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诗经》中的国君形象塑造及其文化意蕴探析

    王晨雨;

    《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君主,他们被塑造成或仁德睿智或英勇善战或昏聩无能的形象,既丰富了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是对先秦政治的真实再现。《诗经》中的国君形象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通过对《诗经》中国君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先秦时期的社会建构以及其代表的文化意义。

    2025年22期 No.26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雪山大地》中的温情书写

    刘霞;

    作为一名出色的荒原书写作家,杨志军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关注,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也获得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小说中作者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在西藏草原的艰辛探索历程为脉络,通过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出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与精神信仰,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草原牧民的大爱大善,更是在作品中融入了一直所关注的生态问题,深化生态可持续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体现出作家的使命担当。

    2025年22期 No.26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论陈彦《主角》中的身份选择与原乡意识

    蒋艺;

    陈彦在小说《主角》中借忆秦娥一生的经历,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忆秦娥从山沟中的放羊女娃变为舞台上的秦腔名伶,巨大身份差距的背后是她不为人知的练习成长过程。而放羊与秦腔是忆秦娥生命中重要的两件事。她不断回忆过往放羊女娃的生活以慰藉现实中的无奈与伤感,同时,她也在不停地练习秦腔艺术以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这分别代表了她的现实原乡以及艺术原乡。

    2025年22期 No.26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三国演义》中孙夫人形象

    梁杏薇;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以艺术梦幻的笔触写出了三国时期的故事,塑造了多个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孙夫人是《三国演义》中占有不少篇幅的女性角色,其形象与命运在这部男性主导的历史叙事中尤为独特。书中展示了孙夫人的勇敢和机敏,但同时她也经历了颇多坎坷,最终走向悲剧。本文旨在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三国演义》中孙夫人形象的形成与特点、其社会地位及角色功能,同时以孙夫人为例对男权视野下的女性书写进行宏观的研究。

    2025年22期 No.26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论阿加莎·克里斯蒂《帷幕》的叙述视角

    丁昱心;王婉秋;

    《帷幕》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大侦探波洛”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以巧妙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受到无数读者喜爱,其在叙事时采用的叙述视角与阿加莎绝大多数作品的视角相比有所不同。《帷幕》以黑斯廷斯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案件过程,以波洛第一人称回顾视角进行真相揭秘,这种双重视角的协同体现了阿加莎叙事的精妙之处,在阿加莎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侦探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22期 No.262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苏青小说《结婚十年》中的女性书写艺术探析

    黄俊楠;

    20世纪40年代,新旧思想交织杂糅,封建道德与新兴思想激烈碰撞。这一时期,通俗文学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社会言情小说蓬勃发展。在这半新半旧的过渡阶段,诸多建构女性叙事话语的文学实践相继涌现。女作家苏青以充盈着反传统意味的创作为女性写作独立于男权话语赢得了一席之地。小说《结婚十年》根植于女性在家庭、人生、社会和婚姻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揭示了女性寻觅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合理诉求。本文致力于从苏青小说中女性叙事的个人化、身体叙事的突破及精神独立的欲望正视来阐释《结婚十年》中别开生面的女性书写。

    2025年22期 No.262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欧·亨利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以《二十年后》为例

    丁钰烨;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视角出发,运用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后》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中及物性系统的选择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情感关系。首先,分析了吉米、鲍勃与伪装成吉米的便衣警察三位主要人物的语言行为,重点探讨了他们在对话中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与关系过程的选择。通过这些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探讨。以期为深入理解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供文体学视角,并为未来关于其作品的语言学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22期 No.262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文学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古典诗词创作研究

    周俞彤;陈心妍;

    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愈发便捷的途径和更广阔的可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与社会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展现出新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大模型的工具属性降低了古典诗词创作的门槛,能够为诗词创作提供规范的形式、灵感与素材,激活受众的创作热情,但其生成的古典诗词在内容、情感等方面存在缺陷,人的艺术主体性地位仍不可动摇。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机协作方案的探索更新,古典诗词的创作与传承将迎来新局面。

