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抹不去的乡愁——叙事学视域下解读《谁在敲门》

    邓秀;

    《谁在敲门》是罗伟章在小说叙事技巧上的有益尝试。在叙事视角上,《谁在敲门》是第一人称回顾叙事,在视角的选择上采用内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哲理性。在叙事时间上,倒叙和预叙的巧妙设置使得文本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在叙事空间上,寓言化的空间设计传达出作者对乡村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024年12期 No.20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大灾难下的民族思考——《日本沉没》主题解读

    李超;

    著名日本科幻小说作家小松左京的代表作《日本沉没》讲述了日本列岛由于地壳变动而完全沉入海的故事,小说同时描写了日本社会对于这一“灭顶之灾”的种种应对。小说以自然与社会两条主线,同时在社会线中用田所等主要人物的支线交错进行,交织出一部叙事严密且宏大的科幻小说。本文旨在探讨小松左京用“日本列岛完全沉没,日本人流离世界”的设定来表达三大主题,即:对日本开发式发展的批判和对传统日本的留恋;对何谓日本、何谓日本人的思考;对日本将走向何方的叩问。

    2024年12期 No.20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纪伯伦短篇小说《历代灰烬和永恒之火》的诗化特征

    黄英杰;

    纪伯伦在短篇小说《历代灰烬和永恒之火》~①中以浪漫主义的笔法,讲述了一个爱之永恒的故事,歌颂了跨越千年的爱情。重复的意象与排比的语句构成语言上的音乐美,时间与结构的循环对应以及人物的朦胧性,使这部小说具有突破情节和形象束缚、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等诗意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纪伯伦从小说创作到散文诗创作这一转向。

    2024年12期 No.20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卡利古拉》中自由的两幅面孔

    汪喜之;

    《卡利古拉》是加缪最早独立创作的一部剧本,其中已经具有他关于存在、荒诞与自由等命题的思想雏形,渗透着加缪的荒诞哲学,也是他对于复兴一种现代悲剧的初步尝试。通过卡利古拉对荒诞的认知与反抗,加缪揭开了自由的另一幅面孔,而这也正在于存在主义之中潜伏着的浪漫主义的维度。

    2024年12期 No.204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语言艺术分析

    李宇涵;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采用见闻录的形式展开。作品并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借助于语言艺术表现其主题思想。本文试从文学修辞的角度分析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语言手段的运用,以期获得新的理解。

    2024年12期 No.20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小说《赎罪》中“男孩的消失”的象征意义解读

    陈娟;

    文学作品中象征代表观念,本质是从特殊对象和具象中经过直观和想象力的中介,与本体和永恒达到直接的沟通。文学作品中使用象征手法能够表达更多层次且更丰富的内涵,促使读者积极参与作品意义建构。在小说《赎罪》第二部分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争书写部分“,男孩的消失”这一意象多次出现,贯穿始终。从表层来看,“男孩的消失”的这一意象揭示战争残酷的杀戮本质及对人们移情能力的腐蚀而导致的人性冷漠和残暴后果;从深层来看,“男孩的消失”一方面象征着小说另一条隐形叙事线索,暗示主人公罗比个人命运的发展和结局;另一方面象征着道德符号,带给主人公良知拷问和道德反思。主人公罗比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命运,对“男孩的消失”进行思考和反思,最终抵达“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精神境界,实现了心灵上的救赎。

    2024年12期 No.204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对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叙事判断的分析

    曹家乐;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是以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作者双重叙事展开的,通过小说内部多视角的叙事和时空的线性发展,为读者呈现了“赎罪”这一主题。叙述者布里奥尼在阐释误断和伦理误认中进行的赎罪努力,以及在其写作过程中对事实的判断和虚构的创作之间的平衡,带给读者伦理之思与审美移情的快感。《赎罪》中的叙事判断,主要体现为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的交织融合,是叙事形式、叙事伦理与叙事美学的融合。

