试图找寻民族精神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活力。
2024年06期 No.198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刘思南;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传统意义上自然人的生存方式,人类的身体成为控制论的有机体——赛博格,人类也在此过程中走向了后人类。特德·姜的数篇中短篇小说都敏锐地捕捉到了后人类与赛博格,本文立足于凯瑟琳·海勒斯的理论,对特德·姜的小说《呼吸》《双面真相》以及《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入手探讨他小说之中关于身体界线、具身性以及后人类视角下的人类主体性问题的表现。
2024年06期 No.198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郑媛媛;
南宋江湖诗人吴惟信诗歌标举晚唐,效法姚贾,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感怀诗、咏物诗、酬赠诗、送别诗四类,其诗对仗精巧,体物工细,讲求兴寄,托物言志,总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貌,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值得挖掘探索。
2024年06期 No.198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许文平;
穆孔晖,北方王门第一人,其《大学千虑》以解读《大学》为纲,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思想,发展了“心学”本体论、体用之学、知行合一等理论观点。穆孔晖虽以儒家经典《大学》为媒介,但其语义及内在逻辑多涉“心学”内涵,整体思想脉络体现了“大道归一”的思想旨归,多角度拓展了“心学”的境界,是“阳明心学”思想余脉。
2024年06期 No.198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徐艳茹;
传统的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是关于专名指称理论的两种代表理论。G·埃文斯(Gareth Evans)作为专名指称理论最新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著作《关于名称的因果理论》中,他指出传统描述理论通过符合关系达到名称指称对象的目的,这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而在克里普克历史的因果理论中,他认为因果理论忽视了语境的重要性,是仍需修正的。他通过对传统的描述理论和克里普克式因果指称理论的考察,对两种理论进行批评继承,从而提出了混合理论,即一个名称能够指称一个对象仅当这个对象是说话者有意图的,在社会(语境)共同体中赋予这个名字的信息体的主导性因果来源。
2024年06期 No.198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宋美佳;
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战国以来早期法家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完善的法治理论体系。他提出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法治思想,在实现秦朝统一,维持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4年06期 No.198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冯兴梅;
老子的“仁”具有偏私的意思,“不仁”即是不偏私,它表明了道的自然属性和无意识的特征,进而表现了道的最为深远的德;老子的“仁”也有友善、仁爱的意思,老子对仁、善、慈较为看重,这是老子所欣赏的待人之方和处事之法;老子的“仁”是一种自然之爱,这种自然之爱是自发且自觉的,人为和强迫的仁并不是真正的仁。老子的“仁”具有自然性、否定式和超越性的特征,这是老子的“仁”区别于儒家之“仁“的地方。
2024年06期 No.198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庞勇;
布洛赫从人的生存结构出发,在冲动侧面找寻到使人能够通往具体乌托邦、实现人的救赎的“隐德来希”。源于生命事实的匮乏决定了人要超出动物性,以欲望-冲动的方式存在。布洛赫反对精神分析抽象化、绝对化的对待基本冲动问题,从普遍性、经济史观和敞开性三个方面将“饥饿冲动”作为基本冲动。而饥饿总是伴随着革命,这种革命的逻辑是从意向性情感到认识论和实践领域的“希望逻辑”。“冲动”不仅是布洛赫情绪学说的核心,更是其希望哲学的关键。
2024年06期 No.198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王钰洁;
乾隆《凤翔县志》资料翔实,体例完备,卷帙均匀,在凤翔县历代的方志中质量可称上乘,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俗信仰和文学等史料价值。兹志修纂的成功必然与其编修者的修志精神紧密相连,从其序跋中我们得以窥见兹志编修的原则理念及其过程,以及兹志存史、资治的社会功用。因此,乾隆《凤翔县志》及其序跋部分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完善方志的编纂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24年06期 No.198 71-7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黄姗;
跳出限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将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与大陆法系中的近代法律思想放置在全球性语境中进行比较。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时期,其法律思想在某些方面是有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是遵循法律本身成熟规律的,某种程度上是脱离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总结人类社会法律体系发展成熟的共性,又从共性的点出发去研究唐律疏议中体现的法律思想的个性。
2024年06期 No.198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李雨鑫;
孟化鲤是北方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其的关注度欠缺。本文以孟化鲤现存的著述为文本依据,追述其学术渊源,探究其对于本体与工夫的研究。他的学问源于王阳明心学的良知学说,并通过老师尤时熙的传教加以完善和发展。其学问以“无欲为宗”“慎独为要”,强调“慎独”和“躬行”,他认为学问应当贯彻到实际行动中,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他认为通过“无欲”工夫可以实现心灵的虚静和行为的直正,只有去除私欲的阻碍,才能实现“明通公溥”和“静虚动直”的统一。他的学问和修持工夫对于个体人格的完整和儒学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4年06期 No.19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陈璇;
