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身体叙事研究

    李雪;

    身体叙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不仅关注身体的生理特征,更侧重于身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社会和文化内涵。莫言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历史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充满民间文化意味的身体书写是莫言小说叙事风格的一大特点,莫言的《生死疲劳》主要围绕主人公西门闹及其六次转世投胎的经历展开,小说中的动物与人的形象特征符号、身体受虐与承受的叙事表达、身体叙事与性别政治是身体叙事在小说中的三大面向,是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象喻。对小说中的身体叙事进行深度剖析,可探赜身体象喻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2025年04期 No.24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叶广芩《采桑子》的音乐性与文化记忆书写

    刘启慧;

    叶广芩的小说《采桑子》是对贵族家族史和日常生活的书写,贵族的文化记忆和音乐性的特征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作者注意到京剧在金家文化记忆中的作用、王府女性复调式的声音、女性欲望隐晦的表达、对满族家园和生命轮回的集体记忆的书写等多个方面,叶广芩将笔触放置在人物的生活情感与喜好中,深情真诚与冷漠反叛同时构成了这部复杂的家族史书写。作者在充满京味的语言中,不刻意批判,而是展现了深厚的家族记忆和女性关怀。

    2025年04期 No.24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工人形象的个性化重塑和废墟上的精神重建——评水运宪《戴花》

    苏琪琪;王鹏;

    《戴花》作为一部摹写新中国工业史上两代工人奋斗历程的小说,作者并未意图成为宏大历史叙事的代言人,而是另辟蹊径,从微观历史层面介入普通工人群体,将目光置于平凡的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中,以个性化的私语书写重塑大众心中的工人形象,萃取出工业建设时期父辈们前赴后继、乘风破浪的精神图谱,传达出劳动美学的价值建构和信仰至上的价值追求。

    2025年04期 No.244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解读纳博科夫《机缘》中的暗恐式书写

    秦颖;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下简称纳博科夫)是一位将俄罗斯文学之魂与美国文学精神交织于一体的俄裔美国作家。他原先是俄国的贵族阶级,后因俄国革命的影响,开启了长期的流亡生涯。受自身经历的影响,纳博科夫在其小说中创作出了典型的“俄裔流亡者”形象,《机缘》便是其众多短篇小说之一。在《机缘》中,纳博科夫通过对暗恐的书写实践,以“柏林—巴黎”这列火车为空间承载,从非家幻觉、复影及衔接空间三方面创造出了暗含不自由的文本,展现了流亡的两位主要人物卢兴和埃琳娜暗恐心理的原因、症状以及因远离家园而造成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困境。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暗恐相关思想作为理论关照,解读《机缘》中主要人物的暗恐心理,探究生存之不自由的根源。

    2025年04期 No.244 13-1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论《白鹿原》中的反抗者形象

    姜鑫;

    《白鹿原》是后革命时代重述革命历史的经典之作。陈忠实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远大的现代意识,在儒家伦理本位与阶级革命本位两种价值选择视角中切换,塑造了两类反抗者形象。在内生与外生危机的驱动下,白鹿原的子辈们以个体灵魂裂变为代价,求得解放和救赎。但在历史的风云变化之中,无论是被伦理无情挤压的反抗者,还是主动选择出走的觉醒者,在伦理重压下与时代更迭中,都落得了悲剧性结局。

    2025年04期 No.24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荒原下的纠葛——从依恋理论角度解读《呼啸山庄》的悲剧主题

    庞丽娜;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该小说自出版至今引起广大读者经久不衰的评论和争议,其具有的震撼性的悲剧力量至今感动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其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人物性格也一直是文学分析的热点。本文从约翰·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出发,为解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情节进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希望能对《呼啸山庄》的悲剧主题研究提供补充与深化。

    2025年04期 No.24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文学研究

  • 从诗歌地理书写看刘禹锡诗歌的民歌化倾向

    徐畅;

    刘禹锡流离漂泊的生涯中经历了不同空间地域的转换,从而触发了诗人对诗歌的创新,其借鉴民歌的内容和形式,融合文人诗,创造了具有民歌化倾向的《竹枝词》等作品,丰富了中唐诗歌题材。以诗歌地理书写为切入视角对中唐诗人刘禹锡的民歌体诗歌进行解读,探讨此类诗歌所呈现出的创作风貌及其内外成因,对深入理解刘禹锡诗歌创作特色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4期 No.24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论汪元量词的地理空间创作

