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迎晓;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通俗言情小说杰作,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部”。本文从空间角度对该文重新进行解读,梳理、归纳文中的多重空间,着重分析世俗空间、另类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啼笑因缘》高于通俗言情文本的价值意义。
2025年21期 No.26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徐一帆;
“宴之敖者”是鲁迅曾用过的笔名,这种充满放逐意味的文字拆解与重组,折射出鲁迅迁居经历中难言的悲愤与辛酸,这一笔名又以《铸剑》中的人物出现,灌注着鲁迅的血脉。宴之敖者是纯粹复仇意志与战斗精神的化身,拥有着复仇者、殉道者、启蒙者的多重身份。鲁迅借宴之敖者这柄黑色的复仇之剑展现反暴斗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进行自我审视和忏悔,唤醒国民。
2025年21期 No.26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陈若男;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文学史的标志性人物,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其遗作《我们八月见》在呈现拉美现代社会伦理现状的基础上,展示了个人欲望与道德责任冲突时的自我伦理选择,揭示了现代女性的伦理困境及其对社会伦理选择的影响,并刻画出个体微妙的自我意志觉醒与伦理救赎。该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伦理学的研究素材与视角,也为文学伦理学在探讨伦理困境与自我认知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
2025年21期 No.261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李香梅;
申京淑的《寻找母亲》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情感洞察,在韩国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寻找母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家庭伦理困境。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寻母历程,揭示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记忆在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
2025年21期 No.261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张兴;张小丽;
《应物兄》围绕筹建儒学研究院和程济世“叶落归根”两件大事,引出儒家思想能否重回主流意识形态的议题。小说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继承先贤的道德风尚、哲学思想和智慧经验,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条件;另一部分则持转化与利用态度,借现代手段重新审视儒家思想。而车祸结尾则暗示回归的艰难与挑战。
2025年21期 No.261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鲁丹丹;
叶纨纨,字昭齐,明代女文人,叶绍袁与沈宜修的长女,出身文学世家“吴江叶氏”。她自幼聪慧,工于诗词,是明末著名的才女之一,二十三岁早逝。但因作品传世较少,对于叶纨纨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与生命书写的探析不够深入,本文旨在通过《午梦堂·愁言》和家人为叶纨纨所写《祭文》分析,进一步探求叶纨纨个体及外部环境对其悲剧命运的推动。
2025年21期 No.261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刘雅;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主人公罗伯特·乔顿作为其笔下的硬汉形象之一,有别于早期作品中孤独对抗命运的个人英雄主义,乔顿身上展现了海明威对人性、战争和自然的思考。本文从硬汉形象的继承、爱情和亲情维度下的形象升华、自然镜像下的哲思三个方面,分析罗伯特·乔顿这一角色的独特性,也探讨海明威作为资产阶级作家自身的阶级束缚导致乔顿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2025年21期 No.261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冯煜博;祁鹏龙;
20世纪知名作家张爱玲的《桂花蒸·阿小悲秋》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短篇小说瑰宝。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运用哲学家波伏娃的“他者”理论,解读小说中三类人物关系,即主仆关系、恋情关系、亲情关系,剖析作品蕴含的女性观。
2025年21期 No.261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陈暖;
程瞻庐的《茶寮小史》以传统章回体为框架,将茶馆作为舞台,以滑稽笔法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后教育界的新旧文化冲突。本文从“新旧冲突”与“滑稽书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小说在章回体的程式化结构下的继承发展和对白话小说的创新改造;同时通过夸张反转、底层视角等讽刺手法,刻画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荒诞对立群像,揭露当时教育改革中名实分离的可笑现象,由此探讨这部作品在鸳鸯蝴蝶派章回小说大类中的继承创新与社会批判意义。
2025年21期 No.261 28-3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马俪榕;郭铭;
“湘江红遍”三部曲作为湘江战役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在地理文化叙事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探索与突破,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红色小说对于战争场面与战争生活的复原与再现,而是将叙事主体转移至战争以外的“非战争叙事”,以地理文化叙事为典型代表,包括自然环境、民俗文化、话语呈现三个部分,在传承传播红色精神、丰富读者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为当代红色文学书写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2025年21期 No.26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杨晓曼;
