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中业;田宏宇;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树一帜,既是少有的直接咏叹节气的诗作,又是成体系、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组诗。因此,其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和关照中唐时期时代背景具有特殊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文学的角度研究二十四节气,通过将《咏廿四气诗》冬季六首与元稹其他冬节气诗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和归纳组诗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剖析中唐诗坛独特的文化内涵。
2024年16期 No.208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李美淋;
王安忆小说《桃之夭夭》中的女主人公郁晓秋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由于母亲职业、身体发育早熟等原因,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公待遇。母亲的打骂、家庭环境的冷漠、同辈的排挤、成年人的流言蜚语都对郁晓秋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影响,但她依然渴望亲人的关怀。本文以郁晓秋的困境为例,试图探寻女性走出困境的路径,既包括女性自身的调整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对女性问题理性持久的关注。
2024年16期 No.208 7-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许幸璇;
本文依据美德伦理学的视角解读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并从“伦理混乱”和“人是否幸福”两条主线出发,论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的异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嗜金钱如命”的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2024年16期 No.208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王红;
《文妖与先知》作为传记文学破体创新的作品,具备传记体所要求的非虚构性、主体性、历史性的同时,兼具文学性、艺术性,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张培忠先生在《文妖与先知》一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十分重视,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而赋予了其鲜活的生命力。此外,以情景交融为特色的艺术化的文学意境,提高了作品的文学艺术性。从叙事技巧与逻辑上看,叙事艺术精妙绝伦。本文立足文本,从人物形象、文学意境、叙述技巧三个文学维度来探讨作品的审美艺术,体会其文学美。
2024年16期 No.208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傅玲芸;
在高速发展的当下,利益的地位凸显使得那些潜藏在深处的人性弱点慢慢显露,当自主的约束性不断弱化,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便逐渐一反常态。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马原发现了原有的人伦秩序似乎都在崩解或在崩解的边缘,由此写下了以“财产社会”的窘迫和窘迫下的冲突为表现中心的《纠缠》,用内容和叙事艺术上的“反常”提示现实中的人们关注当下社会的反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对于人的审视和“人”元素的融入指引人们从“反常”中走脱,从而展现其作为作家发现问题找寻救赎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16期 No.208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王天虓;
80后东北作家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一场出租车杀人案件为线索,讲述了一系列时代变革中人们的救赎故事。本文立足于叙事学原理,借助结构主义方法论,从第一人称视角与时间机制、多重隐喻意象与空间机制出发,在结构主义视野下分析小说的“救赎”主题如何被建构。
2024年16期 No.208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靳钰莹;
现代家庭小说中的青年“出走”叙事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五四”时期,时代波澜和社会革命为出走话语创造了特定的叙事语境,诞生了《虹》《家》等著名家庭小说。相应地,出走话语的叙事主题紧紧围绕出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展开,具体来看,茅盾的《虹》呈现了教育成长主题,巴金的《家》则聚焦批判性的激进主题。在叙事艺术上,此类小说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并按照“出走前——出走——出走后”的结构叙事,叙事对象也以革命青年和革命女性为主。从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角度来考察,出走的底层价值应当归结为青年对现代性的焦虑,同时,个体在出走过程中也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折和对生命的感悟。
2024年16期 No.20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王欣怡;
《儒林外史》书写了一部儒林痛史,也是一部儒林群体的悲剧史。吴敬梓在书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儒生群像,众多儒生的遭遇带有悲剧色彩,他们的身心皆被八股制艺深深桎皓着。造成儒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样的,而其悲剧性的根源与八股取士的弊端密不可分。
2024年16期 No.208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雷洋;
“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都象征着“美好”,然而,老舍却用月亮的“残缺”来做文章,一改惯例中月亮的美好寓意。“月牙儿”这一单一的物体在老舍的小说《月牙儿》中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在不同情况下,月牙儿的内涵不尽相同,它可以是没有生命的客观物体,但有时候是主人公的“朋友”,同时也是主人公心境的客观对应物。
2024年16期 No.208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王芬;孙玺济;
