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论张枣诗歌的空白之美

    冯平朗静;

    张枣,中国当代诗坛著名诗人,20世纪80年代初凭借《镜中》《何人斯》《楚王梦雨》《灯芯绒幸福的舞蹈》等作品闻名于世。张枣诗歌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同时,又根植于东方的“风、骚”传统,追求语言的精练准确,善用留白手法营造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展现出难解的多义性和暗喻性。本文将对张枣诗作进行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古典文学对张枣创作的影响,还原留白艺术的实践路径,从而体会张枣诗歌的空白之美。

    2025年05期 No.24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暴风雨》主人公卡利克斯塔的三重人格

    张清泉;

    凯特·肖邦(1850—190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权主义作家的先驱,以细腻地描绘女性在事业、婚姻、道德和社会中的困境而闻名。她的短篇小说《暴风雨》讲述了已婚女性卡利克斯塔在一个暴风雨来袭的夏日午后,和已为人夫的旧情人阿尔西重燃短暂的激情后,又各自回归家庭的故事。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暴风雨》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揭示主人公三重人格之间的冲突与平衡,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性、爱情和婚姻这三者的关系。

    2025年05期 No.24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论须一瓜小说的创伤叙事

    叶龄颖;

    须一瓜的小说创作有一种创伤情结,她描写人性的惯用写作路径是塑造创伤性人物,并以创伤形成文本的内在动力。她在创伤性叙事中引入了许多陌生化的诗性隐喻,这些隐喻不局限在文学语言的范畴中,而是能够暗示情节发展、构建人物形象、营造审美氛围。须一瓜关注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创伤以及集体所蒙受的文化创伤,是为了超越创伤进入道德思考的层面,重新建构道德价值体系。

    2025年05期 No.245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论刘歆《遂初赋》中的天象书写

    翁丽丽;

    刘歆的《遂初赋》以天象比附人间场景,兼具双关含义,既蕴含赋作家对神化天界的瞻仰与崇拜;也以委婉隐晦的笔触勾勒人间朝堂的风云变幻。天上人间的意蕴交织,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以诡谲的天象隐射人间的政治现实,以波动的天象隐喻赋作家个体的坎坷命运,同时,在星象与物候的交相呼应中,呈现赋作家的情感变化。与充满浪漫悲剧色彩的楚辞相比《,遂初赋》的天象书写更加凝聚于汉代帝国统一秩序;与夸张藻饰的汉大赋相比《,遂初赋》的天象书写更加熔铸个人志向情感。究其原因,与丰富的时代特征和赋作家的创作意识有紧密联系。

    2025年05期 No.245 13-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时代变迁中传统农民对土地的执念与希望——论《狗儿爷涅槃》

    肖茹;

    《狗儿爷涅槃》是剧作家刘锦云的中国探索剧的代表之作,对置身新旧交替时代中传统普通农民的生存处境与命运走向投以深切的关注与思考,展现出国家、政治、文明与人的关系。通过对狗儿爷心态的剖析,揭示出中国传统农民的心理变化,将对传统农民的关怀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层面。通过对乡土社会人物群像的刻画,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民在时代变迁中历经的困境及希望。

    2025年05期 No.24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伊恩·麦克尤恩《追日》中的人类世气候变化书写

    杨倩楠;

    随着全球性气候问题的加剧,涉及气候问题的文学作品逐渐涌现,以气候问题为素材的英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新趋势,小说中的气候书写也成为亟待研究的前沿课题。在小说《追日》中,伊恩·麦克尤恩以人类世为背景,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作为关键主题。本文从气候变化与人类世叙事框架、气候变化的能动性、探索气候问题的解决之道三个角度切入《追日》。《追日》中的气候书写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出人类世背景下麦克尤恩对气候问题的思考,为解决气候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文学视域。

    2025年05期 No.24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文学研究

  • 温庭筠诗歌剑意象分析

    张艺朵;

    温庭筠诗歌中剑意象的使用传达出了作为传统文人的温庭筠建功立业之宏图长志、怀才不遇的愤懑不满以及坚守秉性的自我陈情,这些特质是他报效国家的责任感、不平则鸣的反抗意识、光明磊落的道德追求等品格之体现。剑意象传达的精神与花间风格的强烈差异与温庭筠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是晚唐文人心态转变的体现,也是诗与词文体差异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有受唐代崇侠意识影响的因素。温庭筠诗歌中的剑意象体现了他不同于花间词客的一面,显现了他书剑从军、淑世济民的文人情怀。

    2025年05期 No.24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五丈原文学景观探析

    蔡浩亮;