    2025年22期 No.262 25-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南社作家旅外过程中的“诗史”与“词史”书写

    陈帅;陈乃东;宗辰;

    南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团体和革命团体,其中不少成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过大规模旅外的经历,并创作出数量可观的旧体诗词,包含纪游、述志、纪实等多方面内容。本文通过梳理并研究南社作家旅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时间段,进而剖析出南社作家在面临重大历史事件所展现出的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反映出他们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如何通过诗词这一带有主观色彩的文体构建出不同于史家的书写。对于推动研究南社作家旅外这一特殊活动和其独特的诗歌艺术有一定的意义。

    2025年22期 No.262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文学本质”内涵探析——从雷·韦勒克到乔纳森·卡勒

    王鹭芳;

    在现代西方语境中,关于文学本质的问题经历了持久且激烈的争论。雷·韦勒克在总体性观照视角下,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交织多种的复杂体,且更倾向于文学内部研究;伊格尔顿注意到了文学性质的非永恒以及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乔纳森·卡勒则通过超保护合作原则透视文学本质,用解构主义理论来补充结构主义的不足。以韦勒克、伊戈尔顿、卡勒等人的理论为参照,通过对文学本质内涵的流变之探析,可大致测绘出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和倾向。

    2025年22期 No.26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没有星光的夜》和《杀手》的叙事比较探析

    王述巍;

    扎西达娃的《没有星光的夜》与次仁罗布的《杀手》作为藏族文学的代表性短篇小说,均以“复仇与解脱”为核心主题,在人物塑造、叙事时空、叙事道德上兼具异同之处。扎西达娃的寓言式书写与次仁罗布的复调叙事分别代表了藏族文学20世纪80年代先锋实验与20世纪90年代现实关怀的文学路径,共同构成藏族文学从“民族寓言”向“个体心灵史”的转型脉络。本文通过比较两篇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内核,相合于康德和哈贝马斯对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探求,通过辨析叙事形式与伦理内涵的差异,揭示二者的创作实践呈现出一种通性的创作意识,有助于新时代的创作者有径可循地既立足于民族文化,又注重人类生存境遇的整体关怀,践行文学之天职。

    2025年22期 No.262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从李渔的戏曲理论看《长生殿》

    闫瑾;

    本文从李渔的戏曲理论出发,以洪昇的《长生殿》为例,深入解析全剧内容。李渔的“戒讽刺”“脱窠臼”“审虚实”主张,在《长生殿》中均得到体现。“戒讽刺”反映在洪昇对讽刺对象的审慎选择上;“脱窠臼”则体现在他对典型事件的精心挑选与情节的创新处理上;“审虚实”则是对人物形象的精细塑造与典型化的体现。

    2025年22期 No.262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我的名字叫红》与威尔基·柯林斯小说的叙事比较

    张成斌;

    奥尔罕·帕慕克和威尔基·柯林斯都是运用多层次叙述和多视角叙述的大师,他们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白衣女人》《月亮宝石》在叙事技法上具有共同性。本文将从多层次、多角度叙事和叙事技巧进行比较研究。

    2025年22期 No.26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徐祯卿对杜甫的接受研究

    郭优;

    徐祯卿创作主张和诗歌内容都展现出对杜甫的接受和发展,其借鉴了杜甫“沉郁”“清丽”的诗风、质朴淳简的私人化书写和独特意象构建的感伤化诗境。从二者相似的创作题材、内容,可见徐氏对杜甫的尊崇本质上源于一脉传承的诗学观,即学道匡世之心和雅正诗学观念。徐祯卿对杜甫的借鉴也表现出他对明代复古思潮的辩证继承,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5年22期 No.26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文化集萃

  • 明景藩谋占沙市商税考述

    陈星雨;