    李佳欣;

    探析汪元量在词中构建和描述的地理空间,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其词作地丰富内涵、词人的生活轨迹和思想性格。汪元量的词囊括了临安、燕赵、江南三个地理空间:临安是其出生地,细腻婉约的江南文化形成了汪元量词早期纤巧柔婉、华美流丽的风格;去国离乡,北上燕地的痛苦经历则激起了汪元量沉痛的爱国情怀,形成幽忧沉郁、质实悲切的风格特点;老以黄冠重归江南,游历匡庐彭蠡,是北面全尸,椎心泣血之后的无可奈何,吴越之地始终是其精神家园的象征。

    2025年04期 No.244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古今游名山记》与《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异同考论

    刘子怡;秦跃宇;

    慎蒙的《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与何镗的《古今游名山记》两书都是经典且优秀的明代“总集类”游记专著,颇有研究价值,且前者多受后者影响。本文以《古今游名山记》以及《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为参考,分凡例对比、成书结构以及全书内容三部分,辅以表格考论,旨在对比两书之间的异同,分析《古今游名山记》对于《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的影响以及《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的成书价值。

    2025年04期 No.244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乡村女性形象研究

    瞿靖;

    20世纪20年代以降,乡土文学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基因也出现了变异,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度的发展趋势。乡村女性形象谱系得到了发展与更新,出现了很多符合当代社会的新人,诸如进城务工者、留守女性和返乡创业者等等。这些女性的生命活动空间得到了延展,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加强。这种变迁也正好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的新变化。

    2025年04期 No.244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乡村女性形象研究

    瞿靖;

    20世纪20年代以降,乡土文学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基因也出现了变异,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度的发展趋势。乡村女性形象谱系得到了发展与更新,出现了很多符合当代社会的新人,诸如进城务工者、留守女性和返乡创业者等等。这些女性的生命活动空间得到了延展,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加强。这种变迁也正好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的新变化。

    2025年04期 No.244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红楼梦》第十六回秦钟之死及其遗言探究

    杨贝贝;

    秦钟是《红楼梦》前十六回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死亡和耐人寻味的遗言曾引起学界的讨论和争议。《红楼梦》版本源流复杂,异文众多,甲戌本、梦稿本和甲辰本第十六回结尾对秦钟之死的描述各不相同,其中以甲戌本为代表的写法具有合理性,最切合作者原意。秦钟的遗言也别有深意:在人物塑造上,体现人性之复杂,使秦钟形象更为真实丰满;在叙事艺术上,与秦可卿托梦形成对称结构,构思精妙;在创作意图上,秦钟遗言亦可看作曹雪芹本人的心灵呼声,“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

    2025年04期 No.244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牧铃成长小说中的“自然法则”

    王一哲;

    作为一位长期隐居山林的作家,牧铃的成长小说具有区别于类型化和商业化趋向的个人特色。“自然法则”的遵循是其新时代理想青少年塑造的内在逻辑。作品通过有意味的“空间”设置,建构少年自我的“主体性”,以“原始的启蒙主义”回应时代价值主题,达成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实现了现代成长小说的“牧铃变奏”。

    2025年04期 No.244 43-4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论作家张炜的文学批评

    吴雯钰;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作家批评指的是作家从事文学批评的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从事批评并非一个罕见的现象。自鲁迅开始,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都在文学创作之外,同时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无论是在文学问题、文学现象还是文学规律的研究上,张炜都因其批评语言的诗性、介入批评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在中国现当代作家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5年04期 No.24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文化集萃

  • 国家起源的理论谱系: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再议

    王刚;陈灵钰;

    自然主义、神权主义、契约主义、暴力主义的国家起源论,构筑了马克思之前国家起源的理论谱系。国家起源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议题,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论建立了国家起源的一般原理,实现了国家起源研究的变革性跃升。马克思的国家起源理论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建设性的理论。

    2025年04期 No.244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王子敬;

    孟子与荀子的“性”是其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孟子与荀子对性的界定角度、人性中善的来源问题分析孟子与荀子对于“性”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孟子与荀子在礼乐崩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孟子的“性善”与荀子的“性恶”都是在劝人向儒家的理想人格而不断奋斗。

