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露苗;
《玉镜台记》是明万历年间剧作家朱鼎现存的唯一一部剧作。其下场诗按照创作方式可以分为完全自创型、自创与集引相结合型、完全集引型三种,在剧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文学功用:概括情节大意;设置悬念并预示情节发展;传达人物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2025年11期 No.25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郝文雅;
《雾月牛栏》作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的短篇作品,描写的是宝坠一家命运无常的变化以及宝坠继父罪与赎的自省,体现着作家迟子建对温暖人性的关怀与思考。色彩与文学的联结由来已久,耳听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切审美艺术都是外在感官与内在情感的结合。现当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都表现出对颜色的体悟,无论是张爱玲笔下色彩繁复的现实世界,还是莫言笔下光怪陆离的色彩想象,这些色彩书写都是作家心灵的图景。《雾月牛栏》中出现多个色彩词,“青黄”“白色的雾气”“金黄的鸡鸣”“红棺材”等等,这些色彩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本文将从色彩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命运书写以及人性复杂交织三方面来论述该作品色彩书写的意义。
2025年11期 No.25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赵传;
水上叙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对水上生活的描写,吴敬梓在书中展现了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弱点。水上叙事的出现有众多客观和作者主观上的成因,以此可以增添文章的质感和灵性,给读者展示水上风光的同时揭示人物命运,还有承载人物形象的转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儒林士子的讽刺与批判,表达出其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2025年11期 No.251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钱兴林;
《海边》是古尔纳流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主角流散至英国后面临的身份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利用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剖析了跨国难民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及其成因——德英相继殖民以及国内政治动荡导致斯瓦希里民族身份瓦解,在英国又遭到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歧视。古尔纳为这种身份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有根世界主义。
2025年11期 No.251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 张盼盼;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频繁寻求结盟以稳定国家地位,赋诗引诗作为不可缺少的活动出现于外交斡旋中,诗歌委婉含蓄更具说服力,并在结盟之时维护了周礼的“亲亲”之情。赋诗传统兴起的具体时期已不可考,但诗歌从诗乐舞一体的音乐政教作用到赋诗言志的功用在先秦就已出现。纵观整个历史版图,似乎没有哪个时代的赋诗引诗像春秋时那样繁荣,在先秦典籍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诗经》中,大小雅以其庄重典雅、政治性突出作为引用主体,在外交中频繁出现,而国风因婚恋诗居多在外交时不占优势,但分析记载先秦引诗的《左传》时发现各国外交引婚恋诗仍旧不少。可见在礼乐社会中,这类以情为主的婚恋诗歌在外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将以《左传》引婚恋诗为例,探析其外交应用情况及频繁被引用的原因。
2025年11期 No.251 17-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何瑭;
美国当代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生物朋克作品《发条女孩》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小说,展现了主人公基因改造人惠美子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困境乃至最后崩溃杀人的经历。基因改造人行凶的极端事件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空间暴力向伦理方向的转变。未来人类一方面压缩基因改造人的生存空间,以及阻碍其感知空间的能力,使边缘人惠美子失去空间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空间的规训扼杀其伦理意识,最终导致惠美子做出了兽性的伦理选择。惠美子的伦理选择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空间的矛盾力量爆发,导致人类空间彻底失序,由此迎来了开放未知的空间,表现了科技时代人与改造人之间空间、身份、伦理等诸多问题。
2025年11期 No.25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肖茗锐;杨合同;邵晓波;
《南京安魂曲》是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哈金为纪念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历史于2011年发表的英文长篇历史小说。该作品以中国知识女性高安玲的视角,讲述了日军侵占南京后的残忍暴行、国祸下的众生万象以及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为保护南京一万多妇孺儿童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本文借用张力理论,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书写与角色塑造中形成的张力,揭示哈金平静叙事下隐藏的汹涌情感,展现作者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
2025年11期 No.25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刘欣欣;