    从明初到明末,亲王获赐田地的数目大致呈上升趋势。宗藩拥有大量田庄,此外还侵占商税,并参与到商业中去,对明中后期的经济和商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嘉靖时期的藩王景王朱载圳有大量侵吞民田和商税的行为,甚至派官校欲将商业繁华的沙市强收为业。沙市自宋元时期发展以来,靠着沙市港的便利交通,逐渐成为荆州城的经济中心。对于景府强占沙市的行为,荆州知府徐学谟一力抗争,最终以沙市每年向景府输送两千两白银的租税为代价,保住了沙市,维护了沙市的稳定和发展,赢得了沙市百姓的尊敬。

    2025年22期 No.26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 论荀子“分”的管理思想

    李新茹;

    “分”的思想是荀子管理伦理思想的最鲜明之处。荀子对理想秩序的建构始终贯彻着“分”的思想。荀子对“分”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阐释:提出“群而无分则争”,强调“明分使群”管理原则的重要性,倡导“义分则和”的管理模式,并探讨了管理者如何使之“分”。荀子“分”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其内含的局限性也值得人们审视与反思。

    2025年22期 No.26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明清河北龙神信仰探究

    冀子衡;

    龙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拥有着施云布雨的能力,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之中,受到了民间百姓的广泛祭祀。明清时期河北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当地百姓普遍祭祀龙神,崇拜龙神,希望以此来避免旱灾的发生,因此在河北境内有着大量的龙神庙宇、龙神传说以及各种龙神民俗的存在。河北民间的龙神信仰寄托了百姓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不仅成为连接当地百姓的精神纽带,团结了当地民众,同时兼有娱乐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025年22期 No.26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中国丛报》视野下的两广总督卢坤形象研究

    林诗艺;

    卢坤是清朝后期的一名重要官员。自1832年始,《中国丛报》在“时事报道”“杂记”和“后记”等专栏多次对其进行报道,内容涉及卢坤的官职升迁历程、履职期间的行政实务以及律劳卑事件的处置过程等并进行评论,直至1835年卢坤逝世。本文以近代报刊《中国丛报》为工具,重在考察《中国丛报》在卢坤担任两广总督期间的相关报道,认为《中国丛报》通过“未得其面,先闻其声”“未得其面,先闻其言”和“既观其人又察其事”的方式对卢坤形象进行塑造,进而探寻《中国丛报》所构建的卢坤形象与中国官方档案所记载的形象的区别及其原因。

    2025年22期 No.262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明阎封公元配诰封太宜人贾氏墓志铭》研究

    孙悦;

    河北保定出土的明代墓志铭《明阎封公元配诰封太宜人贾氏墓志铭》,记载了贾氏的生卒、言谈举止、子孙等,是一部新的明代女性影像案例,也为明代重要历史人物阎鸣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

    2025年22期 No.26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雷尹德;

    生态伦理精神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在道德准则与价值观体系。贵州山地自然环境为各民族提供了生态基础,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敬畏、感恩、节制和共生等生态伦理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体现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中,也在现代社会中不断适应与转化。

    2025年22期 No.262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汉赋中的防御建筑和思想

    沈安杨;

    本文以汉赋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其他相关历史文献,对先秦两汉的防御建筑和思想做一定程度的探讨和挖掘,总结了当时对高与深的崇尚、防御中庙宇建造等信仰,以及先民们对战争和防御的矛盾态度等,并对先秦两汉的城池选址及防御设施进行了梳理,旨在理清中国防御思想的源头,为防御建筑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22期 No.26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抗战时期《大众日报》中的群众文娱生活

    张越;

    抗战时期,群众文娱生活不仅是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大众日报》为视角,通过分析农村俱乐部、秧歌与歌谣等日常休闲活动,以及传统节日和新式民俗活动的开展,力图还原抗战时期群众文娱生活面貌,从精神层面探析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年22期 No.26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幸福追求

    黄彦;

    在学术领域,对于何为真正的幸福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探究《政治学》中追求的幸福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关于优良政体、公民德性、政治共同体等核心议题,其实就是围绕民众幸福展开讨论的。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它与德性紧密相连,而德性是灵魂的善和内在的善;个人的幸福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道德美德和城邦生活的参与。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至善,即所有公民都能在自给自足中获得优良和幸福的生活,同时他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德性是实现城邦稳定和幸福的关键,此外,政治共同体的目的也是帮助公民实现优良生活。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为政治学学科领域研究的目的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即解决一个社会的全体民众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的问题。