    文学景观,指的是同时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往往相较于普通的人文景观拥有更多的文化价值。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地势险要,它北临渭水,南依秦岭,三面环水,东西两侧皆为深沟,由于诸葛亮在此不幸病逝而引得众多名人前来凭吊、题咏。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增添,形成了特有的五丈原文学景观。五丈原文学景观是自然、历史与文学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文学地理景观,是岐山县地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五丈原文学景观的认知和研究对于开发当地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No.245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朱熹绝句之误——兼谈朱熹的诗学思想

    张美洲;

    《记簒渊海》围绕《入瑞岩道间四绝》的错误有二:作者有朱熹和程颢两种说法,诗中两字“黄”“共”或写作“红”“两”,且从学界已经考证的结论出发,分析两个诗歌版本出现的原因,最后对比程颢与朱熹的诗学理念,得出将朱熹之诗错认为程颢所作的可能性。

    2025年05期 No.245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两宴大观园中刘姥姥的“丑角”形象分析

    于涛;

    《红楼梦》第四十回主要写刘姥姥在贾府中的丑角表演。本文从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表现入手,对文学作品中丑角形象中“自觉的丑角”进行分析;探讨“表演给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看”这种行为模式所带来的丑角形象塑造上的特征,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刘姥姥这个形象的深刻意蕴和她在整部作品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2025年05期 No.245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论《世说新语》“雪夜访戴”故事在元明清的接受

    卢宇凡;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所载“雪夜访戴”故事中王徽之“经宿方至”却“造门不前”~((1)),传达出魏晋士人在审美与精神上对“自然”的追求,具有任情适性、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调,是“魏晋风流”文化现象的代表事件。这一故事在历朝历代各种史书、类书、地方志中被多次采录,并被文人多次评点。同时经过历代文人的引用与化用,成为一个经典的典故,也是后世绘画、书法作品中不断演绎的主题,影响深远。~((2))由于时代环境、个人心性的不同,同一故事被记载的数量、其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内涵、被使用方式也不同。因此研究“雪夜访戴”的接受情况,可了解这一典故的接受史,对不同时代作家理解、使用这一典故,绘画、书法家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表现方式有更新的认识。

    2025年05期 No.245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无名氏与鲁迅的“超人”意识比较

    葛天逸;

    无名氏与鲁迅,一位是中国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一位是现代知识分子中最具有启蒙意识的先驱之一,两位作家与哲学巨匠尼采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者在研究现代思想史、文学史时不能绕过也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以尼采的“超人”哲学为桥梁,将无名氏、鲁迅这两位思想复杂、在文坛影响深远的作家的超人意识进行比较,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以尼采的超人哲学为桥梁,反观两位作家的积极抗争的浪漫主义世界观时,不难发现的是,其对人性和生命力的挖掘、对历史中间物和黑暗本体意识的探索问题,都值得被探讨。

    2025年05期 No.24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文化集萃

  • 安大简《仲尼曰》与《礼记》关系研究

    杨宏;

    《仲尼曰》作为战国时期孔子语录的摘抄本,与《礼记》部分篇章在内容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文本多样性、编纂标准和材料来源的不同以及流传地域不一致而导致。《仲尼曰》与《礼记》虽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上却呈现出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两者在核心观念“慎独”上保持一致,但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仲尼曰》与《礼记》的关系不应被简化为单一的线性传承,而应视为各有独特之处的文献,它们可能各自保留了接近原始记录本貌的特质。

    2025年05期 No.24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论孟子尽心以孝——以“后丧逾前丧”争论为中心

    王佳仪;

    孟子因“后丧逾前丧”的问题使得一些人对他的德行和礼制观念产生了质疑。面对争议,孟子提出了“尽心以孝”的孝道观点,他认为孝更重要的是内心与道德的内在统一。孟子提高丧礼规格的做法,强调了礼制应该根据个人身份、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是对传统礼制的超越与重构。孟子的行为具有进步意义,也为后世孝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2025年05期 No.24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董仲舒人性观及其教化思想析论

    王玉清;

    《春秋繁露》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著作,董仲舒的人性学说构成其教化思想的理论依据。人性论作为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董仲舒在先秦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有善质而未善”“性待教而善”之说,其人性观本质上属于针对特定对象的“性朴论”,其教化思想亦在此预定条件下展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教化的传统,教化不仅对个人起到规范性作用,而且对于社会有序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董仲舒融合了先秦诸子学说,发展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其提出的人性论和教化理论有着更早渊源,是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进一步诠释和发展,其教化思想旨在维系家国伦理秩序。