建安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自然气象为题的同题赋,应玚、曹丕和曹植创作的《愁霖赋》皆围绕霖雨而抒怀,以“愁”字来命名题目与赋中所蕴含的情感相得益彰。三人因身份、经历和心境不同,其创作视角、场景与情感有别,应玚抒发农事受困之愁,曹丕与曹植展现行旅艰难之苦,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学题材的创新,赋家体物的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侧重关注物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体察主观个体的内心情感。三人在赋末皆隐晦表达个体内心深层愁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安时期的文学风貌与社会现实。
2025年11期 No.25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郑伟丽;江益忠;
“复言非信”“言可复也”,究竟何意,多有分歧。“复言”出自《左传》:“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言是盟誓效忠,复言是重复之前的誓言,荀息认为应该从一而终,怎能再向其他人盟同样的誓而保身。《国语》“岂能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乃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意思是怎能既践行之前的誓言又保身。“复言”与“行吾言”意思相反。与他人盟新誓,是对旧誓的不忠,故曰“复言非信”。《国语》中的“复言而不谋身”,指白公胜与很多人盟死誓而不交心、不顾惜自身名誉。《史记》中燕丹先图国事于田光,又改与荆轲谋,是复言重(chónɡ)诺,被司马光归于白公胜之流。有子的时代,人才流动频繁,思想观念从极端走向中庸,所以有子提出:盟誓只要近于义,改与他人盟誓也是可以的;恭基本合乎礼即可,不过分卑谦可以远耻辱;出外投靠,只要不背叛国家和家族,将来还是可以回来归宗的。
2025年11期 No.251 34-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张润楠;
李佩甫作为一名扎根乡土的河南作家,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在乡村、城市、政治的视野交织下,创作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兼顾现实关切、文化反思、人性审视的创作思路。本文选取“平原三部曲”,即《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以鲁枢元的精神生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从生态角度分析小说中的社会问题,构建中原乡村的生态困境图谱:自然生态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导致环境破坏,乡村生态景观失落;社会生态方面,老一辈农民的生理需求和年轻一代的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引发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精神生态方面,平原物质生活的匮乏和自我意识的缺失使民众心理失衡,走向精神异化。
2025年11期 No.251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任昶安;
科举作为重要的有机元素伴随着西厢故事流变始终,而这一流变过程与科举制度发展紧密相关。唐传奇《莺莺传》中,科举成为情节转折的关键;《董西厢》中,张君瑞以科举作为抹平崔张二人门第差异的可行途径;《王西厢》则一方面将科举看作美满爱情的阻碍,一方面又将科举作为解决矛盾的理想方案;明代两部《南西厢记》中,张生难掩对科举的推崇与热衷,其中对科举场景的细致描绘也体现出科举制度对明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2025年11期 No.251 42-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王升卿;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故事在发展中逐渐定型,有着“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的固定叙事模式。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其叙事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得出其叙事的“语法”结构,如《倩女离魂》和《牡丹亭》的“语法”构成符号都有“家庭阻挠”“失散乱离”“金榜题名”“还魂返阳”,那么是否能将其相似的符号进行置换呢?如果不能,其各自的模式和符号因何具有不可替换的独特性呢?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下,本文以《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为例,探讨结构主义方法下才子佳人故事的结构定式,并在其基本定式的基础上进行其构成符号的替换尝试,结合替换尝试分析这一故事模式的演化。
2025年11期 No.25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阮诗佳;
两宋时期,宋学宗派随着儒学的衰微与重建而纷纷涌现。由于宋儒对儒家经典阐释方式的多样性,再加之“文人相轻”“谓己为贤”等观念的影响,这场儒学探索未能保持求同存异的正当性争鸣,而是在政治因素和狭隘心理的驱使下愈发演变为排他性的宗派纷争,呈现出一种“党同伐异”的低级治学趣味。文学作为传达个体思想的重要方式,也随之染上了喜同恶异的色彩,并表现为文学创作的模仿弊病、文学批评的因人废言、党禁文祸的排除异己等一系列文学乱象。
2025年11期 No.251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张亚飞;王屈亮;
词在两宋能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离不开歌妓文化的繁荣兴盛。通过对先秦至宋代歌妓文化的梳理,对宋代官妓、家妓和市井妓的区分,认识整个封建社会歌妓文化的本质仍在于剥削与压迫。进而以北宋“太平宰相”晏殊与歌妓的交往及词作为中心,观照他与歌妓交往及创作时所抱有的普遍同情心态,探究晏殊歌妓词中不同于其他文人的女性形象塑造,以及含蓄蕴藉、高雅脱俗的词风。
2025年11期 No.25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赵圣露;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巨作,它不仅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性与自由的哲理剧作。它通过酣畅的笔法、独特的情节构思,将不同角色的象征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谈及《牡丹亭》,则不得不提及书中的女主角——杜丽娘。本文以杜丽娘的人生体验出发,分析其展现的女性意识,作为剧中的女主角,她的形象生动而立体,她的认知鲜明而坚定,她的命运曲折而多舛,她的爱情执着而坚定。她的形象不仅是中国古代女性命运的缩影,更是对封建礼教下女性命运的强烈控诉与抗争。
2025年11期 No.251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张乃泽;