本文以黄州为切入点,在被贬黄州的共同背景下纵向对比王禹偁与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超越关系,分别以《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和《赤壁赋》为研究基点,探讨王禹偁与苏轼在贬谪心态上的同与不同。从继承层面看,苏轼《赤壁赋》延续王禹偁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在超越方面,又以独特的哲学思辨、更深层次的超脱思想,赋予《赤壁赋》更为深刻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2025年21期 No.261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周敏;
“第三代诗歌”彻底反叛了朦胧诗的含蓄传统,毅然抛弃了象征主义的诗歌意象,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直接进行诗歌创作。“第三代诗歌”的创作主体是带有平民意识的“人”,诗人们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诗歌由宏大书写转为了“小我”叙事。由于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串联特性,诗人的生活和创作呈现出一定的“流浪性”,诗歌中人物和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活动空间内,因而诗歌叙事可以分为真实空间与想象空间。这些特点使得“第三代诗歌”开拓了新诗创作的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广受欢迎,并为20世纪90年代诗歌叙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5年21期 No.26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王宇辰;
《诗经》作为“妇女文学之祖”,反映了周代女性在礼教笼罩下的社会生活。而贵族女性受女教的束缚和影响则更为明显。无论是从未婚前的规格教导,婚嫁时的礼仪约束还是婚后的妇道训诫,都显示了她们在女教规范下所养成的温良品格以及严守女子“四行”克尽妇道的责任。在这种标准下,她们形成了从个体情感到家族使命的异化路径,其婚姻境遇实为礼制文明与性别权力博弈的具象呈现。
2025年21期 No.261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刘佳怡;
作为中西方诗学体系中的核心审美范畴,“山”意象的生成机制与阐释范式深刻映射着文化认知的深层差异。既往研究多聚焦中西方文学中某一具体意象的对比,如“水”“月”“花园”等,针对“山”意象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于山岳意象体系,解析其文化象征系统,构建起哲学传统、历史经验与地理环境三维互动的阐释模型,以期为中西方诗学中的意象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21期 No.261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冯霞;张梦晓;
作为《文心雕龙》中唯一一篇从接受者角度进行论述的专篇,《知音》篇的理论内涵与西方接受美学相契合,两者都关注读者及其审美接受活动。胡海、杨青芝在《〈文心雕龙〉与文艺学》中指出,刘勰揭示了审美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知音》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审美理论特性,对于其他艺术的鉴赏与批评也是适用的,属于美学层面的鉴赏论。本文从读者中心论、文本召唤结构、主客体互动角度分析《知音》篇接受美学的表现,并从社会时代背景、作者学术经历和作者个人经历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知音》篇接受美学拓宽了后世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新思路,具有非凡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美学价值。
2025年21期 No.261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黄俊楠;
象征是现当代诗歌的底色,朦胧晦涩的语言是先锋主义思潮笼罩下诗歌的整体倾向。而新时代诗人康承佳的诗作则全然脱颖而出,别具自然本真的象征意味。康承佳的诗歌意境含蓄深远,朴素自然,既有同聂鲁达一脉相承地对人类命运的热爱与洞见,又有根植于土地、故园、故乡的素朴情怀。不同于华辞丽藻、雕梁画栋、陌生费解的意象频频堆砌的“言之无物”的现代诗歌,康承佳的诗中有物,有真切的情感。古诗句的穿插运用使得诗作观之更有中国古典诗歌形神兼备的美感。诗中的意象作为情感的支点而存在,恰如串联起诗歌脉络的“源头之水”,如影随形,以温厚朴实、含蓄蕴藉的象征意蕴构筑起诗篇秾纤得衷、浓淡相宜的叙事风格。
2025年21期 No.261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付晓燕;
17世纪的英国处于社会与思想剧变的时代,玛格丽特·卡文迪什以其跨领域的创作和独特的哲学思考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本文聚焦于玛格丽特的著作与思想,探讨其如何通过自然哲学与文学表达展现对自我、知识及自由的深刻认知。尽管身处传统性别角色固化的环境,玛格丽特仍以批判性思维突破时代局限,强调理性与想象力的结合,并试图构建一种融合自然观察与人文关怀的认知体系。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体对存在的追问,更体现了17世纪早期女性思想中自我意识与科学探索的复杂互动。
2025年21期 No.26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赵忠富;王林;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古代文学经典为主要对象,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内容设计应着重建构古代文学经典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间的有机关联,使接受者在进行古代文学经典鉴赏的同时,能深入领会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进而增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