湖北歌谣包括配乐演唱的“歌”和不配乐演唱的“谣”,依形式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七类。配乐的“歌”,其音乐形式上主要以传统五声调式为主,也有使用含清角或变宫的六声或七声调式,主音多为徵羽音。湖北歌谣充分反映了湖北地区的农业文化和礼仪习俗,富含神话色彩。从语言上看,湖北各地歌谣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与各地方言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押韵、用词、语法上,都随各地方言的不同而不同。另外,湖北歌谣使用的修辞也十分丰富。
2024年16期 No.208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孔雨佳;
文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语言载体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样式。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文学,称为民间文学,即“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1)基于文化空间理论,运用田野调查法,在地方文化学者杜维科的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民间叙事活动体验,以昔阳县的民间叙事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昔阳县的民间叙事的空间分布,结合民间叙事的具体活动,对昔阳县丰富的民间叙事内容分类、分析。地方叙事文本除了经典的故事类型在当地的传承外,大多是对地方自然时空特质的艺术化阐释。从民间叙事内容和分布的空间关系,看民众怎样借助民间叙事将自然时空转化为文化时空。这种借助想象构建的神圣的文化时空,艺术化地反映了昔阳县民众日常生活,表达了民众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彰显了地域文化特征。
2024年16期 No.208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曹庚臣;
将小说创作纳入文化思想体系进行审视,利于研究者涉深扼要地探及作家的作品内涵与价值诉求。严歌苓作为一名目光若炬、视念深邃的现代作家,自幼便在对传统文化的目濡耳染中渐集成情渊绪郁的文化特质,而此间道学之浸教尤甚。本文通过阐释其小说本文中情节设定、形象性格等映射的《老子》所秉崇的“道法自然”“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闳知灼论。意图鞭辟入里、深中肯綮地诠露严歌苓创作中一以贯之的道家文化追求,展现其溢于文辞的道学底蕴。
2024年16期 No.208 40-4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刘玲;
为展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动态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找准今后研究开展的方向及更好地开展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搜集与整理,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如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路径模式化、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如厘清相关定义概念、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传承与传播研究、加强多学科思维训练与运用等。
2024年16期 No.208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郑子璇;
盛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时代,最能够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是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唐自建国以来,胡汉之间摩擦纷争不断,大小战争无数,渴望建功报国的诗人纷纷走向边地,他们的见闻构成了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或写胡地风光,或写胡人善战,或写胡汉的战争与交流。不知不觉中,“胡风”遍布在这些诗歌的各个角落,也影响着边塞诗对于情感的表达。
2024年16期 No.208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宋雨欣;程丽云;
赫哲族民间故事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展示了赫哲族的社会生活图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同时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意识,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将从赫哲族的民间故事出发,探讨赫哲族不同主题的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比如创世型神话蕴含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认知;图腾神话蕴含了“万物平等、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报恩型故事蕴含了“救护生物、善待生命”的伦理关怀;英雄故事蕴含了“维护自然,建设家园”的伦理追求。这些生态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构建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4年16期 No.208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张秋芬;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更是晚年的经典之作。虽归隐桃源田园,陶渊明以酒为怀,将诗酒相融,以悲怆的方式,以酒作诗,表达内心所感所悟。本文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从自然、处世、生命等三方面,对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展开分析,探究陶渊明的诗酒人生,进而对其归隐与醉酒做出多维评价,为陶渊明饮酒诗的相关研究做一些补充。
2024年16期 No.208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韩晓彤;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服饰制度,为礼教或法律所认可和维护,且植根于人们内心的深处,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定式。一般认为,古代的服饰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而一旦有人不按统治者所规定的礼教要求进行穿衣装扮,就会被指责为“服妖”,且被认为是某种灾异的前兆。“服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明代中期以后“服妖”现象日益兴盛,城市服饰争奇斗艳,服制僭越、男女混装、“时装”流行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弄权、法度崩坏以及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政策日渐宽松、王学左派促进思想解放潮流等情况密切相关。