《墨子》作为我国先秦经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军事文化以及战争战略的影响深远。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战术思想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墨子》的战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战争决策的理性、战术与军事技术的结合使用、攻防策略的灵活变通、军事组织管理的高效统一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墨子》中的战术思想。
2025年11期 No.251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印杨焱;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杰出代表和各大科学的奠基者,深刻而系统地探讨了知识的来源、范围与可靠性等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其对认识论的讨论包括知识的来源与可靠性等多个方面,在对其进行探讨时,面对知识的来源是什么、人类认识的限制在哪里、知识的可靠性如何确保等一系列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知识来源于经验和理性的结合、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包括感知的局限性和理性的局限性、通过理性分析与推理获得可靠的知识等解决办法。亚里士多德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他的先进性和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2025年11期 No.25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彭靖羽;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演化所形成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被称为是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钥匙之一,其在大规模计算基础上所形成的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影响不仅停留在话语规则与信息表征等层面,而且将涉及社会变迁与人类生活秩序的重塑等重大问题。马克思的技术批判理论围绕着技术、生产、劳动、机器、资本等要素展开,因此,从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其根本属性依然可以纳入该理论的解释框架当中。本文将从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视角出发,辩证地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弱化劳动者主体性及造成失业困境等风险,对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控制提出若干思考。
2025年11期 No.251 66-6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朱紫莹;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是教育史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清代袁枚《随园随笔》中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可见,唐代便出现了书院,但此时书院只具备藏书的功能。宋代是古代书院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理学盛行之时,朱熹作为宋代理学杰出的思想家,站在时代前沿,构建起古代书院教育中的个人行为规范条例,不仅让古代书院拥有藏书功能,而且还让古代书院具备教育功能。以朱熹理学思想为中心的解读,旨在通过对古代书院教育中的个人行为规范相关要素的诠释和分析,以阐明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的、可以作为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可参考的教育文化遗产,并以此来领悟构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中的个人行为规范条例。
2025年11期 No.25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陈秋玲;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共同体思想的孕育,具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是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观条件三重因素交织影响的产物。《形态》中通过提出“自然共同体”,从而揭示“虚幻共同体”的虚假面纱,提出构建“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当前,研究《形态》中的共同体思想,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年11期 No.251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潘璠;金龙云;
清末民初,吉林地区的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从最初的农业和工业小学堂发展到吉林省立实业学校,大大促进了吉林地区农业与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吉林地区教育的近代化。本文对清末民初吉林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这一时期吉林地区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推动教育的变革;第二部分论述这一时期吉林地区职业教育兴起的具体情况,从吉林地区职业教育的沿革、学校情况、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主要为清末民初吉林地区职业教育兴起的重要作用及出现的问题,对吉林地区职业教育的兴起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吉林地区职业教育的兴起促进了近代吉林地区教育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吉林地区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教育近代化。
2025年11期 No.25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刘世宇;