    2025年22期 No.26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文艺观察

  • 中国重彩人物画中写生的意义

    王晓松;

    中国重彩人物画的写生传统由来已久,写生重在写心与传神,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其精神内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写生在重彩人物画中的意义:第一,写生是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的基础积累;第二,重彩人物画创作中写生的意义;第三,以写生实践为途径,增强重彩人物画的创造力。

    2025年22期 No.26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多元视角下女性主体的觉醒——评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

    王梦园;

    法国女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执导的电影《坠落的审判》引发了全球性别议题。茹斯汀首先在“性别倒置”的夫妻关系中打破了女主角身上的女性气质,赋予了桑德拉清醒又近乎冷漠的理智,意在展现当代两性婚姻中女性已由被凝视的物觉醒为拥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次茹斯汀褪去了亲子关系中的神圣母职光环,使女性挣脱了符号束缚,让身为母亲的桑德拉直言自身欲望。最后茹斯汀将女性主体的觉醒由婚姻家庭的私人领域拓展到了法庭审判的公共体系,通过女性群像,由点及面地表现了女性话语的渐次凸显。这部电影在丰富女性形象的同时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多领域深层次的觉醒。

    2025年22期 No.262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波斯语课》为例

    王涵;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逐渐成为人们理解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成了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电影海报融合了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模态,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作为电影宣发的重要一环,电影海报不仅承担着吸引目标受众的任务,也是传递电影主题、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关键媒介。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结合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详细分析电影《波斯语课》海报中的多模态现象,探究各种模态是如何相互作用以构建整体意义的。本文旨在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电影海报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案例,并为中国电影海报的制作提供参考意义。

    2025年22期 No.262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从歌剧《白毛女》的改编中看民间文化的存在

    李丙桂;

    20世纪40年代,民间文化在中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文学创作利用民间文化进行大众化的同时,民间文化本身也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延安文艺的经典歌剧作品《白毛女》的改编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的多重存在:从民间传说中汲取素材,运用民间叙事的策略构建民间逻辑,依托民间伦理秩序获得价值认同。尽管主流宣传作用主导了《白毛女》的主题提炼,但民间文化始终构成其内在骨骼,于深层次塑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2025年22期 No.262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文化传播

  • 文化缺省视阈下岭南婚嫁民俗文化负载词外宣翻译补偿研究

    张丽;

    本文聚焦于岭南婚嫁民俗文化负载词在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并探讨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通过对岭南地区婚嫁习俗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意译法、释义法、意译加释义法、直译加释义法等补偿策略可以通过转换文化意象、阐释内涵、补充背景等方式消解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既保留文化负载词的独特性,又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为岭南婚嫁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实践路径。

    2025年22期 No.26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功能对等视角下博物馆文物介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为例

    许文强;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参观国内博物馆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而博物馆中的文物则是游客了解不同文化的又一途径。所以,文物介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机构,规模宏大,藏品众多,是重要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本文通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上文物介绍的译文中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对等,以期在为博物馆文物介绍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22期 No.262 100-10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道德经》中水文化英译研究

    赵娟;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深入研究了《道德经》中水文化的英译策略。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三位译者的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精准传达原文中水文化的深邃意境与哲学思想。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中需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注重文化传递与交际效果,以推动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2025年22期 No.262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世界花卉大观园景区文化翻译策略探究

    黄姗;胡晓红;陈耀庭;

    本文深入探讨了世界花卉大观园景区文化翻译的现状,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为旅游景区的文化翻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对世界花卉大观园等中国旅游景区的文化翻译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关键。

    2025年22期 No.262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茨威格小说Die Unsichtbare Sammlung中译本为例

    朱轩仪;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Die Unsichtbare Sammlung在国内有多个中译本。其中,张玉书译本《看不见的珍藏》与高中甫译本《看不见的收藏》广为流传。本文通过运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从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出发,逐步分析小说Die Unsichtbare Sammlung的两个中译本,对两位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