    2024年12期 No.20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浅析柏拉图的“洞喻”理论——以《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为例

    王光源;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经典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经典的“洞喻”理论,表明人类世界包括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两层组成部分,并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自己所处的两种世界的认知与态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柏拉图的“洞喻”理论在后世文学创作当中经常得到应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两部反乌托邦作品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明确地印证与细致地呈现。柏拉图的“洞喻”对人类社会多方面发展都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由此,本文通过结合《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对柏拉图的“洞喻”理论进行分析,认识并总结其所具有的指导性意义。

    2024年12期 No.204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文学研究

  • “无赖派”文学对浪漫主义的摄取——以《盛开的樱花林下》为例

    多轶哲;

    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坂口安吾,其代表作《盛开的樱花林下》洋溢着浪漫主义的余波,以最怪诞离奇的故事,怀揣着反叛的浪漫主义精神,呼吁战后的群众反思与救赎。本文以此小说为例,以其反叛精神、对照原则、心灵与想象、文学功利性观念研究论述其对雨果浪漫主义理论的摄取。

    2024年12期 No.204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意境”作为文学思想成型的简要梳理——从魏晋至唐的诗歌和文论出发

    张朝焜;

    盛唐诗歌意境具有“兴象玲珑”“尚自然”的特征,探究诗歌文本则可见其“意境”的构成要素:想象、飘忽、辞藻、情思、韵味、自然、心象、物象、光声色、画面感的营造、玲珑一体的整体风格等等。本文从梳理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实践与理论表述出发,展现“意境”要素的发展脉络与“意境”范畴的成型过程:各要素发轫发展于建安、正始、两晋时期,成熟完善于元嘉、永明时期。经历了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诗歌“意境”范畴逐渐充实起来,各要素由之得以在唐代诗歌、诗论中成为成熟的“意境”呈现出来。

    2024年12期 No.20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缘情”与“言志”——论中国古代诗歌之魂

    汪艳君;

    “诗缘情”是我国古代文论之一,陆士衡《文赋并序》中以十体论文,首先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这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式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也是“诗缘情”这一文论的正式开端。本文分析“诗”“情”等概念,对“诗缘情”这一文论进行简单的阐释。通过举例对比刘禹锡与柳宗元在相同的人生境遇下产生的不同诗歌风貌,阐释诗“情”相异背后的影响因素,阐释“诗情”的主观性。将“诗缘情”与“诗言志”此类相似的文学理论进行横向对比与仔细辨析,通过结合诗歌作品,讨论两种文论的不同之处与其内在存在的联系,对“诗缘情”的“情”做进一步解释。

    2024年12期 No.20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抗战语境下的街头诗

    孙营;

    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街头诗是新诗衍生的诗歌新体式,将街头诗置于抗战语境下的乡土文化视野考察,诠释其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探讨其诗学价值。在创作体式层面,街头诗的诗歌意象源自民间,融合方言化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传扬抗战爱国之情。街头诗从诗歌原始的诗乐共生经由文人的创作,以延安的墙头、岩石、河滩为载体,寻觅到了物质承载的新形式,从口头走向街头,开辟了诗歌走向民间的新范式,厚植乡土文化的街头诗传递了民族精神的内核。

    2024年12期 No.20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晋绥根据地抗战小说的艺术特色

    武晶;段俊;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十九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战时期,在晋绥根据地,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抗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创造出了许多适应抗战新形势的文艺作品,在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上出现了许多佳作。其中小说的规模、影响力较大,促进了抗战文艺的繁荣,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4年12期 No.204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潘向黎小说中的婚恋观透视

    詹雯慧;

    潘向黎热衷于探寻浪漫的归依之处,其婚恋小说始终流露出对古典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首先从潘向黎小说中的婚恋世界入手,把握以“真”为前提的婚恋观。其次,从作家的家庭环境、创作情怀等方面探讨潘向黎婚恋观的成因。最后,把握潘向黎浪漫爱情写实化的处理方式。潘向黎一方面坚持对实际生活进行考察,揭示女性在都市中爱情和婚姻分离的矛盾与焦虑;另一方面,她仍肯定了以“真”为前提的纯粹情感关系。这对大家认识当前中国人婚恋生活的真实状态具有现实意义。