《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并非是恩格斯仅仅将唯物主义思想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机械地结合起来并僵化地运用到自然领域的成果,而是在发现并继承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辩证法思想、自然界的连续性、整体性等合理内核后,在吸收当时先进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黑格尔自然观的合理改造,最终构建出在本体论、辩证法、科学性上超越黑格尔自然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5年11期 No.25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付梅梅;
孝昌方言范围副词“哈”表示普通话“都”类的含义,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描写“哈”的用法及其功能。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汉语表示“都”类含义的“都、全、尽、净”进行比较,比较它们在修饰成分、句法位置、语义指向、语体和句类方面的异同,发现“哈”同“都”相近。该词也出现在西南官话等方言中。
2025年11期 No.251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刘慧敏;
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人类在社会中的重要交际工具。黔东苗语委婉语类型丰富,按照婉指对象的分类方法可将其分为八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委婉语的生成手段主要依赖于词汇手段和语用手段,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等。委婉语具有明显的生活化色彩,它以温和、含糊和迂回的用语可避免直接说出令人不悦或对人不够尊敬的表达,从而恰到好处地传递思想感情,使听者更易接受原本不易接受的事实、感情和态度。
2025年11期 No.251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张翼如;
“见”是古代有标记被动句的典型被动标记之一。本文从构式角度出发,利用北京大学CCL数据库及相关语料,对“见”字的“看见—遇见—遭受”这一词义引申链条和“遭受—被动意义”这一构式化现象进行历时考察和分析。
2025年11期 No.251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宋瑞;史雪微;
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夏家院民居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新华街42号,是阳武县最大财主的一处私宅,因房主人为夏姓,故称夏家院。夏家院是黄河中下游保存较完整的、北方标准式“四合院”建筑形式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夏家院民居的文化背景、建筑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原地区古民居建筑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2025年11期 No.251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王雅雯;
《抓娃娃》是由知名编导闫非、彭大魔合作导演的喜剧电影。它融合家庭、社会、教育等元素,透过“偏执的父亲”和“觉醒的儿子”的双重视角展开一系列人物对话,将“真实”的富裕和“虚假”的贫穷、“可爱”的幽默和“共情”的讽刺结合。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分析人物对话对情节节奏、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探讨其中成长环境幽默艺术的讽刺化、荒诞化和温情化转向,为语用学在电影喜剧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251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刘波;蒋惠敏;
地名作为当地形象的名片,不仅标示着地理区域,还显示出极强的地域色彩。其中特殊的地名用字作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对地域历史文化信息的揭示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存的“夼”字地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288处,其中山东省内共有1279个,占“夼”字地名总数的99.3%,属于山东地区的特色地名用字,具有独特的含义,展现了当地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文化色彩。
2025年11期 No.251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曾汝祺;肖潇;
“确诊××”这一结构形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能产性,以“小三角”理论为纲,可以对其进行深刻的探究。从语表形式看,“××”以专有名词和物质名词为主;从语里意义看,“确诊”语义泛化,“××”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必须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确诊××”结构上是动宾关系“,××”在语义角色上是受事,表意指向变项“××”的特征;从语用价值看,“确诊××”具有精简表达、表现主观性的表达价值和宣泄情绪的心理价值。
2025年11期 No.251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刘彤;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各种文化产业都纷纷开展了数字化活动,并出现了在线展览、在线电影、电子书等数字化产物。本文将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浅析博物馆行业、图书出版业这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出现的数字化产物所具有的经济意义。
2025年11期 No.251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陈曦;
“被X一顿V”结构使用频率高,语义丰富且语用功能突出。根据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将其归纳为构式。本文从三个平面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究“被X一顿V”构式在句法、语义及语用层面的特性。首先分析该构式的句法特征,“被X一顿V”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和定语,该构式主要用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接着分析该构式的语义特征,在语义上可以表达消极感情也可以表达积极感情。在语用上,“被X一顿V”构式主要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信息,展现说话人的观察视角、情感倾向与认知理解。
2025年11期 No.251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