2024年16期 No.20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郭鑫;
儒家“仁”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思想地位。“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以其丰富而生动的内容引领和提升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指引和规范着社会行为实践。从传播功能视角对儒家学说中“仁”所包含的主要涵义、“仁”的内向传播功能和社会传播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儒家“仁”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16期 No.208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袁春杨;
王韬著述颇丰,藏书亦多,著有《弢园藏书目》。将其与《四库全书总目》对照可知,王韬大体上仍秉持着四部分类观,并结合自己的藏书爱好在收书内容上略有调整。他注意收集丛书、时政书籍,书目中出现不少西人所撰自然科学书籍和日本人编撰的经学书籍。书目与他的游历、文学成就互相印证,彰显了他继承传统又融贯中西的藏书思想和现代视野。
2024年16期 No.208 63-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王凯阳;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由作为质料因的“土地”和作为形式因的“公民”两部分组成。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分别从重要性、样貌、培养方法这三个角度出发论述了“土地”与“公民”之于“理想国”的重要地位。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没有伟大的公民便没有伟大的城邦。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的构思启发着现代人思考教育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关乎国家兴衰的大问题。
2024年16期 No.208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肖月;
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后,设立伪楚政权作为统治中原地区的代理人。对张邦昌伪楚政权的建立背景及背后的各方力量角逐进行考辨,可以窥觅张邦昌其人及当时局势,且对理解南宋初期政局有一定作用。金人择立张邦昌是其统治意志的外在表现,且蕴含着对中原地区深刻的思考,而伪楚政权的兴起与金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其覆灭却与南宋政权特别是赵构个人的担忧息息相关,因此对于伪楚政权的建立及其动因有可探讨的空间。
2024年16期 No.208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解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汲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哲学的基础上,反思和借鉴了西方生态哲学中的合理要素,并且批判继承了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内容。这一生态理念蕴含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2024年16期 No.208 73-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李珊;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门弟子中贤人众多,人才济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提出的进学梯径和修养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钱穆在其《论语新解》中,与理学家的解释相反,他认为孔子的进学梯径是“游艺”→“依仁”→“据德”→“志道”。同时,他还将孔子进学的四个阶段与孔子自身所谈到的修养境界进行了对比性阐释,深化和拓展了孔子的教育理念。这种解释不仅契合孔子通过人事达于天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旨趣,还深刻体现了儒家“下学而上达”“内在而超越”的人文精神。
2024年16期 No.208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石金娟;唐亚杰;
青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激情,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是国家最鲜活的群体。从古至今,青年们就一直备受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许多关于青年的思想。本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形成依据,概论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加深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认识,增加对青年群体的重视,从而为现实世界中青年的培养提供指导原则。
2024年16期 No.208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葛亚杰;
黄河自古与山东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某一地区而言,方志材料中记载了丰富的黄河与当地之间的互动材料。据方志记载,曹县地区之有黄河肇始于北宋,固定于明代;单县地区之有黄河则始于明代。黄河堤防最基本的单位是河堡与堡夫。明清曹单地区的黄河河防是当时河防的枢纽,其河堡与堡夫亦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即从河堡与堡夫的数量、作用、职责、监督等试做分析,以供研究使用。
2024年16期 No.208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王媛琦;
唐代习惯用方位为机构命名,比如“南牙政事,北门营缮”,也有贯穿唐中晚期重要话题的“南衙北司之争”。通常情况下认为“衙”字从“牙”讹变而来,史书中不乏“南牙”与“南衙”同义出现的情况。然而,“南牙”一词在唐代多与“宰相”“门下”相连,“南衙”则多指守卫皇宫的禁卫军。一说称“南牙”就是“南衙”,并不准确。
2024年16期 No.208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孙阳;
在现代经验论中有两个教条,其一是根据是否需要依赖于经验事实来证实其真理性,把科学知识区分为“分析”的和“综合”的,其二是认为语言中的陈述的意义等值于以经验事实为指称的语词的逻辑构造。蒯因详细考察了“分析”概念的意义。从意义的角度,“分析”需要同义性解释,然而定义需要依赖经验;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换性则仅仅是从外延角度来确保,这些都不能解释同义性,更不能剔除“分析”中的经验成分。还原论的教条不仅坚持了这一区分,更模糊了语言形式与经验事实。蒯因拒斥还原论,提出了整体论思想,从而转向了逻辑实用主义。
2024年16期 No.208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