    2025年05期 No.24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庄子、郭象、王夫之对“游”的阐释

    曾蔓玲;

    “游”是《庄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游”的解释也不同,但总的来说,“游”更多是与“逍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来讲,庄子本身所追求的更多是一种超脱的、精神自由的浮游,是一种形而上的逍遥。郭象对“游”的阐释则是一种自适的悠游,是悠然自得的逍遥。王夫之关于“游”的思想则介于庄子与郭象之间,是超越而又不离于世的漫游,追求一种寓于人世间的逍遥。

    2025年05期 No.24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四句教”中体现的阳明哲学的张力

    燕正盛;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四句教的提出源于其对“心之体”的深刻反思,涉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之间的矛盾与关系。这一教义的诠释引发了后世诸多争论,尤其是对于心体的性质及其与意动的关系。通过探讨四句教的背景、“心之体”的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可以发现“无善无恶”并不与“为善去恶”相悖,而是从不同的理解层面展现出的两条致良知的路径。通过分析王汝中提出的“四无说”所带来的理论问题,心体的超越性与现实善恶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得到强调,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阳明思想中不同路径所指导的实践方法论。

    2025年05期 No.245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越公其事》所载史料与传世文献之对比

    赵小涵;

    《越公其事》是重要的简牍史料,记载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越公其事》所载吴越争霸的历史记录与传世文献在记述内容上存在着区别,主要体现在其书写视角和角色形象塑造上。本文将《越公其事》与传世文献所载相同事件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在内容书写上存在差异,并思考简牍文献对现有历史研究的促进作用。

    2025年05期 No.24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民俗》周刊中关于“蛋”的讨论及其时代特征

    张赵;

    《民俗》周刊是我国民俗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学术实践阵地,其中刊载了多篇文章讨论“蛋”在婚礼、诞生礼、节日以及禳灾仪式等民俗实践中的应用。在《民俗》周刊上展开对“蛋”的讨论,蕴含着早期民俗学者对学科定位的思考,对民族文化的讨论,对社会现实与日常生活的关注,对救亡图存的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25年05期 No.24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梁舒墓表》考释及前凉政权相关问题

    徐莹;

    《梁舒墓表》是研究前凉后期的重要碑刻史料。通过墓表所载梁舒及宋延的官职、郡望并查阅各类文献资料,碑史互证,可订补前凉职官制度及大姓家族的郡望。同时,墓表反映了高门大姓安定梁氏和京兆宋氏两族入仕前凉的历程以及两族的联姻婚宦关系。前凉后期,安定梁氏因与皇室关系密切,诛张邕势力有功及政治联姻,仕途较为顺遂。通过考析《梁舒墓表》与《梁阿广墓表》,印证梁舒和梁阿广为同乡不同族源,梁舒属华夏旧有的安定乌氏梁氏一族。

    2025年05期 No.24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妇女解放思想研究

    黄嘉欣;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虽然不是专门论述妇女解放的著作,但其中运用唯物史观科学阐释女性地位变化的思想,为后世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启示。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女性解放的论述等可以看出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相关理论基础。恩格斯在《起源》中详细分析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包括家庭结构的变迁、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阶级压迫的实质。同时,他也提出了妇女解放的条件,如生产力的发展、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等。

    2025年05期 No.24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数智时代的殖民主义消亡了吗?——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殖民演变论析

    孟子硕;陆满;

    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始于15世纪末。迄今为止,国内外多数学者已然将殖民主义视作资本主义用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时代,资本赋权下的殖民主义发生了从直接到间接、从公开到隐蔽的形式变化。置于唯物史观的视角考察近代殖民主义的演变,揭示其贯穿于历史进程中的根本性特征,是对当前数智时代殖民主义现实观照的积极回应。

    2025年05期 No.24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外在性他者与内在性差异——列维纳斯与德勒兹对柏拉图主义的破除与颠倒

    蒋雨辰;

    柏拉图主义的同一性思想在西方哲学中延续了两千多年。列维纳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我思”与柏拉图主义的“光”进行批判,从而开启了对同一性的反思。德勒兹通过对差异概念的思考,为颠倒柏拉图主义做好了准备。列维纳斯提出外在性的“他者”概念,并将形而上学转向伦理学,以此超越“光的哲学”。德勒兹的“自在差异”与“自为重复”,描述事物的生成,将理念改写为了“繁复体”。两位哲学家从不同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共同颠倒了柏拉图主义。

    2025年05期 No.24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文艺观察

  • 论日本动漫中的“妖怪热”

