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青青;
薛涛被誉为“唐代女诗人之冠”。通过阅读关于薛涛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薛涛诗、薛涛笺和薛涛墓等方面。因此,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研究格局,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探讨薛涛。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ofScience、JSTOR和DBpia五个数据库进行检索,从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文献等三方面展开论述,为未来对薛涛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249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张馨予;陈诚;
双雪涛作为当代东北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小说中的城市空间书写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双雪涛小说中城市空间的呈现、城市空间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展现了东北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沧桑画卷。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人物命运的载体。双雪涛的作品为理解东北城市历史与人性提供了独特视角,是文学对城市空间和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
2025年09期 No.24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崔成龙;
《文心雕龙》和《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差异。在表达手法上,《文心雕龙》通过借助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物,强调文体创作技巧,并运用比喻的手法,系统地分析文学理论。《二十四诗品》则以诗品分类的形式,通过具体的诗作分析,展示不同风格的诗歌特征,侧重于对诗歌美的体验;在风格特征上,《文心雕龙》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并且使用骈文的形式,注重理论的深度与系统性,表现作者对文学的全面理解。《二十四诗品》皆为四言诗句,语言优美、风格灵动,强调诗歌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且意境颇深,应多从作者的暗喻上研究文本;在理论视角上,《文心雕龙》关注文学的多面性,探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文本以及作品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诗品》则更多地聚焦于诗的意境、自然性和含蓄的原则,赋予诗歌更多的耐读性与审美价值。
2025年09期 No.249 34-3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李雅婷;
曹操在文学史上历来颇受关注,唐诗、唐文中多有关于他的书写。唐人书写曹操,多涉及其政治经历,有褒有贬,总体来看较为中肯、全面;关于曹操的文学创作,唐人亦给予了符合事实的书写。唐代是文化繁荣的朝代,从唐人对曹操的书写中亦可窥见唐人自信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
2025年09期 No.249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师绍博;
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体时代大热的新兴文学形式,其受众覆盖面十分广阔,而“升级流”则一直是网络小说的主流叙事模式,也是读者接受度最高的一种小说叙事模式。“升级流”叙事也随着时代变化而经历着变迁,这种变迁受到了时代思潮、社会文化以及读者接受等多方面的影响。以《诡秘之主》与《道诡异仙》两部现象级的作品为例,可以很好地揭示“升级流”叙事的变迁。
2025年09期 No.249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魏小雪;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西恐怖美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并详细对比分析了中式与西方恐怖美学的异同。西方恐怖美学凭借超自然元素与血腥暴力场景直接冲击观众感官,中式恐怖美学则侧重心理暗示及文化元素的深度运用。尽管中式恐怖美学在现代流行文化中尚处于发展阶段,但其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不容小觑。通过梳理恐怖美学整体发展脉络并对比中西差异,进一步凸显了恐怖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2025年09期 No.249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意布格乐;达来;
巴拉根仓是蒙古族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斗争需要虚构出来的理想人物。在《巴拉根仓的故事》中,巴拉根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机智地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牢牢抓住他们视财如命、见利忘义、虚伪奸诈、阴险歹毒的本性,采取以谎言、欺骗、哄骗为主的狡智手段作为伸张正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锐利武器。而采取“以骗致胜”的基本手段是源于当时封建社会蒙古族地区的悲惨生活。
2025年09期 No.249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姚冬梅;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将叙事作为“社会的象征行为”,他希望通过“符码转换”努力为叙事恢复历史的维度。因此,詹姆逊以政治视角注意隐含在叙事文本中的各种密码,透过解密呈现被遏制的信息。然而,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他所找出的符码背后的实质比叙事本身更泛化,更难以穷尽;另一方面,詹姆逊将一切归结于政治无意识,因此我们始终都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去寻找过程中的差异,这种恒定的思维模式终究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研究的禁锢。
2025年09期 No.249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潘骁扬;
关于儒家的“亲亲相隐”问题,历来都是中国古典伦理学的讨论重点之所在。支持者认为,“亲隐”的选择代表了儒家对孝道的重视,也彰显了对人情的关注。反对者则认为,“亲隐”会破坏共同体的共识与基础,带来不可避免的腐败倾向。本文认为,“亲亲相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儒家教化伦理中调和家庭与共同体的道德取向,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西方古典学中所讨论的“自然与礼法之争”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式。
2025年09期 No.249 54-5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 杨芸;
中国地方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端可追溯至周秦时期。尽管如此,地处农牧交错地带且相对偏远的阴山地区,直至清代乾隆年间才开始编纂地方志。本文选取清代阴山地域编纂的三部旗志——《绥远旗志》《土默特旗志》和《土默特志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列举阴山地域产生地方志的自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旗志的编纂过程及内容进行分析,揭示清代阴山地域旗志编纂的特殊性及其在地方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2025年09期 No.249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王夏艺;
传统观念认为《老子》中提出了具有“愚民反智”意味的愚民政策,但随着楚简本的发现,学界对老子的愚民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本文将从《老子》中的“愚”思想是由“道”生发出的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角度,论述老子的“愚民”不是消极的反智,而是在“无欲”思想指导下的“无多知”,这是老子对当时物欲横流社会的反抗。如按《老子》全文的思想体系和论述逻辑来解释“愚民”,可以解读为“朴民”,即“使民众无欲无求,回归本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老子对民众的期望,也是他心中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治理状态。作为政治哲学的“朴民”,是对《周易》《诗经》中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2025年09期 No.24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孙瑞琦;
《共产党宣言》从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社会批判思想的源头在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洞察,尤其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矛盾的揭示。本文深入剖析《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批判思想不仅限于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揭露,更在于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吁。本文通过对相关论断的解读,阐释了社会批判思想的形成、内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当前的社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9期 No.24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黄源祯;