乾隆朝满大学士在入值军机人数和时间等方面处于绝对优势,这和军机处的规范以及乾隆帝“首崇满洲”的用人倾向等因素相关,当然该群体的个人素质和身世背景也很重要。乾隆朝入值军机的满大学士共9位,都是家世显赫的旗籍官员,有军功和地方治理的经历,在乾隆朝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06期 No.198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蔡唤;
西王母信仰是我国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民间信仰之一,汉代画像石中出现大量西王母画像彰显了汉代社会对西王母的崇拜。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西王母图像虽一脉相承,又各有其特色,本文主要以河南地区汉代画像石为例,阐述河南地区汉代画像石与西王母图像的研究价值,又结合汉代时期西王母形象的变化,分析不同地区西王母图像的差异,从而对河南地区西王母图像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为该地区西王母图像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024年06期 No.198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汪雨涵;
题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众多画作的主要特点之一。而跋文与图像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种相互依附的关系促使图像和文本的表达更加完善。本文立足文学本位,运用文图关系原理分析山水画跋的基本功能,探究中国古代山水画图像及其跋文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4年06期 No.198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孟德政;
随着媒介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漫IP产品也迎来了发展的崭新时代,渐渐成为文娱产业重要的经济来源,虽然国产动漫诞生出了一批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的动漫IP,但在传播效果、受众群体等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邻国日本的动漫IP产业发达,其动漫产业周期性长,传播效果瞩目,因此本文试图从符号传播角度对日本知名动漫IP《奥特曼》进行其动漫IP传播策略的分析,以此试图探讨其动漫IP传播效果能够长久不衰的原因,从新视角给创作者以参考。
2024年06期 No.198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何可欣;
近年来,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电视台开始推陈出新,制作出越来越多顺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电视节目。其中,电视文艺类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受观众的喜爱。主持人作为电视文艺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目中的主持风格对于节目的品质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为例,旨在深入分析其主持风格,揭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成功之处,从而探讨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对于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影响和意义。
2024年06期 No.198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蒋雪妍;
本文在Jef Verschueren顺应论的理论指导下,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个层面,对《爱乐之城》字幕翻译中的语境相关性现象进行评价,考察其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语境顺应性。本文认为,在字幕翻译中,译者不仅要作为源语的解读者,同时也要作为译语的建造者,为了顺应译入语本地的文化氛围,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注意语境的顺应性。
2024年06期 No.198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邓姝丹;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为视角,从辖域与背景、详略度、视角和突显四个维度分析英文电影名的汉译,总结出以下翻译技巧:1.增译背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电影名应译出隐含的文化含义;2.扩充祥度:增加对故事的总体评价,主角名字构成的电影名补充或译为主角身份;3.转换角度:非主角视角的电影名转换为主角视角;4.突显情节:增加动词或事件类名词突出故事性。
2024年06期 No.198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胡明玥;刘著妍;
本文以《警幻仙姑赋》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例,基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探讨译文中言内意义,尤其是修辞的再现。分析表明,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原文的言内意义及相应功能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一定缺失,但通过修辞格的转换等方式,译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及功能。
2024年06期 No.198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张佳雯;朱全定;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文学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当今国内的悬疑小说界,雷米被称为最优秀的心理犯罪悬疑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心理罪》系列自2007年发表以来,在国内好评不断,热度不减。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却未引起太多关注。《心理罪》系列在国内与国外热度的鲜明对比引人深思。本文将从社会翻译学角度,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心理罪》译作在海外译介传播受阻的原因,并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悬疑小说走出去。
