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赛珍珠《大地》中阿兰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

    冯田田;

    《大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于19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20世纪初中国农民与土地变迁的故事,揭示了旧时代的中国农民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对土地坚定不移的追求。本文主要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小说《大地》中女主人公阿兰的形象,通过分析各种原型意象,丰富了其作品的内涵。

    2023年22期 No.16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郑恒为何要死?”——《西厢记》中缺席的人格阴影

    邹汶睿;周志强;

    《西厢记》中的配角郑恒,长期以来被定性为反派人物,其缺席与在场共同演绎了文本深层次的结构冲突。本文通过格雷马斯矩阵分析、发现隐含在文本后张生与郑恒的镜像指涉关系。由荣格镜像理论并结合《西厢记》的流变史,得出郑恒为张生人格阴影,论述郑恒死亡的充分必要条件。回归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挖掘郑恒之死下被遮蔽的男性焦虑。

    2023年22期 No.166 7-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论《山鬼》女性形象的生成原因

    苗溦农;

    屈原塑造的山鬼形象历来便是无数文人学者兴趣之所在,山鬼女性形象的生成是在一系列综合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内部因素即楚国自身的历史政治背景、地理环境、思想文化、民风民俗及作者的自喻式书写和情感投射;外部因素则源于我国古代素有的两种文化传统——山神崇拜与女性抒情。

    2023年22期 No.16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从《词论》看李清照的词学思想

    王馨莹;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李煜、柳永、张先、晏殊等词人作词风格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体现了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体标准。李清照《词论》中提出的思想与其个人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其词学思想皆可以《词论》中涉及的词人词作为例证实,从中也可看到李清照随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导致其词学思想的转变与完善。

    2023年22期 No.16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片刻荣耀》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李雪松;

    《片刻荣耀》是恩古吉·瓦·提安哥所著的重要短篇小说。作者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一个在城市酒吧做女招待的乡下女孩遭受压迫和自我觉醒的故事,以此展现女性生存困境和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景。女性意识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该作品中有着生动的展现。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作品从社会现象切入,将父权社会下女性承受的压迫与自我拯救的努力过程展现出来,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艺术价值。

    2023年22期 No.166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汪曾祺重写小说中的“变”与“不变”——以《异秉》等五组重写小说为例

    王雯蓉;

    汪曾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回归小说创作时,曾对前期的部分小说进行了同题材的重写,写作语言与叙事结构皆有变化。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汪曾祺小说重写现象的研究夥矣沉沉,但值得注意的是,旧作虽然被大幅度改写,但其精神内核仍然稳定并得到深化。本文旨在比较小说改写前后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变化的同时,归纳汪曾祺小说中追忆传统、市井文化和健康人性的三大经典母题。

    2023年22期 No.16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解构森见登美彦作品中的“异世界”——以《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为例

    顾睿姁;

    日本现代作家森见登美彦的奇幻小说大多以大学生的恋爱故事为轴,虽然文风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有些相似,但究其主旨则更为轻松。因此,本文仅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为例,探讨森见登美彦的文学作品中幻想世界的特征,并着重研究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具体来说,本文从故事所涉及的地理背景、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这三个角度,探讨森见登美彦的文学作品中幻想世界的特征,并通过这三个方面一一对应森见登美彦的现实生活,寻找到森见登美彦笔下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强烈联系,以此学习其构建文学世界的独特方式。

    2023年22期 No.166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文学研究

  • 中晚唐诗作中“中原美学”书写的三个维度

    张笑;

    纵观整个唐王朝的诗作皆是以政治相近内容为主要创作题材。文人科举入仕所思、所想、所图都是围绕着封建王权统治为根本,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诗作的核心价值导向。唐代诗歌创作在中晚唐时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即是文人又是仕人的双重身份属性使得该时期诗作的书写普遍带有着对盛唐气韵的追思、对动荡时局的反思与个人心境的缱绻。以中晚唐诗作为研究范本可以通过分析其中历史的、苦难的和心境的书写来探寻历史的话语空间,苦难的社会价值和心境的当代重构对“中原美学”建构的意义与价值。

    2023年22期 No.166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白薇文学创作的主题嬗变研究

    秦寿懋;

