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星雨;
从明初到明末,亲王获赐田地的数目大致呈上升趋势。宗藩拥有大量田庄,此外还侵占商税,并参与到商业中去,对明中后期的经济和商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嘉靖时期的藩王景王朱载圳有大量侵吞民田和商税的行为,甚至派官校欲将商业繁华的沙市强收为业。沙市自宋元时期发展以来,靠着沙市港的便利交通,逐渐成为荆州城的经济中心。对于景府强占沙市的行为,荆州知府徐学谟一力抗争,最终以沙市每年向景府输送两千两白银的租税为代价,保住了沙市,维护了沙市的稳定和发展,赢得了沙市百姓的尊敬。
2025年22期 No.26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李新茹;
“分”的思想是荀子管理伦理思想的最鲜明之处。荀子对理想秩序的建构始终贯彻着“分”的思想。荀子对“分”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阐释:提出“群而无分则争”,强调“明分使群”管理原则的重要性,倡导“义分则和”的管理模式,并探讨了管理者如何使之“分”。荀子“分”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其内含的局限性也值得人们审视与反思。
2025年22期 No.26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冀子衡;
龙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拥有着施云布雨的能力,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之中,受到了民间百姓的广泛祭祀。明清时期河北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当地百姓普遍祭祀龙神,崇拜龙神,希望以此来避免旱灾的发生,因此在河北境内有着大量的龙神庙宇、龙神传说以及各种龙神民俗的存在。河北民间的龙神信仰寄托了百姓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不仅成为连接当地百姓的精神纽带,团结了当地民众,同时兼有娱乐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025年22期 No.26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林诗艺;
卢坤是清朝后期的一名重要官员。自1832年始,《中国丛报》在“时事报道”“杂记”和“后记”等专栏多次对其进行报道,内容涉及卢坤的官职升迁历程、履职期间的行政实务以及律劳卑事件的处置过程等并进行评论,直至1835年卢坤逝世。本文以近代报刊《中国丛报》为工具,重在考察《中国丛报》在卢坤担任两广总督期间的相关报道,认为《中国丛报》通过“未得其面,先闻其声”“未得其面,先闻其言”和“既观其人又察其事”的方式对卢坤形象进行塑造,进而探寻《中国丛报》所构建的卢坤形象与中国官方档案所记载的形象的区别及其原因。
2025年22期 No.262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孙悦;
河北保定出土的明代墓志铭《明阎封公元配诰封太宜人贾氏墓志铭》,记载了贾氏的生卒、言谈举止、子孙等,是一部新的明代女性影像案例,也为明代重要历史人物阎鸣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
2025年22期 No.26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雷尹德;
生态伦理精神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在道德准则与价值观体系。贵州山地自然环境为各民族提供了生态基础,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敬畏、感恩、节制和共生等生态伦理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体现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中,也在现代社会中不断适应与转化。
2025年22期 No.262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沈安杨;
本文以汉赋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其他相关历史文献,对先秦两汉的防御建筑和思想做一定程度的探讨和挖掘,总结了当时对高与深的崇尚、防御中庙宇建造等信仰,以及先民们对战争和防御的矛盾态度等,并对先秦两汉的城池选址及防御设施进行了梳理,旨在理清中国防御思想的源头,为防御建筑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22期 No.26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张越;
抗战时期,群众文娱生活不仅是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大众日报》为视角,通过分析农村俱乐部、秧歌与歌谣等日常休闲活动,以及传统节日和新式民俗活动的开展,力图还原抗战时期群众文娱生活面貌,从精神层面探析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年22期 No.26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黄彦;
在学术领域,对于何为真正的幸福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探究《政治学》中追求的幸福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关于优良政体、公民德性、政治共同体等核心议题,其实就是围绕民众幸福展开讨论的。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它与德性紧密相连,而德性是灵魂的善和内在的善;个人的幸福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道德美德和城邦生活的参与。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至善,即所有公民都能在自给自足中获得优良和幸福的生活,同时他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德性是实现城邦稳定和幸福的关键,此外,政治共同体的目的也是帮助公民实现优良生活。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为政治学学科领域研究的目的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即解决一个社会的全体民众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的问题。
2025年22期 No.26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王冰雪;李辛淼;
