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金旭;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防弊措施之严密、制度设计之精巧,堪称历代之冠。为了防止科举舞弊、确保选拔公平,宋朝建立了一套涵盖考前、考中、考后的系统性防弊制度,不仅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科举体系,也为现代考试制度提供了重要借鉴。宋朝科举制度在防弊体系上的创新,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弥封、誊录、别头试等制度设计,宋朝构建了以程序隔离为核心的公平保障机制,不仅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更成为现代考试制度的源头。本文通过分析宋朝科举防弊体系的运作逻辑、历史效能及其局限性,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与现代启示。
2025年17期 No.257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朱琳;
深受儒家影响的黄秉义,是晚清江南的地方士绅。黄秉义所处的时代和江浙文化的熏陶,塑造了其知识阅读的内容。他阅读的书籍构成了对民国认识的新视野。少年黄秉义专注科举,阅读了大量与科举相关的文献。废科举后,黄秉义多关注学堂的建立。在新旧社会的冲撞中,黄秉义的观念日益趋新。国内局势的动荡和国外战争的爆发,使新式报刊成为他的主要读物。本文以黄秉义所阅读的书籍和报刊为主要脉络,分析其思想演变与政治抉择,进而知人论世。
2025年17期 No.257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曲金燕;
明清时期,无锡地区共修8部县志,其中5部与锡山秦氏密切相关,更有4部由其族人担任总纂一职,因此县志充满了大量“秦氏”元素,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总纂享有绝对话语权,二是修志缺乏严格的监管、审查机制。由秦氏个案也不难看出:地方志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渗透了志书总纂的个人意图;修志不仅是文化事业,也是政治、权势争斗的动态呈现。
2025年17期 No.257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宋雨彤;
明清时期的分野思想经历了从传统继承到理性批判、从政治工具到文化象征的演变过程,其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学术思潮和外来文化冲击密切相关。明代初期,分野思想被用来强化政治合法性与中央集权,而明中后期则面临心学与西学的双重冲击。清代初期,分野思想从传统宇宙观向实用工具转型,而乾嘉时期则是分野思想遭遇系统性解构的关键阶段。清中后期,分野思想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在官方层面消亡,但在民间社会却“衰而不亡”,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延续。
2025年17期 No.257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王嘉栋;
黑格尔重视国家的政治发展历程,将国家的政治发展历程划分为三段:辉煌的古代国家、跌入政治发展“大低谷”的近当代国家、理想中的现代国家。从古代国家向近当代国家的嬗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启蒙理性觉醒的必然结果。基于这些分析,黑格尔提出了自己对于理想中的现代国家的四点构想。以这四点构想为目标,黑格尔提出了近当代国家走出“大低谷”的三步走方案。对这一方案进行辩证地分析可以深化对政治发展的认识。
2025年17期 No.257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石韵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均极为重视边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边疆治理作为民族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对边疆的治理体现出国家的整体认识,更加需要从历史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北魏作为中华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朝代,是各民族高度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常有冲突发生,北魏如何在混乱的局面下稳定边疆,维护社会发展,值得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治理主流概念,深刻展现了边疆治理的涵义,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探寻不同民族间互动交融的轨迹,正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纽带的现实基础。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意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分析北魏初期边疆治理政策所呈现出的历史意义。
2025年17期 No.25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郑大镗;
桐梓地处川黔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为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缘故,地势崎岖不平,加上气候湿润,全年降水较多,地貌和气候的双重影响给桐梓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不便。道光年间,当地便开始治理水患,直至光绪时期方见成效。抗战爆发后,军工企业内迁,为满足电力需求,当地修建了发电站,水患因而得到进一步缓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桐梓水患才得到彻底解决。
2025年17期 No.25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姜震宇;