    2024年12期 No.20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文化集萃

  • 以气养德:孟子“浩然之气”的道德意蕴

    李爱华;

    本文探究“浩然之气”的内涵,解读其所蕴含的价值,首先明晰“浩然之气”本是一种道德之气;其次从“浩然之气”所具备的生命意蕴进行深入释义与阐发;再次从工夫论出发,阐释涵养“浩然之气”的具体工夫。作为“道德之气”的“浩然之气”,对于现代人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12期 No.204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唐初仆射与宰相名号关系探究

    林浩辉;

    仆射,是唐代的百官之长,也是唐初公认的宰相,位高权重。但随着三省制逐渐演变为中书门下体制,仆射的宰相地位便成了体制内的较大问题,唐初统治者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措施,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仆射被排除出宰相机构。仆射被正式排除出宰相机构的时间,是景云二年。然而,仆射并非是在这一年立即失去宰相的身份,而是先在神龙元年正式失去了正宰相的身份,而后才于景云二年被排除出宰相机构。

    2024年12期 No.204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乌程汉简研究综述

    邵郑先;

    2009年乌程汉简出土于浙江省湖州市人民路某一基建工地,《乌程汉简》一书于2022年10月正式出版。这批简共计340余枚,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且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研究价值。现如今学界关于乌程汉简的研究已有建树,但简文仍然有探讨的空间。

    2024年12期 No.204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大哲学”视角下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双重逻辑

    安琴玲;

    话语、思想与文化相辅相成。话语是文化的载体,思想是文化的表现方式。“话语”是主体用来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和观点的载体,其实质是自我意识和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大哲学”语境下中西马哲学三者相互交融为视野,通过对三者进行比较所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便成为用以表达自我意识和意识形态的共识。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其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需要在中西哲学的对话与会通中提炼,需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实践中扩充。从“大哲学”视野和实践角度去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和实践逻辑,有助于形成关于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理性认知和文化自信,并形成坚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行为自觉与文化自强。

    2024年12期 No.20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唐代夏州军事职能浅析

    李仁杰;

    唐时夏州,领德静、岩绿、宁朔、长泽四县,属关内道,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从夏州军事地位及职能分析,夏州是隔绝游牧民族南下、守卫长安的重要军事屏障。同时,在唐蕃战争时期,夏州也为抵御吐蕃东进的军事要地,又因隔绝吐蕃外援,稳定边地的需要,夏州还兼有羁縻党项之责。在交通方面,夏州军事统领性极强,发挥着总领盐、银、绥交通的枢纽作用。在经济方面,夏州为军事提供战马、粮食等物资。终唐一代夏州始终肩负着保卫京师的军事职责。

    2024年12期 No.204 65-6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及其关系——基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

    孙大雷;

    《关于波兰的演说》是马恩在1847年面对波兰无产阶级斗争与民族解放问题所作的两篇演说,在演说中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实现民族解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自觉斗争。因此,这不仅是无产阶级为实现自身解放的斗争,同时也是其试图冲破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压迫,从而实现世界性的人民解放的斗争。于此,或许就证明了困扰着无产阶级斗争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如何看待其本身所具有的阶级性与其并没有明确指出的民族性以及世界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许马恩在这里并没有提出完善的解答方案,但试图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来说都具有革命性与现实性的意义。

    2024年12期 No.204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浅谈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张瑞勤;

    马尔库塞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其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异化的根源一是科学技术的异化;二是“虚假需求”的诱导。其次,消费异化现象一方面导致人们丧失主体性,逐渐沦为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文化领域也深受消费异化之害。当前,我国新消费时代正加速来临,马尔库塞对消费异化现象的研究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形成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提供了帮助。