    2025年22期 No.262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文化综合

  • 融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王冰雪;李辛淼;

    民族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民族形象的重要体现,亦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于提高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以一种更为多元化、融合化的态势进行传播。这一传播态势非但在传播渠道上有所体现,更深入到内容创新、受众参与以及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通过对当下民族文化传播发展态势的分析,本文提出民族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民族文化传播者应趁“热”、借“利”、应“变”,即利用民族文化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借助文化热度和流量提升文化认同感、打造多元文化传播方式营造文化氛围。

    2025年22期 No.262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砍”义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更替

    张丽侠;

    本文以汉语“砍”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与方言地理学方法,通过梳理先秦至清代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42个汉语方言点田野调查数据,系统考察“砍”义词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历时更替过程。研究发现:1.现代方言形成“北砍南斫”的等语线分布;2.“砍”在明代完成对“斫”的核心义位替代;3.工具革新(斧→锯→机械)引发语义分化。

    2025年22期 No.262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新时代学习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与丰富内涵

    赵望来;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鲜明品格、顽强信念、豪迈壮志和执着追求,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精神的精髓。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独特载体,具有雄壮豪迈的英雄气魄、情感炽烈的家国情怀、宏伟壮阔的深邃意境,展现出雄浑深厚的文化积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刚柔相济的智慧之道、精湛深刻的艺术哲思。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过时,它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毛泽东诗词可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使命追求;培养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明;鼓舞奋斗精神,提振发展信心。

    2025年22期 No.262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从“平”到“评”的字义溯源研究

    孙成烨;

    目前学界达成共识的是“,评”是“平”的引申义所衍生的后起分化字。但对于“平”字本义的解释,《说文解字》提出的“语平舒”说与《尔雅》中的“平地”说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学者王森的研究思路,推测“平”的本义应为“推平”,并进一步指出在西周时期,“平”就已经有“评”的意思,核心在于给予被评者平正允当的判定,使其“各得其平”,从而达到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2025年22期 No.262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语料库语言学对古文字“字料库”构建的启示

    周若彤;

    考释古文字工作复杂精细,构建“字料库”对古文字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语料库建设积累了方法经验,催生语料库语言学,其虽主要研究现代语言,但古文字研究者可从中借鉴。古文字“字料库”构建取得进展,从古代字典到近现代大量古文字字典,再到电子“字料库”,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语料库语言学与古文字学在研究路径、目标、实证研究及跨学科合作上有相似性。语料库语言学的频率分析、共现分析法、关键词分析、语法结构分析、历时分析等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与算法应用,对古文字“字料库”构建有重要启示,能助力古文字学者科学整理材料,挖掘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随着技术发展,古文字“字料库”构建与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推动古文字学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22期 No.262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高校学生网络亲密称谓语泛化研究

    路崴崴;付一纯;

    亲密称谓语作为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社会文化的特征,是在亲密关系中使用的称谓。在高校学生网络上使用亲密称谓语的过程中,发现在非亲密关系中也会对亲密称谓语进行使用,因此亲密称谓语出现了泛化的现象,本文以东北某高校学生网络亲密称谓语的泛化情况为考察对象,对其泛化的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其对称谓系统的影响,借此推动校园语言文明的建设。

    2025年22期 No.262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安佳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通过对网络语言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研究方言词汇、语音等要素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及影响,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动因,同时剖析方言因素对网络语言发展及语言生态的多方面影响,并对网络语言中方言使用的规范化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网络语言研究及语言规范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22期 No.262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认知视角下网络流行语“包×的”的探析

    陈琳;

    网络流行语“包×的”在网络交流中广泛传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与认知理据。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结合构式语法、概念整合、隐喻转喻的角度,探讨“包×的”的语义内涵、句法特征、形成机制及认知动因。研究发现,该结构的形成受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及语言自身规律驱动,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与思维特点。通过对“包×的”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网络语言现象的理解,揭示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

    2025年22期 No.262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161