民族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民族形象的重要体现,亦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于提高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以一种更为多元化、融合化的态势进行传播。这一传播态势非但在传播渠道上有所体现,更深入到内容创新、受众参与以及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通过对当下民族文化传播发展态势的分析,本文提出民族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民族文化传播者应趁“热”、借“利”、应“变”,即利用民族文化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借助文化热度和流量提升文化认同感、打造多元文化传播方式营造文化氛围。
2025年22期 No.262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张丽侠;
本文以汉语“砍”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与方言地理学方法,通过梳理先秦至清代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42个汉语方言点田野调查数据,系统考察“砍”义词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历时更替过程。研究发现:1.现代方言形成“北砍南斫”的等语线分布;2.“砍”在明代完成对“斫”的核心义位替代;3.工具革新(斧→锯→机械)引发语义分化。
2025年22期 No.262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赵望来;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鲜明品格、顽强信念、豪迈壮志和执着追求,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精神的精髓。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独特载体,具有雄壮豪迈的英雄气魄、情感炽烈的家国情怀、宏伟壮阔的深邃意境,展现出雄浑深厚的文化积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刚柔相济的智慧之道、精湛深刻的艺术哲思。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过时,它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毛泽东诗词可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使命追求;培养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明;鼓舞奋斗精神,提振发展信心。
2025年22期 No.262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孙成烨;
目前学界达成共识的是“,评”是“平”的引申义所衍生的后起分化字。但对于“平”字本义的解释,《说文解字》提出的“语平舒”说与《尔雅》中的“平地”说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学者王森的研究思路,推测“平”的本义应为“推平”,并进一步指出在西周时期,“平”就已经有“评”的意思,核心在于给予被评者平正允当的判定,使其“各得其平”,从而达到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2025年22期 No.262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周若彤;
考释古文字工作复杂精细,构建“字料库”对古文字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语料库建设积累了方法经验,催生语料库语言学,其虽主要研究现代语言,但古文字研究者可从中借鉴。古文字“字料库”构建取得进展,从古代字典到近现代大量古文字字典,再到电子“字料库”,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语料库语言学与古文字学在研究路径、目标、实证研究及跨学科合作上有相似性。语料库语言学的频率分析、共现分析法、关键词分析、语法结构分析、历时分析等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与算法应用,对古文字“字料库”构建有重要启示,能助力古文字学者科学整理材料,挖掘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随着技术发展,古文字“字料库”构建与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推动古文字学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22期 No.262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路崴崴;付一纯;
亲密称谓语作为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社会文化的特征,是在亲密关系中使用的称谓。在高校学生网络上使用亲密称谓语的过程中,发现在非亲密关系中也会对亲密称谓语进行使用,因此亲密称谓语出现了泛化的现象,本文以东北某高校学生网络亲密称谓语的泛化情况为考察对象,对其泛化的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其对称谓系统的影响,借此推动校园语言文明的建设。
2025年22期 No.262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安佳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通过对网络语言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研究方言词汇、语音等要素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及影响,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动因,同时剖析方言因素对网络语言发展及语言生态的多方面影响,并对网络语言中方言使用的规范化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网络语言研究及语言规范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22期 No.262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陈琳;
网络流行语“包×的”在网络交流中广泛传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与认知理据。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结合构式语法、概念整合、隐喻转喻的角度,探讨“包×的”的语义内涵、句法特征、形成机制及认知动因。研究发现,该结构的形成受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及语言自身规律驱动,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与思维特点。通过对“包×的”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网络语言现象的理解,揭示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
2025年22期 No.262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