    2024年12期 No.20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民国时期妾之身份地位问题研究综述

    李嘉美;

    目前,学术界关于近代妾的身份与地位的相关研究大都从法律的视角出发,然而妾的身份与地位在法律上的规定与实际生活存在差距,单从法律的视角无法全面、真实地体现近代妾之群体的生活全貌。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男女平等思想逐渐传播,女性权利日益受到重视,有关反对蓄妾的言论中多见男子本位立场,难以纯粹地表达女子诉求,探讨妾之身份地位的转变需多关注女性本身。历史地分析妾的身份地位变化对于探究民国时期妾制问题,进而揭示其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2024年12期 No.204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文艺观察

  • 镜像理论视域下虞姬形象建构——基于《霸王别姬》戏曲与电影的对比研究

    杨颖子;黄雨婷;

    电影《霸王别姬》于1993年被陈凯歌导演搬上银幕,该作品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长篇小说,叙说了程蝶衣与段小楼之间哀艳的悲情故事。当程蝶衣唱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时,从此程便已成为虞姬的影子,至此他开始一步步丢弃自己的灵魂,活在戏里。当构建整部电影的核心要素京剧《霸王别姬》以京剧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演绎,故事悲剧的发展便由“不疯魔不成活”的虞姬转变为“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的虞姬。对虞姬形象的分析,借用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可窥探中国戏曲与电影中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层内涵,通过探寻虞姬形象的塑造过程,以此激发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从而超越个人情感的片面性,达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融会贯通。

    2024年12期 No.204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论动画《鹅鹅鹅》对传统“吞吐”类故事的继承与创新

    吴寅妍;

    动画短片《鹅鹅鹅》改编自魏晋志怪故事《阳羡书生》,在继承原作“吞吐”人物情节的同时亦做出时代创新。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主角在剧情中身份的改编;二、对原文中“情欲”的思考作进一步深化扩充。本文将《鹅鹅鹅》与《阳羡书生》以及“吞吐”类故事的源头《梵志吐壶》加以对照,尝试探讨时代背景更迭下同类作品的不同文化内核,对当下传统文化如何实现有效的现代化传播母题有着现实意义。

    2024年12期 No.204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自然”与“无为”——喜龙仁的中国园林思想研究

    王子晴;

    本文以喜龙仁对中国园林的研究为切入点,将视角锁定在中国宫殿及园林上,以其留下的文字和图像资料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他关于中国园林的研究思想。喜龙仁认为中国园林具有“巧成自然之工”的特征,做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另一方面,他认为,不管是从建筑本身的角度,还是造园技法的角度,中国园林都展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

    2024年12期 No.204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拿着相机说故事的人——论杰夫·沃尔的艺术摄影

    陈伟;

    杰夫·沃尔是当代摄影界极其重要的一位艺术家,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沃尔善于观察生活和反思社会问题,是一位具有现实关切的当代艺术家。与将摄影当作纪实工具的观念不同,他赋予摄影作品艺术的高度。他的创作方法独特,注重画面细节,学习古典绘画作品中的主题和构图,将这些因素融入自己的艺术摄影中,转而探讨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种族、贫困等问题。不同于画意摄影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沃尔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艺术性因素融合得很好。沃尔在作品中如何融合现实与艺术,需要进一步探讨。

    2024年12期 No.204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从身体到主体:女性电影《正发生》的叙事分析和意义建构

    王意如;

    《正发生》作为一部由女性团队创作的女性影片,被称为堕胎题材中“最暴力的女性电影”。本文以身体作为叙事切入点,从电影叙事学的视角和时间两个角度进行叙事分析。艺术与现实形成互文,影片的存在意义得到了拓展。所以当影像身体指涉现实主体时,对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在生育认知、两性关系和社会身份三个层次上进行意义方面的分析。通过对该部电影的叙事学分析,让人们能够明白女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和身份虽是多样的,但是核心不变的是女性同男性一样可以拥有同等的权利,社会背景下的某些议题讨论不应成为禁锢女性的手段。女性电影的叙事分析有助于人们拨开议题背后女性面临的真实困境,让女性被看见,让女性发声,让女性最为真实的样貌得以呈现。