吕振羽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教育家,享有“红色教授”的美誉。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顺应中国新史学和唯物史观的蓬勃发展,结合自身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且富有前瞻性的治史思想和理论方法,无论是作为中国史学史的呈现脉络还是现当代史学家的微观考察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当代中国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17期 No.257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耍日拉西;
本文基于嘉庆地方文献《马边厅志略·夷民志》记载的史料,根据文本中彝族土百户的数量、承袭情况、所管辖的彝众户数及户名等关键信息,通过对该文献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彝族土百户在清朝边疆治理以及汉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7期 No.257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刘玥;
《官话指南》和《燕京妇语》作为日本明治时期的汉语会话书,记录了大量的清末北京话口语材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这一时期北京话口语面貌,对研究晚清官话和早期北京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官话指南》和《燕京妇语》为中心,考察使役范畴在不同文献中的表达形式,从而总结晚清北京官话的使役句语法特点。
2025年17期 No.257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刘波;陈晓宁;
粤语民俗中有不少语言禁忌,它们主要反映在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数字文化以及其他类文化等方面。同时,由于粤语和地方文化共同作用,其表达手段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谐音替代、反义词替代、相关联想替换等。透过语言禁忌现象,能看到折射在背后的原始崇拜文化、中庸和谐的文化观念、内敛含蓄的文化心理。
2025年17期 No.257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欧常娜;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亦呈现出紧密的相互作用。重庆方言中有大量词汇反映出重庆的特色文化,本文以重庆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重庆的巴渝文化、码头文化以及袍哥文化等文化元素在方言词汇中的体现。
2025年17期 No.257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燕黎宁;
《悬泉汉简(叁)》作为河西边塞出土文献,承载着汉代西北边政运作的重要信息,然而,由于简牍残损、字迹漫漶、保存状况等因素,简牍部分文字漫漶不识,尚未得到准确释读。本文通过对《悬泉汉简(叁)》Ⅱ90DXT0113 (4):159-Ⅱ90DXT0114 (4):296简牍字形与释文进行细致剖析,发现其中存在若干可补正或进一步释读的空间,文章选取九例加以考释论证,以期为《悬泉汉简(叁)》的研究提供新的实证补充。
2025年17期 No.257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蔡雨珂;
《雷雨》作为经典的戏剧作品,其体裁与内容选择决定其中含有多种多样的言语冲突。合作原则是交际双方进行成功对话所需要遵守的原则,但在一定语境下,违背合作原则能够产生特定会话含义,适应了情境下的交际要求。本文通过对《雷雨》主要人物蘩漪话语中违反合作原则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其违反合作原则的行为在戏剧中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025年17期 No.257 121-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侯禹晴;
《汉语大词典》中以“把食物放入嘴中经咀嚼咽下”作为“吃”这一动词的首个义项,夏津方言中“吃”这一语义场中的成员有“■、喃、■、餥、干、■、塞、撮、垫巴~=、秃噜~=、唔哕~=、叼、啃、咬、嚼、来、抿、舔、尝、吃”。本文对该组词进行了详细描写,分析其语义特点及功能特点,并探析内部差异及同普通话产生差异的原因。
2025年17期 No.257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李梦童;
本文以英语显性连接词为切入点,系统阐释英汉句法逻辑的核心差异——“形合”与“意合”。研究表明:英语凭借连词、介词及动词形态变化构建显性句法结构,强调形式逻辑的外化;汉语依托语义关联与事理顺序实现隐性衔接,凸显意合特征。这一差异源于东西方哲学思想分野:西方“主客二分”思维形成英语树状结构,中国“天人合一”观造就汉语竹节式句法。通过对比连词使用、介词功能及动词形态等实例,揭示两种语言逻辑表达的本质差异。研究进一步指出,把握形合与意合特性有助于创新语言教学模式,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形意转换,并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互鉴。该发现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及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7期 No.257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胡榆乾;
“古希腊掌管××的神”作为网络流行语之一,具有使用频率高、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的特点,是网民社会心理和价值追求的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的语料,深入分析“古希腊掌管××的神”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并结合隐喻机制、类推机制、模因传播等理论,剖析该表达背后的生成机制和流行原因。
2025年17期 No.257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