    2025年04期 No.24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浅论清末《河南》杂志及其影响

    谷雪;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其中不乏河南籍学生。这批河南留日学生心怀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在那一时期他们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宣传爱国思想。在多方面原因影响下,《河南》杂志应运而生。《河南》杂志内容所反映的思想丰富,主要为反对封建专制、提倡革命、唤醒河南民众等。后《河南》杂志虽然在清政府施压下被迫停刊,但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河南》杂志在宣传革命思想、推动河南地区革命发展、启迪家乡民智,推动近代河南妇女解放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河南》杂志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25年04期 No.24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浅析周公的执政思想——以《尚书》为例

    李悦;

    《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包蕴着先人丰富的治国理政观念,其中《周书》中的诰体文书,多与周公相关,全面体现了他的执政智慧。周公从商代夏和周代商的历史中看到了天命的转移,于是开始思考天命本质,从而认识到天命不独属于某一国家朝代,而是通过民意和民情来显化的,民心所向才是天命所归,但同时他依旧高举天命的旗帜来威慑和教化民众;他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明确了师法贤王而以暴君为戒的思路,提出了克己修德,勤政爱民,法德结合的治理方法。

    2025年04期 No.244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庄子《逍遥游》中通往逍遥之境的三个构架途径

    温新民;许焕英;

    本文从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简要阐释,从“逍遥游”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探析,重点从化、待、用三个视角,研究达至庄子逍遥之境的途径。

    2025年04期 No.244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及其时代价值

    谢林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具有科学性质的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处于一个密切联系和相互交流的世界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和阻碍。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对全球化发展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供理论指引,同时也能够在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2025年04期 No.244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辽代辽州建制沿革及其官长选任

    孙皓;

    辽州是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辽代前期辽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史》当中对辽州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史料进行梳理,厘正《辽史》的说法。并且在典籍与出土的石刻材料当中搜寻了部分关于此地官长的记录,对其进行分析。

    2025年04期 No.244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笛卡尔视域下的绵延和时间分析

    于浩;

    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对时间和绵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笛卡尔看来,时间通过将绵延和有规律的运动相比较才能出现,绵延是物质的属性,而时间则是心灵的属性,但是时间却必须在绵延确定标准后似乎才能清楚明白,这和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主张的心灵的判断能力优先于对外在事物的感知是相互掣肘的。判断时间的标准不取决于内而取决于外,除非有了某种外在的“时钟”,否则人是无法判断内心的时间。时间除非借助人类技术的外在的创造,否则就不归属于人。

    2025年04期 No.244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元典章》词汇选释四例——以《兵部》为中心

    张晓宇;

    《元典章》作为确定的元代文献,反映出了典型的元代汉语的风貌,但其语言大部分较为乖戾通俗,成为当今学者阅读、整理和研究这一古籍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兵部》为中心选取“道子”“大数目”等部分词语进行考释和分析,以期对《元典章》阅读与研究提供帮助,同时为词典工具书的修订提供参考,补充和修订相关词条和义项。

    2025年04期 No.24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明代霍山的官方祭祀

    赵凯莉;

    霍山祭祀礼仪是明代国家镇山祭祀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封号、仪式过程与祭祀时间在朱元璋时期就已基本确定。此外祭祀的主体包括中央之祭、王国之祭、府州县祭三个层面;祭祀内容也更加生动活泼,因祭祀目的不同而具有多重意义。明代对霍山祭祀的改革,奠定了明清两代中镇霍山的祭祀格局。

    2025年04期 No.244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文艺观察

  • 空间视角下《摧毁》中的创伤书写

    张玥;

    萨拉·凯恩(以下简称凯恩)是20世纪90年代英国剧坛“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她的戏剧将暴力、战争、死亡、精神崩溃等场景直观地呈现在舞台空间上,其代表作《摧毁》自1995年上演伊始就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人物的行为显示出明显的创伤特征。该戏剧以其独特的舞台空间和文学空间体现出明显的空间维度,本文运用加布里埃尔·佐伦(Gabriel·Zoran)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层面解析《摧毁》的创伤书写。地志空间的对立和隐喻揭示了创伤的表征;时空体空间突出了创伤的疗愈轨迹和结果 ;文本空间把人物的个人创伤拓展至时代集体创伤。凯恩笔下个人和集体创伤书写体现出她对西方社会暴行的揭露和对冷漠麻木的当代人的批判,通过直面暴力和创伤,凯恩旨在唤醒人们的良知,这体现出其深切的人文道德关怀。