    唐榕敏;佟占新;

    以妖怪为题材的动漫(以下简称:妖怪动漫)在日本深受人们喜爱,甚至引发日本社会的“妖怪热”现象。本文从日本妖怪动漫内含的妖怪文化出发,探讨日本妖怪动漫中常见的妖怪形象及特点,分析日本社会的四次“妖怪热”现象以及妖怪动漫对日本的影响。

    2025年05期 No.245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IP改编竖屏微短剧的审美生活向

    郭跃锋;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艺样态,竖屏微短剧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其中的IP改编竖屏微短剧所暴露的悬浮失真等问题更持续引发着学者的忧虑。然而随着精品化进程的推进,IP改编竖屏微短剧开始着手调和日常本真与架空想象间的矛盾,呈现出挖掘日常生活价值的审美趋向。

    2025年05期 No.24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非遗传承视域下霍州三弦书的语言艺术研究

    王朝阳;

    霍州三弦书又称霍州书,是一种用霍州方言诠释的,结合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属于地方曲艺音乐,2006年霍州三弦书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霍州书以幽默通俗的语言吸引听众,并借传奇故事或生活琐事向观众传达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文将从巧用方言俗语、奇妙的数字以及并不重复的反复三方面阐述霍州书唱词的语言艺术,解读其中所包含的独特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霍州书的传承保护建议。

    2025年05期 No.24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论电视剧《乘风踏浪》的喜剧风格

    张婉宜;

    电视剧《乘风踏浪》讲述了发生在辽宁兴城的创业故事。作为一部年代剧,《乘风踏浪》选择了喜剧化风格进行叙事,利用乐观幽默的喜剧人物形象塑造、喜剧感十足的叙事情节以及生动逗趣的东北方言,营造了轻松的喜剧氛围。电视剧《乘风踏浪》能够在突出年代剧的时代特征以引发观众集体记忆的同时,又以东北喜剧风格强化了电视剧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品格。

    2025年05期 No.245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新世纪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姚志林;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电影被当作猎奇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电影营造的异托邦式的他者空间满足了主流文化者们进行民间凝视和民族想象的欲望。21世纪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者们延续了这种表现手法,展现了对异托邦空间凝视的执着。这个时期广西少数民族电影展现出来的人文性、诗意性、民间性以及异托邦式的“肌理”又进一步地阐述了少数民族电影中“奇”或“异”的内涵。这种艺术表征无疑再一次地对一味追求浅表化猎奇的少数民族电影之路进行了有效的纠偏。

    2025年05期 No.245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文化传播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翻译方法对比分析——以《伊豆的舞女》中译本为例

    谌美如;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更要注重功能上的对等,即译文能传达出原文的信息与意义,同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本文将选取三个版本的《伊豆的舞女》中译本,通过对比分析其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效果,探讨如何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基础上实现译文的功能对等。

    2025年05期 No.24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分析修仙类作品字幕的翻译——以《凡人修仙传》为例

    梁峰;

    当今,修仙类作品在中国对外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其所特有的中国仙、侠、道家、五行等文化,深深吸引了外国观众与读者,反映了中国数千年的独特文化。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将此类作品翻译为其他语言时,译者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且受限于文化的不同,部分内容诸如称呼和“丹田”“术”等专有名词在传播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本文以《凡人修仙传》这一修仙动画为例,从归化、异化的角度来分析其海外版英文字幕的翻译,审视其翻译中的创新点与不足点,为以后中国译者在翻译修仙类作品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5期 No.24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日本汉字教育与汉文小说价值变异的演变

    宋明晶;

    明治维新引进西学后,日本的汉学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教育主流一变而为边缘学科,汉字也面临被废除的危险。然而,一味追求西学带来的弊端及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使日本政府重新重视起汉字教育,并做出了相应变革。本文将从明治时期汉字教育变革出发,分析这一变革如何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并以石川鸿斋《夜窗鬼谈》为例,探讨其对日本汉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5年05期 No.245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文化综合

  • “式”字所指代的上古汉语词

    胡帅;

    在上古传世文献中“,式”字的解释向来或者含混或者牵强,各家注解莫衷一是。结合近代以来的上古出土文献和出土文物研究中认为和“式”字具有文字关系、语源关系以及事物关系的文字、词和事物,并从语言学本位的角度进行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研究,从而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式”字的初文是“弋”字,可考的最早对应事物是绕线棒,在词汇意义{法度}的基础上语法化为半虚半实的副词表示{应、当}的意义,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语法化为具有将来时语法范畴的副词表示{将、会、要}的意义,进而又在将来时语法范畴方面发展出具有时间和程度渐进语法意义的副词表示{越来越、愈加}的意义,在词汇意义{式样}的基础上语法化为现代汉语湖北英山方言的部分单音节动词和部分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的构词后缀。