2024年06期 No.198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王一宁;
“空间隐喻”是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是以空间关系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者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过程。换而言之,是指方位词这种本义表示空间上概念的词语慢慢引申为与其相关的抽象概念。本文将“中”的列举“中”隐喻状况,借此现象引入语法化机制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再根据前人已有理论浅析其隐喻的诱因,从而补充完善“中”语法化过程中的助推因素。本文所有语料来自北大语料库。
2024年06期 No.198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成晓;
本文以韩汉语同形后缀“-?”与“-室”为对象,搜集相应的派生词语料,对两者派生词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并选取中韩两国权威词典,在搜集的语料基础上,对两者语义方面的差异进行进一步对比研究,期待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加深对韩汉语同形后缀的理解。
2024年06期 No.198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顾晓璇;
社会成员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拥有许多身份,他们的身份可以由对话中的两方或多方在互动中通过谈话中的社会行为来构建和认知,也可以作为参与者取向和偏好的结果。本文的分析材料来自英国电视连续剧《维多利亚》,主要从三段不同的对话探讨主人公维多利亚作为英国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妻子的多重身份的建构与认知。此外,文章还试图分析不同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人公在价值取向下如何表现出对不同身份的偏好和选择。
2024年06期 No.198 115-11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吴光萦;
苗族的迁徙历史几乎都伴随着牛的身影,至今在苗族社会仍可看到:牛在苗族人民的待客、祭祀、丧葬、理想寄托等生活细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拟从“苗族与牛的关系”入手,从历史渊源、现实关联、精神陪伴等视角来分析苗族与牛的关系。
2024年06期 No.198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邹雪;
四川方言中有“摆龙门阵”的说法,为“讲故事,谈天”~①之义,这种情况广泛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以四川最为普遍。在四川方言中,“龙门阵”作为一个名词,具有“聊天”之义。“摆”作为动词,与“龙门阵”构成动词短语“摆龙门阵”。除此之外,还有“摆个故事”“摆个事情”“摆一摆”等说法。《汉语大字典》中的“摆”字也收录了此条意义:“方言。说;陈述。如:咱们来摆摆,好吗?路不平,众人踩;理不公,大家摆。”~②四川方言为“摆龙门阵”赋予了“谈话、聊天”之义。本文试图从历时演变、民间文化等角度,分别探讨“摆”与“龙门阵”的词义演变过程,最后解释其“聊天”之义的产生路径。
2024年06期 No.198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刘玉敏;
结构助词“所”作实词的本义是表处所义的名词,“所”在后来的语言使用中发生词义的隐喻引申,意义更加抽象,当“所”的意义虚化为称代助词时,常称代其后谓语省略的宾语,但在“所+谓词”结构中,当“所+谓词”结构作定语修饰其后的名词中心语时“,所”指示说明谓词本身。通过对“所”历时演变的分析“,所”的语法化过程受到句法结构、认知隐喻因素的影响。
2024年06期 No.198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郭涛;
本文基于近十年“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语料,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了网络用语的社会性构因和特征。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方言是基于网络物质载体,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等要素产生发展的,网络用语的领域分布呈现出“两极+过渡”化,体现了网民主导、政治主体在关键领域发力的局面。网络用语表现出了消遣娱乐性、社会现象性、创新性、时代性和产出使用对象年轻化的特征。
2024年06期 No.198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胡吉振;陶然;施骅幸;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刘基在他的寓言故事《工之侨献琴》中以工之侨献琴与卖琴的两次不同遭遇,来揭露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这则寓言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暗讽社会上只注重人的外表或名声而不看重真才实学的扭曲现象。在故事中,工之侨通过伪造而使非古琴的“古琴”由普通之物而价值陡增,“易之以百金”,并成为众人广为称颂的“稀世之珍”。故事讽刺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但本文抛却文学角度,而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一下,古琴是否应该价高,以及古琴高价背后的社会因素。
2024年06期 No.198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王昊臻;
网络新式缩略词是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它在仅仅三到四个字当中浓缩了整个句子的语义,与以往的缩略词相比显得无比精练而有活力,充满了网络语言新奇活泼的特点。本文将以往的缩略语与网络新式缩略词、代表字与原式进行对比分析,网络新式缩略词语在缩略过程中优先取首原则、语义凸显原则和等义原则,避歧原则有时被打破。
2024年06期 No.198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