    2024年12期 No.20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捷克导演维拉·希蒂洛娃的女性言说与当下社会思考

    郑齐铮;

    女性导演维拉·希蒂洛娃作为捷克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高峰,其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与对社会时势的针砭时弊为电影文化贡献了更加多样的可能性。因着导演的女性身份,其作品常常充满了女性关怀,并有意识地促就了时代宣言的写成,尽管希蒂洛娃自身拒绝承认这一点。作为东欧社会变革的亲历者,她将视角对准了阳光背后的黑暗,时而一针见血地批判丧失道德的社会,却又常常将主题打碎,复杂到难以言明核心思想。捷克从早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到20世纪90年代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女性群体在家庭与社会上始终处于不内不外、不远不近的尴尬境地,是前进还是维持原样的自由犹如手中沙,难以自我定夺。对于这一问题,希蒂洛娃导演在不同时代下给出了不同回答,虽然从未正面言明态度,但对于女性电影作者、理论与创作依旧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女性表达,延续了时代发声。

    2024年12期 No.20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文化传播

  • 从“哲学观”探究中国文学外译的问题与策略

    邓毓;周芬芬;

    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至关重要,而中国文学外译依旧道阻且长,步履维艰。综合来看,中国文学“外出下海”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三: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文学复杂性与译者匮乏、传播形式单一与效率不佳。因此,本文将从哲学观的角度出发,主张中国文学在“出海”时应坚持哲学上的“文化相对主义”“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并据之提出相应的译出策略,以此增强译者与外国读者之间的认知共鸣,推动中国文学外译的读者接受,为中国文学外译尽一份绵薄之力。

    2024年12期 No.204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功能对等理论角度下的传记文学翻译研究——以《乔布斯传》繁体中文译本第一章为例

    武晓旭;

    沃尔特艾萨克森执笔的《乔布斯传》是唯一一部得到乔布斯授权的传记,被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本文以天下文化的繁体中文版《乔布斯传》第一章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归纳总结译本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运用,为传记文学类文本的翻译提供经验总结,并希望借此增强自身的翻译技巧,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的翻译人员提供参考和学习。

    2024年12期 No.204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交际翻译观视域下典籍《论语》英译研究

    王培培;

    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本文以交际翻译观视域下的汉语典籍《论语》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应用的交际翻译观主要原则及翻译策略。通过分析交际翻译观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典籍英译中的适用性,本文提出汉语典籍英译中的重难点,阐释交际翻译观的三大主要原则——目的原则、等效原则和适应原则对典籍英译的适用性,并选取理雅各英译本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展示交际翻译观视角下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策略的实际运用和效果。

    2024年12期 No.204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目的论视角下《差不多先生传》译文简析——以张培基译本为例

    袁诚然;

    翻译是使用一种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另一种语言和思维的活动。作为对原文的一种“改写”,翻译反映了译者对文本和语言特征的理解。本文以张培基译本为例,结合目的论的目的、连贯、忠实原则对《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散文进行赏析,旨在更加深入地理解胡适所作的原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张培基先生处理译文时的方法,学习翻译散文的技巧,从而在之后的翻译上有所启示。

    2024年12期 No.204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基于杨宪益、戴乃迭《边城》英译本的考察

    叶春波;

    前景化是文学作品具有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学作品中前景化语言翻译对译者是一大挑战。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边城》英译本为语料,对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进行探索。分析得出,译者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如省译、改译、创译和直译等,实现了原文前景化语言的虚化、转化、重构和再现。基于样本考察,本文提出应避免机械复制而出现前景化的“等效假象”、容许采用淡化译法“部分再现”前景化语言,但要谨慎运用自创译法致使前景化效果“适得其反”的三点翻译建议,以期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2024年12期 No.20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文化综合