“商品拜物教”批判与“合理性”思想之所以能够在卢卡奇物化理论中进行融合,关键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作为了嫁接点。虽然卢卡奇结合以泰罗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阐发出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对于劳动者的量化统治,但他未能发现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背后的量化原则在马克思那里是服务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批判的。
2025年09期 No.24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曲玳娴;
在明代朝廷颁布的嘉奖文书中,常见到诸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1))等称谓,这些表述方式在《宋濂全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全集收录了大量关于“忠孝节义”的篇章。明代“忠孝节义”不仅构成了评判个人道德品行的标准,亦构成了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的坚固基石,《宋濂全集》中对“忠孝节义”的倡导,不仅体现了艺术创作的高度,同时也扮演了社会教化的重要角色,更深层次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求。宋濂借由文章,教化并引导民众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升民众道德水准,以塑造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稳定,并且增强了民众对封建统治的忠诚度,以及对君臣、父子等传统社会关系的认同感,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根治于道德传统当中,进而更好地巩固政权与社会结构。
2025年09期 No.249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杨宇敏;
马克思、恩格斯把在宣传工作中脱离宣传对象,进行纯粹空洞抽象的理论宣传,称之为“沙漠中的布道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宣传工作者必须要了解熟悉宣传对象,尊重相信宣传对象的知识水平、选择宣传对象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满足宣传对象对宣传内容的切实需要。
2025年09期 No.249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崔雅琦;
临汾方言中的时间助词“得”位于动词之后时,可以与完成体标记“唡”组成“得唡”,表示快到某动作发生的时间了或某状态即将实现,是一种特殊的将来时间指称形式,本文列举该结构的使用场景及其变式“V得O唡”,结合关中方言“VP得咧”结构分析其迫近义的形成。
2025年09期 No.249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张伟;
合作原则是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语用学理论,为话语分析领域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操作框架。幽默作为一种复杂且普遍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合作原则框架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对《抓娃娃》这部喜剧电影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探讨影片中的人物对白是如何违反合作原则四个准则来达到言语幽默效果的。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言语幽默,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话语幽默产生的机制,帮助掌握言语幽默在日常交际中的运用。
2025年09期 No.249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雷欣欣;朱宸萱;高薇;
温州地名词由专名与通名组成。基于田野语料,本文对温州方言地名词通名进行归纳分类与追溯语源研究。通名常包含反映地形地貌、水文水系、人文景观、住宅状况四类方言词汇,其意义与古代汉语保持较高相似性。
2025年09期 No.249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刘胜婷;
在贵州汉语方言中,“茄”的读音在贵州川黔方言、黔南方言、黔东南方言三个次方言区都有读作[??ie和[??ye],两者的区别在于韵母不同,这属于语音变异现象。本文从语音内部调整和明代移民两个角度探析贵州汉语方言“茄”的语音变异,发现“茄”读作[??ie]基本延续了历代官方读音,读作[??ye]可能受江淮官话“茄”和“瘸”同音影响,也可能来自西南官话的口语读音。总之两个读音都一定程度受到明代江浙湖广大移民的影响。
2025年09期 No.249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林莉丽;
民族区域文化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弘扬民族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骆越文化为例,通过对“文化自觉”理念的解读,阐述“文化自觉”理念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探索“文化自觉”视域下民族区域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高质高效地传播民族区域文化,首先要对本民族本区域的文化有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认同自己的文化;其次要对文化进行反思,思考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此外还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文化宣传方式,用数智为文化宣传赋能,让文化更具活力。
2025年09期 No.249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叶晨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地方记忆。然而,在当前,方言发展面临较为复杂的困境,亟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本文以关中东府方言为例,充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多种形式,为方言保护与方言文化发展探索可行性较高的策略模式。
2025年09期 No.249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何瑶;
浏阳赣方言的称呼语形式多样,其中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是“名+缀”型称呼语,这些缀主要有“崽、子、哩、拐、妹崽、伢崽、婆子、懜牯”八个,其中前三个是词缀,后面的都属于类词缀。这些称呼语的组成一般都没有姓只有名,它们的形成主要出于熟人之间、不同情境下交际的需要,也与浏阳农村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既是方言内部变化的结果,也是受周边其他方言影响的结果。
2025年09期 No.249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丰雪宁;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蕴藏着“和谐”的文化基因,其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和谐理念是和谐基因的文化根源。和谐基因在中华文明中的内在逻辑,对生态安全、文化延续、和平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需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现代关系,超越传统发展模式;巩固文明和谐发展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意识与担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应把握和谐基因,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2025年09期 No.249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黄丽婷;
在中韩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送礼是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着手,从礼物选择、送礼方式、送礼场合及时间、送礼对象、送礼禁忌五个角度对两国送礼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中韩两国送礼文化差异的原因,旨在进一步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减少和避免在跨文化交往中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误解和冲突。
2025年09期 No.249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张唤;
“脑袋”是“脑”与“袋”两个单音节词连用的定中式合成词,其本义指“头”,中心语为“袋”;而“脑筋”的义项中心语则为“脑”,这是因为“脑袋”在词汇化过程中发生了语义脱落。同时,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趋势。汉语词汇发展至今,“脑袋”的词义在转喻和主观化的推动下,发生了改变。它的词性在语法化和转喻认知机制的推动下,产生了量词的用法。
2025年09期 No.249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