2025年21期 No.261 56-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向娜;
在传统词学观念中,柳永词因“俗”的特征屡遭诟病。“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平民文学”的重要理念,并重新评价古代文学。柳词因采用民间俗语和口语,恰符合平民文学语言通俗的要求;对歌妓等市井民众生活的表现,则在内容上契合反映平民的生活与情感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史著作,更认为其表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五四”以来的文学史著作通过对柳词通俗特征的再评价,塑造了一个符合现代观念的平民词人形象。
2025年21期 No.26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王忠鹏;
有清一代,黑龙江地区在进行农业开发的进程中,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受灾面积呈扩大之势。针对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清官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蠲免、赈济、借贷、调粟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地也针对性地开始修建粮仓、贮藏粮石,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救灾体系。
2025年21期 No.26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潘思腾;
在殷墟甲骨中,有许多关于祭祀上帝的卜辞,为后世研究殷代的祭天礼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这些卜辞描述了殷人观念中上帝的诸多能力,以及殷人祭祀上帝的几种主要方式,这都是传世文献所未曾记载的。结合《尚书》《礼记》《左传》等文献中所记载殷代郊礼的材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殷人的祭天行为。
2025年21期 No.26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司玉雯;刘雅琼;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其对身体的理念也蕴含了道的特点。道作为万物之源,人同样不能违背道之规律,“出生入死”是身体的完整过程。对于如何处置身体,老子认为应以“无身”的态度追求精神的超越,以小我化大我,并且以“贵身”的理念重视爱惜生命、爱护身体。
2025年21期 No.26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吴陈晨;孙祥伟;
明嘉靖中叶,四川夔州府新宁县发生一起绝户田纷争案,涉案双方因绝户田继承分配不均而矛盾激化,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数次兴起词讼。最终,地方官府按照财产均分的原则,将双方所争土地平均分配,并依据“不应得为而为之”律对多占土地者予以惩罚。然而,从明朝政府制定的律例条文来看,不论是民人侵占他人田宅还是宗族成员告争家产田土,皆有相应条款可以参照,无须采用“不应得为而为之”这一兜底条文。“不应得为而为之”律的滥用,不仅直接导致审判结果的改变,还严重妨害司法公正,这也提示在重新认识“不应得为而为之”律的时候,其擅断滥刑的消极一面仍然不可忽视。
2025年21期 No.26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柴亚琼;
《中庸》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孔子首创“中庸”思想,后朱熹将其自《礼记》析出,编纂《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中庸》作为独立著作的诞生。《中庸》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中”“庸”“中庸”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哲学内涵。其中,中庸之道强调行事不偏不倚,遵循常理;慎独则注重个人修养,坚守正道;而“三达德”(智、仁、勇)则是对理想人格的全面概括。此外,《中庸》的方法论也极具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和”“诚”“敬”三方面进行阐述。
2025年21期 No.261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汪海波;
本文通过对晚清陇右学者李铭汉生平实践的实证研究,揭示其经史互证的学术方法与乡土重构的文化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基于新发现的家谱、方志、手稿等史料,系统考察其在西北动乱中的学术坚守、方法论创新与地方文化建设实践,提出“学术地理学”理论视角下的陇右学术范式。研究发现,李氏通过经史互证构建地方知识体系,借助书院讲学维系文化道统,依托文献整理重塑乡土认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生态,对当代地方文化传承与知识生产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21期 No.261 78-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胡洁;
本文以客家族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人类学理论,探讨族群记忆的传承方式及其对认同建构的影响。通过分析口述史、仪式实践与物质文化符号,揭示客家族群如何通过选择性记忆与遗忘,在历史变迁中维系文化边界并重构认同。结合历史文献,提出族群记忆的动态性与情境性特征,以期为理解现代社会中族群文化的韧性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No.261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吉顺平;
明清以来,随着方志的日益成熟和繁荣发展,其收录农谚的数量和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有方志设置专门类目予以收集采录,呈现出占谚互证、谣谚相杂、独立设目三种交替发展的特征。同时,农谚大量入志及专有篇目的出现,也标志着方志整理农谚的自觉。
2025年21期 No.261 85-8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