  • “施”的词义演变

    周紫薇;

    “施”的词义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语言内部因素的变化,由最初表示(旗帜飘扬舒展貌,后来由于行军打仗时,旗帜指示着行进的方向,故“施”引申表示行为,又进一步引申为延伸、舒展之意,再后来又有施加、颁布的意思。通过对词义进行溯源,会发现词义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再从社会应用,人的思维和心里联想以及语言内部的发展三个角度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对词义演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24年12期 No.204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民国时期云南贵州旅游研究综述

    袁宏宇;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史研究在学界逐渐得到重视,尤其在当今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近代旅游业的变革就从民国时期开始,本文以当前西南地区的旅游大省云南、贵州为对象,参考旅游学相关理论,从五个方面对民国云南贵州的旅游研究进行梳理:1.旅游综合性研究;2.地方城市旅游研究;3.旅游交通研究;4.旅游餐饮研究;5.其他研究。

    2024年12期 No.204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字族理论的名源考据功用分析——以《释名》为例

    梅宇;

    《释名》是刘熙运用声训方法对事物命名缘由进行解释的一部著作。但由于声训方法及当时时代的局限性等,书中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而蔡永贵先生的字族理论,是基于汉字的孳乳分化而进行的结构分析,在同一字族中的汉字形、音、义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且具有同源关系。本文对字族理论进行介绍,并尝试以字族理论为基础,对《释名》中的8个条例进行分析,发现字族理论为人们进行名源考据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考求名源提供很大的帮助。

    2024年12期 No.204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说文解字》从“犬”字的归部理据探索

    谢聪;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存在由同一义符参构的一组会意字被分散归入各部的现象,这与同义符的形声字(单体)都随义符统归一部的归部原则不符,且许多字由多个义符参构而成,《说文》选择某一义符的归部原则不明。以《说文》从“犬”字为例,分析部内字中纯表意字、亦声字的归部,发现其归部基本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少数例外由于自身字形体特点和《说文》部首制约的字依据“据形系连”的原则归部。

    2024年12期 No.20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文化基因理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徐州户部山为例

    刘正增;

    历史文化街区是时代记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特色生活形态及精神文化发生变化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保护与更新以优化人文环境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文化基因角度对历史街区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其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2024年12期 No.204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语用学视阈下郭德纲相声言语幽默分析

    周家得;高晓梅;

    相声是一种喜剧性曲艺形式,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润。郭德纲相声是传统相声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尝试从语用学视阈出发,阐述郭德纲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研究现状,阐释合作原则及会话含意内涵,梳理郭德纲相声多段经典作品,分析其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及利用对话产生的会话含意构拟“包袱”笑料,从而追求相声言语幽默效果。最后,本文对郭德纲相声的现实意义进行积极探讨,力求揭示其对现实产生的多重影响。

    2024年12期 No.204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宁强方言指示代词研究

    沈尹宁;

    在宁强方言中,存在“这”“兀”“那”三种指示代词,其中“这”是近指代词,“兀”和“那”虽在语义语用上有一些差异,但仍都是远指代词,是远指代词中的两个层次。类似的现象在许多方言中都有发生,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貌似三分指示代词的系统是两个二分系统叠置的结果,实质上仍属于远近二分系统,与一些语言中“近-中-远”三分的指示代词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别。

    2024年12期 No.204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封三

  • 今古传奇学术出版中心征稿启事

    <正>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通俗文学期刊集团,曾多次荣获中国期刊奖、百种社科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湖北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奖及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旗下有《今古文创》《新楚文化》等学术类期刊,《今古传奇·传统版》《今古传奇·纪实版》《今古传奇·人物版》《新传奇》等文化休闲类报刊。集团已实现多种经营并举,涵盖报刊、图书出版、广告、数字新媒体等领域。

    2024年12期 No.20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