    2025年05期 No.245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许昌方言中的“叫”

    慕娇洋;

    许昌方言中的“叫”作为动词一共有7种含义,作为介词主要是处置义和被动义,处置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把”,被动义相当于普通话的“被”。本文列出许昌方言“叫”的基本用法,详细分析“叫”的处置功能,且在许昌方言中“叫”与“让”的用法极为相似,大多时候可以互换,“叫”和“让”都可以表处置和被动,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习普通话和更好地认识许昌方言的特点。

    2025年05期 No.245 110-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洋”概念嬗变视域中的中华民族观念转型

    姚武;唐思思;

    在古代,“洋”作为地理学概念,其内涵主要指“海洋”;“洋”概念在近代发生嬗变,其内涵主要指“外国”。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到徐继畬的《瀛寰志略》,近代国人对“外国”的称谓经历了由“夷”到“洋”的嬗变过程。近代“洋”概念的嬗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观念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而且揭示了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型。

    2025年05期 No.245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同义并行复合词的辨析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以同义类聚“汇、集、聚、合”及其复合词的辨析为例

    何姝;

    同义并行复合词在二语习得视角下是易混淆词,本文首先概述了同义并行复合词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并联系二语学习者运用词语时的偏误对同义类聚“汇、集、聚、合”及其复合词“聚集/集合”和“汇集/聚集”进行辨析。本文的词语辨析主要围绕着第二语言习得的视角展开,强调语素溯源与用法辨析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在辨析词语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或许可以借助汉语复合词中的转喻与隐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理解并运用类似于“汇集”的同义并行复合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语言应用时的回避策略与石化现象。

    2025年05期 No.245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现代汉语“石”组词的转喻和隐喻分析

    陈曦;

    “石”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之一,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之一,石头还普遍存在于文化、艺术领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从汉语中含有大量的与“石”有关的词语表达就可见一斑。目前学术界关于石头的隐喻很多,但是对“石”组词上的转喻和隐喻研究较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汉语大词典》为语料来源,分析“石”组词上的隐喻和转喻研究。研究发现“石”组词的转喻和隐喻丰富:转喻方面,“石”通过概念转喻代指矿物、地形、地貌、石制品等;隐喻方面“,石”自身坚硬、不易破碎、常见、沉重的特性投射到情感、时间、价值、困难等领域。

    2025年05期 No.245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说文解字》从“刀”诸字归部理据探索

    郝宇翔;

    《说文解字》中存在多义符合体字,由于含有多个义符,其归部原则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从“刀”诸字的归部理据进行分析,发现其归部受《说文》编排原则的制约,遵循的是“以类相从”的原则,而少部分受部首制约的字是通过“据形系联”而归部。这也正是《说文》中多义符合体字没有归入同一部的原因。

    2025年05期 No.245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认知视角下网络流行语“X麻了”的分析

    杨浩南;

    本文以新兴网络流行语“X麻了”为研究对象,从“X麻了”结构的核心“麻”出发,分析了“麻”意义的发展与适用范围的扩大。“X麻了”中“麻”已经不仅是原来表示一种身体上的切实感受,而具有了抽象的表示“高程度”的意义。搭配范围也由特定的名词、动词和程度副词扩展到各式各样的动词与形容词。本文在此基础上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X麻了”的形成进行认知角度的分析,得出隐喻与转喻共同成为形成“X麻了”的重要认知机制。最后从近年来新兴的构式语法角度浅谈了“X麻了”的形成。

    2025年05期 No.245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解构与重建: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广西饮食文化研究路径探究

    曾婵;潘秀秀;

    本文以广西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剖析其研究现状,揭示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广西饮食文化研究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文化数字化对广西饮食文化研究的四重价值。最后,探讨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广西饮食文化研究的新思路与路径,以期为我国饮食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45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废话文学”中预设现象顺应性研究

    陈舒璇;丛日珍;

    预设现象蕴含丰富,包含预设的共知性与可取消性等特征,保存预设及其他预设类别。“废话文学”是一种以“废话”为主的话语模式,听话者知晓而又重复赘述的话语类型,其中涵括多种预设现象。本研究对“废话文学”中的预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顺应论探赜“废话文学”中的预设现象。

    2025年05期 No.245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