    2025年04期 No.244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漫长的季节》中的创伤书写研究

    谢姝寒;

    网剧《漫长的季节》突破传统悬疑网剧的局限,不再一味通过渲染恐怖气氛、制造刺激快感来吸引观众,而是注重表现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其中,创伤书写是《漫长的季节》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予以观照和思考的重要手段。《漫长的季节》以细腻的创伤书写呈现了时代浪潮冲击下普通人如何面对和重建失序的生活,展现了以王响为代表的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非凡信念和勇气,表达了对普通人最真挚最广泛的同情和鼓舞。

    2025年04期 No.24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认知、对话与沼泽美学:《沼泽深处的女孩》的自然书写

    夏理丽;

    《沼泽深处的女孩》这部电影改编自全球现象级畅销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一经上映就得到巨大反响。影片借助卡娅在湿地成长的故事,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深深的隔阂以及走出这种隔阂的另一种可能性。电影以感受性的镜头语言,聚焦于主人公卡娅在自然中的生存回忆,强调卡娅的生命感触和体验,进而在心灵与身体、文明与野性的平行与共鸣之中重新探索新的主体建构的可能性。由此我们发现关于生态、情感与主体的探讨与实践,不再是一种抽象的事件,而是鲜活的身体所面对的、所经历的一种生命经验,只有深度了解自然,体验自然,才能达成真正的精神共鸣。这或许给出了一条潜在解决人类现代文明的思考路径。

    2025年04期 No.24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融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研究

    李涵宇;

    本文围绕融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途径这一研究对象,从逻辑起点、实践与困境、传播路径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融媒体时代传统戏曲传播存在制约因素,需要探讨其在本位传播、延伸传播和国际传播三个层面的创新与突破,这将有助于戏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彰显文化自信。

    2025年04期 No.244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叙事特色与审美表达

    张婉宜;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虚构的小城桦林跨越18年的东北故事,电视剧在叙事上将平民故事融合悬疑元素进行讲述,展现普通人在社会时代变迁与个人生活变故中的冲突与选择。在故事建构、人物塑造、空间表征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色和审美特色。电视剧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命画卷,细腻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个体的沉浮,突出了人在与命运交锋中的自我救赎与和解。

    2025年04期 No.244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文化传播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太行大峡谷景区公示语的韩译问题及对策研究

    徐凡可;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作为中国4A级景区的太行大峡谷,其公示语的翻译质量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影响。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探讨太行大峡谷景区公示语的韩译问题,并分析其语言、文化和沟通维度的适应性障碍,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2025年04期 No.244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文化传真视角下《女娲补天》英译本对比分析

    李柯漫;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典籍外译显得尤为重要。《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故事中脍炙人口的篇目之一,全篇脉络清晰、语言凝练,包含诸多文化术语,富有研究意义。本文选取丁往道译本和翟江月、牟爱朋合译版本为研究对象,在“文化传真”的视角下,从词汇选择、文化内涵、形式风格三个方面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典籍翻译过程中“文化传真”的实现效果。

    2025年04期 No.244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射雕英雄传》译本的叙事建构

    刘茜茜;

    《射雕英雄传》的英文版自2018年首卷出版以来,即取得巨大成功,关于其研究众多,但较少从叙事理论的视角解读,而《射雕英雄传》本就是优秀的武侠叙事作品。本文从蒙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入手,分析了译者是如何在英文世界中建构《射雕英雄传》的叙事,发现译者使用了贝克所提供的多种建构策略,如时空建构、文本的选择性采用等,使译本较好地融入目的语叙事,取得了成功。

    2025年04期 No.244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源记》英译本多维对比分析

    闫涵;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本研究运用多维分析法,从四个维度对比研究《桃花源记》的六个英译本,研究发现杨宪益、林语堂、戴维斯(A·R·Davis)、海陶玮(J·R·Hightower)、孙大雨的译本偏向于“一般叙述性说明文”,而谢百魁的译本最接近的文本类型为“学术性说明文”,不同译本在各个维度上的分值也有所差异,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风格等有关。

