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冰洁;
王泽是嘉道时期的著名诗人,归田后与黄钺并称为“芜湖二老”。王泽追随老师黄钺的脚步,强调性灵与学识并重的作诗态度。在诗学宗尚方面,以嘉庆六年(1801)为界,前期诗歌古朴,多展现自然风光之作,并无明确师法对象;后期在京为官,受黄钺及当时诗坛的影响,作诗效法苏轼。嘉庆二十年(1815),王泽外放为徐州知府,在黄楼举办了两次大型诗歌雅集,为苏轼、苏辙庆生,多人寄来和诗以壮声势。这既是对京师文人的回应与加盟,也是嘉道时期地方寿苏会的一个缩影。
2025年16期 No.25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宫宜繁;王井辉;
朱淑真作为宋代知名才女,其诗作别具一格。品味她的诗作,大多带有一股浓郁的酒香气息。朱淑真通过酒这一意象,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巧妙融合,在“以酒伤别离”中抒发离别之痛,在“以酒哀春去”中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在“以酒共良辰”中记录欢聚之乐,而于“以酒斥传统”中隐含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其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在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笔触将酒与人生百态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朱淑真的饮酒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展现了她作为女性诗人的敏锐洞察力与卓越的艺术才华。
2025年16期 No.256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黄子航;张松;
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了人类自我的构成和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即通过自我与他者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在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虹》与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都对两性关系的发展及其的自我建构进行了书写。本文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两部作品中有关两性关系与自我建构的欲望化叙事进行解读和比较,以期揭示两性欲望化叙事的异同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2025年16期 No.256 25-2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王欣婷;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佯狂型隐者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分析其历史背景、行为特征、文化内涵及社会影响,揭示其在传统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佯狂型隐者作为隐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佯装疯癫或狂放不羁的行为,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同时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本文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佯狂型隐者的产生与发展,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与社会意义。此外,文章还从文化、哲学等角度分析佯狂型隐者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时代风貌,为理解传统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No.256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刘玥;
本文以朝鲜王朝时期汉诗中的昭君诗为主,初步探究朝鲜汉诗中王昭君的形象特征,从而概括朝鲜汉诗人创作昭君诗的主题倾向。在传统的“昭君怨”主题之外,有一定数量的诗作倾向于以“艳妃”“贤画工”为主题,传达出汉诗人的忠君思想。除此之外,昭君这一人物意象多与屈原并举,二者共同构建朝鲜汉诗人“香草美人”的贤主理想。而汉诗中关于塞外风物和对匈奴形象的呈现,可以视为是朝鲜中后期华夷观的艺术载体,这对于朝鲜王朝这一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封建王朝的民族观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在倭乱时期的汉诗中具有明显的警示意义。而一些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昭君塑造成一位“贤妃”,一位忠君体国的刚毅女性,甚至谴责昭君生下胡儿,为大汉平添了忧患。可以说,“昭君怨”不足以概括半岛昭君诗之主题。
2025年16期 No.25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 冯一丹;
意象是唐诗研究的一大方向,当前唐诗意象研究聚焦以下三大方面:一是某个或某类意象具体意象研究;二是意象比较研究,包括唐代不同诗人选用意象比较,不同地域、国家、时代的诗歌与唐诗意象比较;三是唐诗意象理论研究,或探讨唐诗意象的基本理论问题,或从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对唐诗意象进行阐释。综观唐诗意象研究,多聚焦于具体意象的鉴赏和解读,而忽视理论的概括与反思,尤其是澄清“意象”这一概念本身。
2025年16期 No.25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房莹;
“数字人文”时代,文学在科技的加持下呈现出新的变化,人工智能文学异军突起。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参与文学写作的热度持续攀升,俨然成了当下热门的文化现象。2017年,微软研发的人工智能程序“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清华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程序“九歌”亮相央视《机智过人》栏目,与人类选手同台竞技,备受关注。本文从人工智能文学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的分析入手,探究其在当下发展中所呈现的审美困境。
2025年16期 No.256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陶冶;陈九朋;