    白薇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把时代主题和个人体验相结合,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充满着对封建旧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主要以白薇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探讨白薇文学创作主题的嬗变。本文以时间为轴,以白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指点,具体展开对白薇文学创作主题嬗变的探讨:20世纪20年代白薇的作品主题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白薇的作品主题主要书写的是战时背景下底层民众的苦难及对战争的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初步建设时期,白薇的作品主题主要体现为对劳动者的礼赞。对白薇作品主题嬗变的探讨,有助于读者重返作者创作的历史现场,并对其作品的审美价值有更深入地认识。

    2023年22期 No.166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 李贺诗歌中汉代人物形象出现原因分析

    李静;

    李贺笔下的人物形象种类丰富,但其对刘汉一代的人物引用有着明显的倾向性。李贺诗歌中汉人形象的频繁出现,不仅与汉唐两朝的社会环境的相似性有关,也与李贺本人的生活和仕途遭遇有不可忽视的联系。

    2023年22期 No.166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文士治生视域下“三言二拍”大运河描写中镇江元素探析

    朱琪敏;郭展伶;

    明清时期由于科举竞争激烈、社会心理变化等因素,文士治生现象发展得尤为繁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话本小说“三言二拍”的创作内容与内在倾向。同时,出于冯梦龙、凌濛初二人的生活经历,迎合市场需求,促进故事发展合理性等原因,“三言二拍”中出现了相当的文士治生与大运河元素,其中镇江作为两江汇聚之地,沟通南北之城,常常在“三言二拍”的大运河描写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22期 No.166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消解与建构:《突围表演》对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的归谬

    于思宇;

    德国著名戏剧家及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以其“间离效果”理论闻名,但他的“史诗剧”戏剧理论也颇有革新意义和创见性。“史诗剧”理论不只被运用于戏剧表演实践中,在以文本为载体的小说中也有体现。本文从社会、世界、人性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在残雪《突围表演》中的表现形式,尝试从跨文化解读中更新人们的认知。

    2023年22期 No.166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浅谈《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的儿童苦难书写

    覃懿樾;

    《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是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的作品,该书的故事主体是一群有着特殊成长背景的儿童,舒辉波以自己采访与回访的形式对这群孩子的生活进行“重述”与“更新”,讲述了他们在梦想光芒的指引下奋力生长的故事。作者一方面从孩子的真实际遇出发,展现他们的现实生活与心灵困境;另一方面也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方法,注重儿童自我讲述的还原,同时又基于儿童苦难的现实加以艺术的美学加工表现儿童自我的力量和勇气。舒辉波对儿童苦难的书写不仅刻画出了生动蓬勃的儿童形象,更向整个社会传递出一种有着梦想光辉的儿童精神,也为找寻人们内心的美好心灵和梦想之光构建了精神家园,以期在探寻“真善美”的道路上也可为儿童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氛围。

    2023年22期 No.166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不同的娜拉——凌叔华和萧红的女性书写比较

    陈妤馨;

    凌叔华和萧红都是现代文坛中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们以自身敏锐的洞察力书写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面对困境所做出的选择,二者均表现出崭新的女性意识却又有所不同。试从二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出走方式、婚恋结果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凌叔华和萧红两位作家在女性意识上的创作表达。

    2023年22期 No.166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文化集萃

  • 浅析孔子与董仲舒关于正名思想的异同

    黄海燕;

    儒家的“正名”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并经后人不断发展丰富的理论。从孔子的“名实相应”,到荀子的“制名以指实”,再到董仲舒的“名则圣人所发天意”“名生于真”。在这之中,“名”的内涵意义不断在发展变化,但“正名”思想的目的——为政治服务并无改变。

    2023年22期 No.166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乾隆《直隶达州志》文献价值初探

    万科;

    乾隆《直隶达州志》是由达州知州陈庆门主编,继任达州知州宋名立续修的一部以达州命名的旧志文献。该志以乾隆十二年为下限,记录了达州及所辖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在补其他史料不足、纠正史实之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献价值,尤其是志书中所载录的人物古迹、物产等对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志书“存史、资治、育人”的功能。

    2023年22期 No.16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庇佑与祈福:山西晋城开锁仪式中幼子养育习俗探究