    2025年04期 No.244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译者主体性在《背影》英译本中的体现

    王称;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散文《背影》三译本为例,从选词、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究,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译作的影响,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基于自身和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创作更符合目的语读者及原文的译本。研究发现,即使作为汉语母语者,受主体性的作用以及翻译目的考量,译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翻译风格。

    2025年04期 No.244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文化综合

  • 亲属称谓“妗”“婶”的历时发展与共时分布

    方婷婷;

    汉语亲属称谓词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文化系统,在这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十分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音字“妗”和“婶”的语音、语义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可以单独使用,并具备强大的构词能力。“妗”“婶”及其合成词的共时分布情况亦是有规律可循。

    2025年04期 No.244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试析网络流行语“特种兵式××”

    马怡冉;

    “特种兵式旅游”作为202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引发了广泛关注。通过研究发现,以“特种兵式旅游”衍生出的“特种兵式××”一类词语,具有一定的使用条件:“特种兵式××”在结构上有状中和定中两种结构类型,若想使其正确运用,进入该结构的“××”须满足[+耗时短][+迅速][+效率高][+自发]的语义特征。除此之外,“特种兵式××”适用于强调短时、高效、任务繁重的语境,并常带有说话人的褒贬情感,使“××”成为焦点。“特种兵式××”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以隐喻为基础进行词义扩展,使认知过程更生动形象;二是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满足了大众的求简心理;三是在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受人们求新求异、追求语言趣味性的影响。正因如此,“特种兵式××”得以被广泛使用。

    2025年04期 No.244 115-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试论双音节介词“X+着”的历时发展与共时特点

    王雪;

    “X+着”类双音节介词是附加式双音节介词下的一个小类,从历时的演变来看,“X+着”类附加式双音节介词的出现和“着”的语法化、“动词+着”的重新分析、词汇的双音化以及语言内部的类推机制有关;从共时的应用来看,“X+着”有自己的特点。

    2025年04期 No.244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紫云方言语气词“们”的用法考察

    韦林涛;

    紫云方言中,语气词“们”读作[m?n~(55)],“们”的不同用法不区别读音。“们”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的句末,可以调整句子的语气;在句中主语、插入语等成分后,“们”有停顿和强调重要信息的作用;在复句前一分句末表假设、让步等语气是“们”的主要用法;当“们”与其他语气词连用时,有强化作用,同时会附带额外语气。

    2025年04期 No.244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达州方言程度副词研究

    郄远春;欧常娜;

    达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其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本文以达州方言程度副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维度对达州方言副词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达州方言程度副词的丰富性和地方特色。

    2025年04期 No.244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赣南传统戏曲中叠词的运用与语用特征研究

    汪白云;

    赣南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学界通说认为中国戏曲是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依此界定,我们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与曲艺这三大门类里,选取了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东河戏(赣县)、客家古文(于都县)四项,对其经典曲目中的叠词进行观察、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叠词的语音既充分发挥了赣州官话通俗易懂的特点,又巧妙利用了客家话古朴生动的声韵调系统,并与赣南独有的衬字、衬词、衬句搭配,共同演绎出赣南乡民们的万种风情。而且,这些叠词的意义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赣南地区异彩纷呈的民俗生活。再者,这些叠词的形式更是联通古今的文化信使,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赣南土地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

    2025年04期 No.244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汉语方言词汇“门槛”的音义溯源

    何易;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方言材料和古籍资料,针对方言用具类词汇“门槛”进行音义溯源。研究发现语素“槛”作为“门槛”的表义字源自晋语区及其他小部分地区的传统叫法“门限”,这一传统已经固化为部分方言的口头传承和文化表现形式。针对部分语素声母读音出现软腭擦音和声门擦音的特殊现象,推测“限”与“槛”可能源自更古老的词形“函”。

    2025年04期 No.244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宋代四川饮食文化构成及特征初探

    贺承诺;

    明确宋代四川饮食文化的宏观时空定位后,本文从主食类、副食类、饮料类三个方面分析宋代四川饮食文化的构成,总结出饮食原料取用的多样性、饮食选择呈现的差异性、饮食文化发展的传承性三点特征。探究宋代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为现代川菜发展提供史学支撑。

    2025年04期 No.244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