环境保护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热议话题。恩格斯自然观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发展壮大。以历史为纵向时间轴,可以将恩格斯自然观分为萌芽、发展与形成完善三个阶段。恩格斯自然观从《乌培河谷来信》中酝酿,至《自然辩证法》的完成标志着恩格斯自然观的成熟完善,不同的阶段有关于“自然”的思想分布在恩格斯各个时期的论著中,相互连接、层层递进又辩证统一。
2025年16期 No.256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付磊;王宇萌;
作为明朝皇帝的长眠之地,十五座明帝陵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变迁。在“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以及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明代帝陵形成了煌煌大观的地下宫殿格局。同时,受不同时期社会背景和国力兴衰的影响,其规模和修建时机等也有所差异,因此也成为明代历史的镜像。尽管明帝陵中不乏“俭朴”者,但总体上仍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是导致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2025年16期 No.256 48-5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杨茹;
辽东地区作为九边之首的重要守备力量,明代宦官在辽东地区的经济活动对其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明代宦官在辽东军屯管理、矿监税收、商业贸易以及朝贡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揭示其对辽东经济的复杂影响。宦官私自役使军士,大肆侵占军屯田地,此举不仅削弱了辽东的军事防御力量,还严重阻碍了辽东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他们征收繁重的赋税,使得军民的经济负担雪上加霜;商业活动亦因宦官的干预而受阻,严重扰乱了辽东的经济秩序,致使地区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2025年16期 No.256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孔凯媛;
本文通过探讨晚清至民国时期女性科普中的健康叙述,揭示了女性健康观念的发展轨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重点分析了《妇女杂志》等女性杂志在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医药广告对女性健康传播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时期女性健康叙述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2025年16期 No.256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侯祺瑞;
老子与孔子分别为道家和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分别为“道”与“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二者“仁”观念的异同,探讨两大学派思想脉络的联系与区别。孔子继承春秋时期“仁”的“爱人”内涵并系统化发展,将其作为统摄诸德的范畴和规范;老子虽较少直接提及“仁”字,但也有爱人之意表述,如“爱民治国”“圣人常善救人”等。孔子“以天言仁”,老子认为“仁由道显”,二者对“爱人”之义理解不同,且对道或天与万物生成关系特点的理解差异导致对仁内涵的理解有别,孔子之仁具“生”的特征和主动性,老子之仁强调“不恃不宰”。老子之仁是自然的,顺应万物本然状态,要求统治者和百姓消解意志;孔子之仁需人主动追求,通过“学”引导人走向仁,克服了老子之仁理想化的缺陷,更具现实性而被后世接受。
2025年16期 No.25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余洋;
《管子》蕴含着丰富且系统化的强国思想。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经济上,兼重工农商与轻重之术的协调发展;政治上,坚持行政体制的革新与关注人的发展;社会管理上,坚持德法并重与强化控制的运行机制;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与提升实力的军事策略。梳理《管子》中的强国思想,对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新时代强国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16期 No.256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陈稳;
大木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多用于皇室宫殿的建造,明代大木采办盛行,西南土司在明廷的鼓励下积极进献大木,但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学术界对此鲜有提及。事实上,西南土司曾多次向朝廷进献大木,并获得赏赐,但也一定程度造成了西南地区楠木资源的破坏,扰乱了土司地区的社会秩序,加重了这一地区人民的负担。
2025年16期 No.256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桂怀敏;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致良知”思想不仅深刻继承了儒家经典中的道德追求与内省精神,更是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道德实践与政治治理路径,试图在混乱的时局中重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思想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年16期 No.25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郁慧慧;
北京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伴随着开发水利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自春秋、战国至金、元、明、清,前后相继两千余年,北京的水利事业从未中断,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生产,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水利发展历史文化。自金代以来,北京成为国都之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强化金中都、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财力、物力和军事防卫方面彰显了重要价值。