    张娇;

    成人礼作为人生仪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承认个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办的仪式。山西晋城的开锁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人礼”,包括挂锁、开锁、拍打、回归等流程,具有保全生命及开窍启智的内在含义。但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人情债”“面子局”等过度物质化的现象。摒除乱象,推动开锁习俗向好发展,既是对传统民俗的挽救,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矫正,这需要地方政府的良性引导,更需要社会个人的自省与自觉。

    2023年22期 No.166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辩证分析孟子的“孝道”思想

    焦洪欣;

    中华儒家文化以人性伦理见长,孟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人性伦理体系以“孝道思想”为理论核心。以辩证分析的逻辑脉络剖析孟子的“孝道”思想,从物质与精神范畴,“怨”与“慕”范畴,个人与父母二元分析等角度对孟子的“孝道”思想进行深入阐述是时代的新诠释。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其“孝道”思想的辩证分析仍有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年22期 No.166 59-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姚紫烨;

    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将语言的使用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焦点,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前期,他将言语行为区分为二分说即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后期,随着对理论的深入认识,他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三分说,认为人们在说话时要完成三种行为,即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奥斯汀的三分说为其后哲学家研究语言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哲学思想也对其他语言学家的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3年22期 No.166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对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的批驳

    张赫中;

    20世纪中期,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危机,阿尔都塞使用其特有的方法论,提出马克思思想中存在一个“认识论断裂”,用以捍卫“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保卫马克思。但是,“认识论断裂”的提法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片面理解,忽视了马克思思想在内容上的连续性。因此,应辩证看待阿尔都塞提出的“认识论断裂”,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理论批驳。

    2023年22期 No.166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陈友谅的性格对其事业成败的影响研究

    侯俊腾;

    陈友谅是元朝末年著名的农民军领袖,在元末明初农民战争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陈友谅的性格复杂多样,既有坚毅果断、坚忍不拔、不断进取、骁勇善战等积极特征,也有猜忌心重、不讲道义、心狠手辣、迷信武力等缺点。陈友谅争霸征程的成败,与他的这种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2023年22期 No.16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本质思想的研究及意义

    肖梦鑫;孟柳;

    马克思思想始终围绕着关于“人”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蕴含丰富的人本质思想,这是一部不可忽视的著作。通过阐述第六、七、九、十条的内容,运用文献解读、比较研究的方法找到其中的内在关联,得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本质思想提出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不仅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质思想的抽象性,也提出了实践的观点,为新唯物主义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研究他的人本质思想,有助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2023年22期 No.16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马克思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韦露;李曼;

    新时期,人们都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对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把人的精神生产看作是以“美的规律”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是发展精神生产的根本,而精神生产则是发展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要素和先决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而精神的生产正是以人类更加全面的需要为目的的。精神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更高层次的精神生产。在新时代,必须重视精神生产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精神层面更多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22期 No.166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文艺观察

  • 传统绘画美学中的修养工夫

    刘宇桑;

    传统画学中“气韵”是评定画作优劣的关键,画家们为获得气韵构造了各种理论,以传统哲学的心性修养论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一套培养画家的修养系统,并使画学成为心性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22期 No.16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新版《婚姻生活》中的性转设计与意义生成

    涂彦;谭佳名;

    由HBO出品的《婚姻生活》翻拍自英格玛·伯格曼于1973年创作的电视剧《婚姻生活》。新版剧集的导演海加·李维通过翻转行为主体性别,为剧集注入了时代的新质——他变更了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拓展并凸显出当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困境;同时,他又将“出走”主体由丈夫转换至妻子,重构了当代语境下的“娜拉出走及以后”。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时代变迁下婚姻制度中恒定未变的性、性别、权力等要素,探索着婚姻的困境与悖论。新版与原作共同构筑起复杂的婚姻场域,进而完成了对婚姻这一宏大命题跨时代的探讨与审视。

    2023年22期 No.16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非虚构语境下纪录片故事性探究

    金伊慧;

    从第一部纪录片问世至今,纪录片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纪录片完全真实与非虚构两种概念的探究,探讨纪录片故事性的构成要素、重要性及社会意义。纪录片由直接电影中产生,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备受争议,到如今概念演变为非虚构影像,如何在真实与非虚构之间找到故事的叙事尺度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

    2023年22期 No.166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啼笑因缘》改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何瑾琳;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经典畅销作品之一,被多次改编并搬上荧幕。而从故事中三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特点中可以看出女性主义思想在三种不同的女性身上的存在状态。沈凤喜是女性主义思想缺失的人物形象代表,她的悲剧是底层女性被男权文化肆意挤压的结果。关秀姑与何丽娜是两个彼此对照的人物形象,关秀姑不曾接触过新思想,但她的行为却是女性自主意识的深刻体现;何丽娜是欧式新女性,作风大胆开放,但她的爱情观却依旧认同女性应为所爱男子而改变的观点,甘愿自我牺牲和改造。1975年的电影《新啼笑因缘》对三位女性形象都做了较大程度的改编,删减了较多体现人物性格的情节,使得电影中的三位女性形象都变得较为扁平化,没有很好地体现原著所含有的女性主义思想与精神,这是电影改编的一个遗憾之处。

    2023年22期 No.166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青绿山水图式语言下公共空间艺术研究

    张艳;

    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们蕴含着极为鲜明的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特征,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本真特性与追求,体现出契合当今时代的自然观和审美精神。当青绿山水精神历史性地渗透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其图示语言与公共空间艺术语言的融合便有了契合点,青绿山水文化与公共空间艺术在新时代携手展现出新的姿态,以公共空间艺术为载体呈现蕴含自然之美、精神之美、艺术之美的“青绿”空间意境。

    2023年22期 No.166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文化传播

  • 交际翻译理论在儿童绘本汉译中的应用——以贝贝熊系列丛书为例

    张旭洋;

    绘本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和青睐。近年来国外经典英文绘本不断被引入国内,而绘本的翻译质量却良莠不齐。本文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力图从意译、增译、减译三个方面探索绘本汉译策略。旨在提高绘本汉译的质量,向儿童传达准确,正确的信息,传递中华优秀文化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为后期译者的译介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023年22期 No.166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语用取向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静夜思》英译本对比为例

    俞敏杰;

    本文从语用取向差异观点着手,通过对比《静夜思》的不同译本,分析译者母语对其翻译的影响。研究发现,译文相较原文而言普遍体现更强的结果取向,进一步解释原文。结果取向主要体现在动词、名词和语义之上。此外,母语的思维也影响着译者的理解和表达。译者如果能认识到这种差异,可以主动规避母语思维。本文只比较分析此种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非评判取向好坏。译文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单纯考虑语用取向无法保证译文质量。

    2023年22期 No.166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红楼梦》对话翻译的人物形象传达——以两个英译本中刘姥姥形象为例

    宁颖;

    人物的对话发生在特定语境之下,通过人物对话言语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译文要传达原文的人物形象,尤其要关注人物的对话翻译。本文基于顺应论的语境因素,将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两个译本的对话翻译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两个译本中原文对话的顺应情况。本文选取两个译本中刘姥姥与他人对话部分的翻译为例,分析两个译本对话翻译对人物形象的传达。

    2023年22期 No.166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从《孝经启蒙》看中江藤树的全孝思想

    李珏;

    全孝是中江藤树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为解读《孝经》所著的《孝经启蒙》中多有体现。他导入“太虚”与“人”的亲缘关系体系,扩大完善了“孝”的主客体,确立了“孝”的权威性;认为“孝”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是天理人伦的规范,丰富了“孝”的内涵;指出“严父配天”的普适性和“天人合一”的机会均等性;重视“心”和“迹”的统一,将“立身”“行道”作为终成全孝之方法。他的思想反映了近世日本儒学者解读孝思想时的倾向,也促进了原产于中国的孝思想在日本的本土化。

    2023年22期 No.166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深度翻译视角下霍克思《楚辞》英译本的内副文本研究

    吴斐;季恩琼;唐娄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语言风格距今久远,外译十分困难,“深度翻译”观为此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将描述霍译《楚辞》内副文本中“深度翻译”的具体表征,探究霍克思选择“深度翻译”策略的缘由,并认为这是由霍克思翻译理念促成的,如“文本目的”追求、求真务实翻译精神、多种翻译技巧融合等,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湖湘典籍的外译提供参考。