2025年16期 No.256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宇宸;尹琴;
范蠡研究界对范蠡世系、出生年及早年生活情况多有争论。本文整合先秦时期相关文献中记载范蠡生平、思想、语录的蛛丝马迹,对范蠡族属和世系、出生年、早年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范蠡为楚国大夫范山的后裔,范蠡继承前辈的政治和经济遗产不多;第二,范蠡应该出生在公元前547年到公元前531年之间的春秋中晚期;第三,范蠡可能在幼年即父母双亡,与兄嫂在一起生活;第四,范蠡思想受到鬻熊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2025年16期 No.256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王世奇;曲殿宇;
辅重理论由端木三在1990年提出。根据辅重理论《,论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被活用的辅助成分具有语境性、临时性、动态性的语用特征,它们的语用功能可以归纳为强调功能、简化功能与表达功能。并非所有的辅助成分都能活用,被活用的辅助成分往往与某一动作密切相关,或是具备某些功能、性态,或是前面有省略的成分。
2025年16期 No.256 106-10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黄雅帆;
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网络中出现了一个高频词——“剁手”。传统的“剁手”是一个动宾短语,而此“剁手”却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语义由原本的“将手砍下来”转变为“购买”义,这一现象是“剁手”词汇化的表现。在转喻机制下“,剁手”产生了购买等浮现意义,被重新分析为一个及物动词,后面可带宾语。词汇化后的“剁手”,意义上经过了转喻引申,词性上却是一个非典型动词,其词汇化程度较高。
2025年16期 No.256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张文龙;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中的“假寐”释义,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多。教学领域都是解释为“假装睡觉”,但另有学者认为应解释为“狼小睡一会儿”,积蓄体力为了更好地战斗。本文将在已有的解释基础上,从词汇本义考证、词义历史演变、文本结构与语境影响、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等多方面入手,以及结合蒲松龄时代经历与《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思想反驳部分观点并提出新的理解,为该词的解释提供更全面、深入的阐释。
2025年16期 No.256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万梦飞;
《歧路灯》作为一部成书于清初乾隆年间的河南方言小说,书中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可以反映那个时期的汉语概貌。本文重点考察《歧路灯》一书中的“给”字句,依据句子不同的语法结构和“给”字的不同语法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给”字句。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给”字句的大致发展路径。
2025年16期 No.256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高博;
网络流行语因其幽默的特点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其生成机制与社会影响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并讨论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态的关系,以及应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用语。
2025年16期 No.256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马泽新;
在普通话中,“先说”是动词性状中短语,表示“在别人之前开口说话”或“预先申明、事先说明”。而在东北官话中“,先说”则可以作语气副词,表示言者认为自己抢占了先机,强调个人拥有突出优势,具有申辩反驳的功能。本文全方位探索了东北官话中的“先说”,研究了其句法特点和话语功能,并且将其与意义相近的“至少”“起码”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深刻理解方言词汇以及汉语的丰富多样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5年16期 No.256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韦秋丽;
现代汉语借词在水语中是非常鲜活的语言现象。本文以三都水族自治县雪花湖社区为例,分析水语中的现代汉语借词的借入方式,并就其语义场分布、词性分布方面进行研究,并总结水语中现代汉语借词的特点。
2025年16期 No.256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李玉珍;
统一而规范的文本注释有利于读者疏解文意,凸显中国古文字的魅力与内涵。针对文言文中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注释混淆问题,本文以文言诗词注释中的“同”条注释为例,进行收集整理,并挑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相关词条进行解释说明。
2025年16期 No.256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臧欣雨;
本文对《孟子》进行了专本研究,以具有权威性的原书和译本为底本,以语义指向分析法为手段,对《孟子》中11个程度副词的语义指向和指向成分进行了详细分析,尝试挖掘其中的文学和语料价值,为上古汉语语法和战国时期汉字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025年16期 No.256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李玮;
林州方言的否定副词丰富多样,除了与普通话一致的“不”“没”之外,还有用法上与“别”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否定副词“甭”“嫑”“休”。后三者是林州方言中极具地域特色的否定副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林州方言的特点。因此,本文选取林州方言否定副词“甭”“嫑”“休”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来源及语用层面对三者进行分析。
2025年16期 No.256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