    2023年22期 No.166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园林》中江南园林介绍英译研究

    范雯昕;

    如今,随着全球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中国文化“走出去”日益重要。中国园林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园林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国园林介绍通常文采优美,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富含文化意象。译者在考虑语言对应的同时,还应将目标读者的接受考虑在内。然而当前园林翻译研究尚不充分,对其展开研究极为必要。功能对等理论是重要翻译理论之一,由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构成,对广告文本、旅游文本等实用文本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选取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园林》中江南园林介绍为研究对象,该书是一部介绍中国园林的双语著作,是旅游文本的一种。江南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观照下,对其中江南园林的英译展开分析,对翻译中运用的直译、意译、音译、转换、省略等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译本较大程度实现了“功能对等”,因而是一部高质量的译作。本研究旨在为翻译教学和实践提供参考,为中国古典园林翻译提供借鉴,有效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2023年22期 No.166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文化综合

  • 紧缩结构“不懂就问”的功能演变

    黎晓怡;

    “不懂就问”是一个紧缩结构,随着网络文化的影响,“不懂就问”的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基于三个平面理论,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不懂就问”的特点。研究发现,因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不懂就问”产生出新的意义,可以用以表达礼貌地请求对方回答自己的提问。在句法上“,不懂就问”还产生了充当独立成分的功能。在语用上“,不懂就问”的主观性增强,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

    2023年22期 No.166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世界“文学之都”的纵与横:试论南京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

    刘萌萌;娜菲莎·艾合买提;刘东波;

    “文学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项目之一。2019年10月,南京成功获评这一称号,意味着南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本文通过梳理南京文脉的发展历史和近十余年的宣传实践,认为南京文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近几年宣传片的发布、国际活动的举办以及短视频的应用有效地增强了南京文化的影响力。但是,其传播效果在Z世代群体中并不显著,“文学之都”的城市形象并未真正深入人心。通过对比分析南京与其他世界“文学之都”,本文认为进一步提高南京文化影响力,可以从利用新媒体传播、策划国际性文学活动、加强与其他“文学之都”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

    2023年22期 No.166 117-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网络流行语“××文学”的构式研究

    齐文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学”成为热门网络流行语“。××文学”逐渐由对某一地区、类型、时间相关的文学类别的概括转为对某种语言现象、话语模式的统称,由语法构式过渡为修辞构式。“××文学”这一构式中,“文学”是常量,“××”为变量,常规话语中的“××”以名词、形容词为主,而随着其在互联网中的流行,能够进入这一构式的“××”的词性范围逐渐扩大,部分动词、象声词也逐渐进入该构式,且该构式中的“文学”一词的词义也成扩大化趋势。最后,本文基于隐喻、转喻认知理论,分析“咯噔文学”“发疯文学”等形式的产生机制与语用效果。

    2023年22期 No.166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馕”“胡饼”之历史演变

    王顺宇;

    维吾尔族原本将“馕”称之为“埃特买克”,后随塔吉克语改称为“馕”;中原地区对“馕”的称呼也由最初的“胡饼’改为“烧饼”抑或其他,直到今天与新疆地区一样称之为“馕”。词汇演变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的变迁,其体现在语言文字上的部分值得人们深究。

    2023年22期 No.166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网络热词“破防”的认知语用探析

    刘雪梅;

    “破防”一词近年在网络上热度高涨,其语义发生变化的背后体现了一定的语言学规律。从认知隐喻视角分析发现“,破防”词义由突破有形的防线引申指抽象的防线被攻破,同时由于该词在网络上的频繁使用,其语用功能也发生变化。

    2023年22期 No.166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山西平陆方言程度副词“透”

    段金妤;

    “透”是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平陆方言中较高量级绝对程度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兼具重叠式和否定式。通过典型语例从预期与反预期角度论述其主观性语用功能,并据以语法化机制简要拟测其演化路径: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

    2023年22期 No.166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李睿珊;

    古今字与通假字在古汉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能够更好地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概念特点,然后阐述了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必要性,最后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出现时间、形成原因和意义三方面对两者进行区分。

    2023年22期 No.166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